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塤的歷史發展

塤的歷史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23 02:15:07

1. 關於樂器塤的起源,發展

古代《樂書》引用古人樵周的話說:「幽王之時,暴辛公善塤」。 《世本》認為暴辛公作塤。王子年《拾遺記》上說:"庖犧氏易土為塤"。這種認為塤樂器為個人首創的觀點,盡管在早期年代歷代相傳,但總缺乏一些有力的依據。
按科學的觀點,塤應當是原始先民們在長期生產勞動實踐中逐步創造出來的樂器。早期雛形是狩獵用的石頭(古有記載謂之「石流星」),由於石頭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或洞,當先民們用這樣的石頭擲向獵物時,空氣流穿過石上的空腔,形成了哨音,這種哨音啟發了古代先民製作樂器的靈感,早期的塤就是這樣產生的。
勞動擴展了原始先人的武器,創建了原始社會的文明。
我國古書上對塤的文字記載並不多。《爾雅》註:「塤,燒土為之,大如鵝子,銳上平底,形如秤錘,六孔,小者如雞子。」
《舊唐書.音樂志》說:「塤,立秋之音,萬物曛黃也,埏土為之……」。《詩經》雲:「伯氏吹塤,仲氏吹篪(音遲」),塤與篪的組合是古人長期實踐得出的一種最佳樂器組合形式,由於塤篪合奏柔美而不乏高亢,深沉而不乏明亮,兩種樂器一唱一和,互補互益,和諧統一,因此被後人比作兄弟和睦之意。古詩雲:「天之誘民,如塤如篪」,說的是上天誘導平民,猶如塤篪一樣相和。塤篪之交也象徵著中國古代文人的一種高尚、高貴的和純潔、牢不可破的友誼。
唐代鄭希稷在《塤賦》中說:「至哉!塤之自然,以雅不潛,居中不偏,故質厚之德,聖人貴焉」。這就是說,塤所發出的自然而和諧的樂音,能代表典雅高貴的情緒和雍容的氣度。所以古代的聖人們是十分器重這種樂器的。
塤和塤的演奏,體現著中國傳統的儒家禮教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 陶塤的起源是怎樣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我國中原地區有一個小夥子叫做塤,他非常喜歡唱歌,也喜歡吹奏各種樂器。

有一天,塤在街上撿到一個破舊的陶壺,這個陶壺樣式非常特別,塤便利用這個陶壺改造成了一件樂器。

塤非常喜歡這個樂器,他覺得這個樂器能抒發自己的情意。塤天天都要吹,凄婉纏綿的樂聲如泣如訴地飄呀飄……。

後來,有一個漂亮姑娘叫做張小紅,是張員外家的千金小姐。張小紅聽到了塤動人的樂聲,被這悠揚婉轉的樂聲所感染,她喜歡上塤這個聰明的小夥子。

於是,張小紅讓父親請來了這個叫塤的小夥子,張員外見這個小夥子相貌英俊卻衣衫襤褸,他心中很不悅,很快叫人把他打發走了。

塤雖然見到了張小紅,卻被她父親趕了出去。塤也很喜歡這個漂亮的姑娘,他日思夜想病倒了,口裡叫著姑娘的名字離開了人世間。

據說,塤的心卻變成了一顆紅寶石,一位過路的匠人看見了這塊晶瑩剔透的紅寶石和那個陶壺樂器,於是他就拾起紅寶石,鑲嵌在陶壺樂器上,將這件破舊的陶壺樂器打造成一個「心」形的飾物,然後擺在集市裡賣。

後來,張小紅路過集市,她看見這件樂器,馬上就有一種說不出來的親切感,她想起了塤,於是就買了下來帶回家裡。

小紅姑娘睹物生情,她又想起了塤,她很是傷心,禁不住落下淚來,姑娘的眼淚滴在紅心寶石上,這件樂器被姑娘的淚水浸潤了以後,忽然碎裂開來。

後來,人們得知了這個故事,為了紀念發明這個樂器的塤,便將它稱為塤了。

塤是我國最古老的土類樂器,也是我國古代吹奏樂器之一。

相傳塤起源於一種叫做「石流星」的田獵工具。遠古時候,人們常常用繩子繫上一個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擊打鳥獸。有的球體中間是空的,人們掄起來一兜風能發出聲音。後來人們覺得挺好玩,就拿來吹,於是這種石流星就慢慢地演變成了塤。

後來,隨著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塤演化為單純的樂器,並逐漸增加音孔,發展成可以吹奏曲調的旋律樂器。

最早的塤是用石頭和骨頭製作的,後來發展成為陶制的,形狀也有多種,如扁圓形、橢圓形、球形、魚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為普遍。

塤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側壁開有音孔。塤經歷了漫長的階段,大約在四五千年前,塤由一個音孔發展到了兩個音孔,能夠吹三個音。

原始社會的塤,器形多樣,比如人們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掘的陶塤,呈橢圓形,只有吹孔,無音孔,約7000多年的歷史。還有陝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欖,也只有一個吹孔,用細泥捏塑而成,是塤的原始形態之一,約6000多年歷史。

到了夏商周時期,塤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後來,人們在甘肅玉門火燒溝出土的父系社會晚期的陶塤,有3個音孔,能吹4個音。

商代的塤比原始時期和夏代有了較大的發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以陶制最為常見,形體多為平底卵形。戰國時期陶塤也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狀的。

到了晚商時期,塤發展到5個音孔,能吹6個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塤已經有6個音孔,能吹出完整的5聲音階和7聲音階了。塤由一個音孔發展到6個音孔,經歷了3000多年的漫長歲月。

