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溴的用途
溴 (簡介、用途、來源)
溴,就是非金屬單質裡面唯一的液體,也是漢字中唯一有「水」旁的元素。
單質概述
棕紅色的液體,揮發,惡臭的氣味,是我們對溴的初步印象。溴的英文名字"Bromine"正是從拉丁文的"Bromos"(惡臭)而來的。實際上,溴和鹵素家族的其它成員還是很像的:有顏色、揮發性、刺激的氣味,以及強烈的氧化性。正是由於這樣,我們平時保存溴的
時候才把它用水封起來,不然,一用起溴來,滿屋子都是刺激性的臭氣,還怎麼做實驗呢?
溴有毒,和氯氣相似,溴的蒸汽若是通過空氣進入呼吸道,會產生氫溴酸並強烈的刺激粘膜,引起呼吸困難。溴也有強烈的腐蝕性,由於溴是液體,它對皮膚的傷害比氯和碘都要強烈。液溴與皮膚接觸會產生疼痛,並造成難以治癒的創傷。曾經看見某老師的手被溴燒傷了,一個月都纏著厚厚的綳帶。因此,如果你有機會使用純溴(不是溴水,溴水的傷害還小些),一定要記得戴手套去取,並且要十分小心。
發現史
溴的發現史是一個極其發人深思的故事。在那個年代,人們已經知道氯和碘這兩種元素,但是當時並不知道他們之間有什麼聯系。而提到溴的發現,則需要提及當時的一位大化學家李比希(Liebig,U.1803-1873)。在發現溴的前四年,李比希曾經從一個德國商人那裡收到過一瓶棕紅色的液體,那個商人希望知道液體的成分。這本是一個極好的發現新事物的機會。可惜的是,大化學家只是簡單的看了看,就得出結論說是氯化碘。於是這瓶棕紅色的液體在實驗室的櫃子里一擱就是四年。
直到1826年,一位叫做巴拉爾(Balard,A.J.1802-1876)的法國化學家宣布,他發現了一種新的元素,這種元素是棕紅色的液體,具有刺鼻的惡臭,其性質介於氯和碘之間。巴拉爾在研究鹽湖的植物時,將大西洋和地中海沿岸採集到的黑角菜燃燒成灰,再浸泡得
到提取液,他向提取液中通入氯氣得到了溴。這個發現震驚了化學界。當李比希聽到這個消息時,猛然想到了櫃子里那瓶「氯化碘」,他急忙把那瓶液體拿出來,仔細分析,才發現,原來那瓶擱置已久的液體,正是這種新元素。這對李比希來說,是一個既激動又痛心的事情,一個重大發現,就這樣與大化學家失之交臂了。他為了警誡自己,特別把那瓶棕色液體放在原來的櫃子里,並把櫃子搬到大廳中,在上面貼上一個工整的字條:「錯誤之櫃」。
故事到這里就告一段落了,除了發現史本身,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相信也無需我多說。真理從不垂青於權威或是大家。這和元素釩的發現史,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
存在與應用
如前所述,溴也是大海的元素。海水中有大量的溴,除此之外,鹽湖和一些礦泉水中也有溴。由於其單質活潑的性質,在自然界中很難找到單質溴。最常見的形式是溴化物和溴酸鹽。海藻等水生植物中也有溴的存在,最早溴的發現就是從海藻的浸取液中得到的。
現在當然不是用燒海帶的辦法得到溴了。向海水中通氯氣,是比較通用的得到溴和碘的工業途徑。
也許有人會覺得溴這個元素離我們的生活很遠,只能在實驗室里看到它和它的化合物。的確,溴不像氧那樣與我們的生命有密切關系,也不像金子那樣被人們所推崇和追逐,
更不像鐵、鋁那樣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其實溴的化合物用途也是十分廣泛的,溴化銀被用作照相中的感光劑。當你「咔嚓」按下快門的時候,相片上的部分溴化銀就分解出銀,從而得到我們所說的底片。溴化鋰製冷技術則是最近廣為使用的一項環保的空調製冷技術,其特點是不會有氟利昂帶來的污染,所以很有發展前景。溴在有機合成中也是很有用的一種元素。在高中的時候我們很多人就做過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實驗,這實際上就代表了一類重要的反應。在制葯方面,有很多葯裡面也是有溴的。滅火器中也有溴,我們平時看到的諸如「1211」滅火器,就是分子裡面有一個溴原子的多鹵代烷烴,不僅能撲滅普通火險,在泡沫滅火器無法發揮作用的時候,例如油火,它也能撲滅火險。
現在醫院里普遍使用的鎮靜劑,有一類就是用溴的化合物製成的,如溴化鉀、溴化鈉、溴化銨等,通常用以配成「三溴片」,可治療神精衰弱和歇斯底里症。大家熟悉的紅葯水,也是溴與汞的化合物。此外,青黴素等抗菌素生產也需要溴,溴還是製造農業殺蟲劑的原料。
溴可以用來製作防爆劑。把溴的一種采購化合物與鉛的一種有機化合物同時摻入汽油中,可以有效地防止發動機爆烯。只不過這種含鉛汽油燃燒會造成空氣污染,目前,在我國許多大城市已不再允許銷售、使用摻加這種防爆劑的汽油。溴化銀是一種重要的感光材料,被用於製作膠卷和相紙等。我國近年已製造出了溴鎢燈,成為取代碘鎢燈的新光源。
溴在地殼中含量只有0.001%,而且沒有集中形成礦層,無法開采;而海洋中溴的濃度雖然僅有0.0067%,但它的儲量卻佔地球上溴的總儲量的99%,這樣,人們所需求的溴就只能取自海洋了,這也是溴被稱為「海洋元素」的原因所在。溴在海洋中,大多是以可溶的化合物形成如溴化鈉、溴化鉀等而存在。
從海水中提取溴,首先要使溴從化合特中脫離出來,變成單獨分子狀態的溴。為此,可以往海水中通氯氣,讓氯取代溴化合物的地位,氯成了化合物中的離子,而溴就成了游離狀態的物質,但這時它仍然溶解在海水中。如何使它再脫離海水呢?這時可以用蒸餾法,使它和水蒸氣一起跑出來,再經過幾首工序,就能得到溴的液體。
