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發展策略歷史

發展策略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3 16:41:57

1. 中國的發展策略

你看看政復府工作報制告不就可以了,很全的,網上就有http://www.ce.cn/ztpd/xwzt/guonei/2007/07zfgzbg/。

2. 品牌策略理論的發展歷程

平章了待十分佳處著個茅亭

3. 散文的文體特徵,發展歷史,分類,閱讀策略是什麼

散文的文體特徵是: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語言優美。

散文的發展歷史:

先秦:包括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諸子散文以論說為主,如《論語》《孟子》《莊子》;歷史散文是以歷史題材為主的散文,凡記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文章和書籍都是歷史散文,如《左傳》。

兩漢:西漢時期的司馬遷的《史記》把傳記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東漢以後,開始出現了書、記、碑、銘、論、序等個體單篇散文形式。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四人被後世譽為漢賦四大家。

唐宋:在古文運動的推動下,散文的寫法日益繁復,出現了文學散文,產生了不少優秀的山水游記、寓言、傳記、雜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時涌現。

明代:先有「七子」以擬古為主,後有唐宋派主張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較為有名的是歸有光。

近現代:指與詩歌、小說、戲劇等並稱的文學樣式。特點是通過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片斷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達作者的觀點、感情,並揭示其社會意義,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加工創造。

散文的分類: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散文的閱讀策略:

1、讀散文要識得「文眼」。

2、注意散文表現手法的特點。

3、注意展開聯想,領會文章的神韻。

4、品味散文的語言。

5、領會作品的內涵。

(3)發展策略歷史擴展閱讀:


散文的鑒賞問題:

1、整體入手,理清文章脈絡。材料豐富,思路靈活是散文的主要特點之一,閱讀時一定要著眼於文章的整體,注意理清內部的相互關系,從宏觀上駕馭文章,體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傾注其中的情。

如《長城》(2000年)一文,從深秋晚景寫起,引入對歷史的回顧與反思,再從歷史回到現實,在歷史與現實的對比中深化主旨,卒章顯志,含蓄而又深沉。在這種整體閱讀的基礎上,再來回答題目,就會洞若觀火,游刃有餘。

2、了解背景,透視創作歷程。作品是社會的折射,內容是背景的產物。有不少散文的創作,往往受環境的影響。因此,了解文章的相關背景,是閱讀鑒賞散文的一把鑰匙。閱讀《獸·人·鬼》(2000年春季),就必須認真閱讀注釋,分析背景材料。

抗戰勝利後,國統區人民掀起了反內戰運動,國民黨當局卻大行不義,倒行逆施,製造了臭名昭著的「一二·一」慘案。聞一多先生十分悲憤,堅決主張聲援學生的愛國運動,對個別教授畏首畏尾,保全小我的做法極為不滿,於是寫了這篇文章。

透視創作歷程,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思想感情,再對照原文,試卷中的問題就不難找到答案。

3、藉助想像,體察作者情感。散文屬於文學范疇,閱讀散文必須發揮聯想和想像,結合個人生活體驗,和作者情感發生強烈共鳴。

讀《長城》,如果能聯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對「長城」的議論,能想像到長城上狼煙四起,民族斗爭的慘烈,想像到中華民族融合過程中的曲折歷程,就不難觸摸到作者那顆希望中華民族走出封閉與落後,走向繁榮與強大的赤誠滾燙的心。

4、辨識手法,找准突破口。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現手法之一,托物言志類散文也多次高考試題中。如《報秋》(1999年),這是一篇章法嚴謹而又情文並茂的散文,深含著生活的哲理。

作者通過玉簪花這個載體,提醒人們要多珍惜光陰,有所作為,不能虛度年華。這就是「玉簪花精神」。抓住這個「精神」,也就等於找准了閱讀的突破口。

4. 散文的問題特徵,發展歷史,分類,閱讀策略。

散文的問題特徵

1、整體入手,理清文章脈絡。

2、了解背景,透視創作歷程。

3、藉助想像,體察作者情感。

4、辨識手法,找准突破口。

5、明確技巧,提高答題效率。

散文的歷史

先秦。包括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諸子散文以論說為主,如《論語》《孟子》《莊子》;歷史散文是以歷史題材為主的散文,凡記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文章和書籍都是歷史散文,如《左傳》。

兩漢。西漢時期的司馬遷的《史記》把傳記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東漢以後,開始出現了書、記、碑、銘、論、序等個體單篇散文形式。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四人被後世譽為漢賦四大家。

唐宋。在古文運動的推動下,散文的寫法日益繁復,出現了文學散文,產生了不少優秀的山水游記、寓言、傳記、雜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時涌現。

明代。先有「七子」以擬古為主,後有唐宋派主張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較為有名的是歸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義理」的體現。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對我國古代散文文體加以總結,分為13類,包括論辯、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誌、雜說、箴銘、頌贊、辭賦、哀奠。

近現代。指與詩歌、小說、戲劇等並稱的文學樣式。特點是通過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片斷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達作者的觀點、感情,並揭示其社會意義,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加工創造。

