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靜寧的歷史文化

靜寧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23 11:53:31

⑴ 靜寧是革命老區嗎

靜寧不是革命老區
革命時期那裡都沒有根據地,
所以它不算革命老區。

⑵ 靜寧縣齊家歷史文化

齊家文化是以中國甘肅為中心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已經進入銅石並用階段,回其名稱來答自於其主要遺址甘肅廣河縣齊家坪遺址。齊家坪遺址1924[1]由考古學家安特生所發現。
時間跨度約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的齊家文化,是黃河上游地區一支重要的考古學文化,其主要分布於甘肅東部向西至張掖、青海湖一帶東西近千公里范圍內,地跨甘肅、寧夏、青海、內蒙古等4省區。隨著齊家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齊家文化已成為探索中華文明形成與早期發展的重要研究對象之一,在海內外影響日益擴大。
齊家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齊家文化的制陶業比較發達,當時已掌握了復雜的燒窯技術。在墓葬中發現的紅銅製品,反映了當時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為後來青銅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齊家文化的房屋多為半地穴式建築,居室鋪一層白灰面,既堅固美觀,又防潮濕。

⑶ 靜寧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1,李白(701-762)

隴西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隋朝末年,因避亂(一說被流放)遷徙到中亞細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誕生於此。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五歲時,其家遷入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

二十歲時隻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今湖北省安陸市)。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干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

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天寶初年,由道士吳筠推薦,唐玄宗召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言,於天寶三、四年間(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後,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

2,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

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成紀鄉)人,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平竇建德、王世充之後,始大量接觸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

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此舉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


3,李廣(?年-前119年)

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縣南)人。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大規模入侵蕭關,「廣以良家子從軍」抗擊匈奴,被擢為武騎常侍,匈奴稱之為「漢朝的飛將軍」。

後為隴西都尉、騎郎將。吳、楚等七國叛亂時,廣任驍騎都尉,跟隨太尉周亞夫征討,功名大顯。後調任上谷、上郡、隴西、北地、雲中等郡太守。

3,曲珍(生卒年不詳)

字君玉,德順軍隴干(今甘肅靜寧)人,世為望族。寶元、康定年間,西夏屢犯邊境,他與諸父組織族人抵禦,夏人不敢犯境。郭逵南征,珍為第一將,進兵至右江,剿撫並用,一舉得廣源等三州十二縣,遷為西染院使。元佑初(1086年),拜為環慶路副總管,夏人進犯涇源,曲珍率兵擊退。

4,李暠(351年-417年)

字玄盛,小字長生。隴西成紀(今靜寧西南)人。十六國時西涼創建者。400年-417年在位。他是西漢名將李廣的16世孫。李暠少年的時候十分好學,通誦經史,尤其擅長文章義禮。也精通孫吳兵法,愛好武功,很小時就練就一身好本領。他的性格沉默而敏捷,寬和大度。

後涼呂光末年,任效谷(今敦煌縣)令,有惠政。會沙州(今敦煌)刺史盂敏卒,他被州人推舉為寧朔將軍、敦煌太守,封寧朔將軍。北涼段業時,仍為敦煌太守,安西將軍,領護西胡校尉。

東晉隆安四年(400年),晉昌太守唐瑤,聯合六郡,推李暠為大都督、大將軍、涼公,領秦、涼二州牧,護羌校尉。李暠乃自立為王,建元庚子,建都敦煌,置官封將,西涼政權自此開始。

5,吳玠(1093年-1139年)

字晉卿,德順軍隴干(今甘肅靜寧)人。後遷居水洛城(今甘肅庄浪)。玠少時沉毅,有志節,工於書,善騎射,北宋末年從軍。

靖康初,西夏犯邊,玠率百餘人追擊,斬獲頗多。因其武勇,晉升為第二副將,因功累遷涇原路副總管。吳玠與金將對壘近十年,使金人始終不敢窺蜀。吳玠喜讀史書,通曉孫吳兵法,深謀善斷,智勇兼備,遇敵不圖小利,善於避敵之優勢而揚已之所長,靈活運用戰術,在戰爭中常處於不敗之地。

