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改革開放後的四個經濟特區的發展歷程
1.從地理位位置上考慮(深圳毗鄰香港,其他3個沒這么好的地利位置)。
2.從政治的角度考慮(中央領導的重視,也可以說是總「設計師」的政績和面子工程,舉全國之力去做好,當然會不一樣)。
3.開放時機的問題,深圳是第一個開放的經濟特區,時機比其他的三個好。
然後考慮一下深圳先前的人文環境之類的問題,比如這里沒有什麼傳統觀念和思想的束縛,所以建設的時候阻力會小很多以及其他XXX原因。
這么多應該夠了。自己在找點吧。
② 舉出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成就的例子
30年的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滄桑巨變,30年的光輝歷程,鑄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幫」以後,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97年香港回歸,99年澳門回歸;1998年面對南方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對讓人聞風喪膽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手挽手將一個個磨難阻擊在腳下!
改革開放的 30年,是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的30年!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高考制度恢復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到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達到1010萬,錄取新生達567萬名!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 這是經濟發展的結果。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30年!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08年,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夢成為了現實!
!
我們堅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必將出現一個又一個輝煌的30年!中華民族的崛起,必將讓世界為我們自豪!
③ 中國改革開放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1978年提出改革開放的政策
1980年建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大經濟體特區,然後版又確定了14個沿海開放城市權
1985年建立了長江,珠江,閩南經濟開放區,又設立了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
1990年開發上海浦東,並且開放邊境城市
1995年後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政策
④ 改革開放對促進經濟發展的意義
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進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版。改革開放是權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根本方針。
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包括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現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
開放,主要指對外開放,在廣泛意義上還包括對內開放。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本點之一,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經之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巨大影響。
(4)改革開放經濟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近30個年頭。今天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回顧30年來的歷程,總結經濟體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探討改革過程中的經驗、教訓,能夠加深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認識,進一步指導實踐。
改革開放指中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的政策。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
⑤ 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大歷程
一、改革的初始、試點和探索歷程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標志著中國經濟體制市場化改革(又稱市場取向改革)正式起步。全會實現了一次歷史性的偉大轉折,清算了長期以來「左」的錯誤,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向現代化經濟建設,提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
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貫徹「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要正確劃分指令性計劃、指導性計劃和市場調節的各自的范圍和界限;堅持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發展多種經濟形式;實行對外開放,按照平等互利原則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
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樣把社會主義經濟界定為商品經濟,而不是計劃經濟,的確是認識上的一次質的飛躍。
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改革開放雖然存在一些爭論,但改革開放的步伐並未停止。主要的改革措施有:通貨膨脹的出現及其治理;繼續加深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資本市場開始起步並有所發展;新的社會保障體系開始運行。
二、確立目標模式和基本框架歷程
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和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的決議標志著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他說:「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
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必須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實現城鄉市場密切結合,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相互銜接,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
