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漢字輸入法的歷史意義

漢字輸入法的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23 15:29:57

A. 漢字輸入法的歷史意義

如果沒有漢字輸入法,有兩條路可走:
一是極為笨重的鍵盤;
二是徹底改革方塊字,朝「字母化」的方向發展。
無論如何,對我們的信息化發展都是沉重的包袱。
有了漢字輸入法……哈哈……

B. 中文輸入法的發展歷程

由於漢字有數以萬計,電腦鍵盤不可能為每一個漢字而造一個按鍵。因此,人們需要替漢字編碼(檢索出漢字的代碼),用數個鍵來輸入一個漢字。中文輸入法的發展過 程,是「萬碼奔騰」的過程,在30年間出現了上千種編碼方法。
最早的漢字輸入法,一般認為是從70年代末期或者80年代初期有了個人電腦PC開始誕生的,雖然更早有電報碼,用0──9十個數字中的四位組合構成每一個漢字,便於郵電局發送電報之用,但通常意義上,人們還是認為從1981年國家標准局發布《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元集基本集》GB2312-80以來,個人計算機上開始使用五筆或者拼音輸入漢字才是輸入法廣為使用的真正開始。在台灣的漢字輸入法歷史則可追溯至1976年由朱邦復發明之倉頡輸入法開始。
漢字輸入法的發展,一方面是輸入法軟體的功能的改進和完善,另一方面是新型輸入法編碼的不斷涌現。前者主要是針對拼音輸入法,後者則出現了「萬碼奔騰」的局面。早期的輸入法軟體大都為收費軟體,很多企業或個人依靠銷售輸入法軟體掙錢,如今收費的輸入法已經很少,絕大多數輸入法軟體都是免費的產品。 拼音類的輸入法包括大陸的拼音輸入法和台灣的注音輸入法等。拼音輸入法相比其他輸入法有著天然的優勢,因為現代每一個接受教育的中國人在還沒學習漢字前就先用大量時間學習漢語拼音或注音符號,原本只是用來標記漢字讀音的拼音也就可以輕松地作為漢字的輸入編碼。拼音輸入法另一個優勢就是接近口語話,所以拼音輸入法可以在極短時間內適應。
但是拼音輸入法有著致命的弱點,就是漢字輸入法編碼時,單字重碼率異常高,即使片語重碼率也是非常高。為了讓拼音能夠較快速的錄入漢字,只有藉助復雜的輸入法軟體來提高拼音輸入能力,比如支持智能排序,以詞定字,整句輸入,雲輸入功能等,縱觀拼音輸入法的發展,也即拼音輸入法軟體的發展。
在中文輸入法誕生之初就最先出現拼音輸入法,但是當時的拼音輸入法軟體功能差,字序固定,不支持片語和整句輸入,甚至文字不能和編碼一起顯示。在輸入漢字過程中常常要翻很多頁才能找到需要的漢字,輸入效率非常低下。雖然當時很多人都只會用拼音輸入法,但大部分人都不滿拼音輸入法的輸入效率。
20世紀90年代後,拼音輸入法軟體開始支持片語輸入和整句輸入。1993年出來的中文之星輸入法軟體能夠做到單個字詞的即時顯示,即一邊打拚音,同時顯示漢字。中文之星軟體進行一些巧妙設計,如空格確認、逗號句號選重碼、允許模糊音容錯和自定義字元串等,這些功能已經成為當今所有拼音輸入法軟體的必備功能。1993年初北京大學的朱守濤先生發明發明了智能ABC輸入法,後被微軟收購內置到Windows系統中。在隨後幾年中智能ABC輸入法成為了中國大陸使用人數最多的輸入法軟體。
1994年的出來的自通輸入法軟體和1996年的黑馬神拼輸入法軟體,這兩種輸入法都實現了漢字整句輸入(又稱語句輸入)能力。漢字整句輸入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哈爾濱工業大學在校博士生王曉龍進行了漢字分詞方面研究,並申請了863課題,寫出了「最小分詞問題及其解法」方面的論文,從而奠定了拼音整句的輸入的理論基礎。微軟從Windows 95中文版開始,在系統內置支持整句輸入功能的「微軟拼音輸入法」。
然而當時的拼音輸入法普遍智能化程度不高,整句輸入不成熟,輸入過程中錯誤率高,而且不能夠與所敲拼音同步顯示漢字(微軟拼音是滯後一個字、自通是滯後幾個字、黑馬拼音是需要最後確認才出現漢字),整句輸入過程中修改拼音選擇漢字不方便,大大限制了整句拼音輸入法的使用,所以很多用戶還在繼續智能ABC。直到1998年譚亞軍發明的拼音之星軟體,才完全支持「實時顯示」的方式,不管輸入多少拼音,每個字母按下去,漢字就同時顯示,拼音有錯誤,用戶就會立即發現,又由於支持自動分詞與整句輸入,用戶不用去擔心是輸入一個詞語還是一句話,系統都能夠進行處理,如果沒有該詞語,系統也能夠自動學習並存檔,似乎具有了詞語輸入法的方便性與整句輸入法的智能性。到了1999年出現了另外幾個拼音輸入法軟體:拼音加加、自由拼音輸入法和考拉輸入法,拼音加加軟體開始支持在不切換輸入法情況下直接用Enter直接鍵入英文字母
在90年代,雙拼輸入法和相應的輸入法軟體也得到了快速發展。雙拼輸入法誕生了多種方案,如自然碼輸入法軟體提供的自然碼方案,更採用雙拼加偏旁或筆劃的音形結合方式編碼,提供了一種快速輸入漢字的途經,這已經超出了拼音輸入法的范疇,嚴格來說自然碼雙拼不屬於純拼音,而是一種音形碼。此外微軟、拼音之星、拼音加加、小鶴雙拼等都提供了各自不同的雙拼方案。
進入新世紀後,拼音輸入法軟體功能趨於成熟,正式進入了智能拼音輸入法時代,這時產生的拼音輸入法軟體主要是整合以前拼音輸入法軟體優點,提供了更大的詞庫,軟體的智能性也更強,還擁有了更強的學習能力。
