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橘頌資料拿來
橘頌原文以及翻譯
橘 頌
屈原
原文: 譯文:
後皇嘉樹,橘徠服兮。 橘啊,你這天地間的佳樹,生下來就適應當地的水土。
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你的品質堅貞不變,生長在江南的國度啊。
深固難徙,更壹志兮。 根深蒂固難以遷移,那是由於你專一的意志啊。
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 綠葉襯著白花,繁茂得讓人歡喜啊。
曾枝剡棘,圓果摶兮。 枝兒層層,刺兒鋒利,圓滿的果實啊。
青黃雜糅,文章爛兮。 青中閃黃,黃里帶青,色彩多麼絢麗啊。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 外觀精美內心潔凈,類似有道德的君子啊。
紛緼宜修,姱而不醜兮。 長得繁茂又美觀,婀娜多姿毫無瑕疵啊。
嗟爾幼志,有以異兮。 啊,你幼年的志向,就與眾不同啊。
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 獨立特行永不改變,怎不使人敬重啊。
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 堅定不移的品質,你心胸開闊無所私求啊。
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 你遠離世俗獨來獨往,敢於橫渡而不隨波逐流啊。
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 小心謹慎從不輕率,自始至終不犯過失啊。
秉德無私,參天地兮。 遵守道德毫無私心,真可與天地相比啊。
願歲並謝,與長友兮。 願在萬物凋零的季節,我與你結成知己啊。
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 內善外美而不放盪,多麼正直而富有文理啊,
年歲雖少,可師長兮。 你的年紀雖然不大,卻可作人們的良師啊。
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 品行好比古代的伯夷,種在這里作我為人的榜樣啊。
這是中國文人寫的第一首詠物詩,作者借橘樹贊美堅貞不移的品格。作者認為橘樹是天地間最美好的樹,因為它不僅外形漂亮,「精色內白」「文章爛兮」,而且它有著非常珍貴的內涵,比如它天生不可移植,只肯生長在南國,這是一種一心一意的堅貞和忠誠,再如它「深固難徙,廓其無求」「蘇世獨立,橫而不流」,這使得它能堅定自己的操守,保持公正無私的品格。最後作者表達了自己願意以橘樹為師,與之生死相交的願望,這也是作者志向的表達。
你想知道這首詩 是不是喜歡上了 詩里所講到的
品德`堅貞``呵
自己的品德如何`有時候自己看不到的。
反到通過別的事物和人 能讓自己對自己的品德知道的更深`
這首詩不錯`我也很喜歡
希望你從裡面能夠讓自己變的品德更好。
B. 關於屈原的資料 和他的《橘頌》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自殺的日子,可能是五月五
日或距這一天很近。五月五日原來是楚地的傳統節日,後來人們就把這一天作為紀念屈原的日子,其
本來意義,反而鮮為人知了屈原的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
、《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漁父》等篇是否為屈原所作,學術界尚有爭議。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天問》是古
今罕見的奇特詩篇,《九歌》是在民間祭歌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一組祭神樂歌,詩中創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戀歌
。屈原與楚國最高統治集團的沖突,出於多方面的原因。襄王畏怯妥協,都不能接受屈原的正確主張,反而因為他堅持己見而加以懲罰。在內政方面,屈原主張「修明法度」、「舉賢授能」,實行使國家富強的「美政」。他向慕儒家傳說中的聖君賢臣,對政治抱有某種理想主義的態度。同時他又蔑視那些貪鄙的貴族,主張改革內政,這當然也會使許多人與他為敵。此外,屈原的性格,也是造成他的悲劇的重要原因。
應該說屈原的性格,以及他在政治上的理想主義態度,同實際的政治環境本來是難以協調的,何況當時楚國又正呈現衰亂的狀態。在歷史上,像這種詩人氣質與環境的矛盾,不斷地造成人生悲劇,同時也造就優秀的文學。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據《續齊諧記》和《隋書·地理志》載,屈原於農歷五月五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翻譯:
後皇嘉樹,橘徠服兮。 橘啊,你這天地間的佳樹,生下來就適應當地的水土。
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你的品質堅貞不變,生長在江南的國度啊。
深固難徙,更壹志兮。 根深蒂固難以遷移,那是由於你專一的意志啊。
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 綠葉襯著白花,繁茂得讓人歡喜啊。
曾枝剡棘,圓果摶兮。 枝兒層層,刺兒鋒利,圓滿的果實啊。
青黃雜糅,文章爛兮。 青中閃黃,黃里帶青,色彩多麼絢麗啊。
