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米工作的發展歷史
1.0版:首款藍領用戶求職、社交客戶端。
2.0版:功能布局全面改版。
3.0版:UI全面優化,各項功能更加完善
4.0版:支持第三方登錄,職位篩選更直觀
② 大米的發展歷史有哪些
大米
大米是稻穀經清理、礱谷、碾米、成品整理等工序後製成的成品。清理工序就是利用合適的設備,通過適當的工藝流程和妥善的操作方法,將混入稻穀中的各類雜質除去,以提高大米成品的質量,同時利用磁鐵除去稻穀中的鐵釘、鐵屑等,以保證生產安全。礱谷工序就是用橡膠輥礱谷機或金剛砂礱谷機將稻穀的穎殼脫下,並使穎殼與糙米分離。碾米工序即用碾米機碾削、摩擦糙米使皮層和胚乳分離,然後再進行刷米、去糠、去碎、晾米等處理,這樣就可得到所需等級的大米。
大米的歷史
大米的歷史最早的種稻人是長江下游的中國先民,早在 7000年前, 國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種植技術,並把稻米作為主要食糧。
大米是怎麼分類的?
大米分秈米、粳米和糯米三類。秈米由秈型非糯性稻穀製成,米粒一般呈長橢圓形或細長形。根據秈米的收獲季節,分為早秈米和晚秈米兩種。粳米由粳性非型糯性稻穀製成,米粒一般呈橢圓形。根據粳米的收獲季節,分為早粳米和晚粳米兩種。糯米由糯性稻穀製成,乳白色,不透明,也有呈半透明,粘性大,分為秈糯米和粳糯米兩種:秈糯米由秈型糯性稻穀製成,米粒一般呈長橢圓形或細長形;粳米由粳性稻穀製成,米粒一般呈橢圓形。
什麼是糙米?為什麼說糙米營養價值比精製大米高?
稻穀由谷殼、果皮、種皮、外胚乳、糊粉層、胚乳和胚等各部分構成。糙米是指脫去谷殼,保留其它各部分的製品;精製大米( 即通常所說的大米)是指僅保留胚乳,而將其餘部分全部脫去的製品。由於稻穀中除碳水化合物以外的營養成分(如蛋白質、脂肪、纖維素、礦物質和維生素)大部分都集中在果皮、種皮、外胚乳、糊粉層和胚(即通常所說的糖層)中,因此糙米的營養價值明顯優於精製大米。隨著營養科學知識的普及,糙米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喜愛,並被視為"文明病"的剋星,一股食用糙米熱潮正在逐步形成。
什麼是勿淘米?為什麼說勿淘米的營養價值比糙米高?
勿淘米是應用現代高科技專利精確碾制技術與仿生休眠保鮮包裝技術獲得的發明專利產品,全稱為留存胚與糊粉層的勿淘米。其將沒有食用價值或價值不大,卻可能長期食用對人體有害的果皮、種皮、外胚乳三層保護組織全部去盡,而將具有天然營養保健作用的胚芽與糊粉層部分最大限度的留存,在潔凈狀態下規范生產,並採用仿生技術進行休眠保鮮抗菌包裝,食用時為保全營養不可以淘洗。其出成品率較免洗胚芽米提高約8%,生產成本每噸將降低達600多元,其單位重量較糙米更有營養,開封信用較稻穀現場磨米更鮮香。具備現代主食時尚---「鮮」、「綠」、「凈」、「便」、「全」、「香」、「廉」七大特點,即新鮮、綠色無污染、純凈無雜質、食用方便、營養全面、口感新香、價格相對低廉。具有其他同類產品中極高的性價比。
什麼是大米的食用品質?與哪些因素有關?
大米的食用品質是指大米在熟制過程中和食用時所表現出的各種性能,如色澤、滋味、軟硬等。影響大米的食用品質的因素很多,諸如品種類型、加工工藝新陳度、糊化溫度、直鏈澱粉含量、膠凝度等。其中直鏈澱粉含量在18%-25%之間,煮熟後粘性低,吸水性強,出飯率高,米飯顆分明食用品質較差;粳米直鏈澱粉在19%-18%之間,煮熟後粘性較大,吸水性中等,出飯率低,口感好,食用品質較佳。
什麼是方便米飯?