用濃縮鹽鹵提取溴,比直接用海水要好。在海水淡化工廠和使用海水冷卻的核電站,同時進行提取溴的生產,經濟上會更為合算。一個日產10萬噸的淡化水廠,每天要處理15萬噸海水,可得到10萬噸淡水和5萬噸鹵水。用這些鹵水可提煉10噸溴。
目前,世界上有不少國家在進行海水提溴工作。美國年產溴約13萬噸,日本年產溴約1萬噸。我國一直是從鹽化工尾料中提以溴,年產僅3000-4000噸,遠遠滿足不了需要,每年都需要進口溴。因此,我國正在大力開展海水提溴的研究和開發工作。
溴的用途很廣,但也是劇毒物質,所以一些農葯和防爆劑要控制使用。溴代甲烷對大氣臭氧層可能有一定的影響,這一點已引起科學家們的關注。
Ⅱ 氟利昂的發展歷史
20世紀20年代的冰箱使用一些有毒且危險的氣體(其中包括氨、二氧化硫和丙烷)作為製冷劑,因為時常泄漏,所以這些製冷劑非常危險。1929年,發生在俄亥俄州克利夫蘭某家醫院的冰箱泄漏事故使超過100人喪生。於是,小托馬斯·米奇利(Midgley Thomas Jr.)開始著手研製一種穩定、不易燃、不腐蝕且無毒的新型製冷劑。
他查看門捷列夫的化學元素周期表,結果發現只有位於周期表右邊的非金屬元素能生成在室溫下呈氣態的化合物,同時他還注意到化合物的可燃性從左到右依次減小。事實上,鹵化物可以用來阻燃,可是他發現比較重的元素化合物通常毒性很大。通過上述觀察,他認為氟和其他較輕的非金屬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可以製成性能優良的製冷劑。經過2年的艱苦實驗,他合成出二氟二氯甲烷(即CFC-12,R12)。 美國杜邦公司於1931年將R12工業化,商標名稱為Freon(氟里昂)。R12具有理想的製冷效果,從而在20世紀30年代初開始投入大批量生產,從家用冰箱、空調到除臭噴霧劑都離不開它。20世紀80年代後期,R12的生產達到了高峰,產量達到了144萬噸。在對其實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氣中排放的R12已達到了2000萬噸。
在R12之後,一系列CFCs和HCFCs陸續出現,如CFC-11(R11)於1932年,CFC-114(R114)於1933年,CFC-113(R113)於1934年,HCFC-22(R22)於1936年相繼問世。 由於杜邦公司大量地生產R12、R22、R11、R113、R114、R115、R502等製冷劑,使得其製冷劑商標Freon幾乎成為這些製冷劑的代名詞。 人們直到50年後才逐漸發現,大氣平流層的含氯(溴)自由基的物質以及氮氧化物正在吞噬臭氧,而氟利昂是這些氯(溴)自由基的主要來源。盡管氟利昂在大氣中的含量不大(大約佔大氣總量的十億分之一),但是其破壞力極強。人類意識到氟利昂的危害之後,開始逐漸在採取行動限制這種製冷劑的使用。美國於1974年禁止使用該物質,但是美國的很多海外公司仍然在生產,第二世界國家到2010年才實行全面禁止使用。
1984年10月聯合國通過了「特倫多備忘錄」,要求各國大量減少氟利昂的產量和需求。在1985年3月聯合國通過了「維也納公約」,進而在1987年9月又通過了「蒙特利爾協定」,確切提出要限制生產和銷售R11、R22、R113、R114和R115等氟利昂的產量,到1998年其產量要逐步降低到1986年生產水平的50%,並在下一個世紀初盡可能地取消這類產品。 國際公約強制規定:全面禁用空調業大量使用的製冷劑氟利昂(R22,屬於HCFCs)。發達國家必須在2030年前全面禁用,發展中國家也不遲於2040年。
1999年初,中國就曾出台一項旨在保護臭氧層的措施,該措施中制定了這樣的計劃:「到2010年,我國將全面禁止生產和,使用消耗臭氧層的物質——氟利昂。」按照這個計劃,中國應從1999年7月1日開始把氟利昂的生產和消費水平凍結在1995~1997年的平均水平上,以後逐年減少,直至2010年1月1日,氟利昂被禁止使用。 2010年9月27日,環境保護部、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門聯合發布《中國受控消耗臭氧層物質清單》的公告,對CFC、HCFC等物質做出停止或限制生產的規定。 雖然有禁止使用氟利昂的政策出台,新生產的家電產品中全面禁止使用氟利昂,但是使用氟利昂的舊家電等產品,不會被立即叫停,而只能隨著其更新換代逐步淘汰。市場上無氟的新冷媒空調市場佔有率極低,新型製冷劑價格高昂,且需重新設計系統……等等因素使得氟利昂被新型製冷劑替代還需很長時間。
據有關人員調查:至2013年8月1日,中國仍然大量使用氟利昂,未來數年甚至數十年內,中國氟利昂的使用量仍然會居高不下,保護臭氧層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Ⅲ 貝佳斯的發展簡史
貝佳斯的誕生 —— 御用秘方、超凡品味。義大利美容護膚品牌Borghese(貝佳斯)於1956年創立。貝佳斯皇妃是Paolo Borghese(義大利Bomarzo之王子)的妻子,他們於1937年結婚。多個世紀以來,義大利的皇室貴族均有私人的美容葯劑師,以調配日常使用的美容用品,而這些秘方皆不會外傳。
貝佳斯皇妃憑著對顏色的敏銳觸覺及無限創意,由寥寥數款唇膏開始,不經意地展開了她的美容事業,為貝佳斯品牌奠定了基礎。
