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邊境發展歷史

邊境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3 09:55:48

Ⅰ 關東軍的發展歷程

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強佔了中國的遼東半島和南滿鐵路。不久,日本將遼東半島改名為關東州,在旅順設立關東都督府,下設民政部和陸軍部。1919年在關東都督府陸軍部的基礎上,在旅順口設關東軍司令部。俄國在日俄戰爭中戰敗後,根據《朴次茅斯和約》將關東州(中國遼南旅大地區)的租借權和南滿鐵路轉讓給日本。日本為維護其殖民利益,派遣2個師4萬人的兵團進駐關東州及南滿鐵路附屬地,並設立關東總督府。次年,總督府改為都督府,下設陸軍部,轄1個陸軍師、6個獨立守備營、旅順重炮營和憲兵隊等。
20世紀上半葉,長期侵駐中國東北地區的日本陸軍重兵集團。
1919年,都督府撤銷,改設關東廳,成立關東軍,首任司令立花小一郎,司令部設在旅順,直接隸屬於天皇。
1926年進入昭和時代後,日本加緊推行侵略中國和准備對蘇作戰的大陸政策。1928年,關東軍製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中國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1931年策劃「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全境。次年炮製偽滿洲國傀儡政權,司令部遷至長春,司令兼任日本駐「滿」大使和關東廳長官,掌握偽滿軍政大權。把中國東北建成日本進一步侵略擴張的重要戰略基地。
1928年6月,關東軍製造「皇姑屯事件」。1931年9月18日,關東軍製造「柳條湖事件」,並以此為借口炮擊東北軍大營,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拉開了長達十四年的侵華戰爭的序幕。1932年3月,建立偽滿洲國。
1939年5月,滿洲軍隊跟蒙古軍隊在諾門罕發生小規模邊境沖突,後演化成為關東軍對蘇聯紅軍的正面對決。朱可夫指揮六個旅七萬名蘇聯遠東軍,以機械化部隊擊敗兩個師團約四萬名關東軍。一萬八千名日軍戰死或受傷。日本全國震動,平沼內閣請辭。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及參謀長磯谷廉介被撤職。後來有一萬關東軍在撤退的路上遇見兩萬三千八路軍雙方開始激戰,由於八路軍太弱小兩萬八路軍被關東軍殺掉,三千八路軍逃跑。
1942年,太平洋戰爭開始後,關東軍主力逐漸被抽調至太平洋戰線。在1943年戰爭逆轉後,不少關東軍在太平洋的島嶼上被殲滅。
1945年8月,蘇聯紅軍出兵東北,關東軍被擊斃八萬三千人,被俘五十九萬四千人。戰後,餘下的關東軍官兵作為俘虜被送到西伯利亞從事強制勞動。

Ⅱ 緬甸在歷史上以前是中國的領土嗎

緬甸在歷史上以前不是中國的領土,只是向中國稱臣過。

1287年蒙古統治者忽必烈率領元朝軍隊大肆入侵(元緬戰爭)而使得蒲甘王朝失去了獨立性,不久後滅亡。

瓦里魯趁蒲甘王國的衰敗,稱霸下緬甸。1298年向中國稱臣。瓦里魯時期,緬甸出現了最古的法典,《瓦里魯法典》。

後來瓦里魯被他的幾個外孫刺殺,眾大臣清除了這些叛亂者,瓦里魯的弟弟繼位。這一時期孟族向外征討清邁,獲得藍本村等地。國中政局不穩,土匪猖獗,甚至有王子被撣族移民刺殺的事情發生。

(2)邊境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清朝和緬甸兩國戰爭:

貢榜王朝為緬甸最後的王朝,雍籍牙創立,因此也稱為雍笈牙王朝。貢榜王朝不但統一全緬甸,也對外四處用兵擴張疆土。

18世紀末(中國清朝乾隆皇帝統治後期),清朝和緬甸兩國圍繞邊界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清緬戰爭)。這場戰爭最後以雙方簽訂合約收場。

1782年至1819年是波道帕耶國王主政的專制時期,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以及並吞印度邊界的曼尼坡與阿薩姆,使得當時佔有印度的英國憂心緬甸的威脅。英國挑撥位於貢榜西邊的阿拉干王朝動亂。

英緬戰爭:

英國和緬甸間的緊張局勢在1824年~1826年以及1852年兩次的英緬戰爭中達到高峰。英國在這兩次的戰爭中均獲得勝利,最後攻佔勃固城並將此地稱為下緬甸。在英國人進入緬甸後,上緬甸的經濟也顯著好轉。

1885年,英國發兵滅緬甸,1886年1月1日並入大英帝國所下屬的印度,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份,貢榜王朝滅亡。中國清朝政府命駐英公使曾紀澤向英國抗議無效。

1886年,英國再度贏得第三次英緬戰爭,中國被迫與英國簽訂《中英緬甸條約》,規定中國承認英國對緬甸有支配權,但緬甸對中國仍照往例,每十年一貢。至於中緬邊境未定界,應由兩國會商勘定。此時英國將緬甸納為印度的一省,並將政府設於仰光。

Ⅲ 都拉塔口岸的發展歷程

歷史上,居住在我國邊境縣察布查爾的錫伯族以及各族同胞,就通過都拉塔,與當時的蘇、俄公民以貨易貨,進行民間貿易。以後,口岸關閉,民間邊貿活動便隨之終止。
1994年,國務院批准都拉塔為國家一級口岸後,使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從封閉的一角一躍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
先是水通、電通、通訊網路通;再是矗立起兩層的口岸聯檢大樓;接著,由口岸到縣城的40公里的瀝青路全線貫通;平整貨場、建起倉庫,迎接八方客商。
1998年,中國的煤炭首次通過都拉塔運向哈薩克,哈薩克的鋼材、化肥也由都拉塔來到中國。聞訊而至的是廣州、上海、浙江、內蒙古等省、市、自治區的客商,他們將中國的家電產品、服裝鞋帽、塑料製品以及瓜果蔬菜銷往中亞。到1998年底,外貿進出口總額為52.3萬美元,其中出口額為2.3萬美元。
1999年9月26日,都拉塔邊民互市開業。至年底,僅邊民互市的交易額就達到1500萬元人民幣,各類貨物達1500噸。
2000年,口岸過貨9650噸,進出口額超過1億元人民幣。

