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試析中國民間誕生文化中的陋習與值得提倡的方面。
漫談中國民間生育習俗 (找到一篇,不知道有沒有借鑒的用處)
人類自誕生之日起,便為了自身的生存極力繁育自己的種群,新生命的不斷誕生使得人類能夠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人類的先祖們為了活著,不得不面對飢餓、戰爭、疾病與災荒對於生命的挑戰。由於物質生存條件的惡劣以及科學的不發達,人類的生存環境在遠古時期是非常惡劣的,有相當多的成年人根本活不到50歲。盡管隨著人類對世界的認知程度逐漸加深,生存環境也在逐漸的改善,但是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戰爭、災荒和疾病所造成的社會動盪使人民遭受了無窮無盡的苦難,生存的艱辛依然是人類面臨的最大的挑戰。人類要想生生不息,使每個家庭的姓氏能夠繼續延續,早生早育、多生多育就是人類所能做出的唯一選擇。在這種狀態下,新生命的誕生並順理成長,便成為每個家庭的一件大事。為了迎接新生命的誕生,幾千年來人們在生育繁衍方面創造了形形色色的民俗規范和儀式,從男女結婚的開始甚至結婚前,這一套民俗習慣就開始在男女的生活中發揮影響。一般來說,人類的生育習俗在促進母嬰健康,保證種族繁衍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在人的一生中,從其誕生來到世間,至死亡離開世間,各個不同的重要環節,都要舉行與之相適應的不同的儀式和禮節。新生嬰兒到世間要舉行誕生儀禮、確認男女在生理上已發育成熟要舉行成年儀禮、男女建立配偶關系開始承擔相應的家庭和社會義務要舉行結婚儀禮等。古代中國是一個宗法社會,人們特別重視傳宗接代,由於新婚是孕育新生命的開始,所以民間在婚姻締結之初就寄寓了求子的期待,古代男女婚配前要請算命先生看雙方八字和屬相,最重要的莫過於能否生子。在男女婚嫁的時候,就舉行「求子」的儀式。如清代光緒年間《惠州府志·婚嫁》中所記廣東惠州地區「婦至門必於親好中取福壽兼全者扶之」,此「福壽兼全者」,就是所謂的「多子多福之人」。這里的意思十分明確,「福壽全者扶之」,就是希望「多子多福」。當新娘坐上花轎離開娘家時,轎前要有一人捧著烘爐火炭,上覆貼有紅紙雙喜字樣的瓦片兩丸以寓日後子孫繁衍之意。此外如民間婚禮中的撒帳習俗本身也是一種祈子方式。各種各樣的祈子習俗在古代中國民間的婚禮儀式上比比皆是,這可以說是民間生育習俗的第一個程序。
男女結婚後,雙方的父母最關心的就是女兒和媳婦何時「有喜」,也即懷孕,這是生育中的第一個先兆。未懷孕前,民俗中有生殖崇拜及歲時節日中的各種求子習俗,如北方地區的拜泰山娘娘、南方拜臨水夫人,以及全國大多數地方都拜送子觀音等。福建泉州舊俗元宵節時,娘家要為新婚女兒送上紅、白成對的蓮花燈和「仙女送子」的皇都市燈,寄以「早生貴子」的祝願。一旦確定了懷孕,無論懷孕婦女的父母,還是公婆、丈夫以及其它人,都會喜上眉梢,因為有了後代,就不愁家族的延續。懷孕所以稱之為喜,是與中國民間的傳統觀念有關。中國人歷來都認為「無後為大」,既然有後,有身孕,那就意味著後世有人,可以傳宗接代。同時也說明,娶來的媳婦是有生育能力的,這就為家族的人口繁衍報了喜。由於中國封建的傳統觀念影響,得喜之中很重要的「喜」是在於有子。雖然未經生產不可能知道胎兒是男是女,但是懷孕本身就意味著腹中胎兒是子,即便這次不是子而是女,下次也會生個兒子的。喜的內容也就包容在其中了。
確定懷孕後,要有人要四處說喜,同時通知孕婦娘家,孕婦的娘家就開始為迎接新生兒的到來做准備。四川自貢地區舊俗,婦女結婚懷孕後,娘家要為其准備產後的雞、蛋、米和為即出世的寶寶准備鞋襪、衣、帽。安徽含山的習俗是婦女懷孕期間,娘家要准備嬰兒穿的衣被尿片等用品,婆家則於臨產時炒「陰米子」即蒸熟曬乾的糯米飯,再以鐵鍋烘炒,俗稱「催生米」,以便生育後用開水泡食。而在有些地區如廣東惠州,首先要祭神拜租。這有兩個用意,一是向祖宗報喜,二是祈求諸神保佑。
婦女一旦懷孕,其地位、身價也會隨之而提高,全家人會隨著做出各種符合民間傳統習慣的反應。自懷孕開始,家中人會對孕婦採取保護措施,孕婦們的行為和飲食便受到一些限制,形成不同的民間風俗和「禁忌」。多數的風俗和「禁忌」是對孕婦進行限制,例如,中國漢族民間傳統要求孕婦用布圍住額頭,忌孕婦參加紅白喜事,入生子人的家,伸腰,打哈欠,釘釘子,抬重物等。另外,孕婦們還禁食「寒性」的食物。這些民間「禁忌」雖然有些帶有迷信色彩,但是,它對於孕婦保持穩定的情緒和健康,保證胎兒的正常發育,還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
民俗新婦懷孕,俗稱「病子」或「有身」,期間凡事需小心在意。孕婦要注意營養,多從雞鴨魚肉、豬肝豬腎等補養身體,促使胎兒健壯。對於孕婦,古人是食養與胎教並重,還有「催生」之俗。在食養方面,強調「酸兒辣女」,「一人吃兩人飯」,重視葷湯、油飯、青菜與水果。民俗孕婦忌吃兔肉,認為若吃了,產下的孩子會長個三瓣嘴,即兔唇。這一說法流傳范圍極廣,流傳年代也頗為久遠。西晉人張華的《博物志》中就有記載「妊娠者不可啖兔肉,又不可見兔,令兒缺唇。」此外各地其他孕婦忌嘴的習俗極多,主要有:
不能吃狗肉,吃了狗肉的話,將來孩子愛咬人,吃奶時也愛咬奶頭;不能吃生薑,否則生下的孩子會六指;不能吃麻雀(否則子女長大後會淫亂)以及一切兇猛丑惡之物(子女將來會殘暴);忌吃螃蟹,這樣生下的孩子才不咂泡沫流口水,又說吃螃蟹令胎橫難產。而台灣民俗則以為吃了蟹,生出來的孩子像蟹那樣抓扭別人的手腳;忌食鴨子,認為吃了鴨子,孩子要生搖頭病;忌食狗肉等「化氣」的食物,民間認為「化氣」食物會「化胎氣」,易流產;有的地方還不許孕婦吃葡萄,怕胎兒長成葡萄胎;不能吃豬肝、雞肝,否則會導致產後無奶或少奶等等,不一而足。
婦女妊娠期除有種種的忌嘴禁食之外,還有各類禁視的規矩,即規定不少物品和事物不能看,否則要生怪胎或難產。如:
孕婦不能看產婦分娩,不然自己將來要難產。這條禁忌頗有點科學根據,因孕婦看到正在分娩的產婦的痛苦表情,聽到產婦的叫喊聲,容易造成一種精神壓力,到自己分娩時可能會神經緊張,以致引起難產。台灣民間孕婦忌見月蝕,以為見了月蝕所生子女身體不全,也是出於同類心理。安徽徽州民俗規定,妊娠期間孕婦不能將褲子「張口」朝天晾曬,更不能晾在屋外過夜;不能看喪葬、屍體,不能看砌牆時開窗戶、門戶;不能看砌鍋灶時開灶門、爐孔等。
由於舊時民間對孕婦流產、難產及生殘缺兒和怪胎難以作出完全科學的解釋,於是便附會出種種迷信說法以警示一般村婦,這樣,除禁食、禁視之外,在行動舉止方面也出現極多的清規戒律。如:
廣東惠州地區忌孕婦在墳旁方便,認為臟污了土地神,出生的兒子會畸型;忌在家打釘子、補老鼠洞,認為懷孕期間釘釘補洞會損傷「六甲」,出生的孩子會缺唇(兔唇),或者會瞎眼、沒屁股眼,這都是人們打補釘子補洞帶來的惡果。海南瓊崖一帶禁忌在孕婦房中的任何一處(如牆、門、床板、器具)釘釘等物,犯之,將來生出的孩子四肢不全;不可置刀於灶上,因孩子投胎時,須經灶君菩薩的允許、懷孕後,置刀於灶,那就是對灶君不滿,灶神會將原答允送子的主意打消,因此產下的孩子多死嬰或造成流產等。浙江各地流行的孕婦禁忌有:不能跨越繩索,認為繩索像胎兒臍帶.跨後要纏身難產;不能滿屁股坐板登,否則胎位後墜形成難產;不能抱別人的孩子,說是抱過的孩子要生病,俗稱「替胎」。普寧習俗孕婦不應到神廟去,俗以為神靈是至高無上的,潔白無私,福佑下民,理應虔誠尊敬。而受胎是褻瀆的結晶,倘到神靈之前,是大不敬的事。此外,各地民間還有其他一些習俗,如四川有忌在新夫婦交拜時堂屋側置秤(生子駝背),孕婦床頭不能掛有他項物件(將生孩子必駢指),等等。這些禁忌規定對孕婦的言行舉止是要慎之又慎,防之又防。總之,讓孕婦深居簡出,謹慎生活,這是得喜後的「憂」,直到腹中嬰兒出生後,這些謹小慎微的規矩,民間的傳統才算告一段落。
我國古代很早就在胎教方面有一定的認識,傳統醫學對婦女孕期有怡情養性、實行胎教的規定。《婦人良方大全》曰:「自妊娠之後,則須行坐端嚴,性情溫和,常處靜室,多聽美言,令人講讀詩書,陳禮,說樂,耳不聞非言,目不視惡事。」《正俗方》雲:「懷孕婦人性宜寬厚,神全氣和,不惟安胎,生子必溫厚,古所謂胎教也。」一些詩禮世家,更教育女兒、媳婦在孕期內「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口不出惡言」,實行古人所謂的「胎教」:要求孕婦行坐端正,多聽美言,有人為她誦讀詩書,演奏禮樂。同時不可四處胡亂走動,不可與人爭吵斗氣,不可從事繁重勞動等。
民間習俗還很重視婦女孕期的保健,《胎產護生篇》「產前十忌」記載;孕後「第一最忌共夫寢,……善墜胎者更慎之……」《達生篇》雲:「得孕後即宜絕欲,若再擾子宮,其胎或一月、三、五月必墮。」張曜孫提出;「懷孕之後首忌交合。……動而漏下,半產、難產,生子多疾而夭」。可見民間生育習俗中已經很注意這點,如上海郊區舊時就流行有女兒孕後,娘家送分床鋪的習俗。婦女婚後第一次懷孕,孕婦的娘家聞訊後,一般在孕婦懷孕三個月左右,送一張單人床到女婿家,稱為「送分床鋪」。暗指夫婦從此以後該分鋪而居,以利孕婦的健康和胎兒的發育。「送分床鋪」之俗限於女兒第一次懷孕,以後就不再也不必重復了。
在催生方面,民間習俗也是有很多規定。所謂「催生」,多是指孕婦的娘家藉此將嬰兒出世後需用的東西送過來,或送他物寄託,希望女兒快生、順產之意。《夢梁錄》雲:「杭城人家育子,如孕婦入月,期將屆,外舅姑家以銀盆或彩盆,盛粟桿一束、上以錦或紙蓋之,上簇花朵、通草、貼套、五男二女意思,及眠羊卧鹿,並以彩畫鴨蛋一百二十枚、膳食、羊、生棗、粟果及孩兒綉綳綵衣,送至婿家,名『催生禮』。」
