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淮安文化的歷史
http://www.welao.com/wnw/i/34.htm
http://club.cat898.com/newbbs/printpage.asp?BoardID=1&ID=959160
http://www.auyou.com/auyou/mudidi_info.asp?auto_id=1402&c_oid=4
② 淮安的特色傳統文化資源有哪些
淮安市淮安區(原為縣級淮安市,因原地級淮陰市更名淮安市而改名楚州區,現已改回淮安區)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其淮安區是國務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公布的國家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時年淮安,淮陰非同一城市),秦時置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境內有著名的「下草灣文化」和「青蓮崗文化」遺址。歷史上曾是漕運樞紐、鹽運要沖,駐有漕運總督府,明清鼎盛時與蘇州、杭州、揚州並稱為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有「運河之都」之稱。
淮安人文答萃,歷史上誕生過大軍事家韓信、漢賦大家枚乘、巾幗英雄梁紅玉、《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民族英雄關天培、《老殘游記》作者劉鶚等。淮安是一代偉人周恩來的故鄉,劉少奇、陳毅等許多老一輩革命家也曾在淮安留下光輝的足跡。1986年原縣級淮安市(現淮安區)被國務院評為第二批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淮安是物產富饒的魚米之鄉。西有「日出斗金」的洪澤湖,東有盛產魚蝦鱉蟹的高郵湖、白馬湖。全境平原廣袤,土地肥沃,糧豐林茂,水域寬廣,盛產水產、蔬菜、林果、各類禽畜及優質糧油等農副土特產品,形成了蔬菜、畜禽、生豬、水產、林木等五大主導產業,是全國聞名的綠色農副產品產加銷基地。礦產資源豐富,地下蘊藏有岩鹽、芒硝、凹凸棒土、石油、天然氣等非金屬礦產,已經探明的岩鹽儲量1300億噸,居世界首位。
淮安是新興的工業城市。全市有各類工業企業近3萬家,其中包括淮陰卷煙廠等10戶大型企業集團和江蘇淮安城區清印集團等50戶重點企業,近年來外向型經濟發展迅猛,特別是台資集聚,台灣富士康集團淮安科技城、明基達方電子、台玻集團、康師傅、旺旺、膳魔師等「大個頭」台資企業紛紛來淮投資,正在逐漸形成繼深圳、東莞、崑山之後的國內第四大台資高地。全市初步形成了以特鋼、電子信息和化工新材料三大千億產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同時化工、機械、冶金、紡織、煙草等有一定基礎,豐富了整個工業體系。全市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技術不斷升級,生物工程、節能環保、新興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正在興起。
③ 淮安是什麼文化的中心
淮安,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位於中國江蘇省中部,是淮河與京杭專運河的交點、江淮淮揚文化屬的中心。主要景點有周恩來故居、韓信故里、周恩來紀念館、古淮河文化生態景區、清晏園、缽池山公園、劉鶚故居、關天培祠、鎮淮樓、河下古鎮、明祖陵、鐵山寺森林公園、八仙台風景區等
周恩來故居:周恩來故居位於淮安市西北隅的駙馬巷內,由東西相連的兩個宅院組成。1898年3月5日,周恩來就誕生在這個院落東側的一間房子里。周恩來紀念館坐落在淮安區桃花垠的一個湖心半島上,是一座展現周恩來一代偉人風採的巍巍豐碑。
④ 淮安的歷史事件
大家回答有些雜,有名的有影響的就幾個吧。首推我們的偉大周總理,為我們的祖國付出很多。其次是關天培,愛國將士,捐軀國難。這是主要的。文化名人其次:《西遊記》作者吳承恩 ,《老殘游記》作者劉鶚 ,漢賦大家枚乘、枚皋 ,等等。再其次是歷史名人,如漢朝大將軍韓信 ,宋朝女英雄梁紅玉 。因為後兩者帶給淮安的是商業利益:旅遊。而前者帶來的則是一種民族方面的發展動力。