方便米飯是經熱水浸泡或短時間加熱後便可食用的米製品。
方便米飯是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而產生的,早在70年代初便出現在發達國家市場上,並以平均15%的年增長速度迅速發展,經久不衰,方便米飯品種繁多, 國市場上已相繼推出五香牛肉飯、咖喱雞肉飯、香菇雞絲飯、魚香肉絲飯及速凍米飯等。
方便米飯品種多,生產工藝也各異。目前市場上以軟罐頭米飯為主,它不僅能很好保留米飯原有的營養成分和風味,而且便於食用和保存,深受消費者的歡迎。其生產工藝為:大米、陶洗、浸泡、預煮、拌勻、包裝密封、蒸煮殺菌、冷卻、裝箱、成品。
什麼是米粉?
米粉是指以大米為原料,經浸泡、蒸煮、壓條等工序製成的條狀、絲狀米製品,而不是詞義上理解的以大米為原料以研磨製成的粉狀物料。米粉質地柔韌,富有彈性,水煮不糊湯,干炒不易斷,配以各種菜碼或湯料進行湯煮或干炒,爽滑入味,深受廣大消費者(尤其南方消費者)的喜愛。米粉品種眾多,可分為排米粉、方塊米粉、波紋米粉、銀絲米粉、濕米粉、干米粉等。它們的生產工藝大同小異,一般為:大米 — 淘洗 — 浸泡 — 磨漿 — 蒸粉 — 壓片(擠絲)—復蒸 — 冷卻 — 乾燥 — 包裝 — 成品。
什麼是強化米?為什麼強化大米越來越受到重視?
強化米是指在普通大米中添加某些營養素而製成的成品大米。目前,用於普通大米營養強化的營養素主要有維生素、礦物質及氨基酸等。
大米皮層和胚芽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在碾米過程中, 隨著皮層和胚芽的碾脫,所含的營養成分也隨之流失。大米的加工精度越高,營養成分損失也越多。另外,大米在淘洗過程中,也會損失許多的營養成分。對普通大米進行營養強化,不僅可以補充其流失的營養成分,還可以增加大米本身缺乏的一些營養物質,包括維生素b1、維生素b2、尼克酸、賴氨酸、鐵和鈣等。
食用強化米可以改善人們的膳食營養,補充缺少的微量營養素,滿足人體生理的正常需要,減少各種營養缺乏症的發生,從而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這種米粉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很受消費者歡迎。
什麼是清潔米?清潔米有什麼優點?
清潔米又叫免淘米,是一種清潔干凈、晶瑩整齊、符合衛生要求,不必淘洗就可以直接蒸煮食用的大米。普通大米在水中淘洗,不僅要消耗大量的水,而且在淘洗過程中,各種營養成分損失相當大。根據有關資料報道,普通大米經過淘洗,蛋白質成分損失達5.5%~6.1%、鈣損失達18.2%~23.3%、鐵損失達17.7%~46.0%。清潔米是應用特殊工藝生產的免淘大米,避免了做飯時因淘洗而造成營養成分的流失。這種米方便適用,具有較好的貯藏性,風味明顯好於常規貯藏條件下的普通大米,是當前大米的主要產品。
為什麼大米會陳化?陳化米有什麼害處?怎樣防止大米陳化?
大米經過長時間的貯藏後,由於溫度、水分等的影響,大米中的澱粉、脂肪和蛋白質等會發生各種變化,使大米失去原有的色、香、味,營養成分和食用品質下降,甚至產生有毒有害物質(如黃麴黴素等)。
貯存時間、溫度、水分和氧氣是影響大米陳化主要因素,另外大米品種、加工精度、糠粉含量以及蟲霉危害也與大米陳化有密切關系。大米陳化速度與貯存時間成正比,貯存時間愈長,陳化愈重。水分大,溫度高,加工精度差,糠粉多,大米陳化速度就快。不同類型的大米中糯米陳化最快,粳米次之,秈米較慢,因此,為保持大米的新鮮品質與食用可口性,應注意減少貯存時間,保持陰涼乾燥。
為什麼說大米蛋白質營養價值高?
大米蛋白質中,含賴氨酸高的鹼溶性谷蛋白佔80%,賴氨酸含量高於其它穀物,氨基酸組成配比合理,比較接近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蛋白質氨基酸最佳配比模式,大米蛋白質的生物價(bv值)為77,蛋白質效用比率(per值)為2.2(小麥為1.5,玉米為1.1),蛋白質的可消化性超過90%,均高於其它穀物,因此大米蛋白質的營養價值高。
國大米質量是怎樣定等的?
