1. 福建有哪些名勝古跡呢!@
洞宮山風景區
洞宮山位於東經119`08「北緯27`07」,政和,周寧,屏南,建甌四縣交界處,海拔高度在770-1598米之間,最高峰香爐峰,年平均氣溫為14`C 洞宮山區物產豐富,盛產茶葉,香菇,魔芋,馬鈴薯,生薑,錐栗,天井洋的大雪梨曾進京參展,載譽而歸。洞宮山的紫荊樹不但因其嬌羞怕癢招人喜愛,更因其花色艷麗,花期長達四個月而受世人青睞,近年來隨著科技工作的進展,尤其香菇周年栽培,已引進台資開發,成為閩北食品保鮮出口基地。
洞宮山風光綺麗,風景區面積約10平方公里,且與周寧九龍際瀑布及屏南鴛鴦溪毗連,素有20山洞,26深潭,49個景點之稱,是個未經雕琢,沒有工業污染的自然風景區。主要景點有虹溪岩圈,麒麟岩,觀音望南海,九層瀑布,蒼龍飲水及近年建成的舞中橋,人工湖等。洞宮山下的大溪村近年發現了為數眾多的一億三千萬年前侏羅紀的東方緣龍及難源組魚化石,是研究福建地質的寶貴財富;坂頭村的《六音字典》。楊源村的「四平戲」又是考證福建古文化的重要證據。歷代的名人墨客如朱熹,李綱,趙迪等都曾在洞宮山留下足跡和墨寶,從而為洞宮山增添了異彩。革命戰爭時期,洞宮山一帶又是葉飛等老一輩革命家領導人民與敵人浴血奮斗的地方,流傳著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因此又是對下一代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場所。
鼓浪嶼
鼓浪嶼位於廈門島西南隅,與廈門市隔海相望,面積1.78平方公里,2萬多人,為廈門市轄區。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圓洲仔,因海西南有海蝕洞受浪潮沖擊,聲如擂鼓,明朝雅化為今名。由於歷史原因,中外風格各異的建築物在此地被完好地匯集、保留,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小島還是音樂的沃土,人才輩出,鋼琴擁有密度居全國之冠,又得美名「鋼琴之島」、「音樂之鄉」。島上氣候宜人四季如,無車馬喧囂,有鳥語花香,素有「海上花園」之譽。主要觀光景點有日光岩、菽庄花園、皓月園,毓園、環島路、鼓浪石、博物館、鄭成功紀念館、海底世界和天 然海濱浴場等,融歷史、人文和自然景觀於一體,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福建「十佳」風景區之首,全國35個王牌景點之一。隨著廈門經濟特區的騰飛,鼓浪嶼各種旅遊配套服務設施日臻完善,成為觀光、度假、旅遊、購物、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的海島風景文化旅遊區。
清源山
我國現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老君像,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閩海蓬萊"意境區內的羽仙岩下。1988年月1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思想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里記載:"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車曰聃。"他的籍里是"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道教尊他為教主,奉承《道德經》為主要經典。老子的哲學思想在我國佔有重要位置,影響十分深遠。
老君造像雕於宋代,據《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為略施雕琢。"寥寥數語,使之更具有神秘色彩。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為55平方米。左手扶膝,右手憑幾,垂耳飄髯,指能彈物,目光炯炯,獨具超塵脫俗、仙風道骨神韻。整座石像神態浩然,和藹可親,炳煥生光,充滿魅力,堪稱宋代石雕藝術瑰寶。
