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封建制國家行政管理的發展歷程
中國的歷史悠久,古時帝王政權更替是極為頻繁,被權臣,大將或者外戚所奪權的有:西漢,東漢,東晉等;被其它民族所攻滅的有:西晉,北宋,南宋等;被農民起義推翻的有:秦朝,隋朝,元朝,明朝等。
因此,帝王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防止權力的分化,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在不斷演變完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內容了。帝王通過專制來加強自己的權力,達到控制臣民以及國家的目的,並且保證中央政府以及君主個人的絕對權威。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歷朝歷代都不斷從財政,政治,司法,軍事等制度上不斷完善。
最早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秦朝了。當時秦始皇完成了中國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諸侯割據的混亂局面,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可以穩定國家的政權,促進社會的安定。在政治方面:秦王自稱「始
皇帝」擁有一切大權並且建立中央集權的三公制度和地方機構的郡縣制度。經濟方面: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便於經濟發展和國家統一。思想文
化方面:統一了文字,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施行愚民政策。這些制度對整個社會影響深遠!皇帝制度,郡縣制度等都成為了以後封建王朝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
西漢時期,漢高祖首先鏟除異性王(韓信,彭越等),封同姓王形成諸侯。到了漢武帝時期,諸侯勢力日益強大並威脅到中央政府,於是,劉徹頒布了「推恩令」來消弱諸侯的力量並且推崇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來鞏固中央集權。儒家思想代替道家成為了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
到了唐宋元時期,唐太宗繼續完善中央集權制度,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下設工,兵,刑,吏,戶,禮,六部。這樣,分工合作,又互相牽連監督,消弱了相權加強了中央的統治力量。後來六部制度為各朝所沿襲。唐代的政治制度比較完善,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環境。而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由於是黃袍加身奪取兵權,所以怕歷史重演,於是將軍權過於集中,軍隊力量加強,邊防力量減弱,雖然有利於消除分裂割據,維護統一,但是造成長期「冗兵冗官冗費」的後果,最終導致北宋王朝積貧積弱,從而到了北宋中期出現了統治危機。元朝主要加強了對台灣,西藏等邊疆的聯系與控制,鞏固了發展奪民族的統一國家。
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空前加強的時期可是說是明清時期了。明清時期業是中國封建制度的衰弱時期。此時,封建制度僅僅依靠正常的統治已經無法維持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壓迫剝削了,從而只能依靠加強皇權的絕對化,控制人民的思想。朱元璋時,立時千年的丞相制度被廢除了,六部的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由皇帝直接領導的秘密特務機構-東廠,西廠的設立更凸顯了專制制度的腐朽性。為了禁錮人們的思想,中央政府採取八股取士,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皇權具有絕對的權威了。清朝設置的軍機處是總攬軍國大計的中樞機構,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的進一步體現,里番院的設置業空前加強了中央政府對邊疆民族的控制管轄。清末的科舉制度,也是為了選舉官吏服務中央政府,加強皇權。文字獄興起也對知識分子起了極大的摧殘。此時,高強度的君主專制已經對整個社會造成了極為消極的影響。
