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漢朝儒學獨尊的歷史意義及影響

漢朝儒學獨尊的歷史意義及影響

發布時間:2021-02-23 09:04:25

㈠ 漢武帝「獨尊儒術」的影響是什麼

漢武帝獨尊儒術的影響就是讓儒家思想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加強了中央的集權統治。其實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獨尊儒術是一件進步很大的事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董仲舒在公元前134年提出來的,之後為了滿足實際發展需要,漢武帝實施了這種思想。



因此這個時候董仲舒提出來了,獨尊儒術,這個時候的如數並不是春秋時期的單純儒家思想,而是融合了道家、陰陽家、法家等多種思想,這個時候儒家的大一統思想,仁義理念和君臣綱常,已經很合漢武帝的胃口和想法。於是漢武帝就很高興的,把儒家奉為治理國家的靈丹妙葯,此後儒家的影響從上而下深入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

㈡ 漢代武帝為什麼會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呢儒家學說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帶來了那些積極和消極的影響啊

我國古代向來是儒表法里。獨尊儒術是加強封建統治的表現,目的是消除其專他學說維護思想的屬統一。而儒家尊君的思想有利於中央集權,也為中國的封建專制統治奠定了基礎。但不能否認的是,儒家有片面的消極思想,為中庸之道,一旦發展到一定時期就會束縛人們的思想,孔子當初的片面也就導致了後期中國國力的衰弱,沒有人去敢打破儒家學說的束縛這是消極的。以上為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㈢ 儒學獨尊

漢武帝時期的舉賢良政策,挖掘了一批批有見地的謀士,包括董仲舒,他提出的獨尊儒術的意見很受漢武帝的重用,因為他鼓吹「天人合一」「君權身受」,順應了當時統治者的要求,再經過一系列的改革,儒術逐漸處於獨尊的地位

漢初統治者為醫治秦末苛政、戰亂造成的社會民生極度凋敝的狀況,採用了簡政約法、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方針政策,以恢復社會的生機。與此相應,在文化思想上則主要是推崇和提倡黃老道家學說。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漢武帝時才有所變化。不過,這並不是說儒學在漢初社會中一點也沒有起作用。儒學在傳授歷史文化知識方面,對漢初社會仍然是很有影響的。儒家所推崇的歷史文獻–––––「六經」的教授和研究,也是得到官方的肯定和重視的。荀子的學說在漢初儒家中影響很深,「六經」中的《詩》、《易》、《禮》、《樂》等學,都有荀學的傳承。同時,荀子作為先秦諸子和儒家各派學說的集大成者,他那廣采各家學說之長的學風,對漢初思想的開展也有很大的影響。

如,西漢大儒董仲舒的學說中,不僅接受和發揚了荀子關於禮法並重、刑德兼用的理論,而且還大量吸收了墨家「兼愛」、「尚同」的理論,乃至墨家學說中某些帶有宗教色彩的思想。而更為突出的是,在他專攻的春秋公羊學中,充滿了陰陽家的陰陽五行學說,並使陰陽五行思想成為漢以後儒家學說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班固在《漢書.五行志》中說:「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陰陽,為儒者宗」,就清楚地指出了這一事實。董仲舒曾向漢武帝建議:「諸不在六藝(六經)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漢書.董仲舒傳》)這是以後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方針的重要根據。但必須指出的是,董仲舒這里所說的「孔子之術」,顯然已經不是原來的孔子學說,也不是原始儒家學說,而是經過他和漢初其他儒家學者發展了的,吸收了墨、道、名、法、陰陽等各家學說之長的,董仲舒心目中的「孔子之術」。

董仲舒對於儒學的發展不僅在於學理方面,而更在於他把儒學推向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方向。董仲舒研究的春秋公羊學,是一種密切聯系社會現實的學說。公羊學認為,《春秋》經所載對於各類社會事件的判斷和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都具有某種法典的意義,可以作為當今社會(漢王朝)判斷各類事件和評價人物的依據和範例。這也就是當時社會上相當流行的所謂「春秋斷獄」說。由此,他們進一步又認為,《春秋》經中所說的「三統」、「三正」、「三世」等理論,都是為漢王朝的建立作論證的;而《春秋》經中所提到的各種禮義法度也都可以為漢王朝所效法。於是,董仲舒作《春秋繁露》,藉以揭示孔子作《春秋》之宏旨及其包含之微言大義。他認為,「《春秋》修本末之義,達變故之應,通生死之志,遂人道之極者也」。(《玉杯》)「《春秋》記天下之得失,而見所以然之故,甚幽而明,無傳而著,不可不察也。」(《竹林》)所以,他引述子夏的話說:「有國家者不可不學《春秋》。不學《春秋》則無以見前後旁側之危,則不知國之大柄、君之重任也。」(《俞序》)董仲舒的這些觀點在當時是很有影響的,如司馬遷在談到《春秋》時就明確表示說:「余聞董生曰。」同時,他也竭力強調說:「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為人君父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之誅、死罪之名。」(《史記》「太史公自序」)無怪乎當時就流傳著所謂孔子作《春秋》「為漢帝製法」的說法。[3]