2000年初出來的智能狂拼也提供了更智能的輸入方式。而紫光拼音輸入法是在考拉輸入法的基礎上開發而成,提供了一個更大的詞庫,增加了智能組詞,也就是說用戶連續輸入9個字以內的拼音串,系統能夠自動轉換成漢字,而不論是否有這個詞語,系統根據詞頻高頻先見的方式給出一個詞語串的組合。紫光輸入法最終成了用戶最喜歡的輸入法之一。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2006年6月由搜狐公司推出的一款Windows平台下的搜狗拼音輸入法。搜狗拼音輸入法是基於搜索引擎技術的新一代的拼音輸入法產品,用戶可以通過互聯網備份自己的個性化詞庫和配置信息。搜狗拼音輸入法一經出來很快取代了智能ABC輸入法而成為中國現今主流漢字輸入法。
在搜狗輸入法出來後,谷歌、騰訊、網路和微軟也相繼推出了同一類型的智能拼音輸入法:谷歌拼音輸入法、QQ拼音輸入法、網路輸入法、必應輸入法。
隨著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流行,很多IT企業又開發了Android、iPhone、iPad的拼音輸入法,如網路手機輸入法、QQ手機輸入法、搜狗手機輸入法等。這些輸入法延續了電腦上輸入法的特點,同時輸入法軟體針對觸屏的特點,從而提供了更為靈活的輸入方式。
在台灣的拼音輸入法則以注音輸入法為主,與大陸類似都是在輸入法軟體方面不斷得到完善和改進,變得更加智能。與大陸不同的是,大陸拼音輸入法一致採用英文26鍵作為拼音輸入法的鍵位,而台灣使用的注音輸入法鍵位設置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從40鍵到30鍵,再到26鍵都有人使用。因為注音符號與鍵盤的英文字母並不是一一對應的,所以注音符號設置鍵位的時候往往採用數字鍵和符號鍵作為編碼。
在香港人則流行粵語拼音輸入法(又名廣東話輸入法),利用漢字的粵語讀音,在電腦上輸入漢字。由於粵語拼音缺乏統一的拼音標准辦法,各種軟體的拼音法並不一致,故有礙粵語拼音輸入法進一步的發展和普及。 雖然拼音輸入法簡單易學,但是漢字同音字現象之多所導致的重碼率居高不下,即使輸入片語重碼也是相當高,縱然加上雲輸入功能也無法完全做到精確地輸入文字,所以在拼音編碼外就涌現了大量的編碼方案,主要有形碼和音形碼兩類,這些編碼往往比拼音輸入法具有更低的重碼率,熟練後可以很快地輸入漢字。中國大陸最早出現並流行開來的形碼輸入法是由王永民於1983年發明的五筆字型輸入法。在台灣最早的形碼輸入法則是1976年由朱邦復發明之倉頡輸入法。
電腦在中國普及,第一個急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將漢字輸入到電腦中,拼音雖然可以作為漢字的編碼,製作成拼音輸入法,但是很長一段時間拼音輸入法的輸入漢字效率極其低下。為了能夠讓中文快速的在電腦上輸入,有的人拋棄英文鍵盤布局而另外設計了專門的中文鍵盤,這些鍵盤作為編碼的鍵數量有的為幾十個,甚至有的達到幾百個,但是這些方案並沒有實現中文的輕松或快速錄入。
直到 1983年8月,王永民推出了劃時代的五筆字型輸入法。五筆輸入法採用普通的電腦鍵盤,只使用英文字母鍵其中的25個參與編碼,不但可以讓我們輸入漢字,而且也極大的解決了輸入速度這一頑症。五筆字型完全依據筆畫和字形特徵對漢字進行編碼,是典型的「形碼」。五筆字型在發展過程中先後誕生了三種編碼方案,即86版和98版和新世紀版。作為國內第一個推廣的形碼輸入法,一經推出來,即受到很多用戶的熱捧,在80年代和90年代,很多人學習電腦的第一要務就是學習五筆字型輸入法,五筆的教學培訓班也遍地開花。
在80年後期還出現了另一個著名的形碼輸入法——鄭碼輸入法。鄭碼是鄭易里和女兒鄭瓏共同發明的一種中文輸入法,鄭碼相比於五筆更加規范,而且鄭碼輸入法要比五筆更加廣泛,因為微軟從Windows 95系統開始就內置鄭碼輸入法,成為系統默認自帶的輸入法,直到2012年的Windows 8才取消內置鄭碼輸入法。鄭碼推出後很快獲得中、美、英國專利授權,並通過國家級的鑒定,曾榮獲北京國際發明金獎和最優秀發明大獎;榮獲第22屆日內瓦發明金獎。為了解決繁體字與簡體字通用的問題,鄭碼採用字根雙編碼方式減少字根重碼,因採用按特徵檢索基根和區碼方式以及大多採用標準的偏旁部首記憶量增加不大較為易學。
在80年代和90年代,由於國家教委尚未有推薦輸入法方案,所以在中小學里教的漢字輸入法相當多,各個學校教漢字輸入法也不盡相同,有的教五筆字型,有的教自然碼,有的教肖碼等。雖然五筆字型輸入法可以快速錄入漢字,也在全國范圍內得到較為廣泛的商業推廣,但是五筆因為學習難度高,而且五筆編碼本身有不少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字根不符合漢字基本部件與違反筆順的問題,所以一直無法成為國家教委的推薦輸入法。
進入90年代後,國家教育委員會批准了關於研發輸入法的「八五」重點攻關項目。在1992年8月1日至3日,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及直屬的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在北京召開了 「全國中小學教學漢字編碼規范與計算機漢字輸入系統」的研討會。最後與會代表認為,在目前的中小學計算機教學中,應主要使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計算機漢字輸入方法,而對形碼的選擇應持特別慎重態度,目的在於避免對語言文字的「污染」,並堅決反對用商業競爭或行政命令手段在中小學中強制推行不規范的漢字輸入編碼方案的做法。兩年後項目課題組推出了名叫「認知碼計算機漢字輸入系統」的形碼輸入法, 1995年國家教委推薦中小學使用認知碼,向全國中小學校全面推廣。
可是,由於認知碼自身存在很多欠缺,在推行之中遇到很大爭議和阻力。不少學術刊物紛紛載文討論認知碼,因為認知碼自身的致命缺陷,比如重碼率相當高、編碼規則復雜、易學性差、字根選擇缺乏正確的規范、簡碼的使用不科學,使這種後來研製出的官方編碼被批評家批駁得體無完膚,一蹶不振。最後認知碼全面推廣之事也不了了之。