孕婦臨產的那個月叫達月,到了達月,娘家必送禮物以示催生。催生禮,一般有衣、食兩項。衣有凡嬰兒出生後所需用的衣服、鞋帽、包被、誕兜及至尿布都送上;食有雞蛋、紅糖、長面、桂圓、核桃等等。因催生禮品豐盛,往往須用擔挑上.有的地方乾脆就叫「催生擔」。催生禮隨民風鄉情不同,各地自有特色。福建泉州有娘家於孕婦臨產前,通常要送雞蛋、線面、雞等物品到男家,俗稱「催生」,祈望外孫降生順遂的習俗。廣東饒平生育習俗規定臨產前一日,娘家要備新生兒的衣服、鞋、帽等數套及各種點心食品(如麥包、粽子、紅雞蛋等)送至婆家,叫「催生」。婆家收下服裝和大部分點心食品,退回小部分,並將收下的點心食品,分贈給親友、鄰居。東莞一帶,舊俗若產婦遇到難產,婆婆請男巫到家來為媳婦解六甲。屆時用鴨蛋12枚,向天焚化元寶、冥鏹,以求神明庇佑其孕婦及胎兒快生快出,也叫「催生」。江蘇高郵多送鴨,催生禮送上瞟肥不生蛋的鴨子,表示女兒生養順利。浙江溫州在女兒臨產時,母親要送肉給女兒。肉約一寸見方,切得端正,不偏不倚,燒熟送去,當地叫「快便肉」,以為產婦吃了,臨產快捷。杭州在清末民初時,孕婦產期將屆,娘家要送催生禮。送的有喜蛋、桂圓及襁褓。預產期將到的那個月的初一,派人將上面各種物品送往男家時,要攜帶一笙吹著進門,以「笙」諧「生」,以「吹笙」表示催生之意。也有同時用紅漆筷子十雙,或用竹筷用洋紅染之,一並送往,取快生快養之意。安徽徽州民俗是產婦臨盆前,娘家要備好新生嬰兒軟帽(俗稱「被窩帽」),和尚衣(無領,無鈕扣,以繩帶連系的小人衣),包裙,口涎圍、小鞋襪、尿布、紅棗、紅糖、雞蛋等物,於月初一或十五送至婿家,俗稱「催生」。按照習俗,送「催生」時,在路上還需戴傘遮天,不能說一句話。據說「催生」衣物,有神靈護送,報日後平安,故不讓天色人語驚擾神靈,以圖安康、吉利。山西民間規定出嫁的女兒,絕對不允許在娘家生孩子。生產之前,鄉間往往是娘家人帶上禮物、食品之類探望臨產的孕婦,稱之為「催生」,山西鄉間的「催生」,不光限於娘家人,也有娘家的其它親戚。所帶禮物,一般是雞蛋、紅棗、紅糖之類。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嬰兒降生,民間俗稱之為「添喜」,還有稱之為「臨盆」、「落地」。古代民間生育,大多在家臨盆,由「接生婆」到家中接生。接生時,需叱退雜人,同時要打開所有房門、櫥門的鎖,此寓「松關」,祈願降生順利。由於沒有助產技術及設備,所以遇上難產,唯有燒香磕頭,束手待斃,別無他法。
古代中國進入宗法社會後,人們就特別重視傳宗接代。新生嬰兒由於性別的不同,當他們一來到世間,歡迎他們的卻是兩種並不相同的眼光。林語堂在《中國人》中談及「婦女的從屬地位」時,曾引用了《詩經·小雅·斯干》中的兩句:「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故後人稱生男生女為「弄璋弄瓦」。璋即圭璋,是一種寶玉,為春秋時功臣朝見王侯時所執,使男嬰弄璋,是希望他長大後做官。瓦是古代婦女紡織時用的紡錘,讓女嬰弄瓦,有從小就培養她勤於紡織的寓意。先秦時期還有習俗:新生兒出生,如果是男孩,應在門左掛一張木弓,象徵男子的陽剛之氣;如果是女孩,則在門右掛一塊手帕,象徵女子的陰柔之德。福建泉州舊時生男要馬上到祖祠去燃放鞭炮,有的甚至鳴火銃,以示向祖先報喜。在家門口或庭院則摔「土結」(一種建築用的泥土坯塊),意在祈求日後幼兒好養育,長大有膽略。生女則缺乏如此熱烈氣氛,而且所送禮品也有別,親友一般僅送雞蛋,不送線面,以免有連續不斷生女之嫌。有的地方在清代甚至還有溺女嬰之陋習。山西民間將生男稱為「大喜」,也稱「弄璋之喜」;生女稱為「小喜」,也稱「弄瓦之喜」,有些人家生男後,往要在大門口用大幅紅布上書「弄璋之喜」掛於門楣上,以向外傳遞信息,光耀門庭。山東青島地區在孕婦平安分娩後,家裡要辦的第一件事是「挑紅」,就是在大門上掛一塊紅布,告示鄉鄰孩子已經平安降生了。萊西等地還要在屋門上掛一桃枝,桃枝上用紅線系著蔥、棗和栗子,寓意孩子將來聰(蔥)明,早(棗)日成家立(栗)業。「挑紅」實際起著報喜的作用,鄉鄰們見到「挑紅」後,即主動到產婦家賀喜,俗稱「看歡喜」、「送湯米」,禮品多為雞蛋和紅糖。
孩子出生後對胎衣的處理也有習俗規定。如湖南長沙的習俗是,分娩後胎衣要用陶罐盛著埋在附近山上,意在父母血統與家鄉土地永不分離。世傳送胞衣時不能回頭,否則倒奶。而按照山西太原郊區民間的習俗,胎衣要尋找一個比較辟靜的地方埋掉,不能亂扔,更不能讓動物吃掉。在分娩時的臍帶剪斷之後,在舊時衛生條件落後的情況下,民間往往弄些羊羔糞塞在肚臍上。同時,還往往給產婦喝少許童子尿和幾劑由中葯配製的生化湯。
嬰兒出生後,要派人向產婦娘家「報生」,娘家要再次送來雞蛋、線面、雞等禮品,以示慶賀,並讓產婦補養身體。報喜之人根據各地的習俗不同也有不同,一般是由產婦的丈夫、新生兒的父親親自去報喜,隨身攜帶的禮品則各有特點。在安徽徽州,嬰兒順利落地後,男家要備水酒、紅蛋送外婆家報喜。黃酒滿壺,壺嘴朝前為男,壺柄朝前為女,一看便知。親族中每戶,分送鴨蛋四個或八個、十二個,許雙不許單,折半時也必須是雙數。黟縣的習俗是生女兒則默不作聲,生男孩,常點放鞭炮,焚香祭祖,並染紅雞蛋,填寫紅單,由男人送至岳家報喜,接受親戚和鄰居的祝賀。湖南的習俗是由嬰兒之父帶一隻大雄雞、一壺酒和一籃雞蛋去岳母家報喜。如生男,則在壺嘴插朵紅花,如生女,則在壺身貼一「喜」字。岳家立即備宴,招待女婿和鄉鄰。長沙的習俗是生男孩帶公雞,生女孩帶母雞,岳家無需問便知生男生女了。廣東客家地區生男則送黃酒兩瓶,大公雞一隻,生女則送紅雞蛋7個,母雞一隻,外婆舅妗見到禮物便知生下是男的還是女的,回贈的禮物稱「開生」。山東蓬萊生男孩帶公雞去報喜,生女孩報喜用母雞;鄒縣生男孩報喜用一本書,生女孩報喜用一朵花。山西高平的習俗是生了小孩的當天,女婿要到岳父家報喜。一般都要坐車,左手抱喜鍋。喜鍋里放著桃枝艾葉;右手托雞,生男用大紅公雞,生女用有色母雞;雞腿上系一小條紅布。而江蘇無錫舊法除向娘家報生外,還在第二天給嬰兒服三黃湯(用大黃、黃連、黃芪煎湯),用以瀉瘀積、祛腸熱、清胎毒。
在嬰兒出生後,我國大部分地區舊時的民間習俗相同之處較多,總結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個程序:
洗三朝
在中國古代民間,孩子出生三天後,家人才可去抱他(她)。如果是男孩,還要舉行射「天地四方」之禮,預示男孩將以上事天地,下御四方為已任。孩子出生滿三月後,便擇一吉日,為孩子行剪發禮。同時由父親為孩子命名(乳名)。後世新生兒出生前後的禮俗大多脫胎於先秦的禮儀。不過也有許多增刪變化。如唐代時從宮廷到民間,在社會各個階層中都廣泛流行三日洗兒的風俗。唐玄宗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皇太子李亨(即唐肅宗)的妻子郭氏生子李豫,三日洗兒時,玄宗親自前來,賜金盆洗浴。新生兒看起來身體「攣弱」,保姆於是換了一個體格健壯的孩子冒充皇孫,沒想到玄宗一眼就看出不是龍孫。於是將真的皇孫抱來,玄宗大喜,「向日視之,曰:『福過其父。』帝還,盡留內樂宴具,顧力士日:『可與太子飲。一日見三天子,樂哉!」寵臣王毛仲妻李氏誕育三日洗兒,玄宗命高力士賜以酒食、金帛,並命其子為五品官。另外還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洗兒故事。唐玄宗天寶十年(公元751年)正月初一,在安祿山過生日時,玄宗和楊貴妃賞賜了許多禮物,「後三日,召祿山人內,貴妃以綉綳子綳祿山,令內人以彩輿舁之,歡呼動地。玄宗使人問之,報雲:『貴妃與祿山作三日洗兒,洗了又綳祿山,是以歡笑。』玄宗就觀之,大悅,因加賞賜貴妃洗兒金銀錢物,極樂而罷。」王建《宮詞》也有「妃子院中初降誕,內人爭乞洗兒錢」的描寫。所謂「洗兒錢」,應該與婚禮上使用的「撒帳錢」類似,也是一種特製的喜錢。唐代白居易慶賀談弘謨外孫洗兒詩稱:「玉芽珠顆小男兒,羅薦蘭湯浴罷時。」又稱:「洞房門上掛桑弧,香水盆中浴鳳雛。還似初生三日魄,嫦娥滿月即成珠。」詩中提到的「蘭湯」、「香湯」,都表明洗兒不是用清水。孫思邈稱「兒生三日,宜用桃根湯浴」,桃根湯是用桃根、李根、梅根各二兩,以水煮20沸,去滓,用以洗浴,能夠「去不祥,令兒終身無瘡疥」。可為了解三日洗兒風俗提供參考。宋代流行產後三天為嬰兒舉行「落臍炙囟」的儀式,稱為「洗三」,其含義是表示新生兒完全脫離了胎兒期,從此正式踏上了人生的旅途。民間習俗還有在洗三朝時要外婆送喜蛋、十全果、掛面、香餅,並用香湯給嬰兒「洗三」,念誦「長流水,水流長,聰明伶俐好兒郎」、「先洗頭,做王侯,後洗溝,做知州」的喜歌的做法。
我國各地基本都有洗三朝的習俗,大致做法也差不多,給嬰兒洗澡,辦筵席宴請鄰里、親友,吃喜面、喝喜酒,只是名稱或有不同。如山東青島地區叫「過三日」,安徽徽州、江蘇無錫等地叫「做三朝」,湖南長沙除「洗三朝」外,還有「拜三朝」(三朝日,長輩婦女將艾葉、楓球、雞蛋等熬湯為嬰兒洗澡,叫。洗畢,用雞蛋滾擦嬰兒全身,以祛風,祝福健康。再給嬰兒換上新衣服,由祖母或其他長輩抱著,在嬰兒身上蓋一篩子,篩上接剪刀、算盤等,眾人簇擁,或手敲一頭劈開的竹棍——趕雞棍,或持擂杵,去正廳神龕前拜祖宗)、「游三朝」(拜畢,沿廳屋巷廊游一圈,據說可防「臍風」危害)的叫法。
命名
命名的習俗在中華民族歷史的長河裡,已經歷了幾千年的演化。但實際上無論古今,對於命名的時間都沒有十分嚴格的規定。人之所以要命名,據東漢著名學者許慎的《說文解字》說:「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命。」姓名本是代表人的一種符號,是一種稱謂符號,姓名與本人本無必然聯系,但由於它是人的代號,人與姓名也就有了聯系。因此,孩子名字的好壞,關系重要。民間普通認為,名字與人的命運有很大關系。
按照中國人的習慣,人的名字有小名和官名兩大類。山東青島地區民俗,給孩子命名也是「過三日」的一項內容,乳名(小名)多是由祖父母或父母等長輩提前起好,在這天向親友宣布,入學時請老師或識字解文的人起官名。安徽徽州一般也是在「三朝」給孩子取名,也有不拘時日,一般宜早不宜遲。湖南瀏陽地區也有三朝送號的習俗,鄰里親友將取定的男嬰字、派、號名用大楷書於紅紙上,額以「恭惟某某夫婦喜得文郎志慶」或「恭惟某某老大人喜得文孫志慶」之類的賀詞,在鞭炮聲中貼於廳屋正梁兩端牆上。因屋場、族人等情況不同,有同時送幾個號的。清代以前,生女嬰不道號。民國以後,也有給女嬰送號的,但只送一個名字,一般是「閨字某某」。在江蘇無錫,給孩子取名字還要排八字,視八字中五行(金、木、水、火、土)缺哪一行而定。一般取所缺一行的偏旁命名,如缺金就以金或以金作偏旁的字為名字;缺木則以木作偏旁的「林」、「根」等字為名字。廣東客家舊俗,命名時,有的要請客,有的還要寫在紅紙上貼到祠堂里去向祖宗報告又多了一位男丁。生女的則不必報。命名禮多在慶滿月或慶周歲之日同時進行,請族長或有名望的人取名,稱為賜名,表示對命名者的敬重。饒平地區是在嬰兒出生七天後,由家長或族長或其他上輩人為新生兒命名,將初擬名字用紅紙張貼於宗族祠宇內。福建泉州古俗,在嬰兒誕生後三個月,即由父母為其命名,多以父親的意見為主,也有請爺爺或村中長者和族中有威望者為之命名。