約於五十年代,貝佳斯皇妃非常喜愛由義大利設計師Marchese Emilio Pucci de Baresento(簡稱Pucci)設計的鮮艷絲質衣服,但當時的唇膏顏色卻偏向暗淡沉實,未能相應配襯。於是她便基於自己的意念及需要,與其美容葯劑師共同創制了「閃爍寶石色調」(Jewel Tones),包括紅寶石(Ruby)、珊瑚(Coral)等色彩
貝佳斯皇妃只此一家的唇膏受到朋友們的贊賞,越來越多朋友要求貝佳斯為她們製造各種唇膏,甚至遠至紐約,亦見有愛美女士塗這類色彩別致的創新唇膏。
這股在義大利及紐約社交圈捲起的趨勢引起了美國人Charles Revson的興趣,他與貝佳斯皇妃決定合作,共同成立了Princess Marcella Borghese (後改名Borghese)。他們不但擴展了化妝品的種類,並加入了護膚品及香水,令整個Borghese系列更為完美。 凡跟皇室貴族沾邊的都有傳奇,其中包括秘而不宣的美容用品;MarcellaFazi生於1911年,嫁給義大利王子PrincePaoloBorghese後,擁有「義大利王妃」頭銜。PrincessMarcellaBorghese因愛穿義大利設計師EmilioPucci充滿奇幻色彩的服裝,私下請葯劑師配製了許多閃爍寶石色調的唇膏、指甲油,如紅寶石、珊瑚紅等,用來呼應這類服裝。
因1947年義大利實行聯邦政府,該國頒布禁令,禁止前皇朝「Savoy氏」男性後裔入境,變相令所有皇室成員流亡美國及歐洲其他國家(該法令於2002年解除)。皇妃的唇膏在紐約社交圈成為眾人的新歡。後在商人GinoDiGrandi推薦下引起了美國化妝品大亨Revlon老闆CharlesRevson先生的興趣。二人於1956年共同創辦PrincessMarcellaBorghese(後改名Borghese),Grandi從中獲得盈利10%的品牌權力費,不但拓展了彩妝的種類,而且開發了護膚品與香水,很快成為精品百貨公司的明星品牌。
源自義大利SPA護膚傳統,以義大利Tuscan度假生活為靈感,Borghese把活膚溫泉配方融入保養品,結合植物精華及芬芳療法,並采Tnscany地區礦泉及土壤所蘊藏的天然礦物質及營養成分。 TermediMontecatini系列以維他礦物精華營養液「活水」AcquadiVitaComplex「LivigWater」為核心,滋潤干澀肌膚。經礦泉水長期浸泡的火山「泥漿」面膜在業界獨樹一幟。在Revlon集團的經營下,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初可以說是Borghese最輝煌的歲月。但是面對EsteeLauder化妝品集團的強人圍攻以及Revlon的經營問題(詳見Revlon介紹),從90年代末期開始,Borghese陷入僵局。2002年PrincessBorghese去世,很巧合的是,同年Revlon將品牌賣給了沙烏地阿拉伯倒閉。
2004年,由LaPrairie前高層GeorgetteMosbacher女士購入後,Borghese品牌出現轉機。產品布局歸類得更加清晰,添入抗皺的維生索A、亮膚的維生素c及多種抗氧化產品。整體比較偏重SPA護理,包括面膜、眼膜、手部、足部護理。但是她試圖效仿過去LaPrairie的高端路線,並不成功。2006年品牌依然保持義大利溫泉為核心,但在定位上更平實,在美國,銷售形式以最大的貨倉連鎖超市Costco為主,穩定了公司財務,海外市場仍然保留百貨專櫃路線。2007年Borghese開始替Costco自有品牌生產平價美妝KirklandSignaturebyBorghese,相信這也會是品牌未來的主要收入來源。雖然幾周折,Borghese仍不失為一個將SPA護膚療程「帶回家」自我享受的好品牌。 以嶄新的科技,糅合礦物精華的神奇療效研製出一系列高效美肌產品,獻給所有追求卓越產品及完美肌膚的客人。
貝佳斯以「礦物溫泉療膚」概念最為人熟識,其Tuscany系列的主要成份「維他礦物營養液」,又名「活水」,是一種混合營養液,成份包括礦物溫泉泉水及泥漿中所含的多種礦物質,再加入科學方法提煉的細胞纖維液質要素,能令乾燥萎縮的皮膚細胞重新變得飽滿潤澤,肌膚顯得嬌嫩柔美。
活水(Living water/ Auqa di vita) 之成份及功能
9種礦物質元素
鈉---加強皮膚彈性
鉀---軟化皮膚,回復光澤
鎂---大量補充水份,幫助留住鈣質
鈣---加強皮膚內層組織結構,促進血液循環
氯---保持皮膚天然平衡,中和雜質對皮膚的影響
溴---具抗菌效能,保持皮膚健康 潔凈
碘---排除雜質
硫---排除皮膚因老化或外界侵擾所造成的毒素
碳---幫助細胞呼吸,增加細胞氧份
三磷酸腺苷:供給熱能,促進新陳代謝,調整角化細胞正常
膠原氨基酸:鎖緊肌膚內層的水份,增加結構組織的彈性度
貝佳斯以礦物精華為骨幹,不斷再研製出各種優質的護膚品,包括水溶礦物營養系列 (Hydro-Minerali),針對面對壓力污染的城市人疲憊肌膚出現的缺水 、暗啞 、幼紋等問題,除加入9種天然礦物外,還配合多種植物精華,令受壓肌膚恢復青春生氣,回復天生的自我修復能力,由內而外散發柔潤光澤。
為了回應亞洲客人對透白肌膚的訴求,貝佳斯亦推出研白礦物(spa-whitening)及研白礦物再生系列 (spa-whitening PLUS),加入研白精華,水溶膠原及獨特的活化美白植物復合物等,讓礦物營養和美白發揮到極致完美的地步。
Ⅳ 食鹽工業發展的歷史
