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床的演變歷史
多喜愛家紡芬納諾睡眠專題里有詳細的介紹,中國最早的床的實物是河南信陽長台關出土的戰國彩漆木床。該床長218厘米,寬139厘米,六足,足高19厘米,床面為活抽屜板,四面裝配圍欄,前後各留一缺口以便上下。床身通體髹漆、彩繪花紋,工藝精湛,裝飾華麗,說明床當時已經普及。 漢代「床」這個名稱使用范圍更廣,不僅卧具,連坐具也稱床。如梳洗床、火爐床、居床、冊床等。 西漢後期又出現了「榻」的名稱,專指坐具。如今人們習慣上以「床榻」並稱。 漢代少數民族的「胡床」,是一種高足坐具;隋朝「胡床」變稱「交床」,唐朝又變稱「繩床」,宋代又變稱「交椅」或「太師椅」。宋代真正的卧具稱「四面床」,大多四面無圍子。遼、金、元時期,床發展成三、四面有圍欄的床榻。 到了明代:1、出現了「架子床」,因為床上有頂架;2、出現了「拔步床」,外形像獨立的小屋子,又稱「八步床」;3、出現了「羅漢床」,是原來漢榻的演變。「羅漢床」是明清宮廷「寶座」的前身,小的稱榻,如現代的「沙發」。 清代前期床榻基本保持了明代的風格和特點。變化的是用料和工藝,如用材越來越厚實,裝飾越來越華麗。清代的床榻大多採用雕花鑲嵌,金漆彩油等手法。鑲嵌的多以玉石、瑪瑙、瓷片、大理石、螺鈿、琺琅、竹木、牙雕等為材料。 民國床榻工藝衰弱,樣式繼承清代。
希望採納
『貳』 傢具的發展歷程
傢具是由材料、結構、外觀形式和功能四種因素組成,其中功能是先導,是推動傢具發展的動力;結構是主幹,是實現功能的基礎。這四種因素互相聯系,又互相制約。由於傢具是為了滿足人們一定的物質需求和使用目的而設計與製作的,因此傢具還具有材料和外觀形式方面的因素。
傢具多指衣櫥、桌子、床、沙發等大件物品。
柳青《銅牆鐵壁》第十八章:「一個背盒子槍和卡賓槍兩件子傢具的警衛員上來了。」家用的器具,指木器,也包括炊事用具等。是人類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中使用的具有坐卧、憑倚、貯藏、間隔等功能的器具。通常由若干個零、部件按一定接合方式裝配而成,已成為室內外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五種槐柳楸梓梧柞:「凡為傢具者,前件木皆所宜種。」可見,自古以來,中國傢具一直以木材為主要用材,主要是木傢具。
傢具既是物質產品,又是藝術創作,這便是人們常說的傢具二重特點。
傢具的類型、數量、功能、形式、風格和製作水平以及當時的佔有情況,還反映了一個國家與地區在某一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方式,社會物質文明的水平以及歷史文化特徵。傢具是某一國家或地域在某一歷史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是某種生活方式的縮影,是某種文化形態的顯現,因而傢具凝聚了豐富而深刻的社會性。
某些所謂的實木傢具的用料是中纖板、刨花板外貼貼胡桃木皮或其他木皮,並不是純天然的木材做的。
古代
我國古代傢具主要有席、床、屏風、鏡台、桌、椅、櫃等。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傢具,最早由樹葉編織而成,後來大都由蘆葦、竹篾編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見席子的應用是很廣泛的。床,是席子以後最早出現的傢具。一開始,床極矮,古人讀書、寫字、飲食、睡覺幾乎都在床上進行。《孔雀東南飛》:「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詩中的「床」指的是坐具。和這種矮床配合用的傢具有幾、案、屏風等。還有一種矮榻常與床並用,故有「床榻」之稱。魏晉南北朝以後,床的高度與今天的床差不多,成為專供睡覺的傢具。唐宋以來,高型傢具廣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幾、長案、櫃、衣架、巾架、屏風、盆架、鏡台等,種類繁多,品種齊全。各個朝代的傢具,都講究工藝手法,力求圖案豐富、雕刻精美,表現出濃厚的中國傳統氣派,成了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叄』 傢具發展史
中國傢具起源於夏朝,經歷了不同時期、七個階段的發展歷程與變革
第一階段——夏、商、周:中國早期傢具的雛形階段,開始第一個傢具命名為「榻」。
第二階段——春秋、戰國及兩漢:比較低矮的傢具誕生;這一時期傢具的主要特點是: (1)大多數傢具均較低矮。 (2)始見由低矮型向高型演時的端倪。 (3)出現軟墊。 (4)製作傢具的材料較為廣泛。 除木材外,還有金屬、竹、玻璃、玉石等。