國大米質量是根據加工精度定等的。加工精度指大米背溝和粒面留皮程度。根據國家標准《大米gb1354-86》規定,大米按其加工精度分為特等、標准一等、標准二等、標志著三等4個等級。
③ 有關"米"的定義的歷史變遷
單位制沿革
古代常以人體的一部分作為長度的單位。例如我國三國時期(公元三世紀初)王肅編的《孔子家語》一書中記載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兩臂伸開長八尺,就是一尋。還有記載說:「十尺為丈,人長八尺,故曰丈夫。」可見,古時量物,寸與指、尺與手、尋與身有一一對應的關系。
西方古代經常使用的長度單位中有所謂的「腕尺」,約合52~53厘米,與從手的中指尖到肘之間的長度有密切關系。
也有用實物作為長度單位依據的。例如,英制中的英寸來源於三粒圓而乾的大麥粒一個接一個排成的長度。
多少年來世界各國通行種類繁多的長度單位,甚至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不同時期採用不同的長度單位,雜亂無章,極不統一,對商品的流通造成許多麻煩。所以,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長度單位逐漸趨於統一,這個進程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開始了。
1790年法國國民議會通過決議,責成法國科學院研究如何建立長度和質量等基本物理量的基準,為統一計量單位打好基礎。次年,又決定採用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的四分之一的千萬分之一為長度單位,選取古希臘文中「metron」一詞作為這個單位的名稱,後來演變為「meter」,中文譯成「米突」或「米」。從1792年開始,法國天文學家用了7年時間,測量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並根據測量結果製成了米的鉑質原器,這支米原器一直保存在巴黎檔案局裡。
法國人開創米制後,由於這一體制比較科學,使用方便,歐洲大陸各國相繼採用。
後來又作了測量,發現這一米原器並不正好等於地球子午線的四千萬分之一,而是大了0.2毫米。人們認為,以後測量技術還會不斷進步,熱必會再發現偏差,與其修改米原器的長度,不如就以這根鉑質米原器為基準,從而統一所有的長度計量。
1875年5月20日由法國政府出面,召開了20個國家政府代表會議,正式簽置了米制公約,公認米制為國際通用的計量單位。同時決定成立國際計量委員會和國際計量局。到1985年10月止,米制公約成員國已有47個。我國於1977年參加。
國際計量局經過幾年的研究,用含鉑90%、銥10%的合金精心設計和製成了30根橫截面呈X琪的米原器。這種形狀最堅固又最省料,鉑銥合金的特點則是膨脹系數極小。這30根米原器分別跟鉑質米原器比對,經過遴選,取其中一根作為國際米原器。1889年,國際計量委員會批准了這項工作,並且宣布:1米的長度等於這根截面為X形的鉑銥合金尺兩端刻線記號間在冰融點溫度時的距離。
其餘一些米原器都與國際米原器作過比對,後來大多分發給會員國,成為各國的國家基準,以後每隔幾十年都要進行周期檢定,以確保長度基準的一致性。
然而實際上米原器給出的長度並不一定正好是1米,由於刻線工藝和測量方法等方面的原因,在復現量值時總難免有一定誤差,這個誤差不小於0.1微米,也就是說,相對誤差可達1×10e(-7)。時間長了,很難保證米原器本身不會發生變化,再加上米原器隨時都有被破壞的危險。所以,隨著科學與技術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希望把長度的基準建立在更科學、更方便和更可靠的基礎上,而不是以某一個實物的尺寸為基準。光譜學的研究表明,可見光的波長是一些很精確又很穩定的長度,有可能當作長度的基準。19世紀末,在實驗中找到了自然鎘(Cd)的紅色譜線,具有非常好的清晰度和復現性,在15攝氏度的乾燥空氣中,其波長等於 y=6438.4696×10e(-10)米。
1927年國際協議,決定用這條譜線作為光譜學的長度標准,並確定1米=1553164.13yCd,人們第一次找到了可用來定義米的非實物標准。
科學家繼續研究,後來又發現氪( 86 Kr)的橙色譜線比鎘紅線還要優越。1960年,在第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上,決定用氪(86Kr)橙線代替鎘紅線,並決定把米的定義改為: 「米的長度等於相當於氪(86Kr)原子的2P10到5d5能級之間躍遷的輻射在真空中波長的1650763.73倍。」
這個基準的精確度相當高,相對誤差不超過4×10e(-9)
④ 米的發展歷程
1688年,英國哲學家和教士約翰·威爾金斯(John Wilkins)提出需要一個十進制的標準的長度單位系統。
1675年,義大利科學家提托·李維歐·布拉提尼(Tito Livio Burattini)首次在論文中使用了metro cattolico這個詞,該詞是由希臘語μέτρον καθολικόν(métron katholikón)衍生而來的,意為一種通用測量單位。