鹽,於中國的源起。「鹽」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鹵」。《說文》中記述:天生者稱鹵,煮成者叫鹽。傳說黃帝時有個叫夙沙的諸侯,以海水煮鹵,煎成鹽,顏色有粗鹽青、黃、白、黑、紫五樣。現在推斷中國人大約在神農氏(炎帝)與黃帝之間的時期開始煮鹽。中國古時的鹽是用海水煮出來。20世紀50年代福建有文物出土,其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古人已學會煎煮海鹽。根據以上資料和實物佐證,在中國,鹽起源發生的時間遠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發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鹽用火煎煮之鼻祖,後世尊崇其為「鹽宗」。在宋朝以前,在河東解州安邑縣東南十里,就修建了專為祭祀「鹽宗」的廟宇。清同治年間,鹽運使喬松年在泰州修建「鹽宗廟」,廟中供奉在主位的即是煮海為鹽的夙沙氏,商周之際運輸鹵鹽的膠鬲、春秋時在齊國實行「鹽政官營」的管仲,置於陪祭的地位。
中國也是鹽井的發明地。《蜀王本紀》:「宣帝地節(公元前69年至公元前66年)中始穿鹽井數十所。」漢代起,也始利用鹽池取鹽。王廙(yì)《洛都賦》:「東有鹽池,玉潔冰鮮,不勞煮,成之自然。」劉楨《魯都賦》:「又有鹽池漭沆,煎炙陽春,焦暴噴沫,疏鹽自殷,挹之不損,取之不勤。」
初期鹽的製作,直接安爐灶架鐵鍋燃火煮。這種原始的煮鹽費工時,耗燃料,產量少,鹽價貴。於是,從鹽一誕生起,王室就立有鹽法。在周朝時,掌鹽政之官叫「鹽人」。《周禮·天官·鹽人》記述鹽人掌管鹽政,管理各種用鹽的事務。祭祀要用苦鹽、散鹽,待客要用形鹽,大王的膳饈要用飴鹽。漢武帝始設立鹽法,實行官鹽專賣,禁止私產私營。《史記·平準書》中記載,當時誰敢私自製鹽,就施以把左腳趾割掉的刑罰。晉代時,私煮鹽者百姓判四年刑,官吏判兩年。立鹽法後,市民食鹽是有規定的。《管子》:「凡食鹽之數,一月丈夫五升少半,婦人三升少半,嬰兒二升少半。」食鹽圖片(9張)
古時鹽的種類繁多,從顏色上分就有:絳雪、桃花、青、紫、白等等。從出處分為:海鹽取海鹵煎煉而成,井鹽取井鹵煎煉而成,礆鹽是刮取礆土煎煉而成,池鹽出自池鹵風干,崖鹽生於土崖之間。海鹽、井鹽、礆鹽三者出於人,池鹽、崖鹽二者出於天。《明史》記有:「解州之鹽風水所結,寧夏之鹽刮地得之,淮、浙之鹽熬波,川、滇之鹽汲井,閩、粵之鹽積鹵,淮南之鹽煎,淮北之鹽曬,山東之鹽有煎有曬,此其大較也。」南朝陶弘景《名醫別錄》記有:東海鹽、北海鹽、南海鹽、河東鹽池、梁益鹽井、西羌山鹽、胡中樹鹽,色類不同,以河東者為勝。
秦漢時河東郡地在今山西運城、臨汾一帶。因黃河流經山西省西南境,山西卻在黃河以東食鹽,故這塊地方古代稱為河東。古人從河東鹽池中引水至旁邊的耕地,每當仲夏時節,遇到刮大南風時,一天一夜耕地中就長滿了鹽花,當地人把這叫「種鹽」,鹽的品質非常好。《呂氏春秋·本味篇》:「和之美者,陽朴之姜,招搖之桂,越駱之菌,鱣(zhān)鮪(wěi)之醢(hǎi),大夏之鹽,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長澤之卵。」意思就是說最好的調料是四川陽朴的姜、湖南桂陽招搖山的桂、廣西越駱國的竹筍、用鱘鰉魚肉製成的醬、山西的河東鹽、宰揭山顏色如玉的甘露、西方大澤里的魚子醬。
春秋戰國時,有鹽,國就富。《漢書》:「吳煮東海之水為鹽,以致富,國用饒足。」齊國管仲也設鹽官專煮鹽,以漁鹽之利而興國。中國第一個鹽商是春秋時魯人猗頓,舊有「陶朱、猗頓之富」之說,陶朱是指范蠡。范蠡助越王勾踐滅吳後,因為認為越王為人不可共安樂,因此棄官到山東定陶縣稱「陶朱公」,經商致富。「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子孫經營繁息,遂至巨萬。」猗頓則到春秋時的郇國。郇國漢屬河東郡,今屬山西。猗頓在郇國經營河東鹽十年,亦成為豪富。
古代鹽商一般都具壟斷特權,所以鹽商十有八九都發了大財。明清兩代,江南揚州一帶的鹽商之奢靡達到頂峰。據《清稗類鈔》記:「有欲以萬金一時費去者,使門下客以金盡買金箔,載至鎮江金山寺塔上,向風揚之,頃刻而散,沿緣草樹間,不可復收。又有以三千金尺買蘇州不倒翁,傾於水中,水道為之寒者。」有喜歡漂亮貌美的,從看門人一直到女廚工,都選用二八佳麗清秀之輩。有反過來喜歡貌丑的,奴僕為錄用,不惜毀其容,用醬敷之,在太陽下曝曬。
烹飪調味,離不了鹽。但古人認為,「喜咸人必膚黑血病,多食則肺凝而變色」。《調鼎集》說:「凡鹽入菜,須化水澄去渾腳,既無鹽塊,亦無渣滓。」做菜時候,要注意一切作料先下,最後下鹽方好。「若下鹽太早,物不能爛。」
中國古人調味,先要用鹽和梅,故《尚書》稱:「若作和羹,爾惟鹽梅。」五味之中,咸為首,所以鹽在調味品中也列為第一。今中國人食用之鹽,沿海多用海鹽,西北多用池鹽,西南多用井鹽。海鹽中,淮鹽為上;池鹽中,乃河東鹽居首;井鹽中,自貢鹽最好。
總之,鹽作為調味品,不僅是人生理的需要,也是烹調過程中調味的需要。鹽的性味功能決定了它無論於人體還是於調味都起著酸、苦、甘、辛任何其它"味"不可替代的作用,無愧為是"百味之將"。
Ⅳ 鍍銀的發展歷史
Weiner發現提出可用硒化物代替硫化物作為鍍銀的光亮劑。例如亞硒酸鹽同蛋白質和脂肪酸的縮合物以及很多二價硒化物同少量鋁和銻化物合用都是有效的光亮劑。
