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佛教聖地五台山,名揚海內外,它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據說五台山上有遠古的聖物存在,而且五台山的風景有著獨特的魅力。
❷ 五台山的由來
五台山的由來:
五台山原先並不叫五台山,而是叫紫府山,也稱作五峰山道場。這里曾是道士們修行的地方。到了東漢永平11年(公元68年),天竺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從洛陽白馬寺來到五峰山一帶,認為這里是文殊菩薩講經說法的道場,於是就想在這里建築寺院,供奉文殊菩薩。
可是這里的道士並不同意,最後由漢明帝在洛陽白馬寺主持,舉行道士與兩位高僧的賽法,結果兩位高僧獲勝。從此,佛教界在台懷鎮一帶就取得了建築佛教寺院的權利,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如今的顯通寺。
從此,歷經各個朝代的修建、擴建,以台懷鎮為中心的寺院最多時曾達到360多座,直到今天還保留著100多座。因此,五台山也就以其佛教寺院歷史悠久、規模宏大位於全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至於五峰山更名為五台山,這裡面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據傳說,遠古時代的五峰山一帶氣候異常惡劣,常年酷暑,當地百姓苦不堪言,時逢文殊菩薩在那裡講經說法,見到黎民百姓的疾苦,深表同情,於是發大願拯救百姓脫離苦海。
文殊菩薩裝扮成一個化緣的和尚,行程萬里到東海龍王那裡尋求幫助。他在龍宮門口發現了一塊能散發涼風的巨大青石,於是便把它帶了回來。當他把那塊大青石(東海龍王的歇龍寶石)放置在五峰山一道山谷里時,剎那間,那裡一下就變成了草豐水美、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
此後,那條山谷也被起名叫做清涼谷。人們在山谷里建了一座寺院,將那清涼石圈在院內。為此,五峰山又名清涼山。
後來,隋文帝聽說此事後,便下詔在五座山峰的台頂各建一座寺院供奉文殊菩薩。即東台頂的聰明文殊,西台頂的獅子吼文殊,南台頂的智慧文殊,北台頂的無垢文殊,中台頂的孺童文殊。
在東台頂能看日出,西台頂能賞明月,南台頂能觀山花,北台頂能望瑞雪。這就是五台山的由來。
(2)五台山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五台山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世界文化遺產,在中國乃至世界佛教界都具有重要地位。對五台山的保護建設發展,王儒林始終高度重視,
調研期間,他深入了解五台山悠久的佛教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認真考察五台山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情況,分析研究環境保護、景區管理、文化旅遊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與古建文物專家交流探討,廣泛聽取有關部門,佛教界法師、方丈、住持等人士和幹部群眾的意見,共商強化保護、加快發展、建設一流景區之策。
他說,五台山是我國古代建築和佛教藝術的寶庫,是佛教歷史發展的見證,體現了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精華,影響深遠、彌足珍貴。對歷史文物要堅持保持原貌,
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適時進行保護、維修、搶救,精心維護修繕,加強文物單位安全基礎設施建設,使這些寶貴遺產代代傳承下去。
五台山革命遺址遺物眾多,王儒林瞻仰了毛主席路居舊址,聽取老一輩革命家在五台山的革命戰斗經歷介紹,要求加強對五台山紅色文化的學習、宣傳和弘揚。
五台山高僧大德輩出,對於弘揚優秀佛教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調研中,王儒林與妙江、如瑞、昌善、章樣摩蘭、靜行等佛教人士進行座談交流,聽取對五台山建設發展、弘揚優秀佛教文化的意見建議。他說,五台山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國佛教發展歷史長河中,五台山建寺早,宗派多,高僧大德雲集,對佛教傳承影響巨大,