淮安
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淮安,曾是南船北馬交匯之地,清乾隆年間盛極一時,與運河沿線的揚州、蘇州、杭州並稱為「四大都市」,並享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譽。
淮安歷史上英才輩出,共和國開國總理周恩來就出生在這里,此外還有漢代軍事家韓信,漢代辭賦家枚乘,抗金女英雄梁紅玉,《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民族英雄關天培等,《老殘游記》作者劉鶚也是在淮安長期定居期間創作了《老殘游記》這一名作。
淮安不僅人傑地靈,而且風景優美,沿大運河,環洪澤湖,既可領略自然風光,又可觀賞名勝古跡。境內的盱眙第一山國家森林公園和明祖陵,以及秀美的河湖風光,為淮安新世紀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淮安概況
區號:0517
郵編:223000
位置:位於蘇北平原腹地,京杭大運河與古淮河交匯處,境內有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澤湖。全市總面積1.01萬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218平方公里。
人口:全市總人口近500萬,其中市區人口246萬。
區劃:轄清河區、清浦區、淮陰區(原淮陰縣)、楚州區(原縣級淮安市)和金湖、盱眙、漣水、洪澤4縣。
淮安原名淮陰,於2001年2月1日始改名為淮安。淮安市是江蘇省重要的交通樞紐。古往今來一直是軍事要地。2005年開始通了火車,告別了蘇北一直沒有火車的歷史。
行政區劃
2005年,淮安市轄4個市轄區、4個縣。
淮安市 面積8962平方千米,人口523萬人(2004年)。
清河區 面積 134平方千米,人口 32萬人。郵政編碼223001。
清浦區 面積 293平方千米,人口 32萬人。郵政編碼223002。區人民政府駐承德南路66號。
楚州區 面積1439平方千米,人口119萬人。郵政編碼223200。區人民政府駐淮城鎮。
淮陰區 面積1264平方千米,人口 87萬人。郵政編碼223300。區人民政府駐王營鎮。
金湖縣 面積 737平方千米,人口 36萬人。郵政編碼211600。縣人民政府駐黎城鎮。
盱眙縣 面積2430平方千米,人口 74萬人。郵政編碼211700。縣人民政府駐盱城鎮。
洪澤縣 面積1009平方千米,人口 39萬人。郵政編碼223100。縣人民政府駐高良澗鎮。
漣水縣 面積1656平方千米,人口104萬人。郵政編碼223400。縣人民政府駐漣城鎮。
淮安市概述
淮安地處蘇北腹地,北接連雲港,東北接鹽城市,偏南接揚州市,南鄰安徽省,西連宿遷市。總面積10072平方公里,總人口524.06萬,現轄4縣4區。
淮安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秦時置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境內有著名的"下草灣文化"和"青蓮崗文化"遺址。歷史上曾是潛運樞紐、鹽運要沖,明清鼎盛時與蘇州、杭州、揚州並稱為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淮安人文答萃,歷史上誕生過大軍事家韓信、漢賦大家枚乘、巾帽英雄梁紅玉、《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民族英雄關天培、《老殘游記》作者劉鶚等。淮安是一代偉人周恩來的故鄉,劉少奇、陳毅等許多老一輩革命家也曾在淮安留下光輝的足跡。
淮安是物產富饒的魚米之鄉。西有"日出斗金"的洪澤湖,東有盛產魚蝦鱉蟹的高郵湖、白馬湖。全境平原廣袤,土地肥沃,糧豐林茂,水域寬廣,盛產水產、蔬菜、林果、各類禽畜及優質糧油等農副土特產品,形成了蔬菜、畜禽、生豬、水產、林木等五大主導產業,是全國聞名的綠色農副產品產加銷基地。礦產資源豐富,地下蘊藏有岩鹽、芒硝、凹凸棒土、石油、天然氣等非金屬礦產,已經探明的岩鹽儲量1300億噸,居世界首位。