精色內白,類任道兮。 外觀精美內心潔凈,類似有道德的君子啊。
紛緼宜修,姱而不醜兮。 長得繁茂又美觀,婀娜多姿毫無瑕疵啊。
嗟爾幼志,有以異兮。 啊,你幼年的志向,就與眾不同啊。
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 獨立特行永不改變,怎不使人敬重啊。
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 堅定不移的品質,你心胸開闊無所私求啊。
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 你遠離世俗獨來獨往,敢於橫渡而不隨波逐流啊。
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 小心謹慎從不輕率,自始至終不犯過失啊。
秉德無私,參天地兮。 遵守道德毫無私心,真可與天地相比啊。
願歲並謝,與長友兮。 願在萬物凋零的季節,我與你結成知己啊。
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 內善外美而不放盪,多麼正直而富有文理啊,
年歲雖少,可師長兮。 你的年紀雖然不大,卻可作人們的良師啊。
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 品行好比古代的伯夷,種在這里作我為人的榜樣啊。
〔後皇〕皇天後土,這是對天地的尊稱。
〔橘徠服兮〕習慣於我們的水土。徠,通「來」。服,習慣。
〔受命〕受天地之命,即稟性、天性。
〔素榮〕白色花。
〔曾枝〕繁枝。
〔剡(yǎn)棘〕尖利的刺。
〔摶(tuán)〕通「團」,圓圓的。
〔文章〕花紋色彩。
〔爛〕有光澤。〔精色〕鮮明的皮色。
〔類任道兮〕就像抱著大道一樣。類,像。任,抱。
〔紛縕宜修〕長得繁茂,修飾得體。
〔姱(kuā)〕美好。
〔嗟〕贊嘆詞。
〔廓〕胸懷開闊。
〔蘇世獨立〕獨立於世,保持清醒。蘇,蘇醒,指的是對濁世有所覺悟。
〔橫而不流〕橫立水中,不隨波逐流。
〔閉心〕安靜下來,戒懼警惕。
〔失過〕即「過失」。
〔願歲並謝〕誓同生死。歲,年歲。謝,死。
〔淑離〕美麗而善良自守。離,通「麗」。
〔梗〕正直。
〔可師長〕可以為人師表。
〔像〕榜樣。
這是中國文人寫的第一首詠物詩,作者借橘樹贊美堅貞不移的品格。作者認為橘樹是天地間最美好的樹,因為它不僅外形漂亮,「精色內白」「文章爛兮」,而且它有著非常珍貴的內涵,比如它天生不可移植,只肯生長在南國,這是一種一心一意的堅貞和忠誠,再如它「深固難徙,廓其無求」「蘇世獨立,橫而不流」,這使得它能堅定自己的操守,保持公正無私的品格。最後作者表達了自己願意以橘樹為師,與之生死相交的願望,這也是作者志向的表達。
C. 屈原橘頌賞析
《九章·橘頌》從體制上來看,基本是四言的,所寫的物象限於一種,寫作路徑略近於《詩經》。這首詩共三十六句,四句一節,共九節,可分兩部分。前四節十六句為第一部分,後五節二十句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重在描述橘樹俊逸動人的外美。開筆「後皇嘉樹,橘徠服兮」等三句就不同凡響:一樹堅挺的綠橘,突然升立在廣袤的天地之間,它深深紮根於「南國」之土,任憑什麼力量也無法使之遷徙。那凌空而立的意氣,「受命不遷」的堅毅神采,頓令讀者升起無限敬意。橘樹是可敬的,同時又俊美可親。詩人接著以精工的筆致,勾勒它充滿生機的紛披「綠葉」,暈染它雪花般蓬勃開放的「素榮」;它的層層枝葉間雖也長有「剡棘」,但那隻是為了防範外來的侵害;它所貢獻給世人的,卻有「精色內白」,光采照人的無數「圓果」。屈原筆下的南國之橘,正是如此「紛緼宜修」,如此堪託大任。這節雖以描繪為主,但從字里行間,人們卻可強烈地感受到,詩人對祖國「嘉樹」的一派自豪、贊美之情。
橘樹之美好,不僅在於外在形態,更在於它的內在精神。此詩第二部分,即從對橘樹的外美描繪,轉入對它內在精神的熱情謳歌。屈原在《離騷》中,曾以「羌無實而容長」(外表好看,卻無美好的內質),表達過對「蘭」「椒」(喻指執掌朝政的讒佞之臣)等輩「委其美而從俗」的鄙棄。橘樹卻不是如此。它年歲雖少,即已抱定了「獨立不遷」的堅定志向;它長成以後,更是「橫而不流」「淑離不淫」,表現出梗然堅挺的高風亮節;縱然面臨百花「並謝」的歲暮,它也依然鬱郁蔥蔥,決不肯向凜寒屈服。詩中的「願歲並謝,與長友兮」一句,乃是溝通「物我」的神來之筆:它在頌橘中突然攬入詩人自己,並願與橘樹長相為友,面對嚴峻的歲月,這便頓使傲霜鬥雪的橘樹形象,與遭讒被廢、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疊印在了一起。而後思接千載,以「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收結,全詩境界就一下得到了升華——在兩位古今志士的遙相輝映中,前文所贊美的橘樹精神,便全都流轉、匯聚,成了身處逆境、不改操守的偉大志士精神之象徵,而高高映印在歷史天幕之上。
從現世所能見到的詩作看,《橘頌》堪稱中國詩歌史上的第一首詠物詩。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樹的生態和習性,運用類比聯想,將它與人的精神、品格聯系起來,給予熱烈的贊美。借物抒志,以物寫人,既溝通物我,又融匯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雲銘所贊揚的「看來兩段中句句是頌橘,句句不是頌橘,但見(屈)原與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鏡花水月之妙」(《
D. 為什麼說橘頌是中國史詩成就最高的一首詠