《春秋》被認為是孔子所作,而孔子所作的《春秋》又居然是為漢王朝制訂禮義法度,那麼孔子應當放在什麼地位上呢?董仲舒與漢儒們想出了一個絕妙的稱號:「素王」[4],即一位沒有實際王位的王。這樣,儒學就開始與當時實際的社會政治制度聯系了起來。不過,這在董仲舒時代僅僅是一個開始而已,直至東漢章帝時,由皇帝親自主持召集大儒們舉行了一次「白虎觀」會議,會後由著名學者班固整理纂集,公布了一個官方文件:《白虎通德論》,這才真正完成了把儒家一部分主要學說轉變為實際的社會政治制度的律條,以及社會全體成員共同必須遵循的道德規范。從此以後,儒學已不再是單純的倫理道德修養和政治理想的學說了,而是同時具有了一種社會制度方面的律條的作用。

與儒學政治制度化發展過程的同時,兩漢時期也出現了一股把儒學宗教化的傾向。在董仲舒和當時流傳的緯書中,不斷地把「天」描繪成儒學中至高無上的神。如董仲舒說:「天者,百神之大君也。」(《春秋繁露.郊祭》),並且竭力宣揚天是有意志的,能與人相感應的,而王者是「承天意以從事」的等等一整套宗教神學理論。孔子是儒學的創始人,自然也就成了教王。為了神化教主,在當時流傳的大量緯書中,不僅把孔子說成是神的兒子,而且把他的相貌也描繪成與一般凡人極不相同的怪模樣[5]。同樣,為儒家所推崇的歷代聖人,如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等,在緯書中也統統被裝扮成了與眾不同的神。又,這些緯書都是以神話和神秘化了的陰陽五行說來附會地闡釋「六經」以及《論語》、《孝經》、「河圖」、「洛書」等,這些也可以視作是配合當時儒學宗教化所需要的儒教經典。再有,由秦漢以來逐步完備起來的儒家禮儀制度(可參看《禮記》中的「冠義」、「婚義」、「鄉飲酒義」、「聘義」、「祭義」等篇的內容),也為儒學的宗教化准備了儀式上的條件。從兩漢儒學發展的歷史看,儒學的宗教化是與儒學的政治制度化密切相關的,是同步進行的,前者是為使後者得以成立和鞏固服務的。

儒學社會政治層面功能的形成和加強,同時也就減弱了儒學作為一般倫理道德修養和政治理想層面的作用。在原始儒學那裡,它是通過道德教育、理想教育去啟發出人們遵守道德規范、追求理想社會的自覺。所以,儒學對於士大夫們的修身養性具有重大的意義和作用。可是,當儒學的一些主要內容被政治制度化以後,它就成了不管你自覺與否,自願與否,都必須遵守的外在規范,因而它的修養意義和作用就大大地被減弱了。這樣,儒學制度化方面的成功,卻成了它在道德修養功能方面走向衰危的契機。

到了漢末,政治制度化了的儒學禮教(名教),一方面成為束縛和壓制人的自然感情的東西,一方面又成了那些偽君子沽名釣譽的工具,因而引起了人們的強烈不滿。玄學乘此流弊而起,調和名教與自然(性情)的矛盾,而其中又都強調以「自然」為本。並且在理論學說上,玄學也明確地提出了「道明其本,儒言其用」(《後漢紀》卷十二「袁宏曰」)。所以,自從玄學誕生以後,儒學盡管在政治制度層面仍然保持著它的統治地位,而在思想修養層面的功能,卻已為玄學或道家(以及道教)所取代。東晉南北朝以後,以至於隋唐時期,佛教思想的影響又超過了玄學,在士大夫的思想修養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從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末的約七百年間,儒學只有那些體現為政治制度化方面的東西,在統治階層的維護下繼續起著作用。

