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杭州西湖裡有哪些歷史名人
林和靖、蘇小小、武松、岳飛、牛皋、錢鏐、於謙等。
1、林和靖
林逋(967一1028),字君復,後人稱為和靖先生,漢族,奉化大里黃賢村人。北宋著名隱逸詩人。
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長大後,曾漫遊江淮間,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
常駕小舟遍游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
天聖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
林逋隱居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
2、蘇小小
蘇小小(479年-約502年),南朝齊時期著名歌伎、錢塘第一名伎,常坐油壁車。歷代文人多有傳頌,唐朝的白居易、李賀,明朝的張岱,近現代的曹聚仁、余秋雨,都寫過關於蘇小小的詩文。有文學家認為蘇小小是「中國版的茶花女」。
蘇小小自小能書善詩,文才橫溢,但不幸幼年時父母雙亡,寄住在錢塘西泠橋畔的姨母家。她雖身為歌妓,卻很知自愛,不隨波逐流。
蘇小小十分喜愛西湖山水,自製了一輛油壁車,遍游湖畔山間。一日,沿湖堤而行,邂逅少年阮郁,一見鍾情,結成良緣。但不久阮郁在京做官之父派人來催歸。阮郁別後毫無音訊。蘇小小情意難忘,時時思念。
蘇小小同情書生鮑仁的貧困遭遇,慷慨解囊,資助他上京赴試。後蘇小小受人陷害入獄,身染重病。
臨終前,姬向身邊侍候的人囑咐道:「我別無所求,只願死後埋骨西泠。」應試登第的鮑仁後來遵照蘇小小「埋骨西泠」的遺願,就出資在西泠橋畔擇地造墓,墓前立一石碑,上題「錢塘蘇小小之墓」。
3、武松
武松,1055-1126年.出生於河北省邢台市清河縣, 曾在杭州賣藝。後任杭州知府高權手下都頭,因功升提轄。高權被罷後,武松被趕出衙門。
繼任杭州知府蔡鋆殃民,武松將其捅刺。後被捕,死於獄中。此武松正是我國四大名著水滸傳中武松的原型。
杭州百姓將其葬於西泠橋畔,題碑「宋義士武松之墓」(杭州武松墓)。
4、岳飛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北宋末年,投軍從戎。靖康元年(1126年),應招前往相州參加以趙構為大元帥的部隊。建炎二年(1128年),遇見宗澤,積極抗金。金軍攻打江南時,獨樹一幟,力主抗金,收復建康。
紹興三年(1133年),拜沿江制置使,念念不忘收復中原。次年春,收復襄陽六郡。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
紹興六年(1136年),率師北伐,順利攻取伊、洛、商、虢等州。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結「聯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
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夾擊金軍,收復失地。紹興十年(1140年),完顏宗弼毀盟攻宋後,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
金兵流傳「撼山易,撼岳家軍難」評語。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師,遭受秦檜、張俊等人誣陷入獄。紹興十二年(1142年),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岳雲、部將張憲一同遇害。
宋孝宗時,平反昭雪,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謚號武穆,封鄂王,追謚忠武。
5、牛皋
牛皋[ gāo ](1087年—1147年),字伯遠,汝州魯山(今河南平頂山市魯山縣)人,南宋抗金名將。牛皋出身農民家庭,初為射士,精練武功,擅長騎射。
南宋初年聚集人民抗金。紹興三年(1133年),加入岳家軍、長勝軍。牛皋使用雙鐧,乃金所制。
後隸歸岳飛,為其推重,對金作戰中屢立戰功。曾參加鎮壓楊幺起義。岳飛被害後,因始終反對宋金議和,被秦檜害死。
6、錢鏐
錢鏐(liú)(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臨安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創建者。
錢鏐在唐末跟隨董昌保護鄉里,抵禦亂軍,累遷至鎮海軍節度使,後因董昌叛唐稱帝,受詔討平董昌,再加鎮東軍節度使。
他逐漸占據以杭州為首的兩浙十三州,先後被中原王朝(唐朝、後梁、後唐)封為越王、吳王、吳越王、吳越國王。
錢鏐因吳越國地域狹小,三面強敵環繞,只得始終依靠中原王朝,尊其為正朔,不斷遣使進貢以求庇護。他在位四十一年,廟號太祖,謚號武肅王,葬於錢王陵。
錢鏐在位期間,採取保境安民的政策,經濟繁榮,漁鹽桑蠶之利甲於江南;文士薈萃,人才濟濟,文藝也著稱於世。
他曾徵用民工,修建錢塘江捍海石塘,由是「錢塘富庶盛於東南」。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閘,以時蓄洪,不畏旱澇,並建立水網圩區的維修制度。
由是田塘眾多,土地膏腴,有「近澤知田美」之語。還鼓勵擴大墾田,由是「境內無棄田」,歲熟豐稔。兩浙百姓都稱其為「海龍王」。
7、於謙
於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樂十九年(1421年),於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升為巡按江西,頌聲滿道。
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時因入京覲見時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
