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樂劇歷史發展

樂劇歷史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23 06:55:18

1. 戲劇的歷史和發展

【世界戲劇歷史】

西方戲劇的誕生
西方戲劇的曙光,普遍認為是古希臘悲劇,而古希臘悲劇則是源於古希臘城邦的 蒂厄尼索斯(Dionysus)的崇拜儀式。在祭典中,人們扮演蒂厄尼索斯,唱「戴神頌」,跳「羊人舞」(羊是代表蒂厄尼索斯的動物)。古希臘悲劇都是詩劇,嚴謹古雅、莊重大氣。表演時有歌隊伴唱,史實表明歌隊先於演員存在。關於這個起源,也可以參考德國哲學家尼採的早期哲學著作《悲劇的誕生》。
中國戲劇的誕生
就西方的定義來說,中國沒有「話劇」的傳統。不過一般在討論中國戲劇時,若不以嚴格的定義劃分,中國古代的戲曲應歸入戲劇的大類。
中國戲曲的根源在可以追溯到先秦到漢代的巫祇儀式,但是宋代南戲的發展才有了完備的戲劇文本創作,現存最早的中國古代戲劇劇本是南宋時的《張協狀元》。元代時以大都、平陽和杭州為中心,元雜劇大放異彩。後世形成了諸多戲曲形式,也就是各劇種。明代的崑曲經過發展,首先得到士族大夫的追捧和喜愛,他們大量創造劇本,不斷修改曲譜,同時修正崑曲的戲劇理論,並使得傳奇劇本成為一種新的主流文學形式。隨後崑曲又得到晚明和清代宮廷皇室的喜愛,成為貴族生活的一部分,成為獲得官方肯定的戲劇藝術,故稱「雅」;而以各地方言為基礎的地方戲,廣受民間喜愛,則稱「花」。於是在清代形成了「花雅之爭」,實際上是戲曲共同繁榮的局面。這豐富了戲曲藝術的門類,也形成了各自的藝術特色。
近年來台灣的戲劇研究學者曾永義提出一套說法,認為在討論中國戲劇起源時,應該要區分「大戲」與「小戲」,大戲是成熟的戲曲,而小戲則是戲劇的雛型。大戲是在到了金元雜劇之後才發展完成,而之前的宋雜劇、唐代的代面、踏搖娘、缽頭、參軍戲、樊噲排君難等,都可列入小戲的行列,而中國在非常早之前,就有小戲。
中國在與近代西方有文化接觸前,沒有西方意義上的「戲劇」(主要指話劇)傳統。中國傳統的戲劇為一種有劇情的,「以歌舞演故事」的,綜合音樂、歌唱、舞蹈、武術和雜技等的綜合藝術形式,也就是戲曲曲藝。

2. 簡單的介紹一下音樂劇的發展歷史

音樂劇(Musical theater)是由喜歌劇及輕歌劇(或稱「小歌劇」)演變而成的,早期稱作「音樂喜劇」,後來簡稱為「音樂劇」,是19世紀末起源於英國的一種歌劇體裁,是由對白和歌唱相結合而演出的戲劇形式。音樂劇熔戲劇、音樂、歌舞等於一爐,富於幽默情趣和喜劇色彩。它的音樂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眾的歡迎。音樂劇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匯和英國的倫敦西區。因此百老匯音樂劇這個稱謂可以指在百老匯地區上演的音樂劇,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匯風格的音樂劇。

音樂劇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的輕歌劇(Operetta)、喜劇(Comedy)和黑人劇(Minstrel Shows)。初期的音樂劇並沒有固定劇本,甚至包含了雜技、馬戲等等元素。自從1927年演藝船(畫舫璇宮)開始著重文本之後,音樂劇開始踏入它的黃金歲月。這時期的音樂劇多宣揚樂觀思想,並經常以大團圓的喜劇結局。直至1960年代搖滾樂和電視普及之前,音樂劇一直是最受美國人歡迎的娛樂和演藝形式。1980年代以後,英國 倫敦西區(West End)的音樂劇演出蓬勃,已經追上百老匯的盛況。而隨著英國和美國的音樂劇經常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音樂劇也開始在日本、中國、台灣、香港、新加坡等亞洲地區流行。

1893年曾經活躍一時的英國人瓊斯完成了一部後來載入史冊的音樂劇《快樂的少女》,在倫敦王子劇院首演時激起觀眾狂熱反響。劇情故事生動連貫,舞蹈演員即是劇中人物,採用相關的舞蹈動作和話劇式的丑角說白,清晰敘述了這些演員如何千方百計躋身於貴族社會的故事。劇情、音樂、舞蹈、喜劇表演等諸多因素自然組合,令人耳目為之一新。這種初顯形態的音樂戲劇,吸取了18世紀民謠歌劇和19世紀喜歌劇、輕歌劇的表現成分,融人古典舞、民間舞、話劇表演等多種因素,成為獨具風採的新型舞台藝術門類。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音樂劇後來傳播到美國,並在美國得到高度冶煉和發展。美國紐約的百老匯,視其為音樂劇中心,甚至將音樂劇統稱為百老匯音樂劇。美國音樂劇的內容,偏重於談情說愛及幽默風趣,音樂輕松愉快,演出方式往往比較富麗堂皇,但仍不失其主要風格。其典型代表人物科恩人稱「百老匯音樂劇之父」。

