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蒼南發展歷史

蒼南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4 11:24:55

A. 溫州蒼南縣什麼時候『建縣』的

1981年6月抄18日,國務院下發襲了《關於浙江省設立蒼南縣的批復》,新成立的蒼南縣管轄7個區72個公社,面積1261平方公里,人口92萬。1981年11月5日,蒼南、平陽兩縣正式分開辦公,蒼南的歷史從此揭開了嶄新的一頁。

B. 蒼南金鄉的歷史

蒼南金鄉歷史:

金鄉鎮,現屬於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據蒼南縣志記載,今之蒼南,春秋時為東越甌人地。戰國時,先屬越,後屬楚。秦時隸屬閩中部。漢代至晉康前,先後屬閩越國、東海王轄地及回浦、章安、康寧、羅陽、安陽、安固等縣。太康四年(283)後,除很短時間屬安固、永嘉外,均屬平陽縣。平陽初名始陽,後曾稱橫陽,梁乾化四年(914)改名平陽。

明洪武二十年(1387)築成城垣,置金鄉衛,為浙南海防要地,下轄蒲門、壯士、沙園3個所。金鄉鎮名,最早見於明隆慶(1567-1572)《平陽縣志》。清順治十八年(1661),金鄉等沿海居民內遷十餘里。康熙九年(1670)復金鄉界,居民陸遷回。宣統三年(1911),易名金鎮鄉。民國二十一年(1932),稱金鄉鎮。民國二十四年(1935)屬第四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6月屬江南區,民國二十九年屬宜山區,民國三十六年(1947)屬江南區,1950年5月屬金鄉區。1958年3月稱管理區,同年9月改稱大隊,屬金鄉人民公社。1962年1月易名人民公社,屬金鄉區。1984年2月,建立金鄉鎮,轄大漁、石砰、炎亭、湖裡、老城、郊外6鄉。1985年2月屬金鄉區。1987年2月,為縣直屬鎮,轄湖裡、老城、郊外3個辦事處。2005年轄城區、郊外、老城、湖裡4個辦事處,61個行政村。全鎮總戶數20022戶,73105人。
2011年,撤銷炎亭鎮、大漁鎮、石砰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並入金鄉鎮。調整後,金鄉鎮轄7個居民區、79個行政村。鎮政府本駐迎旭路,後因建造原因部分遷至五一村。

金鄉瀕海,遠古時,這里是一片海洋。後隨海岸線的外移,逐浮出水面,首先浮出水面的是瀛嶺(今獅山)。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築城時發現的一塊碑碣中有「大地原從海上來」之讖語,也准確而藝術地道出了自然界滄海桑田之變遷。

金鄉古稱瀛州,瀛洲系三國時代周瑜訓練水軍的「橫嶼船屯」范圍之內,屬「回浦地」。「小金鄉」浮起於唐末。250年後,南宋高宗趙構建炎三年(1129),建置了金舟鄉,隸屬於平陽縣。至於為什麼叫金舟鄉,有人說是金舟鄉從海面浮起時,有沉船之骸附金銀珠寶;有人認為是因為金舟鄉南面有金字山和復船山,各取一字而得名。從湧泉寺的興衰、黃泥嶴的石馬、石翁仲陪葬飾物及梅嶺的摩崖石刻,可知唐末至宋期間已商賈雲集,逐漸繁榮。金鄉地域在三國時期,隸屬「羅陽縣」。清光緒廿年(1894),雲岩鄉鯨頭村村民在山麓挖掘墓壙時發現「朱曼妻地莂」,石質,刻有文字。「莂」就是「契約」和「合同」的古代用語,也就是朱曼買地安葬亡妻的地契。朱曼是晉咸康四年(294)的立節都尉,可以推斷他當時是駐在鯨頭本附近的的。鯨頭離金鄉不過30多里地,可見晉時,這一帶地方已有人居住。此外,1997年6月調查發現了錢庫鎮桐橋村有古代石棚墓群。石棚墓又稱支石墓,普遍出現在新石器晚期至鐵器時代早期。這就佐證了遠在商周之前,已有先民在江南一帶生息,繁衍,把金鄉周邊地區的歷史向古代遠溯了上千年。至於現在的金鄉城內,那時是否時有海水沖擊或者時不時地被淹沒,無文字可考。