土木之變後,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明代宗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
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後,於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
當時朝務繁雜,於謙獨運征調,合乎機宜。其號令明審,令行政達。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大將石亨等誣陷於謙謀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憲宗時,於謙被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謚「肅愍」。明神宗時,改謚「忠肅」。
有《於忠肅集》傳世。《明史》稱贊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他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杭州西湖
❷ 杭州有哪些著名的歷史人物
孫權——三國時期吳國開國皇帝
許敬宗——杭州新城人,唐朝宰相
蘇軾——北宋回政治家,答文豪,在杭州為官期間,組織修建蘇堤
白居易——唐代文學家,在杭州為官期間,組織修建白堤
岳飛——南宋軍事家,民族英雄,被殺害於杭州風波亭,葬於岳王廟
毛文龍——明代軍事家,民族英雄,抵抗後金的名將
於謙——明代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民族英雄
張煌言——明末抗清英雄,就義於杭州,葬於西湖
宋應昌——明代軍事家,萬曆年間抗倭援朝主將
張岱——明末散文家、史學家,明代成就最高的文學家
賀知章——唐代著名詩人
葛雲飛——抗英民族英雄
❸ 杭州的歷史名人
1、孫權
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2、葛雲飛
葛雲飛(1789年-1841年10月1日),字鵬起,又字凌召,號雨田,漢族,清代紹興府山陰縣天樂鄉(今屬杭州市蕭山區)人,是中國統率一軍、鎮守一方的武將,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抗英民族英雄。
葛雲飛出生在下級軍官家庭,七歲進私塾,同時習武。嘉慶十九年(1814)應試,補本學武生。嘉慶二十四年(1819)考中武舉人。道光三年(1823),中武進士。歷任千總、守備、游擊、參將、副將、總兵。
先後在寧波、黃岩、溫州、乍浦、瑞安、定海、以及福建烽火門等地水師營任職,鎮守東南海疆16年。官至定海總兵。清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七(1841年10月1日),在著名的「定海保衛戰」中壯烈犧牲。殉國後,謚「壯節」,誥授振威將軍,追贈太子少保。同治十年(1871),加贈提督、建威將軍。
3、許敬宗
許敬宗(公元592年—公元672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唐朝宰相。隋朝禮部侍郎許善心之子,東晉名士許詢之後,少有文名。隋大業年間中秀才,後擔任書佐。其父許善心被殺之後投奔瓦崗軍,被李密任命為記室。
李密兵敗之後投奔唐朝,補漣州別駕,秦王李世民問其才學召為秦府學士,貞觀八年(634年)任著作郎、監修國史,不久遷中書舍人。貞觀十年(636年)因事貶官,任洪州都督府司馬,之後歷任給事中、檢校黃門侍郎、檢校右庶子、檢校禮部尚書等職。
其間參與了《武德實錄》、《貞觀實錄》的撰寫工作,因此被封為高陽縣男,太宗李世民征討高麗期間,許敬宗因起草詔書得體而深受太宗欣賞,在岑文本死後以本官檢校中書侍郎。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加銀青光祿大夫,高宗李治即位後代於志寧為禮部尚書。
4、於謙
於謙,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永樂十九年(1421年),於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升為巡按江西,頌聲滿道。
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時因入京覲見時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土木之變後,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
明代宗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後,於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
當時朝務繁雜,於謙獨運征調,合乎機宜。其號令明審,令行政達。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
5、袁枚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時期代表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和美食家。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外調江蘇,先後於溧水、江寧、江浦、沭陽任縣令七年,為官政治勤政頗有名聲,奈仕途不順,無意吏祿;乾隆十四年(1749)辭官隱居於南京小倉山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嘉慶二年,袁枚去世,享年82歲,去世後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稱「隨園先生」。
❹ 收集杭州籍歷史文化名人5位,簡要寫出他們的事跡.