Ⅳ 我國歷史上邊境最西到了哪裡

首先,元朝不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
再次,唐朝雖然佔領過鹹海和中亞地區,但僅僅維持了幾年就放棄了.
所以,中國的邊境最西應該是在漢朝和中華民國時期,也就是蔥嶺(今帕米爾高原)

Ⅳ 朝鮮半島歷史和發展歷程

朝鮮在公元前12世紀,中國商朝的遺臣箕子帶領部分商朝遺民在檀君朝鮮的北方建立了箕子朝鮮。


衛滿朝鮮
在公元前195年,中國西漢的燕王盧綰北走匈奴後,其部將衛滿帶領舊部滅掉箕子朝鮮並建立了衛滿朝鮮。衛滿朝鮮的國力相當強大,故漢武帝於公元前109年派軍遠征衛滿朝鮮。於公元前108年衛滿朝鮮被滅,漢武帝把其土地分為四個郡,史稱漢四郡。


辰國
辰國是公元前2,3世紀位於朝鮮半島南部的政權, 定都於漢江以南. 辰國被認為是三韓(辰韓,馬韓,弁韓)的前身。


漢四郡與前三國時代
漢四郡與前三國時代是公元前2世紀後朝鮮三國時代之前的朝鮮歷史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鐵器的廣泛生產和運用。由於鐵的應用,使得更加堅硬和銳利的武器與農業工具成為現實。 這加快了政治上的統一和權力與財富的集中。


公元前108年,西漢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漢四郡,公元前82年合並為樂浪郡,歷經中原西漢、東漢、魏國、西晉的統治管轄。高句麗於公元前37年建立於西漢玄菟郡,開始逐步擴展,在西晉末年(313年)吞並了樂浪郡。


在朝鮮半島南部,辰國已發展成了由馬韓,辰韓和弁韓組成的鬆散的三韓聯盟。根據《三國史記》,公元前18年,百濟在馬韓領地中建立,並逐步將馬韓取替。辰韓中的6個部落發展成新羅。弁韓被伽倻所吸收。 伽倻後來又與新羅融合。


三國時代
進入4世紀以後樂浪郡被高句麗佔領。同時南部的百濟、新羅積極發展自己的勢力。百濟完全消滅了馬韓54國。辰韓也由12國合並為新羅、慕韓、辰韓等數國。朝鮮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史稱「朝鮮三國時代」。位於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句麗是這一時期半島的霸主。據好太王碑的記載,高句麗好太王迫使百濟和新羅成服於高句麗,並且擊退了入侵新羅的日本軍隊。百濟(前18年-660年)是朝鮮半島古代西南部的國家由馬韓部落發展起來的,並且在3世紀末完全統一了馬韓54國。 公元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聯軍滅亡。百濟依靠向中國南朝各代朝廷遣使朝貢的方式,從中國吸收文化並向日本傳播。新羅是辰韓中一個小部落形成的。


統一新羅時代
新羅則以向唐朝稱臣的條件與新興的唐朝結盟,高宗在位時,唐朝大軍於公元660年聯合新羅攻滅百濟,次年進攻高句麗,久圍平壤不下而返。668年高宗再次出兵,最終於當年9月攻克平壤,並由大將薛仁貴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至此之後高句麗政權就退出了歷史舞台。670-676年唐朝新羅戰爭後,新羅佔領百濟故地和原高句麗部分領土。新羅最終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 9世紀,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03 年起義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918年王建建立高麗王朝,此後定國號「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朝鮮後三國時期」。新羅935年亡於高麗,新羅時代結束。


後三國時期
朝鮮後三國時期(西元892年-936年)是朝鮮歷史上的時代劃分之一。始於892年農民出身的甄萱起兵,同一時期新羅王族後裔弓裔亦建立後高句麗導致已衰弱的新羅分裂,終於936年高麗再度統一朝鮮半島。


高麗王朝(918-1392年)
918年,後高句麗的的弓裔王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松岳),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993年,被遼國擊敗,被迫斷絕和宋朝關系,向遼國稱臣;1127年,被迫臣服金國。在抵禦契丹和女真期間,軍人勢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1258年,崔氏政權垮台,國王投降蒙古。不服投降蒙古的三別沙發動抗蒙古戰爭;1273年,蒙古佔領濟州島,結束抗蒙古戰爭。1280年,元朝為了進攻日本在朝鮮半島設置征東行省,在高麗首都派遣「達魯花赤」控制高麗國政,高麗國王只能住在江華島上。1281年,隨著進攻日本失敗曾一度解散征東行省;1287年,復設征東行省,並以高麗王兼任征東行省達魯花赤,成為元朝的藩屬國,直到1356年恭愍王回復時高麗朝廷才重新掌握統治權。


朝鮮王朝(1392-1896年)


[朝鮮太祖像]

朝鮮太祖像
1388年高麗國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但他卻從鴨綠江邊回兵佔領首都開城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國王自立,明太祖朱元璋賜國號為朝鮮,取「朝日鮮明」之意,定都漢陽。此時代被日本稱為「李氏朝鮮」,這個名稱在多數的歷史界一直沿用至今。對此朝鮮和韓國的學者認為應該稱朝鮮時代,但此名稱很易混淆,少被人接受。李氏朝鮮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對中國採取事大政策。1591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派兵20萬侵入朝鮮,一度佔領平壤。中國派軍援朝;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朝鮮將領李舜臣和中國將領鄧子龍互相支援,最後都壯烈犧牲。此段歷史史稱「壬辰倭亂」,現代中國稱為「萬曆援朝戰爭」。 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派軍援助明朝;1636年,清軍攻佔朝鮮,國王投降,改向清朝朝貢,成為清朝的冊封國。1863年國王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即位,史稱高宗,李昰應為「大院君」攝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封建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毀進入朝鮮搶劫的美國軍艦,並多次擊退美國軍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國軍艦。1873年,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江華條約。1882年由於閔妃外戚閔謙鎬剋扣軍餉,韓國改革派在日本政黨協助下,策動了壬午兵變。兵變中起義士兵殺死日本公使館官員,攻入王宮。閔妃化裝宮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閔妃請求下,中國派吳長慶率三千兵入朝鮮鎮壓兵變,囚禁大院君,閔妃外戚集團重新掌權。從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鮮駐軍。朝鮮貴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開化派」和以閔妃為首的「守舊派」;1884年12月4日,開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劃,依靠日本軍隊發動政變,殺死守舊派官員,宣布和清政府斷絕關系,是為「甲申政變」;袁世凱統率的清軍應守舊派要求,於6日開進王宮,擊敗日軍,殺死開化派首領,部分開化派首領逃往日本,守舊派重新掌權。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朝廷無力鎮壓,於是要求中國軍隊入境鎮壓。6月6日中國軍隊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也以次為借口趁機於 7月6日在仁川登陸,佔領漢陽。並且組織親日派政府鎮壓了農民起義。1894年日本軍隊襲擊駐朝鮮的中國軍隊,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以後朝鮮停止與中國的宗藩關系。