第三階段——魏、晉、南北朝:高形傢具的出現;此時新出現的傢具主要有扶手椅、方凳、圓案、長杌、櫥,並有笥、簏(箱)等竹藤傢具。
第四階段——隋唐及五代:高形傢具盛典時期,高矮形傢具並存發展;中國傢具發展至唐代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
第五階段——宋、元:高矮形傢具較多、繁雜;宋代是中國傢具承前啟後的重要發展時期。宋代出現了中國最早的組合傢具,稱為燕幾。
第六階段——明:中國傢具的鼎盛時期,隨著工具、工藝、材質不斷的發展與成熟;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傢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許多文人雅士參與了室內設計和傢具造成型研究。這些都促成了明代傢具的大發展。
第七階段——清:傢具的衰退期,但明清傢具是中國傢具的最具影響力的代表。清代傢具多結合廳堂、卧室、書齋等不同居室進行設計,分類詳盡,功能明確。其主要特徵是,造型莊重,雕飾繁重,體量寬大,氣度宏偉,脫離了宋、明以來傢具秀麗實用的淳樸氣質,形成了清代傢具的風格。
20世紀初,各地相繼辦起傢具手工業工場。至1920年,全國木器工場和作坊以及手工藝者已遍布各地,形成了一支浩大的手工業隊伍,傢具生產出現了中國傳統傢具與"西式中做"的新式傢具並存的局面。
20世紀30~40年代,隨著西方各種設計思潮的交流與傳播,中國近代傢具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呈現出復雜的變化。到40年代,一些由民族工商業者籌辦的傢具工廠先後在各大城市開業。根據不同的加工手段與工藝,往往分為中式傢具與西式傢具兩種行業。
從此,中國的傳統傢具與現代傢具就按照不同的經營方式發展著
『肆』 「床」史,見證了時代變遷和還有怎樣的變化
在西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有“床,安身之坐者。”床顯然在當時是個坐具,而東漢末年劉熙所著的《釋名》中,又指出“人所坐卧曰‘床’。”床在此時又成了坐、卧兩用的傢具。床的變化,說明了時代的變遷和生活習慣的改變。
上圖_ 南宋 佚名《槐蔭消夏圖》 夏季古人睡在床上消暑的情景
床,歷史悠久,風格各異,是實用傢具,也是待客用具,它代表禮儀文化的組成部分,也代表了民族融合的特殊證物,床不僅注重個人私密的空間,還具有公眾社交的功能。“同床異夢”、“同床共枕”、“卧床不起”等成語朗朗上口,流傳至今。人們與床的關系與其他傢具相比,有著更加深厚的感情,過去如此,將來也是如此。
『伍』 傢具的發展經歷哪幾個重要的階段
發展歷程
傢具是由材料、結構、外觀形式和功能四種因素組成,其中功能是先導,是推動傢具發展的動力;結構是主幹,是實現功能的基礎。這四種因素互相聯系,又互相制約。由於傢具是為了滿足人們一定的物質需求和使用目的而設計與製作的,因此傢具還具有材料和外觀形式方面的因素。
1、傢具多指衣櫥、桌子、床、沙發等大件物品。
柳青《銅牆鐵壁》第十八章:「一個背盒子槍和卡賓槍兩件子傢具的警衛員上來了。」家用的器具,指木器,也包括炊事用具等。是人類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中使用的具有坐卧、憑倚、貯藏、間隔等功能的器具。
通常由若干個零、部件按一定接合方式裝配而成,已成為室內外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五種槐柳楸梓梧柞:「凡為傢具者,前件木皆所宜種。」可見,自古以來,中國傢具一直以木材為主要用材,主要是木傢具。
傢具既是物質產品,又是藝術創作,這便是人們常說的傢具二重特點。傢具的類型、數量、功能、形式、風格和製作水平以及當時的佔有情況,還反映了一個國家與地區在某一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方式,社會物質文明的水平以及歷史文化特徵。
傢具是某一國家或地域在某一歷史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是某種生活方式的縮影,是某種文化形態的顯現,因而傢具凝聚了豐富而深刻的社會性。
某些所謂的實木傢具的用料是中纖板、刨花板外貼貼胡桃木皮或其他木皮,並不是純天然的木材做的。
2、古代
我國古代傢具主要有席、床、屏風、鏡台、桌、椅、櫃等。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傢具,最早由樹葉編織而成,後來大都由蘆葦、竹篾編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見席子的應用是很廣泛的。床,是席子以後最早出現的傢具。