五台山歷史文物豐富寶貴,地質地形地貌和自然風光獨特,在中國乃至世界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五台山佛教文化傳承千年、佛法紹隆。
希望五台山的高僧大德進一步深入研究、潛心修行,深刻理解、繼承、發展中國優秀佛教文化,結合新的實際闡發佛教中應時益世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正能量。
廣大僧眾要把發揚愛國愛教、愛山愛廟的優良傳統,與奉獻愛心、關注社會的具體行動結合起來,主動參與社會建設,在促進發展、維護和諧中發揮更加重要的積極作用。
五台山在不同歷史階段為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安定做出了重要貢獻,希望大家繼承五台山佛教文化兼收並蓄、包容和諧的精神,繼續為民族團結宗教和諧做出更大貢獻。
王儒林還看望了久負盛名、已過百歲的高僧——夢參法師,感謝他為弘揚五台山優秀佛教文化做出的貢獻。
❸ 小五台山的地理位置及歷史文化
小五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河北省西北部,屬冀西北山地,地理坐標為東經114°47'—°30',北緯39°50'—40°07',東西長60公里,南北寬28公里,總面積21833公頃。保護區地處蔚縣、涿鹿兩縣境內,北距張家口市150公里,東與北京市門頭溝區接壤,距北京市區125公里。周邊綿延200公里,涉及12個鄉鎮202多個村,總人口約20萬。109國道自東向西、112國道自北向南穿越保護區;西鄰張石高速,東接張涿高速;京包、京原鐵路南北相間,交通便利、地理區位十分重要。隨著河北省環首都經濟圈的建立,保護區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保護區所在地涿鹿乃軒轅故里。據《史記》載:「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從此,黃帝成了中原地區部落大聯盟的總首領,並在今涿鹿縣礬山鎮建起歷史上最早的一座都城--黃帝城(遺址今仍保留)。炎帝、黃帝、蚩尤部族在此繁衍交融、休養生息,發展成後來的華夏民族。涿鹿縣完整地、集中地、原生態般地聚集了炎、黃、蚩的遺址遺存,在全國也是唯一的一處,涿鹿縣也被譽為是「三祖文化」的發祥地。蔚州盆地地勢平坦、氣候溫暖濕潤、物產豐富,自古便是先民聚集之地。商代在此建立代國,並建都於代王城;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代為一郡;漢代劉邦統一全國,分封代國,立兄劉仲為代王。飛狐古道,又名蜚狐陘,太行八陘之一,是歷史上燕趙通胡的要道,蔚州乃此商道重鎮,商旅必經之地,至今這里仍然保留著獨具特色的剪紙、鐵樹花、貢米、小吃等。這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同小五台山豐富的自然遺存構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對立統一的古老畫卷。 保護區共有哺乳動物86種,如:金錢豹、狐、黃鼬、青羊等。鳥類豐富,共56種。主要有褐馬雞、星鴉、柳鷹、山雀、環頸雉、岩鴿、啄木鳥等。兩棲類有中華大蟾蜍、中國林蛙。爬行類有麻蜥、蝮蛇、雙斑錦蛇、虎斑游蛇。昆蟲有16目130科1500種,以鱗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居多,占總種樹的52%。如此豐富的昆蟲資源,為研究昆蟲的分布規律,種類組成,對本地區生態環境的適應性以及珍稀種類的繁殖,篩選等都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區內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金錢豹、褐馬雞。 褐馬雞:為世界珍禽,是我國特有中。世界上只有晉西北及小五台山有野生褐馬雞分布,被譽為國寶。褐馬雞在歷史上幾瀕滅絕,19世紀法國神父曾宣稱「褐馬雞在河北已經滅絕」。1998年被發現有廣泛的分布,引起我國動物界人士的普遍重視。小五台山的建立對於保護和逐漸擴大褐馬雞種群、拯救這一珍稀物種發揮了重要作用。 褐馬雞:雞形目,雉科。體長800—1000毫米,體重5000克。通體濃褐色。喙短。耳羽簇白色,顯著的突出與頸項。尾羽22枚,向後披散翹立。 它棲息於海拔1800—2300米的針闊混交林或純針葉林、闊葉林中。主要以嫩根、莖、葉、種子為食,也吃昆蟲。3月下旬進入繁殖期,每窩產4—8枚卵,孵化期27天。為留鳥。
❹ 五台山景點