在國家教委想方設法研發一種易學規范而又快速的輸入法同時,一種更優秀的輸入法——二筆輸入法已經在民間誕生。二筆輸入法是陳勁松於1992年發明的音形碼輸入法,採用拼音首字母與筆畫(兩個筆畫取一鍵)相結合的方式取碼。二筆輸入法直到2000年1月成立的廣東二筆軟體有限公司向外界推出二筆輸入法軟體後,才正式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二筆輸入法不但易學,還可以輸入文字打出像五筆一樣速度。二筆輸入法具有規范、易學、快速的特點,因此順利通過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評審而獲准進入中小學基礎教材,這是截止2013年唯一獲得批准進入中小學基礎教材的漢字輸入法。
由於廣東二筆軟體有限公司以高價銷售二筆輸入法軟體,而且當時(2000年到2004年期間)已經得到廣泛使用的智能ABC輸入法和五筆輸入法是免費的產品,只有很少人願意嘗試使用二筆。最終導致以經營二筆輸入法軟體為主要業務的廣東二筆軟體有限公司在2004年瀕臨倒閉。在另一方面,二筆輸入法以其優秀的特性吸引了不少二筆愛好者,還有些愛好者對二筆進一步改進和優化,同時對二筆輸入法軟體進行維護。二筆輸入法軟體大都能夠在互聯網上免費獲得和使用。
而隨著智能拼音輸入法時代的到來,特別是在2006年搜狗拼音輸入法的誕生後,非拼音類的形碼或音形碼輸入法受到的關注也就越來越少,而且不再有國家相關部門參與開發和推廣輸入法。但這並不影響眾多輸入法愛好者對輸入法編碼方案研究的熱情。很多愛好者研究輸入法都會從多面方面考慮,比如重碼率、易學性、對大字型檔的支持、輸入法按鍵的舒適程度等。
一些輸入法愛好者仍然想得到一個超低重碼率的輸入法,所以也就產生了GB2312-80字元集的6763個漢字中只有14個重碼字的張碼輸入法。在支持大字型檔方面,除了輸入法編碼本身外,更要輸入法軟體和字型檔或詞庫的支持,所以誕生了收錄全部七萬多個UNICODE漢字的海峰五筆軟體。而在輸入法編碼方案易學方面,至今依然沒有一個能夠超越二筆輸入法的編碼方法,能夠做到既高效又易學。
在台灣,中文輸入法也出現了非常多的輸入法編碼方案。1976年朱邦復發明第一個形碼輸入法——倉頡輸入法,發明輸入法後,朱邦復公開該輸入法,不收分文,使電腦漢化得到很大的進展。所以台灣的Windows操作系統都內置有倉頡輸入法。也成為台灣最流行的形碼輸入法之一。成倉頡輸入法出來之後又誕生了一批形碼輸入法,像王贊傑發明了大易輸入法,廖明德發明了行列輸入法,和倉頡輸入法一樣,這些輸入法作者開放輸入法專利,所以同樣內置到了Windows系統中。在台灣使用人數最多的形碼輸入法是嘸蝦米輸入法,這是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台灣人劉重次發明的一種形碼輸入法。 通常我們所說的輸入法都指電腦普通鍵盤或手機鍵盤上的輸入法,包括拼音、形碼和音形碼。除了這些通常意義的輸入法外,還有語音輸入、手寫輸入,以及速錄技術等,這類輸入法技術的發展既與普通鍵盤輸入法發展息息相關,又獨立於普通鍵盤輸入技術。
漢字語音輸入是利用語音識別技術將語音轉換為文字的輸入方法,通常是採用馬爾可夫信息模型進行統計處理和基於規則方法進行歧義判別。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IBM終於推出非特定人連續語音識別系統ViaVoice,這是當時語音識別中的佼佼者。與此同時國內很多從事漢字語音識別研究的人員運用在研究所或大學學到的知識或研究成果,建立了巨大的中文語言資料庫(又叫語料庫),推出了中文普通話的語音輸入系統。科大訊飛現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智能語言技術提供商。在個人電腦上要實現語音輸入中文往往還需要外接設備。而今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很多智能手機的輸入法都自帶語音輸入功能,如網路手機輸入法、訊飛語音輸入法等都具有語音輸入的方法,用戶也可以方便地利用手機進行語音輸入文字。但是,語音輸入有還不能提高非常精確的文字輸入。
除了語音輸入文字外,手寫也是一種常見的輸入漢字方法。手寫輸入法是在手寫板或觸屏手機屏幕直接書寫的中文輸入方式。1997年就已經出現了基本可以使用的手寫漢字輸入系統,採用了基於語義句法的模式識別方法。20世紀90年代也誕生了不少手寫產品,比如中自公司的「漢王99」和摩托羅拉公司的「慧筆」。但是在隨後幾年裡手寫並沒有得到廣泛使用,直到觸屏手機的出現,特別是在智能手機和平板流行後,手寫輸入法才得到更加廣泛使用。
速錄技術嚴格來說並不屬於輸入法編碼方法,速錄所用到的編碼方法實際上也就主要為三種:拼音、形碼和音形碼。速錄一般面向特定的領域,速錄師就業面向政府機關、司法系統。這些領域對於文字的錄入速度要求比較高,特別是在會議,速錄師可以邊聽邊將文字打出來,就像文字立即出現在眼前。另外速錄的鍵盤通常也不同於普通鍵盤,而採用速錄鍵盤,如亞偉速錄採用國際通用的速錄鍵盤。
亞偉速錄是最早的一種中文速錄技術,採用拼音輸入方式,由唐亞偉於1993年發明。亞偉速錄也是如今最廣泛的中文速錄技術。在亞偉速錄之後又出現了其他多種速錄技術,如國育速錄、超音速錄、飛耀速錄、五筆雙打等。
雖然速錄使用的編碼方案通常為拼音方案(也有少數採用五筆或二筆方案),經過特殊的編碼組合,但是大多數都採用並擊技術,並擊需要每次多個手指分別按下多個不同的鍵,可以有效地提高擊鍵效率,從而也就突破了普通鍵盤每分鍾200到300字的極限速度,而達到每分鍾600字以上的速度。