一開始,床極矮,古人讀書、寫字、飲食、睡覺幾乎都在床上進行。《孔雀東南飛》:「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詩中的「床」指的是坐具。和這種矮床配合用的傢具有幾、案、屏風等。還有一種矮榻常與床並用,故有「床榻」之稱。
魏晉南北朝以後,床的高度與今天的床差不多,成為專供睡覺的傢具。唐宋以來,高型傢具廣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幾、長案、櫃、衣架、巾架、屏風、盆架、鏡台等,種類繁多,品種齊全。各個朝代的傢具,都講究工藝手法,力求圖案豐富、雕刻精美,表現出濃厚的中國傳統氣派,成了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5)床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傢具分類
1、按傢具風格上可以分為:現代傢具、後現代傢具、歐式古典傢具、美式傢具、中式古典傢具,新古典傢具,新裝飾傢具、韓式田園傢具、地中海傢具。
2、按所用材料將傢具分為:玉石傢具、實木傢具、板式傢具、軟體傢具、藤編傢具、竹編傢具、金屬傢具、鋼木傢具,及其他材料組合如玻璃、大理石、陶瓷、無機礦物、纖維織物、樹脂等。
3、按功能傢具分為:辦公傢具、戶外傢具、客廳傢具、卧室傢具、書房傢具、兒童傢具、餐廳傢具、衛浴傢具、廚衛傢具(設備)和輔助傢具等幾類。
4、傢具按結構分類:整裝傢具、拆裝傢具、折疊傢具、 組合傢具、連壁傢具、懸吊傢具。
5、傢具按造型的效果進行分類,普通傢具、藝術傢具。
6、按傢具產品的檔次分類可分為:高檔、中高檔、中檔、中低檔、低檔。
『陸』 古代床的發展史
床 - 歷史淵源原始社會,人們生活簡陋,睡覺只是鋪墊植物枝或獸皮等,掌握了編織技術後就鋪墊席子。席子出現以後,床就隨之出現。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像床形的字「淋」,說明商代已有床。但從實物來看,最早的床是在信陽長台關一座大型楚墓中發現的,上刻繪著精緻的花紋,周圍有欄桿,下有6個矮足,高僅19厘米。
春秋以來,床往往兼作其他傢具。人們寫字、讀書、飲食都在床上放置案幾。晉代著名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中所畫的床,高度已和今天的床差不多。另外還出現一種四足的高床。但床仍未成為睡卧的專用傢具。
唐代出現桌椅後,人們生活飲食等都是坐椅就桌,不再在床上活動。床由一種多功能的傢具,退而成為專供睡卧的用品。
19世紀20年代出現了彈簧床。19世紀後期,金屬床開始出現。
在古代,床不僅是休息的地方,也是一種簡易的坐具。《說文》中有「床,安身之坐也」。
據《禮記》記載:曾子因床上簟子不符合制度,臨死時要求將其換下才死去。可見在當時。床已經受到古人的重視。
床在古代有一種孤獨蕭索的意境。李商隱在《端居》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表達了一種意鄉之情。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更是表達了這種苦悶的思緒。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曾經用床寓意他的思想:
「第一種是自然中本有的,我想無妨說是神製造的,因為沒有旁人製造它;第二種是木匠製造的;第三種是畫家製造的。」
編輯本段 回目錄 床 - 床的種類1、平板床:由基本的床頭板、床尾板、加上骨架為結構的平板床,是一般最常見的式樣。雖然簡單,但床頭板、床尾板,卻可營造不同的風格;具流線線條的雪橇床,是其中最受歡迎的式樣。若覺得空間較小,或不希望受到限制,也可舍棄床尾板,讓整張床感覺更大。
2、四柱床:最早來自歐洲貴族使用的四柱床,讓床有最寬廣的浪漫遐想。古典風格的四柱上,有代表不同風格時期的繁復雕刻;現代鄉村風格的四柱床,可籍由不同花色布料的使用,將床布置的更加活潑,更具個人風格。
3、雙層床:上下鋪設計的床,是一般居家空間最常使用的,不僅節省空間,當一人搬出時,上鋪便可成為放置雜物的好地方。
4、日床:在歐美較常見,外型類似沙發,卻有較深的椅墊,提供白天短暫休憩之用。與其他種類床不同的是,日床通常擺設在客廳或休閑視聽室,而非晚間睡眠的卧室。
編輯本段 回目錄 床 - 成人床的選擇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中說:「我認為曲折蜷縮卧在床上是人生最大樂事之一。在這姿勢下,任何詩人都能寫出不朽的佳作,任何哲學家都能使人信服,任何科學家都會有劃時代的新發明。」
