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波茨坦公告的歷史意義

波茨坦公告的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23 08:16:53

㈠ 波茨坦公告的公告內容

1945年7月,美、英、蘇三國首腦和外長在柏林西南波茨坦舉行會議,26日發表《波茨坦公告》,督促日本投降。全文如下:
美、中、英三國政府領袖公告:
(一)余等:美國總統、中國國民政府主席及英國首相代表余等億萬國民,業經會商,並同意對日本應予以一機會,以結束此次戰事。
(二)美國、英帝國及中國之龐大陸、海、空軍部隊,業已增強多倍,其由西方調來之軍隊及空軍,即將予日本以最後之打擊,彼等之武力受所有聯合國之決心之支持及鼓勵,對日作戰,不至其停止抵抗不止。
(三)德國無效果及無意識抵抗全世界激起之自由人之力量,所得之結果,彰彰在前,可為日本人民之殷鑒。此種力量當其對付抵抗之納粹時不得不將德國人民全體之土地、工業及其生活方式摧殘殆盡。但現今集中對待日本之力量則較之更為龐大,不可衡量。吾等之軍力,加以吾人之堅決意志為後盾,若予以全部實施,必將使日本軍隊完全毀滅,無可逃避,而日本之本土亦必終歸全部殘毀。
(四)現時業已到來,日本必須決定一途,其將繼續受其一意孤行計算錯誤,使日本帝國已陷於完全毀滅之境之軍人之統制,抑或走向理智之路。
(五)以下為吾人之條件,吾人決不更改,亦無其他另一方式。猶豫遷延,更為吾人所不容許。
(六)欺騙及錯誤領導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威權及勢力,必須永久剔除。蓋吾人堅持非將負責之窮兵黷武主義驅出世界,則和平安全及正義之新秩序勢不可能。
(七)直至如此之新秩序成立時,及直至日本製造戰爭之力量業已毀滅,有確定可信之證據時,日本領土經盟國之指定,必須佔領,俾吾人在此陳述之基本目的得以完成。
(八)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
(九)日本軍隊在完全解除武裝以後,將被允許返其家鄉,得有和平及生產生活機會,投降國並且永不稱霸。
(十)吾人無意奴役日本民族或消滅其國家,但對於戰罪人犯,包括虐待吾人俘虜在內,將處以法律之裁判,日本政府必將阻止日本人民民主趨勢之復興及增強之所有障礙予以消除,言論、宗教及思想自由以及對於基本人權之重視必須成立。
(十一)日本將被允許維持其經濟所必須及可以償付貨物賠款之工業,但可以使其獲得原料,以別於統制原料,日本最後參加國際貿易關系當可准許。
(十二)上述目的達到及依據日本人民自由表示之意志成立一傾向和平及負責之政府後,同盟國佔領軍隊當撤退。
(十三)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並以此種行動誠意實行予以適當之各項保證,除此一途,日本即將迅速完全毀滅。
(這份重要歷史文獻的譯本,現存於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公開、復印、拍照留存

㈡ 波茨坦宣言、關於中國政府問題。

蔣介石只參加了開羅會議,波茨坦會議中沒有中國代表,這次會議的主要參加者有專:蘇聯代表:屬約瑟夫·斯大林英國代表:先是溫斯頓·丘吉爾,後是克萊門特·艾德禮會議期間英國大選結果揭曉。工黨戰勝了保守黨,艾德禮取得首相職位。美國代表:剛剛就任總統的哈里·杜魯門斯大林建議由杜魯門-----唯一參會的國家元首主持會議,丘吉爾接受了提議,此外,三國外長也參加了會議。《波茨坦公告》在7月26日通過。蘇聯當時尚未對日本作戰,沒有簽字。中國政府雖未參加討論,但事前徵得了中國政府的同意,所以公告以美、英、中三國共同宣言的形式公布。8月2日會議結束時,與會三國簽署了《蘇英美三國波茨坦會議議定書》。波茨坦會議初期的「三巨頭」:會議後期的「三巨頭」,艾德禮取代了丘吉爾:

