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國民政府歷史意義

國民政府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23 15:22:50

㈠ 抗戰時國民政府的遷都的意義

黨中央在敵對勢力的強大攻勢下,曾經放棄延安。當時有一句話大意是內:存人失地,人地容均在,存地失人,人地皆失!這句話同樣適合全國抗戰,國民政府也是採取的存人失地政策,以空間換時間,不與敵人做生死決戰,以達到拖垮敵人,以待時變。當時政策關鍵人物下最後決心,主要策略也是由集體決定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歷史自有評說。終究絕大多數在抗敵禦侮,統一戰線上的各個團體或個人都為抵抗侵略出力抗爭,中華民族表現了偉大的一面,做出了巨大犧牲,就算略有瑕疵,也是瑕不掩瑜。華夏優秀兒女當時的所作所為都值得尊敬!

㈡ 蔣介石建立國民政府歷史意義

是民國政府而不是國民政府。這是因為中華民國是推翻滿清王朝後建立起版來的國號,之後,經歷了權好幾屆政腐,從孫中山,袁世凱到段祺端執政時,都叫民國,雖然袁有過短暫的復辟帝制。蔣不過是在北伐之後,把民國首都重新定都在南京,國號沒有變。仍然是民國政腐。不過這一時期政治局勢比較混亂,史稱軍閥割據,以後蔣通過手段逐漸平息……。如果說歷史意義,他的歷史意義就在於通過手段,基本上結束了民國十多年以來,軍閥混戰的局面。接下來,他就迎來日本全面侵華,造成的全民大逃難。

㈢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的歷史意義

遷都重慶的歷史意義可以從政治,軍事,經濟上進行分析

政治上,因為政府的遷至版向世界表明權了中國抵抗到底的態度。

軍事上,從日本看,因為中國東西跨度大,日本被迫進入長期拉鋸戰,並且因為重慶地屬西蜀大地,易守難攻,使得日本最後在中國的戰爭發展力不從心。從中國方面看,總部的穩定導致中國政府利於居中調控大局,同時因為調動了大量川軍而導致軍力增強並較利於管理。中國正面戰場與大後方的戰略縱深得以建立,一場民族解放聖戰的時空格局得以形成。同時大量資源的供給充分,給長期抗戰提供了物質基礎。

經濟上,因為遷都的順利完成,重慶西部重鎮的地位確立,帶動當時的西部經濟大力發展,同時因為城市的發展,為了後期直轄市的建立打下了基礎,同時也奠定了西部重慶一市帶動多省發展的經濟格局。

磐龍纏爐 手打整理,歡迎追問

㈣ 南京國民政府財政改革的歷史作用

1、這樣通過形式使中央集中了全國的大部分財力,同時也給地方保留了機動財力,對於出現的地方財政困難通過轉移支付方式予以解決,從而扭轉了自清末以來財權分散於地方的不利局勢。提高中央的權威與打壓地方勢力,有利於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對於南京國民政府統一財政的這些努力,它既有利於緩解南京國民政府的財政困難,鞏固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統治;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民族工商業,有利於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2、其負面影響也是顯著的。南京國民政府雖然名為中央政府,但其當時所能實際控制之地區,不過長江中下游數省,而其所提出的統一財政及「統稅裁厘」等諸政策,又屬於中央集權型財政體制,一旦實行,必將損害到各地方勢力的利益而受到強烈抵制或者明奉暗拒,其結果必然是推行起來舉步維艱,不盡人意。

關於「統稅裁厘」,從總體上看,雖然「統稅」增加了南京國民政府的財政收入,「裁厘」有利於改變以前那種「厘卡林立,重迭徵收」的弊端,但「統稅」的稅率高達50%,在客觀上又加重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負擔。

(4)國民政府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國民政府幣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1、統一貨幣發行權,實行法幣政策。以中央、中國、交通三銀行(後加中國農民銀行)所發行之鈔票為法幣;其他銀行不得繼續發行新鈔票;所有完糧納稅及一切公私款項之收付,概以法幣為限,不得行使現金;其他原經財政部核准發行之銀行鈔票,准其照常行使,由財政部定期以法幣換回。

2、實行白銀國有。禁止白銀流通,並將收歸國有的白銀移存國外,作為外匯准備金;凡銀錢行號商店及其他公私機關或個人,持有銀本位幣或其他銀幣生銀等銀類者,應自11月4日起交由發行准備管理委員會或其指定之銀行兌換法幣。