當然,對於中國古代的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我們也不能全盤否定要在特定的環境中分析情況。總的來說,在封建社會前期,其主要作用是積極的。能夠有力於維護國家統一,有里於社會經濟發展,民族融合。但是,中國步入封建社會的後期,由於君權專制的過於集中,導致了腐敗的出現,文化的衰敗,並且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以及科技的發展。
歷史證明,地方割據會大大消弱中央集權,而高度的中央集權又會造成政府財政危機,這是封建統治者無法解決的問題。皇帝雖然想擁有絕對的至高無上權力,可是又不能事事親歷親為,還是需要放任權力給機構官員,而過於放任的權力又使得君王感到了威脅,這也是一個令封建統治者頭疼的問題
『貳』 行政管理的發展歷史是怎麼樣的畢業後工作容易找嗎
行政管理發展
自從產生國家以來,就有了行政管理但是直到19世紀末才開始形成為一門學科。它經歷了以下三個發展時期:
傳統管理時期
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20年代。德國學者L.von施泰因首先提出「行政學」一詞。1887年美國學者I.W.威爾遜發表了行政學的研究一文。1900年美國行政學家F.J.古德諾提出政治與行政分離的主張。1926年美國學者L.D.懷特對行政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作了系統的論述,開始形成行政學的體系。早期行政學以研究政府行政效率和節省開支為目標,其內容包括:主張政治與行政分離,實現組織系統化,工作方法程序化、機關事務計劃化、工作要求標准化等,以達到權責分明,追求實效。
科學管理時期
20~50年代由於科學管理和行為科學等理論和方法的不斷引進,行政管理學的內容不斷更新。許多行政學家根據F.W.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採用把目標分解成若干層次的小目標,並為實現每個目標建立合理的組織機構。採用科學的辦事程序和工作方法,使各項行政工作也能象工業生產流水作業一樣,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行為科學的興起促使行政管理學轉向從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的角度對人的行為和心理因素以及人與周圍環境關系的研究,並注意激發人的積極因素。
系統管理時期
從50年代起,行政管理有許多新的發展。許多行政管理學家把40年代以來出現的資訊理論、控制論、運籌學等理論和方法用來研究行政管理同時由於行政管理涉及面愈來愈廣,需要考慮的因素愈來愈多,需要把行政管理作為一個系統來研究。
畢業後工作容易找嗎?
還行,在乎你個人能力
方向如何?
很多,例如:
1. 在縣級以上政府的民政職能部門和事業單位就業;
2. 從事鄉鎮民政辦公室管理工作;
3. 從事城鎮街道民政所管理工作;
4. 從事縣(或市)以上民政部門以及民間組織中介機構管理工作;
5. 從事婚姻服務中介機構、收養登記服務中介機構管理工作;
6. 從事婚姻管理、收養登記管理、行政區劃管理工作;
7. 從事地名管理、社團管理工作;
8. 從事殯葬管理、收容遣送管理等工作。 畢業生可從事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的行政協理員,辦公室主任、行政主管、協調層或決策層高級助理,中外大中型企業前台秘書、行政主管、行政總監、總經理助理等職畢業生適宜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涉外經濟管理部門、經濟監督檢查等管理部門從事政策和法規研究及實際工作,學校、科研部門的教學或科研工作,大、中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公司的經營管理工作。
或者你網路搜索一下廣東自考辦更詳細的了解一下