盡管這一時期儒學文獻方面的研究也並沒有中斷,但像唐孔穎達編纂的「五經正義」之類的著作,除延續漢儒和玄學家的觀點外,並沒有多少新意。所以,儒學在人們的思想修養方面,也發揮不出多大的作用。後人在評論儒釋道三教的社會功能時,常說:「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南宋孝宗皇帝趙昚語,轉引自劉謐著《三教平心論》卷上)這種說法從一個角度反映了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中,佛道的學說在人們的修身養性方面所起的作用遠比儒學為大。

兩漢時期儒學性格的重大變化,以及由此而發生的儒學的兩個層面的社會功能的消長等,是很值得人們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問題

㈣ 『擺出百家,獨尊儒術』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與主導地位,使得專制「大一統」的思想作為一種主流意識形態成為定型,而作為一種成熟的制度亦同樣成為定型;是他完成了專制政治結構的基本工程,所謂「內聖外王」,剛柔相濟,人治社會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為有了一套完備的仕進制度而得以確立;是他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為一個社會牢固、安定的勢力,並進一步推而廣之,最終使之成為整個宗法制國家的基礎。

㈤ 漢代獨尊儒術對文學發展的影響

積極作用:作為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專制帝王,漢武帝在思想文化版界首開「罷黜權百家,獨尊儒術」之政策,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與主導地位,使得專制「大一統」的思想作為一種主流意識形態成為定型,而作為一種成熟的制度亦同樣成為定型;是他完成了專制政治結構的基本工程,所謂「內聖外王」,剛柔相濟,人治社會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為有了一套完備的仕進制度而得以確立;是他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為一個社會牢固、安定的勢力,並進一步推而廣之,最終使之成為整個宗法制國家的基礎。
消極作用:自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成為思想意識形態的一極,後世無非是對它進行修修補補,它獨霸中國二千餘年。封建思想實質上就是儒家思想,它至今仍然在現實社會中影響著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生活,並及於法律等各個層面。物極必反,沒有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單一的思想模式,造就的政治法律文化——那就是專制。歷史證明,人治和專制是一脈相承的。要建立現代司法理念,這種本土環境法律思想的人治化,與強調以制度、規則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的法治觀是格格不入的。儒家思想是建立現代司法理念的最主要的思想障礙。那就是法治觀念先天不足。

㈥ 儒家思想在西漢時期為什麼能取得獨尊的地位

【答案】(1)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社會變革,百家爭鳴,儒家主張仁政,反對苛政,為當時諸家學派之一。(2)秦滅六國,以法為教,徭役繁重,刑罰嚴酷,儒家學派為統治者不容,秦始皇焚書坑儒。(3)西漢武帝改變無為政策,推行大一統,董仲舒為適應政治需要,改造儒家學說,提出「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為漢武帝採納,儒學從此成為西漢的統治思想。【解析】本題以特定的儒家學派的地位和思想內容為研究對象,要求闡述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分析其因果關系。從春秋戰國到西漢時期,儒家學派經歷了創立、發展、遭禁、提倡、改造、獨尊等曲折過程。正確認知中國封建社會初期儒家學派的發展史,有助於深刻理解這一歷史時期中國經歷的復雜多變的社會矛盾和斗爭。解答本題時,應注意春秋戰國到西漢時期歷史階段性特點加以闡述。春秋戰國時期,割據諸侯割據稱雄,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大變革時期,官學的衰落和私學的興起推動了「諸家蜂起」和「百家爭鳴」的思想大解放。主張實行仁政、反對苛政的儒家學派由創立到繼承發展,逐漸成為中國思想界一個頗具影響的學派。它是中國封建時代政治和社會理論的精華。秦統一後,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法家學說成為專制主義皇權的理論依據。儒家學派受打擊甚至被禁止,這是對中國古代文化的極端嚴重摧殘。西漢初年,儒家學派從秦代被摧殘壓抑狀態中開始復甦,但尚未被重視。直到漢武帝時期,儒家學派的大一統思想、君臣倫理觀念適應了當時政治大一統的需要,統治者開始提倡儒家思想。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統治政策,為漢武帝採納。董還對儒家經典重新作了解放與發揮,這對於鞏固封建國家政治上的統一有積極作用。此時的儒家思想與孔孟為代表的先儒家思想已有所不同,它吸收了法家、道家等不同學派的思想,經過改造,成為新儒學。至此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統治思想,儒家學派取得了獨尊的地位。

㈦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給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帶來了什麼影響