五台山(Mount Wutai):國復家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中華十大名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世界五大佛教聖地。
五台山地處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境內東北部,位於北緯38°50'~39°05'、東經113°29'~113°44',方圓250公里,總面積2837平方公里。以台懷鎮為中心,周圍屹立著東、西、南、北、中五個山峰,高出雲表,山頂無林木,如壘土之台,稱作五台。
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是中國唯一一個青廟黃廟交相輝映的佛教道場。現存寺院47處,台內39處,台外8處,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來參拜。著名的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南山寺、黛螺頂、廣濟寺、萬佛閣等。
五台山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世界五大佛教聖地。
五台山是一個融自然風光、歷史文物、古建藝術、佛教文化、民谷風情、避暑休養為一體的旅遊風景區。
❺ 五台山的旅遊景點及其歷史,文化意義
主要景點
五爺廟是必去的,還有大螺頂和北台頂。
其他有:
南山寺
南山寺始建於元代,整個寺院共7層,下三層名為極樂寺,中間一層名為善德堂,上三層稱作佑國寺。寺內的石雕和泥塑內容包括佛教傳說、道教典故以及林木花草等圖案,堪稱五台山一絕。站在佑國寺最高層可以遠眺五台山的其他四台。
顯通寺
顯通寺是五台山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該寺位於五台山中心區。顯通寺的大雄寶殿是舉行佛事活動的主要場所,殿內供奉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葯師佛的塑像,整座大殿開闊疏朗,古色古香。無量殿為磚砌結構,裡面供奉有銅鑄毗盧佛,該殿沒有房梁,形制非常獨特,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銅殿是一座青銅建築物,殿內有上萬尊小佛像,是罕見的銅制文物。顯通寺前的鍾樓里有五台山最大的銅鍾——長鳴鍾,鍾的表面刻有一部萬余字的楷書佛經。
塔院寺
塔院寺內有五台山的標志性建築物——大白塔,塔高56.4米,通體潔白,被譽為「清涼第一聖境」。塔頂懸有兩百餘個銅鈴,風吹時聲音清脆。白塔的東邊有一座小白塔,相傳此塔內藏有文殊菩薩顯聖時遺留的金發,因此又稱文殊發塔。藏經閣在大白塔北側,為木結構建築,內有用漢、蒙、藏多種文字所寫的經書兩萬多冊。
菩薩頂
菩薩頂是五台山最大最完整的一座喇嘛教寺院,這里是每年農歷六月初四到六月十五的黃教法會主場地,在這一時間登山可以看到喇嘛們「鎮魔」的盛況。寺內有天王殿、釋迦牟尼殿、菩薩殿,因歷代皇帝都曾登臨菩薩頂,所以寺內有不少御筆親題的碑和匾。在東院過廳和後院,有兩座漢白玉四稜柱碑,碑身四面分別刻有漢、蒙、滿、藏四種文字所書的碑文,均為清代康熙帝手書。
其它寺院
台內:壽寧寺 碧山寺 普化寺 黛螺頂 棲賢寺 十方堂殊像寺 廣宗寺 圓照寺 觀音洞 龍泉寺 羅睺寺 金閣寺 鎮海寺 萬佛閣 觀海寺 竹林寺 集福寺 等
台外:延慶寺 南禪寺 秘密寺佛光寺 岩山寺 尊勝寺 廣濟寺 等
❻ 描述五台山的句子
五台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位於山西省五台縣,太原市北230公里。五台山由東西南北中五峰組成。五台山曾經有360座寺廟,到1956年時還有124處,現存寺廟四十餘處。
五台山據傳是文殊菩薩的道場,這里眾多寺廟的正殿都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的左脅侍,最流行的說法是他出身於舍衛國的婆羅門家庭,因有慈愛之心,後隨釋迪牟尼佛出家,成為佛的大弟子,幫助佛化導苔藝眾生。他在諸大菩薩中智慧辯才第一,故專司佛的智慧,有"大智文殊"的尊號。文殊的坐騎丸請獅,表示智慧威猛,他手持寶劍,表示智慧銳利。文殊菩薩因智慧第一,所以被推為眾菩薩之首。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部海拔624至3061米,橫跨忻州5個縣,周圍逶迤500餘里。與浙江的普陀山、四川的峨眉山和安徽的九華山並稱中國四大佛教名山。