C. 輸入法的發展

由於漢字有數以萬計,電腦鍵盤不可能為每一個漢字而造一個按鍵。因此,人們需要替漢字編碼(檢索出漢字的代碼),用數個鍵來輸入一個漢字。中文輸入法的發展過 程,是「萬碼奔騰」的過程,在30年間出現了上千種編碼方法。
最早的漢字輸入法,一般認為是從70年代末期或者80年代初期有了個人電腦PC開始誕生的,雖然更早有電報碼,用0──9十個數字中的四位組合構成每一個漢字,便於郵電局發送電報之用,但通常意義上,人們還是認為從1981年國家標准局發布《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元集基本集》GB2312-80以來,個人計算機上開始使用五筆或者拼音輸入漢字才是輸入法廣為使用的真正開始。在台灣的漢字輸入法歷史則可追溯至1976年由朱邦復發明之倉頡輸入法開始。
漢字輸入法的發展,一方面是輸入法軟體的功能的改進和完善,另一方面是新型輸入法編碼的不斷涌現。前者主要是針對拼音輸入法,後者則出現了「萬碼奔騰」的局面。早期的輸入法軟體大都為收費軟體,很多企業或個人依靠銷售輸入法軟體掙錢,如今收費的輸入法已經很少,絕大多數輸入法軟體都是免費的產品。 拼音類的輸入法包括大陸的拼音輸入法和台灣的注音輸入法等。拼音輸入法相比其他輸入法有著天然的優勢,因為現代每一個接受教育的中國人在還沒學習漢字前就先用大量時間學習漢語拼音或注音符號,原本只是用來標記漢字讀音的拼音也就可以輕松地作為漢字的輸入編碼。拼音輸入法另一個優勢就是接近口語話,所以拼音輸入法可以在極短時間內適應。
但是拼音輸入法有著致命的弱點,就是漢字輸入法編碼時,單字重碼率異常高,即使片語重碼率也是非常高。為了讓拼音能夠較快速的錄入漢字,只有藉助復雜的輸入法軟體來提高拼音輸入能力,比如支持智能排序,以詞定字,整句輸入,雲輸入功能等,縱觀拼音輸入法的發展,也即拼音輸入法軟體的發展。
在中文輸入法誕生之初就最先出現拼音輸入法,但是當時的拼音輸入法軟體功能差,字序固定,不支持片語和整句輸入,甚至文字不能和編碼一起顯示。在輸入漢字過程中常常要翻很多頁才能找到需要的漢字,輸入效率非常低下。雖然當時很多人都只會用拼音輸入法,但大部分人都不滿拼音輸入法的輸入效率。
20世紀90年代後,拼音輸入法軟體開始支持片語輸入和整句輸入。1993年出來的中文之星輸入法軟體能夠做到單個字詞的即時顯示,即一邊打拚音,同時顯示漢字。中文之星軟體進行一些巧妙設計,如空格確認、逗號句號選重碼、允許模糊音容錯和自定義字元串等,這些功能已經成為當今所有拼音輸入法軟體的必備功能。1993年初北京大學的朱守濤先生發明發明了智能ABC輸入法,後被微軟收購內置到Windows系統中。在隨後幾年中智能ABC輸入法成為了中國大陸使用人數最多的輸入法軟體。
1994年的出來的自通輸入法軟體和1996年的黑馬神拼輸入法軟體,這兩種輸入法都實現了漢字整句輸入(又稱語句輸入)能力。漢字整句輸入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哈爾濱工業大學在校博士生王曉龍進行了漢字分詞方面研究,並申請了863課題,寫出了「最小分詞問題及其解法」方面的論文,從而奠定了拼音整句的輸入的理論基礎。微軟從Windows 95中文版開始,在系統內置支持整句輸入功能的「微軟拼音輸入法」。
然而當時的拼音輸入法普遍智能化程度不高,整句輸入不成熟,輸入過程中錯誤率高,而且不能夠與所敲拼音同步顯示漢字(微軟拼音是滯後一個字、自通是滯後幾個字、黑馬拼音是需要最後確認才出現漢字),整句輸入過程中修改拼音選擇漢字不方便,大大限制了整句拼音輸入法的使用,所以很多用戶還在繼續智能ABC。直到1998年譚亞軍發明的拼音之星軟體,才完全支持「實時顯示」的方式,不管輸入多少拼音,每個字母按下去,漢字就同時顯示,拼音有錯誤,用戶就會立即發現,又由於支持自動分詞與整句輸入,用戶不用去擔心是輸入一個詞語還是一句話,系統都能夠進行處理,如果沒有該詞語,系統也能夠自動學習並存檔,似乎具有了詞語輸入法的方便性與整句輸入法的智能性。到了1999年出現了另外幾個拼音輸入法軟體:拼音加加、自由拼音輸入法和考拉輸入法,拼音加加軟體開始支持在不切換輸入法情況下直接用Enter直接鍵入英文字母
在90年代,雙拼輸入法和相應的輸入法軟體也得到了快速發展。雙拼輸入法誕生了多種方案,如自然碼輸入法軟體提供的自然碼方案,更採用雙拼加偏旁或筆劃的音形結合方式編碼,提供了一種快速輸入漢字的途經,這已經超出了拼音輸入法的范疇,嚴格來說自然碼雙拼不屬於純拼音,而是一種音形碼。此外微軟、拼音之星、拼音加加、小鶴雙拼等都提供了各自不同的雙拼方案。
進入新世紀後,拼音輸入法軟體功能趨於成熟,正式進入了智能拼音輸入法時代,這時產生的拼音輸入法軟體主要是整合以前拼音輸入法軟體優點,提供了更大的詞庫,軟體的智能性也更強,還擁有了更強的學習能力。
2000年初出來的智能狂拼也提供了更智能的輸入方式。而紫光拼音輸入法是在考拉輸入法的基礎上開發而成,提供了一個更大的詞庫,增加了智能組詞,也就是說用戶連續輸入9個字以內的拼音串,系統能夠自動轉換成漢字,而不論是否有這個詞語,系統根據詞頻高頻先見的方式給出一個詞語串的組合。紫光輸入法最終成了用戶最喜歡的輸入法之一。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2006年6月由搜狐公司推出的一款Windows平台下的搜狗拼音輸入法。搜狗拼音輸入法是基於搜索引擎技術的新一代的拼音輸入法產品,用戶可以通過互聯網備份自己的個性化詞庫和配置信息。搜狗拼音輸入法一經出來很快取代了智能ABC輸入法而成為中國現今主流漢字輸入法。