至陳後主禎明年間(587——589),金鄉北郊靈峰建有「金鰲寺」,俗名外寺,是金鄉有文字可考的最早寺院;據乾隆年間縣志記載,唐咸通年間(860——874)在靈峰建凌雲寺(俗稱東寺)。始建於北宋元豐二年(1079)的金鄉梅峰湧泉寺和「四顧屏尼庵」,據傳,歷史上曾有過「一千和尚、八百尼姑」的鼎盛而名聞遐邇,後在清順治時焚毀於一旦。近期為保護歷史文物,已予以重新修建。在遷移古代墓壙時,發現被燒的屍骨,可作為「焚毀於一旦」之物證。可見金鄉周圍地勢較高的一些地區在商、周至晉、南北朝、隋、唐時,就陸續有人居住,至宋代已相當繁榮了。梅峰古道上的馬相公摩崖石刻確鑿地證明了那時有眾多商賈過往。

北宋時,縣以下置鄉、都。從北宋末至南宋金石文字等有關著述,已見「金舟鄉」,隸屬於平陽縣,是為「金鄉」之名由來之始。至於為何叫「金舟鄉」,據說是金鄉地域從海面浮起時,有沉船之骸附金銀珠寶;也有人猜度是「金舟鄉」南面有金字山和復船山,各取一字而得名。

明洪武二十年(1387),明太祖朱元璋為抗禦倭寇侵擾,命信國公湯和在金舟鄉置衛築城,改稱金鄉衛。清順治十八年(1661),朝廷實行「禁海遷界」政策,金鄉蒲門一帶居民內遷十里,扦木為界,界外沿海房屋全部燒毀,居民一律從界外遷至界內。被遷之處,哀鴻遍野,漁鹽之利盡失。康熙九年(1670),朝廷下令「展界」,恢復金鄉等界外地,並稱金鄉衛為「金鄉寨」。後至清道光年間,有李庚的「金鎮圖記」。可見在清代時,並無「金鄉鎮」的名稱。

民國時,始有「金鄉鎮」之稱謂,一直延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基本不變。1981年,「平陽縣」析縣,新建「蒼南縣」,金鄉鎮隸屬「蒼南縣」。
金鄉鎮自北至東至南至西依次有巴艚、炎亭、石砰、大漁、小漁諸多漁港。鰻苗、對蝦、鰣魚、蝤蛑、黃花魚、梭子蟹等,應有盡有,以至於最名貴的黃唇魚(俗稱黃干)也時有在菜市場出現(現在已極罕見)。海塗還有蟶子、花蛤、跳魚、岩奶、黃泥螺等鮮活味美的海產品。「塗頭跳魚燒菜乾」「清水蝤蛑爬菜籃」等順口民言,是海產品豐盛的真實寫照。
金鄉是抗倭的歷史名城。雖然,抗倭戰爭的高潮掀起於明代中葉的嘉靖年間,其代表人物為戚繼光。而序幕則在明代初葉的洪武年間,其代表人物即為湯和。湯和早於戚繼光160餘年。
抗倭,這是一場經歷了幾個世紀的長期戰爭,是我國歷史上一件不可忽視的大事。
從十四世紀到十七世紀,在日本國內混戰中失敗的武士淪為海盜,他們在一部分封建主與寺院大地主的支持下,勾結我國的土豪、流氓、海盜,頻頻進行走私劫掠,成為我國沿海人民的一大禍害。
從史書上看,早在明代初年即有倭寇來犯的記載,明代中葉尤甚,其中嘉靖三十一年以後三、四年間,江浙軍民被殺害的達數十萬人。沿海地區以江蘇、浙江、福建受害最烈,波及山東、廣東。
面對著倭寇的侵犯,沿海軍民奮起抗倭,演出了一幕幕威武悲壯的活劇,終於取得了最後勝利。
明代初年,對於外敵的入侵,在朝廷上層人物中,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種是出於民族大義,堅決予以抵禦,例如湯和。另一種則企圖利用外部的敵對勢力,為一己的私利和政治陰謀服務,當時的左丞相胡惟庸就是一例。胡惟庸引狼入室的可恥行徑,更加襯托出湯和抗倭的凜然正氣。
信國公湯和設計並監督建成的金鄉衛城有兩大特點:一是軍衛化;二是按劉基建南京紫禁城的「八卦乾坤布局。」
朱洪武建國後的定國方針是朱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戰略國策,也是朱元璋命令湯和「並海置衛」,在浙江沿海置五十九衛的歷史背景。南京紫禁城的布城格局與金鄉的格局如出一轍,也就是劉基的八卦城格局。南京有「玄武門」、「玄武湖」,就是採用八卦中的「青龍、朱雀、白虎、玄武」作為城門稱謂的命名方式。
所以,金鄉「掘田河」已巳年改建成池,金鄉中學教師夏守安命名為「坎池」,也是取八卦中「南離北坎」之義,又暗含消防之意,亦遵循了金鄉是八卦城的宗旨。

