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歷史文化名城餘姚

歷史文化名城餘姚

發布時間:2021-02-04 11:12:57

❶ 浙江省有幾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幾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浙江省內國家級、省級、市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名鎮、歷史文化名村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6個):杭州、紹興、寧波、衢州、臨海、金華

全國歷史文化名鎮(6個):嘉善縣西塘鎮、桐鄉市烏鎮、湖州南潯區南潯鎮、紹興縣安昌鎮、寧波江北區慈城鎮、象山縣石浦鎮

全國歷史文化名村(2個):武義縣俞源鄉俞源村、武義縣武陽鎮郭洞村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第一批1991年10月公布,6個):溫州、餘姚、湖州、舟山定海、金華(已升國家級)、東陽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第二批,2000年1月21日公布,6個):嘉興、蘭溪、天台、松陽、瑞安、龍泉

省級歷史文化名鎮(1991年10月日公布,15個):餘杭塘棲鎮、蕭山衙前鎮、寧波江北慈城鎮、餘姚梁弄鎮、象山石浦鎮、永嘉岩頭鎮、湖州南潯鎮、海寧鹽官鎮、桐鄉烏鎮、紹興東浦鎮、紹興柯橋鎮、紹興安昌鎮、諸暨楓橋鎮、江山二十八都鎮、溫嶺市箬山鎮(已並入石塘鎮)

省級歷史文化名村(1991年10月日公布,4個):樂清仙溪鎮南閣村、永嘉岩頭鎮蒼坡村、餘姚市梁弄鎮橫坎頭村、遂昌縣焦灘鄉獨山村

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2000年1月21日公布,25個):蕭山進化鎮、建德市新葉、富陽市龍門鎮、臨安市河橋鄉、寧海縣前童鎮、慈溪市鳴鶴鎮(現屬觀海衛鎮)、永嘉縣楓林鎮、平陽縣騰蛟鎮、嘉善縣西塘鎮、嵊州市崇仁鎮、諸暨市斯宅民居、金華縣曹宅鎮、武義縣俞源鄉、義烏市赤岸鎮、浦江縣鄭宅鎮、仙居縣皤灘鄉、台州市路橋、溫嶺市新河鎮、舟山市馬嶴鎮、平湖市當湖鎮南河頭、金華縣孝順鎮山頭下村、武義縣武陽鎮郭洞村、縉雲縣新建鎮河陽村、慶元縣松源鎮大濟村、松陽縣大東壩鎮石倉村

省級歷史文化村鎮(2006年6月2日公布,33個):桐廬縣深澳鎮(現與窄溪、石阜2鎮合並為江南鎮)、淳安縣浪川鄉芹川村、奉化市溪口鎮岩頭村、溫州市甌海區澤雅鎮的水碓坑村和黃坑村、瑞安市飛雲鎮林垟、永嘉縣岩坦鎮嶼北村、蒼南縣橋墩鎮碗窯村、蒼南縣金鄉鎮、泰順縣雅陽鎮的百福岩村和塔頭底村、德清縣新市鎮、嘉興市新塍鎮、嵊州市金庭鎮華堂村、嵊州市竹溪鄉竹溪村、義烏市佛堂鎮、永康市石柱鎮厚吳村、蘭溪市女埠街道虹霓山村、蘭溪市永昌街道、武義縣大田鄉嶺下湯村、浦江縣白馬鎮嵩溪村、江山市清湖鎮、江山市石門鎮清漾村、龍游縣湖鎮鎮、龍游縣石佛鄉三門源村、開化縣霞山鄉、溫嶺市溫嶠鎮、天台縣街頭鎮、仙居縣白塔鎮高遷古村落、麗水市蓮都區西溪鄉、青田縣阜山鄉、松陽縣赤壽鄉界首村、遂昌縣王村口鎮、龍泉市龍南鄉上田村、岱山縣東沙鎮