在搜狗輸入法出來後,谷歌、騰訊、網路和微軟也相繼推出了同一類型的智能拼音輸入法:谷歌拼音輸入法、QQ拼音輸入法、網路輸入法、必應輸入法。
隨著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流行,很多IT企業又開發了Android、iPhone、iPad的拼音輸入法,如網路手機輸入法、QQ手機輸入法、搜狗手機輸入法等。這些輸入法延續了電腦上輸入法的特點,同時輸入法軟體針對觸屏的特點,從而提供了更為靈活的輸入方式。
在台灣的拼音輸入法則以注音輸入法為主,與大陸類似都是在輸入法軟體方面不斷得到完善和改進,變得更加智能。與大陸不同的是,大陸拼音輸入法一致採用英文26鍵作為拼音輸入法的鍵位,而台灣使用的注音輸入法鍵位設置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從40鍵到30鍵,再到26鍵都有人使用。因為注音符號與鍵盤的英文字母並不是一一對應的,所以注音符號設置鍵位的時候往往採用數字鍵和符號鍵作為編碼。
在香港人則流行粵語拼音輸入法(又名廣東話輸入法),利用漢字的粵語讀音,在電腦上輸入漢字。由於粵語拼音缺乏統一的拼音標准辦法,各種軟體的拼音法並不一致,故有礙粵語拼音輸入法進一步的發展和普及。 雖然拼音輸入法簡單易學,但是漢字同音字現象之多所導致的重碼率居高不下,即使輸入片語重碼也是相當高,縱然加上雲輸入功能也無法完全做到精確地輸入文字,所以在拼音編碼外就涌現了大量的編碼方案,主要有形碼和音形碼兩類,這些編碼往往比拼音輸入法具有更低的重碼率,熟練後可以很快地輸入漢字。中國大陸最早出現並流行開來的形碼輸入法是由王永民於1983年發明的五筆字型輸入法。在台灣最早的形碼輸入法則是1976年由朱邦復發明之倉頡輸入法。
電腦在中國普及,第一個急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將漢字輸入到電腦中,拼音雖然可以作為漢字的編碼,製作成拼音輸入法,但是很長一段時間拼音輸入法的輸入漢字效率極其低下。為了能夠讓中文快速的在電腦上輸入,有的人拋棄英文鍵盤布局而另外設計了專門的中文鍵盤,這些鍵盤作為編碼的鍵數量有的為幾十個,甚至有的達到幾百個,但是這些方案並沒有實現中文的輕松或快速錄入。
直到 1983年8月,王永民推出了劃時代的五筆字型輸入法。五筆輸入法採用普通的電腦鍵盤,只使用英文字母鍵其中的25個參與編碼,不但可以讓我們輸入漢字,而且也極大的解決了輸入速度這一頑症。五筆字型完全依據筆畫和字形特徵對漢字進行編碼,是典型的「形碼」。五筆字型在發展過程中先後誕生了三種編碼方案,即86版和98版和新世紀版。作為國內第一個推廣的形碼輸入法,一經推出來,即受到很多用戶的熱捧,在80年代和90年代,很多人學習電腦的第一要務就是學習五筆字型輸入法,五筆的教學培訓班也遍地開花。
在80年後期還出現了另一個著名的形碼輸入法——鄭碼輸入法。鄭碼是鄭易里和女兒鄭瓏共同發明的一種中文輸入法,鄭碼相比於五筆更加規范,而且鄭碼輸入法要比五筆更加廣泛,因為微軟從Windows 95系統開始就內置鄭碼輸入法,成為系統默認自帶的輸入法,直到2012年的Windows 8才取消內置鄭碼輸入法。鄭碼推出後很快獲得中、美、英國專利授權,並通過國家級的鑒定,曾榮獲北京國際發明金獎和最優秀發明大獎;榮獲第22屆日內瓦發明金獎。為了解決繁體字與簡體字通用的問題,鄭碼採用字根雙編碼方式減少字根重碼,因採用按特徵檢索基根和區碼方式以及大多採用標準的偏旁部首記憶量增加不大較為易學。
在80年代和90年代,由於國家教委尚未有推薦輸入法方案,所以在中小學里教的漢字輸入法相當多,各個學校教漢字輸入法也不盡相同,有的教五筆字型,有的教自然碼,有的教肖碼等。雖然五筆字型輸入法可以快速錄入漢字,也在全國范圍內得到較為廣泛的商業推廣,但是五筆因為學習難度高,而且五筆編碼本身有不少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字根不符合漢字基本部件與違反筆順的問題,所以一直無法成為國家教委的推薦輸入法。
進入90年代後,國家教育委員會批准了關於研發輸入法的「八五」重點攻關項目。在1992年8月1日至3日,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及直屬的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在北京召開了 「全國中小學教學漢字編碼規范與計算機漢字輸入系統」的研討會。最後與會代表認為,在目前的中小學計算機教學中,應主要使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計算機漢字輸入方法,而對形碼的選擇應持特別慎重態度,目的在於避免對語言文字的「污染」,並堅決反對用商業競爭或行政命令手段在中小學中強制推行不規范的漢字輸入編碼方案的做法。兩年後項目課題組推出了名叫「認知碼計算機漢字輸入系統」的形碼輸入法, 1995年國家教委推薦中小學使用認知碼,向全國中小學校全面推廣。
可是,由於認知碼自身存在很多欠缺,在推行之中遇到很大爭議和阻力。不少學術刊物紛紛載文討論認知碼,因為認知碼自身的致命缺陷,比如重碼率相當高、編碼規則復雜、易學性差、字根選擇缺乏正確的規范、簡碼的使用不科學,使這種後來研製出的官方編碼被批評家批駁得體無完膚,一蹶不振。最後認知碼全面推廣之事也不了了之。