淮安是新興的工業城市。全市有各類工業企業近3萬家,其中包括淮陰卷煙廠等10戶大型企業集團和江蘇清印集團等50戶重點企業,形成了以化工、機械、冶金、紡織、煙草為主體並具有一定基礎的工業體系。全市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技術不斷升級,生物工程、節能環保、新興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正在興起。
淮安是迅速崛起的交通樞紐城市。境內公路、鐵路、水路四通八達,已經建成和即將建成的京滬、寧宿徐、淮鹽、宿淮、寧淮等五條高速公路在境內交匯,新長鐵路縱貫全境,水運河道縱橫交錯,初步形成了一個以高等級公路為主骨架、水陸並舉的交通網路,凸顯了淮安在江蘇乃至全國的交通樞紐地位。
淮安市位於「日出斗金」的洪澤湖東畔,古老的京杭大運河和年輕的京滬高速公路在這里交匯,璀璨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在這里共輝。市境跨古淮河兩岸,相傳大禹曾至境內治水,「使淮水永安」,市名即淮水安瀾之意。正象那悠悠的淮水,淮安的歷史源遠流長。
早在五六千年前,市境就有先民們活動的蹤跡,並留下載入史冊的「青蓮崗文化」。
~~~~歷史沿革~~~~
夏商周時期
市境已獲相當程度的開發,「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既有邗溝(即淮揚運河)溝通江、淮,又有陸上幹道—善道通達南北,故成為春秋戰國列強爭奪的重要地區,先後為吳、越、楚所有。
秦漢時期
秦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市境始置縣邑有淮陰(今淮陰區碼頭鎮)、盱眙(今盱眙縣城北)、東陽(今盱眙縣馬壩)。在秦末農民大起義中,淮安人民蜂起響應。著名軍事家韓信即於此時仗劍從戎,立下赫赫戰功。西漢年間,市境又增置淮浦(今漣水縣西)、射陽(今楚州區東南)、富陵(今洪澤湖中)等縣。秦漢時期,境內農業生產條件特別是灌溉條件得到顯著改善。東漢末年廣陵太守陳登築高家堰(今洪澤湖大堤)30里,遏淮河洪水,保護農田,並修破釜塘灌溉農田。鐵制農具和牛耕也得到推廣,故雖迭經戰亂農業生產仍有較大發展。同時交通運輸也有改善。秦始皇修築的馳道自境內穿過,陳登則築邗溝西道,使江淮交通更便捷。由此,承平之年,境內手工業和商業比較繁榮,文化也發展到較高水平,漢代興起家學和私學,並涌現出一批文學大家,如漢賦大家枚乘、枚皋父子,「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
魏晉南北朝時期
市境長期處於戰爭和對峙的前沿。長年戰亂帶來的是「江淮之間,赤地千里」的凄慘景象,經濟和文化遭到嚴重破壞。值得一提的是,南齊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以東,淮陰鎮下流雜100戶置淮安縣,「淮安」之名始見。
隋唐五代時期
境內長期處於安定的環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和重新繁榮。其間大運河的開鑿和淮北鹽場的建灘對市境的繁榮產生了巨大的作用。隋大業年間,自洛陽至揚州的漕運(供給皇糧的水上運輸)要道——大運河鑿成,境內則成為漕運重要孔道。自隋至清末,朝廷一直在淮安設置官署,委派大員掌管、督辦漕運。唐初,漣水成為全國四大鹽場之一。為運銷淮鹽,垂拱年間開運鹽河,淮安鹽運又興。楚州(治今楚州淮城)、泗州(治今盱眙縣城對岸)成為運河沿線的兩座名城,其中楚州被白居易譽為「淮水東南第一州」。
宋元時期
北宋年間,境內較為太平,漕運、鹽運得到進一步發展。政府鼓勵墾殖,修復和增建灌溉設施,引進推廣「占城稻」。「黃柑紫蟹見江海,紅稻白魚飽兒女」,正是這一時期的生動寫照。南宋和金、元對峙時期,市境再度成為前線,遭受兵火的長期荼毒。經歷長期戰亂,市境一片凄涼。而由黃河奪淮帶來的頻繁水災,又使市境雪上加霜,益加蕭條。宋元時期,境內文化在太平之年有所發展,府、州、縣學普遍建立,受教育者增多。文化名人也頗多,如著名詩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主修《奉元歷》的著名盲人天文歷算家衛朴,開明清寫意畫先河的著名畫家龔開,《畫鑒》作者、著名書畫鑒賞家和理論家湯卮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盱眙第一山的宋元題刻,其中不乏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趙孟兆頁等大家的珍品。