《九章·橘來頌》是戰源國時期楚國偉大詩人屈原的作品。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詠物詩,表面上歌頌橘樹,實際是詩人對自己理想和人格的表白。詩人以四言的形式,用擬人的手法塑造了橘樹的美好形象,從各個側面描繪和贊頌橘樹,藉以表達自己追求美好品質和理想的堅定意志。
《橘頌》堪稱中國詩歌史上的第一首詠物詩。從此以後,南國之橘便蘊含了志士仁人「獨立不遷」、熱愛祖國的豐富文化內涵,而永遠為人們所歌詠和效法了。這一獨特的貢獻,僅屬於屈原,所以宋劉辰翁又稱屈原為千古「詠物之祖」。
E. 《橘頌》是如何運用詠物言志的手法,藉以表達高尚的品德操守的
第一部分重在描述橘樹俊逸動人的外美。開筆"後皇嘉樹,橘徠服兮"等三句就不同凡響:一樹堅挺的綠橘,突然升立在廣袤的天地之間,它深深紮根於"南國"之土,任憑什麼力量也無法使之遷徙。那凌空而立的意氣,"受命不遷"的堅毅神采,頓令讀者升起無限敬意。橘樹是可敬的,同時又俊美可親。詩人接著以精工的筆致,勾勒它充滿生機的紛披"綠葉",暈染它雪花般蓬勃開放的"素榮";它的層層枝葉間雖也長有"剡棘",但那隻是為了防範外來的侵害;它所貢獻給世人的,卻有"精色內白",光采照人的無數"圓果"。屈原筆下的南國之橘,正是如此"紛縕宜修",如此堪託大任。這節雖以描繪為主,但從字里行間,人們卻可強烈地感受到,詩人對祖國"嘉樹"的一派自豪、贊美之情。
橘樹之美好,不僅在於外在形態,更在於它的內在精神。此詩第二部分,即從對橘樹的外美描繪,轉入對它內在精神的熱情謳歌。屈原在《離騷》中,曾以"羌無實而容長"(外表好看,卻無美好的內質),表達過對"蘭""椒"(喻指執掌朝政的讒佞之臣)等輩"委其美而從俗"的鄙棄。橘樹卻不是如此。它年歲雖少,即已抱定了"獨立不遷"的堅定志向;它長成以後,更是"橫而不流""淑離不淫",表現出梗然堅挺的高風亮節;縱然面臨百花"並謝"的歲暮,它也依然鬱郁蔥蔥,決不肯向凜寒屈服。詩中的"願歲並謝,與長友兮"一句,乃是溝通"物我"的神來之筆:它在頌橘中突然攬入詩人自己,並願與橘樹長相為友,面對嚴峻的歲月,這便頓使傲霜鬥雪的橘樹形象,與遭讒被廢、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疊印在了一起。而後思接千載,以"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收結,全詩境界就一下得到了升華--在兩位古今志士的遙相輝映中,前文所贊美的橘樹精神,便全都流轉、匯聚,成了身處逆境、不改操守的偉大志士精神之象徵,而高高映印在歷史天幕之上。
F. 《橘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晏子春秋》所記「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說的就是這種情況。但在深版深熱愛故國鄉土的權屈原看來,這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秉性,正可與自己矢志不渝的愛國情志相通。所以在他遭讒被疏、賦閑郢都期間,即以南國的橘樹作為砥礪志節的榜樣,深情地寫下了這首詠物名作——《橘頌》。
《橘頌》堪稱中國詩歌史上的第一首詠物詩。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樹的生態和習性,運用類比聯想,將它與人的精神、品格聯系起來,給予熱烈的贊美。借物抒志,以物寫人,既溝通物我,又融匯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雲銘所贊揚的「看來兩段中句句是頌橘,句句不是頌橘,但見(屈)原與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鏡花水月之妙」( 《楚辭燈》 )的奇特境界。從此以後,南國之橘便蘊含了志士仁人「獨立不遷」、熱愛祖國的豐富文化內涵
G. 楚辭在歷史上的影響
楚辭 【楚辭】 楚辭,其本義是指楚地的言辭,後來逐漸固定為兩種含義:一是詩歌的體裁,一是詩歌總集的名稱(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國文學)。從詩歌體裁來說,它是戰國後期以屈原為代表的詩人,在楚國民歌基礎上開創的一種新詩體。從總集名稱來說,它是西漢劉向在前人基礎上輯錄的一部「楚辭」體的詩歌總集,收入戰國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賈誼、淮南小山、庄忌、東方朔、王褒、劉向諸人的仿騷作品。 一、《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 《楚辭》作為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由於詩歌的形式是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風土物產和方言詞彙,所以叫「楚辭」。《楚辭》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離騷》,後人因此又稱「楚辭」為「騷體」。西漢末年,,劉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輯錄成集。《楚辭》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不僅開啟了後來的賦體,而且影響歷代散文創作,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 《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楚辭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創作了《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響下,楚國又產生了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辭作者。