1789年法國大革命勝利後,國民公會令法國科學院組織一個委員會來標準的度量衡制度。委員會提議了一套新的十進制的度量衡制度,並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子午線上從地球赤道到北極點的距離的一千萬分之一(即地球子午線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標准單位。他們將這個單位稱之為mètre,後來演變為meter,中文譯成「米突」或「米」。1791年,該方案獲法國國會批准。 19世紀,人們又作了測量,發現米原器並不正好等於地球子午線的四千萬分之一,而是大了0.2毫米。人們認為,以後測量技術還會不斷進步,勢必會再發現偏差,與其修改米原器的長度,不如就以這根鉑質米原器為基準,從而統一所有的長度計量。
1875年5月20日由法國政府出面,召開了20個國家政府代表會議,正式簽置了米制公約,公認米制為國際通用的計量單位。同時決定成立國際計量委員會和國際計量局。到1985年10月止,米制公約成員國已有47個。中國於1977年參加。 1792-1799年,在法國天文學家捷梁布爾和密伸的領導下,對法國敦克爾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進行了測量。1799年根據測量結果製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鉑質原器——鉑桿,以此桿兩端之間的距離定為1米,並交法國檔案局保管,所以也稱為「檔案米」。這就是最早的米定義,而這支米原器一直保存在巴黎檔案局裡。
1889年,在第一次國際計量大會(CGPM)上,把經國際計量局鑒定的第6號米原器(31隻臨時製造的鉑銥合金(90%的鉑和10%的銥)米原器中在0℃時最接近檔案米的長度的一隻)選作國際米原器,並作為世界上最有權威的長度基準器,保存在巴黎國際計量局的地下室中,其餘的原器作為副尺分發給與會各國,成為各國的國家基準。規定在周圍空氣溫度為0℃時,米原器兩端中間刻線之間的距離為1米。1927年第七屆國際計量大會又對米定義作了嚴格的規定,除溫度要求外,還提出了米原器須保存在1標准大氣壓下,並對其放置方法作出了具體規定。
然而實際上米原器給出的長度並不一定正好是1米,由於刻線工藝、材料變形和測量方法等方面的原因,在復現量值時總有一定誤差,約為0.1微米(0.1μm)。此外,萬一米原器損壞,復制將無所依據,特別是復製品很難保證與原器完全一致,給各國使用帶來了困難。 19世紀末,科學家在實驗中找到了自然鎘(Cd)的紅色譜線,具有非常好的清晰度和復現性,在15攝氏度的乾燥空氣中,其波長等於y=6438.4696×10-10米。1927年國際協議,決定用這條譜線作為光譜學的長度標准,並確定1米=1553164.13y Cd,人們第一次找到了可用來定義米的非實物標准。
科學家繼續研究,後來又發現氪(86Kr)的橙色譜線比鎘紅線還要優越。1960年,在第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CGPM)上,決定用氪(86Kr)橙線代替鎘紅線,並決定把米的定義改為:「米的長度等於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級之間躍遷的輻射在真空中波長的1650763.73倍」。這一自然基準,性能穩定,沒有變形問題,容易復現,而且具有很高的復現精度,相對誤差不超過4×10-9,相當於在1千米長度測量中不差4微米。
20世紀60年代以後,由於激光的出現,人們又找到了一種更為優越的光源,用激光代替氪譜線,可以使長度測量得更為准確。只要確定某一時間間隔,就可從光速與這一時間間隔的乘積定義長度的單位。 米的各級單位單位名稱符號數值單位名稱符號數值分米dm10-1m十米dam101m厘米cm10-2m百米hm102m毫米mm10-3m千米km103m微米μm10-6m兆米Mm106m納米nm10-9m吉米Gm109m皮米pm10-12m太米Tm1012m飛米fm10-15m拍米Pm1015m註:米又稱「公尺」,千米又稱「公里」,分米又稱「公寸」,厘米又稱「公分」,毫米又稱「公釐」,飛米又稱「費密(fermi)」。
換算關系參考:《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 米與非法定計量單位間的換算單位名稱符號1非法定計量單位與米換算1米與非法定計量單位換算市裡-5002×10-3市引-33.333 330.03市丈-3.333 330.3市尺-0.333 333市寸-0.033 3330市分-0.003 33300市厘-0.000 333000英里mi1 609.3440.621 4×10-3碼yd0.914 41.093 61英尺ft0.304 83.280 84英寸in0.025 439.370 08埃Å10-101010天文單位AU149 597 870 700-光年l.y.9 460 730 472 580 800-換算關系參考:《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公報。
⑤ 大米在歷史上的幾次重大發展
從物種分布來看,大約在5萬年前,在雲南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的稻屬植物。故推測亞回洲最早種植稻穀的地區應該答是雲南地區。世界上近一半人口,都以大米為食。大米的食用方法多種多樣,有米飯、米粥、米餅、米糕,米酒等。我國科學家袁隆平對雜交水稻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常識社會篇。
⑥ 小米的發展史是什麼
小米1是小米公司專為發燒友級手機控打造的一款高品質智能手機。手機ID設計全部由小米內部來自摩托羅拉的硬體團隊完成,手機生產由富士康和英華達代工。手機操作系統採用小米自主研發的MIUI操作系統。第一代小米手機於2011年10月正式發布,售價1999元.