『叄』 行政管理的歷史是什麼
我來談談我的看復法吧
行政管理的產生制,是西方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結束後,隨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政府職能發展的結果。
當時各國的政府機構中普遍存在著辦事效率低下,腐敗現象嚴重,官僚主義盛行等弊端,這是政府改革的契機,也是行政管理學隨之產生的契機。
具體可以參考樓下我就不復制了
『肆』 中國古代中央行政管理體制的發展變化
中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歷代政權的中樞機構及其職官制度。
奴隸社會中央官制
夏代時已有輔佐夏王的六卿。司空為六卿之首,後稷掌農業,司徒主教化,大理主刑獄,共工管營建百工,虞人掌山澤畜牧。此外,夏王朝已初步建立了掌管軍事、農事和賦稅徵收的機關。商代建立起以商王為中心的中央機構。輔佐商王的主要大臣為尹。其下有主管力役的司徒、主管工程的司空和主管刑獄的司寇。商代「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神權在政治生活中占重要作用,故掌祭祀、占卜和紀事的宗教事務官在當時最為顯要。西周中央機構有較大的發展。輔弼周王的為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公下有「三事大夫」:掌地方民事行政的為常伯,又稱牧;掌官吏選任的為常任,又稱任人;掌政務的為准人,又稱准夫。政府行政事務官分為兩大系統:卿士寮和太史寮。卿士寮下有三個事務官:司徒、司馬和司空,分別掌管農事、役徒征發和營建。太史寮是掌管歷法、祭祀、占卜和文化教育的行政部門。西周宗教事務官與商代相比,其地位有所下降。
春秋、戰國是社會變動時期,隨著封建化進程的推進,各諸侯國政府機構發生了重要變化。春秋時各國相繼出現了輔佐國君、處理政務的主要執政官。秦稱上卿、亞卿和大庶長,楚稱令尹,齊、晉、魯、鄭諸國稱相。盡管各國名稱各異,但其地位和職掌都相當於後來的「相」。中央機構日益完善。齊、魯、鄭、楚等國繼承西周官制,仍以司徒、司馬、司空及司寇為政府主要行政長官。其他重要事務官有:掌農田稅收的司田,掌財務的職計,掌山澤、田獵的虞人等。隨著諸侯國間交往增多,各國設行人,以主外交。史官太史的地位重要,其職責為「記大事,書盟首」。戰國初,隨著各國變法運動的進展,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體,成為此時中央官制的重要特徵。「百官之長」的相、丞相,已成為各國普遍設置的官職。由於歷史和傳統的原因,各國官制仍不劃一。齊國變化較大,相以下設五官:大田、大行、大諫、大理和大司馬。楚國自成一系,令尹是中央最高行政長官,上柱國、大司馬和大將軍是政府高級軍事長官。秦國沿三晉,又取東方諸國之長,形成一套獨特的官制,並為漢代所繼承,成為封建社會前期中央官制的基本框架。
封建社會中央官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帝國。自此至1840年鴉片戰爭,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中,中央官制的發展和演變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秦漢中央官制
秦、漢建立了以皇帝為中心的三公九卿制。三公為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掌行政、監察和軍事。九卿為中央政府各部門的主要行政長官:奉常為九卿之首,掌宗廟禮儀及文化教育;郎中令掌宮殿門戶守衛,為宿衛侍從長官;衛尉為宮門警衛之官;太僕掌皇帝車馬,兼掌全國馬政;廷尉為中央最高司法長官;典客掌民族事務及朝聘;宗正專管皇室親屬事務;治粟內史職責為徵收鹽鐵錢谷租稅和國家財政收支;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和官府手工業製造,以供應皇室。九卿之外,尚有掌京師治安的中尉,掌宮室、宗廟、陵寢等土木營建的將作少府及掌宣達皇後旨意與管理宮中事務的大長秋。秦漢九卿除衛尉、廷尉和治粟內史諸卿主要掌政府行政事務外,其餘諸卿職能主要為皇帝及皇室內廷服務。國事與君主家事不分,政務與宮廷事務混雜,是秦漢中央官制的特點之一。