現存的《楚辭》總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傳下來。 楚辭的特徵,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顧可謂之『楚辭』。」這一說法是正確的。除此而外,《楚辭》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風俗習尚以及所使用的藝術手段、濃郁的抒情風格,無不帶有鮮明楚文化色彩。這是楚辭的基本特徵,它們是與中原文化交相輝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戰國時期楚國文學總集 西漢劉向輯,東漢王逸章句。原收楚人屈原、宋玉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的辭賦共十六篇,後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該書以屈原的作品為主,其中《離騷》、《九歌》、《天問》等篇保存了較多的歷史資料和神話傳說,可供治史者參考。屈原(約前339~約前278),名平。初任楚懷王左徒、三閭大夫。因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聯齊抗秦,受懷王稚子子蘭及靳尚等人譖毀而革職。頃襄王時,屈原被放逐,他無力挽救楚之危亡,又無法實現政治理想,遂投汨羅江而死。《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這篇宏偉的政治抒情詩表現了作者的進步理想,為實現理想而進行的不懈斗爭,和斗爭中所遇到的挫折及自己的苦悶。屈原常常徵引歷史以抒發情懷,從中尋找經驗教訓,「上述唐、虞、三後之制,下序桀、紂、羿、澆之敗,冀君覺悟,反於正道而還己也。」其中有些地方可以和史書互相參證補充,例如《離騷》雲:「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不顧難以圖後兮,五子用失乎家巷。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天封狐。固亂流其鮮終兮,浞又貪夫厥家。澆身被服強圉兮,縱欲而不忍。日康娛以自忘兮,厥首用夫顛隕。夏桀之常違兮,乃遂焉而逢殃。」此段所述夏代歷史相當完整,可與《左傳》互相參看,而補《史記·夏本紀》不言羿、浞之事的疏漏。此外,從《離騷》中關於羲和、望舒、飛廉、豐隆、宓妃的記述,也可窺見上古神話傳說的一斑;而「攝提貞於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則是考證古代天文歷法的資料。 《九歌》本為古代樂歌,相傳是夏啟從天上偷來的。屈原在民間祀神樂歌基礎上創作的《九歌》,襲用了古代樂歌的名稱,共十一篇。其中保存了關於雲神、山神、湘水神、河神、太陽神等的神話故事,是研究上古民俗和楚文化的珍貴資料。 《天問》是一首長詩,它對自然宇宙和社會歷史提出的一百七十多個問題中,保存了許多神話傳說和古史資料。例如,關於鯀、禹治水的傳說所提出的一系列問題,就涉及鯀和鴟龜的關系,禹和鯀治水方法的不同,禹治水時曾得應龍之助,禹娶塗山氏女等細節;關於後羿的傳說所提的問題又涉及後羿射日,射河伯而妻雒嬪,被寒浞殺害等細節。關於商之始祖契,以及自契至湯的歷史,文獻資料十分缺乏。《天問》透露了許多關於這段歷史的重要線索,其中涉及契、王季、王亥、王恆、上甲微等殷人先公先王的內容,尤為寶貴。 三、中國戰國時代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人創造的一種韻文形式 楚辭的名稱,最早見於西漢前期司馬遷的《史記·酷吏列傳》。在漢代,楚辭也被稱為辭或辭賦。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輯錄成集,定名為《楚辭》。楚辭遂又成為詩歌總集的名稱。由於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故楚辭又稱為騷或騷體。 楚辭是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經過加工、提煉而發展起來的,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由於地理、語言環境的差異,楚國一帶自古就有它獨特的地方音樂,古稱南風、南音;也有它獨特的土風歌謠,如《說苑》中記載的《楚人歌》、《越人歌》、《滄浪歌》;更重要的是楚國有悠久的歷史,楚地巫風盛行,楚人以歌舞娛神,使神話大量保存,詩歌音樂迅速發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滿了原始的宗教氣氛。所有這些影響使得楚辭具有楚國特有的音調音韻,同時具有深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和濃厚的巫文化色彩。可以說,楚辭的產生是和楚國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傳統的熏陶分不開的。 同時,楚辭又是南方楚國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春秋戰國以後,一向被稱為荊蠻的楚國日益強大。