20世紀同樣引人注目的還有格什溫的《開始奏樂》(1927年)、《瘋狂的女郎》(1930年)、《我為你歌唱》(1931年)以及1935年創作的黑人民間音樂劇《波吉與貝絲》,其中的《我為你歌唱》因為劇中諷刺了美國總統選舉中的弊病,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並成為第一部獲得「普利策獎」的音樂劇。
自20世紀20年代起,百老匯名家輩出,經典佳作頻頻登台,商業操作生意興隆,持續鑄造數十年的輝煌。百老匯音樂劇發展史上,除科恩、格什溫兄弟等風雲人物外,在40、50年代有過密切合作的作曲家羅傑斯和劇作家哈默斯坦也為音樂劇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他倆合作的《俄克拉荷馬》於1943年3月在紐約聖詹姆斯劇院首演,獲得空前成功。這是一部反映農村青年愛情生活的故事。其中女主人公勞芮做夢的場景,描寫夢幻中與戀人克萊的綿綿情語——僱工加德與克萊斗毆,勞芮相阻——勞芮在加德追逐下奔跑、掙扎……最後從夢中驚醒。德蜜爾在這里巧妙運用雙人舞、三人舞,與劇情和諧巧妙的結合,舞姿舞步做了民俗化、美國化的改革,以區別古典概念的芭蕾舞。《俄克拉荷馬》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成功實踐了多種要素的完美綜合。此後,羅傑斯和哈默斯坦又合作完成了《旋轉木馬》、《南太平洋》、《國王與我》。還有一部中國觀眾十分熟悉的音樂劇。這就是《音樂之聲》。這部音樂劇後來被搬上了銀幕,作品中的許多歌曲,可謂膾炙人口,流傳甚廣。

3. 80年代後音樂劇的發展變化

(一)音樂劇的誕生

在十七世紀——十八世紀的歐洲,
在那些進步思想活躍的國家裡。音樂成了人們用來表達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義大利人找到了用聲音概括情感的方式;德國人找到了用聲音概括哲理和刻畫心理的方式;另外,在法國和英國也發展了富麗堂皇的音樂劇和英雄氣概的清唱劇。這是進步的藝術家由於受到文藝復興思想的啟發,有意識地追求一種新的表現方法——最富於戲劇力量的表現方法的結果。

歌劇在藝術上的用意是把崇高的情緒貫注給觀眾,使他們變得豐富而高貴。然而這種華麗的義大利式歌劇並不能完全滿足觀眾興趣和情感,於是一種被稱之為「居於雜要和歌劇兩端當中地帶」的藝術形式得以產生。

歷史上第一部「音樂劇」是約翰·凱的《乞丐的歌劇》首演於1728年倫敦,當時被稱為「民間歌劇」,它採用了當時流傳甚廣的歌曲作為穿插故事情節的主,在一定程度上諷刺了統治者和華麗的義大利式歌劇。

1750年,一個巡迴演出團在美國北部首次上演了《乞丐的歌劇》,這便是美國人親身體驗音樂劇的開端。之後英國喜歌劇、潔國歌劇和維也納輕歌劇也進行了一些類型嘗試,可謂旱期音樂劇的雛形。但是直到1866年,由於音樂劇《黑魔鬼》的沖擊才使紐約的觀眾真正為音樂劇的鏈力所祈服。《黑魔鬼》也因此被公認為第一部美國的音樂劇。那壯麗的場面及一群赤膊的美麗少女給觀眾圈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從那時候起欣賞用歌曲進行潤飾的劇目成為最具吸引力的娛樂方式。

事實上,第一次使用「音樂喜劇」這一名稱要追溯到19世紀後期,製作人喬治·愛德華在倫敦蓋伊特劇院上演的作品。1893年英國人S·瓊斯創作了一部熔戲劇、音樂、歌舞於一爐的作品《快樂的姑娘》,該劇富有幽默情趣和戲劇色彩,加之通俗易懂的音樂,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特別是喬治,愛德華把《快樂的姑娘》帶到紐約時,不但很快被約人接受了,還促進了音樂劇在美國的發展。

(二)音樂劇的發展

經過十九世紀中葉之後半個多世紀的多方位的探索期,音樂劇逐步求得了音樂、舞蹈。戲劇的結合,到二十世紀中期它已成為一種獨具魁力的戲劇演出形式。概括他說,它是以簡單的有獨特性的有吸引力的情節為支撐,以演員的戲劇性表演為根基,使音樂舞蹈得以充分發揮其潛能,並把這些因素融合為有機的同一體的藝術。

正如《簡明不列顛網路全韋》對音樂劇的界定所示:它乃是能「激發情感而又給人娛樂」的「戲劇表演的作品」。如果說,戲劇本身是一種綜合藝術,那麼與話劇相比,音樂劇則是「綜合性」充分發揮的戲劇形式。

憑其滌盪心胸的律動節奏,光怪陸離的藝術效果,令人陶醉的戲劇故事,百老匯音樂劇己成為一種與眾不同的「日用商品」,被全世界的人們認同著,喜愛看。縱然它的形式本身派生於其它門類,但是它依然成為了一枝盛開的藝術奇葩。美國人自豪地說「美國已給了全世界一種新的形式!」。

美國人對音樂劇的興奮和擁護「就象當年米蘭人等待普契尼的新歌劇,或維也納人等待勃拉姆斯的新作交響曲一般」。他們不僅願意花很多錢去看音樂劇,並在早餐或聚會中熱烈地討論著他們,而且還執著地期待著羅吉斯的下一部作品。雖然音樂劇是在美國誕生成長的,但其極富時代感的藝術形式和強烈的娛樂性使它正成為世界上所有國家的觀眾都喜歡的表演藝術。

到今天。在美國。歐洲各國以及亞洲的日本,韓國等,音樂劇正以巨大的生命力在文化消費市場爭奇斗妍。成為大眾文化的一顆名珠。

(三)音樂劇的探索期

美國的歷史雖短,但為使人類賞心悅目卻貢獻了種類繁多的娛樂。

十九世紀,城市如雨後春筍在全美各地建立起來,於是應運而產生兩種以城市觀眾為對象的娛樂形式:輕歌舞劇(Vandevi11c)及其更為粗俗的姐妹劇種---滑稽表演(Burlesque)。輕歌舞劇適合每個人的口味,每周的節目單上有雜技,魔術,舞蹈、動物表演。單口相聲(monologist)唱歌和滑稽戲等等。輕歌舞劇的來源很多:合法劇院的幕間特別節目、黑人歌曲表演、賣野葯的玩意兒,英國音樂廳的表演和只供男觀眾欣賞的下流,見不得人的「音樂沙龍」。

