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武漢有哪幾個大區
截至2018年末,武漢市下轄江岸區、江漢區、硚口區、漢陽區、武昌區、青山區、洪山區、蔡甸區、江夏區、黃陂區、新洲區、東西湖區、漢南區等13個行政區。
武漢市位於湖北省東部、長江與漢水交匯處,地理位置為北緯29°58′—31°22′,東經113°41′—115°05′。武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境內盤龍城遺址有3500年歷史。
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在城中交匯,形成武漢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內江河縱橫、湖港交織,水域面積佔全市總面積四分之一。
(1)江岸區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部分區介紹:
一、江岸區
江岸區,隸屬於湖北省武漢市,位於長江北岸、武漢市的東北部,東鄰黃陂區,南隔長江與武昌區和洪山區相望,西沿江漢路、三眼橋路與江漢區接壤,北接東西湖區,是武漢七個中心城區之一。截至2018年,江岸區下轄16個街道、1個社區。江岸區人民政府駐六合路1號。
二、江漢區
江漢區,隸屬湖北省武漢市,南臨長江、漢江交匯處,分別與武昌區、漢陽區隔江相望;北抵張公堤,與東西湖區接壤;東、西兩面各與江岸區、硚口區相鄰,漢口地區中部、是武漢七個中心城區之一。截至2018年底,江漢區下轄13個街道和一個開發區、一個管委會區。
❷ 江岸區古風建築有哪些
武漢之大,大在建成區面積,也大在具有深厚歷史遺跡,雖然城市的發展讓「武漢每天不一樣」,但武漢厚重的歷史文化氣息並沒有因此而落下。武漢市區內有很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築,其中江岸區內有一條小街,它以辛亥革命領導人黎元洪名字命名,街道上遍布歐式風格建築,被稱作街頭博物館,可謂是武漢市區最具歷史感的街道,它就是黎黃陂路。
至今留有17處租界時代歐式建築。黎黃陂路最初由黃陂人所建,建設時間為1900年,所以最初的名字叫做黃陂路。後來,黃陂路被劃入漢口俄租界,被俄國人改為夷瑪路,興建了大批建築,至今留存的17處建築即是建於那時,這些建築包含教堂、銀行、巡捕房等,全部是歐式風格,因而分外顯眼。後來在1946年,國民政府收回了全部漢口租界,黃陂路改名成為現在的黎黃陂路。很慶幸,一直到現在,那些歐式風格的建築都被列為文物保護起來了,大多完好無損,在城市的高樓林立間顯得極其特別。
多部電影拍攝地。黎黃陂路具備悠久歷史,但也並非只有歷史感,實際上,黎黃陂路所在的勝利街也是漢口中心城區之一,裡面仍有眾多人生活,成為武漢市區的一大特色,這樣的特色也成為武漢文化的一種代表,吸引眾多文青前往采風。比較有意思的是,黎黃陂路所在的老武漢風格建築也成為眾多影視劇拍攝取景地,比如說前些年上映的動作題材電影《全城通緝》《法醫秦明》就是在此取景拍攝。「通緝」開篇里,劉燁主演的警察生活在黎黃陂路附近的巷子里,表現出了一位接地氣的人民警察,他也由此走出,開始全劇正反派對決劇情。
升級改造為首個歷史風貌步行街。黎黃陂路自上世紀末改造後,期間鮮有修繕,一直到2016年,江岸區政府終於對它進行了第二次大「手術」,進行了完美改造,重新定位為「武漢首個歷史風貌步行街」,這樣的定位非常吻合黎黃陂路的特點。改造後的黎黃陂路,可謂變身亮點眾多的街頭展覽,不但之前的古建築得到更好保護,還創意性開辟出企業孵化器,誕生了一大批創意企業和工坊,集古樸現代風格於一體,更加吸引人。
❸ 江岸區的歷史沿革
1861年以前江岸區是漢口鎮下游的一片曠地,自1861年開埠通商,到1943年的80多年間,曾經有英、法、俄、德、日五個國家在江岸區設立租界,各國商人、傳教士到江岸開辦了眾多的洋行、銀行、工廠、碼頭、教堂和學校。租界內外擁有美國花旗銀行、日本上金銀行等20餘家外國銀行和40家本地錢庄,是華中地區物資集散地和全國外貿轉口中心之一。江岸區擁有眾多富有異國情調的優秀歷史建築。租界時期,電燈、電報等近代公用市政設施首先在江岸區開始出現。江岸區是武漢城市近代化的起點。
20世紀上半葉,這里爆發過辛亥革命慘烈的陽夏保衛戰以及江岸鐵路工人二七大罷工;1926年到1927年,國民政府遷都武漢,中共中央許多重要部門也遷到轄區辦公,使武漢成為全國革命的中心,1927年初通過群眾運動收回了英租界;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江岸區召開了中共黨史上著名的「八七會議」。
1953年設江岸區人民委員會,1954年改為街道,1968年曾撤,1980年設為江岸區人民政府。