老君岩原有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築群,規模宏大,蔚為半觀,為歷代文人墨客所詠贊。道觀明代已廢,但老君造像經風歷雨何存至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海內外遊客、眾多學者慕名而來參觀考察。現在老君岩已成為著名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旅遊熱點。法國學者黛安娜·李作為我國文化部外文局專家,隨外籍專家組來泉州考察時,在老君岩題留:"這已是我第二次參觀老君岩,但我仍和上次一樣激動,因為這位老人和大地緊緊地融為一體,他好像知道一切,又理解一切"。我國著名規劃專家任震英題贊老君岩造像為:"老子天下第一"。
武夷山
武夷山游覽勝地,一般是指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市西南15公里的小武夷山,它方圓百餘里,自成一處勝地,向稱福建第一名山。武夷山風景區以丹霞地貌為特色,有「三三、六六」之勝。三三是指迂迴曲折的九曲溪兩岸的36作山峰。碧山丹水,一曲一個景,曲曲景相異。
游武夷山即可乘竹筏沿九曲溪觀光,又可徒步登山探勝,二者也可在溪流中相互結合。在登山探勝中也可去天心岩一帶探奇。放筏九曲,是游武夷山最獨特之處,它起於星村,止於崇陽溪入口處的武夷宮,全長7。5公里。
一曲
就在九曲溪的最下游,景色暢達豁然,附近有大王山、幔亭峰、獅子峰和觀音岩。大王峰雄據溪北,雄偉壯觀,為武夷36峰之首。山峰頂大腰小,四周懸崖如削,唯有從峰南的一條裂縫中攀援木梯才能到達。登頂四望,武夷36峰皆朝拱此峰,儼然「王者之尊」,難怪古人雲「不登大王峰,有負武夷游」。
二曲
是一段幽深險峭的峽谷,武夷36峰最迷人的玉女峰就在二曲西側,與大王峰隔溪相對。玉女峰南邊有武夷勝景「一線天」,他在靈岩伏義洞深處。
三曲
南岸的小藏峰有聞名於世的「架壑船棺」。據考證,船棺大約出自距今3400多年前的青銅時代,它是古越族人的一種葬俗。架於千仞絕壁上,至今仍未知是如何架上的。
四曲
勝景是隔溪對峙的兩座巍巍巨岩,東為大藏峰,西為西釣台。巨岩、幽洞、深潭是大藏峰的三絕。西釣台臨溪而立,形如一仙翁在溪邊垂釣。
五曲
是九曲中最開闊的地方,這里有林木郁蔥的平林洲,洲上有隱屏峰、接筍峰、玉華峰等名峰。隱屏峰下有著名的紫陽書院,是南宋朱熹講學之處。玉華峰和隱屏峰對峙而立,風姿獨秀。在隱屏峰之西有斷續三截的接筍峰,峰下有「鐵象石」,這里是進入茶洞、攀登接筍峰的門戶,在峰頂可看到日天游峰瀑布。在五曲和六曲間有「雲窩」,每當黃昏,雲霧漂泊。
六曲
是九曲中最短的一段,但景色又為最勝,被稱為「武夷山第一勝地」的天游峰即在此。天游峰高出群峰,巍然聳立,峰頂常有雲霧彌漫,登峰頂,猶如天游,故名。在峰頂,縱目四望,溪、山全勢一覽無余,也是觀雲海、看日出的好地方。六曲北岸蒼屏峰下有水流迅急的「松鼠澗」。沿溪上行500米即可到桃源洞。
七曲
其北岸有武夷山風景區最高峰—三仰峰,海拔754米。
八曲
水天空闊,碧水中怪石林立,有上水獅石、下水龜石等石景。
九曲
盡頭是星村,放眼平望,豁然開朗。
游武夷山除去九曲溪之外,還可去山北的天心岩景區一游。天心岩在武夷山東北,山北的著名名勝古跡如流香澗、玉柱峰、鷹嘴岩等都在其周圍。天心岩景區景色絢麗,其中尤以流香澗為最佳。澗間丹崖壁立,青藤垂幔,花木幽香。水簾洞位於天心岩北邊。是武夷山最大的一處岩洞,洞內寬敞明亮,可容千人,有「山中最勝」之稱。天心岩是武夷山茶主產區,馳名中外的「大紅袍」就產於此,有武夷山無不到此一游。
雁盪山
雁盪是一座大山——一座大美之山!眾多詭形殊狀的峰嶂洞瀑,錯落分布於450平方公里的景區內,大美難狀,大景難繪。「欲寫龍湫難著筆,不游雁盪是虛生」,是詩人的感喟;「茲山不可記也……」則是散文家的斷言。自古至今,雁盪山已被無數文人的筆尖一再切割,一再摹寫,一再雕繪。
據說最早叩問雁盪之門的著名文人是南朝大詩人謝靈運,但他顯然在雲遮霧罩、亂石荊蔓擋道的「門」前躡足而止,未能一窺此山的堂奧。這樣,使雁盪名彰於外的使命便落到了唐代的三位僧人頭上:一位是因「花村鳥山」之偈率三百弟子飛錫龍湫而被後人奉為開山祖師的西域高僧諾巨那,一位是畫《山川兩戒圖》留下「南戒盡於雁盪」之語的一行和尚,最後一位是寫出膾炙人口的名句「雁盪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的晚唐詩僧貫休。
「始於唐,盛於宋」,雁盪山來晚了一步,未能在「五嶽」中分得一席之地。沒有金碧輝煌的塗飾,村野之山的雁盪倒因此多了份瀟灑風神。
「雁盪自奇,不附五嶽;龍湫所注,別為一川」,在前輩文人所有關於雁盪山的文字中,此聯最足令人神旺。雁盪,自有它不同於別的名山的獨特品性在焉!