㈢ 波茨坦公告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對日本的最後通牒

——中、美、英聯發《波茨坦公告》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在柏林地下室與他的情婦愛娃雙雙自殺,結束了他惡貫滿盈的一生。當天下午,前蘇聯紅軍將勝利的旗幟插上了德國國會大廈屋頂。5月8日,德正式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歐洲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

此時,日軍在中國戰場還在垂死掙扎,於1945年5月上旬,在湘西芷江地區對國民黨軍隊發動了最後一次進攻。日軍敗局已定,士氣低落,而中國軍隊則信心十足,與日軍在雪峰山展開了會戰。經過一個月的激戰,中國軍隊將日軍分割包圍,殲滅日軍近2萬人,取得了反攻的勝利,並開始轉入全面反攻。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華北、華中和華南的廣大敵後區域內,對日、偽軍反攻作戰,摧毀日、偽據點,解放了許多縣城和集鎮,基本上把日軍逼退到鐵路沿線和一些主要公路線,大大擴充了抗日根據地的力量,縮小了敵占區,為轉入全面反攻創造了條件。

4月7日,繼小磯內閣倒台,鈴木貫太郎內閣成立,東鄉茂德出任外相。在大局越來越不利的情況下,鈴木內閣把希望寄託在利用前蘇聯與英美的矛盾上。為此,東鄉茂德外相任用前首相廣田弘毅與前蘇聯駐日大使馬立克舉行會談,在6月間談了4次,但前蘇聯對日本的謀和反應冷淡。

6月22日,美軍全部佔領琉球群島。日本本土的外圍防線被摧毀。日本國內頓時緊張起來,使日中結束戰爭的企圖成為定局。當天,天皇在最高戰爭會議上提出,立即採取步驟恢復和平。繼之,天皇下令,派遣近衛為特使,攜帶天皇的親筆信,赴莫斯科請前蘇聯斡旋和平。

日本還通過各種渠道挑撥英美與前蘇聯的關系,致使美國代理國務卿格魯於7月10日正式發表聲明,否定美日接觸,保證「美國的政策將一如既往,立足於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戳穿了日本的陰謀。

7月12日,日本東鄉外相電告日本駐蘇大使佐藤尚武,要求前蘇聯接見近衛特使,並說,在避免無條件投降的原則下,日本願意和談。前蘇聯遲遲未作肯定答復。

7月下旬,斯大林、杜魯門和丘吉爾相會於柏林西南的波茨坦,舉行了二戰期間第三次會談,進一步商議戰後世界的安排和前蘇聯對日本投降的最後通牒草案,並於7月24日送交丘吉爾。丘吉爾對草案的措辭表示贊同。他們一致認為,中國應被列入這項公告的發起國之列。

於是,杜魯門通過駐華大使赫爾利,向蔣介石轉告了通告的內容。蔣對公告表示贊同,只是要求將他的名字列在英國首相之前。

7月26日9時20分,《中美英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通過電波向全世界公布。公告宣布:中、美、英三國武力在「所有聯合國之支持鼓勵下」,「即將給予日本以最後的打擊」;日本應以法西斯德國的失敗為殷鑒,盡快做出抉擇,盟國同意給日本一次機會,以結束戰爭。條件是:永遠剔除日本企圖征服世界的權威和勢力,肅清軍國主義;同盟國必須佔領指定的日本領土,以保證上述目標的實現;必須實施《開羅宣言》諸條件;日本的本土限於本州、北海島九州,及被指定的其他小島之內;日本軍隊要完全解除武裝;日本戰犯將被處以嚴厲的法律制裁;容許日本維持其經濟所必需及可償付實物賠償的工業,但不容許日本存在可能重整軍備的工業;在實現以上目標並根據日本人民的意志建立和平政府之後,同盟國佔領軍立即撤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否則日本將遭迅速完全的毀滅。