省級歷史文化街區(2006年6月2日公布,2個):海寧市南關廂、台州市椒江區章安

溫州市級歷史文化街區(第一批,2006年12月21日公布,1個):平陽縣昆陽鎮坡南街區

溫州市級歷史文化村鎮(第一批,2006年12月21日公布,12個):平陽縣鳳卧鎮、平陽縣青街畲族鄉、文成縣南田鎮、泰順縣筱村鎮、瑞安市高樓鄉、樂清市仙溪鎮北閣村、樂清市城北鄉黃檀硐村、樂清市淡溪鎮黃塘村、永嘉縣大若岩鎮埭頭村、永嘉縣潘坑鄉岩龍村、文成縣嶺後鄉雅庄村、泰順縣新浦鄉庫村

寧波市級歷史文化村鎮(第一批,2005年8月日公布,10個):奉化市溪口鎮岩頭村、餘姚市大嵐鎮柿林村、餘姚市梨洲街道金冠村、寧海縣深甽鎮清潭村、象山縣曉塘鄉黃埠村、象山縣西周鎮儒雅洋村、鄞州區茅山鎮走馬塘村、鄞州區章水鎮蜜岩村、江北區慈城鎮半浦村、東錢湖旅遊渡假區東錢湖鎮韓嶺村

❷ 浙江省目前的七個歷史文化名城是那幾個

浙江省內國家級、省級、市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名鎮、歷史文化名村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6個):杭州、紹興、寧波、衢州、臨海、金華

全國歷史文化名鎮(6個):嘉善縣西塘鎮、桐鄉市烏鎮、湖州南潯區南潯鎮、紹興縣安昌鎮、寧波江北區慈城鎮、象山縣石浦鎮

全國歷史文化名村(2個):武義縣俞源鄉俞源村、武義縣武陽鎮郭洞村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第一批1991年10月公布,6個):溫州、餘姚、湖州、舟山定海、金華(已升國家級)、東陽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第二批,2000年1月21日公布,6個):嘉興、蘭溪、天台、松陽、瑞安、龍泉

省級歷史文化名鎮(1991年10月日公布,15個):餘杭塘棲鎮、蕭山衙前鎮、寧波江北慈城鎮、餘姚梁弄鎮、象山石浦鎮、永嘉岩頭鎮、湖州南潯鎮、海寧鹽官鎮、桐鄉烏鎮、紹興東浦鎮、紹興柯橋鎮、紹興安昌鎮、諸暨楓橋鎮、江山二十八都鎮、溫嶺市箬山鎮(已並入石塘鎮)

省級歷史文化名村(1991年10月日公布,4個):樂清仙溪鎮南閣村、永嘉岩頭鎮蒼坡村、餘姚市梁弄鎮橫坎頭村、遂昌縣焦灘鄉獨山村

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2000年1月21日公布,25個):蕭山進化鎮、建德市新葉、富陽市龍門鎮、臨安市河橋鄉、寧海縣前童鎮、慈溪市鳴鶴鎮(現屬觀海衛鎮)、永嘉縣楓林鎮、平陽縣騰蛟鎮、嘉善縣西塘鎮、嵊州市崇仁鎮、諸暨市斯宅民居、金華縣曹宅鎮、武義縣俞源鄉、義烏市赤岸鎮、浦江縣鄭宅鎮、仙居縣皤灘鄉、台州市路橋、溫嶺市新河鎮、舟山市馬嶴鎮、平湖市當湖鎮南河頭、金華縣孝順鎮山頭下村、武義縣武陽鎮郭洞村、縉雲縣新建鎮河陽村、慶元縣松源鎮大濟村、松陽縣大東壩鎮石倉村