同年,德國的Siemens Halske在德國專利731,961中提出用黃原酸鹽類作鍍銀光亮劑。後來,Durrwachter發現甲醛和蛋白腖可做乳酸鍍銀的光亮劑。 印度的Rama Char等提出添加5~20g/L的.氨磺酸銨或lg/L的硫代硫酸鈉可以顯著改善碘化物鍍銀的光亮度。
在1953~1957年間,美、法、瑞士專利中都提出用二硫化碳和酮類的縮合產物作為氰系鍍銀的光亮劑。 原西德Schering公司採用硒或碲化物作為氰系鍍銀的光亮劑。
同年,Sel-Rex公司則用銻和鉍化物作為氰系鍍銀光亮劑。 原西德專利中提出用相對分子質量大於1000的聚乙烯亞胺做硫代硫酸鹽鍍銀的光亮劑,可以得硬而光亮的銀鍍層。
1976年,英國專利認為,無氰鍍銀的光亮劑應含有以下五種成分:①磺酸型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如土耳其紅油。②含氮羧酸或磺酸型兩性表面活性劑。③陽離子或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④可溶性醛類(如糠醛)。⑤含C-SH或C=S互變異構體的化合物,如甲基氧茂硫醇等。
1976年,美國專利中提出有兩類添加劑可以作為硫代硫酸鹽無氰鍍銀的光亮劑。第一類是高分子的聚胺化合物,這包括相對分子質量為500 20000的聚乙烯亞胺以及由氨和烯亞胺如乙二胺、四乙烯五胺、N,N,-雙(4一氫氧基丁醯)二丙烯三胺等與環氧氯丙烷反應而形成的可溶性多氮化合物。另一類可獲得光亮而延性銀層的添加劑是某些含硫或含硒的化合物,其結構式與名稱見表12-13。
1976年,美國Technic公司,提出用相對分子質量為100~60000的聚亞胺化合物作為丁二醯亞胺無氰鍍銀的光亮劑,其用量,為0.001~1.0g/L,所用的聚亞胺有聚乙烯亞胺,聚丙烯亞胺和聚羥基乙烯亞胺。
1977年,Colovbev系統研究了25種含硫有機化合物的半波電位和在氰系鍍液中獲得的鍍層光亮度的關系,發現能獲得鏡面光亮的添加劑其半波電位落在0.6~0.9V之間,大於或小於此范圍時,鍍層的光亮度下降,要獲得長效的光亮劑應選擇光亮劑的水解產物的半波電位也在0.6~0.9V之間的有機硫化物,後來有人推薦用硫代氨基甲酸鹽做光亮劑,其用量只要0.1mL/L。
1978年,美國專利提出一種無氰酸性硫代硫酸鈉鍍銀專利。所用的光亮劑由兩部分組成,一是表面活性劑,它可以用磺酸型陰離子表面活性劑,或者是含氮羧酸或含氮磺酸型兩性表面活性劑,也可以是一種陽離子或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另一類光亮劑是易被電極還原的可溶性醛和一種含有C=S的化合物或其異構物。醛類的用量約為1.1g/L,C=S化合物用量約為0.03g/L。典型的醛類是糠醛、茴香醛、肉桂醛、戊二醛、苯甲醛或二甲氨基苯甲醛基。典型的含C=S化合物是甲基咪唑硫醇或雙硫棕等。溶液在攪拌下進行電鍍,鍍層呈鏡面光亮,針孔率低,而且變色速度比平常的銀層慢得多。
1978年英國專利GB l534429中提出用土耳其紅油、十二烷基磺酸鈉、二丁基萘磺酸鈉做潤濕劑,用各種硫化物或硒化物做光亮劑的復合銀一石墨電鍍液,所用的硫化物和硒化物為黃原酸鈉、二硫代氨基甲酸鹽、硫代硫酸鹽(鈉或銨)、硫代四氫噻唑以及亞硒酸鈉等。
1979年,A.Fletcher和w.L.Moriorty在美國專利中用負二價的硒化物作為低氰(游離氰<1.5mg/L)焦磷酸鍍銀液的光亮劑,用量為0.1~54mg/L,鍍液的pH為8~10。該鍍液適於打底鍍銀、正式鍍銀和高速鍍銀。同年我國成都715工廠和四川大學化學系研究成功以聚乙烯亞胺為添加劑的硫代硫酸鈉光亮鍍銀工藝,可以得到光亮,細致而無脆性的鍍層。
1980年,原西德專利用銻的酒石酸鹽、甘油、烷胺或其他多羧酸絡合物做為硫代硫酸鹽一硫氰酸鹽鍍銀的光亮劑。早期有人用三氧化銻、甘油和氫氧化鈉在一起煮沸以後所得的溶液做氰系鍍銀的光亮劑。
1980年我國廣州電器科學研究所岑啟成、劉慧勤、頤月琴三位工程師研究成功了以SL一80為光亮劑的硫代硫酸銨鍍銀新工藝,並於1982年1 1月通過了技術鑒定,其使用電流密度比其他無氰鍍銀都高,鍍層光亮細致,耐變色性能優於氰系物鍍銀膜。
1981年日本專利中則把鹵素負離子(Br一、l一)和SeCN一聯合作為硫氰酸鹽鍍銀的光亮劑。同年在加拿大專利中用醛類和含 C=S的化合物做光亮劑,用陰離子磺酸型和兩性含氮的羧酸或磺酸型表面活性劑做晶粒細化劑。
1981年T.V.Novey在氨磺酸鍍銀的美國專利中,提出用吡啶單羧酸或醯胺和一種染料組合而成的光亮劑。吡啶衍生物的用量為0.5~10g/L,染料的用量為0.01~2.0g/L,所用染料可從偶氮染料酸性蒽染料和芳胺染料中任選一種。
1982年澳大利亞專利中提出類似組成的氨磺酸鹽銀光亮劑,吡啶衍生物與美國專利相同,染料中除偶氮、二氧蒽類外,還增加了硫吡啶染料(thiazinedye)。具體實例中用了3g/L的煙酸和0.05g/L的3一溴一4一氨基二氧蒽一1一磺酸。
1982年日本專利提出用芳香或雜環氫硫基化合物作為氰系鍍層的光亮劑。
1982年我國台灣用萘磺酸的甲醛縮合物和酮鹼化二硫化物凝聚物作為氰系鍍銀的光亮劑,前者的用量為50g/L,後者為0.2g/L。
1982年日本專利57-131382中發現二硫代氨基甲酸或硫代半卡巴肼(Thiosemicarbazide)是低氰鍍銀液防止置換銀層形成的有效添加劑。