漢武帝為加強皇權,削弱丞相權力,建立中朝制,即選用一批地位較低的內廷人員參與朝政。其中原屬少府,為皇帝掌管文書的尚書以及一些內廷人員,地位有較大提高。朝廷政務往往先與尚書、侍中、大將軍等近侍內廷「中朝」人員商議,然後告之以丞相為首的「外朝」官員。外朝官實際作用被削奪,地位下降,中朝官員受到重用。中朝制的建立既是皇權與相權矛盾的產物,也是內廷近臣權力膨脹的結果。漢成帝時,大司馬(武帝時由太尉改稱)、大司空(成帝時由御史大夫改稱)和丞相(哀帝時改稱大司徒)三公權力進一步削弱。尚書權力擴大,尚書令為主管,設五曹。東漢時尚書權力進一步擴大,尚書機構稱台,有令、僕射各1人,尚書6人,分掌三公、吏、民、客、二千石及中都官等六曹,分割或取代了九卿部分職權。東漢至魏晉,中央政務逐步由三公向三省轉移,行政事務漸由九卿向六部過渡。
唐宋中央官制
隋、唐時期專制集權中央政體趨於完備,建立起以皇帝為中心的三省六部制。「唐初,始合三省,中書主出命,門下主封駁,尚書主奉行」。三省長官具有宰相之職,形成三省分工明確,又相互牽制的機制。這是行政制度的重要變化。尚書省是中央行政管理的中樞,下轄六部二十四司。尚書取聯合辦公制。都堂居省內中心,為政務活動中樞。尚書省長官左右僕射、左右丞,俱在此辦公,下設左右司,分掌六部。六部由六曹演變而來,以吏部為首,掌官吏選授、勛封及考課之政,下轄吏部、司封、司勛、考功四司;戶部掌人口、土地、錢谷及賦稅之政,下轄戶部、度支、金部、倉部四司;禮部掌禮儀、祭享、貢舉之政,下轄禮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兵部掌武選、地圖、車馬、甲械之政,下轄兵部、職方、駕部、庫部四司;刑部掌律令、刑法、徒隸及按復讞禁之政,下轄刑部、都官、比部、司部四司;工部掌山澤、屯田、營建與工匠之政,下轄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司。隋、唐形成的尚書六部,無論從名稱、職掌許可權,還是組織建制,較之秦漢九卿都是一大進步。六部之外又有九寺五監,它由秦漢九卿演變而來。自魏晉六曹取代九卿部分職權後,九卿名稱雖存,但職責有了很大變化。南北朝改稱寺,正副長官稱卿、少卿。九寺中的太常寺僅掌祭祀、禮儀,科舉考試歸禮部;原掌宮殿守衛的光祿寺(由郎中令演變而來),專掌酒禮膳饈之事;衛尉寺專管武器和儀仗帳幕,不掌警衛;太僕寺掌一般馬政,不管皇帝車馬;廷尉改稱大理寺,掌審訊刑獄,司法行政歸刑部;鴻臚寺掌贊助禮儀,外族朝聘歸禮部;司農寺管倉儲之事,賦稅財政歸戶部;宗正寺職責未變;太府寺為新設,掌金帛府藏。五監為國子監、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和都水監,分掌學校教育以及國家和宮廷手工業製造,宮殿、城廊、官衙的修建等。九寺五監形式上獨立,實際上是與六部配合的辦事機構。
宋朝的中央機構在神宗元豐前後有很大的不同。元豐以前,雖仍有三省六部,但形同虛設。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真宰相之任,參知政事為副相,總揆行政;又設樞密院掌軍事,轉運使司、鐵鹽使司、度支使司等三司掌財政,這樣形成行政、軍事、財政三權分立的局面,宰相的權力大大削弱。六部的權力也被不斷增設的機構所侵奪。如吏部,權歸審官東院、流內銓、審官西院、三班院;戶部,權歸三司;禮部,權歸禮儀院;兵部,權歸樞密院;刑部,權歸審刑院,糾察在京刑獄司;工部,權歸三司修造案等。九寺五監中部分寺、監權力的轉移也有類似的情形。神宗元豐五年(1082),實行中央官制改革,罷去三司及一切叢雜機構,基本恢復到唐代三省六部的格局。與唐代不同的是以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行侍中之事、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行中書令之職,為宰相之任(後改稱左右丞相);此外,樞密院職任得以保留。元朝中央行政制度變唐、宋的三省制為一省制——中書省,以中書省為最高政務機關,六部為其所屬。
明清中央官制 明清時期中國封建君主專制集權發展到極端。明初朱元璋對中央官製作了較大的調整。首先廢秦漢以來的宰相制為咨詢顧問並辦理日常公務的內閣制。監察方面改漢以來的御史台為都察院;軍事上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提高六部地位,直接向皇帝負責,並建立龐大的宦官機構及其控制下的廠衛特務組織。其中尤以廢丞相設內閣為政府體制調整的主要內容。內閣由翰林院學士組成,分首輔、次輔和群輔。其職責主要為「票擬」,即代擬詔書,批答奏摺。永樂以後,內閣學士漸參與政事,不僅咨詢顧問,且掌實權。內閣遂由明初的皇帝顧問秘書,變為全國行政中樞。 #