省級歷史文化村鎮(2006年6月2日公布,33個):桐廬縣深澳鎮(現與窄溪、石阜2鎮合並為江南鎮)、淳安縣浪川鄉芹川村、奉化市溪口鎮岩頭村、溫州市甌海區澤雅鎮的水碓坑村和黃坑村、瑞安市飛雲鎮林垟、永嘉縣岩坦鎮嶼北村、蒼南縣橋墩鎮碗窯村、蒼南縣金鄉鎮、泰順縣雅陽鎮的百福岩村和塔頭底村、德清縣新市鎮、嘉興市新塍鎮、嵊州市金庭鎮華堂村、嵊州市竹溪鄉竹溪村、義烏市佛堂鎮、永康市石柱鎮厚吳村、蘭溪市女埠街道虹霓山村、蘭溪市永昌街道、武義縣大田鄉嶺下湯村、浦江縣白馬鎮嵩溪村、江山市清湖鎮、江山市石門鎮清漾村、龍游縣湖鎮鎮、龍游縣石佛鄉三門源村、開化縣霞山鄉、溫嶺市溫嶠鎮、天台縣街頭鎮、仙居縣白塔鎮高遷古村落、麗水市蓮都區西溪鄉、青田縣阜山鄉、松陽縣赤壽鄉界首村、遂昌縣王村口鎮、龍泉市龍南鄉上田村、岱山縣東沙鎮

省級歷史文化街區(2006年6月2日公布,2個):海寧市南關廂、台州市椒江區章安

溫州市級歷史文化街區(第一批,2006年12月21日公布,1個):平陽縣昆陽鎮坡南街區

溫州市級歷史文化村鎮(第一批,2006年12月21日公布,12個):平陽縣鳳卧鎮、平陽縣青街畲族鄉、文成縣南田鎮、泰順縣筱村鎮、瑞安市高樓鄉、樂清市仙溪鎮北閣村、樂清市城北鄉黃檀硐村、樂清市淡溪鎮黃塘村、永嘉縣大若岩鎮埭頭村、永嘉縣潘坑鄉岩龍村、文成縣嶺後鄉雅庄村、泰順縣新浦鄉庫村

寧波市級歷史文化村鎮(第一批,2005年8月日公布,10個):奉化市溪口鎮岩頭村、餘姚市大嵐鎮柿林村、餘姚市梨洲街道金冠村、寧海縣深甽鎮清潭村、象山縣曉塘鄉黃埠村、象山縣西周鎮儒雅洋村、鄞州區茅山鎮走馬塘村、鄞州區章水鎮蜜岩村、江北區慈城鎮半浦村、東錢湖旅遊渡假區東錢湖鎮韓嶺村

浙江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8處
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 富春江—新安江風景名勝區 雁盪山風景名勝區 普陀山風景名勝區 天台山風景名勝區 嵊泗列島風景名勝區 楠溪江風景名勝區 莫干山風景名勝區 雪竇山風景名勝區 雙龍風景名勝區 仙都風景名勝區 江郎山風景名勝區 仙居風景名勝區 浣江—五泄風景名勝區 方岩風景名勝區 百丈祭飛雲湖風景名勝區 方山—長嶼硐天風景名勝區 浙江省的天姥山風景名勝區

西湖 宋城 雷峰塔 杭州樂園 未來世界 東方文化園 野生動物世界 雙溪竹海 千島湖 瑤琳仙境 浙西大峽谷 安吉竹子博覽園 烏鎮 西塘 大慈岩 大明山 南潯 太湖 富春桃源 桐廬垂雲通天河 鹽官觀潮 嘉興南湖
魯迅故里 柯岩 蘭亭 會稽山 五泄 新昌大佛寺 普陀山 溪口
滕頭 寧波天一閣 天下玉苑 雅戈爾動物園 丹山赤水 五龍潭 中國漁村 寧波松蘭山海濱
天台山 仙都 八面山影視城 長嶼硐天 臨海江南長城 雁盪山 楠溪江 天目山 溫州江心嶼 龍游石窟 仙居 江郎山 義烏國際商貿城 諸葛八卦村 仙華山 雙龍

❸ 什麼的餘姚

餘姚市位於浙東寧紹平原,東與寧波市江北區、鄞州區相鄰,南枕四明山,與奉專化、嵊州屬市接壤,西連上虞市,北毗慈溪市,西北於錢塘江、杭州灣中心線與海鹽縣交界。餘姚歷史悠久,境內河姆渡古文化遺址證明,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類定居,繁衍生息。餘姚市轄6個街道、14個鎮、1個鄉:鳳山街道、陽明街道、梨洲街道、蘭江街道、郎霞街道、低塘街道;臨山鎮、泗門鎮、馬渚鎮、牟山鎮、丈亭鎮、梁弄鎮、陸埠鎮、大隱鎮、大嵐鎮、河姆渡鎮、四明山鎮、小曹娥鎮、黃家埠鎮、三七市鎮;鹿亭鄉。市人民政府駐蘭江街道北蘭江路1號。