在國家教委想方設法研發一種易學規范而又快速的輸入法同時,一種更優秀的輸入法——二筆輸入法已經在民間誕生。二筆輸入法是陳勁松於1992年發明的音形碼輸入法,採用拼音首字母與筆畫(兩個筆畫取一鍵)相結合的方式取碼。二筆輸入法直到2000年1月成立的廣東二筆軟體有限公司向外界推出二筆輸入法軟體後,才正式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二筆輸入法不但易學,還可以輸入文字打出像五筆一樣速度。二筆輸入法具有規范、易學、快速的特點,因此順利通過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評審而獲准進入中小學基礎教材,這是截止2013年唯一獲得批准進入中小學基礎教材的漢字輸入法。
由於廣東二筆軟體有限公司以高價銷售二筆輸入法軟體,而且當時(2000年到2004年期間)已經得到廣泛使用的智能ABC輸入法和五筆輸入法是免費的產品,只有很少人願意嘗試使用二筆。最終導致以經營二筆輸入法軟體為主要業務的廣東二筆軟體有限公司在2004年瀕臨倒閉。在另一方面,二筆輸入法以其優秀的特性吸引了不少二筆愛好者,還有些愛好者對二筆進一步改進和優化,同時對二筆輸入法軟體進行維護。二筆輸入法軟體大都能夠在互聯網上免費獲得和使用。
而隨著智能拼音輸入法時代的到來,特別是在2006年搜狗拼音輸入法的誕生後,非拼音類的形碼或音形碼輸入法受到的關注也就越來越少,而且不再有國家相關部門參與開發和推廣輸入法。但這並不影響眾多輸入法愛好者對輸入法編碼方案研究的熱情。很多愛好者研究輸入法都會從多面方面考慮,比如重碼率、易學性、對大字型檔的支持、輸入法按鍵的舒適程度等。
一些輸入法愛好者仍然想得到一個超低重碼率的輸入法,所以也就產生了GB2312-80字元集的6763個漢字中只有14個重碼字的張碼輸入法。在支持大字型檔方面,除了輸入法編碼本身外,更要輸入法軟體和字型檔或詞庫的支持,所以誕生了收錄全部七萬多個UNICODE漢字的海峰五筆軟體。而在輸入法編碼方案易學方面,至今依然沒有一個能夠超越二筆輸入法的編碼方法,能夠做到既高效又易學。
在台灣,中文輸入法也出現了非常多的輸入法編碼方案。1976年朱邦復發明第一個形碼輸入法——倉頡輸入法,發明輸入法後,朱邦復公開該輸入法,不收分文,使電腦漢化得到很大的進展。所以台灣的Windows操作系統都內置有倉頡輸入法。也成為台灣最流行的形碼輸入法之一。成倉頡輸入法出來之後又誕生了一批形碼輸入法,像王贊傑發明了大易輸入法,廖明德發明了行列輸入法,和倉頡輸入法一樣,這些輸入法作者開放輸入法專利,所以同樣內置到了Windows系統中。在台灣使用人數最多的形碼輸入法是嘸蝦米輸入法,這是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台灣人劉重次發明的一種形碼輸入法。 通常我們所說的輸入法都指電腦普通鍵盤或手機鍵盤上的輸入法,包括拼音、形碼和音形碼。除了這些通常意義的輸入法外,還有語音輸入、手寫輸入,以及速錄技術等,這類輸入法技術的發展既與普通鍵盤輸入法發展息息相關,又獨立於普通鍵盤輸入技術。
漢字語音輸入是利用語音識別技術將語音轉換為文字的輸入方法,通常是採用馬爾可夫信息模型進行統計處理和基於規則方法進行歧義判別。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IBM終於推出非特定人連續語音識別系統ViaVoice,這是當時語音識別中的佼佼者。與此同時國內很多從事漢字語音識別研究的人員運用在研究所或大學學到的知識或研究成果,建立了巨大的中文語言資料庫(又叫語料庫),推出了中文普通話的語音輸入系統。科大訊飛現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智能語言技術提供商。在個人電腦上要實現語音輸入中文往往還需要外接設備。而今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很多智能手機的輸入法都自帶語音輸入功能,如網路手機輸入法、訊飛語音輸入法等都具有語音輸入的方法,用戶也可以方便地利用手機進行語音輸入文字。但是,語音輸入有還不能提高非常精確的文字輸入。
除了語音輸入文字外,手寫也是一種常見的輸入漢字方法。手寫輸入法是在手寫板或觸屏手機屏幕直接書寫的中文輸入方式。1997年就已經出現了基本可以使用的手寫漢字輸入系統,採用了基於語義句法的模式識別方法。20世紀90年代也誕生了不少手寫產品,比如中自公司的「漢王99」和摩托羅拉公司的「慧筆」。但是在隨後幾年裡手寫並沒有得到廣泛使用,直到觸屏手機的出現,特別是在智能手機和平板流行後,手寫輸入法才得到更加廣泛使用。
速錄技術嚴格來說並不屬於輸入法編碼方法,速錄所用到的編碼方法實際上也就主要為三種:拼音、形碼和音形碼。速錄一般面向特定的領域,速錄師就業面向政府機關、司法系統。這些領域對於文字的錄入速度要求比較高,特別是在會議,速錄師可以邊聽邊將文字打出來,就像文字立即出現在眼前。另外速錄的鍵盤通常也不同於普通鍵盤,而採用速錄鍵盤,如亞偉速錄採用國際通用的速錄鍵盤。
亞偉速錄是最早的一種中文速錄技術,採用拼音輸入方式,由唐亞偉於1993年發明。亞偉速錄也是如今最廣泛的中文速錄技術。在亞偉速錄之後又出現了其他多種速錄技術,如國育速錄、超音速錄、飛耀速錄、五筆雙打等。
雖然速錄使用的編碼方案通常為拼音方案(也有少數採用五筆或二筆方案),經過特殊的編碼組合,但是大多數都採用並擊技術,並擊需要每次多個手指分別按下多個不同的鍵,可以有效地提高擊鍵效率,從而也就突破了普通鍵盤每分鍾200到300字的極限速度,而達到每分鍾600字以上的速度。