在進行住宅的室內設計時,幾乎每個空間都有一個「設計重心」。在卧室中的「設計重心」就是床,空間的裝修風格、布局、色彩、和裝飾,一切都應以床為中心而展開,而且關於床的學問也真是不少。
在市場中,木製床具現在最受歡迎,漂白橡木和黑色烏格木很受喜愛,穩固的結構、簡潔的造型,將是未來一段時期內床具的設計主流方向。
床的高度
當代人用的床,其實包括床架和床墊兩部分。最新趨勢對床的要求大致有四點。首先是穩固,不能睡上去有搖晃的感覺。其次,是造型要明快,線條直來直去的床具比較符合消費者的購買思路。第三,床頭的面積有加大的趨勢,並且要做出特色。作為傢具設計者,對床這類傢具,把最出色的環節實際上就擱在了床頭上。第四,床的高度降低了,目前流行的床,加上床墊後很多隻有20厘米,而傳統的床的高度是40厘米。
床墊
要想睡得舒服,床墊是重點。經驗告訴我們,良好的床墊應該堅固,足以在各個部位承托你的身體,而且當你躺卧在其上的時候,脊椎骨和站立時的狀態相似較佳。當然也不能太硬,令臀部和肩膀超出其正常彎度,也不應過軟,免得在睡眠中難於移動身體。
目前,高檔的床,其床墊也是分外講究。一是採用獨立床墊。二是用料講究,首先是填充物考究,要達到環保、透氣、和人體親和等要求,再有就是外麵包囊的織物,有的高級床墊用的都是高級的滌綸,質感很好。
床的尺寸如果空間許可,床應該越大越好。理想的雙人床尺寸是160厘米*200厘米(標准雙人床尺寸是135厘米*195厘米)
擺放位置關於床的位置,很多設計師都認為,床始終應該是面向房間。床的任何一邊都有床頭櫃和台燈;床身最好不靠牆,因為很難鋪床,且時間長了會在牆上留下痕跡。你定下了床的位置、風格和色彩之後,卧室設計的其餘部分也就隨之展開。
http://www.donpu.cn/culture107.htm
http://cathay.ce.cn/file/200802/15/t20080215_14530302_3.shtml
『柒』 機床的發展歷史
十五世紀的機床雛形,由於製造鍾表和武器的需要,出現了鍾表匠用的螺紋車床和齒輪加工機床,以及水力驅動的炮筒鏜床。1501年左右,義大利人列奧納多·達芬奇曾繪制過車床、鏜床、螺紋加工機床和內圓磨床的構想草圖,其中已有曲柄、飛輪、頂尖和軸承等新機構。中國明朝出版的《天工開物》中也載有磨床的結構,用腳踏的方法使鐵盤旋轉,加上沙子和水來剖切玉石。
工業革命導致了各種機床的產生和改進。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推動了機床的發展。1774年,英國人威爾金森(全名約翰·威爾金森)發明了較精密的炮筒鏜床。次年,他用這台炮筒鏜床鏜出的汽缸,滿足了瓦特蒸汽機的要求。為了鏜制更大的汽缸,他又於1775年製造了一台水輪驅動的汽缸鏜床,促進了蒸汽機的發展。從此,機床開始用蒸汽機通過曲軸驅動。
1797年,英國人莫茲利創製成的車床由絲杠傳動刀架,能實現機動進給和車削螺紋,這是機床結構的一次重大變革。莫茲利也因此被稱為「英國機床工業之父」。
19世紀,由於紡織、動力、交通運輸機械和軍火生產的推動,各種類型的機床相繼出現。1817年,英國人羅伯茨創制龍門刨床;1818年美國人惠特尼(全名伊萊·惠特尼)製成卧式銑床;1876年,美國製成萬能外圓磨床;1835和1897年又先後發明滾齒機和插齒機。
工業技術發展的中心,從十九世紀起就悄悄從英國移向美國。在把英國的技術聲望奪過去的人中,惠特尼堪稱佼佼者。惠特尼聰穎過人,具有遠見卓識,他率先研究出了作為大規模生產的可更換部件的系統。至今還很活躍的惠特尼工程公司,早在19世紀四十年代就研製成功了一種轉塔式六角車床。這種車床是隨著工件製做的復雜化和精細化而問世的,在這種車床中,裝有一個絞盤,各種需要的刀具都安裝在絞盤上,這樣,通過旋轉固定工具的轉塔,就可以把工具轉到所需的位置上。
隨著電動機的發明,機床開始先採用電動機集中驅動,後又廣泛使用單獨電動機驅動。
二十世紀初,為了加工精度更高的工件、夾具和螺紋加工工具,相繼創制出坐標鏜床和螺紋磨床。同時為了適應汽車和軸承等工業大量生產的需要,又研製出各種自動機床、仿形機床、組合機床和自動生產線。
1900年進入精密化時期。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單一的車床已逐漸演化出了銑床、刨床、磨床、鑽床等等,這些主要機床已經基本定型,這樣就為20世紀前期的精密機床和生產機械化和半自動化創造了條件。
在20世紀的前20年內,人們主要是圍繞銑床、磨床和流水裝配線展開的。由於汽車、飛機及其發動機生產的要求,在大批加工形狀復雜、高精度及高光潔度的零件時,迫切需要精密的、自動的銑床和磨床。由於多螺旋線刀刃銑刀的問世,基本上解決了單刃銑刀所產生的振動和光潔度不高而使銑床得不到發展的困難,使銑床成為加工復雜零件的重要設備。