它在問鼎中原、爭霸諸侯的過程中與北方各國頻繁接觸,促進了南北文化的廣泛交流,楚國也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響。正是這種南北文化的匯合,孕育了屈原這樣偉大的詩人和《楚辭》這樣異彩紛呈的偉大詩篇。 《楚辭》在中國詩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現,打破了《詩經》以後兩三個世紀的沉寂而在詩壇上大放異彩。後人也因此將《詩經》與《楚辭》並稱為風、騷。風指十五國風,代表《詩經》,充滿著現實主義精神;騷指《離騷》,代表《楚辭》,充滿著浪漫主義氣息。風、騷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創作的兩大流派。 注本是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四庫全書總目》說:「初,劉向裒集屈原《離騷》、《九歌》、《天問》、《九章》……而各為之注。」但劉向編定的《楚辭》16卷原本已佚。《楚辭章句》即以劉向《楚辭》為底本,它除了對楚辭做了較完整的訓釋之外,還提供了有關原本的情況。在《楚辭章句》的基礎上,南宋洪興祖又作了《楚辭補注》。此後,南宋朱熹著有《楚辭集注》,清初王夫之撰有《楚辭通釋》,清代蔣驥有《山帶閣注楚辭》,等等。他們根據己見,作了許多輯集、考訂和注釋、評論工作。 《楚辭》中《九嘆·思古》道:冥冥深林兮樹木鬱郁。 山參差以嶄岩兮,阜杳杳以蔽日。 悲余心之悁悁兮,目眇眇而遺泣。 風騷屑以搖木兮,雲吸吸以湫戾。 悲餘生之無歡兮,愁倥傯於山陸。 旦徘徊於長阪兮,夕彷徨而獨宿。 發披披以鬤々兮,躬劬勞而瘏悴。 魂俇々而南行兮,泣沾襟而濡袂。 心嬋媛而無告兮,口噤閉而不言。 違郢都之舊閭兮,回湘、沅而遠遷。 念余邦之橫陷兮,宗鬼神之無次。 閔先嗣之中絕兮,心惶惑而自悲。 聊浮游於山狹兮,步周流於江畔。 臨深水而長嘯兮,且倘佯而氾觀。 興離騷之微文兮,冀靈修之壹悟。 還余車於南郢兮,復往軌於初古。 道修遠其難遷兮,傷余心之不能已。 背三五之典刑兮,絕洪範之辟紀。 播規矩以背度兮,錯權衡而任意。 操繩墨而放棄兮,傾容幸而侍側。 甘棠枯於豐草兮,藜棘樹於中庭。 西施斥於北宮兮,仳倠倚於彌楹。 烏獲戚而驂乘兮,燕公操於馬圉。 蒯聵登於清府兮,咎繇棄而在野外。 蓋見茲以永嘆兮,欲登階而狐疑。 乘白水而高騖兮,因徙弛而長辭。 嘆曰:倘佯壚阪沼水深兮,容與漢渚涕淫淫兮, 鍾牙已死誰為聲兮?纖阿不御焉舒情兮, 曾哀凄欷心離離兮, 還顧高丘泣如灑兮。 楚辭目錄 離騷 九歌 天問 九章 遠游 卜居 漁父 九辯 招魂 大招 惜誓 招隱士 七諫 哀時命 九懷 九思 四、楚文化和楚辭的形成 長江流域同黃河流域一樣,很早就孕育著古老的文化。楚民族興起以後,成為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至遲在殷商時期,楚人已經同北方政權發生關系;至西周初,據說鬻熊曾「子事文王」,後來熊繹又被成王封於楚(《史記·楚世家》)。這應該理解為周王朝對楚人實際控制江漢地區的承認。至春秋時代,楚國迅速發展壯大,兼並了長江中游許多大小邦國,成為足以與整個中原相抗衡的力量。楚莊王為春秋五霸之一,一度有北取中原之志。戰國時期,楚進而吞滅吳越,其勢力西抵漢中,東臨大海,在戰國諸雄中,版圖最大,人口最多。一度有「橫則秦帝,縱則楚王」的說法,意謂秦、楚二國,最具統一全國的可能。最後楚為秦所滅。但楚地的反秦起義,又成為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漢王朝的建立,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是楚人的勝利。秦、漢大一統,最終完成了南北文化的融匯,也由此形成了偉大的「漢族」。 楚民族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與中原文化進行交流。春秋戰國時代,北方的主要文化典籍,如《詩》、《書》、《禮》、《樂》等,也已成為楚國貴族誦習的對象。《左傳》記楚人賦誦或引用《詩經》的例子,就有好多起。但另一方面,楚文化始終保持著自身強烈的特徵,與中原文化有顯著區別,因而楚人長期被中原國家看作野蠻的異族。《小雅·采芑》記敘周宣王南征楚國之事,說:「蠢爾蠻荊,大邦為讎。」並把「蠻荊」與北方的玁狁並列。《魯頌·閟宮》又把楚人與北方戎狄並列,同作為應予嚴懲的對象:「戎狄是膺,荊舒是懲。」 而楚人自己,在不願承認周王室權威的時候,也往往自稱:「我蠻夷也。」(見《史記·楚世家》) 一般認為楚文化比中原文化落後,這樣說不完全對。楚文化的興起也許比中原文化遲,但到了春秋戰國時代,楚文化的落後,主要只是表現在國家制度不夠成熟,尤其是用於維護統治秩序、等級關系的政治與倫理思想遠不及北方文化完密。——所以楚人需要引進有關的學說和典籍。與此相應,原始宗教——巫教的盛行,也可以看作楚文化落後的表現。但在其他方面,楚文化不一定落後,甚至有許多地方遠遠超過中原文化。理解這一點,對於理解楚辭十分重要。 首先應該注意到,南方的經濟條件較北方具有一定的優越性。《漢書·地理志》說,楚地「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江南地廣,或火耕水耨,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果蓏蠃蛤,食物常足」。由於謀生較為容易,就可能有較多的人力脫離單純維持生存的活動,投入更高級更復雜的物質生產。所以至少在春秋以後,楚國的財力物力,已經明顯超過北方國家。《左傳》記重耳奔楚,對成王說:「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已可窺見一二。