你好,本題已解答,如果滿意
請點右下角「採納答案」。

D. 漢字輸入法的三個發展階段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字都有著與眾不同獨特的民族、民風的內涵,中國的文字史里處處深深地刻著中華兒女的智慧與勤勞。然而,現今有些人對本國文字了解甚少,而對於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投入極大的熱情,卻依然是個半調子。文字是國家的靈魂,為了了解祖國文字的變遷,祖國的歷史,祖國的靈魂,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范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總體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漢字書體的演變)
1甲骨文
秦統一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體、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古文廣義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的講,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這里採用狹義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為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為商朝後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滿硃砂,也有直接朱書墨書的。因文字多為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殷代圖像金文:先秦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鍾鼎文、彝器款識。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實的寫法,使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書寫的俗體,金文才是正體,顯示了正體多繁,俗體趨簡的印跡(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對照表)
甲骨文因多為刀刻在龜甲獸骨上,故其文字帶有堅硬的筆法(如圖3)。這種如刀刻的筆法,亦有被運用在現代平面設計上(如圖4)。
2大篆
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以史籀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大篆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鍾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標准字體。由大篆簡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筆力遒勁之意。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並。與大篆相比較無象形性。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其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極重大的意義
4隸書
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婉曲的錢條變為平直的筆畫,從無 角變成有 角。 一般人認為隸書是指有波磔的、一橫一捺都拖著像刻刀一樣的長長尾巴的隸書,這只是其中的一種。隸書主要有秦隸和漢隸,秦隸是隸書的早期形式;漢隸則為隸書之成熟字體。通常所說的隸書是指漢隸中的"八分"而言(圖6)。"八分"是在秦隸之後,漸生波磔。隸書發展到八分,已經是姿致成熟。隸書因其字較方正、厚實,故帶有剛正不阿的嚴肅感(圖7)。圖8雖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體,有隸書的〃味道〃。
5楷書
「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如歐陽詢、柳公權等碑帖之字屬之。包含了古隸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簡捷等。這種字體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准字體且為世人所喜愛。楷書有一種穩重而衍生出寧靜之感;文字因個人書寫的方式、性格之異,而有不同風格的同一字體(圖9、10)。圖11與宋徽宗的瘦金體同樣是以細線條勾勒出文字,但因轉折處以圓滑的方式表現,呈現出與瘦金體截然不同的視覺感。
6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字)體。行書不同於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行書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圖12)。
(圖12)
7草書
「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草書本於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於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今草大部分較章草及行書更趨於簡捷。草書給予觀者豪放不羈、流暢之感(如圖13、14、15)。
8印刷字體
印刷術發明後,為適應印刷,尤其是書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漸向適於印刷的方向發展,出現了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體—宋體。其發端於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宋朝,定型於明朝,故日本人稱其為"明朝體"。由於宋體字適於印刷刻版,又適合人們在閱讀時的視覺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體。
9電腦字體
隨看文化事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在西方文字體的影響下,又出現了黑體、美術字體等多種新的字體,如海報(POP)體、綜藝體、勘亭流、少女字體等,及更多的宋體之變形,如仿宋、扁宋等。並將各類漢字電腦化,運用的范圍更加廣泛。
如 下圖(其由左至右依序為:迭圓體、綜藝體、古印體、勘亭流及海報體)
漢字的起源是一個未解之謎。說到漢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現在3300年前,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發現了5000個以上的甲骨文單字,其中可以認識的約有1700字。從一定程度上講,同樣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沒有理由落於人後那麼多!思索的同時,我們發現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會意和形聲成分,在這些甲骨文中,「會意字」不到80%,形聲字佔20%多。這與古代埃及人、蘇美爾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遠遠不如古埃及、古希臘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經用巨大的石塊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時,中國卻只有夯土建築。在古埃及人已經在堅硬的石頭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圖案時,中國卻只能在獸骨或龜甲上刻出粗糙的劃痕。但是看看中國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卻又遠遠高於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圖形。似乎漢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階段,直接進入了一種更抽象的較高級階段。漢字發展經歷的象形階段:表意—形聲的途徑中,象形階段幾乎沒有,所謂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階段就已經被高度抽象了。後來,隨著漢字的演變,漢字更不再是純粹的表意文字了,當希臘人建造帕台儂神廟的精美雕塑,羅馬人建立萬神廟的巨大穹頂時,中國還只有秦漢時期夯土的長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經是一種全國統一的規範文字了,漢朝的隸書與今天的漢字已很接近。無論是跳躍著前進的文字文化,還是中國漢字這一龐大的復雜語言文字元號系統,都可以說是一個奇跡。
在文字出現的早期,象形文字可以工作得不錯。可是隨著語言的不斷豐富,有些語言不能用形象表達了。古埃及人和蘇美爾人開始創造一些僅代表發音的符號來記錄這些語言。中國人卻選擇了另外一種解決辦法:
會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
表音字,如「阿」,沒有任何意義,只表示一個音節;
通假字,如「說-悅」;開始出現於漢字中。
提及漢語,免不了令人聯想到同樣占文化課很大分量的英語。同時,我們也想了很多。學習一種語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這種語言思考,就想用母語思考一樣。但是,最能發揮個人思想創造性的還是母語,更何況要學好「外語」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古羅馬人並不因為羨慕希臘文明,而改用希臘語——盡管兩種語言十分接近。阿拉伯人同樣要把拉丁文、希臘文翻譯成阿拉伯文,而不是改用拉丁文或希臘文。同樣,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也不是自己改用阿拉伯文,而是把阿拉伯文翻譯成拉丁文。到了啟蒙運動時期,更進一步地翻譯成本民族的語言並加以普及。
對於外語好的個人而言,直接看外文原文根本不費勁。但要他翻譯出來,效率就要低很多。但是對於整個社會來講,如果人人都化大量精力學外文,那效率就很低了。最極端的情況就是——像歷史上那些失去了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民族一樣,徹底消失了。最好的選擇就是象阿拉伯人、或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那樣,以少數擅長語言的人進行大量的翻譯工作之後,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傳播、普及。只有這樣,本民族中才能更多的人用母語進行高效率的思考、創新。
漢語現在在英語面前面臨的困境是:基於這個語言的文明正處於高峰期——並不象阿拉伯人面對的古希臘、古羅馬文明那樣,是處於經失落的靜態文明;也不象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面對的是正走向衰落的伊斯蘭文明。現在,大量新的科技成果、新知識、新思想依然在英語世界產生,英語,作為當今世界事實上的國際社交語言,它取得的成功是史無前例的。從使用它的人口來說,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數僅次於漢語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約有4億多人。然而以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語的人數,要遠比這多得多,可以說分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各個民族。所以,現在並不能簡單地因為學習英語消耗了學生大量時間,就不該學英語了。光學好英語是不夠的,全民學英語也不表明就能提高素質,但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
如果從利馬竇、徐光啟向中國傳播西方文藝復興思想算起,已經幾百年了;如果從鴉片戰爭,從林則徐翻譯西方書籍、報紙算起,也有160多年了;即便從五四新文化運動算起,到現在也有近百年的時間了。當代的中國,應該正處於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的轉折關頭。現在的中國,應該是學習英語,與翻譯並重;最重要的是要開始用母語思考、創新。提高科研、新聞等行業從業者的英語水平,與普及基礎教育,普及先進科學文化思想並重。不應該在中國把英語變成象歐洲中世紀或文藝復興時期的拉丁文那樣的「貴族語言」。
文字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歷史的痕跡,中國文字的演變是跳躍式的,是華麗的,是耐人尋味的,就如同中國的歷史一樣。中國人創造中國文字,中國文字也同樣引導著中國人前進。
六書一詞出於《周禮》:「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然而,《周禮》只記述了「六書」這個名詞,卻沒加以闡釋。
中國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記曰:「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武』、『信』是也。五曰轉註: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許慎的解說,是歷史上首次對六書定義的正式記載。後世對六書的解說,仍以許義為核心。
[編輯]六種構造條例解說
[編輯]象形
屬於「獨體造字法」。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一彎月亮的形狀,「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艸」(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我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編輯]指事
屬於「獨體造字法」。與象形的主要分別,是指事字含有繪畫較抽像中的東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鋒利處加上一點,以作標示;「凶」字則是在陷阱處加上交叉符號;「上」、「下」二字則是在主體「一」的上方或下方畫上標示符號;「三」則由三橫來表示。這些字的勾畫,都有較抽像的部份。
[編輯]形聲
屬於「合體造字法」。形聲字由兩部份組成:形旁(又稱「義符」)和聲旁(又稱「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類屬,聲旁則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音。例如「櫻」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種樹木,聲旁是「嬰」,表示它的發音與「嬰」字一樣;「籃」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製物品,聲旁是「監」,表示它的發音與「監」字相近;「齒」字的下方是形旁,畫出了牙齒的形狀,上方的「止」是聲旁,表示這個字的相近讀音。
[編輯]會意
屬於「合體造字法」。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以所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並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釀酒的瓦瓶「酉」和液體「水」合起來,表達字義;「解」字的剖拆字義,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開來字達;「鳴」指鳥的叫聲,於是用「口」和「鳥」組成而成。
[編輯]轉注
屬於「用字法」。不同地區因為發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閡,以至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稱呼。當這兩個字是用來表達相同的東西,詞義一樣時,它們會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義都是長者;「顛」、「頂」二字,本義都是頭頂;「竅」、「空」二字,本義都是孔。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讀音上也是有音轉的關系。
[編輯]六書的運用
實際上,古人並不是先有六書才造漢字。因為漢字在商朝時,已經發展得相當有系統,那時還未有關於六書的記載。六書是後來的人把漢字分析而歸納出來的系統。然而,當有了「六書」這系統以後,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這系統為依據。好像「軚」、「鎄」是形聲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會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佔大多數。這是因為畫出事物是一種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當文字發展下去,要仔細分工的東西愈來愈多,好像「鯉」、「鯪」、「鯇」、「鰍」等事物,都是魚類,難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細把它們的特徵和區別畫出來。於是,形聲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魚」就可以交代它們的類屬,再用相近發音的聲旁來區分這些字。到了近代,有80%的漢字是形聲的字
分享給你的朋友吧:
人人網
新浪微博
開心網
MSN
QQ空間

