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上姓何的名人有那些何姓的由來
1、歷史上名人:
(1)何武:何武(?—3年),字君公,蜀郡郫縣(今四川省成都郫都區 北)人,西漢大臣。
(2)何榮祖:何榮祖(1221-1299) 元代政治家、法學家。字繼先。元代廣平(今河北永年東南)人。歷任御史史丞、中書右丞等職。世祖時,他奉命輯《至元新格》,其中包括公規、治民、理財、御盜等。成宗時,又受命制定《大德律令》。
(3)何香凝:何香凝(1878.06.27-1972.09.01),女權運動的先驅之一 ,民革主要創始人,國民黨元老,建立民國的功臣,「三大政策」的忠實執行者,抗日統一戰線的一個方面軍,也是新中國創始人之一。
(4)何其芳:何其芳,1912年2月5日生於重慶萬州,現代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
2、何姓由來:
何姓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子封於韓,滅國。其後裔韓武子(另一種說法是韓武子是晉同族曲沃桓叔後裔,即周成王弟姬唐叔虞之後)仕晉,封於韓原,以地為氏。
後來與趙、魏三家分晉,成為諸侯。秦始皇滅六國,韓氏族裔遁逃江淮之間,因改姓何。
現代何姓名人:
1、何炅:何炅,1974年4月28日出生湖南長沙,中國內地主持人、演員、歌手。
2、何潤東:何潤東,1975年9月13日出生於美國,中國台灣男演員、模特、歌手、製作人、導演、編劇,畢業於安大略藝術設計學院。
3、何潔:何潔,1986年3月25日生於貴州省貴陽市,中國內地流行女歌手、影視演員,畢業於四川音樂學院。
4、何靜:何靜,1973年8月22日生於北京。中國內地女歌手,國家一級演員。擅長動感、婉轉、大氣的音樂風格。
B. 何姓的歷史
⒈源出於音訛,是「韓」的誤讀 何,作為姓,源出於音訛,是「韓」的誤讀,因此,韓厥既是韓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 何、韓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後的有姓氏書及姓氏學者的共識。唐朝林寶的《元和姓纂》、宋代鄭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廣韻》、《氏族大全》、《古今姓氏書辯證》、明代的《萬姓通諳》、《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孫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記,無不記載「何氏為韓氏」,何韓為一家。 司馬遷在《史記·韓世家》里記載,韓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們繼續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屬於黃帝的後代,何氏家族的許多譜系也都是把他們的祖先追尋到黃帝的,這是我們中華民族、華夏子孫的傳統美德,是我們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體說來,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後人被分封於韓原(現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與稷山一帶)這個地方,說是讓他侍奉晉國。此人世稱「韓武子」,名韓萬,其實,他並不姓韓,之所以稱之為韓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韓姓的得來,是在韓武子後代三世的時候,韓武子的三世孫名韓厥。按照周王朝的冊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後代才是真正的韓姓了。因此,韓厥該是韓姓始祖,該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韓國滅亡後,公子王孫們或為躲避仇殺戰亂,或恥於亡國之辱,或發憤於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創基業,就四處飄泊,散居於四面八方。而由於地理、交通條件的限制,生產、生活水平的制約,韓氏後人分散於江淮各地者居多。因為「韓」、「何」諧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變,隨著歷 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久而久之,歲月流逝,人們就逐漸地把「韓」讀 成了「何」。 歷代姓氏書,都把「何」姓來源歸為「音訛」一類,而稱「韓氏為何氏」。直至今天的《辭源》及《姓氏辭典》、《百家姓新編》、《中國姓氏起源》、《貴姓何來》等書籍也都采此說,直錄無異。