坐月子
產婦生下孩子後,便開始了為期一月的、民間稱謂的「坐月子」。
坐月子,在北方的民間傳統做法是:三日之內不準下床,一月以內不許出房門,也不準上街,而只准在室內吃、住。坐月子期內主要是要照顧好產婦與嬰兒的身體,怕鬧出月子病來。這樣,就有許多禁忌,如飲食要有節制,尤其是不能食太飽,飽了會傷脾胃,弄成終生不愈的症狀。北方大多給產婦吃小米粥、雞蛋、掛面、面條,大米與其它食物都很少食用。禁止產婦多說話,說多了怕弄成舌疾;禁止產婦幹活,怕干多了弄成勞疾;禁止產婦用冷水洗手,怕弄壞關節。同時,禁止生人進入產婦房中,生人進房怕「踩生」,弄成嬰兒的疾病。產婦房中,連自己家裡人一般也不許進入。只許產婦的母親、婆婆、丈夫等照料產婦的人入內,連產婦的父親、公公,都得到產婦足月之後才好見面。民間對產婦坐月子的習俗很多,目的是為了嬰兒及其母親的健康與平安。
在我國南方,民間也有「坐月子」的習俗。如安徽含山地區舊俗,產婦生育後一般休養一個月,其間,家人准備老母雞、豬肉等營養食品以使產婦身體得以恢復。江蘇無錫地區規定從三朝至滿月期間產婦坐月子,親友向產婦送雞、魚、肉、蛋和胡桃、芝麻、雪片糕等;給孩子送衣服、鞋帽等,叫做「送庚」,送庚時間不能超過滿月。福建泉州地區習俗在嬰兒出生後的一個月是產婦的調養期,俗稱「做月里」,要在房內卧床靜養,多吃富有營養的食品以恢復體力,並保證嬰兒奶水充足。是月產婦房間,外人一般都不能進入。四川自貢舊俗是婦女生產後,房門加鎖,防別人把奶帶走,產婦滿月前,不能外出。
在我國古代還有一種奇異的「餉產翁」習俗,這也是坐月子的一種形式。據《太平廣記》稱:「南方有獠婦,生子便起。其夫卧床褥,飲食皆如乳婦.稍不衛護,其孕婦疾皆生焉。其妻亦無所苦,炊易樵蘇自如。」、「越俗,其妻或誕子,經三日,便澡身於溪河。返,具糜以餉婿,擁衾抱雛,坐於寢榻,稱為產翁。」坐月子的居然是產婦的丈夫,如此習俗不能不令人稱奇。
原文太長
在這里。
http://www.guxiang.com/lishi/shihua/jinghua/200303/200303010020.htm
⑵ 民間刺綉文化的起源 論文
一提起刺綉,我們眼前就會浮現出這樣的畫面:深閨綉樓里,一張瑤琴伏案而卧,旁邊擺放著一摞摞整齊的書籍。綉架前,坐著一個烏發堆雲,芙蓉為面,秋水為眸,冰肌玉骨,美麗絕倫的少女,纖纖玉指拈花針,在綉綳上一針一線地綉著,針線無聲地在空中劃出優美的弧線。綉架上擺放著針線盒,五彩的錦絲線下,隱約可見一幅未完工的鴛鴦戲水圖,鴛鴦並頸,相依相偎,纏綿至極。雖末完工,卻可見少女巧奪天工的綉技,那對恩愛鴛鴦已是活靈活現,好似從白絹上飛出一般。蔥白般的指尖下,撥動著她的夢幻,在那有著萬千遐思的臉上,綻開比牡丹還要嬌艷的笑容,將憧憬的眼眸襯托得閃亮,眸光清幽如潭。
在舊時,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在那訴不盡女兒心事的綉樓里,度過她們的錦綉年華,只能將所有的情愛和夢想都放在針線上,一針情來一線愛,綉出她們的柔情似水長。
我們最初感受到刺綉之美妙,還是在1982年,那是一個充滿著美好記憶的暑期。那個暑期里,我們旅行到廣西龍勝的一個瑤寨,寨中居住的瑤族是紅瑤,女人們身著黑色上衣,上面綉滿了品紅色的數紗挑花,下面配上黑色的百褶裙,她們婀娜嫵媚的身影搖曳在青山碧水之間,尤為動人。在寨中,我們常常會看到有女孩郵幟米判】樾迤
⑶ 贊美蘇綉的句子有哪些
蘇綉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代聰慧智巧的蘇州姑娘,在閨房中吟詩作畫之餘,想到把這畫品描摹到衣袖上去,然後用五色絲線把那畫品綉在衣服上、被子上,枕頭上,裙子上等等來打扮自己,美化生活。那衣服上綉上了各種花鳥圖案後增加了衣服的美感、光艷,穿著起來使自己更加嫵媚秀麗,更加婉約婀娜。那雲鬢玉簪,綉衣榴裙,配襯著青春嬌艷的臉蛋,身段裊裊走起路來環佩玲瓏叮鐺,就好像是「九天仙女下凡來。」那樣輕靈飄逸,婀娜多姿。看的那郎君和士大夫們,眼熱心跳,嘖嘖稱奇不已。便拿來作饋贈親朋好友的禮品。於是乎蘇綉便在吳地流傳開來,作為閨房女紅的必修課。
綢緞是時光里的舊美人,一腔一調皆有味,一眉一眼皆有韻。她是水,碧波微瀾;她是珠,潤澤內斂;她是陽,透過格子窗,華麗而又灰撲,暖暖的懶懶的,碎金的腳步沾了粉,長裙廣袖皆掩映在一幅古意的畫軸里。日子是煨過的,時間都裊如輕煙,水袖一揚,滿天花落,雲髻一松,飛瀑直下,有蘊藉之美。因此我是愛極綢緞的,愛極蘇綉的。
想認識蘇州,就從認識蘇綉開始。小時候,我喜歡畫畫,家裡牆上、櫃子上和鄰居家裡都有我的「作品」。那時候父母因工作把我寄養在蘇州鄉下外婆家,那時興綉花,外婆和表姐空閑時總在綉花,所以,我放學回到家裡,幫她們描花樣當仁不讓地成了我的事。
在蘇綉櫃台前選購工藝品。那一幅《雙貓圖》的雙面綉蘇綉讓外國友人看得發呆。你看,那貓眼睛圓睜藍綠色的眼珠,活靈活現、炯炯有神,似乎在滴溜溜地望著你呢。細細的鬍子,根根清晰,舒展。那貓體態輕盈,刻畫的活靈活現,纖毫畢露,栩栩如生。那逼真的神態彷彿,「嗚喵」一聲從綉品里跳出來一般。把那外賓看得如醉如痴,愛不釋手。連連豎起大拇指嘖嘖稱贊。
我也喜歡這些五彩繽紛的花啊鳥啊小動物兒,總盼望著長大以後也能枕著那些描龍綉鳳的枕頭兒做美夢。上中學時,我學美術和評彈,老師帶我們看畫展,我被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品驚呆了,足足在它面前傻了半鍾頭,那是我第一次與蘇綉面對面,我彷彿看到草在搖、水在流、樹葉在擺動、鳥兒在振翅,天下竟有這么精緻的綉品!一切都那麼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逼真優美的刺綉。這只小白貓快要跑出來了,真絕妙!這一切要歸功於蘇州刺綉精美的雙面綉來。那些蘇州姑娘的女紅真是十分的了得,世界上的任何風景、人物、花鳥禽獸等等都能在她們的綉品中得到神奇的傳神。那綉品精妙絕倫到如此的逼真地步,不得不令人敬佩。於是外國友人在導游小姐的帶領下在參觀蘇綉研究所時,看著那綉女們纖細的玉指,又看看綉品,懷疑手指里是否暗藏著機關技巧,還是有著神靈的暗助。等到導游小姐幫助他們參觀蘇門畫派四大家和園林,太湖風景後,才明白那機關技巧和神靈,是有著深厚文化物質底蘊和綉女們執著的藝術追求精神組成的,竟佩服得五體投地……
步入她的綉坊,搶人眼目的是一幅雙面綉榮華富貴,她賣關子,考我們單是一朵花,要用多少種線,與我同去的男士看到四五種,我仔細從那漸變的顏色中找尋,似乎也只看到了十種左右,海寧說,至少用了十五種以上。然後她在一邊廂洋洋自得:能讓沒接觸過的人看出來就不是好的蘇綉作品了。
慢慢地,也知道了蘇綉有單面綉、雙面綉、平綉、亂針綉、緙絲等多個品種和技法,工藝復雜,用線講究,需要特別的細致和耐心。綉娘們要將每根絲線分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以至十二分之一、四十八分之一,幾乎細如蠶絲,並將千萬個線頭、線結藏得無影無蹤,才能綉出樹木蔥蘢的層次、水流潺潺的閃動、人物細膩的雪肌、眼睛炯炯的靈氣以及國畫水墨氤氳的氣氛、油畫般的肌理和光影。
到了唐代崇尚奢華的唐宮,皇後麗妃,公主佳人,更是深愛在衣裙上描鳳綉花,來美艷自己。那唐中宗的愛女,安樂公主,竟在那條榴裙上,綉上了無數的花卉鳥獸,綉得圖案活靈活現,很有立體感,和鮮活感。色彩斑斕,精美無比。無論從正面看,還是反面看,在陽光下看,還是暗處看,金絲銀線,珍珠瑪瑙,夜明珠璣,閃閃發光。顏色千變萬化,光彩奪目,美輪美奐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為此有多少吳地的綉娘在宮中暗耗著青春歲月。可見蘇綉的藝術魅力了,看得令人拍案叫絕人……
新區的一條偏僻的窄巷,道路兩旁是濃蔭匝地的高大樹木,馮海寧從那條小巷子里款款地迎出來,碎花的旗袍,紅色綉花鞋,宛如古典情境中的女子,溫婉美好。見面我們握手,她說:你的手很軟,很適合學蘇綉。看人先看手,這是痴心於蘇綉的眼光使然。
我常常想,那是怎樣美麗的女子、怎樣聰慧的頭腦、怎樣靈巧的雙手、怎樣明亮的眼睛,才能製作出這樣的錦綉啊?!於是,每次走在蘇州的路上或郊外的鄉村小道,總想從迎面走來的女子中,分辨出誰是整天坐在綉綳前的綉娘來。有人告訴我,其實這一點是很容易區分的,端詳她們的手,飛舞綉針的手指一定是柔柔細細的,那種纖巧,就只有屬於綉娘了。
畫綉的開創,把蘇綉的欣賞價值提高到藝術的高度上來,揭開了蘇綉藝術價值的內涵性,開啟了藝術綉得序幕。三國的吳國丞相趙達的妹妹功不可沒。到了明代畫綉藝術到達了創作的高峰。蘇綉已有「精細雅緻」之說。綉品的針法有平綉、打籽秀、彩錦綉、精微綉、雙面綉等30多種,後來又開創了模擬綉、亂針綉等等50多種綉法。其中以雙面綉最富有蘇綉的藝術特徵,被譽為「東方藝術的明珠」。
刺綉也是迷宮啊,那隻小貓,它那亮得要流出來的眼睛;那朵花兒,艷麗得花香快要溢出來——所有這些,都僅是綉娘指尖的記憶,也是她們生活的方式。在古城蘇州,有關刺綉的故事,淵源流長。海寧覺得劈絲走線的時候,自己才和女紅真正聯結在一起。
過去的蘇州,家家養蠶,戶戶綉花,從宋開始就星羅棋布,到了清更是花團錦簇。現在的綉庄也是多半開在河邊,青石碧柳,花窗雕欄,臨窗有水,水上有橋,橋下有船,紫霧粉煙,氤氳一片。女子坐於綳前,細眉細眼,亦是嫻靜溫雅的。玉指如芊,心中長蓮,蓮開微半,一半清風,一半月圓。以針作畫,以線當墨,一枝一葉,一帆一船,槳聲燈影,水音小調皆在手中纏綿。蘇綉是屬於女人的,是女人和自己談了一場亘古的戀愛,手隨心走,意蘊繾綣,一針一線都是貼心的暖。
