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康氏發展歷史

康氏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3 06:10:33

『壹』 中國歷史上有沒有姓康的皇帝

沒有姓康的皇帝,不止如此,就算推算康姓改姓之前也沒有.以下資料可供參考:

關於康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出自姬姓。周武王滅商後,把同母幼弟姬叔封在康,故稱康叔。武王死後,成王即位,因年幼,由周公攝政,三監(管理商朝舊臣封地的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勾結武庚(商紂王後裔)和東方夷族反叛,後被周公平定。之後,便大規模地分封諸侯,把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分封給當時素負賢名的康叔統治,並改封康叔為衛君,建立衛國,故又稱衛康叔。康叔把衛國治理得很好,聲譽日益上升,到周成王親政時被舉為司寇,權位高於其他諸侯。他死後謚號是"康",其後便有以謚號為氏,或以封邑為氏,稱康氏。史稱康姓正宗。
漢代時,西域康居國派遣他們的王子來到中國,表示對漢朝皇帝的誠心,那位王子到達我國後就在河西落腳待詔,後來就定居河西,其後子孫以國為姓,稱康氏。到隋唐時,這個位居東亞的國家仍然存在,被稱為康國。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登基後,為避其名諱,令"匡"氏改為音近的"康"氏。
突厥(公元6世紀在今新疆境內的游牧部落,西魏時建立政權,隋之前疆域最廣)族中有康姓。

康姓歷史名人
康有為:近代維新派著名領袖。1895年聯合會試舉人上書朝廷,為"公車上書"。1898年依靠光緒帝發動了維新運動,但遭鎮壓,逃亡日本。民國6年(1917年)7月和張勛擁清朝廢帝溥儀復辟,十二天後失敗。著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大同書》等。
康廣仁:康有為之弟。參與維新變法,戊戌政變時被捕入獄,與譚嗣同等同時在北京菜市口被殺,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僧會:三國時高僧。世居天竺。他通天文、讖緯之學,尤嫻經律。247年到建夜,孫權為之建塔,因始有佛寺,於是江蘇佛法始興。
康 泰:三國時吳國人,為中國早期遠行到海外的旅行家之一。約在公元226年和朱應出使扶南(今柬埔寨)等國,曾經歷和傳聞的國家有一百數十個,並曾在扶南會見天竺(今印度)使臣,歸國後撰有《吳時外國傳》。
康再遇:北宋大將,曾為宋太祖立下了開國戰功,康氏自此顯達當朝。
康昆侖:西域康國人,唐代琵琶演奏家,德宗貞元時有"長安第一手"之稱。
康與之:南宋時人。高宗時因上"中興十策"而聞名。他虛構了一個理想的社會:純以農業為主,按口授田,自力耕織,平均分配生活資料,無私有制,無戰爭和剝削,反映了一種烏托邦思想。著有《昨夢錄》。
康 海:明代文學家,曾任翰林院編修,為"前七子"之一。所作雜劇、散曲、詩文集多種。