被世人譽為「汽車之父」的福特提出:汽車應該是「輕巧的、結實的、可靠的和便宜的」。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必須研製高效率的磨床,為此,美國人諾頓於1900年用金剛砂和剛玉石製成直徑大而寬的砂輪,以及剛度大而牢固的重型磨床。磨床的發展,使機械製造技術進入了精密化的新階段。
1920年進入半自動化時期。在1920年以後的30年中,機械製造技術進入了半自動化時期,液壓和電氣元件在機床和其他機械上逐漸得到了應用。1938年,液壓系統和電磁控制不但促進了新型銑床的發明,而且在龍門刨床等機床上也推廣使用。30年代以後,行程開關——電磁閥系統幾乎用到各種機床的自動控制上了。
1950年進入自動化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數控和群控機床和自動線的出現,機床的發展開始進入了自動化時期。數控機床是在電子計算機發明之後,運用數字控制原理,將加工程序、要求和更換刀具的操作數碼和文字碼作為信息進行存貯,並按其發出的指令控制機床,按既定的要求進行加工的新式機床。
世界第一台數控機床(銑床)誕生(1951年)。數控機床的方案,是美國的帕森斯(全名約翰·帕森斯)在研製檢查飛機螺旋槳葉剖面輪廓的板葉加工機時向美國空軍提出的。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參加和協助下,終於在1949年取得了成功。1951年,他們正式製成了第一台電子管數控機床樣機,成功地解決了多品種小批量的復雜零件加工的自動化問題。以後,一方面數控原理從銑床擴展到銑鏜床、鑽床和車床,另一方面,則從電子管向晶體管、集成電路方向過渡。1958年,美國研製成能自動更換刀具,以進行多工序加工的加工中心。
世界第一條數控生產線誕生於1968年。英國的毛林斯機械公司研製成了第一條數控機床組成的自動線。不久,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提出了「工廠自動化的先決條件是零件加工過程的數控和生產過程的程式控制」。於是,到1970年代中期,出現了自動化車間,自動化工廠也已開始建造。1970年至1974年,由於小型計算機廣泛應用於機床控制,出現了三次技術突破。第一次是直接數字控制器,使一台小型電子計算機同時控制多台機床,出現了「群控」;第二次是計算機輔助設計,用一支光筆進行設計和修改設計及計算程序;第三次是按加工的實際情況及意外變化反饋並自動改變加工用量和切削速度,出現了自適控制系統的機床。
經過100多年的風風雨雨,機床的家族已日漸成熟,真正成了機械領域的「工作母機」。
『捌』 床的歷史的來源拜託了各位 謝謝
胡床,即今所謂「馬扎」,因為它是由西域入傳中土,故在「床」前冠了一個「胡」字。胡床東漢時候即已傳來,但到了魏晉南北朝,它的具體使用才多見於記載。那時候,中國還是席坐的時代。 席坐時代傢具的重要特點之一是極有靈活布置之便,而傢具的靈活又是和建築結構以及室內空間分隔的靈活相一致,即中國古代建築原是以框架結構體系為主,在框架結構中,任何作為空間分隔的構造和設施都不與房屋的結構發生力學上的關系,因而在材料的選擇,形式和構造等方面都有完全的自由,比如室內空間的分隔,上古時代用幕,用帳,用幄和屏風,唐以來簾幕屏風之外又多用隔子,便是後世的格扇之類,它可以適應不同的需要而靈活拆裝。室內傢具的設計與布置便是在這樣的基本條件下完成 魏晉南北朝時代,隨著佛教東傳而為席坐時代穩定成熟的傢具形制帶來了若干變革的因素,此前已經出現的胡床,更成傢具變化中一個特別有生命力的生長點。 傳統傢具中,席與屏風,也包括各類帷帳,都是可以折疊、方便移動的,胡床迅速被接受,它的可折疊而便攜,大約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南北朝時,胡床用於軍中的事例有不少,戎服垂足坐胡床,自然既舒適又方便。《梁書》卷五六《侯景傳》所謂「床上常設胡床及筌蹄,著靴垂腳坐」,是人們經常引用的一條史料,此中之要義,在於「著靴」,著靴則傳統的跪坐自然難行,而這里的「床」,原是起居處的尊位所在。侯景的「床上常設胡床及筌蹄」,乃是在尊位上另設坐具,這是為著著靴垂足坐的方便,但卻大反傳統禮俗,它被寫入正史,也正包含著對此特別的驚異與批判。 胡床雖在隋代又有交床之名,不過「胡床」的名稱還是沿用下來,只是宋代的時候隨著高坐具的興起和發達,胡床也由馬扎演化為折疊椅,——其時名作交椅,偶曰「胡床」,自是沿用古稱,但也表明了二者之間繼承和演變的關系。與唐代不同,宋代傢具名稱與功能的對應逐漸趨向細致和明確,並且在一次一次的分化中使品種不斷增加與完備。不過變化中一個保持不變的原則是室內陳設的自由與靈活,因此進入日常生活的高型傢具,也多保持著可以方便移動的特性,比如椅子和桌。交椅當然更是如此。對於士人來說,一桌一榻或一把交椅,便隨處可以把起居安排得適意,可室中獨處,也可提挈出行,或流連山水,或棲息池閣。可坐可卧,聞香,聽雪,撫著風的節奏,看花開花落。這也正是宋人繪畫中常見的境象。它又因此定格為文人雅趣,而為明代士人效法和遵循,其中的交椅便常常是一件重要的「道具」。古老的胡床也洗盡「胡」風,真正完成了它的蛻變。而從胡床到交椅,這一名與物的演化過程,正好記錄了傢具發展史中幾個關鍵的情節。