1
沈 括(一1097年)
北北宋錢塘人沈括,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多才多藝的大學者,十一世紀第一流的科學家。
青少年時隨父沈周先後到過潤州、泉州、開封、江寧等地,增長了不少書本外的知識,為他以後做學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沈括自幼好學不倦,對天文、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葯、水利、軍事、文學、音樂各個方面部有興趣,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東京(開封)任過昭文館編校、司天監等職,使他有機會閱讀了大量豐富的皇家藏書。他晚年提出的用太陽歷,即「十二氣歷」的主張,使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提出太陽歷和農歷結合的人。他對傳統歷法的缺點作了科學分析,說傳統歷法用閏月的方法來調整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周期,是費力又不解決問題。他為此主張採取太陽歷,按十二節氣把一年分成十二個月。1930年,英國氣象局局長肖伯納也曾提出了與沈括相同的理論,但比沈括晚九百多年。
1070年(熙寧三年),沈括積極參加了王安石變法,成為王安石主要助手之一,擔任過「權三司使」(主管財政經濟),「兼判軍器監」等職。
1090年(元佑五年)沈括五十八歲,住在潤州夢溪園(今江蘇鎮江東門外),撰成《夢溪筆談》,這部巨著是他一生所學和實踐的結晶。全書共三十卷,分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志、葯議等十七目、六百零九條。其中涉及到科學技術的條目就有二百多條,如銅壺滴漏的討論、凹面鏡的解釋、透光鏡的探討、立體地形模型的製造、指南針使用方法的經驗、地磁偏角的發現等等。全書廣博的內容,獨特的創見,被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
沈括一生中曾有兩次較長時間居住在杭州,並曾到浙江察訪和在秀州(今嘉興)任職。一次是他十九歲隨父返歸故里,父病亡,他將父親安葬於錢塘龍居里,直至二十二歲父喪終才離去。第二次是三十六歲時護送母親靈柩回杭,葬於龍居里,三十九歲才返京復職。沈括四十一歲時,奉命來浙江治理水利,察訪兩浙,向朝廷建議興築溫、台、明等州以東的堤堰,增闢耕地。他在考察雁盪山時,對形成雁盪山奇妙群峰的原因,首次作了科學的解釋。沈括對故鄉杭州寄滿深深眷戀之情,在《夢溪筆談》中,對杭州的人物事跡、科技成果、政策得失等等,都悉心記載。沈括六十五歲病故於夢溪園,臨終時囑咐後人將遺體歸葬故鄉杭外。今杭州市區後市街附近的沈公井巷是他的舊居。墓在距杭州市不遠的安溪鄉。
2
龔 自 珍( 1792 ~ 1841 )
晚清思想家,史學家。一名鞏祚,字瑟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二十七歲為舉人。道光元年(1821)官內閣中書,任國史館校對官。九年,始成進士。官至禮部主事。十九年,棄官南歸。二十一年,於江蘇雲陽書院猝然去世。
龔自珍初承家學淵源,從文字、訓詁入手,後漸涉金石、目錄,泛及詩文、地理、經史百家。受當時崛起的「春秋公羊學」影響甚深。面對嘉道年間社會危機日益深重,他棄絕考據訓詁之學,一意講求經世之務,一生志存改革。青年時代所撰《明良論》、《乙丙之際著議》等文,對封建專制的積弊,進行了揭露和抨擊。他的思想為後來康有為等人倡公羊之學以變法圖強開了先聲。中年以後,雖然志不得伸,轉而學佛,但是「經世致用」之志並未消沉。他支持林則徐查禁鴉片,並建議林則徐加強軍事設施,做好抗擊英國侵略者的准備。龔自珍一生追求「更法」,雖至死未得實現,但在許多方面產生了有益的影響。在社會觀上,他指出社會動亂的根源在於貧富不相齊,要求改革科舉制,多方羅致「通經致用」的人才。在哲學思想上,闡發佛教中天台宗的觀點,提出人性「無善無不善」,「善惡皆後起」的一家之談。在史學上,發出「尊史」的呼籲,並潛心於西北歷史、地理的探討。在文學上,則提出「尊情」之說,主張詩與人為一。他生平詩文甚富,後人輯為《龔自珍全集》。
3在那些為發展我國古代建築技術而做出了重要貢獻的名師巧匠中,北宋初年的木結構專家喻皓就是一位突出代表。
喻皓小傳
喻皓生活的年代正是五代末、北宋初。他是浙江杭州一帶人,是一位出身卑微的建築工匠,他的生卒年代因歷史上的記載缺乏,只知道他在北宋初年當過都料匠(掌管設計、施工的木工),長期從事建築實踐。在這長期的實踐中,他勤於思索、並善於向別人學習,因而在木結構建造技術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尤其擅長建築多層的寶塔和樓閣。
4唐朝書家——褚遂良
褚遂良隋文帝開皇卜六年(公元596年)——唐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終年64歲。杭州錢塘人,字善登,唐初名醫,高宗時封河南郡公,故人稱「褚河南」。他的書法,初學虞世南,晚年取法鍾繇、王羲之,融匯漢隸,豐艷流暢,變化多姿,自成一家。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書家。相傳虞世南死後,唐太宗嘆息無人可以論書。魏徵稱贊說:「褚遂良下筆遒勁,甚得王逸少體。」魏徵認為,他對王字理解的深刻,有辨認王字真偽的能力。