明清時期
境內置淮安府。明永樂年間,淮安漕運又興,清江浦開始興起。明中葉以後,黃河全流奪淮,境內水患愈演愈烈,農業衰落,魚米之鄉的盛景不再。明清兩朝都委派大員駐淮治河。以清江浦河軸心的兩淮城市扼漕運、鹽運、河工、榷關、郵驛之機杼,進入鼎盛時期,與揚州、蘇州、杭州並稱運河線上的「四大都市」。兩淮城市的繁華,帶來了人文薈萃的局面。明清兩朝僅山陽(今楚州)一縣就有進士200餘人,河下鎮還出了狀元、榜眼、探花,留下「河下三鼎甲」的佳話。這里還產生了《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著名經學大師閻若璩,「揚州八怪」之一的花鳥畫家邊壽民,中醫四大經典之一《溫病條辨》的作者吳鞠通等一批名人。
民國時期
淮安府撤銷,市境大部始屬淮揚道,後屬淮陰行政督察區。境內漕、鹽、河、榷之利皆失,進一步衰微。而長年戰亂又給剛剛興起的近代交通運輸業和工礦業以沉重打擊。中國共產黨組織於1927年成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成為重要的根據地和解放區,中共中央華中局、新四軍軍部、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蘇皖邊區政府等都曾駐節境內,劉少奇、陳毅、黃克誠、彭雪楓、鄧子恢、羅炳輝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人民軍隊高級將領都曾在此戰斗過。淮安人民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建立了巨大功勛。1948年12月,市境全部解放。1949年5月,成立淮陰專區。
建國後
幾經調整,至1971年今市境始全屬淮陰專區。1983年,淮陰專區改為淮陰市。1987年,轄縣淮安、宿遷改為縣級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四縣(市)從淮陰市析出,成立地級宿遷市,同時灌南縣劃歸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改為淮安市楚州區,原淮陰縣改為淮安市淮陰區。
建國以來,淮安人民發揚老區人民的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後,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把一個「一窮二白」的淮安建設成為江蘇新興的交通樞紐、工業城市,全國重要的農副產品產加銷基地,江淮平原的重要商埠。
⑤ 淮安的名勝古跡
1、清口樞紐
清口樞紐,位於中國運河之都——江蘇省淮安市境內,是一個水利工程遺產區。在其49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分布著53處各種類型的文化遺產。
清口樞紐歷史上是黃河、淮河、中國大運河三條河流的交匯之處,也是中國大運河上最具科技含量的樞紐工程之一。2014年,中國大運河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清口樞紐作為一項重要的遺產區被列入名錄。
2、周恩來故里景區
周恩來故里旅遊景區包括周恩來紀念館、周恩來故居、駙馬巷、河下古鎮,總佔地3.15平方公里。區域內擁有水域風光、生物景觀、遺址遺跡等6大主類、18亞類、83種基本類型資源,旅遊資源單體總數100多處。除了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周恩來故里的歷史、人文內涵厚重。
5、吳承恩故居
吳承恩故居,是明代傑出的文學家、世界文化名人、《西遊記》作者吳承恩的故居,坐落在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河下古鎮的打銅巷12號,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球首部立體電視劇《吳承恩與西遊記》的拍攝基地。
由故居本體、吳承恩生平陳列廳、玄奘紀念堂、美猴王世家藝術館、六小齡童工作室五個部分共同組成,目前是國內唯一綜合展示西遊記文化和紀念吳承恩的場所,館內佔地1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為明代風格的古典園林建築群。