1997年,江岸區面積64.2平方千米,人口60.9萬,轄:一元街道、大智街道、上海街道、車站街道、四唯街道、永清街道、球場街道、西馬街道、勞動街道、台北街道、花橋街道、二七街道、新村街道、丹水池街道、岱山街道、後湖鄉、諶家磯鄉。區政府駐黎黃陂路25號。
2004年底,江岸區面積64.24平方千米,總人口788609人。轄16個街道、1個鄉,158個居委會、28個村委會。
2005年,岱山、丹水池2個街道辦事處合並為新的丹水池街道辦事處;撤銷後湖鄉,設立後湖街道。
❹ 江岸的人文旅遊
江岸區優秀歷史建築文化特色明顯,系全國唯一集聚五國租界的城區。保留了原首善堂、原巴公大樓、原美國領事館、原法國領事館、宋慶齡故居等一批優秀歷史建築,現黎黃陂路已整舊復舊,形成江岸歷史建築街頭博物館。
革命歷史文化豐富。在鄱陽街、洞庭街、勝利街一帶座落著中國共產黨「八七」會址,中華全國總工會一批舊址,還有以歷史優秀人物命名街道和學校,如岳飛街、黃興路、向警予中學等。
一九二三年二月,京漢鐵路工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爭取成立總工會的自由和工人階級的政治權利,進行了反帝反封建的罷工斗爭。二月一日,總工會在鄭州召開成立大會時,遭到軍閥吳佩孚的干涉和破壞。當晚議決舉行全路總同盟大罷工表示反抗,提出了「為自由戰,為人權戰」的口號。同時決定總工會遷移漢口江岸辦公。二月四日,大罷工實現,京漢全線工人一致行動,全線所有車輛一律停駛,長達一千二百多公里的京漢鐵路頓時癱瘓,史稱「京漢鐵路大罷工」。二月七日,吳佩孚在帝國主義支持下,在漢口江岸、鄭州、長辛店等地對罷工工人進行了血腥鎮壓,鐵路工人同敵人展開了英勇搏鬥。江岸分工會委員長林祥謙、總工會法律顧問施洋等五十二人,先後慘遭殺害,數百人受傷,造成歷史上有名的「二七」慘案。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湖北省、武漢市人民政府在「二七」烈士英勇斗爭的江岸修建了武漢二七紀念館,並定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8年毛澤東題寫「二七烈士紀念碑」。1985年由於展館窄小,省、市政府和鐵道部又投資遷建了新館。1986年胡耀邦為新遷建的「武漢二七紀念館」題寫館名。
古德寺:位於漢口黃浦路上滑坡74號的古德寺創建於清光緒三年(1877年)。1921年始建現有的大雄寶殿。後來發展成為佔地兩萬平方米。建築面積達3600多平方米的「古德禪寺」。「文革」前古德寺與歸元寺、寶通寺、蓮溪寺並稱為武漢地區四大佛教叢林。古德寺建築風格獨具一格,是依照緬甸阿蘭陀寺的藝術形式建造的。其藝術風格在我國內地漢傳佛寺廟建築中獨一無二。在東南亞一帶佛教信徒有較大影響。「文革」中古德寺的房屋和土地劃給武漢照相機廠使用。80年代以來,市佛協就多次呼籲要求照相機廠退出古德寺。經市政府協調決定,市照相機廠將原古德寺5000餘平米面積歸還給市佛協。目前古德寺正在騰退之中。
江漢路步行街 江漢路原名歆生路,是武漢市著名的百年商業老街。在近代史上,曾是華界和原英租界商業金融區銜接地帶,至今道路兩側仍存留著13幢近代優秀歷史建築和許多具有風貌特色的建築,成為江漢路繁華商市的歷史見證。繼1999年9月北京具有700多年歷史的王府井和擁有150年歷史的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相繼開街一年後,在2000年9月22日一個黃花滿地的季節,有著近百年歷史的武漢江漢路也以風姿綽約的鶴發童顏邁進了都市步行街的華爾茲。至此,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天津和平路、哈爾濱的中央大街、武漢江漢路成為中國大都市的「五朵金花」。風格各異的建築、美麗的亮化工程、耐人欣賞的「漢味小品」、中、西餐飲的大比拚、繁華的商業文化同台競「演」,這為該街營造了良好的休閑觀光的濃濃氛圍。江漢路總鋪裝面積為3.2萬平方米,共採用7大類石材。用青石直接加工鋪成的盲道,這在全國尚屬首次。
❺ 江漢區的歷史沿革
明天順年間(1457-1464年)境內始有民居。成化年間(1465-1487年)各地商民紛紛移居漢水口北岸(即漢口),街市雛形出現。隆慶六年(1572年),出現居民區----坊。明末,袁公堤築成,街市向北擴展至今滿春、民族、民權、花樓街道等地域。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建漢口城堡後,堡內建成新的居民區,鬧市中心由沿河黃陂街向北移至今六渡橋一帶。城堡以北後湖水網之中,鄉民擇墩築圩圍垸,聚族而居,漸成以原籍、姓氏、人文遺址或自然特徵為名的天門墩、王家墩、姑嫂村、八古墩等20餘處聚落。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張公堤築成,境域再次向北擴展32平方公里,范圍包括民意、前進、水塔、新華、萬松、北湖、唐家墩、常青、漢興等9個街道所轄地域。其間,相繼建成生成里、五常里(今永康里)、同善里(今積慶里)、福生里(今前進二路)、六合里、衡榮里、紹興里、楚寶里、桃源坊、藕塘村、藕池巷等街道里巷,形成新的居民區。