❹ 餘姚的別名及歷史淵源

餘姚歷史悠久,境內河姆渡古文化遺址證明,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類定居,繁衍生息。相傳是「舜後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雲餘姚」。秦時置縣(一說漢建),屬會稽郡。東漢建安五年(200)始築縣城,為浙東古縣城之一。
據《太平寰宇記》所載:唐初「餘姚之境東包明州,西轄上虞,為越州巨鎮」,一度升為姚州。宋為「望縣」,「東南最名邑」。元貞元年(1295)又升為餘姚州。明洪武二年(1369)廢州復縣。1911年11月8日(清宣統三年九月十八日)餘姚「光復」。1949年5月23日餘姚解放。新中國建立後,境域多次變動,最大一次是1954年,大古塘以北棉區劃歸慈溪縣,慈溪縣西部稻區、山區劃歸餘姚縣。1985年7月26日撤縣設市,隸屬寧波市,設九區、八個鎮、六十三個鄉。到2002年底,全市設17個鎮、2個鄉、4個街道。
餘姚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以三大歷史文化聞名於世。一是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 1973 年,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了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它的稻作農業、干欄式建築、劃槳行舟和崇鳥敬日等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遺存,足以讓人們嘆為觀止, 被人們譽為「七千年前的文化寶庫」。 二是「姚江文化」。自漢以來,餘姚名家輩出, 群彥爭輝, 故有「姚江人物甲天下」的美譽。三國的虞翻,是著名的《易》學家;東晉時的虞喜,最早發現了「歲差」;隋唐時虞世南,被唐太宗譽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在眾多的名家中,首推嚴子陵、王陽明、朱舜水和黃宗羲,被譽為「四先賢」,王陽明和黃宗羲被列入中國十大思想家。餘姚也因此被稱為「東南最名邑」和「文獻名邦」;三是浙東紅色文化。 抗日戰爭時期,餘姚梁弄成為全國十九塊抗日根據地之一的浙東抗日根據地的領導中心,中共浙東區委,新四軍浙東縱隊司令部、政治部等領導機關均設在餘姚梁弄。浙東根據地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浙東大地燃起了抗日烽火,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譜寫了壯麗的詩篇。
餘姚歷史大記事:
http://www.yywhty.gov.cn/lishi/4.htm#

❺ 餘姚的由來

餘姚歷史見於文獻記載從虞舜開始,先後有「舜耕歷山」、「禹藏秘圖」之說。春秋時期餘姚屬越國,戰國中期餘姚成為楚國轄地。餘姚秦時置縣,建縣已有 2200 多年歷史。 1985 年,經國務院批准,餘姚撤縣設市, 1995 年,餘姚被國務院升格為二類市。 餘姚城素為縣治所在,古城由南、北兩城組成,雙城合璧,別具一格。北城始建於東漢建安五年( 200 ),南城築於明嘉靖年間。直至今日,餘姚歷史城區內原有的里巷格局、街道尺度、河網水系仍有相當部分保存完好,並與成片的民居構成了較完整的古城區風貌。

餘姚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以三大歷史文化聞名於世。一是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 1973 年,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了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它的稻作農業、干欄式建築、劃槳行舟和崇鳥敬日等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遺存,足以讓人們嘆為觀止, 被人們譽為「七千年前的文化寶庫」。 二是「姚江文化」。自漢以來,餘姚名家輩出, 群彥爭輝, 故有「姚江人物甲天下」的美譽。三國的虞翻,是著名的《易》學家;東晉時的虞喜,最早發現了「歲差」;隋唐時虞世南,被唐太宗譽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在眾多的名家中,首推嚴子陵、王陽明、朱舜水和黃宗羲,被譽為「四先賢」,王陽明和黃宗羲被列入中國十大思想家。餘姚也因此被稱為「東南最名邑」和「文獻名邦」;三是浙東紅色文化。 抗日戰爭時期,餘姚梁弄成為全國十九塊抗日根據地之一的浙東抗日根據地的領導中心,中共浙東區委,新四軍浙東縱隊司令部、政治部等領導機關均設在餘姚梁弄。浙東根據地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浙東大地燃起了抗日烽火,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譜寫了壯麗的詩篇。