『貳』 康姓歷史名人及貢獻

康大和 康大和(1507~1577),字原中,明正德二年(1507)出生於莆田縣崇福里礪山(礪峰)(今莆田市秀嶼區月塘鄉前康村),嘉靖十四年(1535)進士,選翰林庶吉士,授編修。時明世宗禮佛拜道,醮事不斷,竟以青詞(道士齋醮時上奏天神的表章)優劣,衡量翰苑詞臣撰述之高下,以至眾多詞臣潛心奉製取幸。康大和卻不為所動,多次疏諫世宗以國事為重,遠離僧道,停止建醮,世宗不聽。嚴嵩入閣後,大和為其所忌,出仕近二十年,至嚴嵩倒台方復出。 明憲宗時,仙游縣籍翰林檢討鄭紀,針對宦官弄權、朝政腐敗,上《太平十策》,規諫遠姦邪,任忠良、恤民命、興禮教,勵精圖治,重振朝綱。憲宗不納、鄭紀憤然辭官歸養,至孝宗即位方供職,入侍經筵,尋召為國子祭酒,升南京太常少卿、戶部右侍郎等職。任上,屢加獻納,《裁借備荒六事》為孝宗嘉納,官至戶部尚書,史稱「經濟名臣」。 康泰 三國時東吳人,曾和朱應出使扶南等國,途中經歷和傳聞一百多個國家,為中國早期遠行海外的旅行家之一,著有《吳時外國傳》。 康絢 字長明,南朝·梁華山藍田人,初仕北齊,後任梁朝司州刺史衛尉卿,以寬厚之德著稱。其先祖出自康居國人,據《梁書·康絢傳》記載,西域的這一支康氏,他們的王子來到中國,在河西郡落腳待詔,後來就定居河西,並且子孫世代繁衍,變成中華民族的一分子,跟漢人沒有絲毫分別。 康福 五代蔚州(今山西省靈丘)人,仕後唐、晉二朝,皆有政績,所轄之地歲稔倉盈、牛馬遍野。後晉時官至宰相,賜輸忠守正翊亮功臣、加開府儀同三司。 康海 明代文學家。字德涵(1475-1540),號對山、滸西山人、沜東漁夫。陝西省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狀元,任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等。正德五年(1510年),劉瑾被誅,康海受牽連而免職。歸鄉里後,以山水聲伎自娛。他是「前七子」之一,所作 雜劇、散曲、詩文集多種。作品主要有雜劇《中山狼》、散曲集《沜東樂府》、詩文集《對山集》等。 康女 明代人,因「三賢」聞名。據傳,其父年老無子,勸父納妾生子;母病,嘗糞辨病;夫亡,誓不改嫁。 康濤 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畫家,工山水花卉,亦善書。為雍正、乾隆年間畫家,以人物畫著稱,承明代仇英、尤求白描傳統,用筆工整,形象靜逸。所畫《華清出浴圖》,以楊貴妃出浴為題。圖中楊貴妃的雲鬢松挽,身披羅紗。兩個小宮女端著香露,跟隨其後。 康僧會 康居國(今中亞一帶)人,一代高僧。世居於竺,隨父經商,乃移居交趾。十餘歲雙親並亡,遂出家。他通天文、讖緯這學,尤嫻經律。他通天文、讖緯之學,尤嫻經律。247年到三國·吳都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孫權為之建塔,因有佛寺,江蘇一帶亦始興佛法,是江南佛學的創始人。 康子元 唐代經學大師,會稽(今屬浙江省)人,官至宗正少卿。舉賢能治《易經》、《老莊》之學。形成帝王「受命不於天,於其人」,「是為公是,非為公非,蹈道必賞,違善必罰」,主張改革弊政,創立新制之改革思想。成為歷史上改革家而名垂史冊。 康昆侖 西域康國人,唐代著名琵琶演奏家。善彈《道調涼州》、《羽調錄要》等曲,有「長安第一手」之稱。 康日知 唐代靈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西南)人,至檢校尚書左僕射,封會稽郡王。其子康志睦,勇武善馳射,累遷大將軍,因功加檢校尚書左僕射,封會稽郡公。 康再遇 北宋大將,曾為宋太祖立下了開國戰功,位居開國功臣之列,遂加官進爵,門庭榮耀,康氏自此顯達當朝。 康與之 字伯可,一字叔聞,號退軒,滑州(今河南省滑縣東)人,南宋著名學者。曾上書「中興十策」,表現出其渴望公平合理的烏托邦思想。著有《昨夢錄》等。 康進之 棣州(今山東省惠民)人,元代戲曲家,現存其雜劇《李逵負荊》一種。康海:陝西武功縣人,明代文學家,作品多雜劇、散曲、詩文等。曾任翰林院修撰,列「前七子」之一。 康茂才 明朝開國大將。康茂才本來是元廷駐應天城的水軍元帥,朱元璋攻破應天城的時候,康茂才率部投降並願意歸附紅巾軍,朱元璋就讓康茂才做了紅巾軍的水軍頭領。以後,康茂才一直得到朱元璋的重用。比如,朱元璋攻佔了浙東以後,曾派康茂才做那裡的都水營田使,專門負責修築河堤,興建水利工程,恢復農業生產,供給部隊軍需。俗語說得好,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朱元璋對康茂才如此看重,康茂才也就兢兢業業地為朱元璋效力。無論打仗還是搞水利,康茂才都幹得十分出色,立下了許多功勞。 康茂林 明朝開國大將。與康茂才兄弟二人為朱元璋手下大將,明朝建國後,封康茂林在山東青州府為衡王,建衡王府。 康濟鼐 清代西藏貴族。曾因功被康熙皇帝封為貝子,與阿爾布巴、隆布鼐共同掌管西藏政務。雍正五年(1727年),西藏內部發生叛亂,藏王康濟鼐被殺。 康有為 廣東省南海人,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1895年聯合會試舉人上書朝 梁啟超與光緒和康有為 廷,「公車上書」,要求變法,後依靠光緒帝發動「戊戌變法」,遭慈禧鎮壓。逃亡日本。民國6年(1917年)7月和張勛擁清朝廢帝溥儀復辟,十二天後失敗。著作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孟子微》、《春秋筆修大義微言考》、《孟了微》、《春秋筆修大義微言考》、《大同書》、《中庸注》等,頗受近代學術界的重視。其中的《少年中國說》入選中學生語文課本。 康廣仁 號右博,又號大中,廣東省南海人,系康有為幼弟,曾創《知新報》,辦大同譯書局,發起不纏足會。清末維新變法人士。1897年在澳門主持《知新報》,後又經理上海不纏足會艾書、大同譯書局。1898年,在京協助康有為草擬新政奏稿及聯絡事宜。戊戌政變時遇難。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同薇 字文僴,號薇君,廣東省南海人,康有為長女。自幼不纏足、不穿耳,開中國婦女界風氣之先。15歲即據二十四史編《風俗制度考》,後又翻譯大量日本書籍,助父編纂《日本政變考》、《日本書目志》等。1897年在澳門《知新報》任翻譯。1898年7月與李惠仙(梁啟超夫人)等在上海創辦中國最早由婦女主辦、以婦女為閱讀對象的報刊《女學報》。精國學和英、日語種,為當時新女性之代表。 康克清 江西省萬安人,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卓越領導人,傑出女政治家,朱德夫人。生前為中共中央委員,全國婦聯主席。歷任鄉婦女協會秘書,紅軍總司令部交通大隊政委、女子義勇隊隊長、直屬隊指導員,八路軍總司令部直屬隊政治處總支書記、主任,中央婦委委員,全國婦聯部長、常委、副主席,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秘書長、副主席、主席,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委員。 追問: 我佩服你!謝謝

『叄』 康百萬的發家史

一、「康百萬」的發家史,被認為是傳統豫商農、官、商三位一體思想的集中體現、節。為商而接近統治階層。康家致富抓住的第二個機會,是利用清廷鎮壓白蓮教之際,一邊還是儒學大家。與現代河南商人一樣,賺到錢以後的「康百萬」也去讀書了、相公(各棧房)。開辟水上帝國的「康百萬」,當年毅然打破了河南人骨子裡「尊儒黜商」、「重農輕商」的觀念,大膽經商、陝西開辟了兩個基地、木材以及石頭。時光綿延將近2000年,如今的「新豫商」仍然認為只有立足於河南「農業、資源」大省之上。

二、活在黃土地的人信奉一種觀念、孝,達到做官的目的。

三、農本文化的延續,只不過他們確實都姓康,明清時期河南鞏義康氏的當家人都被稱為「康百萬」。源於中原大地的商業文明,在河南本土相繼出現了子貢。康百萬庄園被認為是全國硬山式建築中最完整、最典型的,河南的商業文化一產生就帶有這種烙印。康百萬庄園就坐落在這里,洛河水在10公里之外由神堤注入黃河,康百萬庄園里有副對聯,「處世無他莫若為善,傳家有道還是讀書」,他們教育子孫從儒進仕、義。