散文的分類

1、敘事散文

2、抒情散文

3、哲理散文

散文的閱讀策略

1、讀散文要識得「文眼」。

2、注意散文表現手法的特點。

3、注意展開聯想,領會文章的神韻。

4、品味散文的語言。

5、領會作品的內涵。

(4)發展策略歷史擴展閱讀

學習散文的方法

1、可以認真閱讀幾遍。我們在閱讀散文的時候可以邊閱讀邊思考作者寫這篇文章的主旨大意是什麼、作者是想說明怎樣的道理。

2、了解散文的內容。散文寫作比較不受限制,內容包容萬象。散文可以是抒情的美文,也可以是游記,還可以是針對某人物或者某個事件、作品的夾敘夾議。

3、散文的結構。一般而言,散文結構不是那樣嚴謹,但是線索還是很明確的。作者在散文中會交代自己所要表述的想法;有時候散文就如同詩歌一樣,運用比喻、擬人手法來說明,但是主旨大意還是看得出來。

4、可以學習散文的語言和表達方法。散文形式比較自由,作者表達手多種多樣。我們在閱讀的時候要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態度、主觀想法。

5、理解散文語言的特色。 很多散文作者喜歡用比喻、擬人、象徵等手法來表現自己的情感和態度。散文用語有別於其它的文體,類似詩歌,但不是詩歌。

5. 戰略管理的發展歷史淵源

策略管理的發展
從整個企業發展角度來看,策略管理是一種相對的應用模式,根據相應的規劃和設計策略管理[1] 會對整個相對的企業策略起到很好的提示和調整,因此促進策略管理的發展是i一個必要的程序,策略發展的過程大概經過了,策略初級階段,策略修整階段,策略規劃和設計階段,策略最終出台。
策略管理理論的歷史發展
19世紀末,以美國弗雷得里克·泰羅為代表的科學管理學派將對管理學的思考重點放在了組織內部活動的管理上。20世紀初,法國亨利·法約爾創立了古典管理理論,他對企業內部的管理活動進行整合,提出了管理的五項職能。這些被認為是最早出現的企業策略思想,其核心是擬定一個能覆蓋企業各方面收入、支出狀況的預算,並將經營實績與之比較,以求控製成本和調整企業的生產行為。
1938年,社會學派代表人物美國的巴納德在《經理的職能》一書中,首次將組織理論從管理理論和策略中分離出來,認為管理和策略主要是與領導人有關的工作。196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教授安德魯斯認為,企業策略是一種決策方式,決定和揭示企業的目的和目標,提出實現目的的重大方針與計劃,確定企業該從事的經營業務等。同一時期的美國管理學家安索夫在1965年出版的《企業策略論》被認為是第一本有關於企業策略的著作,是現代策略管理理論的研究起點。
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在策略管理理論的研究上出現了多種不同的流派,引起廣泛關注的十大流派分別是:設計學派、計劃學派、定位學派、企業家學派、知識學派、學習學派、權力學派、文化學派、環境學派和結構學派。隨著社會網路理論、社會資本理論的發展,出現了策略網路學派。

6. 發展策略是什麼

發展策略
指的是一個公司的運營,銷售等等在經營上的規劃,可以以策劃書的形式來表達。

7. 我國外貿發展戰略的歷史分析

一些國家對我國出口產品反傾銷起訴一波高過一波,其根本目的是保護其國內就業市場。只要中國出口產品威脅到進口國的就業率,那麼傾銷還是照反不誤,「第三國價格」只是進口國或WTO關於反傾銷苛刻條款中的一條,當這一條款不能限制中國產品進口時,一些國家還會用其他若干帶有彈性解釋的條款阻礙中國產品進口。因此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反傾銷及其相應的條款,是進口國保護本國市場的借口。當一個借口失效,就馬上會尋找另外一個借口。因此,積極爭取市場經濟地位,應該是我國貿易戰略的一個目標,而不是一個戰術目標。 為此,長城金融研究所所長徐滇慶教授提出的「出口企業應另闢蹊徑,發展海外工業園區,繞開反傾銷障礙,讓利於人,共同發展」卻可以作為我們貿易結構調整的方向,是一條長期可走的道路,這條道路,也是貿易出口劇增國家遭遇反傾銷後普遍走的一條道路。如日本在上個世紀80年代,是遭遇反傾銷最多的國家。為了避開反傾銷,日本採取了建立海外工業園區、大量零部件出口、國外組裝、與第三國合作等方式,讓利於人共同發展。 而我們出口的產品大多數是勞動密集型的,造成了極少的貿易額但被反傾銷起訴案件卻很多的怪現象,因為勞動密集型產品威脅了進口國更多的就業職位。如果這樣的產品走出國門,與第三國合作,那麼我們的勞動力優勢就會喪失殆盡,中國產品將不會再具有如此的競爭力,這也是事實。但是,商品生產一般經過購買、生產、銷售過程,這些過程可能還有許多的中間鏈條,我們可以將一些鏈條讓給產品進口國,從而增加反傾銷難度。 就我國出口商品看,除彩電外,小商品遭受嚴重反傾銷的是溫商產品,這和溫商的經營方式有關。溫商幾乎在全世界都有一個自己的銷售網路,即溫州產品只要進入溫商的銷售網路,就會便捷、快速、低成本地進入世界市場。但是,正因為如此,給進口國反傾銷提供了便利:如果一個國家對這樣的產品反傾銷,那麼,這個國家沒有一方利益被侵害,反而會保護本國就業職位。浙江義烏商品批發市場的經驗可以借鑒。目前,有許多外國進口商從浙江義烏批發市場進口中國產品,由他們組織國外銷售,由於他們的利益是進口國國民利益的一部分,因此當進口國准備對這些產品反傾銷立案或反傾銷裁定時,會充分考慮這些進口商人的利益,反傾銷的力度就會小得多。統計表明,溫商商品遭受的反傾銷投訴或制裁要遠遠大於從浙江義烏市場出口的商品。 由此,筆者很贊同將讓利於人、共同發展,作為我國外貿結構調整的方針。爭取國家或企業的市場經濟地位、各企業積極應訴反傾銷投訴、各企業應建立健全會計制度以應付反傾銷調查、加速我國的市場化進程等等,都是積極的反傾銷措施。尤其是對於遭受反傾銷的企業,更應該積極應訴。因為應訴還有一線希望,而放棄則沒有任何希望,當然,企業應訴成本也是相當高的,高昂的法律成本或許是企業放棄應訴的一個最主要的條件。但是,這些措施都不是應付反傾銷的根本性措施,理論和實踐證明,要避開反傾銷或增加反傾銷成本,企業貿易戰略必須由封閉型變成開放性,積極尋找合作夥伴,尋找第三方共同合作,這才是防止我國出口產品反傾銷的一條出路。