①帝堯時代的何侯 相傳何侯是五帝之一帝堯時代的人,隱居在蒼梧山中,因他嚮往長生不老,帝堯賜他仙葯一劑,讓其投置酒中,全家族 300餘人飲之不盡,把剩餘的葯酒灑在庭院房屋上,忽見整個宅第拔地而起,徐徐升人雲端,何氏一門無論男女少長俱人仙境。何侯成了太極仙侯。應該說,這是最早的何氏先人的記載。出自宋代姓氏書。
②周武王之子韓侯 《左傳》有言「邗、晉、應、韓、武之穆」,其中的「韓」,也是周武王子之一。所以《詩經》中又有「韓侯出祖」。所以唐代為《史記》作索引的司馬貞認為是「有韓而先滅」。
③韓武子韓萬 司馬遷在《韓世家》中明確記載,韓之先人與周王同姓,姓姬,其後人事奉晉國,「得封於韓原(今陝西省韓城縣西南),曰韓武子」。韓武子名韓萬,由此,韓萬應是何姓始祖。
④韓國後期的韓鹼 韓瑊(Jiǎn 音鹼),像玉一樣的美石,或就是玉的一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尚玉、佩玉的習俗,玉有溫文爾雅的品性,是古代士大夫的象徵。因而,古代人取名很多人都用與玉有關的字。韓瑊也不例外。 《湞陽水木記》有如下的內容:「何始初祖名鹼,為韓國後期韓王安時代,鹼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才能,被命為公族大夫,曾與韓非一起同掌國政。因在對待秦國的態度問題上與安不一致,只得退隱韓原。韓王安為秦劫擄,國破家亡,鹼與其妻流寓廬江,操舟為業。其後,秦始皇出遊博浪沙,被人襲擊,搜捕未果,疑是六國公子所為,就通令全國,暗訪六國之後,欲斬草除根杜絕後患。秦吏遍布天下,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韓瑊之船,詢問姓氏,適值天氣寒冷,韓瑊指水戲稱「此為吾姓」。意以水寒喻韓。韓、寒同音,並無隱匿之意,察訪者不悟,以為是指「河」為姓,韓瑊漫不經心地應答,查訪者信以為真。韓瑊安然無事,後得知為秦令查詢,驚駭不已,喟然長嘆: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倖免刀斧之難,「乃拜何字之賜,遂以何姓」。韓瑊遂定居廬江,勤耕苦讀為業,家道日隆。
⒉少數民族中的何姓 在我國漢唐時期的西域地區,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權,原居祁連山北的昭武城,後被匈奴人打敗,西越蔥嶺,建立了康國,並日益強大起來,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烏那昌、穆等政權先後歸附了康國,均以昭武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稱「昭武九姓」,而「何」則是其中之一。 南朝梁代和後來的隋朝就有幾位來自西域的三位何姓先人:一是何細胡,梁代西域人,通商人蜀,定居郫縣(今四川郫縣),事武陵王紀,主知金帛,因致巨富,號為「四川大賈」。二是何妥,隋朝人,說是何細胡之子,字棲風,少機警,有才名,隋初累官國子祭酒,著有《周易講疏》、《孝經義疏》等文集。三是何稠,隋人,何妥的侄兒,字桂林,少有才思,隋開皇年間官至太府丞。他博覽典籍,多識舊物,製作絕巧。隋遼東之役,宇文愷渡遼水造橋不成,何稠造橋兩日而就,又築行殿,令高麗人驚為神功。 北朝時,有少數民族人叫何猥薩的,事跡不詳,但其姓名北史有載。 唐代北部少數民族中有吐谷渾,其中就有何姓人。五代時期的後漢乾(448)吐谷渾國就有特使何戛刺來中原朝貢。吐浴渾是我國古代鮮卑族建立的王朝。鮮卑族原在遼東,魏晉時西遷至陰山而居,晉未又西度隴,在今青海省北部和新疆東南部定居,葉延時代,始稱吐浴渾,這在《北史》、《通典》及《及平寰宇記》中均有記載。 1994年出版的《菲律濱廬江何氏宗親會會刊》中有這樣的記述魏晉時有一鮮卑族酋長,名叫徒何涉歸,他有二子,長子「吐浴魂」,少子「若浴魔」,兩人各統有部落。後來兄弟不和,吐浴魂率部西遷,到其後代葉延時,以「吐浴魂」為國名,自立政權,即吐浴渾國。 《何氏家譜》,稱該譜所記系祖居朝鮮慶南道密陽郡何姓的分支,其親友分布在中國遼東及朝鮮一帶。這或許為考證「吐浴渾」何氏家族的源流與分布提供了主要的線索和途徑。 元代河南汝州陝縣有「何抄爾赤」氏,很可能是蒙古人。《蘭州府志》載:元代吐蕃宣慰使鎖南,其子鎖銘,明朝時官拜河州衛指揮同知,明太祖賜姓何。何銘在與涼州羌人的戰事中,不幸陣亡,他有無後人,亦待後來查證。 後金大將何和禮,原屬後金棟鄂氏,其父,祖都是棟鄂部落的首領
。 ⒊他姓改姓 《漢書·五行志》中說:西漢時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後來自稱何姓,子孫繁衍,遂成何姓一支。 安徽省廬江黃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後代,因避家難,從江西遷到安徽,改方姓為何姓。但該支何姓在族譜里規定,他們生姓何,死後復姓方。這在何姓族源里是極為特殊的一種情況。 清代何可昆纂修的浦陽《球山義門何氏宗譜》稱該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壽,於唐大中八年自太末遷浦陽,至元末第20代懷恩,無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為繼。前此之譜,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兩部《浦陽球山何氏宗譜》分別尊南宋徐誼或徐宗福為一世祖。康熙四十八年進士,山東新城人何世璂,官至侍郎巡撫,他本姓陳,七世祖隨舅氏姓何,延續下來。這種姓源又是不多見的現象。 《姓譜》載:漢代凶奴單於的後裔,歸漢後有「何奈」氏,又寫作「何柰」氏,晉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將軍就姓「何奈」名「虎」。還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魯」、「何丘」等復姓