記得一部專題片曾這樣說:綉娘的手指,是直接與心靈相連的,不需要眼睛,它就能夠把每一根若有若無的絲線,穿織成她心裡想要的色彩和圖案。我們只有理解了手指和心靈,才能理解刺綉作品的意義。所以我們不能不注意綉娘的手指,雖然此刻它不在拈針引線,飛動如蝶,但她纖纖的手指,依然無比生動、無比優美、無比引人入勝和引人遐想。
⑷ 從事刺綉行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作為一名底層綉娘,每天坐在綉綳前,重復著一樣的動作,又枯燥又費神,其實還掙不了多少錢。這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綉其實只因為「喜歡」所以堅持。
⑸ 刺綉的民間
山西民間刺綉
山西省民間,是民間刺綉藝術品的生長地。民間刺綉,在山西不獨歷史悠久,而且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具有反映山西風土人情的特色。
山西民間刺綉,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圖案純朴、色彩艷麗、構圖簡潔、造型誇張、針法多樣、綉工精緻。這些來自民間的刺綉藝術品,大都出自農村勞動婦女之手。
山西刺綉,以忻州、晉南地區的刺綉工藝品最有影響。
忻州刺綉
忻州民間,刺綉在群眾中頗為普遍。代縣一帶,刺綉品有著嚴謹、華麗、雅緻的特色;五台縣境內以及附近城鄉,刺綉風格呈現美厚端莊;忻州、定襄、原平等地,刺綉產品風格較為淳樸秀麗。
忻州刺綉,大致可以分為服飾、生活用品、祭獻物品三大類。
民間服飾,傳統的民間刺綉主要是作為穿戴的裝飾。這些裝飾,又多在婦女兒童身上。婦女服裝刺綉中,不同部位有著不同的花樣。「腕袖」( 上衣袖口 ),通常情況下多飾以含有平安、吉祥、如意的二方連續圖案。「領口」,刺綉中大多是如意雲,飾以花卉圖案。「裙子」,是古今婦女常用的衣服,前後各一片,常常嵌邊、綉花,而顏色多為黑、藍、紅色的底。「上衣」,綉花多在胸口,常用圖案有魚戲蓮、牡丹花等。「頂子」,常在上面堆綉蝴蝶、蓮花等圖案。「鞋」幫子上,多綉以蝶戀花、蟾宮折桂等圖案。「涼冠」是婦女夏天束發用的,常常以黑底綉花,甚為精緻。農村兒童的「兜肚」,多是紅色鑲邊的綉花,一般飾有蓮生貴子、富貴長春等寓意吉祥 、繁衍的圖案。也有綉五毒蟲,以取毒不近身的意思。男孩子身上的「圍嘴」,常綉有雙虎對頭、雙獅對頭、五福捧壽的圖案。女孩身上的「 圍嘴」 ,則綉以五蝶捧花、五蓮坐子、五魚戲蓮等圖案。冬天護耳的耳套,以桃形較多,常綉有吉祥動物花鳥紋飾。「童鞋」,男孩多為老虎鞋、前為虎頭、側有虎足、後有虎尾,向上掀起。在前面綉一綠色蟾蜍的名為蟾鞋,含有「蟾宮折桂金錢落地」的意念。忻州鄉村中,還有小豬鞋、小狗鞋等等,都與當地民情風俗有關。女孩子的鞋子造型與男孩子相同,只是鞋前綉花圖案取吉祥、歡快、飾以含有寓意的花鳥圖案。
生活用品:忻州一帶,常見的有枕頭花、虎枕頭。虎枕頭里又有雙頭虎、人面頭虎、虎頭魚尾等,還有蛤蟆枕頭。這些枕頭縫制精湛,紋飾、造型別致。既是幼兒枕頭,又是兒童玩具。
「砌花」,是忻州一帶婦女利用各種彩色碎布條布片依形連制的各種生活用品。像墊子、書包、馬搭等。
「鞋墊」常常作為未婚女青年贈送未婚夫的禮物,常綉有福海無邊、事事如意、蓮花童子等圖案花紋。
「荷包」,有裝錢、裝煙等不同用途。一般情況下,「荷包」綉工都比較精細,常常作為男女訂情的信物,而往往是女子送給男子的信物。
還有,每當傳統節日時,忻州地界內的許多地方,也為孩子們綉制一些節日用品。
端午節,母親為子女綉制佩於胸前背後的五穀「香袋」。
平時,還有人們綉制給老人坐靠使用的「靠枕」;以綉花、割花、砌花多種手法製作的坐飾物「坐墊」;以及迎娶新人用的轎、車上裝飾的綉花「轎簾」、「車衣」等等。
祭獻物品:這一類綉製品,常常用干祭掃禮儀的靈堂、殿宇中的供桌裙幃、神龕帷幔等飾有龍鳳仙鶴、福祿壽禧、明暗八仙等精工綉物。還有的,綉制送葬禮議用的「棺罩」和亡人的「壽在」、「壽褲」上的刺綉,用料和綉工都甚為講究。
晉南刺綉
在山西南部的農村裡,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裝,多以刺綉來裝飾,像衣服的領口、袖口、裙邊、披肩、帽子、鞋子和被面、枕頭、喜帳、壽帳、桌圍、椅墊等,都有不同紋樣的刺綉圖案。
晉南民間刺綉,在臨汾、運城兩個地區的臨猗縣、萬榮縣、襄汾縣、洪洞縣、吉縣、臨汾市、運城市較為普遍。這些地方的刺綉圖案,多以民間喜聞樂見的內容為題材,像孔雀開屏、喜鵲登梅、松鶴延年、二龍戲珠、鳳凰牡丹等,是晉南民間刺綉的一般題材。而瓜果蔬菜、飛禽走獸、山川風景、亭台樓閣等,更是生活中百見不厭的刺綉體裁。
晉南的民間刺綉,大都出自普通農家婦女之手,這種傳統的刺綉技藝往往是通過家傳、互相之間的交流而得以延續的。這里的女孩子,在少年時代就受到家庭的熏陶,開始學著刺綉了。隨著年齡的增長,綉花在她們的成長中自然成為一項重要的藝術活動。她們在實踐中不斷積累了經驗和技能,又在長輩的影響教導下,從模仿進而獨立地去創造新的花樣,形成了晉南民間刺綉的獨特風格。
晉南民間刺綉的作者,很善於運用多種手法表現自己設想的題材。有的寫實,有的浪漫,有的誇張,創造出無數既富有裝飾趣味又有濃郁的鄉土氣息的刺綉工藝品來。
靈寶民間刺綉
靈寶民間刺綉歷經數代人的延綿傳續,並不斷發展創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地方風格,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豐富多樣,寓意吉祥
靈寶的民間刺綉多屬生活實用型。凡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裝(以婦女、兒童為主),都以刺綉加以裝飾。如衣服的袖口、衣領、裙邊、圍裙、窗簾、被面、帳沿、幼兒兜肚、童帽、手帕、襪底等等。這類物品,都被各種不同寓意的吉祥紋樣所裝飾,表現出婦女們對親人的祝福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靈寶民間刺綉的圖案紋樣,一般多採用喜慶、吉利的象徵。或是通過字音相同的「諧音」。表達對生活的美好祝願。它融合了群眾的欣賞習慣,滲透著豫西地區的民間風情。如「蓮生貴子」、「喜鵲登梅」、「麒麟送子」、「鴛鴦戲水」、「並蒂蓮花」、「鳳凰戲牡丹」、「鯉魚穿蓮」、「百鳥朝鳳」、「獅滾綉球」、「鳳戲牡丹」等等。
傳播愛情,表現母愛
靈寶又是戲曲藝術之鄉,各種民間戲曲如「道情」、河南梆子」,還有「皮影戲」等,深受當地群眾所喜愛。因此,民間戲曲、皮影藝術中故事情節,服裝、色彩和人物造型,都被直接或間接地移植到民間綉品中。最突出的內容是愛情故事.如「拾玉鐲」、「櫃中緣」、「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均被姑娘們精心綉制在荷包,枕頭頂、門簾、帳沿、被面、床沿上。綉出的男女人物,形象朴實純真,色彩艷麗明快,寄託著姑娘們對愛情生活、美滿婚姻的快樂心情。婦女們給子女們綉制的童帽、兜肚、布老虎、香布袋等,更是傾注了全部的母愛。
與民俗文化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在靈寶縣,根據不同的節令和時尚,婦女們根據婚姻愛情和子女健康這兩件大事,綉制出具有不同內涵、不同內容的綉品和玩具。姑娘出嫁是大喜臨門,因此必須是「藍緞鞋、綉紅花.過了門就當家」。新郎、新娘的新房必須要布置得紅火、喜慶。又是什麼樣兒呢?「鴛鴦枕、龍鳳帳,紅綢子門簾綉鳳凰」。新娘子的嫁表更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有民謠為證:王小姣作新娘,趕綉嫁農忙又忙.一更綉完前大襟,牡丹富貴開胸膛;二更綉完表四角,彩雲朵朵飄四方;三更綉完羅衫邊,喜鵲登梅送吉祥;四更綉完並蒂蓮,夫妻恩愛喜洋洋;五更綉完龍戲鳳,比翼雙飛是鴛鴦。婦女生育「作滿月」也非常隆重。姥姥家要送虎頭靴,虎頭帽,綉花兜肚,相公帽(都離不開刺綉)。五月「端陽節」是漢民族的重要節日。民謠說:「五月端陽太陽紅,做個香袋驅毒蟲。」靈寶農村家家戶戶的大姑娘、小媳婦和巧手婆婆們一齊動手,綉出各式各樣兒的「香布袋」,什麼「八仙」、「十二生肖」、「孫悟空」、「搬腳娃」、「抱桃娃」,以及「雞心」、「壽桃」、「佛手」、「蝴蝶」等等。香袋裡裝滿蒼術、白芷等芳香葯料,既能驅除蚊、蠅毒蟲,又香氣襲人。姑娘們精心綉制是為了送給情人,作為愛情的信物。母親們精心綉制,是為了保佑子女們平安、健康。
完整地保留、繼承了刺綉的傳統技法
靈寶民間刺綉代表性的針法是「拉鎖子」、「辮子綉」和「打子綉」。除此以外,經常使用的針法還有「包針綉」、「納紗綉」、「平針」、「盤金」、「補綉一」等等傳統技法。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綳花」和「補綉」技法。綳花,是以針引單線,廖廖數針作放射狀,綉出生動的花朵,雖屬輔助技法,但卻在綉品中起畫龍點睛的作用。這種針法,一般多用在布制玩具上,如在威嚴的虎的額頭上和兩肋處各綳一朵小花,使兇猛的獅虎露出幾分憨態,形象十分逗人喜愛。「補綉」,在綉品中運用更為廣泛。其特點是能使綉出的物品,產生一種浮雕的效果。「補綉」又細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填補綉」,其手法類似「疊綉」,是採用布、綢或其它材料剪成所需要的圖案,以棉花填入底料中,再用針將圖案花邊周圍鎖邊綉牢,從而使圖案紋樣凸起,出現立體的效果。在黑色紋樣中襯托出色彩鮮艷的圖案,對比強烈、明快,根出效果。這種綉法多使用在綉製鞋墊、襪底等生活用品中;「留邊疊綉」,此種綉法技法繁雜.其手法是先將剪好的原樣一片一片地用布包貼起來,再拼貼到底料上(底料色彩仍以黑青為主),再用各種色綵線,由圖案中心向外用平針綉實。綉制時,在紋樣的邊沿均勻地留出一條細線,白色的輪廓襯托在色彩繽紛的圖案底料上顯得十分別致。