貼子相關圖片:

這是上面那個的開頭

4. 美國的音樂劇發展史

音樂劇(Musical theater)是由喜歌劇及輕歌劇(或稱「小歌劇」)演變而成的,早期稱作「音樂喜劇」,後來簡稱為「音樂劇」,是19世紀末起源於英國的一種歌劇體裁,是由對白和歌唱相結合而演出的戲劇形式。音樂劇熔戲劇、音樂、歌舞等於一爐,富於幽默情趣和喜劇色彩。它的音樂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眾的歡迎。音樂劇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匯和英國的倫敦西區。因此百老匯音樂劇這個稱謂可以指在百老匯地區上演的音樂劇,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匯風格的音樂劇。

音樂劇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的輕歌劇(Operetta)、喜劇(Comedy)和黑人劇(Minstrel Shows)。初期的音樂劇並沒有固定劇本,甚至包含了雜技、馬戲等等元素。自從1927年演藝船(畫舫璇宮)開始著重文本之後,音樂劇開始踏入它的黃金歲月。這時期的音樂劇多宣揚樂觀思想,並經常以大團圓的喜劇結局。直至1960年代搖滾樂和電視普及之前,音樂劇一直是最受美國人歡迎的娛樂和演藝形式。1980年代以後,英國 倫敦西區(West End)的音樂劇演出蓬勃,已經追上百老匯的盛況。而隨著英國和美國的音樂劇經常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音樂劇也開始在日本、中國、台灣、香港、新加坡等亞洲地區流行。

1893年曾經活躍一時的英國人瓊斯完成了一部後來載入史冊的音樂劇《快樂的少女》,在倫敦王子劇院首演時激起觀眾狂熱反響。劇情故事生動連貫,舞蹈演員即是劇中人物,採用相關的舞蹈動作和話劇式的丑角說白,清晰敘述了這些演員如何千方百計躋身於貴族社會的故事。劇情、音樂、舞蹈、喜劇表演等諸多因素自然組合,令人耳目為之一新。這種初顯形態的音樂戲劇,吸取了18世紀民謠歌劇和19世紀喜歌劇、輕歌劇的表現成分,融人古典舞、民間舞、話劇表演等多種因素,成為獨具風採的新型舞台藝術門類。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音樂劇後來傳播到美國,並在美國得到高度冶煉和發展。美國紐約的百老匯,視其為音樂劇中心,甚至將音樂劇統稱為百老匯音樂劇。美國音樂劇的內容,偏重於談情說愛及幽默風趣,音樂輕松愉快,演出方式往往比較富麗堂皇,但仍不失其主要風格。其典型代表人物科恩人稱「百老匯音樂劇之父」。

20世紀同樣引人注目的還有格什溫的《開始奏樂》(1927年)、《瘋狂的女郎》(1930年)、《我為你歌唱》(1931年)以及1935年創作的黑人民間音樂劇《波吉與貝絲》,其中的《我為你歌唱》因為劇中諷刺了美國總統選舉中的弊病,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並成為第一部獲得「普利策獎」的音樂劇。
自20世紀20年代起,百老匯名家輩出,經典佳作頻頻登台,商業操作生意興隆,持續鑄造數十年的輝煌。百老匯音樂劇發展史上,除科恩、格什溫兄弟等風雲人物外,在40、50年代有過密切合作的作曲家羅傑斯和劇作家哈默斯坦也為音樂劇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他倆合作的《俄克拉荷馬》於1943年3月在紐約聖詹姆斯劇院首演,獲得空前成功。這是一部反映農村青年愛情生活的故事。其中女主人公勞芮做夢的場景,描寫夢幻中與戀人克萊的綿綿情語——僱工加德與克萊斗毆,勞芮相阻——勞芮在加德追逐下奔跑、掙扎……最後從夢中驚醒。德蜜爾在這里巧妙運用雙人舞、三人舞,與劇情和諧巧妙的結合,舞姿舞步做了民俗化、美國化的改革,以區別古典概念的芭蕾舞。《俄克拉荷馬》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成功實踐了多種要素的完美綜合。此後,羅傑斯和哈默斯坦又合作完成了《旋轉木馬》、《南太平洋》、《國王與我》。還有一部中國觀眾十分熟悉的音樂劇。這就是《音樂之聲》。這部音樂劇後來被搬上了銀幕,作品中的許多歌曲,可謂膾炙人口,流傳甚廣。

美國百老匯音樂劇的形成具有多元化的音樂內容,它從18世紀30年代出現的民謠歌劇開始,又不斷匯融了歐洲其它歌舞的表演特徵,加之黑人早期的黑面人游藝表演藝術,到19世紀末為音樂劇演藝藝術的成型奠定了基礎.在整個20世紀,美國音樂劇發展的千姿百態,大眾化的娛樂性和商業化的盈利性是百老匯音樂劇的具體表現.