6,劉錡(1098年-1162年)

字信叔,宋德順軍(今甘肅靜寧)人。是滬州軍節度使劉仲武的第九子。英俊威武,儀表不凡,善騎射,聲如洪鍾。宣和年間,命為閣門祗候。高宗繼位,特授閣門宣贊舍人,差知岷州(今甘肅岷縣),為隴右都護。

紹興三年(1133年)劉錡復職,受命為川陝宣撫司統制。後被命為江東路副總管。長期率兵與金軍作戰。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劉錡被任命為江、淮、浙西制置使,節制諸路軍馬。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嘔血而亡。

7,吳璘(1102年-1167年)

字唐卿。玠弟,少好騎射,喜讀兵書,常隨兄作戰,英勇果敢,積功至閣門宣贊舍人。紹興三年(1133年),擢升為榮州防禦使,知秦州,節制階、文。

紹興六年(1136年),為行營左右護軍統制;紹興九年(1139年)初,升為都統制,是年,加授神龍衛士廂都指揮使。乾道三年,贈太師,追封信王,謚武順。吳璘忠勇剛直,一生戎馬倥傯,從卒伍到大將,代兄守蜀20餘年,深得兵民信賴。

8,慕天顏(1623年-1696年)

字拱極,一字鶴鳴。清靜寧州人。順治三年(1146年)鄉試中舉,順治十二年(1655年)成進士。順治十三年(1656年)初,任浙江錢塘知縣,歷任廣西南寧府同知,後又任福建興化府知府。康熙九年(1670年),授為江蘇布政使。康熙十五年(1676年)擢任江寧巡撫,後加授兵部侍郎。

9,李世軍(1901年-1990年)

字漢三,靜寧雙峴人。1924年加入孫中山改組後的國民黨,任北京市黨部分區常委、宣傳部長等職。受孫中山之命,赴甘肅宣傳《北上宣言》。1932年任國民黨南京政府監察院簡任一級監察委員兼國民黨中央組織部政治設計委員。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民革南京市委員會常委等職。1984年9月受任國務院參事之職。

⑷ 靜寧縣的民俗文化

你網路一下啊、靜寧說實話不知道在那裡
民 俗 風 情

四合院的左右兩側,為廈房及灶房,式樣多為 「 上棟下宇 」 式,即順水 「 一面坡 」 型或 「 兩面流水 」 型(人字型)。

箍窯先用土堆成窯形窯旋,(楔子)或叫 「 窯心 」 ,然後用胡基,即土坯,抹草泥擠砌,窯箍成後,外面用泥抹光,以利雨水。這種窯乾燥,沒有潮濕氣,窯內盤通間土炕,冬天十分暖和。

高房建在 「 地棚 」 或箍窯上面,靠院牆修建,石頭或磚塊砌台階,也有木質台階。高房四周開窗,用以看家護院。

門樓子即大門樓子,有三檻,平頭等幾種。有的三檻上安裝木板,雕刻各種圖案鐫書題字。題字多為表示吉祥,表達理想,嚮往和祈求的內容。如 「 紫氣東來 」 , 「 滿門生輝 」 、 「 寧靜致遠 」 、 「 龍鳳呈祥 」 、 「 前程似錦 」 。舊時功名人家,除在樓頂砌磚撒瓦外。還瓦脊獸。

節日飲食

俗話說: 「 寧窮一年,不窮一節 」 ,靜寧農村最看重的節日是春節,俗稱 「 過年 」 。春節從臘月三十 這天開始(如果是小月則從二十九開始),要到 正月十五 元霄節過了,才算過完了大
年。