C. 何姓歷史
一、姓氏源流
和(Hé)姓源出有三:
1、以官職為姓。源自祝融氏重黎的後代。唐堯時,重黎原後人羲和為掌管天地四時的官。其後人以祖上職官為榮,即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遂成和氏。《通志·氏族略》載:「羲和,堯時掌時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為氏。」
2、起源於卞氏,源自春秋時期的楚國。當時有人名卞和,是一個有名的玉工,他曾以在荊山得璞玉聞名,後來,卞的支庶子孫有的以祖先的名字命姓,成為和姓的一支。
3、由他姓改為和姓。起源於後魏。《通志·氏族略》載:「後魏有素和氏,改為和氏。」素和氏,本為代北復姓,鮮卑族檀石槐的支裔,以其本為白部,故號素和氏。據《魏書·官氏記》載,在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的貴族素和氏隨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陽。也改姓「和」,和姓後來在代郡發展成望族,世稱代郡望。
二、遷徙分布
和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和姓起源古老。傳說遠古時期,帝堯時有掌管天文立法的官吏和仲,和叔。在農業社會里,四季氣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一種很重要的官職,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們的後代遂以其官職中的「和」為姓。因此「和姓」是以官名為姓。又有一支和姓的來源是這樣的,春秋楚國人卞和發現了和氏璧,於是卞和的後人都以此為榮,於是都以「和」 為姓。另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在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的貴族素和氏隨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陽,也改姓漢姓「和」。和姓後來在代郡發展成望族,世稱代郡望。通志氏族略:羲和,堯時掌天地之官;和仲和叔,因以為氏;晉有和徂父,漢有和武;又後魏有和素氏,改為和氏,五代有和凝
D. 何姓的歷史來源是什麼
來源有五
出自姬姓,復為周文制王之後。相傳黃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孫,因居於姬水之濱,故而改為姬姓,其後裔後稷被周人尊為始祖。後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孫韓王安為秦所滅,子孫避難逃亡到江淮一帶,當地人因"韓"、"何"音不分,後誤寫為何,子孫沿用。
唐代的"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錫爾河流域各氏族統稱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尋和戊地。
出自冒姓或賜姓。如漢時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鮮卑復姓賀拔氏為單姓何氏。五代吐谷渾亦有何氏,吐谷渾亦作吐渾,為鮮卑的一支。元末吐蕃宣撫使鎖南之子銘入明,被朝廷賜姓何氏,其後也有以何為姓的。
以名為姓。《漢書.五行志》載,西漢時有朱何苗者,以己名的第一個字為姓,改姓何名苗。他的子孫沿襲下去形成望族,成為何姓的另一支。
少數民族改姓何。據《五代史》載,唐時北方少數民族吐谷渾氏,其中有的改為姓何。
E. 求完整何姓來歷
何姓來歷:
何姓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子封於韓,滅國。其後裔韓武子仕晉,封於回韓原,以地為氏。答後來與趙、魏三家分晉,成為諸侯,秦始皇滅六國,韓氏族裔遁逃江淮之間,因改姓何。
在當今,何姓在南方各省區中,一般均占各省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而在北方省區中僅佔百分之零點五左右,人口最集中的當屬四川、廣東、湖南三省。
約佔全國漢族何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何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七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二。