四、早在明清時期,康百萬已經和沈萬三、阮子蘭並稱為中國民間三大「活財神」,到民國時期康家依然是中原三大巨富之一、勇敢賺錢。

五、河南人總是在從仕與經商之間尋找平衡,歷史上的子貢應是典範「康百萬」其實不叫「康百萬」、延續400年的財富故事,同樣也成就了「康百萬」,通過賄賂得到了全軍棉花。康家鼎盛時期,民間稱其「頭枕涇陽、西安,背靠邙山,面臨洛水,講君、臣、父、子,講忠,盡管在山東、大相公(分區負責):種地錢是萬萬年錢,生意錢是年年錢,手藝錢是天天錢。豫商總認為種地才是最長遠,使得「新豫商」還在傳承固守鄉土創業的習慣。當年的康百萬;馬跑千里不吃別家草,相當於分公司,分別任命了老相公(總管),不過是其規模的1/19。風頭正勁的山西喬家大院與之相比、書院、戲樓,腳踏臨沂、濟南,他們的棧房,才可能做大,一邊是商業巨子,鞏義仍是大本營、祠堂,還有自己的林場、石牌坊、造船廠、陵園甚至關押違犯族規之人的建築和豢養兵勇的地方。繁華如過眼雲煙,如今只存留了這240畝的「民間小故宮」訴說著「康百萬」家族歷經12代、最牢靠的營生,「康百萬」也不例外,在此後的歲月中康家經營的商品主要是糧食、棉花,不僅有宅居、布匹的供應特權。

六、距離鄭州100公里、稅務、倉庫的官員,而明代又已經允許商戶介入鹽業。康家發跡始於販鹽,明朝時康家六世祖康紹敬擔任管理地方水陸交通與官鹽、范蠡這類大明星以及經歷了北宋時期的整體繁榮後,「康百萬」成為河南重塑商業文明最能借力的精神源流。為了不離開家,康百萬時期就已經用起了「職業經理人」、小相公(業務人員或重要勤雜人員)。

七、水運造就了北宋的開封。以公益為手段,通過修黃河大堤、建學校、賑災民,贏得民心和朝廷的賞識。

『肆』 幫忙告訴一下」康」姓的來歷

關於康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出自姬姓。周武王滅商後,把同母幼弟姬叔封在康,故稱康叔。武王死後,成王即位,因年幼,由周公攝政,三監(管理商朝舊臣封地的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勾結武庚(商紂王後裔)和東方夷族反叛,後被周公平定。之後,便大規模地分封諸侯,把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分封給當時素負賢名的康叔統治,並改封康叔為衛君,建立衛國,故又稱衛康叔。康叔把衛國治理得很好,聲譽日益上升,到周成王親政時被舉為司寇,權位高於其他諸侯。他死後謚號是"康",其後便有以謚號為氏,或以封邑為氏,稱康氏。史稱康姓正宗。
漢代時,西域康居國派遣他們的王子來到中國,表示對漢朝皇帝的誠心,那位王子到達我國後就在河西落腳待詔,後來就定居河西,其後子孫以國為姓,稱康氏。到隋唐時,這個位居東亞的國家仍然存在,被稱為康國。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登基後,為避其名諱,令"匡"氏改為音近的"康"氏。
突厥(公元6世紀在今新疆境內的游牧部落,西魏時建立政權,隋之前疆域最廣)族中有康姓。

聚集地(遷徙分布)

康氏最早的發源地是康叔被封的衛國,在今河南省的東部、山東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帶。衛國定都於朝歌(今河南省淇縣東北),後遷都楚丘(今河南滑縣東)。至秦代,康姓開始向西、或向東繼續繁衍播遷,以致後來在陝西、山東兩省形成了早期康姓兩個大的族派。魏晉之際,又有河西康氏遷入藍田(今屬陝西)。至唐代,康姓已散居今河南、山東、陝西、甘肅、新疆、山西、河北、安徽等地。康姓南遷始於三國以前。唐初,有康姓渡江南遷到江蘇、浙江一帶。唐玄宗時有靈州人(今寧夏靈武縣)康植封天山縣男(今新疆托克遜縣東北),其孫康日知,舉家南遷浙江省紹興縣定居。北宋初,蔚州人(今河北蔚縣)從征入蜀,後定居四川;同時,康氏還有遷至福建者。明代,江西泰和、湖南邵陽、廣東順德等地均有康姓人物載入史冊,說明康氏分布地更為廣泛。從清代開始,閩、粵康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後又有移居海外者。
康姓,在台灣為第七十九個大姓,以屏東、嘉南等地為最多。現台灣的屏東、嘉南、台北、苗栗、台中等地,集中了大量康姓。在台灣其他各地,也有康姓人士的蹤跡,可謂遍布台灣的每個角落。

堂號
"會稽堂":唐朝時有康志睦,身材魁梧,善於騎馬射箭,官大將軍。後來討平張韶,昇平盧節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亂,加檢校尚書右僕射,封為會稽郡公。康姓因以"會稽"為號。
康氏還以"京兆"為堂號。

歷史名人
康有為:近代維新派著名領袖。1895年聯合會試舉人上書朝廷,為"公車上書"。1898年依靠光緒帝發動了維新運動,但遭鎮壓,逃亡日本。民國6年(1917年)7月和張勛擁清朝廢帝溥儀復辟,十二天後失敗。著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大同書》等。
康廣仁:康有為之弟。參與維新變法,戊戌政變時被捕入獄,與譚嗣同等同時在北京菜市口被殺,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僧會:三國時高僧。世居天竺。他通天文、讖緯之學,尤嫻經律。247年到建夜,孫權為之建塔,因始有佛寺,於是江蘇佛法始興。
康 泰:三國時吳國人,為中國早期遠行到海外的旅行家之一。約在公元226年和朱應出使扶南(今柬埔寨)等國,曾經歷和傳聞的國家有一百數十個,並曾在扶南會見天竺(今印度)使臣,歸國後撰有《吳時外國傳》。
康再遇:北宋大將,曾為宋太祖立下了開國戰功,康氏自此顯達當朝。
康昆侖:西域康國人,唐代琵琶演奏家,德宗貞元時有"長安第一手"之稱。
康與之:南宋時人。高宗時因上"中興十策"而聞名。他虛構了一個理想的社會:純以農業為主,按口授田,自力耕織,平均分配生活資料,無私有制,無戰爭和剝削,反映了一種烏托邦思想。著有《昨夢錄》。
康 海:明代文學家,曾任翰林院編修,為"前七子"之一。所作雜劇、散曲、詩文集多種。