由滿洲貴族建立的清王朝,初由八旗旗主和議政王大臣會議共同議政。雍正年間,西北用兵頻繁,為及時商議軍務,設軍需房,後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始為臨時機構,後不僅取代議政王大臣會議,且權力擴大,成為由皇帝直接控制下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的中樞輔政部門。其特點為:辦事效率高、速度快和保密。清六部職權縮小,已不是行政管理中樞,不能對下直接發布政令。清代寺監僅存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和鴻臚寺。宗人府的地位則在六部之上。五監僅存國子監,其餘四監先後並歸工部。鴉片戰爭後,清廷為適應外國列強的侵略和維護封建政權的需要,進行官制改革和機構調整。
『伍』 試論述行政管理學的發展歷程
政治理論 政治理論是西方政治研究的傳統項目。雖然它在現代相對科學主義的急劇膨脹而言地位衰落,但與過去相比,現代西方政治理論無論是方法、體系還是觀點、內容都大大超過以往各個時代。依照它對現存政治體系、政治觀念和公共權威的態度傾向,可以把現代西方政治理論主要派別分為三大類:保守的政治理論、自由的政治理論以及激進的政治理論。①保守的政治理論有一個共同點,都認為人性惡,無理智,缺乏責任心,而且欲壑難填。它們都傾向於向後看,推崇過去的時尚、道德觀念和體制制度;輕視物質進步而強調精神生活具有永恆的價值。現代保守的政治理論中突出的有兩個:新保守主義和新經院主義。新保守主義反對放任主義、極端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重視權威和政治安定,主張尊重財產權和技術而掌握技術(包括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的人員應該持有政治權力。新經院主義多從宗教的觀點闡述其政治理論,它們繼承了托馬斯•阿奎那的政治哲學。
現代經院政治理論兼有神學和倫理兩種政治觀。新經院主義認為權力不是自在的,而是源於上帝,因此應對它負責,向它提供服務。新經院主義認為,單靠人的努力,無法完善政治體制,而政治體制的自行發展亦無法十全十美。②自由的政治理論傾向於肯定人性,認為人是有理性的、通情達理的。它們傾向於向前看,相信人類社會在日趨完美;對國家、政府、體制制度以及法律規范持保留的態度,認為它們建築在個人自由的基礎上才是合理的。自由的政治理論中以新自由主義的多元主義最有代表性。新自由主義源出J.S.密爾、邊沁等人的古典自由主義政治哲學,政治傾向和理論主張都較古典自由主義更加保守和折衷。新自由主義傾向於緩和個人與國家的對立,認為國家的權力和作用應限制在適當的范圍內,個人自由也不是無限的,必須受到其他人對自由需求的制約。
『陸』 在行政管理學的發展歷史上第一本較為系統地描述行政管理學論體系的是哪個人
行政管理的重要性是:可以為實現既定目標,採用現代化管理理論和方法對其所屬專工作人員的錄用、聘任、培訓屬、獎懲、工資、福利、退休等一系列工作進行計劃、組織、協調等管理活動。
由於人事行政管理是以人為中心的管理,其作用是協調人與人、人與事的關系,尋求工作人員與工作崗位的最佳配合,達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人事相宜的狀態,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工作效率。
企業行政管理包括:
(1) 公司行政管理政策的制訂;
(2) 各部門之間的工作協調;
(3) 當地政府職能部門的往來溝通;
(4) 辦公室管理;
(5) 安全管理;
(6) 員工膳食及住宿管理;
(7) 公司的日常維修保養
(8) 公司的交通運輸管理;
『柒』 行政管理的管理發展
自從產生國家以來,就有了行政管理,但是直到19世紀末才開始形成為一門學科。它經歷了以下三個發展時期: 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20年代。德國學者L.von施泰因首先提出「行政學」一詞。1887年美國學者I.W.威爾遜發表了行政學的研究一文。
1900年美國行政學家F.J.古德諾提出政治與行政分離的主張。