民國元年(1912年),改夏口廳為夏口縣,境域隸屬夏口縣,劃為第三區。民國15年(1926年),國民政府廢夏口縣,設漢口市;次年,在境內天元善堂(舊址在今民主街)建漢口市政府大樓,境域屬漢口市第三區所轄。
民國19年(1930年)國民政府在市區實行區、坊、閭、鄰制度。民國34年,設立自治區,境內設有4個區公所。
民國21年(1932年),境域建立保甲區。民國34年(1945年)底,改保甲區為自治區,境域分屬新安、三民、雲樵、永清4個區公所管轄。
1950年11月,武漢市第三區(即江漢區前身)成立,時轄境范圍為:北界至京漢鐵路(今京漢大道);南界至襄河及長江沿岸;西界自京漢鐵路雙洞門西側起,向南沿民意四路、自新巷、橫堤街、肖家坊等街巷中心線直抵襄河堤岸;東界從京漢鐵路循禮門起,向南沿江漢路中心線,跨中山大道直抵長江堤岸。
1952年7月,武漢市第三區更名為武漢市江漢區,時武漢市人民政府重新調整區劃,撤銷第五區,將其所轄解放、循禮和公園3個公安分駐所管轄地段劃入江漢區,區境范圍由此擴展至京漢鐵路以北。
1954年,街道人民政府改為街道辦事處。街道工作以居民為服務對象,先後建立清潔衛生隊、治安聯防隊、居民小組、居民委員會等組織。
1955年2月,武漢市人民政府撤銷惠濟、福城、東湖3個郊區,並將原惠濟區所轄航空路、萬松園至江漢北路一帶地域劃入江漢區。
1956年,武漢市實行「城區帶郊區」體制,將洪山區合作鄉(1960年改建為合作公社)劃入江漢區,1964年,又將合作公社劃出歸漢橋區管轄。至1980年,江漢區境面積為6.57平方公里。
1985年2月,武漢市調整行政區劃,將原洪山區江北片一部分地域劃歸江漢區,包括:唐家墩街9個居民委員會,長豐鄉鯇子湖、航側、唐家墩、賀家墩、姑嫂樹5個大隊及後湖鄉部分生產隊。至此,江漢區轄境范圍為:南倚漢江、長江堤岸;北至張公堤;東以三眼橋路、建設大道、江漢北路、江漢路為界,與江岸區毗連;西以航空路、民意四路為界,跨中山大道經自新巷、橫堤街、延安上里直至漢正街河邊,與硚口區交錯為鄰。據1992年勘界結果,江漢區轄境總面積為33.43平方公里,為全市土地總面積0.39%,佔全市建成區面積15.32%。
2000年底,13個街道所轄居委會按照地域、人群和小區認同感等因素,調整為112個社區居委會。5個村民委員會分屬3個街道管轄。
2012年,江漢區下轄13個街道辦事處,10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❻ 武漢有歷史典故的地名
1、武漢長春觀
長春觀,中國著名的道教場所之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道觀坐落在武漢市內雙峰山南側,傳說道教的祖師老子曾經在這里停留,早在公元前3世紀這里就開始有道教建築出現。元朝時,全真派著名的代表人物丘處機來到這里修煉和傳教,使它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因為丘處機被稱為長春真人,所以道觀就稱為長春觀。
2、古琴台
古琴台始建於北宋時期,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琴師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懷,山上的樵夫鍾子期能識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視子期為知己。幾年以後,伯牙又路過龜山,得知子期已經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琴。後人感其情誼深厚,特在此築台以紀念。
3、鸚鵡洲
地名,原在武漢市武昌城外江中。相傳由東漢末年禰衡在黃祖的長子黃射大會賓客時,即席揮筆寫就一篇《鸚鵡賦》而得名。 後禰衡被黃祖殺害,亦葬於洲上。後來,歷代不少名人縱觀大江景色,留下了很多詩篇。
4、卓刀泉
相傳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曾駐兵於武昌伏虎山麓一帶。當時部隊缺乏飲水,「羽用刀卓也」,於是「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明朝初年,楚昭王朱禎喝過這兒的泉水,極為贊賞,於是築井台建井亭,並手書「卓刀泉」三字。