古鎮金鄉,自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城稱衛以來,至今已六百餘年。歷經時世變亂,清代順治年間的十里遷界,衛城曾成為一片榛莽之地。後康熙時「展界」重建,主建築逐漸恢復。
洪武十七年(1384)明太祖朱元璋命信國公湯和在金舟鄉置衛築城,改稱金鄉衛。明代的金鄉衛,統率平陽縣所有的水陸關寨,南至蒲門、壯士千戶所;北至沙園(現屬瑞安)、寧村(現屬於甌海)、海安(現屬樂清)千戶所。
金鄉衛共設十一寨、十五堠。
十一寨為:廟後寨、嶼門寨、巴艚寨、大嶴寨、炎亭寨、大鑊寨、小鑊寨、石塘寨、石坪寨、大漁寨、小漁寨。
十五堠為:半塘堠、尖山堠、白崎堠、馬跡堠、鳳凰堠、猴頭堠、上洋堠、畢灣堠、東岡堠、嶺門堠、東山堠、蒙灣堠、蘭頭堠、巴艚山堠、奠山堠。
堠下還有許多墩。 如現存的大煙墩山古煙墩,位於大漁鎮小嶴村墩山巔,海拔約250米系明代抗倭的報警設施,佔地面積100平方米,高約7米,極目海天,頗為壯觀。現保存基本完整,是明代抗倭斗爭的珍貴實物。1988年列為蒼南縣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金鄉衛城牆周長9里30步,計1420餘丈,牆高1.9丈,趾厚2丈,堞1650口,窩鋪43座。有城門四座,東,迎旭門;南,靖海門;西,來爽門;北,望京門。各設城樓。水門原有四座,現剩兩座。城體結構用不規則條石壘迭,內夯黃土和礫石。因歷史變故,今僅存部分城基、北、西城門和南、西水門及西水門之上的魁星閣。城牆外有完整的30至50米寬的護城河圍繞。城內小河通過水門與護城河相通。護城河上有吊橋。
衛城內衛廳前面有廣濟大倉和小倉,計廒二十餘間,收支衛所俸糧。衛廳在衛山(即獅山)上,設有瞭望台,既遠眺海防,又近廒倉。倉前倉後還設土地廟,意為土地公公保佑倉儲大事,平安無恙。

從金舟鄉始,至金鄉建衛,有數百年的歷史。建衛築城至今又有600多年的歷史。十里遷界,「漁鹽之利盡失」,對經濟的發展起了很大的破壞作用。康熙九年「展界」後,金鄉人民逐漸恢復生計,主要從事於農業、商業、手工業和漁業。
在農業方面,宋元的自然災害,或大風雨、或大水海溢,人們與自然界的抗爭,集中在築堤埭、建陡門上。
南宋孝淳熙八年(1181),金舟鄉廿二都夏口林仲彝主持興建「烏嶼陡門」,這是有志可考的最早陡門,地點在靈峰東北、馬鞍山以南的烏嶼山麓。並有銘文鐫刻於烏嶼山岩石上:「陵谷變遷、滄海桑田;人用智力,復歸其天。瀦之為淵,決之為川;澤潤斯民,於斯萬年。」二十七年之後,縣令汪季良偕同林仲彝之子林居雅,興築著名的陰均陡門,影響更為久遠。當地人為了紀念他們,建「陰勻廟」、立汪季良像以奉祀。
林居雅繼承父願,舍己居築堤,防鹽潮水澇,為耕耘創造良好的條件;為江南地區的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城牆建成後的600多歷史中,金鄉很長一段時間,是個以農業為基礎,「工農商學兵」皆有的城鎮。城內的農民的其本良田均在城外四周,但由於人多地少,所以城內居民,除了務農,還有不少從事其他行業。