1926年美國學者L.D.懷特對行政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作了系統的論述,開始形成行政學的體系。 早期行政學以研究政府行政效率和節省開支為目標,其內容包括:主張政治與行政分離,實現組織系統化,工作方法程序化、機關事務計劃化、工作要求標准化等,以達到權責分明,追求實效。 20~50年代由於科學管理和行為科學等理論和方法的不斷引進,行政管理學的內容不斷更新。許多行政學家根據F.W.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採用把目標分解成若干層次的小目標,並為實現每個目標建立合理的組織機構。
採用科學的辦事程序和工作方法,使各項行政工作也能像工業生產流水作業一樣,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行為科學的興起促使行政管理學轉向從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的角度對人的行為和心理因素以及人與周圍環境關系的研究,並注意激發人的積極因素。 從50年代起,行政管理有許多新的發展。許多行政管理學家把40年代以來出現的資訊理論、控制論、運籌學等理論和方法用來研究行政管理同時由於行政管理涉及面愈來愈廣,需要考慮的因素愈來愈多,需要把行政管理作為一個系統來研究。
『捌』 請教企業行政管理發展史及現狀!
企業行政管理的發展史及現狀
企業的行政管理工作內容包括行政事務管理、辦公事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具體包括相關制度的制定和執行推動、日常辦公事務管理、辦公物品管理、文書資料管理、檔案管理、會議管理、涉外事務管理,生活福利、車輛、安全衛生等。
1、明確崗位職責。日常辦公事務管理包括日常事務的計劃安排、組織實施、信息溝通、協調控制、檢查總結和獎勵懲罰等方面的管理工作;辦公物品管理包括辦公物品的發放、使用、保管、采購以及相應制度的制定;文書資料管理包括印信管理、公文管理、檔案管理、書刊管理;會議管理包括會前准備、會中服務、會後工作;其他事務視具體情況而定。作為行政部門就要按崗位職責明確分工,保證每項工作有人抓。
2、加強溝通。溝通包括縱向溝通和橫向溝通。縱向溝通分為與上級溝通和與下級部門溝通。與上級溝通主要是充分領悟上級領導的意圖,把握住方向,同時將自己和下級部門的觀點很好的傳達給上級,這需要行政人員有觀察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與下級溝通主要是執行上級的決定以及收集整理下級部門各項信息,這需要較強的應變能力和組織能力。橫向溝通包括公司內部相關部門和外界媒體政府機關等等。在傳達精神及布置工作任務及協調各部門工作時,務必真誠、謙虛。與外界溝通需要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3、注重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並及時提供給管理者。信息包括企業外部信息和內部信息。外部信息具體包括:國家相關政策法規;社會習慣、風俗、時尚變化;市場需求、消費結構、消費層次的變化;競爭企業信息;科學技術發展信息;突發事件等。內部信息具體包括財務狀況;生產狀況;產銷狀況;采購、庫存信息;設備的使用和管理;人才資源等。作為一名行政管理人員最重要的是要及時了解企業內部情況發展變化和國家政府機關相關政策和法律規定的變化。
4、培育傳播企業文化。在企業中,僅僅用薪金留人是不夠的,還要用企業文化去吸引、感化人。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人文管理。公司「誠信、友善、寬容」的企業文化很具特色,很有代表性,非常符合企業的特點。通過企業文化的建設不斷促進企業的快速發展。企業文體的建設包括:(1)組織結構清晰,戰略導向明確。分工明確,這是企業發展的基礎。企業不僅應該有近期目標,更要有遠期規劃。行政管理人員應該協助企業管理者制定一個好的組織結構,並制定近、遠期戰略目標,從而形成一個完善的團結的團隊。(2)建立完善的績效評價標准,形成公平、競爭的平台。管理者不完全控制員工做事情的方式,而去衡量做事情的結果,使任何人員能上能下。(3)注重企業形象建設。包括物質形象和精神形象。物質形象包括司容、司貌、技術裝備、產品、服務設施等。精神形象包括員工精神面貌、企業風格、人文環境等。讓工作「生活化」。(4)重視人才,用企業的發展凝聚人,用榜樣激勵人,用員工成才教育人。企業在給員工發展空間的同時,注重提供給員工再學習機會。可以開展相應的活動讓員工進行職業生涯設計,讓每個員工都能對未來都充滿信心,對公司有認同感和歸屬感。