8. 戰略的歷史發展

自有戰爭以來,戰略便出現於人們的戰爭實踐活動中。隨著戰爭和社會的發展,戰略經歷了形成、發展和不斷完善的漫長過程。
古代戰略
夏、商、周是中國古代戰略開始形成的時期。早在氏族社會末期,如傳說中的黃帝部族與蚩尤部族的涿鹿之戰,以及進入奴隸社會之後的夏啟伐有扈的甘之戰、商滅夏的鳴條之戰、周滅商的牧野之戰等,有關戰爭的謀略已略具雛形,初步涉及到對戰爭勝負因素的分析,,認為有德不可敵,哀兵可吉,師出有律,失律凶也;強調運用謀略、戰法和陣式,如爭取與國,剪敵羽翼,乘勢而動,量力而行,伺隙擊弱,機動進退,車徒配合等。這在《尚書》、《周易》以及《軍政》、《軍志》等古籍中皆有記述。
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戰略迅速發展的時期。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和戰爭持續時間的延長,在籌劃和指導戰爭全局時,重視政治、經濟等多種因素對戰爭的作用,強調義兵、義戰,注重變法圖強,富國強兵,並從戰爭的長期性上著眼戰略指導問題。齊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晉文公的「聯秦制楚」,吳國的「三分四軍」等,都是這一時期戰略運用的典型。戰國時期,還出現了諸侯國「合眾弱以攻一強」和「事一強以攻眾弱」的聯盟戰略,如合縱抗秦、連橫破縱、遠交近攻等。秦為統一六國,還實施了一系列進攻戰略。這一時期產生了《孫子》、《吳子》、《孫臏兵法》、《司馬法》、《尉繚子》、《六韜》等一大批著名兵書,奠定了中國古代戰略理論的基礎。其中尤以《孫子》為最。《孫子》揭示了戰爭的普遍規律,論述了駕馭戰爭克敵制勝的許多原理原則,比較系統地闡述了軍事戰略理論。
秦漢至清朝是戰略進一步發展的時期。秦朝以牆(長城)制騎,「用險制塞」(《史記》),實行軍事築城安邊設防的防禦戰略。漢高祖劉邦文武並用,治國治軍,富國強兵,重視基地建設。漢武帝由單純防禦轉入攻勢防禦,實行「以騎制騎」之策,注重發展騎兵集團,採取長驅千里出擊、遠程奔襲、正面沖擊、翼側迂迴的騎兵進攻戰略,並實行兵農結合,軍屯實邊,強邊固防政策。秦漢修馳道,疏江河,重視全國性的交通網建設。兵書《黃石公三略》論述了民本思想,認為:「制勝破敵者,眾也,以弱勝強者,民也。」《淮南子》中的《兵略訓》闡明了政勝、眾勝、謀勝之道。三國時期,在多極斗爭中,聯盟戰略運用最為出色,如諸葛亮的「聯吳抗曹」、孫權的「聯魏擊蜀」。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古代料敵審勢,因情定策制定戰略的典範。馬謖的攻心戰,運用惑敵、誘敵、動敵、誤敵等計謀均收良效。隋唐時期,在用兵上更多地表現為軍政兼行,恩威並用,分化瓦解,各個擊破;採取中外相維、重首輕足、內重外輕、居重馭輕和扼制要地的戰略布局,居關中,以臨四方,便於機動和控制;對據險養威,建立基地,堅守城邑,圍城打援,輕騎急襲的運用也很成功。著名的兵書《唐太宗李衛公問對》,闡明奪取主動權,致人而不致於人的用兵原理原則,發展了古代兵書中的奇正觀,探討了一系列戰略理論問題。宋朝為抗擊騎兵攻擊,利用江河堅城為屏障,並在築城防禦中增加了火力要素,使城市防衛戰法頗有創新。宋朝堅持辦武學,培養高級軍事謀略人才,頒布了第一部軍事教科書《武經七書》,並有《虎鈐經》、《武經總要》、《何博士備論》、《守城錄》、《歷代兵制》、《百戰奇法》等匯輯性和專題性的軍事名著,論述了戰略理論問題。元朝攻打南宋時,採取騎兵和火器相結合,實行遠程戰略迂迴和步、騎、水軍聯合多路進軍的進攻戰略。明朝實行防禦戰略,沿長城一線因險制塞,以點制面,以牆制騎,精兵機動與城守結合;在沿海地區,則陸海結合,分區分要點設防。明朝的著名軍事著作有《武備志》、《登壇必究》、《籌海圖編》等,論述用兵要則、軍事地理、海防理論等戰略問題。清朝前期採取了徐圖漸進,長期消磨的戰略,削弱和破壞明朝的戰爭潛力。從康熙帝開始,一改歷代「牆守」觀念,提出以「蒙古為長城」的戰略思想,在安邊固防中取得重大成就。
中國歷史上眾多的農民戰爭,在戰略上也有其特色。主要是:利用時機,揭竿而起;除暴安良,廣收人心;飄忽不定,流動作戰;乘虛蹈隙,以戰養戰,等等。
在西方,古代希臘、馬其頓、羅馬、迦太基等進行的戰爭,對西方古代戰略的形成和發展有較大的影響。當時戰略所解決的主要問題是:訓練和裝備軍隊,組織遠征,組織協同,規定作戰線,實施機動,爭奪交通線,籌集人力、物力,支持持久戰爭等。5世紀之後,歐洲各國先後進入封建時代,戰爭長期在騎士制度支配下進行,戰略發展緩慢。15世紀之後,歐洲一些中央集權國家形成,火葯、火器的運用使西方各國軍隊裝備編制及戰略隨之發生了較大變革。義大利N.馬基雅維里的《戰爭藝術》等軍事著作,在西方軍事學術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改革軍隊編制,運用炮兵,實施一翼突擊的機動作戰等戰爭實踐活動及其戰略思想,對西方近代資產階級戰略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有重要影響。
中世紀戰略
中古時代的軍事戰略關鍵,在於支配財富的經濟基礎,因為後者意味著屆時能有多少兵力可用在戰場上。在中古初期,由於所有的財富均來自於農田和牧場,所以鄉間都是主要的攻防地區。隨著時代的發展,城鎮透過貿易和工業,逐漸演變成重要的控制點,儼然成為財富的中心。
城堡的攻防往往是戰爭的重要元素,因為它們護衛著農地。居住在城堡中的戰士會控制鄰近的地區。隨著城鎮的發展,它們也需要防禦工事的修築。防衛與攻取城鎮,逐漸地比爭奪城堡變得更為重要。
在戰場上的軍隊會用計取得重要的防守點並攻掠鄉間地區,或制止敵軍採取同樣的軍事行動。野地戰通常會持續到粉碎敵軍的侵略行動為止。例如在1066年的杭斯丁之役,就是由盎格魯-薩克遜人群起作戰,制止諾曼人的入侵。不過,盎格魯-薩克遜人失敗了,而諾曼人在征服者威廉的領導之下,則在隨後數年的征服戰中,逐步確立在英格蘭的控制權。955年的萊區菲爾德之役,日耳曼人與來自東方的馬札兒侵入者作戰。在奧圖一世的帶領下,日耳曼人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終結了馬札兒人的入侵。在732年,鐵錘查理打敗了摩爾人,終止了回教徒的入侵,並把勢力擴展到西班牙。