C. 蒼南縣的歷史沿革

蒼南縣早在商周時期已有人類活動,宋、元以來人文薈萃,明代為抗倭前線,新民族主義革命回時期是老革答命根據地,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為沿海對外開放縣。
春秋時為東甌越人地。戰國時屬越,秦統一中國後,屬閩中郡。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於閩中故地置閩越國,屬閩越國。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立騶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今溫州),世稱東甌王,為東海轄地。
漢武帝時,東甌舉國內遷江淮間,國除。
漢昭帝始王二年(公元前85年),今蒼南地屬回浦縣。
此後歷屬章安、永寧、羅陽、安陽、安固、始陽、橫陽、永嘉、平陽等縣。
1981年6月18日,國務院給省政府下達批復,批准設立蒼南縣。將原屬平陽的礬山鎮以及靈溪、礬山、馬站、金鄉、錢庫、宜山、橋墩等7個區的72個公社劃歸蒼南縣管轄,縣城設在靈溪鎮。
1981年11月5日,蒼南,平陽分署辦公。

D. 蒼南宜山鎮的歷史從何說起

神宗元抄豐年間(1078—1086) 廢都,保復鄉里。襲平陽置前倉(今錢倉)、杷槽(今舥艚)、泥山(今宜山)3鎮。各鎮設有場務,收取商稅。現考諸文獻,永嘉縣僅知建牙、集善、德政、吹台、孝義、賢宰、仙桂、清通、仙居9鄉,里名僅悉集雲、鵬飛2個。 這是網上找到的較早的記錄.

我也起發一個貼子.宜山在中國文獻中最早的歷史記錄是什麼時候.
懸賞分為:100分好了.如果10天沒有人答出來.就再加50分,直到滿200分為止.希望能給大家一點動力