5、踏踏實實地去執行。完善成熟的制度有了,即定目標有了,關鍵就是要做好。要做好執行需要注意:(1)什麼事情該做,該怎麼做。(2)如何更好更快完成該做的事情。(3)清除所有障礙。(4)形成企業執行的制度和文化,讓執行影響到每個員工。只要我們把行政管理工作做到位、做深入、做細致,每個人都來參與管理,那麼,人民制葯會發展得更快,走得更遠。
『玖』 行政管理學發展的歷程
行政管理學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工業革命帶來了社會化大生產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為行政管理學的產生奠 行政管理
定了物質基礎;行政管理的實踐為行政管理學的產生提供了有益的經驗材料;政治學、法學、經濟學的發展為行政管理學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基礎。 行政管理學概念最早由德國學者L.von施泰因提出,他於1865年撰寫的《行政管理學》一書,用行政法的觀點闡述行政問題。1887年美國學者T.W.威爾遜發表了《行政管理學之研究》一文,主張政治與行政分離,建立一門獨立的行政管理學科。威爾遜因此被譽為行政管理學的奠基人。1893年美國學者F.J.古德諾出版了《比較行政法》,此書成為美國的第一部行政管理學教科書。1900年他出版了《政治與行政》一書,提出行政與政治分離的理論。此後,愈來愈多的學者把行政管理學作為單獨學科加以研究。1926年美國學者L.D.懷特撰寫了《行政管理學導論》一書,論述了行政管理的重要性,講求效率的必要性,以及對行政管理進行科學研究的可能性。1927年美國學者W.F.威洛比發表了《行政管理學原理》,比較系統地闡述了行政管理學理論體系。行政管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已基本形成。 行政管理學的產生和形成受到當時工商企業科學管理的影響,並從中吸收了許多原理、方法。1911年美國管理學家F.W.泰勒根據長期實踐經驗,撰寫了《科學管理原理》一書,提出一套企業科學管理的理論。法國管理學家H.法約爾提出了組織管理功能理論,並在實踐基礎上總結出14條管理原則,對改進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建立和發展行政管理學起了積極作用。這個時期,通常被稱為科學管理時期或傳統理論時期。其理論的主要缺陷表現在過分重視機械效率,忽視社會效益;把行政組織視為封閉式組織系統,忽視組織外部環境的影響;片面強調人的物質利益,忽視人的精神因素,缺乏對人的尊重。 20世紀30年代,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工人運動的發展,使傳統理論受到很大沖擊。1927~1932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G.E.梅奧等人通過霍桑實驗,提出人際關系理論。美國學者C.I.巴納德在《執行者的職能》中提出均衡理論。20世紀40年代以後,美國學者А.Н.馬斯洛提出需求層次理論,美國學者F.赫茨伯格在《工作的動機》提出雙因素理論,美國學者D.麥克格雷戈提出X理論和Y理論。與此同時,美國學者H.A.西蒙開創了以行政決策為重點的行政管理學研究的新領域。他從人的有限理性出發,把決策理論、數學方法、計算機學融為一個新的研究體系。美國組織學家J.G.馬奇提出理性與組織融合理論;美國政治經濟學家C.E.林德布洛姆提出漸進決策理論。他們把行為科學和決策理論用於行政研究,對行政管理學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這個時期通常被稱為行為科學時期。 行為科學推動了行政管理學的發展。 行政管理學的研究從只注重行政組織結構、法令、規章制度及權責分配,到同時重視組織成員意見的溝通、個人慾望的滿足、非正式組織的作用;從只重視監督制裁到重視激發人的積極性;由專斷領導到民主管理;由「重事」到「重人」。這些都表現出行政管理學的飛躍。但是,這個時期又出現了新的片面性,如過分強調人的行為因素;過分注重人的理性作用,忽視了組織結構、法制的作用,忽視了環境的影響作用等。 