五台山由5座山峰組成,分別是東台望海峰、西台桂目峰、南台錦綉峰,北台葉頭峰、中台翠岩峰。舉目"台山如五瓣蓮花。(明王思任《游五台山記》)"山上有台,台上有峰。"崢嶸接勢","獻態呈奇","幽靚曰絕","高峰對峙,俱如仙掌插天。""寺宇幽麗,高下如圖畫"。(《徐霞客游記》)清徐天敘《五台山奇勝》詩又記:"屈指奇峰數,清涼絕塵埃。"山上有大小寺廟68座。在眾多的菩薩之中,以大普文殊和大行普賢、大悲觀普賢最為顯赫。登上五台山,只見寺廟星羅棋布,高低錯落有致。"無寺不樹,無山不林。(梁衡《清涼世界五台山》)"游覽之餘,有優哉游哉的清涼感受。
山西的山一般都乾燥缺水,黃沙彌漫,但一進五台山,卻是滿眼碧綠,莽莽蒼蒼,空氣清新濕潤,截然另一片天地。導游小姐說,五台山樹木繁茂,乾隆皇帝怕藏匿刺客,便張弓四周放箭,箭到之處,樹木全砍掉。於是五台山又有了鬱郁蔥蔥的牧場,膘肥精壯的騾馬牛羊,成了五台山特有的產物。山上有馬道,專供騎馬上下山的旅客用。
五台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與峨眉山普陀山九華山齊名,五台山座落於"華北屋脊"上,海拔3058米,面積2837平方公里,導游小姐張開手掌,伸著五個指頭說:有東、西、南、北、中五個台頂,為五方文殊的殿堂。又說,登上一處台頂,坐小車需要大半天時間,到頂上得穿棉衣。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廟宇繁多一座挨著一座。台懷鎮是寺廟最集中的地方,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和羅侯寺並稱為五台山五大禪林。一般遊人都只圍著塔院寺的白塔轉。
華夏有四大佛教名山,依次是,五台山、峨眉山、九華山、普陀山。他們分別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觀音菩薩的道場。雖然佛教進入華夏的時間說法不定,但大多數還認為是東漢初年。史載,漢明帝曾派使臣迎奉天竺高僧前來傳法,回來後敕建了號稱中華第一寺的洛陽白馬寺,幾乎同時,建造了五台山的古剎顯通寺。據傳,顯通寺的地址,是天竺高僧選定的,因為,這里的山勢奇偉氣象不凡,與釋迦佛祖在印度修行的靈鷲山極為相似。寺院建成後,寺以山名,漢明帝為了表示信佛,敕封"大孚靈鷲寺,"大孚是弘信的意思,這也是現今顯通寺的前身。於是,五台山從那時起就確立了佛法傳入華夏最早建寺的地位。
五台山寺廟從始建開始,歷朝歷代都在修茸擴建,史載,最鼎盛時達到三百六十多座,雖歷經戰火屢遭破壞,但解放初期統計仍存一百二十多座寺院。歷史長河的演繹,真實的展現了寺院群如此集中的宏大場面,人們誠服的把五台山稱之為佛國,奠定了它在佛教界的歷史地位。到了宗教信仰自由的年代,五台山更是全力打造發展已經存在的輝煌,憑借歷史,憑借五台山的人文與自然優勢,現在已經跨入了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序列。
五台山的寺廟分布很廣,最集中的地方在台懷鎮。這里的寺廟,無論從規模還是樣式,都稱得上是佛國的精華所在。這里的寺廟分為兩大類,一種是青廟,一種是黃廟,青廟住的是和尚,黃廟住的是喇嘛,信仰相同,分支有別。在天子皇帝為此為大的年代,青廟黃廟誰來主持五台山的佛教事務,還得皇帝老子說了算,當然,現在五台山不分青廟黃廟,由佛教協會來領導主持。
台懷鎮的寺廟集中。相鄰之近,飛檐幾近勾心鬥角,寺內古樹,一牆之隔枝葉交匯,平地古寺,金頂紅牆相互輝映,山巔古剎,隱在林間海市蜃樓。塔院寺的大白塔雄偉壯觀,藻瓶形狀,方圓搭配,粗細相間,高聳入雲。它通高56.3米,周長83.3米,上束252個風鈴,微風吹來清音入耳,塔身巍峨令人仰慕,人們通常把大白塔看成是五台山的標志。這里有喇嘛宮之稱的菩薩頂,開花現佛的羅睺寺,五爺廟,善財洞,東山頂上的黛螺頂……當然,這里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聞名的殊像寺就坐落在緊鄰的塔院寺南邊。
這里的廟宇有的順山走勢,有的平地拔起,有的建在山巔。近視大德威坐法相庄嚴,遠眺廟宇巍峨肅穆庄嚴。這里隨處可聽朗朗經聲,不時飄來陣陣梵音,旺盛的香火青煙飄渺繚繞,做功課的出家人念經打坐,信眾居士燒香禮佛與師傅不時的交談,更多的是遊人摩肩擦踵,虔誠的觀摩佛國建築,駐足傾聽佛家佛事。台懷鎮之外,五台山的寺廟還廣布延綿在附近的村莊,山間,相隔遠近不同,建廟年代不同,建築風格不同,拜佛游覽可根據個人情況酌定。
走在台懷鎮的街上,隨處可見青廟黃廟的和尚庵尼,或三五成群或單獨而行,緊鄰的村莊里,遍住著從全國各地來的拜佛求經的僧尼。行車的路上,一名七十多歲的僧人搭乘了我們的車,據他講,最多的07年,一個村子就住了2700名僧眾,可見佛國強大的吸引力與高深的佛法。在這些求經或行腳的僧尼中,不乏戴著眼鏡,穿著旅遊鞋,拖著皮箱風度翩翩的年輕佛子。僧尼在素食館就餐,用手機打電話,用數碼相機拍照是到處可見的風景。