5. 戲曲音樂有著怎樣的歷史發展階段

戲曲音樂的萌芽,可追溯到先秦時期的樂舞、俳優;漢魏時期的百戲、角抵戲;隋唐時期的代面、撥頭、踏搖娘、參軍戲等包含音樂成分的綜合型表演藝術。至宋金時代,在說唱音樂唱賺、諸宮調,以及歌舞大麴等傳統音樂形式基礎上形成的雜劇、南戲音樂——北曲和南曲,標志著戲曲音樂正式確立並走向成熟。至元代,雜劇音樂發展成一種每劇四套、每套由若干同一宮調的單體曲調聯綴而成的曲牌聯套體結構,伴奏樂器主要使用笛、板、鼓、鑼等。元末雜劇漸衰而南戲得到迅速發展。在南戲音樂基礎上吸收各地民間音樂發展衍變而來的明「傳奇」音樂,每劇已不限於四套,各套音樂已不受宮調的限制,聲腔也較前期多樣。至十六世紀,出現弋陽、餘姚、海鹽、崑山四大聲腔,明徐渭(1521~1593)《南詞敘錄》說:「今唱家稱『弋陽腔』,則出於江西,兩京、湖南、閩、廣用之;稱『餘姚腔』者,出於會稽,常、潤、池、太、揚、徐用之;稱『海鹽腔』者,嘉、湖、溫、台用之。惟『崑山腔』止行於吳中。」各聲腔表演的傳奇劇目即因此相應增多,聲腔衍變亦隨之復雜。入清之後,除崑腔、弋陽腔繼續流傳外,又相繼出現梆子腔、西皮腔、二黃腔、口羅口羅腔、吹腔等腔調。其中梆子腔和由西皮腔與二黃腔合流而成的皮黃腔,影響日漸擴大,逐漸被許多地方戲曲劇種採用;繼續流傳的弋陽腔則衍變為高腔,被湘、蜀等地劇種採用為主要聲腔;崑腔除作為獨立聲腔保留於少數幾個單聲腔崑曲劇種之內外,亦被某些多聲腔劇種作為一種腔調同其他聲腔共存於該劇種之中。民間歌舞表演和說唱小調演唱此亦漸有發展,有的開始衍變為戲曲形式。從此,中國傳統戲曲音樂形成地方劇種浩繁、聲腔系統復雜、音樂風格多樣的總體藝術格局。

6. 關於音樂劇的歷史

音樂劇就是由喜歌劇及輕歌劇(或稱「小歌劇」)演變而成的。早期稱作「音樂喜劇」,後來簡稱為「音樂劇」,是19世紀末起源於英國的一種歌劇體裁,是由對白和歌唱相結合而演出的戲劇形式。音樂劇熔戲劇、音樂、歌舞等於一爐,富於幽默情趣和喜劇色彩。它的音樂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眾的歡迎。

載入史冊的音樂劇——《快樂的少女》

1893年曾經活躍一時的英國人瓊斯完成了一部後來載入史冊的音樂劇《快樂的少女》,在倫敦王子劇院首演時激起觀眾狂熱反響。劇情故事生動連貫,舞蹈演員即是劇中人物,採用相關的舞蹈動作和話劇式的丑角說白,清晰敘述了這些演員如何千方百計躋身於貴族社會的故事。劇情、音樂、舞蹈、喜劇表演等諸多因素自然組合,令人耳目為之一新。這種初顯形態的音樂戲劇,吸取了18世紀民謠歌劇和19世紀喜歌劇、輕歌劇的表現成分,融人古典舞、民間舞、話劇表演等多種因素,成為獨具風採的新型舞台藝術門類。

百老匯音樂劇之父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音樂劇後來傳播到美國,並在美國得到高度冶煉和發展。美國紐約的百老匯,視其為音樂劇中心,甚至將音樂劇統稱為百老匯音樂劇。美國音樂劇的內容,偏重於談情說愛及幽默風趣,音樂輕松愉快,演出方式往往比較富麗堂皇,但仍不失其主要風格。其典型代表人物科恩人稱「百老匯音樂劇之父」。

科恩1885年1月誕生於紐約,年輕時曾在紐約音樂學院學習鋼琴,1903年赴英國倫敦學習作曲,同時潛心研究輕歌劇、音樂喜劇的創作表演經驗,並參加創作實踐。自1904年起先後創作音樂劇50部,其中《演藝船》(1927)最為出眾。

故事敘述了20世紀20年代密西西比河上一個在船上演出的流動劇院演員們在時代變遷和種族歧視的社會環境中悲歡離合的生活景象。船主安迪的女兒馬格諾莉雅與游手好閑的青年拉威涅相愛,婚後生了一個女兒取名吉姆。一天,船主發現女婿拉威涅竟是賭棍,將其驅逐,吉姆隨同離去。馬格諾莉雅無奈在夜總會登台獻藝,艱苦奮鬥了21年,終於成為著名音樂喜劇明星,最後回到船上,挽救了日益衰敗的演藝船,拉威涅和女兒吉姆也回到船上一家人終於團聚。劇情中加入了民間歌舞、爵士樂、查爾斯頓等清新歌舞,歌曲旋律深沉感人,以《老人河》最為著名。在演出中,美國黑人男低音歌唱家保爾·羅伯遜(1898—1976)飾船工喬一角,成功演唱蒼勁、悲切的《老人河》使其揚名世界。

發展中百老匯音樂劇

20世紀同樣引人注目的還有格什溫的《開始奏樂》(1927年)、《瘋狂的女郎》(1930年)、《我為你歌唱》(1931年)以及1935年創作的黑人民間音樂劇《波吉與貝絲》,其中的《我為你歌唱》因為劇中諷刺了美國總統選舉中的弊病,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並成為第一部獲得「普利策獎」的音樂劇。

自20世紀20年代起,百老匯名家輩出,經典佳作頻頻登台,商業操作生意興隆,持續鑄造數十年的輝煌。百老匯音樂劇發展史上,除科恩、格什溫兄弟等風雲人物外,在40、50年代有過密切合作的作曲家羅傑斯和劇作家哈默斯坦也為音樂劇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他倆合作的《俄克拉荷馬》於1943年3月在紐約聖詹姆斯劇院首演,獲得空前成功。這是一部反映農村青年愛情生活的故事。其中女主人公勞芮做夢的場景,描寫夢幻中與戀人克萊的綿綿情語——僱工加德與克萊斗毆,勞芮相阻——勞芮在加德追逐下奔跑、掙扎……最後從夢中驚醒。德蜜爾在這里巧妙運用雙人舞、三人舞,與劇情和諧巧妙的結合,舞姿舞步做了民俗化、美國化的改革,以區別古典概念的芭蕾舞。《俄克拉荷馬》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成功實踐了多種要素的完美綜合。此後,羅傑斯和哈默斯坦又合作完成了《旋轉木馬》、《南太平洋》、《國王與我》。還有一部中國觀眾十分熟悉的音樂劇。這就是《音樂之聲》。這部音樂劇後來被搬上了銀幕,作品中的許多歌曲,可謂膾炙人口,流傳甚廣。