⑥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淮安的定義
幾百年的淮安府,漕運這些淮安歷史文化重要的表徵居然都忽略不提;wunai
⑦ 江蘇淮安的歷史
江蘇淮安的歷史;
秦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市境始置縣邑有淮陰(今淮陰區碼頭鎮)、盱眙(今盱眙縣城北)、東陽(今盱眙縣馬壩)。在秦末農民大起義中,淮安人民蜂起響應。著名軍事家韓信即於此時仗劍從戎,立下赫赫戰功。西漢年間,市境又增置淮浦(今漣水縣西)、射陽(今楚州區東南)、富陵(今洪澤湖中)等縣。秦漢時期,境內農業生產條件特別是灌溉條件得到顯著改善。東漢末年廣陵太守陳登築高家堰(今洪澤湖大堤)30里,遏淮河洪水,保護農田,並修破釜塘灌溉農田。鐵制農具和牛耕也得到推廣,故雖迭經戰亂農業生產仍有較大發展。同時交通運輸也有改善。秦始皇修築的馳道自境內穿過,陳登則築邗溝西道,使江淮交通更便捷。由此,承平之年,境內手工業和商業比較繁榮,文化也發展到較高水平,漢代興起家學和私學,並涌現出一批文學大家,如漢賦大家枚乘、枚皋父子,「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
魏晉南北朝時期
市境長期處於戰爭和對峙的前沿。長年戰亂帶來的是「江淮之間,赤地千里」的凄慘景象,經濟和文化遭到嚴重破壞。值得一提的是,南齊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以東,淮陰鎮下流雜100戶置淮安縣,「淮安」之名始見。
隋唐五代時期
境內長期處於安定的環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和重新繁榮。其間大運河的開鑿和淮北鹽場的建灘對市境的繁榮產生了巨大的作用。隋大業年間,自洛陽至揚州的漕運(供給皇糧的水上運輸)要道——大運河鑿成,境內則成為漕運重要孔道。自隋至清末,朝廷一直在淮安設置官署,委派大員掌管、督辦漕運。唐初,漣水成為全國四大鹽場之一。為運銷淮鹽,垂拱年間開運鹽河,淮安鹽運又興。楚州(治今楚州淮城)、泗州(治今盱眙縣城對岸)成為運河沿線的兩座名城,其中楚州被白居易譽為「淮水東南第一州」。
宋元時期
北宋年間,境內較為太平,漕運、鹽運得到進一步發展。政府鼓勵墾殖,修復和增建灌溉設施,引進推廣「占城稻」。「黃柑紫蟹見江海,紅稻白魚飽兒女」,正是這一時期的生動寫照。南宋和金、元對峙時期,市境再度成為前線,遭受兵火的長期荼毒。經歷長期戰亂,市境一片凄涼。而由黃河奪淮帶來的頻繁水災,又使市境雪上加霜,益加蕭條。宋元時期,境內文化在太平之年有所發展,府、州、縣學普遍建立,受教育者增多。文化名人也頗多,如著名詩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主修《奉元歷》的著名盲人天文歷算家衛朴,開明清寫意畫先河的著名畫家龔開,《畫鑒》作者、著名書畫鑒賞家和理論家湯卮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盱眙第一山的宋元題刻,其中不乏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趙孟兆頁等大家的珍品。
明清時期
境內置淮安府。明永樂年間,淮安漕運又興,清江浦開始興起。明中葉以後,黃河全流奪淮,境內水患愈演愈烈,農業衰落,魚米之鄉的盛景不再。明清兩朝都委派大員駐淮治河。以清江浦河軸心的兩淮城市扼漕運、鹽運、河工、榷關、郵驛之機杼,進入鼎盛時期,與揚州、蘇州、杭州並稱運河線上的「四大都市」。兩淮城市的繁華,帶來了人文薈萃的局面。明清兩朝僅山陽(今楚州)一縣就有進士200餘人,河下鎮還出了狀元、榜眼、探花,留下「河下三鼎甲」的佳話。這里還產生了《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著名經學大師閻若璩,「揚州八怪」之一的花鳥畫家邊壽民,中醫四大經典之一《溫病條辨》的作者吳鞠通等一批名人。
民國時期