大年三十 這天,一般人家都要蒸好幾籠白面蒸饃,煮好豬肉或羊肉、雞肉,切好下酒的各種冷盤,同時還要炸油餅、果子,做 「 綠食 」 點心等。三十這天早飯吃的內容各不相同,有的地方吃細長面,農村一般是攪團,且有個說法: 「 年三十打攪團,一年夠攪纏 」 。意思是寓意著來年經濟會寬裕起來,晌午飯一般吃蒸饃,炒肉菜,菜一般沒有固定的規定,視准備情況而做,什麼菜做好了就先吃什麼菜。三十晚上即除夕之夜,一家人要坐在一起,吃一頓年夜飯,也叫團圓飯。吃團圓飯之前,或在喝酒中間,小孩要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磕頭,晚輩要給長輩磕頭,表示祝福,家長要給一家人散錢,給孩子的稱 「 壓歲錢 」 ,團圓飯不在於吃得多麼豐盛,一家人和和氣氣心情舒暢則是最要緊的。

有些地方,三十早晨細長面和餃子,寓意為 「 金錢吊葫蘆 」 或叫 「 劉海吊金蟾 」 ,借喻 「 福壽長面(年)財源不斷 」 。 民間歌謠唱道 「 掛紅燈籠貼對聯,秦瓊敬德守門前,長面吊金錢,老少喜心間 」 。三十晚上啃骨頭,就是把年前殺的豬、羊、雞煮熟,一家人圍坐一起啃骨頭,這叫 「 咬鬼 」 。傳說鬼在年三十晚上夜遊,最怕聽見咬骨聲。有首歌謠唱: 「 啃骨頭,嘣嘣響,嚇得神鬼不敢闖,四季保安康。 」

正月初一 第一頓飯必須吃細長面,臊子必須是肉的,愈豐富愈好。有的人家是先上菜碟子,喝酒,再上炒菜,吃饅頭,然後吃長面,這種吃法叫 「 風攪雪 」 。有的人家肉菜准備得少也可以只單純是一頓細長面,取其 「 長年平安 」 之意。晌午飯則是吃饅頭和各種炒菜或燴菜,比較隨意一些。

正月初五 俗稱 「 五窮日 」 ,這一天早飯一定要吃攪團,意思是吃了攪團可以把一年的窮氣纏得乾乾凈凈。這頓攪團,因為菜湯里有大肉、豆腐、粉條之類,比平時的苜蓿菜湯攪團好吃得多。

正月初七 據說這一天人的靈魂要去冥府閻王爺那兒應點,晚上才能回來,這天的早飯一定要吃細長面,叫做 「 接魂面 」 ,意思是把靈魂拉住,讓他早點回來,這頓長面吃時要特別小心,必須盡量把面條渾吸下去,不能用牙咬,據說咬斷面條等於把自己魂咬斷了,魂就在冥府回不來了。

正月十五 俗稱 「 元宵節 」 ,這一天吃飯講究要豐盛,俗話說: 「 小初一,大十五 」 。 正月十五 講究不吃實心的饃,必須要吃包子。包子的花樣特別多,有大肉包子、油麵包子、豆腐包子、糖包子、各種素菜包子,即使最困難的人家,買不起肉,也要把山坡撿拾來的地軟作餡子包成地軟包子。另外農家婦女提前一天就動手捏能食的面燈和相屬燈。捏燈用的面是糜子面或谷面,蕎面最好。先把合成面的面蒸熟,揉成軟面團,然後捏成家中各個人相屬的面燈。每個相屬的背上捏一個小凹窩,盛上清油,插上、用棉花做好的芯子,晚上即可當燈點,同時把捏好面燈與蒸下的牛犢模樣的包有餡子的花饃一起供在天爺、灶爺的神靈面前,期望神靈保佑一家平安。

正月二十三 叫 「 燎疳節 」 , 「 疳 」 是一種寄生蟲,能引起腹部腫大病,小孩子易得此病。農家認為這是疳魔作祟,這一天要吃攪團,能把疳魔纏走,農村還有炸煮蘿卜乾菜的習俗,把秋天串起來的生蘿卜煮熟,切成絲,調上佐料食用,這叫 「 炸疳病 」 。