《唐人書評》說他的字是:「字里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他所寫的《雁塔聖教序》,最有自家之法。在此碑中,他把虞、歐法融為一體,皆波勢自然。從氣韻上看直追王逸少,但用筆,結字,圓潤瘦勁之處卻是褚法。
他不僅書法寫得「古雅絕俗,瘦硬有餘」,而且還有一雙精妙神奇的書法鑒賞慧眼。唐貞觀十二年,因著名書法家虞世南不幸病逝,便召見褚遂良,並任命他為侍書。
有一次,唐太宗徵得一卷古人墨寶,便請褚遂良看看這是否是出自王羲之的手筆。褚遂良看了一會兒,便說:「這是王羲之的贗品。」唐太宗聽了頗為驚奇,忙問褚遂良是怎麼看出來的。褚遂良便要唐太宗把這卷書法拿起來,透過陽光看。褚遂良則用手指著「小」字和「波」字,對著唐太宗說:「這個小字的點和波字的捺中,有一層比外層更黑的墨痕。王羲之的書法筆走龍蛇,超妙入神,不應該有這樣的敗筆。」唐太宗聽了,打從心眼裡佩服褚遂良的眼力。
此後,唐太宗徵集到王羲之的墨跡,每逢真假難辨之時,總要請褚遂良幫他鑒定。後來,還奉命將這些珍貴的書法編定目錄,珍藏於宮廷內府。
他的傳世書跡有楷書《孟法師碑》、《雁塔聖教序》、《伊闕佛龕》。
《孟法師碑》,全稱《唐京師至德觀主孟法師碑》:楷書,書體熔合歐、虞為一體,遒麗似虞,端莊似歐。既有虞世南書法典雅寬舒的結體,又有歐陽詢書法剛健險勁的運筆。字形更為方正端麗,行筆過度富於頓挫起伏變化。有些字又具有隸書筆意,古雅凝重,是褚氏中年書法的代表作。唐貞觀十六年(642年)立。
《慈恩寺聖教序》,也稱《雁塔聖教序》:楷書,是褚遂良的代表作,書後六年即去世,也可說是晚年留下的傑作,字體瘦勁,極富豐神。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立兩塊石刻均在陝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刻《聖教序》,後石刻《聖教記》。
5周邦彥:(1056-1121)北宋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典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後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已佚。
【主要詞作】
蘇幕遮(燎沉香) 蝶戀花(月皎驚烏棲不定)
蘭陵王·柳 少年游(並刀如水)
❺ 浙江杭州出過那些名人
杭州古稱錢塘,武林,應天,臨安,曾多次榮幸的被作為一國之首都,是六大古都之一。美麗的西湖,環繞的群山,豐富的文化,燦爛的文明,無論是古代文化史上,還是在現代文化史上,杭州人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許多名人都出自杭州。
孫權——三國時期吳國開國皇帝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
於謙——明代政治家、詩人,民族英雄
於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石亨等誣其謀立襄王之子,被殺。成化初,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謚肅愍。萬曆中,改謚忠肅。有《於忠肅集》。《明史》稱贊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龔自珍——清末文學家
龔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sè)人,號定庵(ān)。漢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崑山羽?山館,又號羽?山民。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和改良主義的先驅者。
沈括——宋代科學家,文學家
沈括(1031—1095),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漢族,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政治家、科學家。沈括一生致志於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濟顛和尚——高僧
濟公(1148年—1209年),原名李修緣,南宋高僧,浙江省天台縣永寧村人,後人尊稱為「活佛濟公」,又稱月引流光。
宋應昌——明代軍事家,萬曆年間抗倭援朝主將
宋應昌(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明神宗萬曆三十四年(1606)),字時祥,號桐岡,明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生有異相,方面紫髯,望之如神人、劍客,天生豪傑。
張岱——明代成就最高的文學家