錫伯族刺綉
民間瑰寶:錫伯族刺綉捕捉生活美景
錫伯族民間刺綉歷史悠久、內涵豐富,錫伯族婦女更是心靈手巧、善於捕捉生活中的美好景緻。在祖國西部生活的200多年中,錫伯族婦女的刺綉作品,贏得了各族群眾的贊賞和認同。錫伯族刺綉出現在生活中的各個角落:服裝、頭巾、枕套、鞋子、窗簾等,我來到伊犁察布爾縣愛新舍里鎮和納達齊牛錄鄉,有幸看到了錫伯族婦女的刺綉過程。
無處不在刺綉是錫伯族人民普及廣泛的傳統手工技術,錫伯族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將大自然賦予他們的美好事物,用靈巧的雙手綉到自己的作品裡。刺綉的圖案有人物、山河、樹木、花卉、飛禽走獸等。其中,蝴蝶和菊花已成為錫伯族的吉祥物,象徵著自由、寧靜、和平、美麗,也給予錫伯族人一種精神力量,激勵著他們在艱苦的環境中繁衍生息。錫伯族婦女刺綉的作品出現在生活中的各個角落,服裝、頭巾、枕套、鞋子、窗簾等,也包括桌布、掛飾和香包等一些小物品。
青海民間刺綉
青海刺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隨著絲綢之路南路的開通,唐代隨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後進藏路過青海和弘化公主嫁給青海吐谷渾王,中原絲綢源源湧入,人們開始用刺綉裝飾自己,美化生活,傳遞友誼,寄託感情,使得這種民間藝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世代相傳,不斷發展。
青海刺綉應用十分廣泛,其品種豐富,花樣繁多,綜觀各種綉品,大體上可分為四種類型:一是實用類,主要有鞋、襪子、腰帶、辮筒、枕頭,這是刺綉的實體;二是觀賞類,主要有錢褡、衣領、衣袖、荷包、口袋片等;三是禮儀類,主要有錢包、筆包、褲帶、壽帳、輓聯、字畫等;四是宗教用品類,用刺綉塑造佛像和裝飾寺廟殿堂。這只是從大的方面區分,實際上許多東西既是實用品,又是禮儀觀賞品,很難嚴格區分。
民族特色
民族性是青海民間刺綉的顯著特點。青海刺綉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民族自己的獨特風硌。一個民族由於語言、宗教信仰、節慶禮儀、文化娛樂、生活習俗的內容和形式以及習慣愛好的一致性,在民間藝術,特別是與人們息息相關的刺綉中必然反映出其特有的精神和意識。
藏族、蒙古族、土族,由於信仰藏傳佛教,他們的刺綉多反映吉祥八寶、獅象瑞雲等宗教內容,而且相當一部分刺綉直接為宗教服務。
濮陽刺綉
刺綉系濮陽民間傳統工藝,濮陽剌綉所用針法均系宋綉傳統技法。濮陽民間刺綉普遍,尤其黃河故道兩岸,有少女不諳剪紙、刺綉者便以愚昧觀。刺綉品舉目可視,如幼兒鞋帽、兜肚、護罩等,其中以孫擇疆生產的戲劇服裝工藝考究,設計華美,刺綉精良,在豫北地區享有盛譽。
藏族刺綉
藏族刺綉吸收唐卡的構圖手法,又學習漢族刺綉的技藝,綉品講究觀賞價值,追求淺浮雕和富麗堂皇的藝術效果。藏族刺綉裝飾性極強,許多圖案巧妙地組合成互相纏繞、互相紐套的和諧布局,反映出團結友愛、互不分離的民族性格。
土族刺綉
土族刺綉做工精細,針針見功底,線線出效果。綉品講究整體關系,以盤綉為主體,以密集的綉法為基調,以大面積繁綉為特色,件件綉品舒展大氣,光彩奪目,由於精工耗時,綉品經久耐用。土族刺綉應用十分廣泛,民間刺綉非常活躍,時至今日,土族婦女從頭到腳 用刺綉裝扮,看上去花枝招展。
回族、撒拉族刺綉
回族、撒拉族刺綉則講究高雅、秀麗,針法精巧飄逸,綉品精美淡雅,並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很少用動物圖案,多以植物花卉為主。
青海漢族刺綉
青海漢族刺綉博採眾長,既受中原刺綉又借鑒少民族構圖色彩,還收宮庭刺綉的技藝,從構圖、題材、色彩,綉法諸方面刻意追求,全面發展,綉品朴實中見華麗。
地域特色
地域環境對刺綉的形成和發展起著很大的作用。中國著名的刺綉有蘇綉、湘綉、蜀綉、廣綉、京綉、顧綉、苗綉等,都在特殊的地理環境中誕生,並形成獨特的綉種。
青海民間刺綉雖不能與其他地區的專業綉種完全相類比,但由於高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結合,形成異曲同工之美。青刺綉最大的特點是原始古樸、件件綉品似乎都體現著遠古的印記。
就本省而言,由於地域遼闊,在刺綉上就反映出了地區差異。草原牧民的刺綉以誇張的造型、莊重的色彩、潑辣的筆觸、強烈的對比、簡練的構圖、粗獷的線條,展現出豪放的草原氣質。青海東部從事農業的各民族,不但刺綉種類繁多,應用廣泛,而且講究構圖飽滿、形象生動、渾厚朴實、色彩純真、手法多樣,並以做工精細而著稱。
苗族刺綉
刺綉與蠟染一樣是苗族服飾最主要的裝飾手段之一。刺綉的概念是以絲線、毛線或色布等在各種衣料、布料胚上用針刺、縫釘構成花紋的方法。
苗銹主要是用在苗裝中頭巾、衣領、袖腰、袖口、衣肩、衣背、衣擺、腰帶、圍腰、裙子、裹腿布巾、鞋子及圍兜等的裝飾。
刺綉技法大致有12類:平綉、桃花、鎖綉、堆花、貼布、打籽綉、破線綉、釘線綉、辮綉、錫綉、馬尾綉等。
總結
民間刺綉滲透了無數婦女的聰明智慧和美好的願望,十指春風,充滿了熾熱的生命力和美好的情感。技藝高超的綉女,手中的針線猶如畫家手中的筆墨丹青,可以綉出璀璨精美的圖畫,並能表達綉女的個性,顯示出不同時代的文化風貌和藝術成就。
早期刺綉重在實用,直到紡織品出現之後,刺綉藝術才得到長足的發展,民間刺綉也就更加活躍起來。為了適應刺綉藝術發展的需要,各種刺綉針法應運而生,伴隨著綉女的孜孜不倦和執著追求,刺綉針法不斷完善豐富,形成了刺綉藝術品類萬千、百花爭艷的嶄新局面。
⑹ 中國古鎮及其特色。。
廣府:走進太極拳的故鄉
前不久被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河北邯鄲廣府古城,過去一直像是位沉睡多時的老人,知道它的人並不多。人們對它的淡忘,並不意味著它的平庸。實際上,現在的廣府,既是一座古城,又是水城、太極之城,歷史文化積淀相當厚重昌珠——追尋文成公主的腳步
雅礱河谷是藏民族文化的發源地,平均海拔3600多米,氣候溫暖濕潤,是西藏農耕文明的搖籃。雅礱部落就是在這里發展壯大,直到松贊干布統一全藏建立吐蕃王朝。這里的山山水水都可作證,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鎮湖:暮色深深訪「綉娘」
鎮湖坐落於水天共色的太湖之濱,距離蘇州市區20多公里,是個白牆黛瓦、碧水環繞的別致小鎮。據說,早在戰國時期,這里就已經是一片「閨閣家家架綉綳,婦姑人人巧習針」的興旺景象。目前,鎮湖有綉女8000多人,鎮上有一條1600多米走進束河童話世界
散落在神州各地的古鎮,作為歷史上的經濟繁華之樞和文化濫觴之處,近年來日益受到人們關注,其中有不少已成為遊人熱衷的旅遊目的地。截止2008年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國家文物局聯合公布了四批共143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促使古鎮保護 尋找浪漫去錦溪
有一個柔美的地方叫錦溪,這條包孕在江南水鄉五湖三盪間的河流,歷來就有「金波玉浪」的美譽:夾岸桃李紛披,花葉盡灑河面;晨輝夕照之中,滿溪躍金,燦若錦帶。這就是「錦溪」名字的由來。古老的溪流馱起了一座古老的錦溪鎮千燈古鎮探人文之光
早春時節下江南,一路都見古鎮,發現其中名氣大一點兒的,均立著一座古塔。它們無疑是當地曾經有過的豐盈繁榮的重要標志。未入崑山千燈鎮,老遠便見到了那座秦峰塔,鶴立於粉牆黛瓦之上,身姿苗條綽約,難怪當地人稱之為「美人塔」。江蘇:水靈震澤
在你的心靈也許儲存抑或尋求這樣的畫面:早春三月,你穿行於長長瘦瘦的古街,行走在光滑而閃亮的石路,面對百年老屋、古宅,以及布滿青苔的磚牆、石柱,一瞬間,你的眼前閃現出世紀交替,歲月輪轉的時光流變,也閃動著一束束明亮的火花。 湖南江永——深藏嶺南的「女兒國」
說起「女兒國」,也許你首先想到的是雲南瀘沽湖畔的摩梭女子。然而在湖南,嶺南山脈和萌諸嶺山脈的山谷深處,也藏著一個「女兒國」。這里四面環山,終年從深山峽谷中淌出的涓涓溪流「寒不浸肌,暑不爍骨」。最奇特的是,此地對女性特別鍾愛活著的西遞、宏村
對西遞、宏村這兩個古鎮的評價,最具權威的版本來自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西遞、宏村這兩座傳統村落,保持了驚人的鄉村住宅區域風貌,而這種風貌在過去的歲月里已大量消失或改變,其街道形式、建築和裝飾以及房屋與廣泛的水系相結合。訪隆里漢文化孤島
緣於心間固有的牽念,緣於流淌不止的沖動,農歷己丑年第二天,我暫且放下被濃濃親情包裹的情愫,專程來到了距家鄉貴州黎平不遠的錦屏隆里,來到了這個地處悠遠的美麗古鎮。走進隆里古鎮,步履竟會不知不覺地放慢。] 磁器口「老重慶」的縮影
古鎮始建於宋真宗咸平年間,原名白崖鎮。清朝初年,因盛產和轉運瓷器,得名瓷器口,因「瓷」與「磁」相通,新中國成立後定名磁器口。 它背靠歌樂山,清水溪、鳳凰溪兩溪環抱,風光旖旎。因為臨著嘉陵江,曾是個著名的商業碼頭 春天去紫陽品茶
斗大的紫陽城建在高高的山坡上,腳下是脈脈的漢江。整個縣城只有兩條馬路,街道兩邊開滿了賣茶的店鋪。紫陽老城順著山勢挾裹在這兩條馬路中間,裡面是成群接片的明清時期的石板房,曲曲折折的石板小徑和台階雨中訪湯山
愈近目的地湯山,霧愈是濃。不僅源出於雨水的蒸騰,也來自於地殼深處的揮發。湯山歷來被譽為「四大名泉」之首,其餘三處,順序為北京小湯山、遼寧湯崗子與廣東從化。汩汩泉脈必然引來濟濟人脈,湯山早已成為無數人嚮往的度假勝地。到新場尋訪上海原住民
經過權威考證,上海南匯區的新場古鎮,1000多年前曾是個大海塘。到了宋代,海岸東移,海水枯竭,海塘變成鹽場,是兩浙34個鹽場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宋朝時,兩浙鹽運司搬到了新場,於是新場成了當時兩浙一帶最繁華的鹽業製作 鹽官:潮聲伴隨的古鎮