一、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給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帶來的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1、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與主導地位,使得專制「大一統」的思想作為一種主流意識形態成為定型。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西漢武帝實行的封建思想統治政策,也是儒學在中國文化中居於統治地位的標志。所謂「內聖外王」,剛柔相濟,人治社會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為有了一套完備的仕進制度而得以確立;是他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為一個社會牢固、安定的勢力,並進一步推而廣之,最終使之成為整個宗法制國家的基礎。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非常深遠,這是一個在漢代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歷史事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僅開啟了漢代禁錮人們思想的傳統,而且也對於黃老之學有一定的抑製作用,其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含義就是大力發展儒學和孔子學說而貶低其他學派的學說,對於其他學派的發展造成不好的影響。

2、鞏固了封建社會的中央集權。
漢武帝在採納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之後,整個漢代的大一統趨勢大大加強,不僅思想文化得到統一,就連社會生活方面也受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開始呈現出統一趨勢,為漢代統治基礎的奠定打牢基礎。
儒家經典系統保存了我國自原始社會末期至春秋戰國以來有關宗法觀念的思想資料。經歷秦漢之際思想學術的大融合,儒家學者又根據井田制廢除,私有經濟產生,宗族解體為家族,以及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確立等新情況,對古老的宗法制度進行了一番加工改造,設計了一套以個體家族為基本單位的宗法制度,這一加工改造體現在漢初儒師的 造禮 活動之中。董仲舒繼之又明確提出了三綱 、 五常 之說,進一步強化了儒家的宗法思想,並有助於鞏固中央集權。

3、文化教育方面的影響。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教政策,是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歷史事件。這一政策幾乎為以後各代統治者所遵奉,長達兩千年之久,對我國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各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形成,產生了深刻影響。

4、負面影響。漢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適應西漢政治、思想和社會轉軌變型需要的重大舉措,雖然使漢代儒家經學得到重大發展,並從此成為後世歷代的正統思想,但在另一方面又桎梏民族思維,使學術自由從此成為後代士子的奢望,中華民族為此付出極其高昂的代價。
封建思想實質上就是儒家思想,它至今仍然在現實社會中影響著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生活,並及於法律等各個層面。物極必反,沒有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單一的思想模式,造就的政治法律文化——那就是專制。歷史證明,人治和專制是一脈相承的。要建立現代司法理念,這種本土環境法律思想的人治化,與強調以制度、規則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的法治觀是格格不入的。儒家思想是建立現代司法理念的最主要的思想障礙。那就是法治觀念先天不足。

㈧ 秦朝的焚書坑儒和漢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儒學的發展產生什麼影響

第一個,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擊。第二個,使儒家思想迅速發展,成為中國封建專制的主流思想奠定基礎。