❻ 餘姚是水鄉還是山城能否介紹一下餘姚啊

餘姚市位於浙江省東部,長江三角洲南翼,屬上海經濟區,東距國際港口城市寧波40公里,西距杭州市120公里,北瀕杭州灣,南接四明山,區域總面積1527平方公里。全市轄14個鎮、1個鄉、6個街道,現有常住人口85萬人。

餘姚山川秀麗,人傑地靈,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相傳是舜後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名餘姚。早在7000年前就創造了譽為世界文化瑰寶的「河姆渡文化」,使餘姚成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餘姚秦時置縣,歷史上曾涌現出東漢高士嚴子陵、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朱舜水和著名史學家黃宗羲等名人學士180多位,素有「東南最名邑」、「文獻名邦」之譽,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1985年撤縣設市,1994年被國務院批准為二類市。

改革開放以來,餘姚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連續多年被評為全國農村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市)。2002年,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85億元,比上年增長13%;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8.13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8.4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1.3%和45.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2.5億元,比上年增長30.3%;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573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68元,分別比上年增長8.9%和7%;金融機構年末存款余額175.66億元,貸款余額128.17億元,分別比年初增加36.02億元和34.68億元;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9%以內。

❼ 餘姚歷史

餘姚歷史見於文獻記載從虞舜開始,先後有「舜耕歷山」、「禹藏秘圖」之說。春秋時期餘姚屬越國,戰國中期餘姚成為楚國轄地。餘姚秦時置縣,建縣已有 2200 多年歷史。 1985 年,經國務院批准,餘姚撤縣設市, 1995 年,餘姚被國務院升格為二類市。 餘姚城素為縣治所在,古城由南、北兩城組成,雙城合璧,別具一格。北城始建於東漢建安五年( 200 ),南城築於明嘉靖年間。直至今日,餘姚歷史城區內原有的里巷格局、街道尺度、河網水系仍有相當部分保存完好,並與成片的民居構成了較完整的古城區風貌。