淮安府撤銷,市境大部始屬淮揚道,後屬淮陰行政督察區。境內漕、鹽、河、榷之利皆失,進一步衰微。而長年戰亂又給剛剛興起的近代交通運輸業和工礦業以沉重打擊。中國共產黨組織於1927年成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成為重要的根據地和解放區,中共中央華中局、新四軍軍部、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蘇皖邊區政府等都曾駐節境內,劉少奇、陳毅、黃克誠、彭雪楓、鄧子恢、羅炳輝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人民軍隊高級將領都曾在此戰斗過。淮安人民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建立了巨大功勛。1948年12月,市境全部解放。1949年5月,成立淮陰專區。
⑧ 淮安的歷史文化
淮安,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先民們活動的蹤跡,並留下載入史冊的「青蓮崗文化」。
夏商周時期,市境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既有吳王夫差開鑿的邗溝(即淮揚運河)溝通江、淮,又有陸上幹道——善道通達南北。《淮系年表•序言》稱包括市境在內的古淮河中下游地區「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成為列強爭奪的重要地區,先後為吳、越、楚國所有。
秦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市境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始置縣邑有淮陰(治今淮陰區碼頭鎮)、盱眙(治今盱眙縣城東北)、東陽(治今盱眙縣馬壩東南)。西漢年間,市境大體屬臨淮郡,又增置淮浦(治今漣水縣西)、射陽(治今淮安區東南)、富陵(治今洪澤湖中)等縣。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
魏晉南北朝時期,市境長期處於戰爭和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今市區碼頭鎮、淮城鎮其時均為軍事要塞,多設州郡治所,為邊帥駐節之地。長年戰亂帶來的是「江淮之間,赤地千里」的凄慘景象,經濟和文化遭到嚴重破壞。南齊永明七年(489),割直瀆破釜以東,淮陰鎮下流雜100戶置淮安縣,「淮安」之名始見。
隋唐五代時期,境內長期處於安定的環境,建置也較穩定,大抵淮北屬泗州(治今盱眙縣城北淮河對岸),淮南屬楚州(治今淮安區淮城),經濟得以持續發展和重新繁榮。楚州、泗州成為運河沿線的兩座全國性名城,楚州更被白居易譽為「淮水東南第一州」。
北宋年間,境內較為太平,市境先屬淮南路,分屬楚州、泗州;後分淮南路為淮南東、西路,市境屬淮南東路。南宋和金、元對峙時期,市境再度成為前線,為雙方反復爭奪,建置亦復紊亂多變。
元代,境內先後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路(治今淮安區淮城鎮)。淮安路轄境包括今蘇北地區大部和皖北一部。
明清時期,境內置淮安府。明代淮安府轄山陽、清河、安東、鹽城、桃源、宿遷、沭陽、睢寧、贛榆、邳州、海州,計9縣2州,范圍包括今蘇北五市絕大部分地域。
其間,還有漕運總督、南河總督駐節淮安。漕運總督還經常兼巡撫江淮,節制淮(安)、揚(州)、廬(州)、鳳(陽)四府及徐(州)、滁(州)、和(州)三州,管轄范圍包括今江蘇、安徽二省的長江以北廣大地區。清末,一度設立江淮行省,淮安是江淮巡撫駐節之所,即省會所在地。
民國元年(1912),淮安府撤銷,市境大部始屬淮揚道(道署設今清浦區),後屬淮陰行政督察區、第七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成為重要的根據地和解放區,中共中央華中局、新四軍軍部、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蘇皖邊區政府等都曾駐節境內。
由於處在敵後環境,根據地和解放區的政區變化很大,頭緒繁多,大抵分屬淮海區、鹽阜區、淮南區、淮北區。
抗戰勝利後至1946年9月的一年間,淮安是華中解放區的中心、蘇皖邊區的首府,時蘇皖邊區南界長江、北界隴海鐵路、東至黃海、西至裕溪口一線,橫跨蘇皖豫魯四省之境,轄53個舊縣。1948年12月,市境全部解放。1949年5月,成立淮陰專區。