E. 有誰知道蒼南縣歷史么

蒼南縣位於浙江省的沿海最南端。隸屬於中國浙江省溫州市。歷史上一直屬平陽縣轄域,於1981年獨立設縣。蒼南縣地理坐標為北緯27°30′,東經120°23'連福建,1981年6月從平陽縣析出獨立建縣,因地處括蒼山脈之南,取縣名為蒼南。而括蒼山在平陽並沒有什麼名氣.另一種說法是蒼南是,取玉蒼山和南港平原、江南平原中間的一個字而得蒼南.素有浙江「南大門」之稱,東與東南瀕臨東海,西南毗連福建省福鼎市,西鄰泰順縣,北與平陽、文成兩縣接壤。蒼南城區距溫州市區81公里,距離省會杭州432公里,104國道自北而南穿越城區。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十分優越。年平均氣溫18℃,年平均降水量1670.1毫米。總面積1261.08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72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55公里。轄10鎮、2個民族鄉,總人口118.46萬人。縣政府駐靈溪鎮人民大道。
蒼南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早在商周時期已有人類活動,宋、元以來人文薈萃,明代為抗倭前線,新民族主義革命時期是革命老根據地,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為沿海對外開放縣。
今日的蒼南,早在新石器時代,靈溪鎮的渡龍山上就有人類活動,並留下了以往的石器和古陶碎片。至今錢庫鎮桐橋村還遺留有7座商周時期石棚墓。它是當時浙南沿海地區的一種比較特殊的墓葬形制,這種巨石墓葬文化在國內極為罕見,已被列為「國保」單位。商周時期人類活動逐漸頻繁。春秋時為東甌越人地。戰國時屬越,秦統一中國後,屬閩中郡。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於閩中故地置閩越國,屬閩越國。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立騶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今溫州),世稱東甌王,為東海轄地。漢武帝時,東甌舉國內遷江淮間,國除。漢昭帝始王二年(公元前85年),今蒼南地屬回浦縣。當地的閩南文化主要來自明朝清朝時的閩南的莆田人移民和已經移民到泉州漳州的莆田人再次移民到溫州,以蒼南縣為中心分布,被稱為浙南閩語。,此後歷屬章安、永寧、羅陽、安陽、安固、始陽、橫陽、永嘉、平陽等縣。
1981年3月6日,中共平陽縣委、平陽縣革命委員會向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革命委員會提出《關於要求分縣問題的報告》。6月18日,國務院給省政府下達批復,批准設立蒼南縣。將原屬平陽的礬山鎮以及靈溪、礬山、馬站、金鄉、錢庫、宜山、橋墩等7個區的72個公社劃歸蒼南縣管轄,縣城設在靈溪鎮。同年11月5日,蒼南,平陽分署辦公。後經幾次行政區劃調整,轄36個鄉鎮(其中鄉16個、建制鎮20個),104個居民區,818個行政村,總人口122.4萬。
蒼南是革命老根據地縣,有著悠久、光榮的革命斗爭歷史,早在1919年,地處東南海域的古鎮金鄉,各小學師生和一批進步知識青年,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舉行反帝愛國大遊行,組織進步社團,傳播新文化新思想。1923年6月,江南白沙鹽民在吳信直的帶領下,首舉暴動義旗,掀起了反壓迫反剝削的怒潮。這些活動,啟發了蒼南人民的覺悟,為後來中國共產黨在蒼南地區建立組織和開展革命斗爭,打下了基礎。
自隋大業三年(607)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科止的1248年間,蒼南歷史上曾經有文狀元1人(徐儼夫),武狀元7人(陳鰲、陳鶚、黃裦然、林管、項桂發、章夢飛、林時中),文榜眼2人(鄒臻、周仁勇),武榜眼2人(戴應發、文武榜眼周仁勇),文探花2人(陳桷、黃中),武探花1人(孔元圭),文科進士268人,武科進士156人。佛教「玉蒼派」影響遍及東南亞;民間神祗楊老爺在我國東南沿海有廟宇500多座,影響力僅次於「海上女神」媽祖。宜山八岱村的夾纈印染工藝有「印染業活化石」之稱,它採用純棉土布作原料,用天然植物板蘭根提煉的靛青作顏料,是最環保的印染工藝,已引起國內外專家的重視。唐宋盛行一時,已在世界上失傳的摩尼教也在蒼南留下了蹤跡,括山鄉下湯村(古稱鵬山)的選真寺留有鄉人孔克表撰寫的《選真事記》碑刻,是研究摩尼教的珍貴資料。

F. 溫州的歷史

溫州經濟的迅速發展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典型成功代表之一。以歷史悠久的商業文化為底蘊,以非公有制經濟為平台,以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為途徑,以政策的適時適度引導為主要推動力,溫州人民創造出一個經濟超常規發展的奇跡。溫州經濟發展運行模式對新形勢下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寶貴的借鑒作用。