1984年美國專利4.478.692中指出烷基磺酸銀溶液是一種很好的無氰鍍銀和銀合金(如Ag-Pd)的溶液。
1986年美國專利4.614.568發現環狀硫脲基化合物也是一種低氰或無氰鍍銀液防止置換銀層形成的有效添加劑,鍍液中同時也含有有機羧酸。
1991年日本專利03-061393發明了一種用硫代羰基化合物做光亮劑的無氰鍍銀液。在
1991年出版的Metal Finishing手冊中, Kond0等介紹了一種由甲基磺酸銀、碘化鉀和N-(3一羥基亞丁基)對氨基苯磺酸組成的無氰鍍銀液。
1996年日本專利96-41676中提出在烷基磺酸鍍銀液中用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做晶粒細化劑,可以獲得緻密性與氰化物鍍液相當的鍍層。
2001年美國專利6251249中提出在烷基磺酸、烷基磺醯胺或烷基磺醯亞胺鍍銀液中,用有機硫化物和有機羧酸做添加劑,可用的硫化物包括硫代乙醇酸、2一巰基丙酸,2一巰基煙酸、胱氨酸、2一巰基噻唑啉、單巰基丙三醇、硫代水楊酸、硫代二乙二醇、硫代二乙醇酸、硫代二丙酸、硫代脯氨酸、二氫苯並噻喃-4-醇、硫脲、有機黃原酸鹽、有機硫氰酸鹽等。所用的羧酸包括甲酸、乙酸、丙酸、苯甲酸、檸檬酸、氨三乙酸、磺基乙酸、草酸、EDTA、丁二酸、酒石酸、a一氨基酸和聚羧酸等。
2002年法國專利FR2825721中提出用由硫代半卡巴脲(Thio- semicarbazide)同二硫化碳的反應產物二硫代氨基甲醯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鹽()和黃原酸鹽的混合物作光亮鍍銀的光亮劑。
2003年美國專利US456620304中提出了一種無氰又無有害物質的環保型光亮鍍銀液,銀鹽是採用甲基磺酸銀,絡合劑是用氨基酸或蛋白質,如甘氨酸、丙氨酸、胱氨酸、蛋氨酸以及維生素B群,如煙醯胺,鍍液的穩定劑是用了一硝基鄰苯二甲酸、4一硝基鄰苯二甲酸、間一硝基苯磺酸等,pH緩沖劑是用硼砂或磷酸鹽。表面活性劑是選商用的產品,如Tegotain485,鍍液pH=9.5~ 10.5,溫度25~30℃。陰極電流密度為1A/dm。
Ⅵ 溴的應用
溴的化合物用途也是十分廣泛的,溴化銀被用作照相中的感光劑。當你「咔嚓」按下快門的時候,相片上的部分溴化銀就分解出銀,從而得到我們所說的底片。溴化鋰製冷技術則是最近廣為使用的一項環保的空調製冷技術,其特點是不會有氟利昂帶來的污染,所以很有發展前景。溴在有機合成中也是很有用的一種元素。在高中的時候我們很多人就做過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實驗,這實際上就代表了一類重要的反應。在制葯方面,有很多葯裡面也是有溴的。滅火器中也有溴,我們平時看到的諸如「1211」滅火器,就是分子裡面有一個溴原子的多鹵代烷烴,不僅能撲滅普通火險,在泡沫滅火器無法發揮作用的時候,例如油火,它也能撲滅火險。
現在醫院里普遍使用的鎮靜劑,有一類就是用溴的化合物製成的,如溴化鉀、溴化鈉、溴化銨等,通常用以配成「三溴片」,可治療神精衰弱和歇斯底里症。大家熟悉的紅葯水,也是溴與汞的化合物。此外,青黴素等抗菌素生產也需要溴,溴還是製造農業殺蟲劑的原料。
溴可以用來製作防爆劑。把溴的一種采購化合物與鉛的一種有機化合物同時摻入汽油中,可以有效地防止發動機爆烯。只不過這種含鉛汽油燃燒會造成空氣污染,目前,在我國許多大城市已不再允許銷售、使用摻加這種防爆劑的汽油。溴化銀是一種重要的感光材料,被用於製作膠卷和相紙等。我國近年已製造出了溴鎢燈,成為取代碘鎢燈的新光源。
Ⅶ 請問【溴】是什麼
【溴】是一種元素,其符號為【Sn】,在周期表中ⅦA族紅綠色有惡臭的液態非金屬鹵族元素,有兩種天然同位素,原子序數Z=
Ⅷ 誰知道元素周期表的發展歷史
1829年,德國的化學家貝萊納首先敏銳地察覺到已知元素所表露的這種內在關系的端倪:某三種化學性質相近的元素,如氯,溴,碘,不僅在顏色、化學活性等方面可以看出有定性規律變化,而且其原子量之間也有一定理的關系,即:中間元素的原子量為另兩種元素原子量的算術平均值。這種情況,他一共找到了五組,他將其稱之 為"三元素族",即:
鋰 3 鈉 11 鉀 19
鈣 20 鍶 88 鋇 137
氯 17 溴 35 碘 127
硫 16 硒 79 碲 128
錳 55 鉻 52 鐵 56
盡管他找到的規律僅能說明局部,而且使人感到偶然性的成份
更大,但是,這種從事物本身來說明事物,尋求聯系,由定性到定量
的過渡卻代表了本質上正確的新方向,開了尋找元素間規律的先河。
元素周期表」。這張表揭示了物質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來似乎互不相關的元素統一起來,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自然體系。它的發明,是近代化學史上的一個創舉,對於促進化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看到這張表,人們便會想到它的最早發明者——門捷列夫。