張岱,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晚明文學家、史學家,還是一位精於茶藝鑒賞的行家,崇老莊之道,喜清雅幽靜。不事科舉,不求仕進,著述終老。精小品文,工詩詞。是公認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學家之一,其最擅散文。
司徒雷登——美國傳教士
1876年6月,司徒雷登生於杭州,父母均為美國在華傳教士。1904年開始在中國傳教,曾參加建立杭州育英書院(即後來的之江大學)。1908年任南京金陵神學院希臘文教授。1919年起任燕京大學校長、校務長。1946年任美國駐華大使,1949年8月離開中國。
郁達夫——愛國作家,民主戰士
郁達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作家、革命烈士。郁達夫是新文學團體「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一位為抗日救國而殉難的愛國主義作家。
錢學森——物理學家,導彈之父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弘一法師(李叔同)——高僧,在虎跑出家
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宗慶後——娃哈哈董事長
宗慶後,男,1945年11月16日出生,浙江杭州人。娃哈哈的創始人,現任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擔任浙江省飲料工業協會會長、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馬雲——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
馬雲,男,1964年9月10日生於浙江省杭州市,祖籍浙江省嵊州市(原嵊縣)谷來鎮,阿里巴巴集團主要創始人,現擔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日本軟銀董事、大自然保護協會中國理事會主席兼全球董事會成員、華誼兄弟董事、生命科學突破獎基金會董事。
限於篇幅就不細數了,歡迎在評論區討論發言。
❻ 杭州從古到今的文化名人
古代名人
- 蘇軾——北宋政治家,文豪,在杭州為官期間,組織修建蘇堤
- 白居回易——唐代文學答家,在杭州為官期間,組織修建白堤
- 岳飛——南宋軍事家,民族英雄,被殺害於杭州風波亭,葬於岳王廟
- 於謙——明代政治家、詩人
- 錢鏐——吳越國君主,建都杭州
- 胡雪岩——晚清紅頂商人,開辦胡慶余堂,留有胡雪岩故居
- 丁敬——清代金石家
- 葛洪——東晉道教學者,晚年在杭州葛嶺煉丹
- 龔自珍——清末文學家,留有龔自珍紀念館
- 林和靖——北宋詩人,隱居孤山,與梅妻鶴子相伴
-蘇小小——南齊名妓,才女,葬於西湖邊
- 沈括——宋代科學家,文學家
- 袁枚——清代文學家
- 洪升——清代戲劇家
- 周邦彥——北宋詞人
- 陳端生——清代女彈詞家,留有陳端生故居
- 濟顛和尚——高僧,在靈隱寺,凈寺出家
近代名人
- 夏衍——作家
- 高陽——作家
- 馬敘倫——民主人士,學者
❼ 有關杭州、西湖的歷史文化名人
杭州西湖有蘇堤、白堤,和楊堤,是有關蘇軾,白居易和楊萬里的
❽ 杭州有哪些名人
1
沈 括(1033一1097年)
北北宋錢塘人沈括,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多才多藝的大學者,十一世紀第一流的科學家。
青少年時隨父沈周先後到過潤州、泉州、開封、江寧等地,增長了不少書本外的知識,為他以後做學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沈括自幼好學不倦,對天文、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葯、水利、軍事、文學、音樂各個方面部有興趣,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東京(開封)任過昭文館編校、司天監等職,使他有機會閱讀了大量豐富的皇家藏書。他晚年提出的用太陽歷,即「十二氣歷」的主張,使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提出太陽歷和農歷結合的人。他對傳統歷法的缺點作了科學分析,說傳統歷法用閏月的方法來調整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周期,是費力又不解決問題。他為此主張採取太陽歷,按十二節氣把一年分成十二個月。1930年,英國氣象局局長肖伯納也曾提出了與沈括相同的理論,但比沈括晚九百多年。
1070年(熙寧三年),沈括積極參加了王安石變法,成為王安石主要助手之一,擔任過「權三司使」(主管財政經濟),「兼判軍器監」等職。
1090年(元佑五年)沈括五十八歲,住在潤州夢溪園(今江蘇鎮江東門外),撰成《夢溪筆談》,這部巨著是他一生所學和實踐的結晶。全書共三十卷,分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志、葯議等十七目、六百零九條。其中涉及到科學技術的條目就有二百多條,如銅壺滴漏的討論、凹面鏡的解釋、透光鏡的探討、立體地形模型的製造、指南針使用方法的經驗、地磁偏角的發現等等。全書廣博的內容,獨特的創見,被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