⑦ 你了解大米的歷史發展嗎
中國水稻栽培歷史悠久,在《管子》、《陸賈新語》等古籍中,均有約在公元前27世紀的神農時代播種"五穀"的記載,稻被列為五穀之一。《史記·夏本紀》關於"禹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的記載,表明公元前21世紀,中國人民就已經開始和自然作斗爭,疏治"九河",利用"卑濕"地帶發展水稻。距今約4200餘年前,水稻栽培已從長江中下游推進到黃河中游。到了戰國時期,由於鐵制農具和犁的應用,開始走向精耕細作,同時為發展水稻興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公元前445~前396年)、四川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陝西鄭國渠(公元前246年)等。西漢時四川首先出現了梯田。6世紀30年代,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曾專述了水、旱稻栽培技術。晉《廣志》中並有在稻田發展綠肥,增加有機肥源,培肥地力的記載。反映了當時的種稻技術已有一定水平。魏晉南北朝以後,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間,江南成為全國水稻生產中心地區,太湖流域為稻米生產基地,京能軍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漕運。當時由於重視水利興建、江湖海塗圍墾造田、農具改進、土壤培肥、稻麥兩熟和品種更新等,江南稻區已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拼作栽培體系。中國稻種資源豐富,到明末清初《直省志書》中所錄16個省223個府州縣的水稻品種數達3400多個。另外在育秧、水肥管理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進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在繼承和發展過去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運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使稻作生產獲得了很大的發展。至1984年全國水稻栽插面積達3317.8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為5370.0千克,稻穀總產量達到17825.5萬噸,分別比1949年增加約29%、170%和266%。
⑧ 水稻的發展史
* 水稻歷史資料 *
中國水稻栽培歷史悠久,在《管子》、《陸賈新語》等古籍中,均有約在公元前27世紀的神農時代播種"五穀"的記載,稻被列為五穀之一。《史記·夏本紀》關於"禹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的記載,表明公元前21世紀,中國人民就已經開始和自然作斗爭,疏治"九河",利用"卑濕"地帶發展水稻。距今約4200餘年前,水稻栽培已從長江中下游推進到黃河中游。到了戰國時期,由於鐵制農具和犁的應用,開始走向精耕細作,同時為發展水稻興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公元前445~前396年)、四川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陝西鄭國渠(公元前246年)等。西漢時四川首先出現了梯田。6世紀30年代,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曾專述了水、旱稻栽培技術。晉《廣志》中並有在稻田發展綠肥,增加有機肥源,培肥地力的記載。反映了當時的種稻技術已有一定水平。魏晉南北朝以後,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間,江南成為全國水稻生產中心地區,太湖流域為稻米生產基地,京能軍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漕運。當時由於重視水利興建、江湖海塗圍墾造田、農具改進、土壤培肥、稻麥兩熟和品種更新等,江南稻區已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拼作栽培體系。中國稻種資源豐富,到明末清初《直省志書》中所錄16個省223個府州縣的水稻品種數達3400多個。另外在育秧、水肥管理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進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在繼承和發展過去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運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使稻作生產獲得了很大的發展。至1984年全國水稻栽插面積達3317.8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為5370.0千克,稻穀總產量達到17825.5萬噸,分別比1949年增加約29%、170%和266%。
⑨ 小米的發展史
小米公司2010年4月成立,是一家專注於高端智能手機自主研發的移動互聯網公司,由前Google、微軟、金山等公司的頂尖高手組建。目前已獲得來自Morningside、啟明、IDG和小米團隊4100萬美元投資,其中小米團隊56人投資1100萬美元,公司估值2.5億美元。2010年底推出手機實名社區米聊,在推出半年內注冊用戶突破300萬。此外,小米公司還推出手機操作系統MIUI,當年6月底MIUI社區活躍用戶達30萬。2011年8月16日,小米公司通過媒體溝通會正式發布小米手機、米聊、MIUI是小米科技的三大核心產品。
小米手機[1]是小米公司(全稱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研發的一款高性能發燒級智能手機。手機2011年8月16日發布,售價1999元,採用線上銷售模式在小米科技的官網上進行零售。
小米公司由雷軍創辦,共計七名創始人,分別為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聯合創始人總裁林斌,聯合創始人及副總裁黎萬強、周光平、黃江吉、劉德、洪鋒。
小米名字的由來,小米的LOGO是一個「MI」形,是Mobile Internet的縮寫,代表小米是一家移動互聯網公司;其次是 mission impossible,小米要完成不能完成的任務;當然,我們希望用小米加步槍來征服世界。最後,我們希望「小米」這個親切可愛的名字成為大家的朋友。另外,小米的LOGO倒過來是一個心字,少一個點,意味著小米要讓我們的用戶省一點心。
⑩ 米的歷史
米的歷史(附原文) 2007-02-23 20:51:20| 分類: 基礎知識整理|字型大小 訂閱
米是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是七個基本單位之一。1983年被定義為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的時間內所通過的距離。(第17屆國際計量大會第一號決議)
由於我們已經事先定義光速精確值為299,792,458米每秒,米的這個定義使得它的長度只依賴於一秒的持續時間。現在,光在真空中兩點間傳播的時間長短不再影響光的速度,而是決定著兩點間的距離!