克里斯、波提耶和亞琴科特等戰役,是法軍在英法百年戰爭期間,力圖阻止英軍入侵的抗戰行動,但是法國人在這三場戰役中均告失敗,使得英國得以入侵不斷。不過,在這個案例中,英國人的入侵並未能讓他們建立永久的控制權,而法國最終卻贏得戰爭。
十字軍企圖在聖地奪取並保有重要的據點,藉以維持這個地區的控制權。十字軍東征期間的諸多戰役,都為了互相突破彼此的控制權。薩拉森人在薩拉丁的領導之下,於1187年贏得哈丁之戰,為奪回耶路撒冷鋪下成功之路。
近代戰略
16世紀之後,是歐洲資產階級近代軍事戰略的形成與發展時期。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一系列被迫處於內線作戰的戰爭中,善於有節制地使用兵力,運用頻繁的機動和翼側攻擊的戰法。英國的H.勞埃德論證了基地、作戰線、地形、戰場面積、軍隊數量等的相互關系及其在戰略上的運用。18世紀,拿破崙一世在長期戰爭中,創造了許多新的作戰方法。他強調選定主要作戰方向,快速機動,集中優勢兵力,以突然迅猛的進攻,出其不意地襲擊殲滅敵人,並建立強大的預備隊等原則。C.von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是資產階級軍事理論的經典。A.H.若米尼的《戰爭藝術概論》是西方全面論述戰爭和戰略理論的著作。這些著作,對資產階級戰略理論的發展起了較大的作用。
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以使用坦克、飛機、鐵甲艦等新式武器裝備為基礎的戰略理論相繼問世。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德國H.K.B.von毛奇的速決進攻戰略;德國A.von施利芬的速決和殲滅戰略;美國A.T.馬漢的以海權論為中心的海軍戰略。20世紀初期,爆發了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世界而進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初期交戰雙方都信奉速決進攻戰略,企圖通過強大兵團的機動作戰,迅速結束戰爭。然而,在綿亘的陣地上實施攻防戰和持久的消耗戰,使戰爭陷入長期僵持局面。戰略指導落後於戰爭現實的情況甚為明顯。
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無產階級的戰略理論。他們強調無產階級專政的首要條件就是無產階級的軍隊,創立了關於組織城市工人武裝起義奪取政權的學說,提出了人民戰爭、積極防禦的戰略指導原則。列寧在領導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及其以後的國內戰爭和粉碎外國武裝干涉的戰爭中,全面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戰爭思想並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支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提出了建軍原則。這些先進的戰略指導原則,奠定了無產階級戰略理論的基礎。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開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林則徐、魏源等一些有識之士提出「師夷制夷」的主張,而後,真正意義上的洋務運動開展起來,引進西方的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倡辦兵工船務,模仿西方軍制,移用西方操典,建立新式海軍,編練新式陸軍。清朝政府在戰略上內外並重,注意邊防、海防要塞建設。但由於政治上的腐敗,清軍在中日甲午戰爭和抗擊八國聯軍入侵戰爭中遭到慘敗,「師夷制夷」的戰略主張未能實現。這一時期魏源編著的《海國圖志》敘述了世界各國的地理分布和歷史政情,提出富國強兵抵禦外侮之道。1851年爆發的太平天國起義戰爭,採取略城堡,舍要塞,專意金陵,據為根本的遠程奔襲戰略,長驅湘鄂,直取南京,建立了天朝,後因內訌和戰略指導失誤而歸於失敗。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以推翻清朝建立民國為目的,採取團結海內外愛國力量,籌集款械,聯絡會黨,組織武裝起義,先在一二個省舉事,爾後張勢於全國的戰略,終於取得了勝利。中國近代的戰略反映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特點。
現代戰略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G.杜黑的空中戰爭理論,德國E.魯登道夫的總體戰爭理論,英國J.F.C.富勒的機械化戰爭理論,對世界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都產生過影響,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些參戰國的軍事戰略。德國A.希特勒承襲了施利芬、魯登道夫和富勒等人的殲滅戰、總體戰爭和機械化戰爭理論,採取以閃擊戰為核心的進攻速決戰略,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軍事思想保守落後,迷信馬奇諾防線,實行消極防禦,很快失敗。美國採取先歐後亞的戰略方針,發揮海軍和空軍優勢,開辟第二戰場,迫使德國處於兩面作戰的困境。蘇聯實行積極防禦,扭轉了戰爭初期的被動局面,進而組織戰略反攻和進攻,逐次圍殲法西斯軍隊的重兵集團。中國人民堅持持久抗戰,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對太平洋和歐洲兩大戰場都起到了巨大的戰略配合作用。