大韓帝國(1896-1910年)
1895年4月,清朝戰敗,簽定《中日馬關條約》,承認朝鮮是自主之國,於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朝廷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系。同年,日本暗殺了有反日傾向的明成皇後。 1896年,高宗在俄國支持下稱帝登極,成立大韓帝國,從此朝鮮改為韓國。1904年,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大韓帝國政權徹底被日本控制。1905年,乙巳保護條約。韓國成為日本的「保護國」。1906年,日本在韓國設立日本派出的「統監」政權。1907 年,日本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1909年,日本第一任統監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


日本統治時期(1910-1945年)
日朝合並
日本於1910年8月迫使韓國政府同之簽定《日韓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島,設立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日本將朝鮮王室封為日本貴族,逼迫高宗退位,擁立純宗。(日本的吞並與當時首相伊藤博文被殺有關)。


臨時政府
1919年3月1日,朝鮮半島因日本禁止在學校內使用朝鮮民族語言,展開大規模反抗活動。柳寬順等青年學子在今日漢城鍾路區的塔洞公園發表「三一獨立宣言」,並把獨立宣言傳遍全國。這些獨立活動引起國民的反抗,並沖擊各地的日本警察機關,而引致日本警察的暴力鎮壓。史稱「三一運動」。同年,韓國獨立運動領導人先後在海參崴、上海、漢城成立臨時政府。最後,三處臨時政府並於上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臨時政府獲得中華民國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政府以及法國、波蘭等國的承認。1939年上海淪陷後,臨時政府幾次遷移,最終於1940年9月遷至當時中國的戰時陪都重慶。在中國政府幫助下,韓國獨立運動人士在中國成立「韓國光復軍」和「朝鮮義勇隊」。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臨時政府於12月9日向日本宣戰。1942年5 月15日,中國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兩支武裝合並為韓國光復軍,交由臨時政府直接統轄。1945年11月23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遷回國內,光復軍也於次年返國。


朝鮮共產黨武裝抗日

從1932年起,朝鮮共產黨人金日成領導的游擊隊在中國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活動。金日成抗日部隊曾在1937年佔領朝鮮北部的普天堡鎮(普天堡戰斗),1941年被迫退出到蘇聯。
南北分裂時期(1948-至今)


朝鮮戰爭
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由蘇聯和美國軍隊接收。在美蘇的各自支持下於1948年8月成立大韓民國,

[打開可看到1950—1953個年代的朝鮮戰爭趨勢]

打開可看到1950—1953個年代的朝鮮戰爭趨勢
1948 年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朝鮮人民軍起初一路勝利,將南韓軍壓制到釜山一帶,於是美國決心介入,派兵在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面臨被美韓軍隊攔腰斬斷之勢,被迫撤退。並被美軍一路壓制到鴨綠江一帶。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嚴重威脅東北邊疆的安寧,這使得成立才一年有餘的新中國也被迫介入。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始抗美援朝。10月25日,志願軍首戰殲滅南韓六師。經過反復的拉鋸戰以後,雙方最終決定1953年7月27日以臨時分界線(三八線)為界,中朝聯軍同美國主導下的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域,以監察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 1958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半島,而美國至今仍有軍隊駐扎在韓國。

Ⅵ 中蘇邊境歷史事件是什麼

珍寶島事件

Ⅶ 關於緬甸的歷史

,緬甸歷史:
緬甸歷史,可以上溯到年前。當時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將緬甸劃分成「上緬甸」和「下緬甸」是英國殖民統治後的人為劃分。相傳西元前200年驃人(Pyu)進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區,並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Sittang River)流域,而在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Pagan)。
蒲甘王朝(1044年-1287年)
蒲甘王朝是由阿努律陀國王(King Anawrahta,1044年-1077年)於1044年建立,為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帝國,以小乘佛教為國教。阿努律陀國王相繼征服撣族和孟族,也不斷擴展領土。在阿朗西都國王(King Alaungsithu,1111年-1167年)掌政時,小乘佛教逐漸成為主流,並在13世紀初期達到頂盛。當時建造的3000餘座寺廟尚有100座保存至今。1287年忽必烈(Kublai Khan)率領蒙古人大肆入侵而結束了蒲甘王朝。
撣族時期
1.東吁王朝(1531年-1752年)
1531年緬人莽應體(Tabinshwehti,1531年-1550年)二度統一緬甸,成立東吁王國而自稱為王,並於1546年建立首都勃固城(Pegu)。之後莽應龍(Bayinnaung)即位,因多次與實力強大的泰族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Ayutthaya)交戰而耗盡了資源,最後因勃固城於1599年被阿卡族領而遷都阿瓦(Ava)。東吁王國最終在1752年沒落。1753年,緬人雍籍牙(Alaungpaya)出現,趕走當時攻阿瓦的孟族人,並建立大光城。1782年-1819年是波道國王(King Bodawpaya)主政的專制時期,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使得當時有印度的英國不免憂心緬甸可能造成的威脅。
2.貢榜王朝(1752年-1885年)
殖民時期(1885年-1948年)
英國和緬甸間的緊張局勢在1824-1826年以及1852年兩次的英緬戰爭中達到高峰。英國在這兩次的戰爭中均獲得勝利,最後攻勃固城並將此地稱為下緬甸。在英國人進入緬甸後,上緬甸的經濟也顯著好轉。1886年,英國再度贏得第三次的英緬戰爭,此時英國將緬甸納為印度的一省,並將政府設於仰光。在英國的殖民統治時期,緬甸的交通和教育獲得大幅改善。英人致力開發水路,使得無數蒸氣船得以航行於依洛瓦底江。鐵路和道路也獲興建和改善以彌補水路的不足。此時,大量的印度移民入導致勞工廉價,造成地方經濟受到威脅。因此緬人開始產生對印度人的仇視,以致在1930年爆發反印度人的暴動。1936年,在英國統治下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選舉中,巴莫博士(Dr. Ba Maw)當選為首相。(此政府是傀儡政府)1937年,英國創建一套獨特的緬甸憲法,同意緬人可以控制自國內政。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在1942年佔領英屬緬甸。當日本戰事逐漸失利時曾同意讓緬甸獨立,但事實上卻仍舊在背後操控新成立的傀儡政府。緬甸國父昂山將軍(Gen. Aung San)於是在此時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對抗日軍。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昂山則在1947年7月遇刺身亡。在昂山的繼承人德欽努(Thakin Nu)繼續領導獨立運動。英國議會終於在1948年1月4日正式承認獨立的緬甸聯邦共和國。
獨立時期(1948年-1960年)
獨立後的緬甸,由於共產黨人和其他政治派系的反抗,使得國內紛爭不斷。在1950年就發生大規模的內戰,連自由同盟也在1958年發生分裂。1960年緬甸舉行大選,由吳努(U Nu)(德欽努)取得執政權。
軍政府時期(1962年-現在)
1962年,軍事將領奈溫將軍(General Ne Win)發動政變並成立以軍事統治的政府,宣布要使緬甸成為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對於自由受到限制感到十分不滿,同年7月7日學生在仰光大學發起示威活動抗議軍事政權。軍隊則在奈溫將軍的間接指使下以血腥鎮壓了這個活動。
緬甸國內販毒情況很糟糕,而由於政府官員的輕易受賄使得毒品問題日益嚴重,政府更是日趨腐敗。因為治理不當和腐敗導致的經濟嚴重蕭條,緬甸政府於1977年開始尋求外援。1980年代晚期緬甸已是全球最貧困的國家之一。
1989年6月18日,在蘇貌將軍(General Saw Maung)的掌政下,緬甸的官方名稱由Union of Burma改為Union of Myanmar;不過也只是換湯不換葯。國內反政府的活動仍舊持續四起,昂山的女兒同時也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昂山素季在1988年成為緬甸邁向民主之路的精神動力。昂山素季因公然批評奈溫將軍而在1989年7月20日遭到囚禁。雖然她在1995年獲得釋放但仍受到嚴格的監控。