⑸ 靜寧文化城的位置,歷史,風景

成紀文化城位於靜寧縣城中心,是為了開發利用成紀文化資源而修建的文化基內礎設施,是容靜寧縣重要文化基礎設施和旅遊景點之一,現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成紀文化城由中國著名工程設計大師任震英和高級建築師左國保等專家設計,整個建築秦漢風格鮮明,氣勢宏偉,佔地66畝,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總投資2600萬元。主要建築物有伏羲紀念館、文化館、圖書館、檔案館、文化局、旅遊局、八卦壇和石刻碑廊。整個建築為秦漢建築風格,高大宏偉,古樸典雅,內涵豐富。

⑹ 歷史上的靜寧名人

歷史人物:李白(-762) 隴西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隋朝末年,因避亂(一說被流放)遷徙到中亞細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誕生於此。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五歲時,其家遷入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二十歲時隻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今湖北省安陸市)。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干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天寶初年,由道士吳筠推薦,唐玄宗召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言,於天寶三、四年間(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後,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 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 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成紀鄉)人,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平竇建德、王世充之後,始大量接觸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此舉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 李廣(?年-前119年) 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縣南)人。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大規模入侵蕭關,「廣以良家子從軍」抗擊匈奴,被擢為武騎常侍,匈奴稱之為「漢朝的飛將軍」。後為隴西都尉、騎郎將。吳、楚等七國叛亂時,廣任驍騎都尉,跟隨太尉周亞夫征討,功名大顯。後調任上谷、上郡、隴西、北地、雲中等郡太守。 曲珍(生卒年不詳) 字君玉,德順軍隴干(今甘肅靜寧)人,世為望族。寶元、康定年間,西夏屢犯邊境,他與諸父組織族人抵禦,夏人不敢犯境。郭逵南征,珍為第一將,進兵至右江,剿撫並用,一舉得廣源等三州十二縣,遷為西染院使。元祐初(1086年),拜為環慶路副總管,夏人進犯涇源,曲珍率兵擊退。 李暠(351年-417年) 字玄盛,小字長生。隴西成紀(今靜寧西南)人。十六國時西涼創建者。400年—417年在位。他是西漢名將李廣的16世孫。李暠少年的時候十分好學,通誦經史,尤其擅長文章義禮。也精通孫吳兵法,愛好武功,很小時就練就一身好本領。他的性格沉默而敏捷,寬和大度。後涼呂光末年,任效谷(今敦煌縣)令,有惠政。會沙州(今敦煌)刺史盂敏卒,他被州人推舉為寧朔將軍、敦煌太守,封寧朔將軍。北涼段業時,仍為敦煌太守,安西將軍,領護西胡校尉。東晉隆安四年(400年),晉昌太守唐瑤,聯合六郡,推李暠為大都督、大將軍、涼公,領秦、涼二州牧,護羌校尉。李暠乃自立為王,建元庚子,建都敦煌,置官封將,西涼政權自此開始。 吳玠(1093年-1139年) 字晉卿,德順軍隴干(今甘肅靜寧)人。後遷居水洛城(今甘肅庄浪)。玠少時沉毅,有志節,工於書,善騎射,北宋末年從軍。靖康初,西夏犯邊,玠率百餘人追擊,斬獲頗多。因其武勇,晉升為第二副將,因功累遷涇原路副總管。吳玠與金將對壘近十年,使金人始終不敢窺蜀。吳玠喜讀史書,通曉孫吳兵法,深謀善斷,智勇兼備,遇敵不圖小利,善於避敵之優勢而揚已之所長,靈活運用戰術,在戰爭中常處於不敗之地。 劉錡(1098年-1162年) 字信叔,宋德順軍(今甘肅靜寧)人。是滬州軍節度使劉仲武的第九子。英俊威武,儀表不凡,善騎射,聲如洪鍾。宣和年間,命為閣門祗候。高宗繼位,特授閣門宣贊舍人,差知岷州(今甘肅岷縣),為隴右都護。紹興三年(1133年)劉錡復職,受命為川陝宣撫司統制。後被命為江東路副總管。長期率兵與金軍作戰。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劉錡被任命為江、淮、浙西制置使,節制諸路軍馬。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嘔血而亡。 吳璘(1102年-1167年) 字唐卿。玠弟,少好騎射,喜讀兵書,常隨兄作戰,英勇果敢,積功至閣門宣贊舍人。紹興三年(1133年),擢升為榮州防禦使,知秦州,節制階、文。紹興六年(1136年),為行營左右護軍統制;紹興九年(1139年)初,升為都統制,是年,加授神龍衛士廂都指揮使。乾道三年,贈太師,追封信王,謚武順。吳璘忠勇剛直,一生戎馬倥傯,從卒伍到大將,代兄守蜀20餘年,深得兵民信賴。 慕天顏(1623年-1696年) 字拱極,一字鶴鳴。清靜寧州人。順治三年(1146年)鄉試中舉,順治十二年(1655年)成進士。順治十三年(1656年)初,任浙江錢塘知縣,歷任廣西南寧府同知,後又任福建興化府知府。康熙九年(1670年),授為江蘇布政使。康熙十五年(1676年)擢任江寧巡撫,後加授兵部侍郎。 李世軍(1901年-1990年) 字漢三,靜寧雙峴人。1924年加入孫中山改組後的國民黨,任北京市黨部分區常委、宣傳部長等職。受孫中山之命,赴甘肅宣傳《北上宣言》。1932年任國民黨南京政府監察院簡任一級監察委員兼國民黨中央組織部政治設計委員。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民革南京市委員會常委等職。1984年9月受任國務院參事之職。