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建立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保證國民經濟健康運行;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製度,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為城鄉居民提供同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社會保障,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這些主要環節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有機整體,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按照上述框架設計,在各個領域各種層次上展開了全方位的改革與開放: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轉化國有企業經營機制;積極引導和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大力推進財政、金融體制改革;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
三、以完善為主題的改革開放新歷程
2002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大」和2003年10月召開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標志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與開放進入了以完善為主題的新階段。
總之,改革開放已經經歷了初始、探索、試驗階段和確立目標模式、基本框架階段。應當說,我國經濟體制已基本轉軌,市場已開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有待於通過深化改革去解決。
(5)改革開放經濟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必須選擇漸進式改革的方式
所謂漸進式改革是指在根本經濟制度不發生較大變化的情況下,對經濟發展過程中限制或阻礙經濟發展的經濟體制進行逐漸地改革。
中國的漸進式改革體現在許多方面:從農村改革開始,然後擴展到城市;先著力發展比較適應市場經濟的非國有制經濟,然後重點推進國有經濟的改革;先發展商品市場,然後著重發展生產要素市場;價格改革先調後放,調放結合,並逐步同國際市場價格相聯系;生產、流通、價格等都出現計劃內外雙軌制,然後向市場單軌制過渡;
經濟特區、沿海城市改革開放先行一步,逐步向內地推開,實現全方位開放等等。在改革推進的方法上,也是這樣。先是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然後隨著經驗的積累,逐步實行相互協調、相互配套的整體推進;還有是先易後難,先改革那些比較容易改的領域,最後搞攻堅戰——推進國有企業改革。
從目前的改革情況來看,中國的漸進式改革比較成功。但是,它同樣有其局限性。而且,我們也不能認為或斷定激進式改革就不成功或不能成功。一切有待更長時期的實踐去檢驗。不同國家在不同時期的制度變遷所面臨的環境和約束條件不同,改革道路的選擇也可能不同。
⑥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取得的成就
具體如下:
1、經濟方面:
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2、思想方面:
改革開放給中國人民面貌帶來的歷史性變化,還不僅僅是在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有精神生活和思想觀念的巨大轉變。30年改革開放的一個最大變化就是打破了過去那種單調、統一的帶有個人崇拜和違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趨多樣化,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化。
3、經濟增長方面:
我國經濟不僅實現了長期、持續、快速增長,而且實現了平穩增長。這里所說的經濟平穩增長,主要就是指經濟周期實現了由建國以來多次發生的超強波周期(波谷年與波峰年經濟增速落差在20個百分點以上)、強波周期(落差在10個百分點以上)、中波周期(落差在5個百分點以上)到輕波周期(落差在5個百分點以下)的轉變。
4、政治方面:
實施依法治國方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日益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日益完善,一國兩制制度解決了香港、澳門的回歸和平穩過渡。
5、教育方面:
目前,中國高等教育規模世界第一、博士生數量世界第一、大中小學生數量世界第一;政府先後在農村和城市推廣了免費義務教育,中國在實現教育公平上邁出了第一步。中國教育不斷的進行改革,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方面穩步發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是當下的大勢所趨。
6、科技方面:
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18年,中國探月工程將實現新突破。嫦娥四號任務將於今年實施兩次發射任務,實現國際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巡視勘察,譜寫月球探測歷史新篇章。
(6)改革開放經濟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關於改革開放的三個重大轉折:
1、第一個偉大轉折就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2、第二個偉大轉折是從封閉半封閉的社會向全面開放的社會轉變。
3、第三個偉大轉折是人民的生活從溫飽轉向基本小康的社會轉變。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不可能實現三個偉大轉變。
(參考資料:網路:改革開放)
⑦ 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的聯系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輝煌成就,是由多重因素作用的結果。其中改革開放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在這方面,首先要提到兩個歷史因素。一是中國在歷史上是經濟大國,在當代面臨著特有的巨大發展空間。依據麥迪森教授按1990年國際元計算的資料,1820年,中國、美國和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分別為2286億元,126億元,209億元;佔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32.4%,1.8%,3%;分別居世界第一位、第六位和第五位。當然,同歷史的中國相比,當代中國發生了巨大變化,有眾多不可比因素。但像任何事物的發展一樣,中國經濟的現實發展和歷史也有某種聯系,有某種共同點(如人口大國和優秀科學文化傳統等)。這樣,中國在歷史上曾經做到的事情,在各種有利條件的配合下,再經過長期艱苦努力,當代中國也是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做到的。二是改革以前,由於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中國存在著巨大經濟發展潛力。其突出的表現就是城鄉存在數以億計的富餘的勞動力。當然,無論是把上述經濟增長潛力發揮出來,或者是把巨大發展空間變成現實,都需要一系列的條件。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已經初步建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對外開放的總體格局,並成為這期間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最根本動力。
⑧ 改革開放 對我國經濟 發展 有什麼歷史意義
改革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極大改善人民生活、是我國走向富強的必由之路.
有句老話說得好:「要想富,先修路」,無庸置疑如今上海交通的發展對上海經濟發展、城市規模化的進展,都起到了不可磨滅的基礎性作用.從以前的三輪車到現在的公交車,地鐵,火車,飛機等.隨著交通的發展,人們的居住空間也隨之不斷地向外擴展,城市規模不斷向外擴張.此外,交通的發展,還改變著百姓的生活,以及生活方式.常言道: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未來上海的交通設施會更加完善,交通建設會更加合理,交通網路會更加發達.