(5)何姓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何姓一族的歷史發展演變具有復雜性、多樣性的特徵,何姓族人分布廣泛、流徙頻繁,歷史上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內,人才輩出,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同時也使得宗族獲得了巨大發展,以致根深蒂固、枝繁葉茂。指河為姓是在何姓族群中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觀點。
至今在我國南方各省區、港澳台地區及東南亞各國的何姓華人中,支持採信指河為姓的大有人在,就連世界何氏總會的《世界何氏會歌》歌詞,也採用指河易姓來於韓。
F. 何姓的歷史名人
[何氏屬地]
廬江郡,今安徽廬江縣西一百二十里。
[何氏來歷]
《廣韻》和《元和姓纂》記載,何姓本來是被周成王姬誦分封於韓國的唐叔虞的後代,到韓王安時,韓被秦所滅,其子孫就紛紛離開原居住地。遷往長江和淮河流域一帶的人,因當地「韓」、「何」發音十分相近,大家乾脆將錯就錯,改姓何了。也就是說,源於這一支的何姓與韓姓是同為一族的。但據史書記載,何氏並不是只得源於姬姓的這一系,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也摻雜著外族的血統,如《五代史》中記載:「吐谷渾亦有何氏。」另外,何氏人中有一些是由其他姓改變而來的,如漢代有朱姓、明代有鎖姓曾改姓為何。
[何氏名望]
何姓知名人物在歷史上出現不少。例如東漢的大學者何休,鑽研今文諸經,成就卓著,撰有《春秋公羊解詁》、《左氏膏肓》《公羊墨守》等。三國時的魏國玄學家何晏,不但是一個「美姿儀,面至白」的美男子,還是一個聰敏好學的學者。西晉的何琦,以孝聞名,且有才學,著有《三國論》;東晉則有盡心輔幼主的名臣何充。明朝學者何景明,與李夢陽致力於復古之學,為「弘治十才子」之一。明朝篆刻家何晨,是我國篆刻史上一個有名的人物。清朝書法家何紹基,不但在書法上獨創一格,而且畢生從事經史及《說文》考訂工作,對我國文化有較大的貢獻。何秋濤,清道光時人,對邊疆地理研究用心致力,著有《朔方備乘》等。
今天,何姓在百家姓中按人口數量來排位,名列第十七位。
G. 何姓姓氏的由來,及其發展變化
何姓來歷
一、閩籍何氏族人來自何姓始祖韓
H. 有關何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答
(一)、姓氏源流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相傳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的一位後人被分封於韓原(今山西省韓城市)侍奉晉國,此人世稱「韓武子」,但其並不姓韓,之所以稱之為韓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韓姓的得來是在韓武子後代三世的時候,韓武子的三世孫名韓厥。史記春秋後期,晉國公族中的韓氏逐漸成為晉國三大姓氏之一,到戰國時與魏、趙氏瓜分了晉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韓姓子孫分散名地,其中有一支居江淮一帶,當地語音韓與何相近,因音而訛為何,成為何姓。因此,韓厥既是韓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2、少數民族中的何姓。隋唐西域阿姆河、錫爾河流域各氏族統稱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尋和戊地,如南朝梁代和後來的隋朝就有幾位來自西域的三位何姓先人何細胡、何妥、何稠。北朝時,有少數民族人叫何猥薩的;五代時期的後漢乾(448)吐谷渾國有特使何戛刺來中原朝貢。
3、出自冒姓或他姓改姓。如漢時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安徽廬江黃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後代,因避家難,從江西遷到安徽,改方姓為何姓。鮮卑復姓賀拔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為單姓何氏。元末吐蕃宣撫使鎖南之子銘入明朝,被朝廷賜姓何,其後代有以何為姓的。
(二)在歷史的長河中何姓人才很多。
何晏:三國時玄學家,為魏晉玄學的主要創始者之一。著有《道德論》、《無名論》、《無為論》。
何休:東漢傑出經學家。歷17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詁》,成為今文經學家議政的主要依據。
何承天:南朝宋時無神論思想家、天文學家。善弈棋、彈箏,精歷算,改定《元嘉歷》,使定冬至時日更准。
何弘敬:唐代宰相。
何景明:明朝文學家,稱「復古派」。