餘姚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以三大歷史文化聞名於世。一是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 1973 年,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了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它的稻作農業、干欄式建築、劃槳行舟和崇鳥敬日等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遺存,足以讓人們嘆為觀止, 被人們譽為「七千年前的文化寶庫」。 二是「姚江文化」。自漢以來,餘姚名家輩出, 群彥爭輝, 故有「姚江人物甲天下」的美譽。三國的虞翻,是著名的《易》學家;東晉時的虞喜,最早發現了「歲差」;隋唐時虞世南,被唐太宗譽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在眾多的名家中,首推嚴子陵、王陽明、朱舜水和黃宗羲,被譽為「四先賢」,王陽明和黃宗羲被列入中國十大思想家。餘姚也因此被稱為「東南最名邑」和「文獻名邦」;三是浙東紅色文化。 抗日戰爭時期,餘姚梁弄成為全國十九塊抗日根據地之一的浙東抗日根據地的領導中心,中共浙東區委,新四軍浙東縱隊司令部、政治部等領導機關均設在餘姚梁弄。浙東根據地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浙東大地燃起了抗日烽火,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譜寫了壯麗的詩篇。
餘姚市首批歷史風貌建築名錄
(共50處)
序號 名 稱 時 代 地 址
1 桐嶺涼亭 清 丈亭鎮鳳東村桐嶺自然村
2 官房任氏進士第 清 丈亭鎮匯龍村上徐塔自然村
3 明山廟 清 大嵐鎮雅庄村大陳自然村
4 甘竹庵 清 大嵐鎮新嵐村甘竹自然村
5 陳宮廟 清 大嵐鎮戴糜村糜山自然村
6 俞氏宗祠 清 大嵐鎮大俞村
7 青陽亭 清 三七市鎮葉家灣村(青陽山小嶺頂)
8 張氏老宅 民國 三七市鎮三七市村老街13號
9 郭王廟 清 三七市鎮二六市村後房自然村
10 陳氏廿七房大宅 清 三七市鎮二六市村官橋自然村
11 姜氏九房老宅 清 梨洲街道姜家渡村西姜自然村
12 黃氏老宅 清 梨洲街道雁湖村何勝自然村
13 興隆廟 民國 梨洲街道金冠村冠佩自然村
14 雙喜橋 民國 梨洲街道金冠村冠佩自然村
15 徐氏老宅(陳雲來姚避居處) 明 陽明街道龍泉社區遜埭路
16 魯氏祠堂 民國 陽明街道北郊村
17 源茂老宅 清 陽明街道老方橋老街
18 趙氏啟承堂 清 蘭江街道馮村
19 金山新墅 民國 鳳山街道同光村蘇家
20 徐氏洋樓 民國 鳳山街道憲卿第社區府前路
21 唐家牆門 清代 四明山鎮棠溪村
22 唐氏祠堂 清 四明山鎮棠溪村
23 天興廟 清 四明山鎮北溪村
24 翁氏老宅
清 大隱鎮大隱村山王殿路
25 三官殿 清 臨山鎮臨山村
26 邵氏老宅 清 臨山鎮臨城村新邵家弄
27 陶氏老宅 民國 臨山鎮臨山村南二弄
28 胡氏三房大宅 清 馬渚鎮斗門村山前胡家自然村
29 陳氏老宅和積谷倉
清 馬渚鎮渚北村後陳自然村
30 樂安寺 清 馬渚鎮樂安湖村寺前自然村
31 介眉堂 民國 朗霞街道朗霞村朗霞中街
32 干氏老宅 清 朗霞街道幹家路村東干六房漕
33 施氏老宅 清 泗門鎮海南村施家
34 謝氏六房宅院 清 泗門鎮東大街社區
35 蔡元房 清 泗門鎮東大街社區
36 泰和里謝宅
民國 泗門鎮西大街社區
37 諸氏老宅
民國 泗門鎮汝湖社區紅桂路
38 吳氏舊宅 清 牟山鎮魏家村吳昂頭自然村
39 魏家祠堂 清 牟山鎮牟山村後方自然村
40 雙桂樓 清 低塘街道低塘村
41 黃家牆門
清 低塘街道低塘村鎮北路68號
42 胡家大院-通議第 民國 黃家埠鎮五車堰村
43 斷塘廟
清 黃家埠鎮黃家埠村馮家自然村
44 謝家牆門 民國 陸埠鎮上街樹場弄
45 項氏老屋 清 陸埠鎮蘭山村項家
46 章氏老宅 清 陸埠鎮干溪村
47 趙家祠堂 清 陸埠鎮五馬村
48 錢氏擂鼓牆門
清 河姆渡鎮蘆山寺村浪墅橋自然村
49 雨花庵 清 河姆渡鎮車廄村後岸自然村
50 福泉橋 清 河姆渡鎮河姆村

❽ 餘姚為什麼叫東南最名邑

餘姚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以三大歷史文化聞名於世。一是七版千年權前河姆渡文化。 1973 年,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了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它的稻作農業、干欄式建築、劃槳行舟和崇鳥敬日等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遺存,足以讓人們嘆為觀止, 被人們譽為「七千年前的文化寶庫」。 二是「姚江文化」。自漢以來,餘姚名家輩出, 群彥爭輝, 故有「姚江人物甲天下」的美譽。三國的虞翻,是著名的《易》學家;東晉時的虞喜,最早發現了「歲差」;隋唐時虞世南,被唐太宗譽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在眾多的名家中,首推嚴子陵、王陽明、朱舜水和黃宗羲,被譽為「四先賢」,王陽明和黃宗羲被列入中國十大思想家。餘姚也因此被稱為「東南最名邑」和「文獻名邦」