60年代,行政管理學理論有了新的突破,進入了系統科學階段。主要特點是廣泛應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管理科學的新成就來研究行政管理,特別是重視運用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管理理論認為,行政組織是由許多相互依存的不同要素所構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系統,各個部分彼此獨立,但又相互依存和制約。因此,行政管理既要重視行政系統與外界環境、外部系統之間的關系,又要重視行政系統內在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既要強調行政組織結構、工作程序等因素,又要強調人的因素。還認為管理活動中內外環境復雜多變,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的價值日益受到重視,要尋求唯一最佳管理方式是困難的。所以主張隨環境變遷來選擇管理方式。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有:提倡生態系統理論的美國學者F.W.雷格斯;主張社會系統理論的美國學者T.帕森斯;研究環境系統理論的美國學者F.E.卡斯特;以及提出Z理論的美籍日本學者威廉·大內等。系統管理理論已被普遍接受,成為當代研究行政管理的一種值得重視的理論。
編輯本段在西方國家的興起
行政管理學誕生於美國。美國的學者和改革家對此作出了重要貢獻。1887年,威爾遜發表的《行政研究》,1900年,古德諾出版《政治與行政》以及1926年懷特懷特(Leonard D?White 1891~1958)出版的《行政學導論》,對行政管理學的主要內容作了論述,使行政管理學成為一個獨立的重要學科。 西方國家公共行政學的階段 行政管理
有的學者把西方國家公共行政學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傳統的行政管理階段(大致期間為1900年以後);人性的行政管理階段(大致期間為1930年以後);系統權變的行政管理階段(大致期間為1960年以後)。有的學者把它分為形成階段——傳統管理階段;成長階段——科學階段;科學化階段——現代化管理時期。 西方國家公共行政學產生的條件 行政管理學於19世紀末萌芽到20世紀初誕生於美國,是有歷史必然性的。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美國經濟發展到更高階段,上層建築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就政府行政活動的變化而言,主要有: 1.政府職能由政治統治擴大到對經濟和社會事務的管理,由消極放任「守夜人」變成積極干預社會生活的「行政國家」。 2.行政職能加強和行政活動范圍擴大,使行政機構迅速增加,行政人員隊伍日益壯大;而「功績制」的實施和「政治中立」原則的確立,更促使行政成為「非政治化」的管理領域。 3.行政機構臃腫所造成的龐大的財政開支和效率極低的官僚作風,妨礙了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 上述客觀條件,推動了行政管理學產生於當時的美國。因此,從這一意義上說,行政管理學是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和政治發展到更高階段的產物,威爾遜等人則是順應這一時代需要並進行了理論創造的著名代表。 同時,學科發展也為行政管理學能獲得長足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編輯本段西方行政管理學的發展趨勢
行政管理學在西方各國的發展演變有如下情形:由政治與行政分離的研究,到政治與行政配合的研究;由靜態的研究到動態的研究;由以事為中心的研究,到以人為中心的研究;由法規的研究到行為的研究;由機械的效率觀到社會的效率觀;由單科的研究到科際的研究等。發展趨勢表現為: (一)研究領域的拓寬和加深 (二)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更結合實際 (三)不同學派之間的爭鳴和交流 三、行政管理學在中國的重建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