但一涉及何謂雁盪的山水精神和美學風格,卻叉令人頗費躊躇。雄奇而不失蘊藉,散淡而不顯枯寂,幽深外復有暢曠,險峻處也帶秀麗……雁盪山太大了,大到足以包容一切。沈括雲:「溫州雁盪山,天下奇秀」,「奇秀」二字,也只能說是差可當之。
2. 走進八閩之福建省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分別是哪些
泉州,全國復首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制城之一;福州、漳州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省級的話:第一批(1999年5月省人民政府公布) 歷史文化名城1、莆田市2、邵武市 福建文化
3、建甌市4、武夷山市 其他的不知道了
3. 福建名勝古跡
洞宮山風景區
洞宮山位於東經119`08「北緯27`07」,政和,周寧,屏南,建甌四縣交界處,海拔高度在770-1598米之間,最高峰香爐峰,年平均氣溫為14`C 洞宮山區物產豐富,盛產茶葉,香菇,魔芋,馬鈴薯,生薑,錐栗,天井洋的大雪梨曾進京參展,載譽而歸。洞宮山的紫荊樹不但因其嬌羞怕癢招人喜愛,更因其花色艷麗,花期長達四個月而受世人青睞,近年來隨著科技工作的進展,尤其香菇周年栽培,已引進台資開發,成為閩北食品保鮮出口基地。
洞宮山風光綺麗,風景區面積約10平方公里,且與周寧九龍際瀑布及屏南鴛鴦溪毗連,素有20山洞,26深潭,49個景點之稱,是個未經雕琢,沒有工業污染的自然風景區。主要景點有虹溪岩圈,麒麟岩,觀音望南海,九層瀑布,蒼龍飲水及近年建成的舞中橋,人工湖等。洞宮山下的大溪村近年發現了為數眾多的一億三千萬年前侏羅紀的東方緣龍及難源組魚化石,是研究福建地質的寶貴財富;坂頭村的《六音字典》。楊源村的「四平戲」又是考證福建古文化的重要證據。歷代的名人墨客如朱熹,李綱,趙迪等都曾在洞宮山留下足跡和墨寶,從而為洞宮山增添了異彩。革命戰爭時期,洞宮山一帶又是葉飛等老一輩革命家領導人民與敵人浴血奮斗的地方,流傳著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因此又是對下一代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場所。
鼓浪嶼
鼓浪嶼位於廈門島西南隅,與廈門市隔海相望,面積1.78平方公里,2萬多人,為廈門市轄區。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圓洲仔,因海西南有海蝕洞受浪潮沖擊,聲如擂鼓,明朝雅化為今名。由於歷史原因,中外風格各異的建築物在此地被完好地匯集、保留,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小島還是音樂的沃土,人才輩出,鋼琴擁有密度居全國之冠,又得美名「鋼琴之島」、「音樂之鄉」。島上氣候宜人四季如,無車馬喧囂,有鳥語花香,素有「海上花園」之譽。主要觀光景點有日光岩、菽庄花園、皓月園,毓園、環島路、鼓浪石、博物館、鄭成功紀念館、海底世界和天 然海濱浴場等,融歷史、人文和自然景觀於一體,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福建「十佳」風景區之首,全國35個王牌景點之一。隨著廈門經濟特區的騰飛,鼓浪嶼各種旅遊配套服務設施日臻完善,成為觀光、度假、旅遊、購物、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的海島風景文化旅遊區。
清源山
我國現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老君像,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閩海蓬萊"意境區內的羽仙岩下。1988年月1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思想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里記載:"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車曰聃。"他的籍里是"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道教尊他為教主,奉承《道德經》為主要經典。老子的哲學思想在我國佔有重要位置,影響十分深遠。
老君造像雕於宋代,據《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為略施雕琢。"寥寥數語,使之更具有神秘色彩。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為55平方米。左手扶膝,右手憑幾,垂耳飄髯,指能彈物,目光炯炯,獨具超塵脫俗、仙風道骨神韻。整座石像神態浩然,和藹可親,炳煥生光,充滿魅力,堪稱宋代石雕藝術瑰寶。
老君岩原有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築群,規模宏大,蔚為半觀,為歷代文人墨客所詠贊。道觀明代已廢,但老君造像經風歷雨何存至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海內外遊客、眾多學者慕名而來參觀考察。現在老君岩已成為著名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旅遊熱點。法國學者黛安娜·李作為我國文化部外文局專家,隨外籍專家組來泉州考察時,在老君岩題留:"這已是我第二次參觀老君岩,但我仍和上次一樣激動,因為這位老人和大地緊緊地融為一體,他好像知道一切,又理解一切"。我國著名規劃專家任震英題贊老君岩造像為:"老子天下第一"。