❾ 書城杯:感受歷史文化名城餘姚

餘姚市,浙江省寧波市代管縣級市,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杭州灣南岸,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1]

餘姚市轄6個街道、14個鎮、1個鄉,總人口約120萬,市人民政府駐蘭江街道北蘭江路1號。餘姚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素有「東南名邑」和「文獻名邦」。[2]1歷史沿革編輯由來

餘姚得名,說法不一。一說,《風土記》載,舜文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曰餘姚(「舜後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雲餘姚」)。另一說,《越絕書》裁,夏少康封少於無余於會稽,以奉禹記,姚乃其屆邑,故曰餘姚。《山海經》郭璞注,句余山在會稽餘姚縣南,句章縣北,故此二縣因此為名雲,此為第三種

說法。還有一說,「邑有句余山,又南有姚江」,故名。再有一說,明代《郡縣釋名》說,縣隸會稽,在餘姚山之西,以河東有姚姓,故曰餘姚。近有人主張,餘姚為越語地名,其義石明。[3]歷史
秦時置餘姚縣(一說漢建),屬會稽郡。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始築縣城,為浙東古縣城之一。據《太平寰宇記》所載:唐初「餘姚之境東包明州,西轄上虞,為越州巨鎮」,一度升為姚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姚州)。宋為「望縣」,「東南最名邑」。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改為餘姚州。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廢州復縣。1911年11月8日(清宣統三年九月十八日)餘姚光復。1949年5月23日餘姚解放,新中國建立後,境域多次變動,最大一次是1954年,大古塘以北棉區劃歸慈溪縣,慈溪縣西部稻區、山區劃歸餘姚縣。1985年7月26日撤縣設市,設9區、8個鎮、63個鄉。2006年1月1日,原東北街道更名為鳳山街道,西北街道更名為陽明街道,東南街道更名為梨洲街道,西南街道更名為蘭江街道。2012年,轄陽明、鳳山、梨洲、蘭江、低塘、朗霞6個街道,黃家埠、臨山、泗門、小曹娥、牟山、馬渚、丈亭、三七市

、河姆渡、陸埠、大隱、梁弄、大嵐、四明山14個鎮和鹿亭鄉,隸屬寧波市代管。
2行政區劃編輯餘姚市轄6個街道、14個鎮、1個鄉:鳳山街道、陽明街道、梨洲街道、蘭江街道、朗霞街道、低塘街道;臨山鎮、泗門鎮、馬渚鎮、牟山鎮、丈亭鎮、梁弄鎮、陸埠鎮、大隱鎮、大嵐鎮、河姆渡鎮、四明山鎮、小曹娥鎮、黃家埠鎮、三七市鎮、鹿亭鄉。[4]3地理環境編輯地理位置
餘姚市位於中國浙江省寧紹平原,東經120至121度,北緯29至30度,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2
1°09′、北緯30°30′。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東與寧波市江北區、鄞州區相鄰,南枕四明山,與奉化、嵊州接壤,西連紹興市上虞區,北毗慈溪市,西北於錢塘江、杭州灣中心線與海鹽縣交界。[5]地形地貌
餘姚屬浙東盆地山區和浙北平原交叉地區,地勢南高北低,中間微陷。南部為四明山區,山巒起伏,散布大小不等的盆地、谷地,最高峰蘆山鄉青虎灣崗