反法西斯同盟國家軍隊的聯合作戰,終於贏得了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戰略的總體謀劃與協調,集中主力於主要戰場,陸軍、空軍、海軍的戰略運用與作戰協同,經濟戰、能源戰、交通戰的運用以及使用核武器等新的實踐,使現代軍事戰略的內涵更為豐富。與此同時,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中國等一些國家和地區人民革命戰爭的偉大實踐,使現代革命戰爭戰略得到了很大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核武器制勝論和核威懾戰略在一段時期內成為美蘇兩國軍事思想和軍事戰略的基礎。中國一再聲明,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主張徹底銷毀核武器。無核和少核國家堅持反對核軍備競賽,同時重視研究對付核戰爭、防備核突襲,探討在核條件下軍隊建設和作戰的一系列戰略問題。與此同時,美蘇之間還展開一場以發展空間武器為重點的對抗與競爭。國際形勢雖處於相對和平時期,大戰可能打不起來,但局部戰爭和軍事沖突此伏彼起,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維護國家利益,注重應付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與軍事沖突,已成為世界許多國家軍事戰略謀劃的主要內容。
中國革命戰爭戰略的形成和發展 長達20多年的中國革命戰爭,是中 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民戰爭。伴隨著革命戰爭的歷史進程,中國革命戰爭戰略也經歷了形成、充實、豐富和發展的過程。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採取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政權的總戰略,在國民黨統治薄弱的地區,廣泛發動群眾,積極開展游擊戰爭,從而形成了實行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建設根據地相結合的工農武裝割據局面。紅軍在總結井岡山斗爭時期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隨著戰爭的勝利發展,紅軍實行了由游擊戰向游擊性的運動戰的戰略轉變,並在反「圍剿」作戰中採取了誘敵深入、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以及充分准備、慎重初戰,集中兵力打運動戰、速決戰、殲滅戰等一系列作戰原則,粉碎了敵人多次的重兵「圍剿」。後來,由於「左」傾冒險主義者堅持消極防禦,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長征。在1935年1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召開的遵義會議之後,紅軍在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等領導人指揮下,採取高度靈活機動的運動戰的作戰方針,突破敵人重兵集團的圍追堵截,勝利地到達陝北,完成了戰略轉移。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撰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創立了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戰略理論,解決了堅持積極防禦,依靠、動員、組織和武裝廣大人民群眾,實行人民戰爭,建設一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人民軍隊為骨乾的武裝力量,建設革命根據地,以及軍隊的作戰指導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1936年12月,毛澤東又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戰爭觀和方法論,揭示了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和規律,總結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戰略防禦及其作戰原則等歷史經驗,從而奠定了中國革命戰爭戰略的理論基礎。
抗日戰爭時期,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新編第四軍,全國人民結成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從時代的特點入手,分析了抗日戰爭的特點和規律,制定了放手發動群眾,動員一切力量,實行全面的、全民族的人民戰爭路線,確立了持久戰的總方針,並提出了正面戰場實行高度的運動戰,敵後戰場實行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戰略方針,以及內線持久的防禦戰和外線速決的進攻戰的具體作戰方針,實行了由土地革命戰爭後期的運動戰向抗日戰爭游擊戰的戰略轉變,把游擊戰提高到戰略地位,創建了抗日武裝力量和敵後抗日根據地,領導軍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在此期間,毛澤東撰寫了《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和《戰爭和戰略問題》等重要著作,就抗日戰爭的形勢、特點、發展趨勢、戰爭目的、戰爭的指導路線、戰略方針、戰略階段、作戰形式、作戰方針、戰略指揮原則、根據地建設、戰略轉變、武裝力量建設和游擊戰爭等一系列戰略問題,進行了系統論述,創立了一整套人民戰爭的戰略理論,使中國革命戰爭戰略理論趨於成熟。