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生於一八三四年二月七日俄國西伯利亞的托波爾斯克市。這個時代,正是歐洲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時期。生產的飛速發展,不斷地對科學技術提出新的要求。化學也同其它科學一樣,取得了驚人的進展。門捷列夫正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誕生到人間。門捷列夫從小就熱愛勞動,熱愛學習。他認為只有勞動,才能使人們得到快樂、美滿的生活;只有學習,才能使人變得聰明。
門捷列夫在學校讀書的時候,一位很有名的化學教師,經常給他們講課。熱情地向他們介紹當時由英國科學家道爾頓始創的新原子論。由於道爾頓新原於學說的問世,促進了化學的發展速度,一個一個的新元素被發現了。化學這一門科學正激動著人們的心。這位教師的講授,使門捷列夫的思想更加開闊了,決心為化學這門科學獻出一生。
門捷列夫在大學學習期間,表現出了堅韌、忘我的超人精神。疾病折磨著門捷列夫,由於喪失了無數血液,他一天一天的消瘦和蒼白了。可是,在他貧血的手裡總是握著一本化學教科書。那裡面當時有很多沒有弄明白的問題,纏繞著他的頭腦,似乎在召呼他快去探索。他在用生命的代價,在科學的道路上攀登著。他說,我這樣做「不是為了自己的光榮,而是為了俄國名字的光榮。」——過了一段時間以後,門捷列夫並沒有死去,反而一天天好起來了。最後,才知道是醫生診斷的錯誤,而他得的不過是氣管出血症罷了。
由於門捷列夫學習刻苦和在學習期間進行了一些創造性的研究工作,一八五五年,他以優異成績從學院畢業。畢業後,他先後到過辛菲羅波爾、敖德薩擔任中學教師。這期間,他一邊教書,一邊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進行研究,寫出了《論比容》的論文。文中指出了根據比容進行化合物的自然分組的途徑。一八五七年一月,他被批准為彼得堡大學化學教研室副教授,當時年僅二十三歲。
攀登科學高峰的路,是一條艱苦而又曲折的路。門捷列夫在這條路上,也是吃盡了苦頭。當他擔任化學副教授以後,負責講授《化學基礎》課。在理論化學里應該指出自然界到底有多少元素?元素之間有什麼異同和存在什麼內部聯系?新的元素應該怎樣去發現?這些問題,當時的化學界正處在探索階段。近五十多年來,各國的化學家們,為了打開這秘密的大門,進行了頑強的努力。雖然有些化學家如德貝萊納和紐蘭茲在一定深度和不同角度客觀地敘述了元素間的某些聯系,但由於他們沒有把所有元素作為整體來概括,所以沒有找到元素的正確分類原則。年輕的學者門捷列夫也毫無畏懼地沖進了這個領域,開始了艱難的探索工作。
他不分晝夜地研究著,探求元素的化學特性和它們的一般的原子特性,然後將每個元素記在一張小紙卡上。他企圖在元素全部的復雜的特性里,捕捉元素的共同性。一但他的研究,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可他不屈服,不灰心,堅持幹下去。
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他又走出實驗室,開始出外考察和整理收集資料。一八五九年,他去德國海德爾堡進行科學深造。兩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了物理化學,使他探索元素間內在聯系的基礎更扎實了。 一八六二年,他對巴庫油田進行了考察,對液體進行了深入研究,重測了一些元素的原子量,使他對元素的特性有了深刻的了解。一八六七年,他借應邀參加在法國舉行的世界工業展覽俄羅斯陳列館工作的機會,參觀和考察了法國、德國、比利時的許多化工廠、實驗室,大開眼界,豐富了知識。這些實踐活動,不僅增長了他認識自然的才幹,而且對他發現元素周期律,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門捷列夫又返回實驗室,繼續研究他的紙卡。他把重新測定過的原子量的元素,按照原子量的大小依次排列起來。他發現性質相似的元素,它們的原子量並不相近;相反,有些性質不同的元素,它們的原子量反而相近。他緊緊抓住元素的原子量與性質之間的相互關系,不停地研究著。他的腦子因過度緊張,而經常昏眩。但是,他的心血並沒有白費,在一八六九年二月十九日,他終於發現了原素周期律。他的周期律說明:簡單物體的性質,以及元素化合物的形式和性質,都和元素原子量的大小有周期性的依賴關系。門捷列夫在排列元素表的過程中,又大膽指出,當時一些公認的原子量不準確。如那時金的原子量公認為169.2,按此在元素表中,金應排在鋨、銥、鉑的前面,因為它們被公認的原子量分別為198.6、6.7、196.7,而門捷列夫堅定地認為金應排列在這三種元素的後面,原子量都應重新測定。大家重測的結果,鋨為190.9、銥為193.1、鉑為195.2,而金是197.2。實踐證實了門捷列夫的論斷,也證明了周期律的正確性。
在門捷列夫編制的周期表中,還留有很多空格,這些空格應由尚未發現的元素來填滿。門捷列夫從理論上計算出這些尚未發現的元素的最重要性質,斷定它們介於鄰近元素的性質之間。例如,在鋅與砷之間的兩個空格中,他預言這兩個未知元素的性質分別為類鋁和類硅。就在他預言後的四年,法國化學家布阿勃朗用光譜分析法,從門鋅礦中發現了鎵。實驗證明,鎵的性質非常象鋁,也就是門捷列夫預言的類鋁。鎵的發現,具有重大的意義,它充分說明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的一條客觀規律;為以後元素的研究,新元素的探索,新物資、新材料的尋找,提供了一個可遵循的規律。元素周期律象重炮一樣,在世界上空轟響了!