新中國成立後,淮陰專區先屬蘇北行政區,後屬江蘇省。
經過1950年6月、1954年8月、1954年12月、1971年3月的幾次區劃調整,今市境始全屬淮陰專區。1983年,淮陰專區改為淮陰市,轄宿遷、沭陽、灌南、泗洪、泗陽、漣水、淮陰、淮安、洪澤、盱眙、金湖11個縣和清河、清浦兩區,原轄縣灌雲劃歸連雲港市。
1987年,轄縣淮安、宿遷改為縣級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析出,成立地級宿遷市,同時灌南縣劃歸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改為淮安市楚州區,原淮陰縣改為淮安市淮陰區。2012年2月23日,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2016年,淮安市清河區、清浦區合並更名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更名為淮安市洪澤區。至此,淮安市下轄4區3縣:清江浦區、淮陰區、淮安區、洪澤區、漣水縣、盱眙縣、金湖縣。
(8)淮安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淮安市地形西高東低,除市境西南部的盱眙縣有丘陵崗地外,全市以平原為主體,地勢平坦。境內河湖交錯,水網縱橫,京杭運河、淮沭河、蘇北灌溉總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古黃河、六塘河、鹽河、淮河幹流9條河流縱貫橫穿。
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澤湖大部分位於市境內,還有白馬湖、高郵湖、寶應湖等中小型湖泊鑲嵌其間。平原面積占總面積的69.39%,湖泊面積佔11.39%,丘陵崗地面積佔18.32%。
⑨ 江蘇淮安十大歷史名人
1、周恩來
周恩來是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1949~1976)。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開學校畢業後赴日本求學。
1919年回國,9月入南開大學,在五四運動中成為天津學生界的領導人,並與運動中的其他活動分子共同組織進步團體覺悟社。1920年去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22年和趙世炎(後來是黨的前期重要領導人之一)等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翌年改名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後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書記、中共旅歐支部領導人。
2、韓信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與彭越、英布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
早年家貧,常從人寄食。 秦末參加反秦斗爭投奔項羽,後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 未得到重用。蕭何向劉邦保舉韓信, 於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對劉邦分析了楚漢雙方的形勢,舉兵東向,三秦可以奪取。劉邦採納了這一建議,立即作了部署,很快佔取了關中。
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發揮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平定了魏國, 又背水一戰擊敗代、趙。 之後,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漢四年,韓信被拜為相國,率兵擊齊,攻下臨淄,並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 於是,劉邦立韓信為齊王,次年十月,又命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