據歷史記載,楚是春秋戰國時擁有黃金很多的國家。從近年地下考古發掘來看,戰國時代楚國的青銅器,足以代表先秦青銅器冶鑄的最高水平。至於楚地漆器、絲織品之精美,那是北方根本無法比擬的。屈原《招魂》中描繪楚國宮廷內極其奢華的享樂景象,當然也須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同樣因為在南方謀生比較容易,途徑也多,不需要組成強大的集體力量以克服自然,維護生存,所以楚國也沒有形成像北方國家那樣的嚴密的宗法政治制度。據《韓非子》說,楚國的貴族也一直擁有比較獨立的勢力。這對於楚國同北方國家的對抗也許是不利的。但另一方面,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個人受集體的壓抑較少,個體意識相應就比較強烈。一直到漢代,楚人性格的桀傲不馴,仍是舉世聞名。《史記》、《漢書》中,可以找到不少例子。 豐富的物質條件,較少壓抑而顯得活躍的生活情感,造成了楚國藝術的高度發展,這是楚文化明顯超過中原文化的一個方面。在中原文化中,藝術,包括音樂、舞蹈、歌曲,主要被理解為「禮」的組成部分,被當作調節群體生活、實現一定倫理目的的手段。因而,中庸平和被視為藝術的極致。而楚國的藝術,無論娛神娛人,仍然都是在注重審美愉悅的方向上發展,充分展示出人們情感的活躍性。楚地出土的各種器物和絲織品,不僅製作精細,而且往往繪有艷麗華美、奇幻飛動的圖案。《招魂》、《九歌》所描繪的音樂舞蹈,也顯示出熱烈動盪、詭譎奇麗的氣氛。舊楚地、今湖北隨縣出土的一套具備五個半八度的編鍾,被中外專門家譽為「世界奇跡」,實際證明了楚國音樂及歌舞的發達。而北方的正統音樂,通常是限制在一個八度的音域范圍內的。 綜上所述,應該說:以春秋戰國時代而論,楚文化與中原文化,實是各有特點,各有所長。如果單就藝術領域而言,楚文化的成就為高。文學是廣義的藝術的一個方面。我們所要論述的楚辭,既是楚文化土壤上開出的奇葩,又代表了楚文化的輝煌成就。楚文化尤其楚國藝術的一般特點,如較強的個體意識,激烈動盪的情感,奇幻而華麗的表現形式等等,也都呈現於楚辭中。 「楚辭」之名,首見於《史記·張湯傳》。可見至遲在漢代前期已有這一名稱。其本義,當是泛指楚地的歌辭,以後才成為專稱,指以戰國時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新詩體。這種詩體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黃伯思所說,「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東觀余論》)。西漢末,劉向輯錄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漢代人模仿這種詩體的作品,書名即題作《楚辭》。這是《詩經》以後,我國古代又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詩歌總集。另外,由於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所以楚辭又被稱為「騷」或「騷體」。漢代人還普遍把楚辭稱為「賦」。《史記》中已說屈原「作《懷沙》之賦」《漢書·藝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賦」、「宋玉賦」等名目。 楚辭的形成,從直接的因素來說,首先同楚地的歌謠有密切關系。如前所述,楚是一個音樂舞蹈發達的地方。現在從《楚辭》等書還可以看到眾多楚地樂曲的名目,如《涉江》、《采菱》、《勞商》、《九辯》、《九歌》、《薤露》、《陽春》、《白雪》等。現存的歌辭,較早的有《孟子》中記錄的《孺子歌》,據說是孔子游楚時聽當地小孩所唱: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還有劉向《說苑》所載《越人歌》,據說是楚人翻譯的越國舟子的唱辭: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這種歌謠到秦漢時還十分流行。如劉邦有《大風歌》,項羽有《垓下歌》。它的體式與中原歌謠不同,不是整齊的四言體,每句可長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語氣詞「兮」字。這些也成為楚辭的顯著特徵。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辭雖脫胎於楚地歌謠,卻已發生了重大變化。漢人稱楚辭為賦,取義是「不歌而誦謂之賦」①(《漢書·藝文志》)。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離騷》、《招魂》、《天問》,都是長篇巨制;《九章》較之《詩經》而言,也長得多。它們顯然不適宜歌唱,不應當作歌曲來看待。同時,這種「不歌而誦」的「賦」,卻又不是像散文那樣的讀法,據古籍記載,需要用一種特別的聲調來誦讀。這大約類似於古希臘史詩的「吟唱」形式。歌謠總是篇幅短小而語言簡朴的,楚辭正是擺脫了歌謠的形式,才能使用繁麗的文辭,容納復雜的內涵,表現豐富的思想情感。順帶說,現代人為了區別楚辭與漢賦,不主張稱楚辭為「賦」,這不無道理,卻不能說漢人這樣稱呼有何過錯。因為本來是先有「屈賦」而後有「漢賦」的。 漢人又有「賦者,古詩之流也」一說(見班固《兩都賦序》),當是為了攀附儒家經典,兼考慮到賦的鋪張特徵。 楚地盛行的巫教,又滲透了楚辭,使之具有濃厚的神話色彩。據史書記載,當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顯消退以後,在南楚,直至戰國,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覡,重淫祠」(《漢書·地理志》)。