1、米的歷史:
在17世紀80年代,法國的度量衡一團糟,有幾十個單位,其中每一個又有幾十個甚至數百個地方性標准。沒有其它哪個國家由於經濟工業化和計量系統發展的不平衡而出現如此多的問題。早在法國大革命之前,就有政治家呼籲改革度量衡。而且,按照當時流行的盧梭精神,單位應該是在某種程度上「自然」的。
2、秒擺:
Jean Picard, Olaus Rømer 和其它天文學家曾要求將長度單位定義為擺動周期為一秒的擺錘的長度(擺錘的一個周期是它擺起又落回到原位的時間)當時人們已經知道同一個擺錘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擺動周期,所以這樣的一個定義需要為標准擺錘指定一個特定地點。
在1790年當時Autun的主教Talleyrand,向國民委員會遞交了一份關於法國度量衡現狀的報告,他在該報告中建議以巴黎所在緯度——北緯45度處的秒擺的長度作為新的長度單位他還建議巴黎的法國科學院聯合倫敦的英國皇家科學院一起定義一個新的單位。國民委員會、還有隨後的路易十六都支持這個提案,但是後來卻不了了之。
十七世紀九十年代末法國科學院把這個問題交給有史以來最傑出的一個科學委員會來處理。該委員會由拉格朗日、拉普拉斯、Borda、蒙日、Condorcet.等人組成。在科學委員會1791年3月19日提交給科學院的報告中,他們建議放棄秒擺而重新定義一個新單位:以赤道與極點的海平面距離的千萬分之一為一米。
3、地球經線:
從計量學的角度來看,以地球經線長度作為長度標准毫無意義。因為任何兩次經度測量的偏差都會大大超過單位所需要的精度。而且這個定義也不像航海學中的海里,或者天文學中的長度單位那樣與應用有特別聯系。但是這種將基本單位定義為地球大小的一部分的想法符合啟蒙思想所提倡的單位的自然性,就像現在一部分消費者所要求的食品只應含有天然成分一樣。當然,採用這個定義還有其他原因。
18世紀的子午線測量工程就像我們今天的空間計劃或者大型粒子加速器一樣浩大。他們以此挑戰當時的科技極限並檢驗新理論的預言——牛頓的追隨者們認為地球不是正球形。此類工程的卓越程度關系著民族的驕傲,至少自然哲學家們是這么認為的。作為委員會的成員之一的Borda就做了一個具有極高精度的刻度盤以滿足測量工作對角度精度的需要。(他這個刻度盤是以一個新的單位」grade(弧度)」來劃分的,而不是通常使用的度,他戲稱這個新單位是巴比倫制的)
國民委員會於1791年3月26日通過了這一提議,並開始籌備測量工作。在測量結果出來之前,使用「臨時米」以代替飽受批評的「英尺」。
4、子午線測量:
顯然當時還無法測出從北極到赤道整個90度的經線長度,因為還沒有人去過北極。但是如果可以測出子午線上有代表性的一段的長度,其餘部分自然可以算出。測量的兩個端點應當在海平面上,而且要在極點到赤道的經線的中部附近。地球上剛好有這樣一個符合條件的位置,從敦刻爾克到巴塞羅那,跨越了從北極到赤道的經線距離的1/10。這一段距離幾乎全在法國境內,法國人沒有忽略這個有利條件,甚至 Thomas Jefferson.(湯姆斯.傑佛遜)這樣的沒有偏見的觀測者也這么認為。
調查的任務交給了P. F. A. Méchain 和 J. B. J. Delambre。在1792年夏天,Delambre從敦刻爾克的海濱向南開始了他的行程,同時Méchain也從地中海向北出發。他們打算在巴黎南部 300公里遠的Rodez會合。Méchain的那部分路程比較短,但是比較困難,因為要翻越隔開法國和西班牙的比利牛斯山。九月份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了。
法國大革命進行得如火如荼。在短短幾個月間先後同英國、澳大利亞、普魯士、荷蘭以及西班牙開戰。路易十六被斬首,巴黎的暴民殘殺各界人士。恐怖行為隨處可見。在這樣的氣氛下測量員們被有計劃的逮捕。要知道他們測量桿上的旗幟是白色的——保皇黨的顏色。而且他們來自巴黎,自稱只是在測量敦刻爾克與巴塞羅那間的距離,在戰爭期間這個理由聽起來實在太假了以致沒有哪個間諜會使用。