一、歷史悠久的溫州商業文化 溫州的傳統文化,一直有著「追求功利型」特徵。由於溫州歷史上就人多地少,地理位置又遠離政治中心,從事小商小販的特別多。在北宋興起、南宋形成的永嘉學派的「事功學說」,批評封建政府限制工商業發展的「重農抑末」思想,提出了「以利和義」、「義利並舉」的主張,在物質和道義的關繫上,摒棄了那種「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的重義輕利觀念,造就了溫州人強烈的商業意識和商業頭腦,溫州人把物質看成是道德思想的載體,把通過辛勤勞動擁有物質財富看成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溫州的傳統文化另一鮮明特徵就是務實,既不作空洞的玄學討論,也不過多理會外部環境的風雲變幻,自始至終追求「經世致用」。「致用」的目的必然追求效益最大化,隨之自然孕育了溫州人謀求生存和發展的「千萬」精神:克服千難萬險,走遍千山萬水,想出千方百計,道盡千言萬語,不惜千辛萬苦,掙得千金萬銀。古已有之的重商傳統,認定了市場是衣食父母,利潤是終極目的。這些「功利主義」的商業文化傳統與計劃經濟的意識形態之間存在難以彌和的裂痕,在過去計劃經濟的條件下,只能被暫時封凍起來。然而,暫時的封凍也只是相對的。據《人民日報》1957年10月9日報道,早在1956年,溫州永嘉縣就進行了「包產到戶」的試驗。至1957年夏季,溫州各縣共約1000個農業社,包括178000多戶社員(占入社農戶的15%)參與了這一試驗。脫離土地的溫州農民,依靠世代相傳的商業智慧和技巧,發揚「敢為人先」的精神,開始小范圍地走向了市場競爭的舞台。當1978年改革開放剛剛開始,計劃經濟下的意識形態略有松動,溫州人便迅速尋找自身發展的突破口,形成對傳統計劃經濟意識形態的「背離」,這是「溫州模式」創始的重要文化動因。
二、崛起的動因———非公有制經濟的大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溫州率先進行了市場趨向改革,政府放手發展私營經濟,大膽進行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的探索。溫州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1)1978年至1980年代中期,「前店後廠」為主要特徵。由於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從事家庭工業和個體工商業,出現了「家家辦工廠、戶戶聞機聲」的景象,「前門開店、後院生產」是當時的典型模式。(2)1980年代中期到1992年,主要特徵是「股份合作制的孕育和誕生」。由於私營經濟的迅猛發展,個體或家庭作坊式的生產經營方式,已經不能適應企業更大規模、更高檔次的發展,於是,各個小企業紛紛走向聯合,由多個業主共同投資的股份合作制企業應運而生,「股份合作制」成為當時最典型的企業組織形式。(3)1992年到1998年,整頓理順、規范提高階段。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後,溫州市組織開展了以提高經濟整體素質為核心的二次創業,集中解決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一些突出問題,對一些共性的問題做了適當的理順和規范。(4)1998年黨的「十五大」以後至今,健康發展階段。根據黨的「十五大」和全國人大九屆一次會議的修憲精神,採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到2002年5月份,溫州市個體工商戶21萬多個,非公有制企業4萬多家。全市非公有制企業數佔全市企業總數的90%以上;按照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資本比例法」推算,非公有制企業實現工業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80%多。
三、興盛的動因———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 溫州市經濟發展道路從以下兩組數字可以得到明顯反映:第一組數字是一、二、三產業結構的變化,1978年是44.2:35.8:22.0,2001年是6.1:56.6:37.3,第二產業增長了58%;第二組數字是2001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的情況,第一產業增加值57.1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528.3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47.74億元。農村的城鎮化推動了農業的工業化,樂觀地講,溫州已經進入工業化中後期。經典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模式,主要是工業企業在城市大量興建和農村人口向城市大舉遷移。而溫州市的發展沒有走這條道路,而是加快以鄉鎮企業、私營經濟為依託的農業工業化來促進農村城市化,以發展小城鎮為重心走分散型城市化的道路。