⑺ 平涼的歷史文化有多悠久

平涼,是一塊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文華之地。早在20—3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就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3000多年前,生活在涇河流域的周人先祖創造了當時最為先進的農耕文化,出現了「沃野千里,水草豐美,牛羊銜尾,群畜塞道」的田園畫卷,從而也開啟了華夏農業文明的曙光。大量考古和史料證明,平涼是先民們在黃河中上遊走向文明的搖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

秦漢以降,由於這里一直是歷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之西北重要門戶和絲綢之路東段重鎮,且氣候適宜、土壤肥沃、人口稠密,士農工商無不發達,建府立州,安營駐軍,素為朝廷所倚重。特殊的人文結構和地理位置,使平涼曾經在傳遞民族文化傳統、吸收外來文化營養的歷史進程中,發揮過不可或缺的作用,成為絲綢古道上中西方文化、中原與西北少數民族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舞台。千百年滄桑歲月的積淀和一代代人的創造與積累,熔鑄了平涼悠遠、深厚的歷史文化——古老神奇的成紀文化、兼容並蓄的崆峒文化、瑰麗多彩的西王母文化、博大精深的皇甫謐文化,領異標新、相映生輝,啟迪著民族的心智,推動著歷史的進程,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

撩去歷史的煙雲,不難發現,漫長的歷史、厚重的文化,除了蘊藏並傳承於人的血脈精神而外,總會以一定數量的物質的形式留存在其演進的土地上,譬如文物,譬如古跡。僅以文物而言,在平涼境內就有仰韶、齊家、商周等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址46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9個,館藏文物3萬多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96件。其中涇川縣大嶺上距今約20萬年的早期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被考古學界確認為甘肅之最早;出土於涇川涇明牛角溝距今5萬年前的「涇川人」,比北京「山頂洞人」還早;靜寧治平古成紀遺址,是早於黃帝的人文初祖伏羲氏的降生地。特別是出土於涇川縣大雲寺的佛祖舍利金銀棺、靈台縣的西周青銅器、玉質人佣和南宋貨幣銀合子等文物,代表了中華民族在一定歷史時期的文明高度,被譽為「中華文物之最」。

⑻ 關於靜寧歷史三分鍾精彩演講稿

讓歷史告訴未來復 歷史長河,奔流制不息,其中最耐人尋味的是兩岸的一道道風景;