50、60年代是百老匯音樂劇的全盛時期,在強化歌唱、舞蹈、表演、劇情的有機綜合功能方面又作了一系列大膽革新。精湛的專業化創作技巧和美國作風的音樂舞蹈匯成渾然一體,將音樂劇的藝術品位和演員的多能性表演藝術提升到新的境界。1957年9月16日,由普林斯製作、伯恩斯坦作曲、勞倫茨編劇、桑岱姆作詞、羅賓斯導演的《西城故事》在百老匯首演,標志著音樂劇藝術最佳發展階段的開始。此劇1961年拍成電影,榮獲十項奧斯卡獎。作品從莎士比亞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獲得靈感,地點從維羅那古城變為現代曼哈頓西區,人物關系由原劇兩個世代宿怨的貴族家族移植為落後、貧窮的移民集聚地的兩個青年團伙爭奪地盤的惡斗,男女主人公托尼和瑪麗亞分屬一個群體,最後以悲劇告終。該劇融會復雜的爵士節奏和富於沖擊力的音響律動,歌曲音調著重深入揭示人物內心情感,將音樂完全置於劇情之中。雖為爵士流行風,卻不追求聽覺的效果,給了觀眾以細細咀嚼回味的餘地。劇中歌曲《瑪麗亞》、《今晚》、《阿美利加》等韻味十足,百聽不厭。

繼《西城故事》之後,百老匯陸續推出一些風格迥異的音樂劇,《吉卜賽》(1959)、《音樂之聲》(1959)、《卡米洛特》(1960)、《您好,多莉》(1963)、《屋頂上的小提琴》(1964)、《滑稽女郎》(1964)、《油脂仔》(1972)、《平步青雲》(1975)、《芝加哥》(1976)、《安妮》(1977)、《第42街》(1980)以及紅極90年代的《美女與野獸》、《獅子王》、《化身博士》《為你瘋狂》以及心理劇《化身博士》等等,令人目不暇接。其中不少作品從紐約到世界,從舞台到屏幕,展示了音樂劇這一獨特藝術品種的千姿百態。

倫敦西區的《奧立弗》「挑戰」百老匯

自60年代起,倫敦西區的音樂劇創作表演正急起直追,不時發起向百老匯的沖鋒進軍,「音樂劇中心」百老匯受到嚴峻的和強烈的震撼。

1960年6月由巴特根據狄更斯的小說《孤星淚》(即《霧都孤兒》)編劇作詞作曲的《奧立弗》首演於倫敦。1963年進入百老匯舞台,榮獲兩項托尼獎。該劇沒有舞蹈場面,將創作重點放在戲劇表演、各種形式的演唱和舞檯布景的創新上,採用並行轉台展現維多利亞時代倫敦社會圖景,讓觀眾直觀感受到故事發生的特定環境,對奧立弗的悲慘命運給予深深的同情。也正是在60年代,倫敦劇壇升起了一顆作曲新星,那就是安德魯·洛依德·韋伯。他具有扎實的古典音樂根基,擅長於鋼琴、小提琴等樂器演奏,對新潮流行音樂和音樂劇情有獨鍾。1967年他與詞作家蒂姆·萊斯(1944)合作《約瑟夫和神奇綵衣》,此劇1981年在百老匯連演800多場,1982年獲包括音樂在內的托尼獎多項提名。1971年10月他們合作的搖滾音樂劇《耶穌基督巨星》在百老匯首演,此劇取材於聖經故事靈感來自於霍爾本的油畫《墓中死基督》,通過對以基督與猶大為中心的復雜人物關系折射當代社會普遍的人性命題,寓以深刻的哲理意味。1978年6月他們的又一部搖滾音樂劇《艾維塔》在倫敦隆重上演,故事取材於阿根廷前總統庇隆第二任夫人艾維塔的生活事跡翌年9月在百老匯連演1560多場,榮獲7項托尼獎和紐約戲劇評論界最佳音樂獎。以上兩部搖滾音樂劇為了使觀眾深入了解故事情節和人物關系,調動了旁白演唱的形式,《艾維塔》中演唱的搖滾歌曲《如此一個競技場》、《金錢滾滾來》有力地推動著情節發展,而且又十分動聽。這部音樂劇中還有一首並非搖滾的主題歌《阿根廷別為我哭泣》以其楚楚動人的旋律而風靡全世界。他的驚世巨作《貓》1981年5月在倫敦首演轟動了百老匯。此後又創作了以舞蹈精彩絕倫而著稱的《星光快車》、《劇院幽靈》(1986)和90年代榮獲8項托尼獎的《日落大道》等傳世名劇。

20世紀80、90年代稱雄世界音樂劇壇的倫敦西區,除了韋伯,還有作曲家勛伯格(1944~)和著名製作人卡麥隆·麥金托什(1946— )。他們的配合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麥金托什是一位聰明的藝術經營者,用高質量藝術作品贏得千千萬萬的觀眾。他與韋伯合作的《貓》、《歌劇院的幽靈》,與勛伯格合作的《悲慘世界》、《西貢小姐》,以及重新製作的許多經典劇目都為世人所矚目。

世界經典音樂劇——《悲慘世界》

根據法國19世紀雨果的經典小說《悲慘世界》改編的同名音樂劇是麥金托什製作的四大名劇之一。由阿蘭·鮑伯利作詞,勛伯格作曲,特里沃·南與約翰·凱德合作編劇、導演。此劇最早是1980年巴黎演出的法語版本,麥金托什為其音樂所激動,決定重新製作,由芬頓將法語歌詞譯成英語,並請詩人赫伯特·克萊茨梅對歌詞重新修改加工,成為通行的英語版本。繼1985年10月在倫敦首演、1987年3月在百老匯隆重推出以來,至今已在33國家、200多個城市用21種不同語言演出過 54種製作版本, 該劇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50多個重要國際獎項。