太平洋潮波浩浩盪盪進入東中國海,其中就有一路潮水徑直撲向連接錢塘江口的杭州灣;在這個呈喇叭口狀的海灣里,潮水鬼使神差地變得異常洶涌,轉瞬間就涌現出一派排山倒海的氣勢。尤其神奇的是,當潮頭到了鹽官附近還會壁立著排列成一條直線。汾城品晉風唐韻
如果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那麼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則是三晉兒女的母親河。汾河水幾乎潤澤整個山西,滋養著古老豐美的三晉大地,孕育出綿長深厚的三晉文化,亦可稱作是汾河文化。比如醇香四溢的汾酒、誠信溫和的晉商。古北口:長城懷抱中的古鎮
他在古北口鎮土生土長,半個多世紀幾乎沒有離開過,對這里了如指掌。那個聽他娓娓講述的初春上午,陽光明媚,盤龍山、卧虎山在窗外靜靜卧著,烽火台肅穆地端坐在山上,抬眼就能看到。古北口鎮兩千多年的歲月在談笑間如膠片般再現 陳爐:千年窯火不絕
陳爐古鎮位於陝西省銅川市東南20公里處的塬上。從西安出發,走「西銅高速」,驅車1個半小時便可抵達。一路都是連綿不斷的土塬,塬上層疊的梯田,黃色的土地里零星地開著幾株杏花、梨花。村落里坐在石碾上曬太陽的老人,皮膚黝黑瑤里:制瓷「聖土」的古韻新風
唐代中葉,這里聚集了很多生產陶瓷的手工業作坊,擁有瓷窯百餘座,水碓百餘乘,故而被稱為「窯里」。及至明初,景德鎮成為瓷業中心。瓷窯外遷,「窯里」顯得有些名不副實,於是改名「瑤里」,倒是多了幾分「紫氣東來,瑤池西望。龍門古鎮:孫權故里傳尚武之風
在我的印象中,大凡江南小鎮都離不開水的滋養。鎮上的居民枕水而居,出門行舟,日常生活浸潤在一片水的世界裡。此外,小鎮還常常和雨水纏繞在一起,水汪汪濕漉漉的青石板路長年累月地映照著街面兩側的粉牆黛瓦……賒店:酒香飄千年
轉進酒廠的西院,身穿工作服的工人們正在井旁打水。這口名叫「玉龍井」的古井,井口直徑1.5米,深40餘米,就是傳說中儀狄從中取水釀酒的井,也被稱為「五龍女井」。清冽綿甜的井水,特別適合於釀酒。「水是酒之骨,酒是水之魂。」
⑺ 十字綉商品詳情描述
十字綉是一種起源於歐洲的手藝,具有悠久的歷史。公元四世紀,十字綉從土耳其經由義大利在歐洲傳播開來,最初是在宮廷中風行,後來傳入民間,廣泛流行於歐洲和美國以及亞洲等國家和地區。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各自的風格,無論是綉線,面料的顏色還是材質,都別具匠心。十字綉在二三十年代曾經是歐洲女性的至愛,現如今再度受到矚目,為大眾所喜愛,是因為它是一項易學易懂的手藝,受到不同年齡層的人的喜愛。
十字綉,最早誕生在歐洲宮廷,後來傳入民間。和中國傳統的刺綉不同,十字綉的綉法很簡單,針法也只有一種――在帶小十字方格的淺色硬布上,利用其經緯交織的網紋,將不同顏色的線以對角線交叉綉在網紋上,不需花費許多功夫,便能綉出各式各樣、生動傳神的圖案。十字綉有著人性化的設計――每張畫樣里,顏色由淺到深的進口花線及刺綉針一一標明,更妙的是,畫樣被均勻地細分在格子上,各種顏色的花線也都有不同的號碼,只要按照圖紙標明的線號,在十字綉布上的每一個格子中綉上十字交叉。綉完後還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進行裝裱。
相比傳統刺綉工藝,純棉質地的十字布柔而不軟,不用藉助綉花綳子便能刺綉;純棉綉花線易清洗、不易變形;綉出的工藝畫不會反光,從任何角度看都富有立體感;十字布上的經緯線在綉品完成後,可以一一抽掉,更方便把圖案綉到服飾、毛巾上。
由於各國文化的不盡相同,隨著時間的推移,十字綉在各國的發展也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風格,無論是綉線、面料的顏色還是材質、圖案,都別具匠心。
⑻ 四川蜀綉的蜀綉針法
蜀綉基本針法之一。是一種很短的針腳,一般用在綉好的綉面上,為了更能體現色彩的調和,按刺綉物
蜀綉
象的具體需要,用二二或二三針閂,一般只用兩色。深的閂淺色,淺色閂深色。此種針法適用於綉制山水和孔雀羽毛等,以體現其真實和色彩。 蜀綉基本針法之一。是一種有規律的長短針,每層的色不一,而見縫插針,頭一層是長短的密針,長的
蜀綉
E1在短針內,第二層E2在長的內,二層以下是稀針蓋在第一層上,第三層的針腳需搭在第一層的線上,這種針法可以浸色,多用於綉花卉翎毛。 蜀綉綉藝絕天下
蜀綉的發展基於蜀地富饒,尤其是所產絲帛質好量大(著名的南絲綢之路便始發於成都),故唐宋時「繭絲織文纖麗者窮於天下」(《宋史·地理志》),「民織作冰紈綺綉等物,號為冠天下」(《續資治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成都繁華富麗,生活享樂而藝能有所工,史稱「成人多工巧,綾錦雕縷之妙,殆牟於上國」)《隋書·地理志》)。良好的社會物質條件與優裕的精神氛圍使得綉藝妙絕天下。
民間凡富裕士子游女也多衣錦綉。《花間集》詞多詠五代蜀中男女情事,時有刺綉方面描寫,如「新貼綉羅襦,雙雙金鷓鴣」(溫庭筠),「錦浦春女,綉衣金縷,霧薄雲輕」(韋庄);除穿戴又借多種綉品及圖案抒發情思並點染境界,如「紅燭背,綉廉垂,夢長君不知」 (溫庭筠),「綉鴛鴦枕暖,畫孔雀屏欹」(顧曾)等等,盡管是詞人之語,也可探知當時風俗;女紅之盛,由閨閣的特定背景描寫可見一斑,如「鶯啼殘月,綉閣香燈滅」(韋庄),「後園里看百花發,香風拂綉戶金扉」(毛文錫),諸如此類,幾乎成了香艷脂粉套語,如「綉戶」不少是指大戶人家雕梁畫棟的屋宇,如王倨「綉戶雕軒文杏梁」。上舉詞中每每用金錢綉鴛鴦鷓鴣,那直是富豪之女的事,如白居易詩「紅樓富家女,金縷刺羅襦」,所謂綉樓綉閣,當是大家閨秀的所在。但也看出刺綉及綉品在婦女生活中的重要。 蜀綉傳繪畫之神韻 滅針線之痕跡
古蜀綉品極少傳世,較早的「北宋蜀綉雙冠圖片」(現藏西南師范大學),綾地,綉片高44厘米,寬30.7厘米,上綉二株雞冠花、孤嶼、水草水波紋,一雄雞嶼上昂首振翼催曉,上端鈐「明昌御覽」玉璽一方。明昌是金章宗皇帝年號,可能是宋朝廷贈給金國的。中國古代的山水花鳥畫的成熟期在五代,其突出代表便是西蜀南唐的畫家如黃筌、荊浩等。宋人之綉,針線細密,其用線止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花草禽鳥之綉非如此細密而不能工不能真,加之題材之自然清新,比較龍鳳及漢唐流行紋樣更富於生活氣息。後代言及綉者之工,就說「工仿宋綉」,贊揚「精刺綉」者,即言其「能滅去針線痕跡」,直稱「針神」。此乃仿宋畫之工,甚至有直謂「繪綉」的。
明代秦良玉錦袍也是蜀中今所見稀罕綉品。一為藍緞並金綉蟒袍,胸背襟袖均並金刺綉蟒紋,又間彩綉萬福、如意、雲紋、寶相花紋等;一為黃緞 秦良玉平金綉蟒鳳衫,除蟒紋,胸背又綉雙鳳,裙腳彩綉壽山福海,空白間綉彩雲。秦良玉乃一代名將,崇禎帝曾召見並賦詩表彰其征戰之功,雲:「蜀錦征袍手製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不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身著蜀錦緞精綉蟒袍馳騁疆場,其俊美英武非男兒可比。服飾之用黃色在隋唐為皇帝所興,宋元以後赤黃、丹黃、淺黃更為皇朝所專用。秦良玉因召賜「太子太保誥封一品夫人」,故可服黃緞蟒鳳紋袍衫。《古董瑣記》載石柱有秦良玉錦袍,極長大。有作《秦良玉錦袍歌》:「……宮錦歸來撫戰袍,鏤金錯綉皆天澤……錦袍樂府蠻女唱,弓衣合綉都官篇」(見清王培荀《聽雨樓隨筆》引)。可見這件原藏石柱縣 秦良玉家廟的精工細做之戰袍非常有名。 蜀綉顯著的特點,具一氣呵成,氣韻連貫的藝術效果。
一首唱少女給情郎綉荷包表達愛心的四川民歌,有句「為綉荷包兒有人求,……瞞倒爹娘綉得忙」,封建社會青年男女互生戀情,違背父母之命,私送信物,故要瞞著。荷包隨身佩帶,除裝錢物又作裝飾,元雜劇明清小說服飾描寫每每提及,歐陽修的「紫荷垂橐」即言此物。因以彩色絲線刺綉,故必出自閨閣,送心上人,圖案綉鴛鴦或並蒂蓮,喻有情人終不分離,針針線線,極盡工巧,最見女子惠心深情。荷包未必都特別,然而刺綉確非等閑手段。先秦典籍記「觀古人之象」時,把「作會」(即繪)與「綉」並提,說「畫繢(繪)之事,雜五色……五采備謂之綉」(《尚書》《周禮》)。畫綉皆用色,且「綉亦須畫乃刺之」,可見其不簡單。漢以前刺綉主要是衣裳,王充《論衡》:「刺綉之師,能縫惟裳」。所謂「綉」,文綉(《禮記》)。只有皇帝服裝才以五色綉之。據說周代以綉文綉區別以葛布與絲帛為材料的綉品。《史記》載「楚莊王有所愛馬,衣以文綉,置華屋之下」皇帝寵物穿綉圖絲衣顯是極尊貴;戰國「齊紈魯縞」很有名,這大概與齊郡尚刺綉、「恆女無不能」有關,絲織綉品大量製作在當時是極奢侈的,所以齊國號為「冠帶衣履天下」。
衣因綉而尊,便有等級之分,古代正史上的《輿服志》詳列此種差別,謂之「典章興矣」(《舊唐書》)。不僅如此,絲帛必須「加五采之巧,施針縷之飾」,方顯珍貴,這正是「織錦刺綉,名曰卓殊」《論衡》的奇能,也是中國「女功之始也」(《禮記》)。王充論儒生之富於才學,比「猶女工織錦刺綉之奇也」。尤其商業發達生活侈靡之地刺綉更見興盛,且名家一出,便自成流派。 蜀綉輝煌: 朝廷授五品軍功 巴拿馬國際金獎
作為專門技藝,歷史上刺綉常為朝廷官府控制,如宋朝廷始設文綉院,招納綉工專為皇室綉制御服及裝飾品,元代在全國各地設有綉局,明代設內廷作坊專管各項工藝製作,清代同類機構叫造辦處。這些官方機構除了督造朝廷政府所需,對刺綉行業的正規確立,提高其社會經濟地位也起到積極作用。如清政府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在成都成立四川省勸工總局,內設刺綉科,聘請名家設計綉稿,同時鑽研刺綉技法。當時一批有特色的畫家如劉子兼的山水、趙鶴琴的花鳥、楊建安的荷花、張致安的蟲魚等入綉,既提高了蜀綉的藝術欣賞性,同時也產生了一批刺綉名家,如張洪興、王草廷、羅文勝、陳文勝等。張洪興等名家綉制的動物四聯屏並獲巴拿馬賽會金質獎章。張洪興綉制的獅子滾綉球掛屏又得清王朝嘉獎,授予五品軍功,為蜀綉贏得很大聲譽。