3、放棄銀本位制,採用外匯本位制。為使法幣對外匯比價穩定,規定由中央、中國、交通三行無限制買賣外匯;法幣的價值用外匯率來表示;法幣與英鎊保持固定匯率,當時規定法幣1元合英鎊1先令2.5便士。

為此引起美國的爭奪,同年12月美國變更購銀辦法,迫使世界銀價猛跌,影響中國外匯基金的穩定。

㈤ 國民黨一大召開的歷史意義1000字

你好,,,,
國民黨於1924年1月20~30日在廣州召開的對黨進行全面改組、實現國共合作的會議(參見彩圖插頁第131頁)。由於辛亥革命和以後歷次斗爭的失敗,孫中山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認真總結了中國民主革命的經驗教訓,決定學習俄國革命的經驗和方法,改組國民黨,以振興國民黨進而振興國家。

國民黨黨徽
從1922年8月起,他採取一系列具體步驟進行准備。1923年10月指派廖仲愷、李大釗、汪精衛等五人為改組委員,並設立國民黨臨時中央委員會,籌備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大會代表以地方黨部推選和孫中山指派相結合的方法產生,海內外代表共兩百人,出席開幕式的代表有一百六十五人。代表中有共產黨人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林祖涵(林伯渠)、瞿秋白、譚平山等二十四人。孫中山以總理身份擔任大會主席,並指定胡漢民、汪精衛、林森、謝持、李大釗組成大會主席團,蘇聯顧問鮑羅廷也出席了大會。孫中山在報告中,闡明大會主旨是改組國民黨成為有力量的政黨,以此去改造國家,號召大家團結起來,為黨為國,爭取革命成功。他總結了國民黨的歷史經驗,提出改組的組織原則是淘汰不純分子,吸取革命分子。大會聽取了譚平山代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所作的工作報告扣柏文蔚所作的軍事報告;通過了《組織國民政府之必要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國國民黨章程草案》、《出版及宣傳問題案》等議案;選出了中央執行委員會和監察委員會。在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和候補委員的四十一人中,有共產黨員李大釗、譚平山、於樹德、毛澤東、瞿秋白、林祖涵等十人,約占總數的四分之一。大會通過了改組國民黨使之革命化的具體辦法,在保留總理的名義下,強調「國民黨之組織原則,當為民主主義的集中制度」。領導機構採取委員制。大會還通過了接受共產黨員和社會主義青年團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決定。大會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義:民族主義主張「一則中國民族自求解放」,即反對帝國主義,「二則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即廢除國內的民族壓迫;民權主義主張「把政權放在人民掌握之中」,實行民主政治;民生主義主張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反對「土地權之為少數人所操縱」,反對私有資本「操縱國計民生」。經過此次大會,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成為國民黨的基本政策。大會通過了國民黨的施政綱領,提出了對內對外的基本政策和實行新三民主義的具體方針。對外政策包括廢除清政府及軍閥政府同帝國主義訂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攫取的特權,爭取國家獨立自主等。對內政策規定各項政治經濟制度,以反對封建主義保障民權民生主義的實施,規定「實行普通選舉制,廢除以資產為標准之階級選舉」;「改良農村組織,增進農人生活」;「制定勞工法」,「改良勞動者之生活狀況,保障勞工團體,並扶助其發展」等等。這次大會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改組後的國民黨成為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個階級的民主革命聯盟。這次大會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具有重大意義,成為新的革命高潮的起點

㈥ 評述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歷史意義

抗日戰爭是一場民族禦侮之戰,一場衛國戰爭。經過八年血與火的洗禮,中國人民最終取得了近百年來反對帝國主義斗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作為抗戰主戰場的國民黨正面戰場在抗戰時期究竟發揮了多大的作用,為抗戰的勝利作出了多大的貢獻,我們該如何評價抗戰時期國民黨正面戰場的作用呢?