武夷山
武夷山游覽勝地,一般是指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市西南15公里的小武夷山,它方圓百餘里,自成一處勝地,向稱福建第一名山。武夷山風景區以丹霞地貌為特色,有「三三、六六」之勝。三三是指迂迴曲折的九曲溪兩岸的36作山峰。碧山丹水,一曲一個景,曲曲景相異。
游武夷山即可乘竹筏沿九曲溪觀光,又可徒步登山探勝,二者也可在溪流中相互結合。在登山探勝中也可去天心岩一帶探奇。放筏九曲,是游武夷山最獨特之處,它起於星村,止於崇陽溪入口處的武夷宮,全長7。5公里。
▲一曲
就在九曲溪的最下游,景色暢達豁然,附近有大王山、幔亭峰、獅子峰和觀音岩。大王峰雄據溪北,雄偉壯觀,為武夷36峰之首。山峰頂大腰小,四周懸崖如削,唯有從峰南的一條裂縫中攀援木梯才能到達。登頂四望,武夷36峰皆朝拱此峰,儼然「王者之尊」,難怪古人雲「不登大王峰,有負武夷游」。
▲二曲
是一段幽深險峭的峽谷,武夷36峰最迷人的玉女峰就在二曲西側,與大王峰隔溪相對。玉女峰南邊有武夷勝景「一線天」,他在靈岩伏義洞深處。
▲三曲
南岸的小藏峰有聞名於世的「架壑船棺」。據考證,船棺大約出自距今3400多年前的青銅時代,它是古越族人的一種葬俗。架於千仞絕壁上,至今仍未知是如何架上的。
▲四曲
勝景是隔溪對峙的兩座巍巍巨岩,東為大藏峰,西為西釣台。巨岩、幽洞、深潭是大藏峰的三絕。西釣台臨溪而立,形如一仙翁在溪邊垂釣。
▲五曲
是九曲中最開闊的地方,這里有林木郁蔥的平林洲,洲上有隱屏峰、接筍峰、玉華峰等名峰。隱屏峰下有著名的紫陽書院,是南宋朱熹講學之處。玉華峰和隱屏峰對峙而立,風姿獨秀。在隱屏峰之西有斷續三截的接筍峰,峰下有「鐵象石」,這里是進入茶洞、攀登接筍峰的門戶,在峰頂可看到日天游峰瀑布。在五曲和六曲間有「雲窩」,每當黃昏,雲霧漂泊。
▲六曲
是九曲中最短的一段,但景色又為最勝,被稱為「武夷山第一勝地」的天游峰即在此。天游峰高出群峰,巍然聳立,峰頂常有雲霧彌漫,登峰頂,猶如天游,故名。在峰頂,縱目四望,溪、山全勢一覽無余,也是觀雲海、看日出的好地方。六曲北岸蒼屏峰下有水流迅急的「松鼠澗」。沿溪上行500米即可到桃源洞。
▲七曲
其北岸有武夷山風景區最高峰—三仰峰,海拔754米。
▲八曲
水天空闊,碧水中怪石林立,有上水獅石、下水龜石等石景。
▲九曲
盡頭是星村,放眼平望,豁然開朗。
游武夷山除去九曲溪之外,還可去山北的天心岩景區一游。天心岩在武夷山東北,山北的著名名勝古跡如流香澗、玉柱峰、鷹嘴岩等都在其周圍。天心岩景區景色絢麗,其中尤以流香澗為最佳。澗間丹崖壁立,青藤垂幔,花木幽香。水簾洞位於天心岩北邊。是武夷山最大的一處岩洞,洞內寬敞明亮,可容千人,有「山中最勝」之稱。天心岩是武夷山茶主產區,馳名中外的「大紅袍」就產於此,有武夷山無不到此一游。
冠豸山
連城冠豸山<豸,在此讀zhài>,以其主峰形似古代獬豸冠而得名,寓含剛正廉明之意,舊稱「東田山」、「蓮峰山」。位於福建連城縣城東郊 1公里。山體於縣戚之東1.5公里處平地兀立,不連崗自高.不託勢自遠。景區萬圓123平方公里。以其天生麗質於1986年榮膺「福建十佳風景區」,1994年,國務院公布其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平地兀立,不連崗自高,不託勢自遠」。景區方圓123平方公里,集山、水、岩、洞、泉、寺、園諸神秀於一身,雄奇、清麗、幽深,與武夷同屬丹霞地貌,被譽為:「北夷南豸,丹霞雙絕」。
冠豸山有山奇、水秀、谷幽、岩深之神秀。有中開一谷的蒼玉峽,驚而不險的丹梯雲棧,放眼萬里的一線天,冷風襲人的雪洞,山泉琮琮的蓮花洞。身姿綽約的姐妹岩,撩人遐思的玉女池等。目前可游覽的景觀有四十餘處,摩崖石刻三十九處,另有規模壯觀的亭、閣、寺廟、書院、山房等十餘處。
冠豸山景區面積123平方公里,核心景區53平方公里。由冠豸山、石門湖、竹安寨、旗石寨、九龍湖五個游覽區組成。
冠豸山開發始於宋元佑年間,在石門湖築亭建閣,植以松竹,成為吟詩斗酒之地。山中風景秀麗,獨樹一幟。歷代留下許多摩崖石刻和樓台亭閣及書院等人文景觀。今尚存半雲亭、松風亭、東山書院、修竹書院、靈芝庵等以及摩崖石刻40餘處。最為珍貴的有林則徐登臨冠豸山時手書的橫匾「江左風流」,現存於東山草堂內;還有乾隆年間的名士紀曉嵐,任福建提督學院時題寫的「追步東山」真跡。
近年來,冠豸山風景區的建設有很大發展,重修了游山道路,植樹種花十餘萬株,修建了長壽亭、凝碧山房和旅遊場所,鑿通了最佳遊程「先水後山」的後區道路,改善了旅遊服務設施,每年可接待遊客近十萬人。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從正面登山的話,登上百餘米緩坡後,可以看到有一株枝幹虯勁的百年老松挺立崗山,那就是冠豸山上最著名的一株迎客松。其實冠豸山在古代蒼松遍布,但受清末戰亂、「大躍進」毀林煉鋼及「文革」時期亂伐林木的摧殘,冠豸山幾乎成為禿山,僅剩這顆老松因為長在峭壁之上砍不到而得以倖存。它虯勁的枝乾和挺拔的姿態給人以愉悅的美感。在迎客松南面數米有一座六柱涼亭,遊人可在那裡靜賞迎客松的風姿。
冠豸山
[編輯本段]