『玖』 床的歷史或是床的演變
床,又寫作牀,是供人躺在上面睡覺的傢具。
按大小
單人床:供一個人使用。
雙人床:供兩個人使用。家庭一般為夫妻;也常見於旅館。
上下鋪:上下兩層的床,為了節約居住空間而設計的。常見於宿舍,火車或輪船上。
大鋪:中國東北又稱大炕,供十到十二人入睡。古代給苦力居住,現在幾乎已經廢止。僅見於臨時行軍的軍營或便宜的旅館。衛生條件差。
按材質
榻榻米:日本建築卧室中一種地板,可在上面睡覺。
吊床:攜帶方便的一種床,形狀類似漁網。可在戶外使用,但不利於骨骼成長。因此不適合長期使用。
彈簧床
沙發床:一種兩用的沙發,重新組裝後可當臨時的床使用。
充氣床
席夢思
按用途
睡袋:用於野外生存的一種工具,有較好的禦寒能力。
火炕:東北地方農村為了禦寒而製作的一種床。
嬰兒床
兒童床
喜床
在古代,床不僅是休息的地方,也是一種簡易的坐具。《說文》中有「床,安身之坐也」。
據《禮記》記載:曾子因床上簟子不符合制度,臨死時要求將其換下才死去。可見在當時。床已經受到古人的重視。
床在古代有一種孤獨蕭索的意境。李商隱在《端居》「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表達了一種意鄉之情。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更是表達了這種苦悶的思緒。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曾經用床寓意他的思想:
「第一種是自然中本有的,我想無妨說是神製造的,因為沒有旁人製造它;第二種是木匠製造的;第三種是畫家製造的。」
『拾』 傢具的發展史
中國傢具起源於夏朝,經歷了不同時期、七個階段的發展歷程與變革:
第一階段——夏、商、周:中國早期傢具的雛形階段,開始第一個傢具命名為「榻」;
(史前~公元前476年) 1978年~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發掘山西襄汾縣陶寺村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公元前2500年~前1900年)時,從器物痕跡和彩皮辨認出隨葬品已有木製長方平盤、案俎等,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中國木傢具。公元前21世紀,中國發明了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出現了堅利的金屬工具,為製造木器用具提供了條件,致使西周以後木傢具逐漸增多。在《詩經》、《禮記》、《左傳》的記載中,這一時期的木傢具已有床、幾、扆(屏風)和箱等。同時,也出現青銅傢具。從出土文物中見到的商代銅禁和饕餮蟬紋銅俎,反映出這一時期青銅傢具在鑄造技術以及實用、裝飾方面都已達到較高的水平。
第二階段——春秋、戰國及兩漢:比較低矮的傢具誕生;
(公元前475年~前211年)戰國時期,漆木傢具處於發展時期,青銅傢具也很大的進步。木傢具如幾、案、床類形體較大的傢具,多為框架結構,以榫卯連接。常用的榫接形式有十字搭接榫、閉口貫通榫、閉口不貫通榫、開口不貫通榫、明燕尾榫等。如信陽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幾、木俎等,在足與框架、足與案面、屜板木樑與邊框、圍欄矮柱與床框之間的連接,就採用了以上各種榫接方法,結合牢固,外形美觀。幾、案類傢具的足底,常加一根橫木,稱為"檜";("檜";通"跗",為傢具之足。)它既能支承和固定器足,又能保護器足。這些結構經歷代不斷改進、發展,形成中國傳統傢具的重要特徵,並沿用至今。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漢時期,在繼承戰國漆飾的基礎上,漆木傢具進入全盛時期,不僅數量大、種類多,而且裝飾工藝也有較大的發展。這一時期傢具的主要特點是:
(1)大多數傢具均較低矮。
(2)始見由低矮型向高型演時的端倪。