7月27日上午10時30分,日本最高戰爭指導會議開會,討論《波茨坦公告》與前蘇聯調停的可能性問題。會議決定,先聽聽莫斯科方面的動靜,再對《波茨坦公告》作出答復。但鈴木首相在次日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公開宣稱《波茨坦公布》不過是《開羅宣言》的「舊調重彈」、「沒有多大價值」,日本「根本不屑一顧」。

日本既然公開拒絕了《波茨坦公告》,盟國只有採取強烈的手段,對它進行摧毀性的打擊。

日本政府要員似乎沒意識到鈴木講話的嚴重後果,他們默默幻想著前蘇聯出面斡旋調停,無所作為地度過了表面上平靜無事的10天。而其實這10天正醞釀著一個人類歷史上的巨大災難。

㈣ 波斯坦宣言的歷史意義

波茨坦公告

簡介
這是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會議上美國總統哈利·S·杜魯門、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和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聯合發表的一份公告《 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簡稱《波茨坦公告》或《波茨坦宣言》。 。這篇公告的主要內容是聲明三國在戰勝納粹德國後一起致力於戰勝日本以及履行開羅宣言等對戰後對日本的處理方式的決定。

1945年7月17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在柏林近郊波茨坦舉行會議,會議期間發表對日最後通牒式公告。由美國起草,英國同意。中國沒有參加會議,但公告發表前徵得了它的同意。蘇聯於8月 8日對日宣戰後加入該公告。

公告共13條,主要內容有:盟國將予日本以最後打擊,直至停止抵抗;日本政府應立即宣布所有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重申《開羅宣言》的條件必須實施,日本投降後,其主權只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由盟國指定的島嶼;軍隊完全解除武裝;戰犯交付審判;日本政府必須尊重人權,保障宗教、言論和思想自由;不得保有可供重新武裝作戰的工業,但容許保持其經濟所需和能償付貨物賠款之工業,准其獲得原料和資源,參加國際貿易;在上述目的達到和成立和平責任政府後,盟國佔領軍立即撤退。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軍投降。

內容

一、吾等戰勝國首腦,代表吾等億萬國民,業經會商並同意對日本應予以一機會,以結束這次戰爭。

二、美英之龐大陸海空軍,籍由西方調來之軍隊,業已增強數倍,即將予日本以最後的打擊。彼等之武力,受所有聯合國之決心而支持及鼓舞。對日作戰,不至其停止抵抗為止。

三、德國無效果及無意識抵抗全世界激起之自由人民力量,所得之結果,彰彰在前,可為日本人民之殷鑒。此種力量,當對 付抵抗之納粹時,不的不將德國人民的土地、工業及其生活方式摧毀殆盡。然現在集中隊付日本之力量,則較之更為龐大不可衡量。吾等之軍力更加以吾等之意志為後盾,若予以全部實施,必將使日本軍隊完全毀滅,無可逃避,而日本之本土,必將終歸全 部破壞。

四、現應即早決定,日本是否仍繼續受其一意孤行、計算錯誤、使日本帝國已陷入完全毀滅之境之軍人所統制?抑或走向理智之路。

五、以下為吾人之條件,吾人決不更改,亦無其他另一方式,猶豫遷延更為吾人所不容。

六、吾人堅信,若不將窮兵黷武之軍國主義驅出世界,則和平安全及正義秩序不能產生。故決將欺騙及誤導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之政權及勢力,永遠掃除。

七、直至如此之新秩序成立之時,及直至日本製造戰爭之力量已毀滅有確實的證據時,日本領土經盟國之指定必須領,俾吾人在公告中所陳述之基本目的,得以完成。

八、開羅宣言之條件必須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指定其他小島之內。

九、日本軍隊,完全解除武裝以後,將被允許返回家鄉,得有和平及生產、生活之機會。

十、吾人無意識奴役日本人民,或消滅其國家。但對於戰罪人犯,包括虐待吾人俘虜在內,將處以法律之裁判。日本政府必須將阻止日本人民民主趨勢之復興及增強之所有障礙予 以消除。言論、宗教及思想自由,以及對於基本人權之重視,必須成立。