冠豸山不連崗以自高,不託勢而自遠,外直中虛,方圓四十里,為福建省「十佳」風景區之一。1994年,國務院公布其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冠豸山風景區屬丹霞地貌,蒼玉峽逶迤而入,一石若懸,流泉從石間穿過,潺潺不斷,逾半山處,巨石之上立一松風亭。半雲亭築在山間突出部,仰崖上古樹,鬱郁蒼蒼,如在半天。至滴珠岩,高壁峭立,獨留一面,明代名儒黃公甫題刻「冠旨」兩字,字徑數尺,蒼勁雄健。旁有乾隆翰林朱陽鐫刻的「上游第一觀」五字,是為閩江、九龍江、汀江發源地之一的佐證。過滴珠岩為芳蘭谷,谷中蘭花香馨遠襲。南面是石園,為清朝林赤章讀書處,岩洞深邃,可容數十人,岩頂石花叢植,雨天水從五老峰崢淙瀉落,又名「天上來」。過修竹徑,越桃源澗,吞紅咽綠,上十餘折,即為金字泉。金字泉邊有一水塘,名「清如許」,一線天倒映其中,成天地兩線,更添情趣。上有項南同志題寫的「萬峰朝斗」四個大字,過了一線天,便是「白雲深處」,旁有仙人所鑿的玉女池,平日仙水盈池,民間傳說冠豸山五姐妹常在此沐浴,得一冰肌玉骨之身。在白雲深處登五老峰,可眺望城區。靈芝峰下為靈芝庵,折北行至小半山,相傳唐歐陽仙曾在此煉丹。「照天燭」從旁壑中拔地而起,絕無依傍,如紅燭高照,傲然燃空。照天燭旁邊為蓮花洞、五姐妹石。蓮花洞內有石椅石桌。壽星巒上,石欄曲折,長壽亭傲然立於飛雲樹影之中。旁有我國著名書法家羅丹篆寫的「人長壽」三字。冠豸山東南有石門湖,潭深壑淺,湖清山秀,酷似一塊翡翠鑲嵌在冠豸山的奇峰險壑之中。登艇游覽,山環水繞,沿途可欣賞「渴馬飲泉」、「大象戲水」、「猴猻撞鍾」、「三姐妹石」、「瘋僧戴帽」等勝景。
冠豸山歷代留下許多摩崖石刻和樓台亭閣及書院等人文景觀。今尚存半雲亭、松風亭、東山書院、修竹書院、靈芝庵等以及摩崖石刻40餘處。最為珍貴的有林則徐登臨冠豸山,存於東山草堂的手書的橫匾「江左風流」,清乾隆名士《四庫全書》總纂紀曉嵐,在任福建提督學院時題寫的「追步東山」的墨寶。
冠豸山正在申請世界自然遺產 。
青雲山
國家級AAAAA重點景區
位於距福建省永泰縣城10多公里的嶺路鄉,因山峰平地拔起,矗立青雲而得名。景區面積47平方公里,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座,最高海拔1130米。山高林茂,雲霧飄渺,岩奇洞怪泉碧。動植物資源豐富,有珍稀植物——桫欏和羚羊、獼猴等。主要旅遊景點有雲天石廊、火煙瀑布、十八重溪石林、藤山草場、天池和狀元洞、紅軍洞等。 還有著名的溫泉之鄉等。目前開發了眾多新的旅遊項目,如蹦極、攀岩、漂流等。
雲天石廊在青雲峰近山頂處,又稱「登天廊」,因軟硬岩層受風化的差異,形成一層層長條形通道。石廊共4層,累計長度約300多米,人行其中,驚而不險。
藤山周圍幾個山頭,坡度平坦,植被以高山草甸為主,號稱「萬畝草場」,是理想的避暑游覽勝地。藤山頂部有一口古火山爆發形成的天池,呈彎橢圓形,周長約400米,面積12畝左右,豐水時平均水深1.5米。池內碧波盪漾,池旁綠草如茵,周圍還有不少火山噴出物如火山彈等。在烏後村附近的烏後天池面積約6畝,也是古火山口積水成池。
火煙瀑布即青龍瀑布,落差80多米,水流跌落的懸崖岩壁經淘蝕呈半圓凹槽,上小下大,如倒漏斗形。瀑布分三迭,上部水流順峭壁滑落;中間部分越過懸崖飛瀉而下,形成水簾,水珠四散,水霧彌漫;下部有一岩坎,瀑流打在上面,再沿崖壁分流滑落,最後匯入底部的青龍潭。此外,還有鳳尾瀑布、珠簾瀑布、石龍瀑布和新月瀑布等,其中的石龍瀑布,水流從半山坡近乎直立的崖壁上跌落,總落差達150米左右。除青龍潭外,景區內還有龍潭、鯉魚潭、長生潭和濟生潭等。
紅軍洞是一個經過人工改造的天然岩洞,是當年閩中游擊隊活動場所之一。洞呈半圓形,高約25米,寬24.5米,洞口有碎石砌成的圍牆。洞深約30米,洞內由碎石砌成4層平台。
青雲山--石廊峽谷景區:主要景觀有凌空絕壁、風化石廊,號稱「雲天石廊」。遠可觀,近可行,長廊1000多米。還有飛瀑三潭、妙筆生花、鎮山大鍾、天門洞、靈芝岩、狀元靴、金雞相鬥、音樂廣場、仙君殿等景觀,主峰雄偉壯闊,有霧都雲海之稱。
青雲山--白馬峽谷景區:總面積為16平方公里。瀑布水大霧濃。如龍龜潭瀑布、王子瀑布、下洋瀑布等。而白馬瀑布高130多米,水量是青龍瀑布的10倍,白馬湖面積達2000平方米,澄明如鏡、清澈見底;烏龍峽、無名峽、雙溪峽、王子峽、迴音峽、白馬峽、天門峽、平谷峽等八大峽谷各具特色;石林岩像逼真,如夢筆生花、大刀峰、鯉魚岩、王子峰、八戒岩、白馬峰、巨螺石、五馬峰、龜岩、龍龜山、石臂、仙桃石、王子浴等維妙維肖。猴子成群結對,刺桫欏連點成片,是其又一特色。
青雲山--九天峽谷景區:水簾九疊,落差588米,壯觀無比。景觀獨具特色,如相思岩、綿羊峰、神女峰、觀音石、金猴抱桃、長城岩、三重門、懸棺、御印、御床、御帽、獅王峰、松鼠石、猿石、兔岩、維妙維肖,彩虹瀑、水簾宮、洞中潭極具特色。
青雲山--桫欏峽谷景區:又名萬藤谷,谷口懸崖突出,古松橫生,一條溪流貫穿而出,水打怪石,千年成潭。獅王峰、虎王山、大象山、二片瓦、地王洞、情侶洞、飛龍樹、鯉魚上天、蛇松、神鷹、仙渠、觀音瀑布、天台瀑布、天壇瀑布構成景點特色。