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科學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制定了以殲滅國民黨軍隊有生力量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為主的戰略方針和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原則,實行了由抗日游擊戰爭向國內正規戰爭的戰略轉變。中國人民解放軍通過幾年作戰,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在這一時期,毛澤東撰寫了《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以自衛戰爭粉碎蔣介石的進攻》、《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將革命進行到底》等論著,全面地闡明了解放戰爭的特點和規律,提出了解放戰爭的戰略方針和以打殲滅戰為核心內容的十大軍事原則,解決了戰略進攻,特別是大兵團作戰的戰略決戰、戰略追擊問題,以及廣泛動員人民群眾,實行人民戰爭,加強兵種建設等問題,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革命戰爭戰略理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抗美援朝戰爭和幾十年的鞏固國防、抵禦侵略、保衛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維護國家利益和尊嚴的斗爭中,戰略理論又有了新的發展。
抗美援朝戰爭,前期為戰略反攻階段,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人民軍的密切配合下,執行以運動戰為主,與部分的陣地戰、敵後游擊戰相結合的戰略方針,進行了5次戰役,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打回到三八線附近。後期為戰略防禦階段,中國人民志願軍採取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以陣地戰為主,進行以坑道為骨乾的陣地防禦和反擊作戰,採用「零敲牛皮糖」的戰法,粉碎了敵方多次局部進攻,迫使美國在停戰協議上簽了字。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以劣勢裝備與優勢裝備的敵人作戰,在同敵人大量的空軍、炮兵、裝甲兵作斗爭,粉碎敵方生物、化學武器襲擊,進行諸軍種、兵種聯合作戰,實行人民戰爭,組織現代化的後勤保障以及戰略指導等方面,都積累了許多新經驗,更加豐富了自己的戰略理論。
和平建設時期,中國始終堅持積極防禦戰略。中國堅定地貫徹執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維護國家的領土主權完整和安全,保衛「四化」建設,保衛人民的和平勞動。中國人民解放軍服從國家建設大局,以現代化建設為中心,時刻保持警惕,不斷提高軍政素質和戰鬥力,掌握應付現代戰爭的能力,多次進行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1985年,中央軍委對國際形勢作出新的判斷,確定軍隊建設在指導思想上實行戰略性轉變,由准備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臨戰狀態,轉到和平時期建設的軌道上來,提出了軍隊建設和國防建設的一系列方針原則,對戰略作了必要的調整,戰略理論又有了新的發展。
中國革命戰爭戰略的基本原則
在長期的革命戰爭和建國後保衛祖國的斗爭中所確立的中國革命戰爭戰略的基本原則,經過長期戰爭實踐的檢驗,具有豐富的內容,並隨著戰爭實踐的發展而繼續發展,不斷充實新內容,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深遠的指導意義。歸結起來,這些原則主要有:
①為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服務。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國家利益和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體現。軍事戰略必須為實現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目的服務。
②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思想路線,使主觀指導與客觀實際相符合。在戰爭實踐中力求做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揭示戰爭的特點和規律,並運用這些規律於自己的行動;調查研究,知己知彼,從實際出發,規定戰略方針和原則,正確處理好需要與可能、平時與戰時、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的關系;學習前人的歷史經驗,掌握戰爭的普遍規律,並重視自己的經驗,著眼於戰爭的特點和發展,掌握戰爭的特殊規律;在一定的客觀條件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爭取戰爭的勝利。
③建設一支由中國共產黨絕對領導的以人民軍隊為骨乾的武裝力量。根據國家安全利益面臨威脅的程度、現代化戰爭的要求和履行職能的需要,確定武裝力量發展的方針原則、規模、速度和水平,並將其納入國家總體建設規劃。在服從國家經濟建設的前提下,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著眼於增強綜合國力,堅持精乾的常備軍與強大的後備力量相結合、常規力量與戰略核力量相結合、軍事實力與戰爭潛力相結合,不斷提高在現代戰爭條件下的自衛作戰能力。