到2000年,溫州市的建制鎮達到130個,人口達488.24萬人,人口超過5萬的建制鎮21個,其中以柳市、龍港為代表的30個經濟強鎮,其人口佔全市農村人口的38.6%,但其經濟總量占據了全市農村的82.6%。據估計,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小城鎮的崛起,溫州農村已經有100多萬農民轉移出來,成為城鎮居民。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表明,溫州市城鎮人口佔全市總人口比例達到了51%,城市化水平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四、結語 (一)溫州經濟發展運行模式,是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在市場經濟體制運行條件下創造出來的 市場經濟體制使溫州人如魚得水,為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完善市場經濟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發展是硬道理,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促進發展,同時,改革又必須以思想解放為前提。溫州模式的成功,得益於積極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合理引導和發揮先進文化的驅動力,尋找和因勢利導本地經濟發展的突破口。(二)溫州非公有制經濟的迅速發展,政府的有效作為功不可沒 一是樹立服務意識。凡是應該企業辦的事情,政府堅決不幹預;凡是一家一戶企業辦不了的事情,政府主動承擔「牽線搭台」任務。二是制定支持政策。全國第一個私營企業地方行政性法規、第一個股份合作制 農業經濟問題 2002年第11期經濟地方行政性法規都出自溫州。三是加強管理引導。鑒於在經濟發展初期假冒偽劣產品對溫州經濟的負面影響,溫州市提出了「質量立市、名牌興業」的口號,經過近10年的努力,已經基本解決了假、冒、騙的頑症,溫州經濟開始轉為規模型、外向型、科技型、區域型、品牌型的經濟模式。(三)溫州市在加快小城鎮建設方面的做法很有創新 (1)統一規劃、有序發展。結合建設「現代化新溫州」的導向戰略,政府按照「強化中心鎮、突出重點鎮、兼顧一般鎮」的原則,強化了中心鎮的中心地位。(2)改革機制、強化職能。相繼對行政管理體制、鎮級財政體制、城鎮建設的投融資體制、土地使用制度、戶籍制度、糧食購銷體制和社會保障制度等進行了配套改革。(3)支持扶植、表彰獎勵。對重點鎮給予某些縣級管理職能,在試點鎮建立健全縣級管理部門的延伸機構並賦予相應許可權,優先安排工業園區建設項目,在具備條件的試點鎮建立「投資開發公司」,按照經濟發展總量、增長質量、綜合實力等進行綜合評比,對先進城鎮予以隆重表彰和經濟重獎。(四)溫州經濟運行模式只是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特別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之一 在我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以後,全國各地都不同程度、從不同方面進行著許多有益的探索。如:蘇州在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方面進行了更為廣泛的有益實踐,該市農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合作經濟組織的農戶約佔10%左右,並已經充分顯示出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的成效。主要的具體組織形式有:股份制的各類專業合作社(聯合體)、會員制的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合同制的「公司+農戶」的龍頭企業、村級(資產)股份合作社等。政府在提供寬松有利的環境上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例如江蘇對農村專業合作社的服務、稅收、經營業務等適時出台了若干很好的政策,張家港市計劃建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擔保基金,為各類技術協會、經濟組織等提供貸款擔保。另外,政府在各種生產要素、尤其是土地的流動和流轉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完善和修正具體的操作辦法,在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的前提下,探索和採用租用、入股等多種形式,保障了生產要素流動的有序進行,加快了農業產業化步伐,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G. 蒼南歷史上有什麼重要戰役