青雲山-高蓋山-名山室風景區:位於福建省永泰縣大洋鎮的「名山室」,是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主殿名山室,懸崖覆蓋,可容納數百人,有東西兩室,善男信女分東西入夢叩神。靈龜洞,有一長10米,高2米摩崖石窟圖,是我國僅存「白蓮菜」造像遺跡。「白蓮菜」南宋盛行江南,「連社七祖」為宗門之祖,教義大多不抵葷酒,不殺物命,近於為善。有說是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佛的經過。包括游觀農務、牧女獻糜、世尊誕生、太子納妃、六年苦行、世尊成道、禪河大悟、習煉降魔、二商粥食、希會寶地、佛現金剛等組畫。其中七佛圖更是雕得栩栩如生。一幅生動的佛教史卷。祖師洞建有宋代飛檐翹角古建築,明末賢人余潛士在傍書齋撰對聯「草草花花世界,山山水水人情」耐人尋味。西側鳳立峰下玄帝殿、觀音閣依洞而建。尤其觀音閣上供奉的石象男士觀音極為珍貴。有詩句曰「登高觀世成真夢,山靜聞聲悟妙心」以及「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等反映濕婆神崇拜的摩崖石刻等。
4. 為什麼福建省會福州只是大陸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而泉州卻是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
因為泉州歷史文化達到的高度跟價值高於福州。
唐朝韓愈說的福州閩越有長才,他說的閩越長才的代表就是泉州人歐陽詹,在他給歐陽詹寫的哀辭里就有。
商業貢獻方面,宋元泉州成為國際化大都市,代表了整個中華的輝煌。明朝泉州的私商跟清朝的郊商是福建海商的代表。
科舉文化方面,北宋福州人陳襄言:天下士儒,惟言泉、福、建、興化諸郡為盛,其間中高第、歷顯官、福吾天子之民者為不少。宋元時期福州人承認的泉州科舉文化的地位在福州之前,特別是進士成材率,以質取勝,而不是量。明清在資本主義萌芽的的明嘉靖至清乾隆為止這段時間泉州科舉文化也是超過福州的,各種人才集中涌現,將福建文化推向高峰。
所以唐宋交接的留從效,宋元交接的蒲受庚,明清交接的鄭氏集團,歷代福建朝代交替的主動權都掌握在泉州手裡,福州歷史的鼎盛在晚清,也是因清初泉州人將台灣納入致使省城福州地位大幅提升成為閩浙總督駐地,成為閩浙台戰略中心,地位甚至超過江南的浙江,才得以在乾隆後期國家衰敗,福建各地大幅衰落之際於晚清集全省之資源,一枝獨秀,達到歷史鼎盛。
誰對歷史的貢獻大,推動大,誰的歷史文化就是代表,因泉州大批歷史輝煌的遺存證據需要重點保護,所以泉州肯定是首批,福州肯定是二批。
5. 福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哪四個
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國務院公布)
1、泉州(第一批)
2、福州(第二批)
3、漳州(第二批)
4、長汀(第三批)
6. 福建省的名勝古跡
1、汀州古城牆
汀州古城牆,址位於福建省長汀縣汀州鎮。汀州古城牆始建於唐大歷四年,至明清時期,汀州古城牆總長為5000多米,設有12個城門,「枕山臨溪為城」,形成「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及「佛掛珠」的獨特格局。
高超的建築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卓越才能 。現在保存完好的城牆近3000米,將朝天門、五通門、惠吉門、寶珠門聯結在一起。1996年汀州城牆被列為第四批省級文保單位,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胡里山炮台
胡里山炮台位於中國福建省廈門市廈門島東南海岬突出部,毗鄰廈門大學園區,三面環海,景區系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全國4A級旅遊景區。
胡里山炮台始建於清光緒二十年,總面積7萬多平方米,城堡面積1.3萬平方米,分為戰坪區、兵營區和後山區,炮台結構為半地堡式、半城垣式,具有歐洲風格,又有我國明清時期的建築神韻,歷史上被稱為「八閩門戶、天南鎖鑰」。
3、南靖土樓
南靖土樓,又稱為福建土樓,擁有福建南靖土樓國家森林公園,南靖土樓遍布漳州市南靖、華安、平和、詔安、雲霄、漳浦等縣山區的土樓,以歷史悠久、數量眾多、規模宏大、造型奇異、風格獨特而聞名於世,被譽為「神話般的山區建築」。
福建土樓產生於宋朝時代,明、清朝時期逐漸成熟,並一直延續至今。
福建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建築,依山就勢,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規劃的「風水」理念,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禦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築材料,是一種自成體系,具有節約、堅固、防禦性強的特點,又極富美感的生土高層建築模式。
4、臨水宮
臨水宮坐落在古田大橋鎮中村,距縣城39公里。臨水宮是一座風格別致的仿唐代宮殿建築,始建於唐貞元八年(公元792年),後經元明清歷代重修擴建,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是分布國內外各地臨水宮的祖殿,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臨水宮所在地大橋鎮是閩東著名僑鄉,位居景色秀麗的古田翠屏湖畔,交通便利,物產豐富。柿丸、柰干、銀耳、香菇、竹蓀等名優特產品聞名於世,暢銷海內外。另有柘榮縣雙城鎮臨水宮以及游戲《山海英雄》中的同名門派。