II,雙邊關系
一、 雙邊政治關系回顧
中緬兩國是友好鄰邦,兩國人民之間的傳統友誼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兩國人民就以「胞波」(兄弟)相稱。兩國於1950年6月8日正式建交。五十年代,中緬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六十年代,兩國本著友好協商、互諒互讓精神,圓滿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為國與國解決邊界問題樹立了典範。長期以來,中緬堅持睦鄰友好,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保持良好合作,雙邊關系穩步發展。

中緬領導人有著互訪傳統。劉少奇主席、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等老一輩中國領導人都曾訪緬,緬甸吳奈溫主席、吳山友總統和吳貌貌卡總理等也多次訪華。周總理九次訪緬和吳奈溫十二次訪華被兩國人民傳為佳話。近年來,兩國繼續保持高層互訪,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羅干(1991年1月和1997年3月)、國務委員兼外長錢其琛(1993年2月)、李鵬總理(1994年12月)、李瑞環主席(1995年12月)、吳邦國副總理(1997年10月)、司馬義·艾買提國務委員(2000年5月)、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王忠禹(2002年1月)先後訪緬。緬方蘇貌主席(1991年8月)、丹瑞主席(1996年1月)、貌埃副主席(1996年10月和2000年6月)、欽紐秘書長(1994年9月和1999年6月)、丁吳第二秘書長(1994年11月和2000年4月)、溫敏第三秘書長(2000年10月)和吳溫昂外長(1999年12月)分別訪華。1997年底,江澤民主席與丹瑞主席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會晤。

2000年是中緬建交50周年。6月,緬甸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副主席貌埃上將訪華期間,兩國簽署了《中緬關於未來雙邊合作框架文件的聯合聲明》。7月,國家副主席胡錦濤對緬甸進行正式友好訪問,有力地推動了兩國友好合作關系的全面深入發展。訪緬期間,雙方簽署了《中緬科技合作協定》、《中緬旅遊合作協定》和《中緬經濟技術合作協定》。

2001年,中緬睦鄰友好合作關系進一步發展。12月12日至15日,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對緬甸進行了為期四天的國事訪問,這是中國最高領導人首次訪問緬甸,在中緬關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訪問期間,雙方簽署了《中緬經濟技術合作協定》、《中緬漁業合作協定》、《中緬邊防合作議定書》、《中緬投資保護協定》、《中緬動植物檢驗檢疫協定》等七個雙邊合作文件。此次訪問為中緬傳統睦鄰友好關系在新世紀不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003年1月,緬甸主席丹瑞應江澤民主席邀請再次訪華。同月,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應邀訪緬,就進一步加強中緬在經貿、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領域的合作同緬甸領導人深入交換意見,並達成了廣泛共識。兩國還簽署了《關於中國免除緬甸部分到期債務的政府間協定》。

二、 雙邊經貿關系和經濟技術合作

近年來,中緬經貿合作取得長足發展,合作領域已從原來單純的貿易和經援擴展到工程承包、投資和多邊合作。雙邊貿易額有較大幅度增長。據中國海關統計,2002年,中緬貿易額8.62億美元,同比增長36%。據緬方統計,中國已成為繼新加坡、泰國之後,緬甸第3大貿易夥伴。我對緬主要出口成套設備和機電產品、紡織品、高新技術產品。從緬主要進口原木、寶石和鋸材等。

截至2002年10月,中國公司在緬甸簽訂承包工程合同800項,合同金額超過21億美元。中國企業在緬甸簽訂勞務合作合同額逾6000萬美元。截至2002年三季度,在緬中資機構37家,投資項目36個,協議投資額約1.7億美元。

雙邊經貿協定:1971年中緬簽署貿易協定,雙方相互給予最惠國待遇。1994年,中緬兩國政府簽署《關於邊境貿易的諒解備忘錄》。1997年中緬兩國政府簽署《關於成立經濟貿易和技術合作聯合工作委員會的協定》。2001年中緬兩國政府簽署《關於鼓勵促進和保護投資協定》。