5、武漢蛇山
三國時期,蛇山稱江夏山,又名紫竹嶺。北魏時稱黃鶴山,宋朝稱石城山,元朝時稱長壽山,明朝時被譽為金華山和靈山。其間,以蛇山為山名,是南宋詩人陸游的《入蜀記》中「繚繞為伏蛇……」故後世稱蛇山者為多;至清乾隆《江夏縣志》已有蛇山之名。1909年《湖北省城內外詳圖》正式標名為蛇山。
❼ 武漢市江岸區長春街小學怎麼樣
簡介:江岸區長春街小學位於具有紅色地域的漢口長春街70號,創建於1946年,是一所有專著67年辦學屬歷史有豐厚文化底蘊的市級督導示範學校和新一輪素質教育特色學校。學校形成了「創造適合每一個孩子的教育」的辦學理念,秉承「尚德·博雅」校訓,通過實施「教師強校,科研興校,文化立校」的辦學策略,積極倡導「讓學生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最大受益者」的教師發展觀,營造「大愛、大善、大智、大氣、大方」的師生文化,凝聚形成了「勤於奉獻,精於細節,成於創造」的學校精神。 學校現有35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458人,教職工70人,隊伍整體素質精良,省特級教師1人、市學科帶頭人2人、市優秀青年教師2人、市優秀教師1人、區學科帶頭人12人、區優秀青年教師10人、中學高級教師3人、區管專家2人、區百優班主任2人等。
注冊資本:546.2萬人民幣
❽ 武漢江岸區屬於漢口還是武昌
武漢江岸區屬於武漢市的市轄區。
江岸位於長江北岸、武漢市的東北部,區域總面積70.25平方公里。是中共武漢市委、武漢市人民政府、武漢市人大常委會和武漢市政協委員會所在地,是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中心。
江岸是一個底蘊深厚、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區。江岸沿江一帶曾是華中地區對外開放的高地,自1861年漢口開埠以來,先後有英、俄、法、美、德、日等20國設立領事館和領務,是全國除上海、天津之外,外國使領館分布較密集的區域。
(8)江岸區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江岸區的風景名勝:
1、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江岸鄱陽街135--139號,依託舊址而建。八七會議會址,1978年辟為「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
2、京漢鐵路總工會舊址位於武漢市江岸解放大道2185號。舊址1980年修繕。為一舊式平房,磚木結構,坐西朝東,佔地240平方米。舊址內舉辦有《二七罷工斗爭史跡陳列》。
3、二七烈士紀念碑在武漢市江岸「二七」革命紀念館院內。為紀念1923年在「二七」大罷工(即京漢鐵路大罷工)中犧牲的烈士而立。碑用花崗石砌成,碑身為圭形方錐體,置於束腰石座之上,通高12.6米,碑正面鐫毛澤東手書「二七烈士紀念碑」七字。
❾ 武漢歷史文化 導游詞
此為復制的,慎用
武漢市歷史悠久,北效黃陂縣有近幾年才發現的盤龍城遺址,是距今約年前的商代方國宮城。三國時期,在武昌和漢陽築有江夏和卻月古城,唐代已是著名商埠,明清時為全國「四大名鎮」之一。
在中國近代史上,三鎮遍布革命勝跡,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首義於此,現存有起義門舊址,武昌閱馬場的紅樓是當時的指揮中心,現存有孫中山的紀念銅像。
歷史上武漢最負盛名的景點有: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國務院首批命名的國家級風景區東湖,以五百羅漢、玉佛及悠久歷史著稱的歸元寺,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古琴台等。
☆江城的由來
和山城重慶、蓉城成都、春城昆明一樣,武漢市也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別致的名字——江城。
也許大家要問:長江從上至下,流經了大大小小為數不少的城市,為何此稱獨鍾武漢?其原因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武漢遊玩,與史郎中在黃鶴樓上飲酒,邊飲酒邊欣賞音樂,喝到了興頭上,李白詩興大發,於是題下一首詩,詩名叫做《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詩是這樣寫的:「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