2002年6月22日美國國家巡演團在中國上海持續演出22場。上海大劇院的演出廣告用大字寫道:「《悲慘世界》,創造歷史,首部中國上演的百老匯音樂劇。百老匯巨星康姆·威爾金森專程加盟,再度詮釋冉·阿讓。美國國家巡演團傾情演繹,上海大劇院震撼巨獻。」國內外觀眾紛至沓來,大劇院門票告罄,劇場內掌聲雷動,此次演出成為上海文化生活的一大盛事。《悲慘世界》以逃亡的冉·阿讓與警探沙威周旋,終其一生逃避追捕迫害的故事為主線,多側面表現冉·阿讓捨己救人,給予苦難中的人們以同情和關愛的人道主義精神,史詩般地反映了19世紀法國三十年動盪歷程中人間的悲歡離合和人民大眾英勇抗爭的業績。

《悲慘世界》這部音樂劇貴在寫實,實在難得。其流動的舞台、巨大的轉盤、豐富的場景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7. 求歐洲音樂劇的發展史

(一)音樂劇的誕生

在十七世紀——十八世紀的歐洲,
在那些進步思想活躍的國家裡。音樂成了人們用來表達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義大利人找到了用聲音概括情感的方式;德國人找到了用聲音概括哲理和刻畫心理的方式;另外,在法國和英國也發展了富麗堂皇的音樂劇和英雄氣概的清唱劇。這是進步的藝術家由於受到文藝復興思想的啟發,有意識地追求一種新的表現方法——最富於戲劇力量的表現方法的結果。

歌劇在藝術上的用意是把崇高的情緒貫注給觀眾,使他們變得豐富而高貴。然而這種華麗的義大利式歌劇並不能完全滿足觀眾興趣和情感,於是一種被稱之為「居於雜要和歌劇兩端當中地帶」的藝術形式得以產生。

歷史上第一部「音樂劇」是約翰·凱的《乞丐的歌劇》首演於1728年倫敦,當時被稱為「民間歌劇」,它採用了當時流傳甚廣的歌曲作為穿插故事情節的主,在一定程度上諷刺了統治者和華麗的義大利式歌劇。

1750年,一個巡迴演出團在美國北部首次上演了《乞丐的歌劇》,這便是美國人親身體驗音樂劇的開端。之後英國喜歌劇、潔國歌劇和維也納輕歌劇也進行了一些類型嘗試,可謂旱期音樂劇的雛形。但是直到1866年,由於音樂劇《黑魔鬼》的沖擊才使紐約的觀眾真正為音樂劇的鏈力所祈服。《黑魔鬼》也因此被公認為第一部美國的音樂劇。那壯麗的場面及一群赤膊的美麗少女給觀眾圈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從那時候起欣賞用歌曲進行潤飾的劇目成為最具吸引力的娛樂方式。

事實上,第一次使用「音樂喜劇」這一名稱要追溯到19世紀後期,製作人喬治·愛德華在倫敦蓋伊特劇院上演的作品。1893年英國人S·瓊斯創作了一部熔戲劇、音樂、歌舞於一爐的作品《快樂的姑娘》,該劇富有幽默情趣和戲劇色彩,加之通俗易懂的音樂,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特別是喬治,愛德華把《快樂的姑娘》帶到紐約時,不但很快被約人接受了,還促進了音樂劇在美國的發展。

(二)音樂劇的發展

經過十九世紀中葉之後半個多世紀的多方位的探索期,音樂劇逐步求得了音樂、舞蹈。戲劇的結合,到二十世紀中期它已成為一種獨具魁力的戲劇演出形式。概括他說,它是以簡單的有獨特性的有吸引力的情節為支撐,以演員的戲劇性表演為根基,使音樂舞蹈得以充分發揮其潛能,並把這些因素融合為有機的同一體的藝術。

正如《簡明不列顛網路全韋》對音樂劇的界定所示:它乃是能「激發情感而又給人娛樂」的「戲劇表演的作品」。如果說,戲劇本身是一種綜合藝術,那麼與話劇相比,音樂劇則是「綜合性」充分發揮的戲劇形式。

憑其滌盪心胸的律動節奏,光怪陸離的藝術效果,令人陶醉的戲劇故事,百老匯音樂劇己成為一種與眾不同的「日用商品」,被全世界的人們認同著,喜愛看。縱然它的形式本身派生於其它門類,但是它依然成為了一枝盛開的藝術奇葩。美國人自豪地說「美國已給了全世界一種新的形式!」。

美國人對音樂劇的興奮和擁護「就象當年米蘭人等待普契尼的新歌劇,或維也納人等待勃拉姆斯的新作交響曲一般」。他們不僅願意花很多錢去看音樂劇,並在早餐或聚會中熱烈地討論著他們,而且還執著地期待著羅吉斯的下一部作品。雖然音樂劇是在美國誕生成長的,但其極富時代感的藝術形式和強烈的娛樂性使它正成為世界上所有國家的觀眾都喜歡的表演藝術。

到今天。在美國。歐洲各國以及亞洲的日本,韓國等,音樂劇正以巨大的生命力在文化消費市場爭奇斗妍。成為大眾文化的一顆名珠。

(三)音樂劇的探索期

美國的歷史雖短,但為使人類賞心悅目卻貢獻了種類繁多的娛樂。

十九世紀,城市如雨後春筍在全美各地建立起來,於是應運而產生兩種以城市觀眾為對象的娛樂形式:輕歌舞劇(Vandevi11c)及其更為粗俗的姐妹劇種---滑稽表演(Burlesque)。輕歌舞劇適合每個人的口味,每周的節目單上有雜技,魔術,舞蹈、動物表演。單口相聲(monologist)唱歌和滑稽戲等等。輕歌舞劇的來源很多:合法劇院的幕間特別節目、黑人歌曲表演、賣野葯的玩意兒,英國音樂廳的表演和只供男觀眾欣賞的下流,見不得人的「音樂沙龍」。