有一次Delambre被抓住了,他被強迫按照共和黨的方式在開赴戰場的志願者前為自己辯解。他的三角學講座並沒能打動軍隊,但還是被一個官員以保護性拘禁的方式從暴民手中解救出來,而且最終在國民議會的命令下被釋放。
1793年8月8日,國民議會解散了作為非共和國機構的科學院。但國家安全委員會同樣決心廢除封建計量制度,他們需要學者們的幫助來實現這一目標。因此它說服了國民議會以原有的科學院成員建立一個新的獨立的臨時性委員會。十一月拉瓦錫被捕,科學委員會要求將其釋放,作為回應,國家安全委員會開除了5個科學委員會成員,Delambre名列其中。科學委員會認清了形勢,開始投入到對舊計量制度的革命性批判的工作中。Delambre由於擔心他們會中止整個子午線測量計劃而接受了「臨時米」。
但是戰爭需要地圖。一個雅各賓派軍用制圖師負責地圖的製作工作。由於需要專業人員,他將Delambre和Méchain帶回了巴黎(Méchain先前已經逃到了義大利的熱那亞,差一點被海盜捉住)
1795年4月7日一道建立新計量名稱的命令(至今仍在使用的米、升、克)使科學委員會重新開始運轉(除了一年前被斬首的拉瓦錫),測量計劃也被要求重新開始。
Delambre在1797年結束了他的那一部分測量任務。但是Méchain還沒有[原文疑少not]來到Rodez。入冬時他病倒了,在給同事的信中他是這樣寫的「我可以犧牲一切,放棄一切,但決不會在測量任務完成前回來。」測量工作因此耽擱了下來。不過Méchain恢復之後繼續他的工作,於1798年9月抵達Rodez。
這時只測量了從敦刻爾克與巴塞羅那所構成的角,邊還不知道。如果知道了這個三角形的任何一邊,其餘各邊就可以算出,進而可以得出子午線的長度。當Méchain在南部測量的時候,Delambre花了33天用一個特殊的標尺測得了一條基線的長度。
在1798年11月28日法國召開了一次由盟國及附屬國的專家參加的國際會議。組委會設立了一個由四個人組成的委員會,每一個委員根據Delambre和Méchain的測量數據(此外還需要關於地球形狀的假定)分別獨立計算米的長度。他們的計算結果一致。米比臨時米要短0.144 lignes。
現在,藉助衛星可以比較容易的測出地球經線的長度,得出的結果實際上比90度經線長度的千萬分之一要短1/5毫米。令人吃驚的不是米的實際長度與定義不符,而是兩個18世紀的測量員竟能得出如此接近的結果。
5、刻在金屬棒上的米
1795年,從前的皇家珠寶商製作了一批鉑棒,都是一臨時米長、4毫米厚、25.3毫米寬,兩端面平行。從中挑出0°C時長度最接近一米的計算值的,於1799年6月被22日放置在國家檔案館,便是眾所周知的米原器。公制於1799年12月10日獲得立法確認。
根據定義,米原器兩端面間有一米長,計量學上稱之為端面量具。端面量具並不是一個好主意,因為任何方式的長度測量都需要接觸端面,標准具會因此被磨損而變短。一個更好的標準是以金屬棒上兩個刻痕作為長度單位,這樣線的位置可以憑視覺斷定。這樣的標准稱作線量具。
由於國際社會的興趣以及法國的倡導,1870和1872年舉行了兩次國際性會議來討論米的國際標准化問題。與會者贊成以更堅固鉑銥合金(銥佔10%,誤差不大於0.0001%)線量具來代替米原器。他們同時建議米的數值以米原器的長度來定義, 「以它當前的狀況」,不再依賴於地球經度。
1875年二十個國家參加了第三次會議,其中有十八個簽署了一項協議,同意建立國際計量局(BIPM)。不過,米標准具的生產十分困難。即使被加熱到極高的熔化溫度,銥的純度仍不超過50%。1874年第一批鑄造的合金棒在1877年被遺棄不用,難題轉交給了倫敦的Johnson, Matthey公司。他們成功了,一個合金棒被加工成了臨時米標准具,盡管它比米原器短0.006毫米。1882年法國又訂購了30個合金棒,其中一個(第六號)在當時的測量精度下與米原器的長度精確吻合。這個合金棒在1889年舉行的第一屆國際計量會議上被宣布為米的國際原型,「從今以後,這個原型在 0°C時的長度將代表公制中的長度單位」。米的國際標准具原型現在仍保存在BIPM。