三、其它領域的交往與合作

中緬兩國外交部一直保持良好合作。1992年雙方建立外交磋商機制後,已舉行了五次副外長級外交磋商。1998年1月,唐家璇副部長赴緬磋商時,雙方簽署了《中緬兩國政府關於互免持外交和公務護照者簽證協定》。1993年中緬就恢復互設總領館達成協議,緬甸駐昆明總領館和中國駐曼德勒總領館分別於同年9月和1994年8月重新開館。1997年3月兩國簽署《中緬兩國邊境地區管理與合作協定》,並就邊境地區禁毒開展了合作。

中緬文化交流歷史悠久,兩國建交後交往更加頻繁。1960年,緬甸總理吳努曾率領由文化、藝術、電影等代表團組成的400多人大型友好代表團訪華,1961年,周恩來總理率領530多人大型代表團回訪緬甸,成為兩國文化交流史美談。近年來,兩國在文化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加強,兩國文化、歷史、新聞、體育代表團交往不斷。1996年1月,兩國文化部簽署了文化合作議定書。1994年和1996年,中國國寶文物佛牙舍利兩次應邀赴緬供奉,受到了緬甸政府和各界群眾的熱烈歡迎。

兩軍關系穩步發展。近年來,兩軍領導人保持互訪的勢頭,中國副總參謀長何其宗(1991年11月)、國防部長遲浩田(1995年)、中央軍委主席張萬年(1996年4月)、總參謀長傅全有(2001年4月)先後訪緬,緬甸陸軍司令丹瑞中將(1989年10月)、三軍副總司令貌埃上將(1996年10月)和陸軍參謀長丁吳中將(1994年11月和2000年4月)等軍隊領導人分別訪華。

Ⅷ 朝鮮半島歷史 發展歷程

朝鮮在公元前世紀,中國商朝的遺臣箕子帶領部分商朝遺民在檀君朝鮮的北方建立了箕子朝鮮。


衛滿朝鮮
在公元前195年,中國西漢的燕王盧綰北走匈奴後,其部將衛滿帶領舊部滅掉箕子朝鮮並建立了衛滿朝鮮。衛滿朝鮮的國力相當強大,故漢武帝於公元前109年派軍遠征衛滿朝鮮。於公元前108年衛滿朝鮮被滅,漢武帝把其土地分為四個郡,史稱漢四郡。


辰國
辰國是公元前2,3世紀位於朝鮮半島南部的政權, 定都於漢江以南. 辰國被認為是三韓(辰韓,馬韓,弁韓)的前身。


漢四郡與前三國時代
漢四郡與前三國時代是公元前2世紀後朝鮮三國時代之前的朝鮮歷史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鐵器的廣泛生產和運用。由於鐵的應用,使得更加堅硬和銳利的武器與農業工具成為現實。 這加快了政治上的統一和權力與財富的集中。


公元前108年,西漢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漢四郡,公元前82年合並為樂浪郡,歷經中原西漢、東漢、魏國、西晉的統治管轄。高句麗於公元前37年建立於西漢玄菟郡,開始逐步擴展,在西晉末年(313年)吞並了樂浪郡。


在朝鮮半島南部,辰國已發展成了由馬韓,辰韓和弁韓組成的鬆散的三韓聯盟。根據《三國史記》,公元前18年,百濟在馬韓領地中建立,並逐步將馬韓取替。辰韓中的6個部落發展成新羅。弁韓被伽倻所吸收。 伽倻後來又與新羅融合。


三國時代
進入4世紀以後樂浪郡被高句麗佔領。同時南部的百濟、新羅積極發展自己的勢力。百濟完全消滅了馬韓54國。辰韓也由12國合並為新羅、慕韓、辰韓等數國。朝鮮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史稱「朝鮮三國時代」。位於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句麗是這一時期半島的霸主。據好太王碑的記載,高句麗好太王迫使百濟和新羅成服於高句麗,並且擊退了入侵新羅的日本軍隊。百濟(前18年-660年)是朝鮮半島古代西南部的國家由馬韓部落發展起來的,並且在3世紀末完全統一了馬韓54國。 公元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聯軍滅亡。百濟依靠向中國南朝各代朝廷遣使朝貢的方式,從中國吸收文化並向日本傳播。新羅是辰韓中一個小部落形成的。


統一新羅時代
新羅則以向唐朝稱臣的條件與新興的唐朝結盟,高宗在位時,唐朝大軍於公元660年聯合新羅攻滅百濟,次年進攻高句麗,久圍平壤不下而返。668年高宗再次出兵,最終於當年9月攻克平壤,並由大將薛仁貴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至此之後高句麗政權就退出了歷史舞台。670-676年唐朝新羅戰爭後,新羅佔領百濟故地和原高句麗部分領土。新羅最終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 9世紀,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03 年起義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918年王建建立高麗王朝,此後定國號「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朝鮮後三國時期」。新羅935年亡於高麗,新羅時代結束。


後三國時期
朝鮮後三國時期(西元892年-936年)是朝鮮歷史上的時代劃分之一。始於892年農民出身的甄萱起兵,同一時期新羅王族後裔弓裔亦建立後高句麗導致已衰弱的新羅分裂,終於936年高麗再度統一朝鮮半島。


高麗王朝(918-1392年)
918年,後高句麗的的弓裔王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松岳),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993年,被遼國擊敗,被迫斷絕和宋朝關系,向遼國稱臣;1127年,被迫臣服金國。在抵禦契丹和女真期間,軍人勢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1258年,崔氏政權垮台,國王投降蒙古。不服投降蒙古的三別沙發動抗蒙古戰爭;1273年,蒙古佔領濟州島,結束抗蒙古戰爭。1280年,元朝為了進攻日本在朝鮮半島設置征東行省,在高麗首都派遣「達魯花赤」控制高麗國政,高麗國王只能住在江華島上。1281年,隨著進攻日本失敗曾一度解散征東行省;1287年,復設征東行省,並以高麗王兼任征東行省達魯花赤,成為元朝的藩屬國,直到1356年恭愍王回復時高麗朝廷才重新掌握統治權。


朝鮮王朝(1392-1896年)


[朝鮮太祖像]