沈括一生中曾有兩次較長時間居住在杭州,並曾到浙江察訪和在秀州(今嘉興)任職。一次是他十九歲隨父返歸故里,父病亡,他將父親安葬於錢塘龍居里,直至二十二歲父喪終才離去。第二次是三十六歲時護送母親靈柩回杭,葬於龍居里,三十九歲才返京復職。沈括四十一歲時,奉命來浙江治理水利,察訪兩浙,向朝廷建議興築溫、台、明等州以東的堤堰,增闢耕地。他在考察雁盪山時,對形成雁盪山奇妙群峰的原因,首次作了科學的解釋。沈括對故鄉杭州寄滿深深眷戀之情,在《夢溪筆談》中,對杭州的人物事跡、科技成果、政策得失等等,都悉心記載。沈括六十五歲病故於夢溪園,臨終時囑咐後人將遺體歸葬故鄉杭外。今杭州市區後市街附近的沈公井巷是他的舊居。墓在距杭州市不遠的安溪鄉。
2
龔 自 珍( 1792 ~ 1841 )
晚清思想家,史學家。一名鞏祚,字瑟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二十七歲為舉人。道光元年(1821)官內閣中書,任國史館校對官。九年,始成進士。官至禮部主事。十九年,棄官南歸。二十一年,於江蘇雲陽書院猝然去世。
龔自珍初承家學淵源,從文字、訓詁入手,後漸涉金石、目錄,泛及詩文、地理、經史百家。受當時崛起的「春秋公羊學」影響甚深。面對嘉道年間社會危機日益深重,他棄絕考據訓詁之學,一意講求經世之務,一生志存改革。青年時代所撰《明良論》、《乙丙之際著議》等文,對封建專制的積弊,進行了揭露和抨擊。他的思想為後來康有為等人倡公羊之學以變法圖強開了先聲。中年以後,雖然志不得伸,轉而學佛,但是「經世致用」之志並未消沉。他支持林則徐查禁鴉片,並建議林則徐加強軍事設施,做好抗擊英國侵略者的准備。龔自珍一生追求「更法」,雖至死未得實現,但在許多方面產生了有益的影響。在社會觀上,他指出社會動亂的根源在於貧富不相齊,要求改革科舉制,多方羅致「通經致用」的人才。在哲學思想上,闡發佛教中天台宗的觀點,提出人性「無善無不善」,「善惡皆後起」的一家之談。在史學上,發出「尊史」的呼籲,並潛心於西北歷史、地理的探討。在文學上,則提出「尊情」之說,主張詩與人為一。他生平詩文甚富,後人輯為《龔自珍全集》。
3在那些為發展我國古代建築技術而做出了重要貢獻的名師巧匠中,北宋初年的木結構專家喻皓就是一位突出代表。
喻皓小傳
喻皓生活的年代正是五代末、北宋初。他是浙江杭州一帶人,是一位出身卑微的建築工匠,他的生卒年代因歷史上的記載缺乏,只知道他在北宋初年當過都料匠(掌管設計、施工的木工),長期從事建築實踐。在這長期的實踐中,他勤於思索、並善於向別人學習,因而在木結構建造技術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尤其擅長建築多層的寶塔和樓閣。
4唐朝書家——褚遂良
褚遂良隋文帝開皇卜六年(公元596年)——唐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終年64歲。杭州錢塘人,字善登,唐初名醫,高宗時封河南郡公,故人稱「褚河南」。他的書法,初學虞世南,晚年取法鍾繇、王羲之,融匯漢隸,豐艷流暢,變化多姿,自成一家。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書家。相傳虞世南死後,唐太宗嘆息無人可以論書。魏徵稱贊說:「褚遂良下筆遒勁,甚得王逸少體。」魏徵認為,他對王字理解的深刻,有辨認王字真偽的能力。
《唐人書評》說他的字是:「字里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他所寫的《雁塔聖教序》,最有自家之法。在此碑中,他把虞、歐法融為一體,皆波勢自然。從氣韻上看直追王逸少,但用筆,結字,圓潤瘦勁之處卻是褚法。
他不僅書法寫得「古雅絕俗,瘦硬有餘」,而且還有一雙精妙神奇的書法鑒賞慧眼。唐貞觀十二年,因著名書法家虞世南不幸病逝,便召見褚遂良,並任命他為侍書。
有一次,唐太宗徵得一卷古人墨寶,便請褚遂良看看這是否是出自王羲之的手筆。褚遂良看了一會兒,便說:「這是王羲之的贗品。」唐太宗聽了頗為驚奇,忙問褚遂良是怎麼看出來的。褚遂良便要唐太宗把這卷書法拿起來,透過陽光看。褚遂良則用手指著「小」字和「波」字,對著唐太宗說:「這個小字的點和波字的捺中,有一層比外層更黑的墨痕。王羲之的書法筆走龍蛇,超妙入神,不應該有這樣的敗筆。」唐太宗聽了,打從心眼裡佩服褚遂良的眼力。
此後,唐太宗徵集到王羲之的墨跡,每逢真假難辨之時,總要請褚遂良幫他鑒定。後來,還奉命將這些珍貴的書法編定目錄,珍藏於宮廷內府。
他的傳世書跡有楷書《孟法師碑》、《雁塔聖教序》、《伊闕佛龕》。
《孟法師碑》,全稱《唐京師至德觀主孟法師碑》:楷書,書體熔合歐、虞為一體,遒麗似虞,端莊似歐。既有虞世南書法典雅寬舒的結體,又有歐陽詢書法剛健險勁的運筆。字形更為方正端麗,行筆過度富於頓挫起伏變化。有些字又具有隸書筆意,古雅凝重,是褚氏中年書法的代表作。唐貞觀十六年(642年)立。
《慈恩寺聖教序》,也稱《雁塔聖教序》:楷書,是褚遂良的代表作,書後六年即去世,也可說是晚年留下的傑作,字體瘦勁,極富豐神。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立兩塊石刻均在陝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刻《聖教序》,後石刻《聖教記》。