為了給協議的簽署國分發標准具,國際計量局製造了「國家標准米」,它們是國際標准米原型的復製品,誤差不超過0.01毫米,而且每個都附有相對於標准值的校正系數。
6、用光定義
以光的波長來定義長度單位的想法在19世紀早期就出現了(J. Babinet, 1827),但那時還無法實現這一目標。直到該世紀末,時機成熟了。
白光由不同波長的光混合而成。要以波長來定義長度,首先要得到單一波長的光。只含有一個波長的光——無論波長是多少,如果它存在的話——在人眼看來都只有一種顏色,因此被稱作單色光。
幸運的是單色光似乎不難得到:在廚房的煤氣爐上撒些鹽,當鹽中的納原子被激發時會發出具有單一波長的黃光,與鈉氣路燈的顏色相同。這個波長是鈉原子的特徵值。
1892年3月A. A. Michelson 和 J. R. Benoit 成功的測量了由鎘原子受激發時發出的紅光波長所表示的米單位。Benoit等人在1905年7月提高了測量精度,1907年國際太陽聯盟(IAU)定義了一個用在波長測量方面的新長度單位——「國際埃」,規定鎘紅光的波長為6438.4696 埃。這個值是根據Benoit的實驗結果得出的,這樣一埃就近似等於一米的10的-10次方(1927年國際計量大會CGPM承認了由鎘紅光所定義的測量距離,規定它的波長為 0.643 846 96 微米)1892年以來,隨著科學認識不斷深入,人們發現即使是在最好的分光鏡中,鎘紅光的譜線也有些模糊。後來看出它是由許多條譜線所構成(物理上稱作超精細結構),這影響了光的波長所能確定的長度的精確程度。在同位素被發現之後,人們弄清了光譜模糊的部分原因——光線來自於鎘的各種同位素,它們有著同樣多的質子,但是中子數目不同。對同位素的光譜研究表明,如果原子的質子數和核子數(質子數與中子數之和)都是偶數,它所發出的光就沒有超精細結構。(這種原子沒有原子核自旋,因而也就沒有原子核自旋與電子自旋的耦合,光就完全來自於電子)
1948年第九屆CGPM考慮了以同位素來定義米所需的條件。為了找出最適合作為長度標準的元素,他們重點研究了三種同位素——氪86(36個質子)、汞198(80個質子)和鎘114(48個質子)。負責研究進展的委員會建議新的單位應以真空而非空氣中的波長為基準,而且波長的量值應通過與已知的鎘紅光波長相比來確定,不再參考國際標准米原型。第十屆CGPM(1954)接受了這些提議,根據光波來定義米,並使一埃精確等於10-10米,盡管這個定義於1960年才獲得正式承認。
1957年冬天顧問委員會公布以氪86定義的長度標准,1960年第11屆CGPM在第六號決議中這樣敘述「國際米原型所定義的標准米的精度已不適合當今計量學的需要」,重新定義米為「真空中氪86原子從2p10躍遷到5d5能級時所發出輻射波長的 1 650 763.73 倍」。
在這樣的定義下,要分辨一米的10億分之四已被證明是不可能的,但是即使達到這個精度仍然不能滿足需要。與此同時,激光出現了。激光器所發出的光不僅波長相等,而且相位相同,這為計量學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1983年第17屆CGPM(第一號決議)又以真空中的光速重新定義了米。光速299,792,458 米/秒是1975年第15屆CGPM的推薦值(第二號決議),它在米的定義中的應用使光速成為目前測量精度的極限。
因此,秒,這一在1791年曾被認為是過於武斷的定義,重新成為米的基礎。這恐怕也不是米的最終定義,如果需要更高的精度,目前的定義就需要修正。比如,光速受重力場的影響,但是1983的定義中並沒有考慮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