『伍』 康姓的由來從哪朝開始有的

康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8%,在中國姓氏排名中,居第75位。分布廣泛,尤以安徽、四川、甘肅、山東、陝西等省為多,這五省康姓約佔全國漢族康姓人口的63%。 康姓最早由姬姓分衍而來,這可以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以前的西周時代。據《史記·衛康叔世家》記載,周武王姬發有個同母的弟弟叫姬封,西周初被封於康城,這就是後來的康叔。 東周時期,有周定王之同母弟劉康公者,康為其名,後世子孫取以為姓,也稱康氏,這支康姓的得來距今已經有2600多年的歷史。康氏姓源,除了姬姓的後裔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支,即漢朝時臣服於我國的西域康居國。《梁書·康絢傳》載:「漢臣西域康居遣侍子待詔河西,因留,其後氏焉,望出京兆、東平、會稽。」這一支來自西域的康氏,出現於距今大約2100年以前大漢聲威遠播之時,雖然出自異域,但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宋代,康氏人口又匯入「匡」氏的一支。這是由於北宋初年,其祖為避太祖名諱,「匡」姓一度改為字形相似的「主」姓。但政和年間,朝廷又認為主姓豈能民姓中所有,遂令其再度改為「康」姓或「正」姓。康姓在少數民族中也廣泛的存在著。《隋書》載:「突厥亦有康姓」,此外,金時女真人納喇(亦作納蘭)氏、清時滿洲八旗赫舍里氏、達斡爾族華力提氏漢姓為康,還有瑤、彝、蒙古、東鄉、土家、回、羌、朝鮮等族均有康姓。

『陸』 康姓氏的歷史、文化與傳承

康(Kāng)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
為康叔後裔,以祖上謚號(或曰封邑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 康氏圖騰
載,周武王少弟康叔謚號「康」,後人有以其謚號為氏者,是為河南康姓。周武王滅商後,把同母幼弟姬叔封在康,故稱康叔。武王死後,成王即位,因年幼,由周公攝政,三監(管理商朝舊臣封地的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勾結武庚(商紂王後裔)和東方夷族反叛,後被周公平定。之後,便大規模地分封諸侯,把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分封給當時素負賢名的康叔統治,並改封康叔為衛君,建立衛國,定都朝歌(今河南淇縣),故又稱衛康叔。康叔把衛國治理得很好,聲譽日益上升,到周成王親政時被舉為司寇,權位高於其他諸侯。他死後謚號是「康」,其後便有以謚號為氏,或以封邑為氏,稱康氏。史稱康姓正宗。
2、出自漢代西域康居國王子之後裔
以國名為氏。據《梁書·康絢傳》所載,漢代時,西域康居國派遣他們的王子來到中國,以示臣服,漢代在西域設置都護,那位王子到達我國後就在河西落腳待詔,後康居國王子定居河西(河西走廊與湟水流域一帶),其後人以國為氏,是為甘肅康姓。到隋唐時,這個位居東亞的國家仍然存在,被稱為康國。
3、出自古代突厥族有康氏
據《隋書》載:「突厥亦有康姓」。突厥為公元6世紀在今新疆境內的游牧民族。西魏時建立政權,康居王定居河西,主要是繁衍於我國的西北一帶。關於這個康居國,根據《漢書·西域傳》的記載「高長安城一萬二千里」,擁有現在新疆以及蘇俄中亞之地。隋之前疆域最廣,族中有康姓。
4、出自匡姓
為避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名諱,匡氏改為康氏。據《宋史》載,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登基後,為避其名諱,令「匡」氏改為音近的「康」氏。
5、出自少數民族中有康姓
① 金時女真人納喇氏、清時滿洲赫舍里氏、達斡爾族華力提氏,漢姓為康。 ② 今瑤、蒙、土、羌等族均有康姓。
編輯本段得姓始祖
康 叔 據《元和姓纂》和《姓苑》等書記載,載,漢族的康姓,出現於距今大約3000多 康氏始祖--康叔
年以前,他們的始祖康叔。康叔為周武王少弟,初被封於康(今河南省禹縣),故稱康叔。 武王死後,年幼的成王繼位,由周公旦輔政,這引起武王胞弟管叔、蔡叔、霍叔的不服,殷紂的後裔武庚便聯合他們以及夷族反叛。 周公平叛後,把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分封給康叔統治,康叔在封地建立衛國,管理那裡的殷室遺民,將衛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對穩固周王朝統治起到很大作用。 康叔死後,謚號為「康」,即「使民安樂」之意。康叔後人以其功績、聲譽為榮,取其謚號為氏,稱康姓,康叔自然成為康姓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康姓最早發源於衛國,國都朝歌(今河南淇縣),衛國第一代國君衛康叔逝世後謚號「康」,其後裔有以謚號為姓。衛國所轄范圍:今河南東部、山東西部、河北西南部一帶。 康姓早期播遷緣於衛都的遷移,范圍止於河南北部。 秦時,康姓主要徙陝西、山東二地,故早期康姓在此二地繁衍旺盛,遂有京兆、東平兩大郡望。 魏晉南北朝時期,甘肅康姓為避戰亂,徙藍田(今陝西省藍田西灞河西岸),後漸向東南遷移。 史載,南朝宋時,設華山郡藍田縣,用以安置康穆(初仕後秦河南尹,後舉族眾三千餘人遷湖北省襄陽之峴南)族人,並任命穆為秦、梁二州刺史,其子孫亦多仕宦,康穆一支遂枝繁葉茂,人丁興旺。 唐代,有寧夏靈武人康植之孫康日知被封會稽王,其子志睦因功封會稽郡公,後世子孫繁衍昌盛,發展成望族,其家族所在地浙江紹興則為南方各地康姓遷徙之主源。 宋代,因避帝諱而改姓的匡姓,成為康姓新的支脈。另有洛陽康再遇位居開國功臣之列,遂加官進爵,門庭榮耀,顯達當朝。北宋末年到元朝建立期間,改朝換代頻繁,北方多動盪,故有康姓徙遷南方安居樂業。 明代,康姓作為大槐樹移民姓氏之一,分徙於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等地。 從清代開始,閩、粵康姓陸續有人遷至台灣,後又有移居海外者。 今日康姓尤以安徽、四川、甘肅、山東、陝西等省居多,這五省的康姓約佔全國漢族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康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三。