㈨ 獨尊儒術對漢代教育有哪個影響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帝國確立主導意識形態的現實需要,是政治「大一統」的必然結果。但統治集團的標榜、口號是一回事,而其政治實踐中的具體操作則又是另外一回事。不僅武帝本人沒有真正做到獨尊與罷黜,武帝之後,儒學也未獲獨尊,百家也沒遭致罷黜。整個漢時乃至歷代所有帝王君主,其治國施政的策略和手段一貫都是王霸兼用、儒法並採的,儒術的象徵意義遠大於其實際所起的作用。武帝實施罷、尊政治韜略絕不可能僅起因於董仲舒的建議。從高祖到武帝時代,一批批既酷好儒術、又通達事變並富有遠見卓識的儒學政治家,對儒學的意識形態化立下了汗馬功勞,且這種作用一定遠遠超出了任何一個醇儒學者的能力范圍。「天人三策」的影響在學術而不在政治,在當時所起到的作用並不如後世學者所虛構得那麼深遠。[關nbsp;鍵nbsp;詞]nbsp;漢武帝nbsp;nbsp;大一統nbsp;nbsp;董仲舒nbsp;nbsp;罷黜百家nbsp;nbsp;獨尊儒術《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3年第2期上刊載了北京師范大學周桂鈿教授《漢武帝是否獨尊儒術?——兼論思想方法諸問題》一文。讀了該文,不免讓人疑竇叢生,隨便舉幾例:「漢代產生經學」就能證明「漢代是獨尊儒學的」嗎?孔子在魯國只做過「委吏」、「乘田」之類的小吏,何以談得上「在魯國執政」?秦始皇長子扶蘇「深受孔子儒學的影響」的根據何在?司馬遷真的「聽過董仲舒的講學」嗎?限於篇幅,這里僅就三個核心問題質疑於周桂鈿教授:漢武帝本人果真獨尊儒術了嗎?董仲舒真的「受到漢武帝賞識」過嗎?由此延伸出的第三個問題是漢武帝思想大一統的政治決策能起因於作為一介書生的董仲舒嗎?看來,問題還得從漢帝國主導意識形態的最初確立說起。nbsp;一nbsp;在主導意識形態的確立方面,從秦亡到漢興,短短的十五年歷史,留給後人的卻是一片幽幽的思考和意味深長的反省。建漢之初,對前朝政治作一個理論的總結和評價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思潮。實際上,不妨將之看作是一場有關漢室王天下基本路數的「大討論」。陸賈應高帝的要求著作《新語》十二篇,破析「秦所以失天下」的原因。賈誼則寫出了垂名千古的篇章——《過秦論》,其著名的結論便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正是在這一時刻,國家主導意識形態選擇與確立的問題便提上了帝國君臣的議事日程。秦滅六國、兼並諸侯所依靠的是鐵硬的手腕和絕對的軍事強力,「南面而王天下」所依靠的如果還是這套路數,顯然是行不通的。秦王為政的錯誤,首先發生在思想認識上。即,沒有能夠對獲取天下之後所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作出全面、正確的估計,思考與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還沒有徹底從戰爭狀態下走出來,還沒有真正意識到改變策略、易弩更劍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兼並天下可以憑借一時強盛的武力和法家的嚴刑酷律,但治理國家卻需要換一種手法,即通過安撫懷柔、順服感化、仁義規勸、輿論引導等途徑來贏得民心,增強統治核心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攻」之道畢竟不同於「守」之道,「攻」之政也一定不同於「守」之政。所以,能不能施行仁義之政,就成了守住天下、把持江山的關鍵。賈誼的論點在漢初時代幾乎贏得了學界與政界的廣泛認同。這可能為不久將來的所謂儒學獨尊大造了輿論。賈誼指責秦政廢王道、酷刑法、任暴虐的潛台詞是希望當朝皇帝能夠擯棄霸道、知權識變而實施仁義之政。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在經歷了長時期的激烈辯駁和殘酷的社會選擇之後,流落到秦漢之際,所盛行的主要是黃老、刑法、陰陽與儒家。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指》曾分別對陰陽、儒、墨、名、法、道家作了評判。按照司馬談的理解,盡管諸子之間存在著不同門派的差別,但「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終歸是大勢。這就強調了各家學說之間存在著相互吸收、融合,彼此溝通、統一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帝國思想的大一統趨勢已經從一個史學家的思考中露出了端倪。漢初政治上的無為之治對思想界所產生的直接影響就是寬松、自由學術氛圍的形成。高帝建漢之初,「敢有挾書者,族」的秦律依然存在。秦「燔滅文章,以愚黔首」(《漢書amp;#8226;藝文志》)的直接災禍就是學術的凋敝。大概在高帝之後,才開始「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惠帝四年,廢挾書之律。文帝即位,更加留意於學術,曾遍尋治《尚書》者,得秦博士伏生;朝中有博士官七十餘人,包括諸子傳記博士、《詩》博士。又任用賈誼、晁錯、公孫臣等為朝臣;一度還醞釀改制度、易服色。倖免於秦焚的古籍,此間多有出現。自呂後至文、景之世,由於當政者奉行黃老之學,所以在思

㈩ 儒學獨尊地位的確立對中國歷史發展的深遠影響

獨尊儒術明顯害人抄。諸子百家時代襲的儒學有積極作用,之後到漢朝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到了一個轉折點,被修飾系統化完善,淪為封建統治的工具。朱熹更是進一步加深儒家的思想統治地位和影響力。成為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的主導思想,影響深遠(個人認為遺害千年)。

學說應該包藏萬千,任何思想都有優缺。取百家之長,補一家之短。
個人認為儒學優點在於修身治學。荀子從儒學中脫穎而出形成新的理論,甚至反對孔老二的人性本善論,並且教出兩個法家的人物。是儒學自由發展和思想進步的體現。

大眾言論上,一種是往死了黑儒家思想禁錮中國人思想和孔子歷史罪人。另一種是往死里獨尊儒家,宣傳儒家百家之首,中國千年唯一正統文化。
兩邊掐架一樣的煽動了很多盲從大眾為之吶喊助威。 搞的正常人都不能愉快的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思想。

現在思想開放,墨家法家道家雜家都可以學習,任你喜好自由選擇,崇拜法西斯納粹也沒人管你。 這么多的思想文化,還有偽思想偽科學,自己辨認,又不是沒有獨立思考能力,吸取精華,去其糟蹋,不要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就行了。

閱讀全文

與漢朝儒學獨尊的歷史意義及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