楚懷王曾「隆祭禮,事鬼神」,並且企圖靠鬼神之助以退秦師(見《漢書·郊祀志》)。民間的巫風更為盛行。《漢書·地理志》及王逸《楚辭章句》等,都言及楚人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的風俗。可見在屈原的時代,楚人還沉浸在一片充滿奇異想像和熾熱情感的神話世界中。生活於這一文化氛圍中的屈原,不僅創作出祭神的組詩——《九歌》,和根據民間招魂詞寫作的《招魂》,而且在表述自身情感時,也大量運用神話材料,馳騁想像,上天入地,飄游六合九州,給人以神秘的感受。甚至《離騷》這篇代表作的構架,由「卜名」、「陳辭」、「先戒」、「神遊」,到「問卜」、「降神」,都借用了民間巫術的方式。 除了楚文化本身的因素,其他一些因素對楚辭的形式也起了一定作用。如前所述,春秋以後,楚國貴族對《詩經》已經相當熟悉,這成為他們的文化素養的一部分。屈原《九章》中的《橘頌》全用四言句,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以視為《詩經》體式對《楚辭》體式的滲透。在戰國時代,縱橫家奔走游說,十分活躍。他們「欲以唇吻奏功,遂競為美辭,以動人主」,「餘波流衍,漸及文苑,繁辭華句,固已非《詩》之朴質之體式所能載矣。」——魯迅《漢文學史綱要》中的這一節論述,正確地指出了戰國縱橫家華麗鋪張的文辭對《楚辭》形成的影響。 當然,「不有屈原,豈見《離騷》」(《文心雕龍·辨騷》)。 楚辭是楚文化的產物,具體說來,又離不開偉大詩人屈原的創造。
H. 橘頌的藝術價值思想內容
屈原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戰國時代的楚國。屈原出身於宗世貴族,曾擔任左徒和三閭大夫等重要職務,從政之初一度深得楚懷王的信任和重用,參與了楚國內政外交的重大決策。他主張改革政治、修明法度、舉賢授能、東聯齊國,西抗強秦,最終由楚國來統一六國是他最大的政治理想。他的主派釕畲ザ艘?lt;span style="COLOR: #0909f7">懷王幼弟子蘭和南後鄭袖為代表的貴族集團的利益,因此兩次被誣陷、革職並流放長達 40年之久。公元前278年,秦軍攻陷楚國郢都。流放中的屈原見國家敗亡,理想破滅,悲憤不已。帶著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深深遺憾,帶著對腐敗官場的痛恨和絕望,於5月初5日投汨羅江自盡,終年62歲。屈原的一生,是憂國憂民的一生,是上下求索的一生。他以正直、清白、堅貞,如火的愛國熱情和揉入血淚和生命寫成的壯麗詩篇,哺育和激勵著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1953年,在屈原死後的第2231年,世界和平理事會將他列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愛國主義、浪漫主義大詩人。他創造出「楚辭」這一嶄新的文學形式,留下了《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不朽詩篇。他把紀實、寫景與抒情結合起來,以華美而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強烈地表達了對進步政治理想的執著追求,對禍國殃民的腐惡勢力的強烈憎恨,以及對家國故土的深切熱愛。
屈原的詩歌熱情奔放,氣勢雄渾,想像奇妙,辭彩瑰麗,洋溢著積極的浪漫主義情懷。他在民歌基礎上創造出的「騷體詩」,大大擴展了我國古代詩歌的表現力。魯迅贊譽:其影響於後為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楚辭中的《離騷》與<詩經>中的<國風>並稱「風騷」,成為文學的代名詞。
屈原的作品,流傳下來的有25篇。《橘頌》是《九章》中的第8篇,是屈原早期的作品。這是一首詠物詩,採用擬人化的手法,對橘樹的特性和形象進行了細致生動的描寫,塑造了橘樹的高潔形象,歌頌了橘樹堅貞不移的高貴品質,更為重要的是,詩人把詠物與抒情結合起來,通過贊美橘樹,表白了自己的高尚情操、人生理想和眷戀故土、熱愛祖國的情懷。從而成為具有很高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的托物言志的名篇佳作。
《橘頌》全詩共152字,分為兩段。在內容上各有側重。第一段到「紛紜宜修,而不醜兮」結束,側重在詠物繪形。全詩的開篇即以一個「嘉」字對橘樹進行總括,旗幟鮮明地表達詩人對橘樹的喜愛和贊美,並總領下文對橘樹形象的描繪,是解讀橘樹形象的一把鑰匙。第三句「受命不遷」和第五句「深固難徙」,既是對橘樹特徵的描繪,也暗含著詩人對橘樹志向專一的贊許之情。接著詩人通過對葉、花、枝、果等方面的細致生動的描寫,塑造了橘樹的高潔形象。
寫葉寫花,詩人著力於色彩的渲染。橘樹的葉碧綠繁茂;橘樹的花白潔素淡、高雅脫俗,它既不炫耀自己秀美的顏色,也不誇飾自己出眾的身姿,只是默默地將濃郁的幽香散發,橘樹質朴謙遜的美德,讓人油然而生敬意。
寫枝,詩人抓住橘樹的特徵,那層層疊疊的枝條上布滿了銳利的棘刺,莊重嚴肅,給人以凜然不可侵犯之感。
寫果實,詩人則從形態、色澤、質地等多方面入手予以描繪。你看,那圓圓的果實高掛枝頭,或青或黃,皮色潤澤鮮明,看上去格外醒目。不僅外觀色澤燦爛,而且內瓤也是潔白晶瑩,就象那些擔負重任的賢人志士。它們個個五彩斑斕、打扮適宜,馨香馥郁,美好絕倫,令人仰止。
總之,第一段通過生動傳神的描繪,藝術地再現了橘樹的美好形象,也為下一段的議論、抒情奠定了基礎。