十一、日本將被許維持其經濟所必需及可以償付貨物賠款之工業,但可以使其重新武裝作戰之工業不在其內。為此目的,可准其獲得原料,以別於統治原料,日本最後參加國際貿易關系當可准許。

十二、上述目的達到,並以據日本人民自由表示之意志,成立一傾向和平及負責之政府後,同盟國戰領軍隊當即撤退。

十三、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並對此種行動有意識行予以適當之各項保證。除此一途,日本即將迅速完全毀滅。

㈤ 為什麼《波茨坦公告》是中國,美國,英國發表的

原因:《波茨坦公告》發表於1945年7月26日,蘇聯於1945年8月8日對日宣戰後加入該公告。所以《波茨坦公告》是中國,美國,英國發表的。

簽訂過程:

1、1945年7月17日,美、英、蘇三國首腦和外長在柏林西南波茨坦舉行會議。三國首腦討論了結束對日作戰的條件和有關對日本戰後處置的方針,並通過一項由美、英、中三國代表簽署的決議,即《波茨坦公告》。

2、1945年8月6日、9日,美國分別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9日,蘇聯對日作戰。日本政府被迫於10日通過中立國瑞士向中、美、英、蘇發出乞降照會。

3、1945年8月8日,蘇聯加入《波茨坦宣言》。

4、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向議會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頒投降詔書。

(5)波茨坦公告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意義:

1、《波茨坦公告》的邏輯鏈條不容割裂。1945年,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並在《日本投降書》第一條和第六條中均宣示「承擔忠誠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項規定之義務」。因此,無論從國際法還是中日關系角度,《波茨坦公告》都是日本必須遵守的重要國際法文書。

2、國際社會對日本侵略歷史的定性不容翻案。《波茨坦公告》繼承了《開羅宣言》,後者確認了日本發動的對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侵略性質,前者為對日處置確立了各項原則和立場,同時也是為了防範日本再走侵略之路。

3、戰後日本軍國主義不應有立足之地。徹底清算日本軍國主義,消除軍國主義產生的土壤,防止軍國主義卷土重來再次禍害世界,是《波茨坦公告》的要旨,這也是戰後亞太地區和平國際秩序的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波茨坦公告

㈥ 為什麼說《波茨坦公告》是同盟國對日的最後通牒

公告在當時並未引起日本政府的重視,其所導致的結果是,兩枚原子彈在日本的廣島、長崎爆炸。

1945年7月26日,中國、美國、英國發表《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簡稱《波茨坦公告》)。這是一份對日最後通牒式公告,由美國起草。

義正詞嚴的公告在當時並未引起已進入癲狂狀態的日本政府的重視,其所導致的結果是,兩枚原子彈在日本的廣島、長崎爆炸。

1945年8月14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國廣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的詔書。9月2日9時,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日本向同盟國簽降。

9月9日,南京原中央軍校大禮堂,一片肅穆中,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面向中國代表,低頭雙手捧接投降書,簽上「岡村寧次」幾個字。

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設在日本東京的遠東國際法庭對東條英機等日本戰犯進行審理、宣判。

(6)波茨坦公告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波茨坦公告》共有13條,主要內容包括:

同盟國將給予日本以最後打擊,直至停止抵抗;日本政府應立即宣布所有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公告重申《中美英三國開羅宣言》的條件必須實施,日本投降後,其主權只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由同盟國指定的島嶼;軍隊完全解除武裝;戰犯交付審判等。

《波茨坦公告》是對戰敗國的懲罰性宣示,是中美英三國代表受害國幾千萬戰爭亡靈懲罰罪孽深重的日本。為了防止日本軍國主義再次復興,必須將日本限制在其本土四島,以徹底摧毀其海外擴張的野心。