④實行積極防禦。這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對外政策所決定的。中國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首先挑起戰爭,侵略別的國家。中國只有遭到侵略時才奮起自衛,堅決進行還擊和反擊,消滅來犯之敵。實行積極防禦,堅持後發制人,強調:充分准備,不打無准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寓攻於防,防攻結合,靈活運用,把戰略上的防禦與戰役、戰鬥上的進攻結合起來,把戰略防禦與戰略反攻和戰略進攻結合起來,通過積極的攻勢行動,大量殲滅敵人,奪取戰爭的勝利;靈活運用作戰形式和斗爭形式;立足於在復雜困難的情況下作戰,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在與強敵作戰和全面戰爭中,力求拖住敵人,持久勝敵;與弱敵作戰和局部戰爭中,力求速戰速決。
⑤動員和依靠人民進行戰爭,實行人民戰爭,堅持為人民利益而戰。人民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動員、武裝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在多領域、多方面以多種斗爭手段和形式進行的群眾戰爭。實行人民戰爭要求做到:建立和完善高度集中統一的戰略領導機構,保證平時和戰時的戰略領導與指揮;走富國強兵之路,從長計議,統籌安排,平戰結合,軍民兼容,在搞好經濟建設的基礎上,搞好軍警民一體的武裝力量建設和戰備建設,提高防衛作戰能力;根據現代戰爭的要求,發展武器裝備,探討以現有武器裝備克敵制勝的新戰法;發揮多種武裝力量和多種斗爭形式、多種作戰形式在保衛祖國、抵禦侵略中的整體威力;加強國防教育,增強建設和保衛祖國的榮譽心、責任感,做好戰時的動員工作,發揮政治工作的領導與保證作用,等等。
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這是實施積極防禦戰略的主要方法。戰略的奧妙就在於集中兵力。集中兵力能改變進退、攻守、內線與外線、劣勢與優勢、弱與強、不利與有利、被動與主動的形勢。集中優勢兵力,是指把主要兵力集中使用於主要的戰略方向上,構成有利的戰略部署,使用於關鍵性的時間和地點,有重點地打擊敵人,以求速戰速決;選擇有利的戰機,包圍殲敵較弱的一部分,務期必克,得手後再及其餘,各個殲滅之。通過這一戰法的運用,大量殲滅敵人有生力量,轉化敵我力量對比,贏得戰爭的勝利。在現代條件下,集中優勢兵力,不僅強調重視兵力兵器數量上的優勢,也強調重視質量上的優勢,並採取嚴密的戰略偽裝、電子對抗、佯動等措施,適時集中強大而有活力的軍隊。
⑦保持戰略領導與指揮的主動性、靈活性、計劃性。主動性是指軍隊行動的自由權。它在戰爭中表現為戰爭指導者的強有力的主觀指導和軍隊積極的作戰行動。 主動性同戰略領導與指揮的正確和軍事力量的優勢是分不開 的。奪取並保持主動,有賴於正確分析和估計敵對雙方的客觀情況,科學決策,正確處置軍事、政治和外交等行動;保存並集結最大而有活力的軍隊,造成由局部到全局的優勢與主動;採取多種欺騙、偽裝等辦法,造成敵人的錯覺和不意,陷敵於困境,使其喪失優勢和主動,使己獲得優勢和主動。
靈活性是指靈活地運用戰略戰術和兵力。它是基於客觀情況審時度勢而採取及時恰當的行動對策的一種才能。人民解放軍作戰,歷來堅持有什麼武器打什麼仗,對什麼敵人打什麼仗,在什麼時間地點打什麼仗;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揚長避短,趨利避害,隨機應變,不拘一格。戰略目標的確定,作戰樣式的選擇,兵力兵器的使用,斗爭手段和形式的運用,都應具有靈活性。因敵、因時、因地、因部隊、因任務、因條件制宜,靈活處置,以獲得戰略效益。
計劃性是指對一切戰爭行動都有周密的計劃,預先做好各項准備工作。凡屬戰爭准備與實施的全局性的重大問題,都應周密計劃,預有準備。實事求是地制定戰略計劃,力求符合敵對雙方的客觀情況,從困難著眼,多手准備,多種方案,並隨著情況的變化和戰爭的發展,適時修訂或改變計劃,使之適應新的情況,處置裕如。
⑧高度的集中統一領導與指揮和機斷行事相結合。有關戰爭、軍隊建設和國防建設的戰略決策,戰略領導與指揮權高度集中於中央軍委,同時注意完善各級領導與指揮機構,明確職責,協調各種力量,發揚軍事民主,發揮各級領導和部門以及廣大指戰員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在情況發生根本變化、指揮聯絡中斷或情況緊急時,下級領導和指揮員,可根據上級總的意圖,機斷行事,從戰略全局和整體利益出發,敢於負責,採取積極措施,努力完成任務,並盡快報告上級。
⑨進行有利的戰略決戰,避免不利的戰略決戰。決戰是解決戰爭勝負的重要途徑。在戰爭初期敵強己弱的情況下,應保存軍力,避免進行戰略決戰。當出現有利的條件和形勢,具有決戰的力量並有取勝的把握時,則慎重選擇決戰的方向,把握好決戰的時機,適時進行戰略決戰,圍殲敵重兵集團,解決戰爭的勝負問題。
⑩適時實行戰略轉變。戰略轉變是指因國際形勢的重大變化或因戰爭的戰略階段的轉換而進行的戰略上的調整和改變。它是全局性的轉變,主要是作戰對象和戰略方針的轉變,也可能是由於戰略階段或歷史時期的轉換而引起的戰略任務、戰略方向、作戰形式和方法,以及軍隊建設和國防建設指導思想上的轉變。實行戰略轉變的目的,是為了加速戰局的發展,掌握戰略主動權,奪取戰爭的最後勝利或者是為了促進軍隊現代化建設和國防現代化建設。實行戰略轉變,強調審時度勢,精心策劃,周密准備,確定戰略轉變的時機、內容和措施;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既反對保守主義,按固定的思維模式行事,囿於以往的經驗和做法,不著力研究新情況採取新辦法,解決新問題,也反對冒險主義以及任何不切實際的,甚至一意孤行的主張和做法。