,海拔979米;中部姚江平原,有弧山殘丘,點綴兩岸;北部為濱海沖積平原。總面積150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805.09平方公里,佔52.73%,平原432.51平方公里,佔28.33%,水域289.26平方公里,佔18.94%。餘姚耕地64.35萬畝,園地9.84萬畝,林地72.15萬畝。主要河流姚江,源於境內四明山夏家嶺,自西向東流經中部,匯入寧波市甬江出海,全長109公里,境內流長54公里,支流30餘條,縱橫交錯,織成水網。並有眾多湖塘水庫。[4]。
氣候特徵
餘姚地處亞熱帶南緣,屬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冬夏稍長,春秋略短,平均年日照總時數2061小時。年平均氣溫16.2℃,7月份最高,平均28.3℃,1月最低,平均4.1℃。歷史極端最高氣溫39.5℃(1983年7月31日),最低-9.8℃(1977年1月31日)。雨量充沛,年平均隆水量1547毫米,由於海陸位置和地形影響,降水分布自東南向西北減少,降水主要集中在4—10月,占年降水的70%以上。冬季盛行西北到北風,夏季盛行東到東南風,全年以東風為主,年平均風速每秒2-3米。夏秋間多台風和熱帶風暴,冬季四明山區有積雪。境內災害性氣候以水、旱、風、潮為主。[6]餘姚北部全境為杭州灣主流隱蔽區,潮汛屬不規則半日潮,歷年平均潮位2.1米,歷史最高潮位5.33米,最低潮位-0.55米,海水潮位低,含沙量高而變幅大,杭州灣為中國潮差最大的海灣,灣頂潮差9.8米,餘姚海域年平均潮差:黃家埠2.5米、小曹娥3米。[6]4人口編輯人口發展
古代
餘姚自秦朝建縣後,最早人口記載始於晉代,晉太康年間(280--289),餘姚縣有居民3750戶,至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有21063戶、41913男丁,南宋嘉泰元年(1201)戶增至30883,男丁減至33145。元至正二十七年(1290)有戶43847,人口242691,是人口較多的縣。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有戶51188、人口206054,人口比元朝時期銳減36637,其原因由於賦稅重,多隱瞞戶口,加上自然災害頻繁,直至明萬曆年間(1573--1620)有戶41847,人口158392,人口持繼減少。清朝康熙時期,實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人口聚增,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戶增至101384,人口增至472916,直到宣統二年(1910),餘姚縣有正戶83357,附戶37473,人口增加到630416,其中男322224,女308192。
民國
民國30年(1941)戶153396,人口703759,其中有男373296人、女330463人,突破縣域人口70萬的大縣。抗戰至解放前夕,人們流離失所,人口急減,到民國37年(1948)減至戶146316,人口664702,其中男343139人,女321563人。
新中國後
1949年,總人口672947人,其中男349333人,女323614人,;至1954年,調整縣境行政區域,人口有較大變化,餘姚北部的滸山、周巷、庵東等人口大鎮劃入慈溪,其中1953年劃縣境前,有戶數170220,總人口697788,其中男367133人,女330655人,劃縣境後的
1954年,戶數減至117414,總人口減至453822,其中有男231449人,女222373人,劃縣前後,人口減少達243966人。1955年開始提倡計劃生育,人口增長與貫徹計劃生育政策直接相關聯,至1965年,人口達到602292,戶135790,平均每戶人口數4.38;1973年,人口達到704641,戶164363,平均每戶人口數4.30;至年,人口突破80萬,至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餘姚市總人口為852719人,2006年底,總人口減至825800萬人。[7]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時,餘姚市常住人口為1010659人,其中餘姚市戶籍人口為837224人,常住人口同2000年第五次中國人口普查的85271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57940人,增長18.52%。外來人口流入的大幅增加成為餘姚市常住人口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餘姚市常住人口中,市外流入人口為235269人,佔全部常住人口的23.28%。[8]人口構成
餘姚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512316人,佔50.69%;女性人口為498343人,佔49.31%。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2.80。[8]餘姚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111891人,佔11.07%;15-59歲人口為741499人,佔73.37%;60歲及以上人口為157269人,佔15.5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01715人,佔10.06%。[8]餘姚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672909人,佔66.5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337750人,佔33.42%。[8]民族情況
餘姚為漢民族聚居區,少數民族大多是解放後,因工作或婚嫁等原因,遷入境內。1953年餘姚縣第一次人口普查,均為漢族。至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漢族佔99.97%,蒙、回、藏、苗、壯、滿、畲等八個少數民族166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少數民族10個84人;至2006年,少數民族22個。[7]你可以到網路查看下餘姚,有很多你要知道的東西。
閱讀全文

與歷史文化名城餘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