紅色之旅,豐富多彩,其中最讓人深思的是那一組組難忘的鏡頭。它們無聲,卻記錄著歲月的滾滾風塵;它們無語,卻寄託著對未來的深情祝福。

讓歷史告訴未來,讓歷史告訴你我—— 石獅不會說話,但至今矗立在北京城郊盧溝橋上的一尊尊石獅卻曾經發出怒吼,發出「抵禦外侮,保衛民族」的怒吼。它們嚴肅的面孔在時時提醒人們,不要忘記曾發生在中國歷史上的那一次非常事件。

1937年7月7日深夜,萬籟俱寂。當人們像平常一樣度過這個普通夜晚的時候,盧溝橋的橋頭卻突然響起一陣槍聲。這槍聲是日本兵打響的,這槍聲日本侵略者的野心越來越瘋狂。面對侵略者的險惡用心,我們該怎麼辦?

中華民族該怎麼辦?四萬萬中國同胞發出最後的吼聲:「誓死不當亡國奴!堅決抵抗日本侵略者!」每一位炎黃子孫發出錚錚誓言:「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我必定為你戰斗到底!」一場中國人民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斗爭從此開始了!

⑼ 有關靜寧古今名人事跡,請幫幫我啊,網上找不到啊

靜寧,是羲皇故里,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悠久燦爛的歷史,給靜寧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留下了獨有的文化遺產。這里有秦漢時期的古成紀遺址、廟兒坪古文化遺址、靳寺漢墓群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有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遺存146處,有明代建築群靜寧文廟、清真寺,有氣勢宏偉、古樸典雅、規模宏大的成紀文化城,有風景秀麗的西岩寺山、九龍山,有奇峰錯列、幽谷盈香的仙人峽,有紅軍勝利會師地界石鋪長征紀念館……絢麗多彩的靜寧文化孕育了名揚中外的靜寧名人,在這一片華夏沃土上傳頌著一代又一代的名人故事。
李白(701-762)
隴西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隋朝末年,因避亂(一說被流放)遷徙到中亞細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誕生於此。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五歲時,其家遷入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二十歲時隻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今湖北省安陸市)。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干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天寶初年,由道士吳筠推薦,唐玄宗召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言,於天寶三、四年間(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後,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
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
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成紀鄉)人,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平竇建德、王世充之後,始大量接觸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此舉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