『柒』 關於康氏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中國姓氏的起源作為血脈延續的姓氏,最早出現在中國。從公元前3000年中國第一個姓—風姓開始,中國的姓氏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綿延不絕。有關專家最新研究統計結果表明,中國人曾經使用過的姓氏高達22000個,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歷史。中華文化的統一性和連續性在姓氏的傳承之中得以體現。據考證,中國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時是母系社會,人們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組成,形象的說明最早的姓跟母親有關。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姓和氏的區別:先秦時期,姓和氏含義不同。姓代表血緣關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則是從姓中繁衍出來的分支,是特權和地位的標志,用以區別貴賤,有氏者為貴。所以,先秦時男子稱氏不稱姓。姓和氏的融合:秦代廢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實行郡縣制,氏失去了代表貴賤的意義,逐漸與姓合用,都成為父系血緣傳承的標識。中國現在大多數的姓,都是承襲了產生於周代的氏。《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時候寫的,裡面一共收集了單姓408個,復姓30個,一共438個。發展到後來,總數據說有已達5000個,但是實際應用的,只有1000個左右。世界各國都有「三大姓」的說法,英國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國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國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國是:Schultz,Mueller,Shmidt;俄國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國有張、王、李、趙,四個大姓,歷史悠久,分布廣泛,而且都是皇帝賜姓。根據最新的統計,單是姓張的,就有一億人,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上發表過一篇有關「姓」的論文,文中指出:華人最大的十個姓是: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這十個姓占華人人口40%,約四億人。第二大的十個姓是:徐、朱、林、孫、馬、高、胡、鄭、郭、蕭。占華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個姓是:謝、何、許、宋、沈、羅、韓、鄧、梁、葉。占華人人口10%。接下來的15個大姓是:方、崔、程、潘、曹、馮、汪、蔡、袁、盧、唐、錢、杜、彭、陸。加起來也占總人口的10%。換名話說,在中國十億人口中,有七億人姓了這45個大姓。另外的三億多人的姓,都是比較少見的,象毛、江、白、文、關、廖、苗、池等等。後世之姓,大約有以下幾種來源:1、以氏為姓。氏族社會晚期以至夏、商時代,分支氏族的標號有的也成為後起之姓,如:姬、姜、姒、風、己、子、任、伊、嬴、姚。2、以國名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賜地,西周初年更是實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遍布九州,這些國名便成為其國子孫後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鄭、吳、秦等。周文王封少子於狄域,其子孫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無極縣建立鼓國,後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漢以後外邦人帶來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國,安姓出自安息。3、以邑名為姓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忿生采邑於蘇,忿生後代因此姓蘇。4、以鄉、亭名為氏。如嬴姓秦國的始祖非子的支孫封在邑鄉,得邑氏;至六世孫被周禧王封為邑侯,採食解州。5、以居住地為姓氏。如齊國公族大夫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這四郭便成了姓氏。6、以先人的字或名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姓林。又如齊國大夫童刁的孫子以刁氏傳世。7、以排行為姓氏。如春秋魯國有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8、以官職為姓氏。如西周的職官司、司馬、司空後來均成為姓。又如漢代有治粟都尉,後代便姓粟。9、以技藝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創始者,後世便以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藝為氏。10、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11、以謚號為氏。如庄氏原為楚莊王之後,康氏原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後。12、因賜姓、避諱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國姓「朱」賜給了鄭成功,閩台百姓稱鄭成功為「國姓爺」。又如漢文帝名劉恆,恆氏因而改為常氏。

『捌』 康這個姓氏的起源!

康姓,起源於衛國始祖康叔的謚號。

康氏的始祖,是衛國的康叔。據《史記·衛康叔世家》記載,康叔,本名姬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弟,武王得天下後,被封於康地(今河南禹州),故稱康叔。周武王死後,發生了叛亂,周公姬旦興師平定了叛亂,把商故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衛國,建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姬封被封於衛國後,稱衛康叔。他到衛國後因借鑒殷朝興亡的經驗教訓,愛惜民力,治國得法,因而得到了民眾的擁護。後來,他被周成王任命為周朝司寇,掌握生殺大權。此後,衛康叔的子孫,就以他原來的謚號為姓氏,就是康氏。唐人林寶《元和姓纂》就有記載:「康,衛康叔之孫以謚為姓也。」

康氏姓源,除了康叔這一支漢族後裔外,還有一支來自西域。據《漢書》、《舊唐書》等書記載,古代西域有個康居國,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由於當時大漢聲威遠播,漢成帝時康居國王曾遣王子入漢,從此定居下來。古代還有一個康國,故地在原蘇聯烏茲別克共和國地區,一度曾屬唐管轄。這兩國來中國的使者,來中國後定居下來,他們都以國名為氏,也稱康氏。又據《宋史》記載,宋朝時的匡姓者為避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名諱,皆改姓康氏,但其中主要的還是康叔後裔和西域康居國這兩支。

康叔的後裔早期主要是在今河南北部發展。衛國曾三次遷都,衛文公時遷都楚丘(今河南滑縣東);衛成公時又遷至帝丘(今河南濮陽西南),後被魏所滅;後來又復國遷到野王(今河南沁陽)。幾次遷都,使康氏的後世在更大的范圍內得以繁衍。漢代,康氏有北遷至今河北等省者,也有南遷到江浙一帶的。據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漢代由康居國人到中國定居的康氏,初期居住在今河西走廊一帶;至晉代,因戰亂又遷到藍田(今陝西藍田),後逐漸向東南遷徙。源於北方的康氏,於唐初渡江南遷,定居於江蘇、浙江一帶,並在會稽(今浙江紹興)繁衍昌盛,成為當地的郡望,故南方各地的康氏多出自會稽。唐代,京兆(今陝西西安)也是康氏郡望之一;康氏還分布於今山西、山東等地。宋朝時期,又有遷至四川、福建者。明代,康氏分布更為廣泛,有遷至江西泰和、湖南邵陽、廣東順德等地者。從清代開始,閩、粵的康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後又有移居海外者。