2001年萬眾矚目的2008年奧運會舉辦城市終於在莫斯科國際奧委會全會中揭曉 中國北京憑借其過人的優勢,完美的陳述報告,在五個2008年奧運會申辦城市中脫穎而出,奪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
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中國人幾千年的飛天夢想終成現實.這次發射是人類探索太空歷史上的一次重要成就.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國家.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開放中不斷變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國人民,必定能突破當前社會發展中的復雜矛盾,使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更大成果.
在農業上國家大力推進家庭聯產承包制,使我們國家的第一產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農民在改革中獲得了實惠,人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為了促進人民的精神文明的發展,國家下大力氣改善我們社區的基礎設施,不斷豐富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短短幾年裡,中國經歷了舉世矚目的歷史大轉折和事業大發展,由一個國民經濟瀕臨崩潰邊緣、 變成了有強大市場活力的世界第四大經濟體.通過改革開放, 我國的綜合國力顯著提升,國際影響力和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強, 社會政治穩定, 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實踐證明,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沒有中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把改革開放貫穿於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就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當我國的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之時,我們必須順應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以及黨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的新形勢新情況,進一步凝聚改革共識,堅定改革方向,完善改革舉措.歷史證明,改革開放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創新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動力,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
經過改革開放,同三十年前相比,確實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別.從全黨和全國的工作重點看,早已由階級斗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生產資料所有制看,已經由過去的「一大二公三純」、公有制一統天下,改變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從經濟體制看,已經由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從社會狀態看,已經由封閉和墨守陳規的社會轉變為對外開放、融入世界和全面進行改革、越來越活躍的社會;從出發點看,過去建設社會主義,強調為國家、為人類作貢獻,現在強調改善人民生活,以民為本.
在這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中,我們還面臨著很多困難和問題, 也會出現前進中的曲折、發展中的挑戰.改革, 不可能一帆風順, 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我們各級領導幹部都能真的把自己當著人民的「兒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自覺踐行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和諧社會,中國將變得更加強大、更加繁榮!
⑨ 求一本客觀的介紹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歷程的書
1、路遙《平凡的世界》
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茅盾文學獎
2、陳忠實《白鹿原》
該小說以陝西關中地區白鹿原上白鹿村為縮影,通過講述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表現了從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變化。
茅盾文學獎
3、王安憶《長恨歌》
一個女人四十年的情與愛,對細小瑣碎的生活細節的津津樂道中,展現四十年時代變遷中的人和城市,被譽為「現代上海史詩」。
第一屆世界華文文學、茅盾文學獎。
4、莫言《生死疲勞》
小說敘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國農村50年的歷史,圍繞土地這個沉重的話題,闡釋農民與土地的種種關系。
小說《生死疲勞》獲得第二屆紅樓夢獎和第一屆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
5、阿耐《大江大河》
全景展現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生活變遷,深度揭示歷史轉型新時期平凡人物的命運
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6、金宇澄《繁花》
重點描寫了兩個時間段的上海,一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一是八九十年代,尤其是這兩個特殊歷史時期上海人的生存狀況。
《繁花》獲2012年中國小說排行榜長篇小說第一名,首屆魯迅文化獎年度小說獎等。
7、賈平凹《浮躁》
《浮躁》以農村青年金鎖與小水之間的感情經歷為主線,描寫了改革開放初始階段暴露出來的問題以及整個社會的浮躁狀態和浮躁表面之下的空虛。
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
8、古華《芙蓉鎮》
寓政治風雲於風俗民情圖畫,借人物命運演鄉鎮生活變遷,力求寫出南國鄉村的生活色彩和生活情調。
茅盾文學獎
9、阿來《塵埃落定》
小說故事精彩曲折動人,以飽含激情的筆墨,超然物外的審神目光,展現了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土司制度的浪漫神秘。
茅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