第二段從「嗟爾幼志,有以異兮」開始,重在述志。即在第一段詠物繪形的基礎上,通過議論、抒情,揭示橘樹高潔的品行、傲岸的節操。詩人巧借贊頌橘樹的品德來贊頌自己的志趣。創新出借物言志的寫作手法,成為我國詩歌發展史上「詠物詩」的開山之作。
最值得欣賞的是,詩人所揭示的橘樹的美德無一不是同橘樹的特性和外觀形象緊密結合,把寫樹與寫人完美地結合起來,讓形式與內容和諧地得到統一,從而增強了全詩的藝術感染力。
整個第二段,詩人緊扣前段的描述,贊美橘樹從小就樹立了與眾不同的志向,而且矢志不渝。不論外界如何變幻,都從不改變自己的志向,固守著高潔的秉性,堅持著純正的操守。
詩人贊美橘樹內心豁達而不求私利。
清醒地活在世上,而不隨波逐流。
緊閉內心,不讓外物污染自己的清白,稟受美德因此沒有偏私,可與天地並立。
美麗而不妖冶,堅強正直而又通達情理。
年紀雖少卻是他人學習的榜樣。足以與古代抱節守志的典範伯夷相比。
這些美德,既是詩人賦予橘樹理想化的品格節操,也是橘樹本身特性的藝術再現。
從全詩看,《橘頌》最大的特色是運用象徵手法,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在對橘樹形象的描繪渲染中,寄寓了詩人自己的人格理想,將橘樹擬人化;又以橘樹來比擬詩人自己,借物頌人。詩人所贊美的橘樹的美好品質,象徵著詩人高潔的品格;詩人筆下的橘樹形象,儼然就是詩人的化身,我們在橘樹身上,處處可以見到詩人的影子,閱讀《橘頌》,不難窺見詩人的高尚情操和人生理想,因此可以說,屈原就是那高潔傲岸的「後皇嘉樹」;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學習屈原,重讀《橘頌》,對於今天我們加強人格修養,陶冶情操無疑是很有借鑒的意義。(2005年)
I. 屈原《橘頌》的讀後感
《橘頌》是戰國時期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著名詩篇之一:「後皇嘉樹,橘來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著名學者、楚辭專家文懷沙先生對《橘頌》寫下這樣的譯文:「在皇天之下,厚土之上,有一種美麗的樹木生長著;那樹上載負著能服習於我們水土的橘果.你,橘果,秉受這堅定的意志,繁生在絢麗的南國.根深蒂固,那不容易轉變的素質,正表現出意志的不可消磨……青赤的顏色,潔白的內在,正暗示我們對人處事應該如何去做.你具有多種多樣的美好的風姿,簡直找不到任何小疵,多麼完美!
《橘頌》實際上述說了一個愛國主義者對自己故土深沉的愛.屈原的很多作品都是通過物來表現的,他緣物寄情,用美人、芳草比喻君子,把惡草、丑草比作小人.因此,他總帶著花環,歌頌花,歌頌生命.他不願讓花凋零.全詩正是寄託了這樣的情感,通過對橘樹的歌頌,說明自己的堅貞,洋溢著詩人熱愛祖國的一片精誠.《橘頌》是對一個堅貞美麗性格的肯定,是對一個堅貞美麗靈魂的歌頌.不論在任何時候,都能激起人們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文懷沙先生畢生研究屈原,「騷音錚錚」,為了美好的理想和信念,一生經歷了巨大的磨難,但愛國之卻心始終不變.這正是我們為之謳歌的屈原精神的內涵.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古老的華夏再度騰飛,而蘊含在歷史深處的民族精神是我們必須汲取的偉力之源.今天,我們重讀《橘頌》,旨在從古老的詩篇中獲得新的啟示,進一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重鑄民族之魂.
J. 屈原九章橘頌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首詠物詩,橘樹有什麼特點,作者為什麼要歌頌橘樹
橘頌是中國文人寫的第一首詠物詩,作者借橘樹贊美堅貞不移的品格。早在漢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產橘而聞名遐邇。不過橘樹的習性也奇:只有生長於南土,才能結出甘美的果實,倘要將它遷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澀的枳實了。深深熱愛故國鄉土的屈原看來,這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秉性,正可與自己矢志不渝的愛國情志相通。所以在他遭讒被疏、賦閑郢都期間,即以南國的橘樹作為砥礪志節的榜樣,深情地寫下了這首詠物名作——《橘頌》。
詩中的「願歲並謝,與長友兮」一句,乃是溝通「物我」的神來之筆:它在頌橘中突然攬入詩人自己,並願與橘樹長相為友,面對嚴峻的歲月,這便頓使傲霜鬥雪的橘樹形象,與遭讒被廢、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疊印在了一起。而後思接千載,以「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收結,全詩境界就一下得到了升華——在兩位古今志士的遙相輝映中,前文所贊美的橘樹精神,便全都流轉、匯聚,成了身處逆境、不改操守的偉大志士精神之象徵,而高高映印在歷史天幕上了!
藝術手法上,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樹的生態和習性,運用類比聯想,將它與人的精神、品格聯系起來,給予熱烈的贊美。借物抒志,以物寫人,既溝通物我,又融匯古今。從此以後,南國之橘便蘊含了志士仁人「獨立不遷」、熱愛祖國的豐富文化內涵,而永遠為人們所歌詠和效法了。這一獨特的貢獻,無疑僅屬於屈原,所以宋劉辰翁又稱屈原為千古「詠物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