8. 歐洲和美國音樂劇發展的歷史,脈絡和特點

在十七世紀——十八世紀的歐洲,在那些進步思想活躍的國家裡。音樂成了人們用來表達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義大利人找到了用聲音概括情感的方式;德國人找到了用聲音概括哲理和刻畫心理的方式;另外,在法國和英國也發展了富麗堂皇的音樂劇和英雄氣概的清唱劇。這是進步的藝術家由於受到文藝復興思想的啟發,有意識地追求一種新的表現方法——最富於戲劇力量的表現方法的結果。歌劇在藝術上的用意是把崇高的情緒貫注給觀眾,使他們變得豐富而高貴。然而這種華麗的義大利式歌劇並不能完全滿足觀眾興趣和情感,於是一種被稱之為「居於雜要和歌劇兩端當中地帶」的藝術形式得以產生。歷史上第一部「音樂劇」是約翰·凱的《乞丐的歌劇》首演於1728年倫敦,當時被稱為「民間歌劇」,它採用了當時流傳甚廣的歌曲作為穿插故事情節的主,在一定程度上諷刺了統治者和華麗的義大利式歌劇。1750年,一個巡迴演出團在美國北部首次上演了《乞丐的歌劇》,這便是美國人親身體驗音樂劇的開端。之後英國喜歌劇、潔國歌劇和維也納輕歌劇也進行了一些類型嘗試,可謂旱期音樂劇的雛形。但是直到1866年,由於音樂劇《黑魔鬼》的沖擊才使紐約的觀眾真正為音樂劇的鏈力所祈服。《黑魔鬼》也因此被公認為第一部美國的音樂劇。那壯麗的場面及一群赤膊的美麗少女給觀眾圈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從那時候起欣賞用歌曲進行潤飾的劇目成為最具吸引力的娛樂方式。事實上,第一次使用「音樂喜劇」這一名稱要追溯到19世紀後期,製作人喬治·愛德華在倫敦蓋伊特劇院上演的作品。1893年英國人S·瓊斯創作了一部熔戲劇、音樂、歌舞於一爐的作品《快樂的姑娘》,該劇富有幽默情趣和戲劇色彩,加之通俗易懂的音樂,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特別是喬治,愛德華把《快樂的姑娘》帶到紐約時,不但很快被約人接受了,還促進了音樂劇在美國的發展。(二)音樂劇的發展經過十九世紀中葉之後半個多世紀的多方位的探索期,音樂劇逐步求得了音樂、舞蹈。戲劇的結合,到二十世紀中期它已成為一種獨具魁力的戲劇演出形式。概括他說,它是以簡單的有獨特性的有吸引力的情節為支撐,以演員的戲劇性表演為根基,使音樂舞蹈得以充分發揮其潛能,並把這些因素融合為有機的同一體的藝術。正如《簡明不列顛網路全韋》對音樂劇的界定所示:它乃是能「激發情感而又給人娛樂」的「戲劇表演的作品」。如果說,戲劇本身是一種綜合藝術,那麼與話劇相比,音樂劇則是「綜合性」充分發揮的戲劇形式。憑其滌盪心胸的律動節奏,光怪陸離的藝術效果,令人陶醉的戲劇故事,百老匯音樂劇己成為一種與眾不同的「日用商品」,被全世界的人們認同著,喜愛看。縱然它的形式本身派生於其它門類,但是它依然成為了一枝盛開的藝術奇葩。美國人自豪地說「美國已給了全世界一種新的形式!」。美國人對音樂劇的興奮和擁護「就象當年米蘭人等待普契尼的新歌劇,或維也納人等待勃拉姆斯的新作交響曲一般」。他們不僅願意花很多錢去看音樂劇,並在早餐或聚會中熱烈地討論著他們,而且還執著地期待著羅吉斯的下一部作品。雖然音樂劇是在美國誕生成長的,但其極富時代感的藝術形式和強烈的娛樂性使它正成為世界上所有國家的觀眾都喜歡的表演藝術。到今天。在美國。歐洲各國以及亞洲的日本,韓國等,音樂劇正以巨大的生命力在文化消費市場爭奇斗妍。成為大眾文化的一顆名珠。(三)音樂劇的探索期美國的歷史雖短,但為使人類賞心悅目卻貢獻了種類繁多的娛樂。十九世紀,城市如雨後春筍在全美各地建立起來,於是應運而產生兩種以城市觀眾為對象的娛樂形式:輕歌舞劇(Vandevi11c)及其更為粗俗的姐妹劇種---滑稽表演(Burlesque)。輕歌舞劇適合每個人的口味,每周的節目單上有雜技,魔術,舞蹈、動物表演。單口相聲(monologist)唱歌和滑稽戲等等。輕歌舞劇的來源很多:合法劇院的幕間特別節目、黑人歌曲表演、賣野葯的玩意兒,英國音樂廳的表演和只供男觀眾欣賞的下流,見不得人的「音樂沙龍」。