朝鮮太祖像
1388年高麗國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但他卻從鴨綠江邊回兵佔領首都開城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國王自立,明太祖朱元璋賜國號為朝鮮,取「朝日鮮明」之意,定都漢陽。此時代被日本稱為「李氏朝鮮」,這個名稱在多數的歷史界一直沿用至今。對此朝鮮和韓國的學者認為應該稱朝鮮時代,但此名稱很易混淆,少被人接受。李氏朝鮮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對中國採取事大政策。1591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派兵20萬侵入朝鮮,一度佔領平壤。中國派軍援朝;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朝鮮將領李舜臣和中國將領鄧子龍互相支援,最後都壯烈犧牲。此段歷史史稱「壬辰倭亂」,現代中國稱為「萬曆援朝戰爭」。 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派軍援助明朝;1636年,清軍攻佔朝鮮,國王投降,改向清朝朝貢,成為清朝的冊封國。1863年國王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即位,史稱高宗,李昰應為「大院君」攝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封建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毀進入朝鮮搶劫的美國軍艦,並多次擊退美國軍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國軍艦。1873年,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江華條約。1882年由於閔妃外戚閔謙鎬剋扣軍餉,韓國改革派在日本政黨協助下,策動了壬午兵變。兵變中起義士兵殺死日本公使館官員,攻入王宮。閔妃化裝宮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閔妃請求下,中國派吳長慶率三千兵入朝鮮鎮壓兵變,囚禁大院君,閔妃外戚集團重新掌權。從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鮮駐軍。朝鮮貴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開化派」和以閔妃為首的「守舊派」;1884年12月4日,開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劃,依靠日本軍隊發動政變,殺死守舊派官員,宣布和清政府斷絕關系,是為「甲申政變」;袁世凱統率的清軍應守舊派要求,於6日開進王宮,擊敗日軍,殺死開化派首領,部分開化派首領逃往日本,守舊派重新掌權。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朝廷無力鎮壓,於是要求中國軍隊入境鎮壓。6月6日中國軍隊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也以次為借口趁機於 7月6日在仁川登陸,佔領漢陽。並且組織親日派政府鎮壓了農民起義。1894年日本軍隊襲擊駐朝鮮的中國軍隊,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以後朝鮮停止與中國的宗藩關系。


大韓帝國(1896-1910年)
1895年4月,清朝戰敗,簽定《中日馬關條約》,承認朝鮮是自主之國,於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朝廷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系。同年,日本暗殺了有反日傾向的明成皇後。 1896年,高宗在俄國支持下稱帝登極,成立大韓帝國,從此朝鮮改為韓國。1904年,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大韓帝國政權徹底被日本控制。1905年,乙巳保護條約。韓國成為日本的「保護國」。1906年,日本在韓國設立日本派出的「統監」政權。1907 年,日本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1909年,日本第一任統監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


日本統治時期(1910-1945年)
日朝合並
日本於1910年8月迫使韓國政府同之簽定《日韓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島,設立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日本將朝鮮王室封為日本貴族,逼迫高宗退位,擁立純宗。(日本的吞並與當時首相伊藤博文被殺有關)。


臨時政府
1919年3月1日,朝鮮半島因日本禁止在學校內使用朝鮮民族語言,展開大規模反抗活動。柳寬順等青年學子在今日漢城鍾路區的塔洞公園發表「三一獨立宣言」,並把獨立宣言傳遍全國。這些獨立活動引起國民的反抗,並沖擊各地的日本警察機關,而引致日本警察的暴力鎮壓。史稱「三一運動」。同年,韓國獨立運動領導人先後在海參崴、上海、漢城成立臨時政府。最後,三處臨時政府並於上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臨時政府獲得中華民國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政府以及法國、波蘭等國的承認。1939年上海淪陷後,臨時政府幾次遷移,最終於1940年9月遷至當時中國的戰時陪都重慶。在中國政府幫助下,韓國獨立運動人士在中國成立「韓國光復軍」和「朝鮮義勇隊」。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臨時政府於12月9日向日本宣戰。1942年5 月15日,中國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兩支武裝合並為韓國光復軍,交由臨時政府直接統轄。1945年11月23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遷回國內,光復軍也於次年返國。


朝鮮共產黨武裝抗日

從1932年起,朝鮮共產黨人金日成領導的游擊隊在中國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活動。金日成抗日部隊曾在1937年佔領朝鮮北部的普天堡鎮(普天堡戰斗),1941年被迫退出到蘇聯。
南北分裂時期(1948-至今)


朝鮮戰爭
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由蘇聯和美國軍隊接收。在美蘇的各自支持下於1948年8月成立大韓民國,

[打開可看到1950—1953個年代的朝鮮戰爭趨勢]

打開可看到1950—1953個年代的朝鮮戰爭趨勢
1948 年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朝鮮人民軍起初一路勝利,將南韓軍壓制到釜山一帶,於是美國決心介入,派兵在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面臨被美韓軍隊攔腰斬斷之勢,被迫撤退。並被美軍一路壓制到鴨綠江一帶。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嚴重威脅東北邊疆的安寧,這使得成立才一年有餘的新中國也被迫介入。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始抗美援朝。10月25日,志願軍首戰殲滅南韓六師。經過反復的拉鋸戰以後,雙方最終決定1953年7月27日以臨時分界線(三八線)為界,中朝聯軍同美國主導下的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域,以監察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 1958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半島,而美國至今仍有軍隊駐扎在韓國。

Ⅸ 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都有很嚴重的邊境侵略問題嗎

不是的,這個邊界要看你怎麼分,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國家互相打,所以說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邊界一直在打仗,而且周圍邊界全都是小國,有的都算不上是國家,秦始皇第一次統一了「中國」,就是秦朝時期,之後漢朝開始,其實是對外入侵,而不是被入侵,然後三國,晉,南北朝,北朝,隋,唐,十國,宋,遼,西夏,金,元,明,都是在內戰,雖然有倭寇 荷蘭 這些小入侵,最後也被打回去了,戚繼光抗倭還挺有名的,因為這些朝代自己的內斗都沒穩定,嚴格意義上說那都不算是中國,只能說是中國成立之前的歷史,明朝鼎盛時期的時候,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是交通科技不夠發達,不然的話是可以侵略全世界的,因為那個時候明朝的科技火葯的發明和使用是全世界最強的,而且是碾壓西方的狀態,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在當時來說是世界上最早,最強大的船隊,最大的船據說比一個村莊都大,隨船軍醫都是有一萬人的,雖然不是中國最富有的朝代,但是用珠寶 瓷器 金子 絲綢 和別人換胡椒粉,就說明是真的土豪,但明朝內斗,腐敗,最後敗給了清朝,1624荷蘭人侵略,佔領台灣,1626年西班牙侵略台灣,被荷蘭人打跑了,清朝更腐敗無能,閉關鎖國,自稱天朝,然後就是近代史了,從鴉片戰爭開始,英 法 德 美 俄 日本 相繼對中國進行了侵略,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然後是抗美援朝,中印邊境反擊戰,抗美援越戰爭,中蘇珍寶島之戰,中越西沙之戰,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直到現在才是真正的和平年代。