三年游擊戰爭期間,浙南地區為南方八省十四個根據地之一,而蒼南是浙南地版區的主要權革命根據地。全縣已批準的老區鄉有47個(大部是二戰時期),占總鄉(鎮)數的65.3%。革命老根據地面積有1041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82.6%。革命老根據地的人口有549463人,占總人口的54.4%①。1988年5月,省府批准為老革命根據地縣。

H. 誰知道蒼南歷史靈溪的傳說

《蒼南靈溪鎮志》有〔附〕部分地名小考, 靈溪,因鎮東有溪,溪東有蜿蜒起伏的山丘,狀如游龍,傳說為「山龍過溪」穴位,故名龍溪。因閩語方言「龍」與「靈」同音,諧名靈溪。

I. 浙江省蒼南縣的歷史有誰能說說如題 謝謝了

蒼南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早在商周時期已有人類活動,宋、元以來人文薈萃,明代為抗倭前線,新民族主義革命時期是革命老根據地,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為沿海對外開放縣。 今蒼南地,早在新石器時代,靈溪鎮的渡龍山上就有人類活動,並留下了石器和古陶碎片。至今錢庫鎮桐橋村還遺留有7座商周時期石棚墓。它是當時浙南沿海地區的一種比較特殊的墓葬形制,這種巨石墓葬文化在國內極為罕見,已被列為「國保」單位。商周時期人類活動逐漸頻繁。春秋時為東甌越人地。戰國時屬越,秦統一中國後,屬閩中郡。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於閩中故地置閩越國,屬閩越國。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立騶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今溫州),世稱東甌王,為東海轄地。漢武帝時,東甌舉國內遷江淮間,國除。漢昭帝始王二年(公元前85年),今蒼南地屬回浦縣。此後歷屬章安、永寧、羅陽、安陽、安固、始陽、橫陽、永嘉、平陽等縣。 1981年3月6日,中共平陽縣委、平陽縣革命委員會向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革命委員會提出《關於要求分縣問題的報告》。6月18日,國務院給省政府下達批復,批准設立蒼南縣。將原屬平陽的礬山鎮以及靈溪、礬山、馬站、金鄉、錢庫、宜山、橋墩等7個區的72個公社劃歸蒼南縣管轄,縣城設在靈溪鎮。同年11月5日,蒼南,平陽分署辦公。後經幾次行政區劃調整,轄36個鄉鎮(其中鄉16個、建制鎮20個),104個居民區,818個行政村,總人口122.4萬。 蒼南是革命老根據地縣,有著悠久、光榮的革命斗爭歷史,早在1919年,地處東南海域的古鎮金鄉,各小學師生和一批進步知識青年,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舉行反帝愛國大遊行,組織進步社團,傳播新文化新思想。1923年6月,江南白沙鹽民在吳信直的帶領下,首舉暴動義旗,掀起了反壓迫反剝削的怒潮。這些活動,啟發了蒼南人民的覺悟,為後來中國共產黨在蒼南地區建立組織和開展革命斗爭,打下了基礎。 自隋大業三年(607)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科止的1248年間,蒼南歷史上曾經有文狀元1人(徐儼夫),武狀元7人(陳鰲、陳鶚、黃裦然、林管、項桂發、章夢飛、林時中),文榜眼2人(鄒臻、周仁勇),武榜眼2人(戴應發、文武榜眼周仁勇),文探花2人(陳桷、黃中),武探花1人(孔元圭),文科進士268人,武科進士156人。佛教「玉蒼派」影響遍及東南亞;民間神祗楊老爺在我國東南沿海有廟宇500多座,影響力僅次於「海上女神」媽祖。宜山八岱村的夾纈印染工藝有「印染業活化石」之稱,它採用純棉土布作原料,用天然植物板蘭根提煉的靛青作顏料,是最環保的印染工藝,已引起國內外專家的重視。唐宋盛行一時,已在世界上失傳的摩尼教也在蒼南留下了蹤跡,括山鄉下湯村(古稱鵬山)的選真寺留有鄉人孔克表撰寫的《選真事記》碑刻,是研究摩尼教的珍貴資料。

J. 蒼南創建於哪一年

蒼南縣位於浙江省最南端,瀕臨東海。陸、海域面積分別為1261平方公里和37200平方公里。轄20個鎮、16個鄉。總人口122. 3萬,除漢族外,還有畲、回等27個少數民族。
蒼南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早在商周時期已有人類活動,宋、元以來人文薈萃,明代為抗倭前線,新民族主義革命時期是革命老根據地,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為沿海對外開放縣。
今蒼南地,遠在商周時期便有人類活動。春秋時為東甌越人地。戰國時屬越,秦統一中國後,屬閩中郡。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於閩中故地置閩越國,屬閩越國。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立騶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今溫州),世稱東甌王,為東海轄地。武帝時,東甌舉國內遷江淮間,國除。昭帝始王二年(公元前85年),今蒼南地屬回浦縣。此後歷屬章安、永寧、羅陽、安陽、安固、始陽、橫陽、永嘉、平陽等縣。
1981年3月6日,中共平陽縣委、平陽縣革命委員會向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革命委員會提出《關於要求分縣問題的報告》。6月18日,國務院給省政府下達批復,批准設立蒼南縣。將原屬平陽的礬山鎮以及靈溪、礬山、馬站、金鄉、錢庫、宜山、橋墩等7個區的72個公社劃歸蒼南縣管轄,縣城設在靈溪鎮。同年11月5日,蒼南,平陽分署辦公。後經幾次行政區劃調整,現轄36個鄉鎮(其中鄉16個、建制鎮20個),104個居民區,818個行政村,總人口122.4萬。

閱讀全文

與蒼南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