音樂劇(Musical theater)是由喜歌劇及輕歌劇(或稱「小歌劇」)演變而成的,早期稱作「音樂喜劇」,後來簡稱為「音樂劇」,是19世紀末起源於英國的一種歌劇體裁,是由對白和歌唱相結合而演出的戲劇形式。音樂劇熔戲劇、音樂、歌舞等於一爐,富於幽默情趣和喜劇色彩。它的音樂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眾的歡迎。音樂劇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匯和英國的倫敦西區。因此百老匯音樂劇這個稱謂可以指在百老匯地區上演的音樂劇,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匯風格的音樂劇。 音樂劇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的輕歌劇(Operetta)、喜劇(Comedy)和黑人劇(Minstrel Shows)。初期的音樂劇並沒有固定劇本,甚至包含了雜技、馬戲等等元素。自從1927年演藝船(畫舫璇宮)開始著重文本之後,音樂劇開始踏入它的黃金歲月。這時期的音樂劇多宣揚樂觀思想,並經常以大團圓的喜劇結局。直至1960年代搖滾樂和電視普及之前,音樂劇一直是最受美國人歡迎的娛樂和演藝形式。1980年代以後,英國 倫敦西區(West End)的音樂劇演出蓬勃,已經追上百老匯的盛況。而隨著英國和美國的音樂劇經常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音樂劇也開始在日本、中國、台灣、香港、新加坡等亞洲地區流行。 1893年曾經活躍一時的英國人瓊斯完成了一部後來載入史冊的音樂劇《快樂的少女》,在倫敦王子劇院首演時激起觀眾狂熱反響。劇情故事生動連貫,舞蹈演員即是劇中人物,採用相關的舞蹈動作和話劇式的丑角說白,清晰敘述了這些演員如何千方百計躋身於貴族社會的故事。劇情、音樂、舞蹈、喜劇表演等諸多因素自然組合,令人耳目為之一新。這種初顯形態的音樂戲劇,吸取了18世紀民謠歌劇和19世紀喜歌劇、輕歌劇的表現成分,融人古典舞、民間舞、話劇表演等多種因素,成為獨具風採的新型舞台藝術門類。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音樂劇後來傳播到美國,並在美國得到高度冶煉和發展。美國紐約的百老匯,視其為音樂劇中心,甚至將音樂劇統稱為百老匯音樂劇。美國音樂劇的內容,偏重於談情說愛及幽默風趣,音樂輕松愉快,演出方式往往比較富麗堂皇,但仍不失其主要風格。其典型代表人物科恩人稱「百老匯音樂劇之父」。 20世紀同樣引人注目的還有格什溫的《開始奏樂》(1927年)、《瘋狂的女郎》(1930年)、《我為你歌唱》(1931年)以及1935年創作的黑人民間音樂劇《波吉與貝絲》,其中的《我為你歌唱》因為劇中諷刺了美國總統選舉中的弊病,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並成為第一部獲得「普利策獎」的音樂劇。 自20世紀20年代起,百老匯名家輩出,經典佳作頻頻登台,商業操作生意興隆,持續鑄造數十年的輝煌。百老匯音樂劇發展史上,除科恩、格什溫兄弟等風雲人物外,在40、50年代有過密切合作的作曲家羅傑斯和劇作家哈默斯坦也為音樂劇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他倆合作的《俄克拉荷馬》於1943年3月在紐約聖詹姆斯劇院首演,獲得空前成功。這是一部反映農村青年愛情生活的故事。其中女主人公勞芮做夢的場景,描寫夢幻中與戀人克萊的綿綿情語——僱工加德與克萊斗毆,勞芮相阻——勞芮在加德追逐下奔跑、掙扎……最後從夢中驚醒。德蜜爾在這里巧妙運用雙人舞、三人舞,與劇情和諧巧妙的結合,舞姿舞步做了民俗化、美國化的改革,以區別古典概念的芭蕾舞。《俄克拉荷馬》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成功實踐了多種要素的完美綜合。此後,羅傑斯和哈默斯坦又合作完成了《旋轉木馬》、《南太平洋》、《國王與我》。還有一部中國觀眾十分熟悉的音樂劇。這就是《音樂之聲》。這部音樂劇後來被搬上了銀幕,作品中的許多歌曲,可謂膾炙人口,流傳甚廣。 美國百老匯音樂劇的形成具有多元化的音樂內容,它從18世紀30年代出現的民謠歌劇開始,又不斷匯融了歐洲其它歌舞的表演特徵,加之黑人早期的黑面人游藝表演藝術,到19世紀末為音樂劇演藝藝術的成型奠定了基礎.在整個20世紀,美國音樂劇發展的千姿百態,大眾化的娛樂性和商業化的盈利性是百老匯音樂劇的具體表現.

9. 音樂劇起源

音樂劇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的輕歌劇(Operetta)、喜劇(Comedy)和黑人劇(Minstrel Shows)。

初期的音樂劇並沒有固定劇本,甚至包含了雜技、馬戲等等元素。自從1927年《演藝船》(畫舫璇宮)開始著重文本之後,音樂劇開始踏入它的黃金歲月。這時期的音樂劇多宣揚樂觀思想,並經常以大團圓的喜劇結局。

直至1960年代搖滾樂和電視普及之前,音樂劇一直是最受美國人歡迎的娛樂和演藝形式。1980年代以後,英國倫敦西區(West End)的音樂劇演出蓬勃,已經追上百老匯的盛況。

後來出現法語音樂劇(如《悲慘世界》[後改編為英文版]、《星夢Starmania》、《鍾樓怪人》、《羅密歐與茱麗葉》、《小王子》等),德語音樂劇(如《伊麗莎白》、《吸血鬼之舞》、《麗貝卡》、《魯道夫》等),以及由其他各種不同語言寫成的音樂劇。

(9)樂劇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與歌劇比較:

和歌劇的區別是,音樂劇經常運用一些不同類型的流行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的樂器編制;在音樂劇裡面可以容許出現沒有音樂伴奏的對白;而音樂劇裡面亦沒有運用歌劇的一些傳統,例如沒有了宣敘調和詠嘆調的區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聲唱法。

但音樂劇和歌劇的區分界線仍然有不少學者爭議,例如格什溫(Gershwin)作曲的《波吉與貝絲》(台灣翻譯「乞丐與盪婦」)(Porgy and Bess)就曾同時被人稱作歌劇、民謠歌劇(Folk Opera)和音樂劇。一些音樂劇如《悲慘世界》是從頭到尾都有音樂伴奏,而一些輕歌劇如《卡門》卻有對白。

音樂劇普遍比歌劇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樂劇甚至是沒有劇本的歌舞表演。雖然著名的歌劇作曲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在十九世紀中期已經提出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認為音樂和戲劇應融合為一。

但在華格納的樂劇(music drama)裡面音樂依然是主導。相比之下,音樂劇里戲劇、舞蹈的成份更重要。

閱讀全文

與樂劇歷史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