西漢時,由印度傳入榻登。《釋名》註:"榻登,施之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既在床前設榻登上床,說明床的高度有所增高。又據《太平御覽》記載:"靈帝好胡床。"胡床是西北游牧民族的一種可折疊的輕便坐具,坐時垂足。由席地坐演進為垂足坐是傢具史的上一大變革。
(3)出現軟墊。
《西京雜記》中記述,漢時天子的玉幾上冬天加有絲綿織物,大臣的木幾上則加用橐(毛氈縫制的口袋)。這是最早出現的軟墊。
(4)製作傢具的材料較為廣泛。
除木材外,還有金屬、竹、玻璃、玉石等。
第三階段——魏、晉、南北朝:高形傢具的出現;
(220年~581年)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產次民族大融合時期,各民族之間文化、經濟的交流對傢具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此時新出現的傢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圓凳、方凳、圓案、長杌、櫥,並有笥、簏(箱)等竹藤傢具。床已明顯增高,可以跂床垂足,並加了許可床頂、床帳和可拆卸的多折多牒圍屏。坐類傢具品種的增多,反映垂足坐已漸推廣,促進了傢具向高型發展。
第四階段——隋唐及五代:高形傢具盛典時期,高矮形傢具並存發展;
(589~960年)中國傢具發展至唐代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它一改六朝前傢具的面貌,形成流暢柔美,雍容華貴的唐式傢具風格。至五代時,傢具造型崇尚簡潔無華,朴實大方。這種樸素內在美取代了唐代傢具刻意追求繁縟修飾的傾向,為宋式傢具風格的形成樹立了典範。隋唐五代時期,傢具發展有兩個主要特點:
(1)傢具進一步向高型發展,表現在坐類傢具品種增多和桌的出現。
《通雅》記載:"倚卓(椅桌)之名見於唐宋。"六朝已有椅凳,唐代更趨流行,幾、案高度皆以坐面為基準,坐具既高,桌的出現勢為必然。傢具高型化又對住室高度,器物尺寸、器物造型裝飾產生一系列影響。
(2)傢具向成套化發展,種類增多,並可按使用權用功能分類。
大致可分為:坐卧類,如凳、椅、墩、床、榻等;憑椅、承物類,如幾、案、桌等;貯藏類,如櫃、箱、笥等;架具類,如衣架、巾架等;其他還有屏風等。五代畫家顧閎中在《韓熙載夜宴圖》中就描繪了成套傢具在室內陳設、使用的情形。
第五階段——宋、元:高矮形傢具較多、繁雜;
(960年~1279年)宋代是中國傢具承前啟後的重要發展時期。首先是垂足而坐的椅、凳等高腳坐具已普及民間,結束了幾千年來席地坐的習俗;其次是傢具結構確立了以框架結構為基本形式;其三是傢具在室內的布置有了一定的格局。宋代傢具正是在繼承和探索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宋代傢具以造型淳樸纖秀、結構合理精細為主要特徵。在結構上,壺門結構已被框架結構所代替;傢具腿型斷面多呈圓形或方形,構件之間大量採用割角榫、閉口不貫通榫等榫結合;櫃、桌等較大的平面構件,常採用"攢邊"的做法,即將薄心板貫以穿帶嵌入四邊邊框中,四角用割角榫攢起來,不但可控制木材的收縮,而且還起到裝飾作用。此外,宋代傢具還重視外形尺寸和結構與人體的關系,工藝嚴謹,造型優美,使用方便。傢具種類有開光鼓墩、交椅、高幾、琴桌、炕桌、盆架、座地檠(落地燈架)、帶抽屜的桌子、鏡台等,各類傢具還派生出不同款式。宋代出現了中國最早的組合傢具,稱為燕幾。
第六階段——明:中國傢具的鼎盛時期(因工具、工藝、材質的發展與成熟);
(1368年~1644年)明人或葉(16世紀),隨著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傢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許多文人雅士參與了室內設計和傢具造成型研究。這些都促成了明代傢具的大發展。明代傢具在繼承宋代傢具傳統的基礎上,發揚光大,推陳出新,不僅種類齊全,款式繁多,而且用材考究,造型朴實大方,製作嚴謹准確,結構合理規范,逐漸形成穩定,鮮明的明代傢具風格,把中國古代傢具推向頂峰時期。
第七階段——清:傢具的衰退期,但明清傢具是中國傢具的最具影響力的代表。
(1644年~1911年)清代傢具多結合廳堂、卧室、書齋等不同居室進行設計,分類詳盡,功能明確。其主要特徵是,造型莊重,雕飾繁重,體量寬大,氣度宏偉,脫離了宋、明以來傢具秀麗實用的淳樸氣質,形成了清代傢具的風格。清代傢具作坊多匯集沿海各地,並以揚州、冀州(河北)、現惠州(廣東)為主,形成全國三大製作中心,產品分別稱為蘇作、京作、廣作。蘇作大體師承明式傢具特點。