但蜀綉之形成專業比官方勸工局更早。道光年間(1830年),民間組織的三皇神會成立。這是一個由鋪(店主)、料(領工)、師(工人)組成的刺綉業的專門行會。這種正式垂版立行,建立行規,確定專業分工,維持行業內部各方(如生產、銷售等)的利益,表明蜀綉已從家庭逐漸進入市場,形成廣為社會所需的規模生產。那時成都的刺綉手工作坊在九龍巷、科甲巷一帶有八九十家,到官方勸工局成立,蜀綉業更加興盛。如三皇神會時的刺綉主分三類:穿貨(生產禮服、霞披、挽袖及其它實用品)、行頭(劇裝)、燈彩(紅白喜事用的圍屏、采帳等),到勸工局時期,實用品外更豐富了刺綉欣賞品類,如條屏、中堂、斗方、橫披等,題材除以古代名家畫作如蘇東坡的怪石叢條、鄭板橋的竹石、陳老蓮的人物等為粉本,又請當時名畫家設計綉稿,並綉制流行圖案,既有山水花鳥、博古、龍鳳、瓦文、古錢一類,又有民間傳說,如八仙過海、麻姑獻壽,吹簫引鳳、麒麟送子等,也有隱喻喜慶吉祥榮華富貴的喜鵲鬧梅、鴛鴦戲水、金玉滿堂、鳳穿牡丹等,十分豐富。 蜀綉在民間廣為流傳男綉工獨樹一幟
蜀綉在民間廣為盛行。當時成都周圍郊縣農村以刺綉為副業者眾,有些家庭代代相傳,故民間不乏刺綉高手。但勸工局對刺綉大力研究與創制反過來又促進了民間刺綉業的發展,刺綉商號及綉鋪增多。市場需求刺激著蜀綉工藝的提高,隨著綉技精進,蜀綉名聲大噪,據說清代有不少宮廷綉來自四川,《成都通覽》雲勸工局所出之品為天下無雙之品,以東洋之綉工較之,出於東洋十倍矣。這自然有賴於蜀綉固有傳統。據統計,蜀綉針法有12大婁,130餘種之多,是四大名綉之最豐富者,而70餘道衣錦線更是蜀綉所獨具。所以當時來成都的外國人,多購買數十年外之舊綉品為玩物,能出重價,如女人之裙幅,購去即作門簾;官場之,購去即作茶幾上之蓋面;神會之綉帳,購去即為壁上之屏幅(《成都通覽》),當然還是以其精緻的綉圖為珍;實用轉而為玩賞,自是其審美價值的提升。從方誌所列清末成都之綉工出品及勸工局之綉工出品工程,可見蜀綉在當時已非常注重日用品的出產。這是蜀綉民間性突出的方面,生活需用,民間即不乏綉制。城鄉婦女閑時多自綉鞋帽枕套頭巾甚至帳幃被面等,操練極精者即成高手。如成都王松軒女史便自製綵線,以名家粉本綉之,尤工小品,市多爭購。那時綉品時興,尤今青年之穿休所以愛家多慕世間名品。如上海露香園顧氏之綉,由明代傳至清,著意宋元名畫題材入綉,點染成文,無不精妙,世稱顧綉,是典型的閨閣畫綉,幾成民間刺綉代表。清末成都同蘇杭相同,銹鋪多打顧綉招牌,雖屬意包裝,以示其綉品上佳,但也昭示蜀綉能吸納顧綉技藝。據說清道光年一從蘇州調任四川的官員隨帶戲班中便有三個綉衣師傅,均為男子,皆顧綉技法。後招徒授技,顧綉之法遂融於蜀綉。於今蜀綉老藝人幾乎都是男子,其因就是當時招徒囿於世俗之禮而不能招閨中女。 蜀綉面臨失傳有識之士呼籲保護
今天四川的刺綉似又回復女兒本色,難見男性綉工。梁張率《綉賦》有雲:尋造物之巧妙,固飾化於百工……顧影自媚,窺鏡自憐,極車馬之光飾,盡衣裳之妊妍……言綉之技,綉之情,綉之美,非女兒之作不能形容如此。若沒有女工的刺綉印象,又焉能領略綉綳花鳥逐時新,活色生香可奪真的閨中情景及感受金針銀腳從人看,願度鴛鴦滿世間(清樊樊山《憶綉》詩)的兒女情懷。四川蜀綉的刺綉工場遠不是過去小姐綉樓的情調,也非慵線懶針,作為一門古老工藝,蜀綉以其獨特的技法(如雙面綉、雙面異色異形異針法的三異綉)與富於濃郁地方特色的圖案(如芙蓉鯉魚、竹林馬雞、山水熊貓花鳥人物等)受東西方人青睞,因是商品而能購得,因是工藝品而能蘊含並傳導民間文化,這又是蜀綉及其愛家的幸事。
進入新世紀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電腦綉花充斥市場。隨處可見人們身上、包上都有電腦刺綉的圖案,既經濟又美觀。誰還會費時費力去搞個蜀綉圖案在身上呢?加之蜀綉老藝人眼睛都已經不好使喚了,年青姑娘又不願意學,也沒那耐心坐得住。所以我們四川這一民族民間藝術瑰寶就面臨失傳、絕跡的境地。
⑼ 蘇綉的蘇州刺綉
蘇州刺綉,就是指狹義的「蘇綉」,而廣義的蘇綉是以蘇州為集散中心,遍及江蘇全境的一種著名手工藝品,在中國工藝美術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與粵綉、湘綉、蜀綉合稱為中國「四大名綉」。
由吳興錢山漾古遺址出土的五千年前以家蠶絲織成的絲織物殘片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取絲的國家,而且發源於太湖流域,這就為蘇綉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由於文獻和實物的限制,蘇州刺綉究竟始於何時,尚難以確切說明,但據劉向的《說苑》記載,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地已有「綉衣而豹裘者」。三國時,東吳丞相趙達之妹,已能運用刺綉綉出了中國第一張山地勢軍陣之圖,時人謂之「針絕」。而《三國志·吳志·蔣欽傳》上也記有「妻妾衣服,悉皆錦綉」之句,可見一千七百多年前蘇州刺綉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已達到可觀的程度。
宋代,蘇州刺綉已有了欣賞性的綉品出現,並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在張應文著的《清秘藏》一書中說:「宋人之綉,針線細密,用線僅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得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極綽約唼喋之姿,佳者較畫更勝。」,描繪了宋代蘇綉已具有精工細作、形象真實生動的特點。
元代的蘇綉,見諸文獻記載的並不多,《清秘藏》中則道:「元人用線稍粗,落針不密,間用墨描眉目,不復宋人精工矣!」可見,元代的綉品較之宋代無多大進步。
明代,是蘇綉發展中極為重要的一個歷史階段,一方面是社會對綉品需求的增長,促進了商品綉數量的增多;另一方面是嘉靖年間(1522-1566)上海「露香園顧綉」的出現,對蘇綉風格的形成起了舉足輕重的影響。顧綉代表人物韓希孟,是「露香園」主人顧名世的孫媳,她的藝術特點,在於利用繪畫為基礎,盡力發揮刺綉針法與調和色彩的表現能力,使綉品效果達到淋漓盡致、相得益彰。蘇綉在吸取她的長處後,無論在原料、針法、綉工上,與當時的魯綉、東北的緝線綉、北京的灑線綉截然不同,形成了圖案秀麗、色彩文雅、針法活潑多變、綉工精細的特有風格,稱譽全國清代,蘇綉已成為蘇州地區分布很廣的家庭手工業,從事鳳冠、霞帔、補子、官服、被面、枕套、鞋面、手帕、扇袋、掛件、荷包、帳幃、椅披、戲劇行頭等各種各樣綉品的製作。為營銷綉品,各種綉庄應運而生,甚至出現了有關刺綉的專業坊巷,如「綉線巷」、「綉花弄」等,蘇州被稱為「綉市」。其時,雙面綉開始出現,標志著蘇綉有了高度的藝術技巧。當時,皇室的日用綉品或藝術綉品,多出自蘇綉藝人之手。在民間,如蔡群秀、沈英、沈立、朱心柏、徐志勤、錢蕙、林抒、趙慧君、沈關關、楊和、金采蘭、江繆貞、潘志玉、張元芷、郭桐先等一大批蘇綉藝人脫穎而出,成為當時的著名綉家。其中,最傑出的則首推清末民初蘇綉藝術家沈壽,她吸收了西洋畫中的明暗原理,十分注重物象的逼真,首創了「模擬綉」,對蘇綉技藝的改進、發展、推廣、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中國刺綉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民國時期,由於社會動盪,日寇侵華,百業蕭條,蘇綉生產呈現每況愈下之勢,許多中、小綉庄紛紛倒閉,藝人、綉工紛紛轉業,及至解放前夕,綉庄由全盛時的一百五十餘家,衰減到了二十多家,從事刺綉生產的專業工人已寥寥無幾。
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黨對工藝美術「保護、發展、提高」方針指引下,地方政府通過組織城鄉物資交流等方式,促進了綉品銷售,提高了綉工的生產積極性。吳縣鎮湖、藏書、光福、通安、東渚、木瀆、胥口等一帶鄉鎮,幾乎形成「家家有綉綳、戶戶有綉娘」的規模。據1990年時統計,吳縣綉娘達十二萬之眾,人數之多,超過歷史上任何朝代,蘇綉進入了一個全面發展、提高的新時期。1958年,蘇州開始推廣機綉。20世紀80年代末,又部分採用電腦綉花,大大提高了日用綉品的生產能力。蘇州城裡幾十個旅遊點、幾百家經銷店內,綉品比目皆是。在刺綉行業里,分工也越來越細,其中有專門從事刺綉針法、工藝研究的蘇州刺綉研究所,從事刺綉欣賞品和出口服裝生產的蘇州刺綉廠,從事刺綉日用品生產的蘇州綉品廠,從事兒童綉衣和日用品生產的蘇州刺綉童裝廠與蘇州兒童用品廠,從事劇裝戲衣刺綉和製作的蘇州劇裝戲具廠,從事綉鞋生產的蘇州工藝鞋廠,以及從事刺綉線生產的蘇州花線廠等。
在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這段時間里,這支蘇綉大軍,每年不但生產出大量的日用綉品滿足市場需求,而且在拓寬新門類、採用新材料、應用新工藝等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努力,把刺綉和鑲、嵌、印、貼、雕、繪等各種技藝手段綜合運用起來,製作出了一批批具有現代審美感的產品,使蘇綉日用品很快發展至十多個大類、兩千多個品種,產品遠銷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