對我有幫助
140回答時間:2010-12-18 15:18 | 我來評論
向TA求助 回答者: 妖887妖 | 五級採納率:20%

擅長領域: 網路 筆記本電腦 歷史話題 娛樂休閑 文學

參加的活動: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

非常感謝!
相關內容
2010-1-10 簡述漢字的發展歷程。如何看待有人提出恢復繁體字的提議。 20 2009-3-23 從甲骨文到簡體漢字的發展歷程 26 2008-2-18 從商朝到西周晚期,漢字的發展歷程是 30 2009-10-13 歷史必修三第二單元(漢字書法詩歌小說發展歷程)重要嗎? 10 2009-1-28 王選院士主持研製了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系統。這一偉大發明處於信息技術... 18 更多關於漢字的發展的問題>>
等待您來回答0回答5越前龍馬的母親怎麼不露臉1回答10英文原版愛情小說0回答20誰有《金麟.豈是池中物》侯龍濤版本的全集?1回答5窮人怎麼攢錢1回答5誰能推薦幾本小說?不要青春和校園的,其他類型都可以1回答誅仙小凡在滿月井中看到的是誰cell0回答金鑫十字綉JX-015 春女王041,042,043,044,045,046相對應什麼色的珠子?1回答5誰有 獵 yan 江 湖 夢 未刪節版 TXT 格式 的 請發郵箱 [email protected]更多等待您來回答的問題>>
其他回答 共1條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E. 你知道有那些漢字輸入法有何歷史意義

如果沒有漢字輸入法,有兩條路可走:
一是極為笨重的鍵盤;
二是徹底改革方塊字,朝「字母化」的方向發展。
無論如何,對我們的信息化發展都是沉重的包袱。

F. 有哪些漢字輸入法,有何歷史意義

漢字輸入法,主要包括拼音、形碼、音形碼以及手寫、語音錄入等方法,廣義的輸入還包括用於速寫記錄的速錄機等。拼音輸入法以智能abc、中文之星新拼音、微軟拼音、拼音之星、紫光拼音、拼音加加、智能狂拼和谷歌拼音等為代表,形碼廣泛使用者有五筆字型,音形碼有自然碼和拼音之星譚碼,手寫主要有漢王筆和慧筆,語音有IBM的ViaVoice等。

G. 拼音輸入法歷史意義有何意義

~~~~~~~~~~~~~~~
拼音輸入法,是以中國漢字的拼音作為基礎進回行電腦的漢答字錄入的一種方法,將中國古老的漢字與現代化的電腦相連接,從而為中國建議網路科技創造了條件。。。。。
你做政治?別怕我太坦白~~~~~出這題的老師真是~~~

H. 中文拼音輸入法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由於漢字有數以萬計抄,電腦鍵盤不可能為每一個漢字而造一個按鍵。因此,人們需要替漢字編碼(檢索出漢字的代碼),用數個鍵來輸入一個漢字。中文輸入法的發展過 程,是「萬碼奔騰」的過程,在30年間出現了上千種編碼方法。
最早的漢字輸入法,一般認為是從70年代末期或者80年代初期有了個人電腦PC開始誕生的,雖然更早有電報碼,用0──9十個數字中的四位組合構成每一個漢字,便於郵電局發送電報之用,但通常意義上,人們還是認為從1981年國家標准局發布《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元集基本集》GB2312-80以來,個人計算機上開始使用五筆或者拼音輸入漢字才是輸入法廣為使用的真正開始。在台灣的漢字輸入法歷史則可追溯至1976年由朱邦復發明之倉頡輸入法開始。

I. 中文輸入法最早是誰發明的 於何時誕生

大眾普遍認為的,中國最早的中文輸入法,是從70年代末期或者80年代初期個人電腦PC開始誕生的,從1981年國家標准局發布《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元集基本集》GB2312-80以來,個人計算機上開始使用五筆或者拼音輸入漢字才是輸入法廣為使用的真正開始。

台灣的中文漢字輸入法歷史可追溯至1976年由朱邦復發明之倉頡輸入法開始。

(9)漢字輸入法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20世紀90年代後,拼音輸入法軟體開始支持片語輸入和整句輸入。

1993年初北京大學的朱守濤先生發明發明了智能ABC輸入法,後被微軟收購內置到Windows系統中,隨後幾年中智能ABC輸入法成為了中國大陸使用人數最多的輸入法軟體。

90年代,雙拼輸入法和相應的輸入法軟體得到了快速發展。雙拼輸入法誕生了多種方案,如自然碼輸入法軟體提供的自然碼方案,更採用雙拼加偏旁或筆劃的音形結合方式編碼,提供了一種快速輸入漢字的途經,這已超出拼音輸入法的范疇,嚴格說自然碼雙拼不屬於純拼音,而是一種音形碼。

Windows系統流行的中文輸入法軟體有搜狗拼音輸入法、搜狗五筆輸入法、網路拼音輸入法、QQ拼音輸入法、QQ五筆輸入法、谷歌拼音輸入法極點中文漢字輸入法平台等。

這些輸入法默認情況下帶有拼音輸入法和五筆字型輸入法等編碼方法,有的還可以通過自定義設置而實現其他多種輸入方式,如手寫、筆畫、二筆、鄭碼等輸入方式。在Linux發行版、Mac OS X系統以及智能手機中的輸入法框架一般集成多種流行的輸入法編碼,可以在同一個輸入法軟體下自由切換各種不同輸入法。

(9)漢字輸入法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網路-中文輸入法

J. 拼音的來歷、作用、與漢字的關系,漢字沒有被拼音取代的原因 你知道哪些漢字輸入法有何歷史意義

以前也有抄拼音,只不用另一種方襲法表示,後來在解放前,有幾位語言學家(我忘記叫什麼名字)為了國人方便學外語,便把中國原來的拼音(ㄅㄆㄇㄈㄉㄊㄋㄌㄍㄎㄏㄐㄑㄒㄓㄔㄕㄖㄚㄛㄜㄝㄞ)改為b p m p f等.你把新華字典打開,在最後面拼音那幾頁里,在英文字母下面就有zh(ㄓ) ch(ㄔ) sh(ㄕ) r(ㄖ),那就是中國古代的拼音子母.你去問60歲以上的老人都知道,原來學的字母是什麼.
有點象日本文字.其實日本文字就是從中國字和中國古代字母來的.

閱讀全文

與漢字輸入法的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