要評價國民黨正面戰場的作用,首先要了解清楚「正面戰場」的概念。「正面戰場」是中國人控制的連片國土與日軍侵華推進線上日控區對峙交戰而形成的戰場。由於在這個戰場上作戰的中國軍隊主要是國民黨的軍隊,因此一般也稱其為國民黨正面戰場。

(一)抗戰初期階段的正面戰場

1937年7月,日軍進攻宛平城和盧溝橋,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全國的抗日戰爭由此開始。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初期抗戰,雖然有許多失誤, 即國民黨存在僥幸心理,企圖依靠國聯,從而執行片面抗戰路線和消極防禦作戰,加上國民黨軍隊思想混亂,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許多本來可以避免的損失,但它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仍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發揮了極其重要地作用:

第一、國民黨正面戰場是抗日的主力。國民政府組織了一系列的大規模會戰。如淞滬戰役、晉北忻口戰役、徐州和武漢的戰役,都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是中國抗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由於正面戰場的頑強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在 3個月滅亡中國的戰略計劃和「速戰速決」的方針。消耗了日本的軍事、經濟實力,使其陷入長期戰爭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軍兵力分散,戰線延長,為戰略相持階段的到來,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敵後戰場的開辟,為敵後游擊戰爭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四、國民黨中愛國官兵的抗戰英雄業績,振奮了民族精神,大長了中華民族的志氣,促進了全國的團結和進步,堅定了中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念;

第五、「喚起了國際輿論的同情和支持」,擴大了中國抗戰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第六、掩護了西南抗戰基地的營建,為領導機構和沿江、沿海工廠、學校、科研機構的內遷爭取了時間,為中國長期抗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抗戰相持與反攻階段的正面戰場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由於日本侵華方針的改變,國民黨在正面戰場上採取消極對敵,避戰觀戰,消極抗日的態度,確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動方針,建立了「防共委員會」。蔣介石則運用一切辦法盡力限制八路軍、新四軍的發展。此後將大量軍隊用於對付中共軍隊相繼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國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基本上都是起消極作用的。由於實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反動方針,正面戰場形勢嚴重惡化,以至於出現豫湘桂戰役這樣的大潰敗。正面戰場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

盡管國民黨抗戰的態度較初期消極,但還是堅持了抗戰。在此時期鉗制了大量的日軍,並使敵人受到一定的消耗,在客觀上配合了敵後戰場的堅持和發展,減輕了敵後戰場的壓力。從戰略上講,正面戰場起到了戰略配合的作用。

中國軍民以重大犧牲換來了國際尊重,美英等國先後放棄了租界和其它在華特權,中國基本取得了國際關系中的平等地位,終止了晚清以來的屈辱狀況。

從整個抗戰過程看,盡管國民黨在後期消極抗戰,積極反共,但國民黨政府的基本利益和民族利益總體來說是一致的,它始終堅持抗日的方針,沒有妥協投降,從而保證了抗戰的最後勝利。8年抗戰,國民黨正面戰場共舉行過22次重大戰役,殲滅日軍100餘萬,國民黨軍隊傷亡321萬。國民黨軍隊的廣大愛國官兵曾經在前線與日本侵略者奮勇作戰,不怕流血犧牲,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一切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的愛國官兵,都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貢獻了力量,都是值得全民族尊敬與紀念的。

㈦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的歷史意義(800字)

當時的國民政府,南京被攻陷,除了重慶已經無路可退,不遷都滅黨滅國,版遷都存黨存國,再加上當時日權本進入關內通中國軍民作戰的軍隊不過六七十萬,戰線不可能拉得太長,四川易守難攻,不利於展開大兵團作戰。所以才遷都。還有說蔣介石命格屬土進山則可騰飛。

㈧ 1949年4月23日推翻南京國民政府的歷史意義

(1)政治孤立,復失去民心。抗戰勝利後制,全國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國民黨違反民意,發動內戰,進到全國人民的一致反對。
(2)軍隊厭戰,上氣低落,尤其是國民黨的雜牌軍隊伍戰情況更加嚴重,臨陣起義、投誠的現象不斷發生,國民黨軍隊在各個戰場上一敗塗地。
(3)貪官橫行,統治腐敗。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在接收敵偽財產時,許多官員利用機會,貪污盜竊,敲詐勒索,他們還利用特權橫征暴斂,大肆搜刮,導致經濟崩潰,物價暴漲。
(4)美援斷絕,蔣桂分裂。國民黨發動內戰,曾得到美國的大力支援,但是國民黨政治的腐敗,軍事的潰敗,使美國逐漸對蔣介石人士信心。美國迫他蔣介石下野,支持李宗仁上台,造成蔣桂分裂。

閱讀全文

與國民政府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