與此同時,蘇綉藝術品更以其旖旎之姿爭芳於綉壇。除了「小貓」、「金魚」等最常見的題材外,花鳥、走獸、山水、人物、靜物等各種題材的作品異色紛呈,其表現的藝術幅度,遠遠超過以往。在技藝上,採用蘇綉與發綉的結合,發綉與發刻的結合,刺綉與緙絲的結合,刺綉與緙毛的結合等作品也相繼產生,為蘇綉藝術的衍生和發展開創出了一條條新路,大大拓展了蘇綉的表現能力和綉面效果。值得一提的是,1966年蘇綉藝人創造出了綉品正背兩面紋樣、針法相同,色彩迥異的雙面異色綉;1980年,蘇綉藝人邱秀英、殷濂君首創成功了一種雙面異色、異樣、異針法刺綉(雙面三異綉 ),首幅作品《貓狗圖》的兩面奇跡般地分別出現了貓與狗的不同圖形,突破了雙面綉兩面圖案必須一致的禁區,其技藝達到了鬼斧神工的程度。此後又有《金絲猴與哈巴狗》、《查爾斯與黛安娜》等雙面三異綉作品產生。更難以置信的是,一名現年51歲的蘇州須眉顧家翹,自1999年起,悉心研究蘇綉技,先後以德國弗里茨·曼斯尼采和美國尼爾·巴爾的兩幅人體攝影作品為藍本,創制了一幅高56厘米、寬40厘米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雙面三異綉,同時開創了首幅人體攝影綉品和獨自綉制(現存的雙面三異綉均為兩人以上合綉)的兩個之最。接著,他又創制出了絕無僅有的以同一根線在綉品兩面表現出不同針法的《月色荷塘》、《天鵝舞》等作品,開創了傳統刺綉和現代科學融會的先河。2005年5月,他經過苦心鑽研,劃時代地創制出了一幅異線(羢)、異景、異色、異樣、異針法的雙面五異綉《白貓和熊貓》,以及通過燈光能盡現綉品細部的隱亮綉《東方明珠》,實現了歷史性的重大突破。2011年蘇州綉娘薛金娣自創蘇綉技法「捻絲盤線刺綉方法」和用於表現珠狀裝飾物的立體刺綉方法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為蘇綉的創新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隨著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擴大,蘇州刺綉成為聯結各國人民友誼的紐帶。1956年開始,蘇綉藝人顧文霞、徐志慧、周巽先、錢漱渝、柳金燕等先後到英國、瑞士、德國、前蘇聯等國現場表演刺綉藝術。每年到蘇州參觀刺綉藝人操作和觀賞作品的五洲賓客也約達十多萬人次,其中包括德國前總理科爾,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等。蘇綉被美譽為「有生命的靜物」、「東方的藝術明珠」。同時,近百次為國禮饋贈國外元首,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金日成主席、法國蓬皮杜總統、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日本中曾根首相等都曾因得到精湛的蘇綉藝術品而欣喜,如2001年由蘇州綉娘薛金娣綉制的《松鶴長春圖》由上海交大演出中心轉送給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正日。蘇州刺綉研究所的作品先後在一百多個國家展出。蘇州刺綉廠為維護蘇綉的傳承製定了「蘇綉精品標准」。
為表彰能工巧匠在工藝美術領域作出的重要貢獻,國務院自1991年起,先後授予蘇州刺綉界的徐紹青、顧文霞、周愛珍、周巽先等四人為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國務院批準的政府特殊津貼。徐紹青、李娥瑛、顧文霞、任嘒閑、周巽先、殷濂君、周愛珍、蔣雪等8人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這是中國工藝美術界的最高榮譽稱號。
改革開放以後,刺綉業的集體成分開始向私有化過渡。民營企業、民間綉庄時有開設,方興未艾。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文霞、任嘒閑、蔣雪英也開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在蘇州近郊,仍然活躍著幾萬名綉娘。東渚鎮蘇綉民營企業的和服、韓服的加工量,已分別佔有日本、韓國的較大市場,成為中國最大的和服、韓服加工出口基地。鎮湖鎮總人口為1.9萬人,從事刺綉、裱綉、綉框製作的從業人員就有1.1萬人,一條街上開出了二百八十多家綉庄,還出現了姚建萍、薛金娣、姚慧芬、姚惠琴、盧福英、鄒英姿等一批能綉制高檔精品的後起之秀,在各項博覽會和工藝品評比中摘金奪銀。其中,薛金娣的特色是專門做古代名畫題材,每一幅作品均精美絕倫,獲得眾多名家的肯定。2003年,鎮湖的綉品銷售收入達到2億元,刺綉成了當地的支柱產業。2000年,鎮湖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刺綉)藝術之鄉」。 蘇州刺綉之所以令人愛不釋手,是其品種、造型、圖案、畫稿、針法、綉法、色彩、技藝、裝裱等多方面的綜合體現,而針法的運用,是構成綉品各種藝術形象的語言。由沈壽口述、張謇手記的《雪宧綉譜》,匯集了其畢生的綉技經驗,歸納的針法有18種,經後人的努力,現已發展到43種。基本針法有:齊針、正搶、反搶、迭搶、平套、散套、集套、擻和針、施針、接針、滾針、切針、辮子股、拉梭子、平金、盤金、打子、結子、拉尾子、雞毛針、絨、格錦、編針、網綉、水紋針、桂花針、挑花、松針、戳紗、打點、亂針、扣綉等32種;輔助針法有:扎針、鋪針、施毛針、旋毛針、刻鱗針等5種;變體綉針法有:迭綉、穿珠、簾綉、釘綉、貼綾、虛實針等6種。在欣賞品綉制過程中,藝人們為更好地表現物體的形態特徵,常常是多種針法並用。如綉貓時,毛絲用施套針,眼珠和眼白用集套針、施針,胡須及眼眶用滾針,通過針法的靈活應用,使綉出的物像真實生動、質感畢現。
在蘇綉眾多針法中,如今亂針綉異軍突起,藝人們運用這一針法創作出了許多佳作。亂針綉,又名「正則綉」,系近代刺綉藝術家楊守玉於20世紀30年代在正則女子職業學校授教時始創。這種針法改變了傳統刺綉「密接其針,排比其線」的方法,採用長短交叉線條,以分層加色手法來表現畫面,尤宜綉制油畫、素描、攝影為稿本的作品,其作品的藝術效果特別具有質感。經過楊守玉門人周巽先、任嘒閑、朱鳳等蘇綉名手的傳授、推廣,亂針綉已成為蘇綉的主要綉種之一。作品有《列寧在拉茲里夫河邊》、《齊白石像》、《虎丘》、《冒氣的池塘》等。在亂針綉的基礎上,又創新發展了虛實亂針綉、雙面亂針綉、雙面異樣綉和雙面異色異樣異針法綉(雙面三異綉)等刺綉技法,把亂針綉技藝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
蘇綉還有一種「盤金綉」,其綉法以金線盤繞、絲線橫向釘固,因此亦稱為「釘綉」。主要用於龍袍、官服、禮服、旗袍、劇裝上龍鳳、山水、花卉以及其他裝飾圖案的綉制,作品金碧輝煌、雍容華貴。鼎盛時期,蘇州周邊鄉村曾有數千綉娘從事盤金綉的綉制,在長橋鎮新南村一帶,尚有四百多位老藝人為廣東、新加坡等地加工服裝飾花,年輕人因該手藝枯燥單調,工價又不高,不願習此藝,盤金綉已呈後繼乏人之勢。
蘇綉的技藝特色,大致可用 「平(綉面平伏)、齊(針腳整齊)、細(綉線纖細)、密(排絲緊密)、和(色彩調和)、順(絲縷暢順)、光(色澤光艷)、勻(皮頭均勻)」八字來概括,有別於國內其他地區的綉品。 蘇綉品種可分為兩大類。一是日用品。有生活小用品,如荷包袋、香料袋、眼鏡袋、摺扇袋、名片袋、順袋、團扇面、鏡子套、小掛件等。有衣飾鞋帽,如披肩、旗袍、裙子、馬甲、圍涎、襯衣、虎頭鞋、虎頭帽,以及加工出口的日本和服、韓服等。有室內用品,如被面、枕套、桌圍、椅帔、椅墊、門簾、檯布、沙發靠墊、電風扇套、電視機套、空調機套等。以及其他用品如官服補子、車轎裝飾、戲衣、壽衣等。日用品的傳統圖案有著紋樣結構中心突出,造型藝術誇張,富有裝飾味的特點。形式常見有單角花、對角花、四角花、一團四角花、滿底花等。在用色方,蘇綉一向講究秀麗素靜、隨物賦彩,華而不俗、穠而不艷,這是有別於他綉的重要特徵之一。這與蘇州人民喜愛淡雅素麗的生活習性相一致,也與蘇綉能夠形成精細雅潔的特點休戚相關的。
二是欣賞品。有擺件(長、方、圓各種規格的台屏)、掛件(畫片、立軸、鏡片、中堂、對聯等)、立件(單屏、折屏等)及冊頁等。其題材廣泛,山水、人物、花卉、飛禽、走獸、靜物、書法、裝飾圖案等均能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欣賞品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小貓」和「金魚」,為了生動表現出小貓蓬茸的毛絲和神態,綉工們不僅需要千針萬線,還必須十分注重色彩的運用。僅以一隻小小的貓眼而言,就要按照瞳孔受光部位的不同,以二十多種色線來表達,這樣才能將貓眼綉「活」。1986年,在保加利亞舉辦的第六屆普羅夫迪夫國際春季博覽會上,蘇州刺綉廠送展的一幅雙面綉《長毛貓》榮獲了金質獎。綉金魚,為表達出金魚尾巴的透明質感,綉工們往往要將一根頭發般粗細的絲線「劈」成四十八分之一來綉制,綉出的金魚出神入化,宛若在水中游動,給人以美的享受。1984年,蘇州刺綉研究所送展的一幅雙面綉《金魚》獲得了第五十六屆波蘭波茲南國際博覽會金質獎。
蘇州刺綉作為一門千年流傳、繁衍的古藝,為美化歷代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86年10月,蘇州市在景德路的明代建築王鏊祠堂內建立了中國蘇綉藝術博物館,陳列有自漢代至今的綉品二百餘件,其中有從北京大葆台燕王墓、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蘇州虎丘塔等地出土的蘇綉綉片、經帙、褡褳等日用品(部分為復製品);有蘇州製作的明代萬曆皇帝的緙絲袞服、孝靖皇後的刺綉「百子衣」、清乾隆帝朝服的復製品;有17世紀著名刺綉藝術家韓希孟的刺綉冊頁、清末民初蘇綉藝術家沈壽的模擬綉,以及現代發展起來的雙面異色綉、雙面異色異樣異針法綉等作品,成為展示蘇綉歷史和精品的一個重要窗口,受到人們的歡迎。在蘇綉的發源地鎮湖建造了中國刺綉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