康氏較著名的有:三國時期的康泰,是中國早期到海外的旅行家之一,經歷和傳聞的國家有一百幾十個;三國時的高僧康僧會,康居人,他通天文、讖緯之學,尤嫻經律,是江南佛學的創始人。康承訓,唐朝大將軍;康昆侖,唐代琵琶演奏家,西域康國人。南宋有徵戰的英雄康再遇、康堡裔、康延澤等及學者康與之。元代有書法家康里巙;戲曲作家康進之。明代有文學家康海。近代改良派領袖康有為,世稱「南海先生」,1898年進行變法維新運動,受到鎮壓後逃往國外。著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等書,頗受近代學術界的重視。

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國百家姓氏中,康姓位於第75位。

『玖』 歷史上名字帶康的比較出名的人物

康泰
三國時東吳人。曾和朱應出使扶南等國,途中經歷和傳聞一百多個國家,為中國早期遠行海外的旅行家之一,著有《吳時外國傳》。

康僧會
三國時高僧。世居於竺,隨父經商,乃移居交趾。十餘歲雙親並亡,遂出家。他通天文、讖緯這學,尤嫻經律。他通天文、讖緯之學,尤嫻經律。247年到三國·吳都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孫權為之建塔,因有佛寺,就是江南第一寺「建初寺」(現在的南京大報恩寺)。江蘇、上海(現在上海龍華寺、靜安寺等也是康僧會創立)一帶亦始興佛法,是江南佛學的創始人。形成江南佛教中心。
古金陵大報恩寺(前身為建初寺)是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為紀念其生母所建。工程自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始建,十萬民工,歷時19年基本建成,耗費白銀248.5萬兩。宣德皇帝欽命鄭和參與工程建設,並主持了落成大典。古金陵大報恩寺是皇家寺廟,所有建築皆依皇家規制,其鼎盛時期范圍達「九里十三步」,曾與靈谷寺、天界寺並稱金陵三大寺,是明清時期百寺之首,當時掌管全國佛教事務的專門機構「僧錄司」也設於此。金陵大報恩寺是明初刻經、印經中心,是義學講壇。在明清佛教界地位崇高。 古報恩寺內五彩琉璃塔高約78米,九層八面,琉璃塔因塔體全部用白石和五色琉璃瓷磚砌成而得名。琉璃塔以五色蓮台為基座,塔體自下而上逐層縮小,每層的覆瓦、拱門均用赤、橙、綠、白、青五色琉璃貼面。拱門用五色琉璃構件拼接而成,上有飛天、雷神、獅子、白象、花卉等圖案,造型生動,製作精美。塔頂有黃金製成的寶頂,下面有9級「相輪」,之下為「承盤」。塔頂和每層飛檐下都垂懸金鈴鳴鐸(風鈴)152隻,金鈴聞風而鳴,禪意陣陣。塔身內置有146盞長明燈,由百名少年童子,日夜輪值管燈,使之晝夜長明不熄,每日耗油五十一斤之多,白天光亮耀日,入夜如火龍懸掛,華燈耀月,數十里外可見。古金陵大報恩寺塔是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南京城最負盛名的標志性建築,永樂皇帝賜封該塔為「第一塔」。明散文家張岱稱之為「永樂之大窯器,中國之大古董」。被西方人譽為「中世紀七大奇觀」之一。1856年,金陵大報恩寺和琉璃塔毀於太平天國戰火。

康絢
字長明,南朝·梁華山藍田人。初仕北齊,後任梁朝司州刺史衛尉卿,以寬厚之德著稱。其先祖出自康居國人,據《梁書·康絢傳》記載,西域的這一支康氏,他們的王子來到中國,在河西郡落腳待詔,後來就定居河西,並且子孫世代繁衍。

康子元
唐代經學大師,會稽(今屬浙江省紹興)人,字右昌,號毓奇。唐開元四年(731)丙辰年科進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宗正太卿。舉賢能治《易經》、《老莊》之學。形成帝王「受命不於天,於其人」,「是為公是,非為公非,蹈道必賞,違善必罰」,主張改革弊政,創立新制之改革思想。成為歷史上改革家而名垂史冊。後因,上疏安史隱患不納,遂請旨入閩觀風,居建寧府建陽縣,現有遺跡子元公墓在建陽。為入閩康氏始祖。

康昆侖
西域康國人,唐代著名琵琶演奏家。善彈《道調涼州》、《羽調錄要》等曲,有「長安第一手」之稱。

康日知
唐代靈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西南)人,至檢校尚書左僕射,封會稽郡王。其子康志睦,勇武善馳射,累遷大將軍,因功加檢校尚書左僕射,封會稽郡公。

康澄
五代後唐明宗李嗣源時任大理少卿曾上疏言時事:為國家者有不足懼者五,深可畏者六:三辰失行不足懼,天象變見不足懼,小人訛言不足懼,山崩川竭不足懼,水旱蟲蝗不足懼也;賢士藏匿深可畏,四民遷業深可畏,上下相徇深可畏,廉恥道消深可畏,毀譽亂真深可畏,直言不聞深可畏也。」識者皆多澄言切中時病。若從榮之變,任圜、安重誨等之死,可謂上下相徇,而毀譽亂真之敝矣。然澄之言,豈止一時之病,凡為國者,可不戒哉!系康子元後裔。為入莆(福建莆田)康氏始祖。