Ⅹ 雲南與緬甸邊界歷史

關於中緬邊界問題的報告

(國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

1957年7月9日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
四次會議上

各位代表:

中緬邊界問題是我國在國際關系方面的一個重要問
題,同時也是我國人民很關心的一個問題。因此,政府
認為有必要就這個問題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作專門報告。

在我國和許多鄰國之間,都存在著歷史上遺留下來
的未定界問題,而中緬兩國之間的未定界問題特別引起
人們的注意。這是由於英國在過去統治緬甸的時期在中
緬邊界問題上製造了長期的糾紛,而近幾年來,帝國主
義勢力又經常利用中緬邊界問題,挑撥中緬關系,企圖
造成緊張局勢。

我國政府一貫主張,我國和其他國家之間所有懸而
未決的問題,都應該通過和平協商的途徑,求得公平合
理的解決。中緬邊界問題由來已久,問題本身也很復雜
,因此,政府從著手處理這個問題的時候起,就採取了
審慎從事的態度,有準備、有步驟地尋求這個問題的解
決。

在我們國家成立的最初幾年,政府需要把全部力量
用來處理國內國外一系列重大而迫切的事務,因此不可
能同時為中緬邊界問題的解決進行全面的和有系統的准
備工作。但是,自從中緬兩國總理在1954年12月
12日的會談公報中提出「在適當時機內,通過正常的
外交途徑」解決中緬未定界問題以後,我國政府就為解
決這個問題進行必要的准備。政府的各有關部門會同雲
南省當局,對有關的歷史文獻和實際情況進行了系統的
和詳細的調查研究。

在1955年11月,當中緬雙方為邊界問題的解
決分別地積極進行准備的時候,在兩國的邊境上,雙方
的前哨部隊由於誤會曾經發生過一次不幸的武裝沖突事
件。這次事件,經過中緬雙方的努力,得到了適當的處
理,同時也使中緬兩國政府體會到及早解決中緬邊界問
題的必要。

從1956年年初起,中緬兩國政府就中緬邊界問
題開始了頻繁的接觸。同年11月,緬甸反法西斯人民
自由同盟吳努主席應邀來北京同我國政府商談。我國政
府根據我國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對中緬邊界問題調查研究
的結果,通過吳努主席向緬甸政府提出了解決中緬邊界
問題的原則性建議。1956年11月5日全國人民代
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第五十次會議同意了這項建議。

中緬兩國的邊界大部分已經劃定,但是有三段還存
在著未決問題。我國政府針對這三段邊界提出了原則性
的建議,並且認為建議中的各點應該作為一個整體聯系
起來加以考慮。現在,我說明一下政府提出的這項建議
的內容。

第一是關於在佧佤山區的一段。中英兩國在189
4年和1897年簽訂的兩個關於中緬邊界的條約中,
對於這一段邊界都曾經有明文規定。但是,由於有關的
條文自相矛盾,這一段邊界長期沒有劃定。為了造成既
成事實,英國在1934年初派遣軍隊進攻班洪部落和
班老部落所管轄的地區,遭到了當地佧佤族人民的英勇
抵抗,這就是有名的「班洪事件」。1941年,英國
乘當時中國在抗日戰爭中所面臨的危急情況,以封閉滇
緬公路作為壓力,同國民黨政府於6月18日用換文的
方式在佧佤山區劃定了一條對它片面有利的邊界。這就
是所謂「1941年線」。由於不久就發生了太平洋戰
爭,在這條線上並沒有樹立界樁。1956年,在中緬
兩國政府就中緬邊界問題進行商談的過程中,緬甸的領
導人員曾經表示能夠理解中國人民對於1941年線的
不滿情緒,但是鑒於這段邊界已經通過當時負責的中英
政府以換文劃定,因此要求我國政府予以承認,並且要
求我國政府把在1952年由於追剿國民黨殘余部隊而
進入1941年線以西地區的中國軍隊撤回。我國政府
認為,在邊界問題上,根據正式條約而提出來的要求,
應該按照一般國際慣例予以尊重,但是這並不排除兩個
友好國家的政府通過和平商談求得對雙方都是公平合理
的解決。為了促進這種公平合理的解決,為了替這種解
決創造良好的氣氛,我國政府在向緬甸政府提出的原則
性建議中表示准備把中國軍隊撤出1941年線以西的
地區。同時,我國政府要求,在中緬兩國政府沒有對1
941年線問題取得最後協議並且樹立界樁以前,緬甸
軍隊不進駐中國軍隊自1941年線以西所撤出的地區
,但是緬甸政府的工作人員可以進入這一地區。

第二是關於在南碗河和瑞麗江匯合處的猛卯三角地
區,又名南碗三角地區,面積約二百五十平方公里。這
個地區是中國的領土,過去英國在條約中也明文承認了
這一點。但是,在1894年中英兩國簽訂有關中緬邊
界的條約以前,英國就不經中國的同意,強行通過這個
地區興修由八莫到南坎的公路。到1897年,中英兩
國再一次簽訂有關中緬邊界條約的時候,英國又以「永
租」的名義取得了對中國的這塊領土的管轄權。緬甸獨
立以後承繼了對這個地區的「永租」關系。我國政府在
向緬甸政府提出的原則性建議中指出,由緬甸繼續對中
國的一塊領土保持「永租」的關系,是同中緬兩國目前
的平等友好關系不相稱的。我國政府表示願意同緬甸政
府商定如何廢除對猛卯三角地「永租」關系的具體步驟。