5、崇武古城
崇武古城坐落於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東南海濱,瀕臨台灣海峽是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經略海防時為抵禦倭寇所建,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是明政府為抗擊倭患,在萬裏海疆修築的60多座衛所城堡中仍保存完好的一座。
崇武古城、凈峰蓮城衛城和凈峰寺(3A級景區)同屬惠安縣革委會1979年公布的第一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福建省首批「國防教育基地」,泉州市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
7. 福建有哪些古文化
泉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積淀深厚,素有「海濱鄒魯」、「世界宗教博物館」、「光明之城」的美譽。全市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處,省級40處,縣(市)級600多處。其中極負盛名的有中國現存最早的伊斯蘭教清真寺、世界惟一的摩尼光佛像石刻、中國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葬有唐代到泉州傳教的穆罕默德門徒三賢四賢的靈山聖墓、千年古剎開元寺及東西塔、記載古代海上交通和貿易的九日山祈風崖刻、廣受台胞和海外僑胞信眾膜拜的天後宮媽祖、民族英雄鄭成功史跡與陵墓、宋代蔡襄修建的洛陽橋、號稱「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以及與惠東民俗、海濱風光、石雕藝術融為一體的崇武古城等。豐富的人文景觀、別具一格的民俗風情和秀出東南的自然風光交相輝映,使泉州成為一個全國乃至國際性的旅遊勝地,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到此觀光。泉州保留著彌足珍貴的戲曲文化遺產,有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嘉禮」戲等劇種,其中蜚聲海內外的有:晉唐士樂余韻南音、宋元南戲「活化石」梨園戲和中國一絕「提線木偶」。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伊斯蘭教、印度教、古基督教、摩尼教、猶太教、佛教等世界多種宗教在泉州廣泛傳播,留下大量遺跡,使泉州成為多元文化融洽交匯、和諧共處、互促共榮的載體。泉州作為唐朝中期以後中原移民集中的地區之一,保留了唐代中期以來的大量文化信息,包括語言、藝術、風俗、宗教等。其中,南音、北管、高甲戲、歌仔戲、梨園戲、提線木偶是泉州代表性的傳統文化藝術。 梨園戲:距今至少有800年的戲劇。戲中指揮一般為鼓手,而鼓手的打鼓方法竟然和漢代出土的樂俑形態相似,也得名「宋元南戲活化石」。南音(也稱南管):古代閩南語傳播的時候也將此音樂帶到東南亞等地,以至於有閩南語的地區就會有南音。傀儡戲(提線木偶):提線木偶的發源地就在泉州,和南音一樣傳播到東南亞地區。參加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表演。拍胸舞:閩南通俗舞蹈,已收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泉州地區戲曲舞蹈種類繁多,還有泉州北管,高甲戲,打城戲,火鼎公火鼎婆,塗腳舞,迎閣等。 泉州,周為七閩地,歷年來出土的西周禮樂器和原始壁畫,反映了二、三千年前泉州原住民古閩越族人的原始舞蹈風貌。唐朝中期以來,中原人南遷入泉;唐、五代時,不但城郊東湖常有游宴歌舞的記載,南安雲台山下還建有常設性歌舞院館。宋、元時代,泉州已是東方第一大港,成為「市井十洲人」的「富洲」、「樂州」。海內外文化在泉州出現大融合的景象,反映在文人詩中常見有關歌舞活動的描寫。官府甚至不得不出榜喻民「莫貪浪遊,莫看百戲」。明、清時代,泉州地方戲曲、民間歌舞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清·乾隆《泉州府志》記載了上元節泉州城內游燈、踩街歌舞活動「一國若狂」的熱鬧景象。解放以來,泉州民間舞蹈一枝獨秀,蜚聲全省、全國。
8. 福建省有個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文化名村是在哪裡
龍涓
9.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哪些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國家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名單
(國務院1982年2月8日批准)
1.北京 7.杭州 13.開封 19.遵義
2.承德 8.紹興 14.江陵 20.昆明
3.大同 9.泉州 15.長沙 21.大理
4.南京 10.景德鎮 16.廣州 22.拉薩
5.蘇州 11.曲阜 17.桂林 23.西安
6.揚州 12.洛陽 18.成都 24.延安