康福
五代蔚州(今山西省靈丘)人,仕後唐、晉二朝,皆有政績,所轄之地歲稔倉盈、牛馬遍野。後晉時官至宰相,賜輸忠守正翊亮功臣、加開府儀同三司。

康再遇
北宋大將,曾為宋太祖立下了開國戰功,位居開國功臣之列,遂加官進爵,門庭榮耀,康氏自此顯達當朝。

康與之
南宋著名學者.字伯可,一字叔聞,號退軒,滑州(今河南省滑縣東)人。曾上書「中興十策」,表現出其渴望公平合理的烏托邦思想。著有《昨夢錄》等。

康進之
元代戲曲家。棣州(今山東省惠民)人,現存其雜劇《李逵負荊》一種。

康茂才
明朝開國大將。康茂才本來是元廷駐應天城的水軍元帥,朱元璋攻破應天城的時候,康茂才率部投降並願意歸附紅巾軍,朱元璋就讓康茂才做了紅巾軍的水軍頭領。以後,康茂才一直得到朱元璋的重用。比如,朱元璋攻佔了浙東以後,曾派康茂才做那裡的都水營田使,專門負責修築河堤,興建水利工程,恢復農業生產,供給部隊軍需。俗語說得好,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朱元璋對康茂才如此看重,康茂才也就兢兢業業地為朱元璋效力。無論打仗還是搞水利,康茂才都幹得十分出色,立下了許多功勞。

康大和
公元(1507-1577),字原中,明正德二年(1507)出生於福建莆田崇福里礪山村(今莆田秀嶼區月塘鄉前康村)。
康大和於嘉靖十四年(1534)朝廷秋闈,入京應試,得中二甲進士,嘉靖三十二年(1553)遷升侍講學士,嘉靖四十年(1561),晉升南京工部尚書。明朝皇帝稱贊大和為「一代儒宗」。他是嘉靖、隆慶、永樂三朝元老,學問淵博,治學嚴謹,他為官清正、勤政愛民,為人「朴實敦厚,不事表舉」。其道德文章,為世人所推崇。年輕時被林貞、肅俊所賞識和器重。在學館時他曾書寫「學林」二字於壁上,寓意敬仰工部侍郎林庭機。他還常說:「庭機吾所不及也」。可見他為官為人很謙虛的,致仕歸鄉後,與致仕居家的工部尚書林雲同諸儒,結社賦詩,風雅一時。明神宗萬曆二年(1574),二人應興化郡守呂一靜之邀,續修《興化府志》,為總裁。後與林雲同等續修《郡志》。除總纂《興化府志》(萬曆甲戌志)外,有《礪峰集》、《續莆陽文獻》傳世。

康海
明代文學家。字德涵(1475-1540),號對山、滸西山人、沜東漁夫。陝西省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狀元,任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等。正德五年(1510年),劉瑾被誅,康海受牽連而免職。歸鄉里後,以山水聲伎自娛。他是「前七子」之一,所作 雜劇、散曲、詩文集多種。作品主要有雜劇《中山狼》、散曲集《沜東樂府》、詩文集《對山集》等。

康女
明代人,因「三賢」聞名。據傳,其父年老無子,勸父納妾生子;母病,嘗糞辨病;夫亡,誓不改嫁。

康元積
公元(1559-1613),字日空,號函三,明萬曆辛丑(1600)年進士,任太常寺博士達13年,改任吏科給事時未到任即病逝。光緒《湖南通志》、李元度《南嶽志》、《衡山縣志》中,對他均有簡略的記述,衡岳一帶,則頗為流傳他的故事。其一是:他向明神宗朱翊鈞上《保泰疏》,以「持盈保泰」為宗旨直言時弊,指責朝政,對皇帝和宰相都進行了辛辣的批評,更提出了頗為切合實際的建議。其次隨理學名家王家沐讀書,在王家沐父子死後為他們建「會靈精舍」,每年春秋在此舉行祭禮,兼作教育族中子弟的講學場所。會靈精舍成為繼文定書院而後的由南嶽籍的人手建的又一所書院。在南嶽還留傳一句順口溜就是 「康家祠堂祭得怪,先祭王夫子,後祭康保泰。」康保泰是因為上保泰疏而得來的尊稱。而此處的王夫子,即是王宗沐、王斗溟父子。康元積是王宗沐的門人。王斗溟萬曆甲午(1594)任湖廣左參政,主持鄉試,又為康元積座師。康元積同時受王氏父子兩代的知遇而尊師之情愈重了。第二則是他奉旨封藩回衡山時,發現黃堡驛馬差事使衡山百姓疲於奔命,他致函湖南司道予以裁撤。一舉革了為害衡民的弊政。在上述流傳的故事中,康元積表現出政治、大膽、尊師重道,關心桑梓疾苦。官雖不大,能量卻不小。
《保泰疏》寫於萬曆36年(1608)正月,屢經奏進,直到萬曆40年初方得到當時皇帝和宰相的重視。宰相趙煥讀了《保泰疏》後,嘆為「天下第一人」。明神宗則將康元積由太常寺博士這類閑職改任為吏科給事,進入台省供職。但康元積未等發揮他的才幹而匆匆謝世。《保泰疏》是以中國古代《易》理作為根據,從正月之卦象為「泰」一點,對它的內涵與外延,進行闡釋,結合當時的政治、軍事、社會各方面情況,反復曲盡的分析、申述,以動帝聽。它通篇充滿了宋、明理學的光澤,正如鄒元標在《康元積墓誌銘》中說的:「其文精、暢、奧、邃,置古名臣奏議中,當為心折。」特別值得稱道的是他敢於對皇帝和宰相直言指責。他指責皇帝不能正確對待江西參政姜士昌、御史宋燾和咸寧知縣滿朝薦等人的正言,偏聽妄信而又不理朝政。「致使天下之大,悠悠泛泛,如無舵之舟;大小之政,日趨於頹靡而滿失其初;大小之官,日習於苟且而盡忘其故。」吏部則鬻官賣爵,「吏胥雜流,輒旦夕而得官。」戶部則財困糧空,「太倉無二年儲。」兵部則貪功好大,將疲兵惰,「或剝軍以養寇,或弄兵以修隙。」工部則搞皇親國戚的樓殿營建,對河道、農田基本建設卻馬虎了事。禮部則造成了「民競於偷,士習於躁,縉紳竟於門戶,文章竟於纖靡」的社會風尚。洋洋萬余言,劉部都批評到了,切中時弊,無外乎引起了神宗和宰相們的震動。他在裁革黃堡驛馬的例差致湖南司道書中更大聲疾呼,「衡山地瘠民窮」,驛馬官差所造成的重擔,雖「剜卻百姓心頭之肉」,也難以解決。這種血淚控訴,使湖南當道官員們不得不勉從其請,裁撤了這項吃人的官差,為衡岳人民稍舒困境。衡山人民曾為此立碑記。
康元積20歲左右受業於王宗沐,難以胡安國的學術思想對他也有影響,加上家學淵源(他祖父康三泉是著名理學家鄒東廓的門人),因而在理學領域涉獵甚深。他專治《春秋》,又旁及諸子百家,佛道內典,著有《麟經約言》、《南嶽筆記》等。他原籍江西安福,因在南嶽讀書,加上祖父康三泉於嘉靖21至31年,十年中兩次來南嶽講學,南嶽又山明水秀,為宋代胡安國、朱熹、張栻,明代湛甘泉、羅洪先、鄒東廓等講授理學的勝地,諸多淵源,使他決定寄籍南嶽。南嶽會靈精舍側有保泰祠,就是康元積的子孫們祭祀之所。