5周邦彥:(1056-1121)北宋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典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後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已佚。
【主要詞作】
蘇幕遮(燎沉香) 蝶戀花(月皎驚烏棲不定)
蘭陵王·柳 少年游(並刀如水)
❾ 杭州出過哪些名人
杭州出現過的名人有孫權、於謙、沈括、賀知章、梁實秋、馬雲、葉詩文、孫楊、宗慶後、郁達夫、魯冠球等。
1、孫權
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2、沈括
沈括(1031—1095) ,漢族,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政治家、科學家。沈括一生致志於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3、梁實秋
梁實秋,中國著名的現當代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
4、宗慶後
宗慶後,1945年11月16日出生,浙江杭州人。娃哈哈集團創始人,現任董事長兼總經理。擔任浙江省飲料工業協會會長、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5、賀知章
賀知章(約659年— 約744年),唐代詩人、書法家。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秘書外監」,越州永興(今浙江杭州蕭山區)人。少時以詩文知名。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狀元,授予國子四門博士,遷太常博士。後歷任禮部侍郎、秘書監、太子賓客等職。
6、郁達夫
郁達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8月29日),男,原名郁文,字達夫,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作家、革命烈士。郁達夫是新文學團體「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一位為抗日救國而殉難的愛國主義作家。
❿ 杭州出現過那些文化名人
1
沈 括(1033一1097年)
北北宋錢塘人沈括,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多才多藝的大學者,十一世紀第一流的科學家。
青少年時隨父沈周先後到過潤州、泉州、開封、江寧等地,增長了不少書本外的知識,為他以後做學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沈括自幼好學不倦,對天文、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葯、水利、軍事、文學、音樂各個方面部有興趣,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東京(開封)任過昭文館編校、司天監等職,使他有機會閱讀了大量豐富的皇家藏書。他晚年提出的用太陽歷,即「十二氣歷」的主張,使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提出太陽歷和農歷結合的人。他對傳統歷法的缺點作了科學分析,說傳統歷法用閏月的方法來調整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周期,是費力又不解決問題。他為此主張採取太陽歷,按十二節氣把一年分成十二個月。1930年,英國氣象局局長肖伯納也曾提出了與沈括相同的理論,但比沈括晚九百多年。
1070年(熙寧三年),沈括積極參加了王安石變法,成為王安石主要助手之一,擔任過「權三司使」(主管財政經濟),「兼判軍器監」等職。
1090年(元佑五年)沈括五十八歲,住在潤州夢溪園(今江蘇鎮江東門外),撰成《夢溪筆談》,這部巨著是他一生所學和實踐的結晶。全書共三十卷,分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志、葯議等十七目、六百零九條。其中涉及到科學技術的條目就有二百多條,如銅壺滴漏的討論、凹面鏡的解釋、透光鏡的探討、立體地形模型的製造、指南針使用方法的經驗、地磁偏角的發現等等。全書廣博的內容,獨特的創見,被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