9. 經濟發展戰略的經濟發展戰略的歷史

世界上一般發展中國家所採取的經濟發展戰略,從基本方面看,大體可分兩種,經歷兩個階段: 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頭一二十年,實行所謂「傳統的發展戰略」(Conven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簡稱CDS)。這種戰略以國民生產總值(GNP)增長為主要目標,以工業化為主要內容,求得國家的富裕和繁榮。實行的結果,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擴大了對外貿易,提高了按人口平均計算的國民收入,有些國家和地區進入了中等國家行列。但由於片面追求 GNP的增長,往往忽視人民福利,以過高的積累率,過多地發展重工業,導致經濟比例失調,經濟結構不合理,消費品不足,貧富懸殊,財政赤字、外債劇增,通貨膨脹,環境惡化。
②由於實行傳統發展戰略的結果不理想,60年代以來有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改行所謂「變通的發展戰略」 (Alternative Development Strategies,簡稱ADS),或稱「新的發展戰略」。這種戰略,從本國實際情況出發,以滿足人們基本需要為目標,在增加GNP的同時,重視保證最低限度的人類需要,重視生活的物質質量,重視分配的公平。它要求新的衡量體系,較通行的有:美國經濟學家W.D.諾德豪斯和J.托賓(1918~)提出的「可維持的經濟福利量」(Sustainable Measure of EconomicWelfare),美國經濟學家M.D.莫里斯(1921~ )提出的「生活的物質質量指數」(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簡稱 PQLI)。這些衡量體系設想突破了單純以GNP增長作為評價標准,分別納入閑暇、環境、壽命、死亡率、識字率等因素。這在某種程度上迎合了群眾願望,但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當前的社會條件下難以真正實行。
為實現一定的戰略目標,需採取相應的戰略方針、政策和措施。由於各國實際情況不同,在這些方面所採取的決策不可能完全一樣。石油生產國和非產油國,新興工業國和低收入國,資源豐富的大國和自然條件差的小國,在決策上會有許多區別。一般認為,從本國國情出發,產業結構合理化;自力更生為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外部條件;把國內發展戰略同爭取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加強南南合作緊密結合起來,應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要求。

10. 從國家發展的戰略角度來說,歷史上有哪幾種政策

1武力擴張,比如來羅馬,俄羅斯等等源。 2 和平發展,自力更生,比如今天的中國。 3平衡外交,左右逢源,比如新加坡。 4 依靠強國,保全自身,比如沙特依靠美國 5需要指出的是,由於民族主義覺醒導致統治成本上升,美國是在用一種控制來統治世界,而不是征服,主要包括,確立自身貨幣的霸權地位,控制重要資源,比如石油,和一些國家結盟,然後在這些國家駐軍,還有用各種手段打壓競爭對手。

閱讀全文

與發展策略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