第三是關於尖高山以北的一段。這一段邊界過去始
終沒有劃定。英國曾經在這個地區不斷地製造糾紛,借
機擴大它的殖民領域。最嚴重的就是1911年初英國
對片馬地區的武裝侵佔。「片馬事件」激起了全中國人
民的義憤,全國各地都掀起了風起雲涌的抗議運動。在
這種情況下,英國政府也不得不在1911年4月10
日給當時中國政府的照會中正式承認,片馬、崗房、古
浪三處各寨是屬於中國的,但是卻毫無道理地繼續侵佔
這個地區。根據對歷史事實和實際情況進行調查研究的
結果,我國政府對於這一段邊界的劃定,向緬甸政府提
出以下的建議:從伊索拉希山口以北到底富山口的部分
,可以按照習慣邊界線劃界;從伊索拉希山口到尖高山
的一段,除片馬、崗房、古浪地區應該歸還中國以外,
原則上可以按怒江、瑞麗江(又名龍川江)、太平江為
一方和恩梅開江為另一方的分水嶺劃定邊界。我國政府
同時要求,在中國軍隊撤出1941年線以西地區的同
一時期內,緬甸政府也把軍隊從片馬、崗房、古浪撤出
。在這一段最後劃界以前,緬甸政府可以保留在片馬、
崗房、古浪地區的行政管理,而中國政府保證,在這一
段邊界最後劃定以前,中國軍隊將不進駐這個地區。

在我國政府提出了以上的建議以後,吳努主席表示
這是照顧雙方利益的公平合理的建議。在吳努主席同我
國政府領導人員會談後發表的聯合新聞公報中又宣布,
中緬兩國政府取得諒解,從1956年11月底到19
56年年底,中國軍隊撤出1941年線以西地區,緬
甸軍隊撤出片馬、崗房、古浪。在1956年年底以前
,中緬兩國政府分別完成了撤軍的工作。這就為中緬邊
界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去年12月在仰
光和今年3月在昆明,中緬兩國政府的領導人員又有機
會對兩國邊界問題繼續進行友好的商談,進一步澄清了
彼此的觀點,在總的方面取得了一致的意見。

全國各界人士都很關心中緬邊界問題的解決。為了
廣泛地徵求國內各方面的意見,我曾經代表政府在今年
3月中旬向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第
三次全體會議作了關於中緬邊界問題的報告。在北京的
人大代表、政府成員和特邀的專家也出席了那次會議。
今年3月底,我又在昆明向政治協商會議雲南省委員會
召集的由雲南省各界和各兄弟民族代表參加的會議作了
關於中緬邊界問題的報告。在這兩次具有廣泛代表性的
會議上,都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使政府有機會聽取各方
面的意見,並且對有關問題作了解答,這就進一步統一
了全國各方面在中緬邊界問題上的看法。

以上是我國政府到目前為止處理中緬邊界問題的大
致經過。現在,我要說明一下政府在處理中緬邊界問題
中所遵循的基本政策。

我們的國家自從開國以來在國際事務中一貫奉行的
政策,就是爭取世界局勢的和緩,爭取同世界各國、特
別是同我們的鄰國和平共處。這個政策有利於我們國家
的社會主義建設,也符合於世界各國人民的利益。我國
政府在處理中緬邊界問題時所根據的,也正是這個基本
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緬兩國之間的邊界問題,正象其他亞非國家之間
的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一樣,都是帝國主義長期侵略政
策所造成的。現在,中緬兩國都已經取得獨立,都在努
力為本國的和平建設爭取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中緬兩
國又是同印度一起首先倡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國家,
我們都珍視自己的民族獨立和民族利益,我們都深刻地
認識到,只有通過和平共處和友好合作,才能更好地維
護我們各自的民族獨立和民族利益。但是,帝國主義者
卻從來沒有停止利用亞非國家的分歧在這些國家之間制
造緊張和不和,竭力企圖重新對這些國家實行「分而治
之」的侵略政策。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國政府在同緬甸
政府商談中緬邊界問題的過程中,一向強調雙方相見以
誠,按照五項原則友好協商,求得一個公平合理的解決
。這樣,中緬邊界問題的解決,不僅會使中緬兩國的友
好關系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而且還將有利於亞非
國家的團結。我國政府在解決中緬邊界問題上所採取的
立場,是從維護我國的民族利益出發的,同時也是從促
進中緬友誼和亞非各國團結的利益出發的。

中緬邊界問題有復雜的歷史背景。因此,在處理中
緬邊界問題的時候如何對待歷史資料,就成為一個重要
的問題。中國在封建王朝統治時期,正象封建時代的許
多國家一樣,四至疆界是不十分明確的。中國歷代的封
建王朝同邊沿地區各個民族的關系也有各種性質和程度
的不同。因此,要確定中國封建帝國的疆界線,幾乎是
不可能的。另一方面,近六十多年來,國內和國外出版
的地圖中,先後出現了對中緬未定界的許多很不同的畫
法。這些情況不能不在廣大的范圍內引起了對中緬未定
界的混亂看法。政府認為,在處理中緬邊界問題的時候
,必須認真地對待歷史資料,必須以正確的立場和觀點
對歷史資料進行科學的分析和判斷,把可以作為法理依
據的歷史資料同由於情況變化只有參考價值的歷史資料
加以區別。同時,更要注意到中緬兩國已經發生的具有
歷史意義的根本變化,那就是,中國和緬甸已經分別擺
脫了原來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地位,成為獨立的和互
相友好的國家。緬甸政府繼承了原來受英國統治的地區
,不同民族的自治邦同緬甸本部組成了緬甸聯邦。我國
政府接管了國民黨政府所管轄的地區。在處理中緬邊界
問題的時候,必須注意到這些歷史變化,同時也要按照
一般國際慣例來對待過去簽訂的有關中緬邊界的條約。
只有把以上各點結合起來考慮,才能夠正確地運用歷史
資料,求得中緬邊界問題的公平合理的解決。

中緬邊界問題直接地關繫到聚居在中緬邊境的各民
族的利益。因此,在解決中緬邊界問題的時候,就特別
需要照顧這些民族的利益。我們知道,兩國之間的邊界
把聚居在邊境的同一民族劃分為二,是常見的事。這是
歷史發展的結果。在中緬已定界的各段,在我國和許多
其他鄰國的邊界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同一個民族分居邊
界兩旁的情況。我們在解決中緬未定界問題的時候必須
事先估計到,有關民族被邊界線分隔是難以避免的。鑒
於這種情況,我們就更加需要同緬甸政府協商採取措施
,使將來劃定的邊界成為和平友好的邊界,進一步發展
兩國邊民之間的親密聯系。

各位代表,中緬兩國政府根據友好的精神和和平共
處的五項原則,對中緬邊界問題進行了多次的接觸和商
談以後,已經在總的方面取得一致意見。我們相信,通
過繼續的協商,把雙方在具體問題上的意見加以協調以
後,中緬邊界問題就將得到全面的和公平合理的解決。

(《人民日報》1 9 5 7 0 7 1 0 第1 版)

閱讀全文

與邊境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