㈦ 波茨坦會議和波茨坦協定簽訂的歷史背景和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來戰末期,1945年自7月17日到8月2日,美英蘇三國首腦召開了波茨坦會議。當時德國已無條件投降,歐洲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但在遠東對日作戰還在激烈進行。會議討論了處理戰後德國問題,以及波蘭問題等。會議還討論了敦促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的問題。 參加會議的有蘇聯的斯大林、美國的杜魯門和英國的丘吉爾(後期是新任首相艾德禮),還有三國外交部長,參謀長等人。7月26日,以美、英、中三國以宣言形式發表了《波茨坦宣言》(或稱為《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宣布了盟國佔領日本後將實施的基本原則。關於處理戰後德國的問題,8月2日,美英蘇三國首腦又簽訂了《波茨坦協定》。

㈧ 波茨坦公告的歷史意義

《波茨坦公告》的主要目的是迫使日本提早投降,並且規定日本投降以後的處理事宜。同時《波茨坦公告》奠定了戰後國際秩序的法律基礎。

㈨ 《波茨坦宣言》的內容是什麼

《波茨坦公告》全稱為《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簡稱《波茨坦公告》或《波茨坦宣言》,於1945年7月26日正式公告。
隨著同盟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已戰勝德國、日本在亞洲和太平洋戰場又屢遭失敗、即將徹底崩潰之際,
蘇、美、英三大同盟國首腦於1945年7月17日在德國首都柏林近郊波茨坦舉行會議。會議期間,美國由二戰早、中期急切希望蘇聯參加對日本作戰轉變為不需再藉助蘇聯的力量對日本作戰,反而擔心蘇聯對日參戰將會影響美國獨占日本及在遠東的戰略地位。在此情況下,美國總統H.S.杜魯門與英國首相W.L.S.丘吉爾在波茨坦會議期間,就美陸軍部長H.L.史汀生起草的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備忘錄進行協商修改,並在電請中國中華民國主席蔣介石簽字後,於1945年7月26日以中國、美國和英國三國政府公告形式發表的對日本最後通牒式公告。蘇聯於1945年8月8日對日宣戰後加入該公告。
美、英、中《波茨坦公告》中文本內容:
「(一)余等:美國總統、中國國民政府主席及英國首相代表余等億萬國民,業經會商,並同意對日本應予以一機會,以結束此次戰事。
(二)美國、英帝國及中國之龐大陸、海、空軍部隊,業已增強多倍,其由西方調來之軍隊及空軍,即將予日本以最後之打擊,彼等之武力受所有聯合國之決心之支持及鼓勵,對日作戰,不至其停止抵抗不止。
(三)德國無效果及無意識抵抗全世界激起之自由人之力量,所得之結果,彰彰在前,可為日本人民之殷鑒。此種力量當其對付抵抗之納粹時不得不將德國人民全體之土地、工業及其生活方式摧殘殆盡。但現在集中對待日本之星則較之更為龐大,不可衡量。吾等之軍力,加以吾人之堅決意志為後盾,若予以全部實施,必將使日本軍隊完全毀滅,無可逃避,而日本之本土亦必終歸全部殘毀。
(四)現時業已到來,日本必須決定一途,其將繼續受其一意孤行計算錯誤,使日本帝國已陷於完全毀滅之境之軍人之統制,抑或走向理智之路。
(五)以下為吾人之條件,吾人決不更改,亦無其他另一方式。猶豫遷延,更為吾人所不容許。
(六)欺騙及錯誤領導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威權及勢力,必須永久剔除。蓋吾人堅持非將負責之窮兵黷武主義驅出世界,則和平安全及正義之新秩序勢不可能。
(七)直至如此之新秩序成立時,及直至日本製造戰爭之力量業已毀滅,有確定可信之證據時,日本領土經盟國之指定,必須佔領,俾吾人在此陳述之基本目的得以完成。
(八)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
(九)日本軍隊在完全解除武裝以後,將被允許返其家鄉,得有和平及生產生活之機會。
(十)吾人無意奴役日本民族或消滅其國家,但對於戰罪人犯,包括虐待吾人俘虜在內,將處以法律之裁判,日本政府必將阻止日本人民民主趨勢之復興及增強之所有障礙予以消除,言論、宗教及思想自由以及對於基本人權之重視必須成立。
(十一)日本將被允許維持其經濟所必須及可以償付貨物賠款之工業,但可以使其獲得原料,以別於統制原料,日本最後參加國際貿易關系當可准許。
(十二)上述目的達到及依據日本人民自由表示之意志成立一傾向和平及負責之政府後,同盟國佔領軍隊當撤退。
(十三)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並以此種行動誠意實行予以適當之各項保證,除此一途,日本即將迅速完全毀滅。」