李廣(?年-前119年)
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縣南)人。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大規模入侵蕭關,「廣以良家子從軍」抗擊匈奴,被擢為武騎常侍,匈奴稱之為「漢朝的飛將軍」。後為隴西都尉、騎郎將。吳、楚等七國叛亂時,廣任驍騎都尉,跟隨太尉周亞夫征討,功名大顯。後調任上谷、上郡、隴西、北地、雲中等郡太守。
曲珍(生卒年不詳)
字君玉,德順軍隴干(今甘肅靜寧)人,世為望族。寶元、康定年間,西夏屢犯邊境,他與諸父組織族人抵禦,夏人不敢犯境。郭逵南征,珍為第一將,進兵至右江,剿撫並用,一舉得廣源等三州十二縣,遷為西染院使。元祐初(1086年),拜為環慶路副總管,夏人進犯涇源,曲珍率兵擊退。
李暠(351年-417年)
字玄盛,小字長生。隴西成紀(今靜寧西南)人。十六國時西涼創建者。400年—417年在位。他是西漢名將李廣的16世孫。李暠少年的時候十分好學,通誦經史,尤其擅長文章義禮。也精通孫吳兵法,愛好武功,很小時就練就一身好本領。他的性格沉默而敏捷,寬和大度。後涼呂光末年,任效谷(今敦煌縣)令,有惠政。會沙州(今敦煌)刺史盂敏卒,他被州人推舉為寧朔將軍、敦煌太守,封寧朔將軍。北涼段業時,仍為敦煌太守,安西將軍,領護西胡校尉。東晉隆安四年(400年),晉昌太守唐瑤,聯合六郡,推李暠為大都督、大將軍、涼公,領秦、涼二州牧,護羌校尉。李暠乃自立為王,建元庚子,建都敦煌,置官封將,西涼政權自此開始。
吳玠(1093年-1139年)
字晉卿,德順軍隴干(今甘肅靜寧)人。後遷居水洛城(今甘肅庄浪)。玠少時沉毅,有志節,工於書,善騎射,北宋末年從軍。靖康初,西夏犯邊,玠率百餘人追擊,斬獲頗多。因其武勇,晉升為第二副將,因功累遷涇原路副總管。吳玠與金將對壘近十年,使金人始終不敢窺蜀。吳玠喜讀史書,通曉孫吳兵法,深謀善斷,智勇兼備,遇敵不圖小利,善於避敵之優勢而揚已之所長,靈活運用戰術,在戰爭中常處於不敗之地。
劉錡(1098年-1162年)
字信叔,宋德順軍(今甘肅靜寧)人。是滬州軍節度使劉仲武的第九子。英俊威武,儀表不凡,善騎射,聲如洪鍾。宣和年間,命為閣門祗候。高宗繼位,特授閣門宣贊舍人,差知岷州(今甘肅岷縣),為隴右都護。紹興三年(1133年)劉錡復職,受命為川陝宣撫司統制。後被命為江東路副總管。長期率兵與金軍作戰。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劉錡被任命為江、淮、浙西制置使,節制諸路軍馬。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嘔血而亡。
吳璘(1102年-1167年)
字唐卿。玠弟,少好騎射,喜讀兵書,常隨兄作戰,英勇果敢,積功至閣門宣贊舍人。紹興三年(1133年),擢升為榮州防禦使,知秦州,節制階、文。紹興六年(1136年),為行營左右護軍統制;紹興九年(1139年)初,升為都統制,是年,加授神龍衛士廂都指揮使。乾道三年,贈太師,追封信王,謚武順。吳璘忠勇剛直,一生戎馬倥傯,從卒伍到大將,代兄守蜀20餘年,深得兵民信賴。
慕天顏(1623年-1696年)
字拱極,一字鶴鳴。清靜寧州人。順治三年(1146年)鄉試中舉,順治十二年(1655年)成進士。順治十三年(1656年)初,任浙江錢塘知縣,歷任廣西南寧府同知,後又任福建興化府知府。康熙九年(1670年),授為江蘇布政使。康熙十五年(1676年)擢任江寧巡撫,後加授兵部侍郎。
李世軍(1901年-1990年)
字漢三,靜寧雙峴人。1924年加入孫中山改組後的國民黨,任北京市黨部分區常委、宣傳部長等職。受孫中山之命,赴甘肅宣傳《北上宣言》。1932年任國民黨南京政府監察院簡任一級監察委員兼國民黨中央組織部政治設計委員。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民革南京市委員會常委等職。1984年9月受任國務院參事之職地界石鋪長征紀念館……

⑽ 靜寧縣有哪些歷史名人,遺跡,傳奇故事

李廣(?年-前抄119年) 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縣南)人。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大規模入侵蕭關,「廣以良家子從軍」抗擊匈奴,被擢為武騎常侍,匈奴稱之為「漢朝的飛將軍」。後為隴西都尉、騎郎將。吳、楚等七國叛亂時,廣任驍騎都尉,跟隨太尉周亞夫征討,功名大顯。後調任上谷、上郡、隴西、北地、雲中等郡太守。 曲珍(生卒年不詳) 字君玉,德順軍隴干(今甘肅靜寧)人,世為望族。寶元、康定年間,西夏屢犯邊境,他與諸父組織族人抵禦,夏人不敢犯境。郭逵南征,珍為第一將,進兵至右江,剿撫並用,一舉得廣源等三州十二縣,遷為西染院使。元佑初(1086年),拜為環慶路副總管,夏人進犯涇源,曲珍率兵擊退。

閱讀全文

與靜寧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