傢具工藝到了清代總的來看造型已趨向笨重,並一味追求,富麗華貴,由於繁縟的雕飾破壞了造型的整體感,觸感也不好。清代傢具工於用榫,不求表面裝飾;京作重蠟工,以弓鏤空,長於用鰾;廣作重在雕工,講求雕刻裝飾。裝飾方法有木雕和鑲嵌。木雕分為線雕(陽刻、陰刻)、淺浮雕、深浮雕、透雕、圓雕、漆雕(剔犀、剔紅);鑲嵌有螺鈿、木、石、骨、竹、象牙、玉石、琺琅、玻璃及鑲金、銀,裝金屬飾件等。裝飾圖案多用象徵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延年益壽、官運亨通之類的花草、人物、鳥獸等。傢具構件常兼有裝飾作用。如在長邊短抹、直橫檔,肓板腳柱上加以雕飾;或用吉字花、古錢幣造型的構件代替短柱矮老。特別是腳型變化最多,除方直腿、圓柱腿、方圓腿外,又有三彎如意腿、竹節腿等;腿的中端或束腰或無束腰,或加凸出的雕刻花形、獸首;足端有獸爪、馬蹄、如北京時間砂、卷葉、踏珠、內翻、外翻、鑲銅套等。束腰變化有高有低,有的加魚門洞、加線;側腿間有透雕花牙檔板等。北京故宮太和殿陳列的剔紅雲龍立櫃,沈陽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螺鈿太師椅、古幣蠅紋方桌、紫檀卷書琴桌、螺鈿梳妝台、五屏螺鈿榻等,均為清代傢具的精粹。傢具種類為坐卧類傢具有太師椅、扶手椅、圈椅、躺椅、交椅、連椅、凳、杌、交杌、墩、床、榻等;憑倚承物類傢具有圓桌、半圓桌、方桌、琴桌、炕桌、書桌、梳妝桌、條幾(案)、供桌(案)、花幾、茶幾等;貯藏類傢具有博古櫃架、架格、悶蘆櫥、書櫃、箱等;其他傢具還有座屏、圍屏、燈架等。
在統治階級(如宮廷、官府)的傢具,他們大多追求繁鎖的裝飾,採用陶瓷、玉石、象牙、貝殼等做裝飾,特別是宮廷傢具採用工藝美術的雕漆、雕填、描金等手法製成漆木傢具。廣大的民間傢具製造業追求適用、經濟為主;加工方法大多是手工作業。
19世紀後半葉,它是一種保持前期傳統的形式,僅在局部雜以中西混合雕飾的傢具。後來沿海的一些通商口岸相繼出現了有外商投資開辦的傢具廠,有從事經營中國傳統傢具的,有專門仿製歐洲古典形式或美式傢具的。中國傢具的近代傢具就是在這些外來因素的影響下出現了新的變革。無論是品種、形式、結構和工藝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20世紀初以後) 20世紀初,各地相繼辦起傢具手工業工場。至1920年,全國木器工場和作坊以及手工藝者已遍布各地,形成了一支浩大的手工業隊伍,傢具生產出現了中國傳統傢具與"西式中做"的新式傢具並存的局面。傳統傢具生產有久遠的歷史和廣大市場,如江西贛縣的彩繪皮箱、江西鉛山河口鎮的柳木器、上海的硬木傢具、北京的雕漆傢具、揚州的螺鈿傢具等,都在國內外市場享有一定聲譽,北京雕漆屏風曾於1914年獲巴拿馬博覽會一等獎。
20世紀30~40年代,隨著西方各種設計思潮的交流與傳播,中國近代傢具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呈現出復雜的變化。到40年代,一些由民族工商業者籌辦的傢具工廠先後在各大城市開業。根據不同的加工手段與工藝,往往分為中式傢具與西式傢具兩種行業。從此,中國的傳統傢具與現代傢具就按照不同的經營方式發展著。現代傢具由於採用了比較簡化的榫結構易於推廣應用,尤其是當膠合板(如採用纖維板為主要材料製作的板式傢具)問世後,框式嵌板的結構得到了較好程度的改善,遂成為我國廣大地區樂於採用的工藝做法。但其發展是不平衡而緩慢的,內地的許多城市和廣大農村的傢具形式仍保留著中國傳統傢具的面目。隨著時代的發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傳統工藝也面臨著工業化的挑戰。
由於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專業工廠的興起和擴大以及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促進了中國現代傢具的發展。80年代,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傢具企業大量引進歐洲傢具的生產設備,主要是板式傢具生產線或單機配套設備;在硬體上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武裝」。但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並未使這些設備發揮出應有的效能,此時開始重新出現作坊式私營企業,並在90年代的市場經濟體制下迅速成長。中國傢具接受著西方現代傢具思想的洗禮,傢具行業發展迅猛、朝氣蓬勃。一個現代產業的雛形初步形成,辦公傢具企業開始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