㈩ 波茨坦的歷史

也稱「柏林會議」。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杜魯門、丘吉爾(後期為艾德禮)和三國外長於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在波茨坦舉行。會議同意根據蘇聯代表團的建議通過了處理德國問題的原則和其他有關決定,包括設立外長會議,佔領德國的基本政治、經濟原則,德國賠償,波蘭西部疆界,控制黑海海峽,對義大利政策,哥斯尼堡地區最後讓與蘇聯,對羅、保、匈、芬的政策,戰爭罪犯,奧地利領土託管和參加聯合國組織等問題。並簽訂了《柏林(波茨坦)會議議定書》,發表了《柏林會議公報》。這兩個內容基本相同的文件通稱《波茨坦協定》。中、美、英三國還發表了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1945年5月德國無條件投降,歐洲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但在遠東對日作戰還在激烈進行。為了商討對德國的處置問題和解決戰後歐洲問題的安排,以及爭取蘇聯盡早對日作戰。
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美、英、蘇3國首腦杜魯門、丘吉爾(7月28日以後是新任首相艾德禮)和斯大林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舉行戰時第3次會晤,史稱「波茨坦會議」或「柏林會議」。經過爭論與協商,在一些主要問題上達成了協議。
關於蘇、美、英、法4國佔領德國的基本原則是:應使德國非軍國主義化、民主化,肅清納粹主義,消滅壟斷集團,重建德國經濟。關於德國戰爭賠償問題,最後商定賠償應由每個佔領國從自己的佔領區徵收,蘇聯還從西方佔領區取得所拆遷的德國工業設備的25%,其中10%是無償獲得,15%用糧、煤交換。
會議承認了新成立的波蘭全國統一臨時政府,並確定了波蘭的疆界問題,會議決定設立蘇、美、英、法、中5國外長會議,負責准備同歐洲戰敗國的和約。此外還討論了對意、羅、保、匈、芬等國的政策及其加入聯合國組織的問題。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在波茨坦會議期間發表《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簡稱《波茨坦公告》或《波茨坦宣言》。1945年7月17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在柏林近郊波茨坦舉行會議,會議期間發表對日最後通牒式公告。由美國起草,英國同意。中國沒有參加會議,但公告發表前徵得了他的同意。同年8月2日,《蘇英美三國波茨坦會議議定書》簽字。蘇聯於8月8日對日宣戰後加入該公告。公告共13條,主要內容有:盟國將予日本以最後打擊,直至停止抵抗;日本政府應立即宣布所有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重申《開羅宣言》的條件必須實施,日本投降後,其主權只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由盟國指定的島嶼;軍隊完全解除武裝;戰犯交付審判;日本政府必須尊重人權,保障宗教、言論和思想自由;不得保有可供重新武裝作戰的工業,但容許保持其經濟所需和能償付貨物賠款之工業,准其獲得原料和資源,參加國際貿易;在上述目的達到和成立和平責任政府後,盟國佔領軍立即撤退。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軍投降。

閱讀全文

與波茨坦公告的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