門捷列夫發現了元素周期律,在世界上留下了不朽的光榮,人們給他以很高的評價。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曾經指出。「門捷列夫不自覺地應用黑格爾的量轉化為質的規律,完成了科學上的一個勛業,這個勛業可以和勒維烈計算尚未知道的行星海王星的軌道的勛業居於同等地位。」
由於時代的局限性,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並不是完整無缺的。一八九四年,惰性氣體氛的發現,對周期律是一次考驗和補充。一九一三年,英國物理學家莫塞萊在研究各種元素的倫琴射線波長與原子序數的關系後,證實原子序數在數量上等於原子核所帶的陽電荷,進而明確作為周期律的基礎不是原子量而是原子序數。在周期律指導下產生的原於結構學說,不僅賦予元素周期律以新的說明,並且進一步闡明了周期律的本質,把周期律這一自然法則放在更嚴格更科學的基礎上。元素周期律經過後人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在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斗爭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門捷列夫除了完成周期律這個勛業外,還研究過氣體定律、氣象學、石油工業、農業化學、無煙火葯、度量衡等。由於他總是日以繼夜地頑強地勞動著,在他研究過的這些領域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就。
一九0七年二月二日,這位享有世界盛譽的科學家,因心肌梗塞與世長辭了。但他給世界留下的寶貴財產,永遠存留在人類的史冊上。
Ⅸ 電燈的發展史
最早實用的電燈是白熾燈,但早在白熾燈誕生之前,英國人漢弗萊·戴維用2000節電池和兩根炭棒製成了弧光燈,但這種弧光燈亮度太強產熱太多又不耐用,一般場所根本無法使用。
1854年,移民美國的德國鍾表匠亨利·戈貝爾用一根放在真空玻璃瓶里的碳化竹絲,製成了首個有實際效用的電燈,持續亮了400個小時,不過他並沒及時申請專利。
1860年,英國人約瑟夫·斯旺也製成了碳絲電燈,但他未能獲得使碳絲保持長時間工作的良好真空環境。
874年,加拿大的兩名電氣技師申請了一項電燈專利:在玻璃泡之下充入氮氣,以通電的碳桿發光,但他們沒有足夠財力繼續完善這項發明,於是在1875年把專利賣給了愛迪生。
愛迪生購入專利後嘗試改良燈絲,終於在1880年製造出能持續亮1200個小時的碳化竹絲燈。
20世紀初,碳化燈絲被鎢絲取代,鎢絲白熾燈沿用至今。
1938年,熒光燈誕生。1998年白光LED燈誕生。
(9)溴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電燈的主要種類:
1、白熾燈
普通白熾燈即一般常用的白熾燈泡,是我們大多數人所認為的燈泡。它的價格便宜,顯色性好(Ra=100)、開燈即亮、可連續調光、結構簡單。因此,鎢絲燈泡也具有多變的式樣以搭配不同的燈具。
2、鹵鎢燈
填充氣體內含有部分鹵族元素或鹵化物的充氣白熾燈。具有普通照明白熾燈的全部特點,光效和壽命比普通照明白熾燈提高一倍以上,且體積小。
3、熒光燈
特點:光效高、壽命長、光色好。熒光燈有直管型、環型、緊湊型等,是應用范圍十分廣泛的節能照明光源。用直管型熒光燈取代白熾燈,節電70~90%,壽命長5~10倍。
4、鹵素燈泡
鹵素燈(Halogen lamp),亦稱鎢鹵燈泡,是白熾燈的一種。原理是在燈泡內注入碘或溴等鹵素氣體。在高溫下,蒸發的鎢絲與鹵素進行化學作用,蒸發的鎢會重新凝固在鎢絲 上,形成平衡的循環,避免鎢絲過早斷裂。
5、LED燈
發光二極體的核心部分是由p型半導體和n型半導體組成的晶片,在p型半導體和n型半導體之間有一個過渡層,稱為p-n結。在某些半導體材料的PN結中,注入的少數載流子與多數載流子復合時會把多餘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釋放出來,從而把電能直接轉換為光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電燈
Ⅹ 半導體歷史發展有哪些
半導體的發現實際上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1833年,英國科學家電子學之父法拉第最先發現硫化銀的電阻隨著溫度的變化情況不同於一般金屬,一般情況下,金屬的電阻隨溫度升高而增加,但巴拉迪發現硫化銀材料的電阻是隨著溫度的上升而降低。這是半導體現象的首次發現。
不久,1839年法國的貝克萊爾發現半導體和電解質接觸形成的結,在光照下會產生一個電壓,這就是後來人們熟知的光生伏特效應,這是被發現的半導體的第二個特徵。
1873年,英國的史密斯發現硒晶體材料在光照下電導增加的光電導效應,這是半導體又一個特有的性質。
半導體的這四個效應,(jianxia霍爾效應的余績──四個伴生效應的發現)雖在1880年以前就先後被發現了,但半導體這個名詞大概到1911年才被考尼白格和維斯首次使用。而總結出半導體的這四個特性一直到1947年12月才由貝爾實驗室完成。
在1874年,德國的布勞恩觀察到某些硫化物的電導與所加電場的方向有關,即它的導電有方向性,在它兩端加一個正向電壓,它是導通的;如果把電壓極性反過來,它就不導電,這就是半導體的整流效應,也是半導體所特有的第三種特性。同年,舒斯特又發現了銅與氧化銅的整流效應。
(10)溴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人物貢獻:
1、英國科學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
在電磁學方面擁有許多貢獻,但較不為人所知的,則是他在1833年發現的其中一種半導體材料。
硫化銀,因為它的電阻隨著溫度上升而降低,當時只覺得這件事有些奇特,並沒有激起太大的火花;
然而,今天我們已經知道,隨著溫度的提升,晶格震動越厲害,使得電阻增加,但對半導體而言,溫度上升使自由載子的濃度增加,反而有助於導電,這也是半導體一個非常重要的物理性質。
2、德國的布勞恩(Ferdinand Braun,1850~1918)。
注意到硫化物的電導率與所加電壓的方向有關,這就是半導體的整流作用。
但直到1906年,美國電機發明家匹卡(G. W. PICkard,1877~1956),才發明了第一個固態電子元件:無線電波偵測器(cat』s whisker),它使用金屬與硅或硫化鉛相接觸所產生的整流功能,來偵測無線電波。
在整流理論方面,德國的蕭特基(Walter Schottky,1886~1976)在1939年,於「德國物理學報」發表了一篇有關整流理論的重要論文,做了許多推論,他認為金屬與半導體間有能障(potential barrier)的存在,其主要貢獻就在於精確計算出這個能障的形狀與寬度。
3、布洛赫(Felix BLOCh,1905~1983)
在這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其定理是將電子波函數加上了周期性的項,首開能帶理論的先河。
另一方面,德國人佩爾斯(Rudolf Peierls, 1907~ ) 於1929年,則指出一個幾乎完全填滿的能帶,其電特性可以用一些帶正電的電荷來解釋,這就是電洞概念的濫觴;
他後來提出的微擾理論,解釋了能隙(Energy gap)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