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武漢人非常喜愛「江城五月落梅花」中的「江城」這一佳名,於是自號為江城人。除江城之外,武漢還有一些其他的名稱,這些名稱的來源反映了武漢地區的歷史文化發展源源。
☆武漢三鎮的由來
武漢有武昌、漢陽、漢口三鎮,其發展的歷史、規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武昌之名始於東漢末三國初,孫權為了與劉備奪荊州,於公元221年把都城從建業(今南京)遷至鄂縣,並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國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與今鄂州市互換的。從考古發掘來看,武昌在新石器時代的水果湖放鷹台和南湖老人橋、洪山區花山鄉的許家墩和棋子墩等處,就是古人棲居之地。
舊時的舞場手工業發達,以造船、冶金、鑄造錢幣為主,武昌的陶瓷名叫影青瓷。另外,,在武昌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黃鶴樓的屢次興廢,從三國時代至今已歷十餘次,每次重建都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反映出各個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和特點。
漢陽一名的來歷與漢水密切相關,古語「水北為陽,山南為陽」,古時漢陽在漢水之北,龜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稱陽,故名漢陽。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業二年,改漢津縣為漢陽縣,漢陽名稱自此開始。唐代將縣治移至漢陽市區後,才迅速發展起來。
漢陽,特別是鸚鵡洲一帶,歷來是長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唐宋元明各朝代,商業手工業很是繁華。同時,漢陽還是游覽勝地,位於漢陽的歸元寺是武漢市佛教叢林保護得最好的一處,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昌和漢陽築城起始於同一時期,約有1800年歷史。
歷史上,漢口,漢陽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同步發展的。直至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漢水改道(漢水在歷史上改道不下8次)從龜山北麓入江以後,漢口才獨立發展,僅有500多年的歷史。漢陽、漢口很早就築有城牆,分別被當作過縣治之所在。
漢口後來迅速成為一座新興商埠,名聲和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武昌和漢陽,,明末清初,漢口已與河南朱仙鎮、廣東佛山鎮、江西景德鎮並列為全國四大名鎮,海外譽為「東方芝加哥」。漢口的港口貿易運輸業頗為發達,成為我國內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夜明」(吳琪詩)狀其景,「居民填溢商賈輻樓,為楚中第一繁盛處」。頗能反映其繁盛。清乾隆年間,漢口更盛於世,僅「鹽務一事,亦足甲於天下」。
清朝末年,湖廣總督張之洞於1905年在漢口修築張公堤。這條堤對逐年降低後湖一帶的水位,使荒湖野洲形成陸地,對起初狹小的漢口擴建面積提供了方便條件,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1927年初,武漢國民政府將武昌與漢口(轄漢陽縣)兩市合並作為首都,並定名為武漢。今天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合而成的「武漢市」,其歷史只有74年。
☆火爐之成因
為什麼夏天的武漢給人的感覺十分難熬?這是因為武漢地區江河湖泊眾多,水域面積大,白天太陽暴曬,水汽大量蒸發,空氣濕度增大,團團熱氣像一個巨大的罩子將整個城市罩住,一方面使地面的熱量向空中輻射的速度減慢,室內氣溫持續不降;另一方面使人體表面不易散熱,宛如桑拿室,故汗出如漿,悶熱難耐,號稱「火爐」。
http://..com/question/40397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