沈括一生中曾有兩次較長時間居住在杭州,並曾到浙江察訪和在秀州(今嘉興)任職。一次是他十九歲隨父返歸故里,父病亡,他將父親安葬於錢塘龍居里,直至二十二歲父喪終才離去。第二次是三十六歲時護送母親靈柩回杭,葬於龍居里,三十九歲才返京復職。沈括四十一歲時,奉命來浙江治理水利,察訪兩浙,向朝廷建議興築溫、台、明等州以東的堤堰,增闢耕地。他在考察雁盪山時,對形成雁盪山奇妙群峰的原因,首次作了科學的解釋。沈括對故鄉杭州寄滿深深眷戀之情,在《夢溪筆談》中,對杭州的人物事跡、科技成果、政策得失等等,都悉心記載。沈括六十五歲病故於夢溪園,臨終時囑咐後人將遺體歸葬故鄉杭外。今杭州市區後市街附近的沈公井巷是他的舊居。墓在距杭州市不遠的安溪鄉。
2
龔 自 珍( 1792 ~ 1841 )
晚清思想家,史學家。一名鞏祚,字瑟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二十七歲為舉人。道光元年(1821)官內閣中書,任國史館校對官。九年,始成進士。官至禮部主事。十九年,棄官南歸。二十一年,於江蘇雲陽書院猝然去世。
龔自珍初承家學淵源,從文字、訓詁入手,後漸涉金石、目錄,泛及詩文、地理、經史百家。受當時崛起的「春秋公羊學」影響甚深。面對嘉道年間社會危機日益深重,他棄絕考據訓詁之學,一意講求經世之務,一生志存改革。青年時代所撰《明良論》、《乙丙之際著議》等文,對封建專制的積弊,進行了揭露和抨擊。他的思想為後來康有為等人倡公羊之學以變法圖強開了先聲。中年以後,雖然志不得伸,轉而學佛,但是「經世致用」之志並未消沉。他支持林則徐查禁鴉片,並建議林則徐加強軍事設施,做好抗擊英國侵略者的准備。龔自珍一生追求「更法」,雖至死未得實現,但在許多方面產生了有益的影響。在社會觀上,他指出社會動亂的根源在於貧富不相齊,要求改革科舉制,多方羅致「通經致用」的人才。在哲學思想上,闡發佛教中天台宗的觀點,提出人性「無善無不善」,「善惡皆後起」的一家之談。在史學上,發出「尊史」的呼籲,並潛心於西北歷史、地理的探討。在文學上,則提出「尊情」之說,主張詩與人為一。他生平詩文甚富,後人輯為《龔自珍全集》。
3在那些為發展我國古代建築技術而做出了重要貢獻的名師巧匠中,北宋初年的木結構專家喻皓就是一位突出代表。
喻皓小傳
喻皓生活的年代正是五代末、北宋初。他是浙江杭州一帶人,是一位出身卑微的建築工匠,他的生卒年代因歷史上的記載缺乏,只知道他在北宋初年當過都料匠(掌管設計、施工的木工),長期從事建築實踐。在這長期的實踐中,他勤於思索、並善於向別人學習,因而在木結構建造技術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尤其擅長建築多層的寶塔和樓閣。
4唐朝書家——褚遂良
褚遂良隋文帝開皇卜六年(公元596年)——唐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終年64歲。杭州錢塘人,字善登,唐初名醫,高宗時封河南郡公,故人稱「褚河南」。他的書法,初學虞世南,晚年取法鍾繇、王羲之,融匯漢隸,豐艷流暢,變化多姿,自成一家。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書家。相傳虞世南死後,唐太宗嘆息無人可以論書。魏徵稱贊說:「褚遂良下筆遒勁,甚得王逸少體。」魏徵認為,他對王字理解的深刻,有辨認王字真偽的能力。
《唐人書評》說他的字是:「字里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他所寫的《雁塔聖教序》,最有自家之法。在此碑中,他把虞、歐法融為一體,皆波勢自然。從氣韻上看直追王逸少,但用筆,結字,圓潤瘦勁之處卻是褚法。
他不僅書法寫得「古雅絕俗,瘦硬有餘」,而且還有一雙精妙神奇的書法鑒賞慧眼。唐貞觀十二年,因著名書法家虞世南不幸病逝,便召見褚遂良,並任命他為侍書。
有一次,唐太宗徵得一卷古人墨寶,便請褚遂良看看這是否是出自王羲之的手筆。褚遂良看了一會兒,便說:「這是王羲之的贗品。」唐太宗聽了頗為驚奇,忙問褚遂良是怎麼看出來的。褚遂良便要唐太宗把這卷書法拿起來,透過陽光看。褚遂良則用手指著「小」字和「波」字,對著唐太宗說:「這個小字的點和波字的捺中,有一層比外層更黑的墨痕。王羲之的書法筆走龍蛇,超妙入神,不應該有這樣的敗筆。」唐太宗聽了,打從心眼裡佩服褚遂良的眼力。
此後,唐太宗徵集到王羲之的墨跡,每逢真假難辨之時,總要請褚遂良幫他鑒定。後來,還奉命將這些珍貴的書法編定目錄,珍藏於宮廷內府。
他的傳世書跡有楷書《孟法師碑》、《雁塔聖教序》、《伊闕佛龕》。
《孟法師碑》,全稱《唐京師至德觀主孟法師碑》:楷書,書體熔合歐、虞為一體,遒麗似虞,端莊似歐。既有虞世南書法典雅寬舒的結體,又有歐陽詢書法剛健險勁的運筆。字形更為方正端麗,行筆過度富於頓挫起伏變化。有些字又具有隸書筆意,古雅凝重,是褚氏中年書法的代表作。唐貞觀十六年(642年)立。
《慈恩寺聖教序》,也稱《雁塔聖教序》:楷書,是褚遂良的代表作,書後六年即去世,也可說是晚年留下的傑作,字體瘦勁,極富豐神。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立兩塊石刻均在陝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刻《聖教序》,後石刻《聖教記》。
5周邦彥:(1056-1121)北宋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典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後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