國家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名單
(國務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
1.上海 11.常熟 21.安陽 31.日喀則
2.天津市 12.徐州 22.南陽 32.韓城
3.沈陽 13.淮安 23.商丘 33.榆林
4.武漢 14.寧波 24.襄樊 34.武威
5.南昌 15.歙縣 25.潮州 35.張掖
6.重慶 16.壽縣 26.閬中 36.敦煌
7.保定 17.亳州 27.宜賓 37.銀川
8.平遙 18.福州 28.自貢 38.喀什
9.呼和浩特 19.漳州 29.鎮遠
10.鎮江 20.濟南 30.麗江
國家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名單
(國務院1994年1月4日批准)
1.正定 11.長汀 21.岳陽 31.建水
2.邯鄲 12.贛州 22.肇慶 32.巍山
3.新絳 13.青島 23.佛山 33.江孜
4.代縣 14.聊城 24.梅州 34.咸陽
5.祁縣 15.鄒城 25.海康 35.漢中
6.哈爾濱 16.臨淄 26.柳州 36.天水
7.吉林 17.鄭州 27.瓊山 37.同仁
8.集安 18.浚縣 28.樂山
9.衢州 19.隨州 29.都江堰
10.臨海 20.鍾祥 30.瀘州
10. 福建七大文化是哪些
地方特色文化:地方+特色+文化(三要素)、帶有地域性,特殊性,文化屬性
畲族文化:船政文化,三坊七巷,媽祖文化,惠女文化
海絲文化:鄭成功文化,開漳聖王文化,土樓,紅色
抗戰文化:客家組地文化,朱子文化,陶瓷文化
基於文化要素(畲族),基於創業要素(動漫),基於產業要素(陶瓷)
泉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積淀深厚,素有「海濱鄒魯」、「世界宗教博物館」、「光明之城」的美譽。全市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處,省級40處,縣(市)級600多處。其中極負盛名的有中國現存最早的伊斯蘭教清真寺、世界惟一的摩尼光佛像石刻、中國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葬有唐代到泉州傳教的穆罕默德門徒三賢四賢的靈山聖墓、千年古剎開元寺及東西塔、記載古代海上交通和貿易的九日山祈風崖刻、廣受台胞和海外僑胞信眾膜拜的天後宮媽祖、民族英雄鄭成功史跡與陵墓、宋代蔡襄修建的洛陽橋、號稱「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以及與惠東民俗、海濱風光、石雕藝術融為一體的崇武古城等。豐富的人文景觀、別具一格的民俗風情和秀出東南的自然風光交相輝映,使泉州成為一個全國乃至國際性的旅遊勝地,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到此觀光。泉州保留著彌足珍貴的戲曲文化遺產,有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嘉禮」戲等劇種,其中蜚聲海內外的有:晉唐士樂余韻南音、宋元南戲「活化石」梨園戲和中國一絕「提線木偶」。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伊斯蘭教、印度教、古基督教、摩尼教、猶太教、佛教等世界多種宗教在泉州廣泛傳播,留下大量遺跡,使泉州成為多元文化融洽交匯、和諧共處、互促共榮的載體。泉州作為唐朝中期以後中原移民集中的地區之一,保留了唐代中期以來的大量文化信息,包括語言、藝術、風俗、宗教等。其中,南音、北管、高甲戲、歌仔戲、梨園戲、提線木偶是泉州代表性的傳統文化藝術。 梨園戲:距今至少有800年的戲劇。戲中指揮一般為鼓手,而鼓手的打鼓方法竟然和漢代出土的樂俑形態相似,也得名「宋元南戲活化石」。南音(也稱南管):古代閩南語傳播的時候也將此音樂帶到東南亞等地,以至於有閩南語的地區就會有南音。傀儡戲(提線木偶):提線木偶的發源地就在泉州,和南音一樣傳播到東南亞地區。參加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表演。拍胸舞:閩南通俗舞蹈,已收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泉州地區戲曲舞蹈種類繁多,還有泉州北管,高甲戲,打城戲,火鼎公火鼎婆,塗腳舞,迎閣等。 泉州,周為七閩地,歷年來出土的西周禮樂器和原始壁畫,反映了二、三千年前泉州原住民古閩越族人的原始舞蹈風貌。唐朝中期以來,中原人南遷入泉;唐、五代時,不但城郊東湖常有游宴歌舞的記載,南安雲台山下還建有常設性歌舞院館。宋、元時代,泉州已是東方第一大港,成為「市井十洲人」的「富洲」、「樂州」。海內外文化在泉州出現大融合的景象,反映在文人詩中常見有關歌舞活動的描寫。官府甚至不得不出榜喻民「莫貪浪遊,莫看百戲」。明、清時代,泉州地方戲曲、民間歌舞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清·乾隆《泉州府志》記載了上元節泉州城內游燈、踩街歌舞活動「一國若狂」的熱鬧景象。解放以來,泉州民間舞蹈一枝獨秀,蜚聲全省、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