何紹基:為晚清宋詩派作家,著有《說文段注駁正》、《東洲草堂詩集文鈔》等。
何叔衡: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
何香凝:當代傑出的女畫家,與柳亞子、經頤淵等組成「寒三友社」作畫題詩,抒情述志,並成為嶺南畫派的著名畫家。
還有地質學家何作霖、文學家何其芳等。+1贊,這個回答有幫助
資料
信息隧道
涉及方面
具體內容
上網
姓何的來源
據載,何姓系韓姓「音訛」而成。韓姓的先祖始於周姬,故何姓的先祖也由韓溯至周姬。何姓得姓始祖瑊公是韓釐王之子。韓瑊為韓國大夫。韓國被秦國所滅,韓國人的一支逃到江淮。又據《湞陽水木記》載:逃到江淮的韓瑊居於廬江津要,靠擺渡維持生計。秦始王出遊至博浪沙時遭人襲擊,疑是六國後人所為。遂下令捕殺六國後人,以絕後患。秦吏登上瑊公渡船,查問瑊公姓氏,時值天寒地凍,瑊公戲指河水,意以「寒」喻「韓」。吏不解,以為瑊公姓「河」。瑊公說:「姓當從人」。後瑊公得知查問者是秦吏時,大驚失色。為感念河水救命之恩,瑊公從此改韓為何。
上網 書籍
何氏歷史名人
何德慶 何世禮 何柱國 何成浚 何鍵 何應欽 何遂 何遜 何武 何進 何熙 何晏 何休 何攀 何充 何遜 何遠 何尚之 何佟之 何承天 何敬叔 何思澄 何香凝 何文正 何炅
上網 報刊
何氏族譜
江蘇:宿遷何氏族譜、泰興何氏家乘十四卷首一卷、京江何氏家乘二卷、丹陽何氏重修家乘二十卷
浙江:蕭山何氏宗譜十五卷首一卷、蕭山芹沂何氏宗譜十五卷首一卷、泉溪何氏宗譜六卷、金陵何氏宗譜八卷
安徽:淮南何氏宗譜二卷、廬江何氏宗譜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桐城何氏族譜四十九卷、休寧縣率口何氏族譜十二卷
廣東:何氏家譜不分卷、香山小覽何氏九郎族譜八卷、南海煙橋何氏家譜九卷首一卷、新會大塘派何氏家譜一卷
上網
何氏人口數量
中國第十七大姓,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17%,呈南多北少格局,尤以四川、廣東、湖南三省居多。
……
……
……
經過上網,看書籍,讀報刊……使我更加了解何氏的背景。據說江淮一帶方言「韓」「何」同音,久而久之,因此韓便改為何。南朝何遜,官尚書水部郎,詩文很有名,著有《何水部集》。唐代以後的姓氏典籍都記載何姓乃韓姓「音訛」而來。如《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廣韻》、《民族大全》、《氏族博考》、《百家姓姓氏溯源》、《辭源》、《姓氏辭典》、《百家姓新編》、《中華姓氏起源》等許多書籍都有記載「何」氏為韓氏,「韓」「何」為一家。司馬遷在《史記.韓世家》中寫道:「韓之先與周同姓,姓姬氏,其後苗裔年晉,得封於韓原,曰韓武子,武子後三代有韓厥,從封姓韓氏。」秦亡後,瑊公定居廬江,子孫繁衍,遂成望族。何姓後來形成廬江、東海、陳郡三大郡望,廬江為三大郡望之首,因此,安徽廬江是何氏的發祥地。
在歷史上姓何的人才輩出。其中南朝梁詩人。字仲言。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據說他8歲就能作詩,20歲左右被舉為秀才,與他同時代詩范雲見到他的試策,大加稱贊,就此結為"忘年之交"。沈約也很欣賞他的詩。他出身貧寒,仕途很不得志。梁武帝天監中,曾任建安王蕭偉的記室,並隨蕭偉去江州。後來回建康,又任安成王蕭秀的幕僚,還兼任過尚書水部郎。晚年在廬陵王蕭續幕下任職,再度去江州,病逝在那裡。後人稱"何記室"或"何水部"。何遜的詩受"永明體"的影響,很講究聲律,某些作品比沈約等人更接近成熟的近體詩。日本僧人遍照金剛《文鏡秘府論》在論詩的聲律時,曾舉他的《傷徐主簿》三首為例;宋代洪邁的《萬首唐人絕句》還把他的《送司馬長沙》誤作唐人五絕選入。
據統計,何氏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17%。
I. 何姓的起源和歷史
來源有五
出自姬姓,為抄周文王之後。相傳黃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孫,因居於姬水之濱,故而改為姬姓,其後裔後稷被周人尊為始祖。後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孫韓王安為秦所滅,子孫避難逃亡到江淮一帶,當地人因"韓"、"何"音不分,後誤寫為何,子孫沿用。
唐代的"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錫爾河流域各氏族統稱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尋和戊地。
出自冒姓或賜姓。如漢時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鮮卑復姓賀拔氏為單姓何氏。五代吐谷渾亦有何氏,吐谷渾亦作吐渾,為鮮卑的一支。元末吐蕃宣撫使鎖南之子銘入明,被朝廷賜姓何氏,其後也有以何為姓的。
以名為姓。《漢書.五行志》載,西漢時有朱何苗者,以己名的第一個字為姓,改姓何名苗。他的子孫沿襲下去形成望族,成為何姓的另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