西來佛法已經融進華夏的歷史,五台山大德修行向善的故事比比皆是,一件法器一件雕塑蘊含的禪機人們也會娓娓道來。廟宇的建築展現著不同朝代的輝煌,'無梁殿'雖闊真無梁,'黃銅殿'精巧真銅鑄。聽不完皇家與佛家的傳說故事,理不清佛家與紅塵的你來我往,真實的,虛幻的,傳說的,神話的,發生的,口傳心授的典故,把個佛國罩上了一層又一層神秘的面紗。順治出家,人們可以說出他在哪個廟宇,楊五郎避禍確實有他的廟堂,魯智深大鬧五台山有過這樣的曾經,當今曾紅極一時的著名歌手李娜,也確實在一個尼庵佛學院出過家。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東北部。因由東台望海峰、南台錦綉峰、西台掛月峰、北台葉斗峰五座山峰環抱而成,所以稱之為五台山。五峰遙對;相互映襯;渾然一體。五台又以五峰所環為界,分台內、台外,但不論台內還是台外,這里大小寺廟星羅棋布;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文物寶貴。它與四川的峨眉山、浙江的普陀山、安徽的九華山合稱中國四大佛教名山,它集道、佛、喇嘛教與一體,名列四山魁首。台內的顯通寺是五台所有寺廟中最大的寺院,左右連院,七座大殿前後排列,佔地百畝,殿堂四百餘間。它不但是一座歷史文物寶庫,更是一座藝術寶庫。金代詩人元好問曾這樣抒發對五台山的感受;"此景只應天上有,豈知身在妙高峰。"
顯通寺整個殿院由南到北一條中軸線上,前後排列著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和後高殿。七座大殿各具特色,無一雷同。
觀音殿位於七殿之南,俗稱"南殿"。殿內供主像三尊,由東而西為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故此殿佛界稱"三大士殿"殿內兩側擺滿經架,藏放經書又稱"藏經殿"。三尊主像正中為觀音菩薩,該殿也被稱為"觀音殿"。傳說浙江普陀山上的"不去觀音像"正是此處原物。
❼ 五台山最早是道家的地盤,後來為何成為佛教聖地
傳說五台最早是道家的地盤,《道經》里稱五台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清涼山志》稱佛教的文殊菩薩初來震旦(古代印度人稱中國為震旦)時,居於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觀內,這說明當時五台山為道家所踞。
抗日戰爭前,通常冬季五台山有僧尼一千餘人,夏季的二千餘人。日寇侵佔五台山以後,許多僧尼逃走,五台山佛教驟衰。一九四方年五台山解放後,這座舉世聞名的佛教甸山才真正回到了人民手裡。一九五二年,政府拔款對五台山的古跡進行整修。一九五三年,又正式成立了五台山古跡保護所,對寺廟建築和名勝古跡有重點在進行保養和修繕。
在這方面,五台山民族事務委員會和宗教事務委員會,作出了很大努力。使得五台山這位歷經滄桑的歷史「老人」,如今能以新的姿態,新的面貌迎接慕名而來的中外遊客。
❽ 山西五台山被聯合國譽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理由
符合關於文化遺產的2,3,4,6條標准
2、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版對建築藝術權、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大影響;
3、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4、可作為一種建築或建築群或景觀的傑出範例,展示出入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
6、與具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系。
PS: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只是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並不管門票價,並且與幾星級沒有任何關系。自己去旅遊是自己的選擇。
❾ 五台山的歷史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境內,位列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隸屬忻州市五台縣,西南距省會太原市230公里,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五台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最早在五台山弘揚佛法的是光明法師桑王澳登(第三代伏藏法王生根活佛),於公元前710年親自赴五台山傳播佛教。《名山志》記載:「五台山五峰聳立,高出雲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台,故曰五台。」