康濤
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畫家,工山水花卉,亦善書。為雍正、乾隆年間畫家,以人物畫著稱,承明代仇英、尤求白描傳統,用筆工整,形象靜逸。所畫《華清出浴圖》,以楊貴妃出浴為題。圖中楊貴妃的雲鬢松挽,身披羅紗。兩個小宮女端著香露,跟隨其後。
康有為
廣東省南海人,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1895年聯合會試舉人上書朝廷,「公車上書」,要求變法,後依靠光緒帝發動「戊戌變法」,遭慈禧鎮壓。逃亡日本。民國6年(1917年)7月和張勛擁清朝廢帝溥儀復辟,十二天後失敗。著作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孟子微》、《春秋筆修大義微言考》、《孟了微》、《春秋筆修大義微言考》、《大同書》、《中庸注》等,頗受近代學術界的重視。

『拾』 康姓的歷史來源和人口數量

康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譜、歷史名人) 姓氏起源

關於康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出自姬姓。周武王滅商後,把同母幼弟姬叔封在康,故稱康叔。武王死後,成王即位,因年幼,由周公攝政,三監(管理商朝舊臣封地的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勾結武庚(商紂王後裔)和東方夷族反叛,後被周公平定。之後,便大規模地分封諸侯,把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分封給當時素負賢名的康叔統治,並改封康叔為衛君,建立衛國,故又稱衛康叔。康叔把衛國治理得很好,聲譽日益上升,到周成王親政時被舉為司寇,權位高於其他諸侯。他死後謚號是"康",其後便有以謚號為氏,或以封邑為氏,稱康氏。史稱康姓正宗。
漢代時,西域康居國派遣他們的王子來到中國,表示對漢朝皇帝的誠心,那位王子到達我國後就在河西落腳待詔,後來就定居河西,其後子孫以國為姓,稱康氏。到隋唐時,這個位居東亞的國家仍然存在,被稱為康國。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登基後,為避其名諱,令"匡"氏改為音近的"康"氏。
突厥(公元6世紀在今新疆境內的游牧部落,西魏時建立政權,隋之前疆域最廣)族中有康姓。
聚集地(遷徙分布) 康氏最早的發源地是康叔被封的衛國,在今河南省的東部、山東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帶。衛國定都於朝歌(今河南省淇縣東北),後遷都楚丘(今河南滑縣東)。至秦代,康姓開始向西、或向東繼續繁衍播遷,以致後來在陝西、山東兩省形成了早期康姓兩個大的族派。魏晉之際,又有河西康氏遷入藍田(今屬陝西)。至唐代,康姓已散居今河南、山東、陝西、甘肅、新疆、山西、河北、安徽等地。康姓南遷始於三國以前。唐初,有康姓渡江南遷到江蘇、浙江一帶。唐玄宗時有靈州人(今寧夏靈武縣)康植封天山縣男(今新疆托克遜縣東北),其孫康日知,舉家南遷浙江省紹興縣定居。北宋初,蔚州人(今河北蔚縣)從征入蜀,後定居四川;同時,康氏還有遷至福建者。明代,江西泰和、湖南邵陽、廣東順德等地均有康姓人物載入史冊,說明康氏分布地更為廣泛。從清代開始,閩、粵康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後又有移居海外者。
康姓,在台灣為第七十九個大姓,以屏東、嘉南等地為最多。現台灣的屏東、嘉南、台北、苗栗、台中等地,集中了大量康姓。在台灣其他各地,也有康姓人士的蹤跡,可謂遍布台灣的每個角落。
堂號
"會稽堂":唐朝時有康志睦,身材魁梧,善於騎馬射箭,官大將軍。後來討平張韶,昇平盧節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亂,加檢校尚書右僕射,封為會稽郡公。康姓因以"會稽"為號。
康氏還以"京兆"為堂號。
歷史名人
康有為:近代維新派著名領袖。1895年聯合會試舉人上書朝廷,為"公車上書"。1898年依靠光緒帝發動了維新運動,但遭鎮壓,逃亡日本。民國6年(1917年)7月和張勛擁清朝廢帝溥儀復辟,十二天後失敗。著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大同書》等。
康廣仁:康有為之弟。參與維新變法,戊戌政變時被捕入獄,與譚嗣同等同時在北京菜市口被殺,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僧會:三國時高僧。世居天竺。他通天文、讖緯之學,尤嫻經律。247年到建夜,孫權為之建塔,因始有佛寺,於是江蘇佛法始興。
康泰:三國時吳國人,為中國早期遠行到海外的旅行家之一。約在公元226年和朱應出使扶南(今柬埔寨)等國,曾經歷和傳聞的國家有一百數十個,並曾在扶南會見天竺(今印度)使臣,歸國後撰有《吳時外國傳》。
康再遇:北宋大將,曾為宋太祖立下了開國戰功,康氏自此顯達當朝。
康昆侖:西域康國人,唐代琵琶演奏家,德宗貞元時有"長安第一手"之稱。
康與之:南宋時人。高宗時因上"中興十策"而聞名。他虛構了一個理想的社會:純以農業為主,按口授田,自力耕織,平均分配生活資料,無私有制,無戰爭和剝削,反映了一種烏托邦思想。著有《昨夢錄》。
康海:明代文學家,曾任翰林院編修,為"前七子"之一。所作雜劇、散曲、詩文集多種。 人口數量不詳

閱讀全文

與康氏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