3、梁紅玉
梁紅玉,宋代楚州(今淮安)北辰坊人,生於宋徽宗崇寧元年,父親行伍出身,後征方臘戰敗獲罪被殺,紅玉由此淪為京口營伎。
梁紅玉英姿颯爽,紅妝披掛,揮動金山戰鼓,以少於敵軍十倍的兵力大敗金兀術,並圍困金兵於黃天盪達四十八天之久,由此名震華夏,威揚夷狄。
後來韓世忠、岳飛、劉俊三路北伐,梁紅玉隨率一女兵隊伍,屢敗金人、屢立奇功。而「巾幗不讓須眉」這句話也由此而起。
4、鮑照
鮑照(約415年~470年),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漢族,東海(今屬江蘇)人。家世貧賤。臨海王劉子頊鎮荊州時,任前軍參軍。劉子頊作亂,照為亂兵所殺。他長於樂府詩,其七言詩對唐代詩歌的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鮑參軍集》。
5、劉承規
劉承規(949年—1012年),自宋初當宦官,歷事三朝,深所倚信。他掌管內藏三十年,對度量衡很有研究,為宋朝的權衡改制,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太宗實錄》及《冊府元龜》等史籍的編修,就有劉承規的一份心血。另外還曾參與封查府庫,平定土民-,防備契丹等事件。劉承規是宋代宦官中較有作為的人物。他的一些事跡,值得人們重視。
6、吳承恩
吳承恩(約1500年-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漢族,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人。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今樅陽縣雨壇鄉高甸),以祖先聚居樅陽高甸,故稱高甸吳氏。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作者。他生於一個由學官淪落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貧。
吳承恩自幼聰明過人,《淮安府志》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文下筆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補上「歲貢生」,後流寓南京,長期靠賣文補貼家用。歷時7年,在晚年時寫就經典著作《西遊記》,後貧老以終。代表作品有《西遊記》、志怪小說集《禹鼎記》(已失傳)、《射陽集》、《春秋列傳序》等。
7、陳嬰
陳 嬰(?—公元前183年),秦末東陽縣(主體在今金湖縣境內 )人,初任縣令史,為人誠實而謹慎。為反-秦統治,東陽少年殺縣令,打算立陳嬰為王。陳嬰之母阻止作罷。後率眾投奔項梁,共立熊心為楚懷王,陳嬰任上柱國,封五縣;後投靠劉邦,封堂邑侯。
8、周渭
周渭,字兆師,唐代淮陰(今江蘇淮安)人,先後於公元779年、780年獲進士榜榜眼和武舉第一名。周渭是為數不多的涉足文武雙科舉的進士之一。
唐代宗大歷十四年(779)己未科王儲榜進士第二人(即為榜眼)。該科進士20 人。知貢舉:禮部侍郎潘炎。試題為《寅賓出日賦》和《花發上林苑詩》。周渭答卷《寅賓出日賦》今存於《文苑英華》。
9、關天培
關天培(1781-1841)清朝將領。字仲因,號滋圃,江蘇山陽(今江蘇淮安)人。行伍出身。積功提升,曾任蘇凇鎮總兵,署江南提督。積極協助林則徐查禁鴉片,訓練水師,加強海防,屢挫英國侵略軍的挑釁。
1841年2月,英艦攻虎門,遂率部死守橫檔、永安、靖遠諸炮台,25日,英軍從橫檔登陸。他在靖遠炮台奮力抗敵,血透衣襟,仍死守陣地,頑強抵抗。最終因援軍未至,被槍彈擊中,壯烈殉國。有《籌海初集》。
10、步騭
步騭(zhì)(?—247年),字子山。臨淮淮陰(今江蘇淮陰西北)人。三國時期孫吳重臣。最初避難江東,孫權統事後,召步騭為主記。以平定交州功,加平戎將軍,封廣信侯。後遷右將軍、左護軍,改封臨湘侯。
孫權稱帝,拜驃騎將軍,領冀州牧,後因冀州分與蜀漢而解牧職。又都督西陵。赤烏九年(246年)代陸遜為丞相,次年去世。步騭駐守西陵二十年,曹魏的邊境將士都敬仰他的威信。他性情寬弘,很得人心,喜怒不形與聲色,無論對內還是對外總是表現得十分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