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寺院建築最早地方之一。自東漢永平十年,攝摩騰、竺法蘭兩位尊者白馬馱經,來到中國洛陽。次年(公元68年),攝摩騰、竺法蘭尊者來到山西五台山時,發現五台山的山形地貌與釋迦牟尼佛修行弘法的印度靈鷲山非常相似,遂奏請漢明帝在此修建佛寺。
寺院落成後,取名大孚靈鷲寺(現今顯通寺的前身,有「釋源宗族」之譽)。其中佛光寺和南禪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兩座木結構建築。
南北朝時期,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出現第一個高潮。北魏孝文帝對靈鷲寺進行規模較大的擴建,並在周圍興建了善經院、真容院等十二個寺院。北齊時,五台山寺廟猛增到二百餘座。
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詔在五個台頂各建一座寺廟。即東台望海寺、南台普濟寺、西台法雷寺、北台靈應寺、中台演教寺。
唐代,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出現了第二個高潮。這個期間據《古清涼傳》,全山寺院多達三百所,有僧侶三千餘人。此時的五台山,不僅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符其實的佛教聖地了,被譽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這是五台山在中國佛教界取得統治地位的發端,也是五台山在封建統治者的利用和主持下,發展成為名山聖地的開始。
唐朝經濟繁榮,國勢強盛,在國際上聲望甚高,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隨著國際交往的擴大,五台山還受到印度、日本、朝鮮和斯里蘭卡等國佛教徒的景仰。朝禮五台山和到五台山求取佛經、佛法的外國僧侶很多。
(9)五台山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關於五台山的歷史傳說
相傳五台山原名五峰山,氣候異常惡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飛沙走石,夏天酷熱難當,農民們根本無法到田裡種莊稼。文殊菩薩碰巧到這里傳教,看到人們遭受苦難,決定改變這里的氣候。
文殊菩薩了解到東海龍王那裡有一塊神石叫「歇龍石」,可以把乾燥的氣候變得濕潤,於是變成一個化緣的和尚,到龍王那裡借歇龍石。
文殊菩薩來到東海,見龍宮外面果然有一塊巨石。還沒有走到跟前,已經感覺到一股涼氣迎面撲來。文殊菩薩見到龍王,說明來意。龍王很抱歉地說:「大法師借什麼都行,唯獨這塊歇龍石不能借。
因為它是花了幾百年工夫從海底打撈上來的,清涼異常,龍子們每天工作回來,汗水淋漓,燥熱難耐,便在上面歇息養神,你若借去,龍子們就沒有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薩反復說明自己是五峰山的和尚,是為了造福於人間特地來求援的。
龍王心裡不願意把神石借人,又不便直接回絕文殊菩薩的請求。估計這位老和尚一人無法將石頭運走,龍王勉強答應說:「神石很重,沒有人能幫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動,就拿走吧!」
文殊菩薩謝過龍王,走到神石跟前,口念咒語,立刻使巨石變成了小小的彈丸。文殊菩薩將彈丸塞進袖筒,然後飄然而去。老龍王驚得目瞪口呆,後悔莫及。
文殊菩薩回到五峰山時,正是烈日當空,因為久旱不雨,大地乾裂,人們遭受著深深的苦難。文殊菩薩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間的一條山谷中,奇跡發生了:五峰山立刻變成一個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於是,這條山谷被命名為清涼谷,人們又在這里建了一座寺院,起名叫清涼寺,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涼山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五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