到了春秋時代,以和為美曾經是一個重要的音樂審美觀,「塤唱而篪和」,是儒家「和為貴」的哲學思想在音樂上的集中反映。「和」,是指內容舒緩平和,有助於教化,體現了當時的音樂審美觀點。而塤的聲音恰恰和諧動聽,其音樂功能是顯著的。

春秋時期人們認為:

塤具治後之德,聖人貴淹。於是,錯凡銀、借福勃。

這便說明了塤是一種中音吹奏樂器,因為它的音色古樸淳厚,同古人說話時慣用的高頻調相比,顯得格外柔潤。所以,在我國先秦時期,塤特別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和喜愛。

3. 塤的歷史

塤是我國特有的閉口吹奏樂器,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塤的起源與漢族先民的勞動生產活動有關,最初可能是先民們模仿鳥獸叫聲而製作,用以誘捕獵物。後隨社會進步而演化為單純的樂器,並逐漸增加音孔,發展成可以吹奏曲調的旋律樂器。原始社會的塤,器形多樣,如浙江餘姚縣河姆渡遺址發掘的陶塤,呈橢圓形,只有吹孔,無音孔,距今約七千年。距今6870±90年,內蒙古赤峰市趙寶溝文化遺址的哈喇海陶塤高5.4厘米,腹徑5.9厘米,口徑1.4厘米,厚0.25厘米,材質為加砂紅陶,形狀似梨形,結構原始,只有一個吹孔,無指孔。 陝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欖,也只有一個吹孔,用細泥捏塑而成,是塤的原始形態之一,距今約六千年。
商代的塤比原始時期和夏代有了較大的發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以陶制最為常見,形體多為平底卵形。戰國時期陶塤也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狀的。
秦漢以後,塤在中國的音樂歷史上主要用於歷代的宮廷音樂。在宮廷音樂中,塤分成頌塤和雅塤兩種。頌塤形體較小,像個雞蛋,音響稍高;雅塤形體較大,音響渾厚低沉,常常和一種用竹子做成的吹管樂器篪配合演奏。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里就有伯氏吹塤,仲氏吹篪這樣一句話,意思是說兄弟兩人,一個吹塤一個吹篪,表達和睦親善的手足之情。
考古發掘和傳世塤中也偶見一些特殊形制的陶塤或瓷塤。
清朝時期,塤的傳承已經斷代,直隸人吳潯源偶得塤,復制出殷代五音孔梨形陶塤傳世,以闡發古音之秘。到目前為止,《棠湖塤譜》是發現最早也是唯一正式刊行的塤專用樂譜,無論對於古塤製法、奏法以及塤 譜研究,都具有較高的價值,是一本難得的珍貴史料。
故宮博物院和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藏有清代宮廷所用的紅漆雲龍塤,它高八點五厘米、腹徑七厘米。塤體有六個音孔:前四後二,通體紅漆,描繪金龍和雲紋。今人改進研製的九孔陶塤,以古制六孔塤為基礎,然後擴展其肩部和內胎,以增大音量,音孔增至八個:前六後二,加上吹孔、共為九孔。
為便於運指演奏,盡量減少復雜的叉口指法,其音孔按相似於笛子的音孔順序排列。專業演奏者可吹出二十六個音,包括兩個八度內的全部半音和一個泛音。
中國音樂學院曹正教授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就開始製作仿古陶塤。後來,天津音樂學院的陳重教授在古制梨形六孔塤的基礎上,又設計出新型的九孔陶塤,用江蘇省宜興市的紫陶製成。這種九孔塤既保持了傳統塤原有的外形和音色,又增大了音量,擴展了音域,能吹出音階和半音,使它成為可以轉調的樂器,而且音色古樸醇厚、低沉悲壯,極富特色。另外,由於九孔塤改變了原來不規則的音孔排列,按照現代人的演奏習慣,使演奏更為方便,可以獨奏、合奏或伴奏使用。九孔陶塤的面世,標志著中國古塤重新獲得了生機。不久之後,陳重教授的另一位學生、湖北省歌舞團的趙良山,用紅木研製出十孔塤,解決了塤難以吹奏高音的缺陷。
2004年,河北邢台的侯義敏,對傳統的竹塤進行改良,設計製作了一款新型竹塤,並且申請了國家專利(200420077527.6),這種竹塤是10孔的低音塤,這種塤音域寬廣,音色低沉渾厚、空靈柔美。這種塤發音靈敏,省氣,高音好吹。

4. 陶塤最早是在哪裡發現的,它的發展歷史什麼什麼

塤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吹奏樂器。從考古發現證明:在距今約六、七千年前後,已出現了塤的初形,如半坡、河姆渡等古文化遺址中均有發現。陶塤在歷史上的出現很早,而且為數不少,並從新石器時代一直沿用至今。最早的塤只有一個吹孔,經過了很長時間,塤體上才出現了音孔。如山西萬榮縣荊村遺址出土的管形一音孔塤,距今有六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山東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二音孔塤,距今有四千多年的歷史;甘肅玉門火燒溝遺址出土的魚形四音孔陶塤,這一時期在陶塤下端已出現帶有懸掛裝飾物的小孔,距今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河南安陽殷墟侯家莊1001號墓出土的骨制紡錘形六音孔陶塤,距今有三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塤從一孔演變到六孔經歷了約三千年,即新石器時代到殷代。塤自商代以後的一千多年中,一直保持在五、六個音孔的水平上。陶塤的形狀逐漸定形,從筆管形、珠形、帽形、鬼臉形、動物形轉向梨形、下平上尖的卵形。解放後諸多專家對古塤經過了多年的研製,在古塤的基礎上研製出八孔陶塤、九孔陶塤、十孔陶塤等。使這一沉睡了多年的古老樂器重新回到樂壇上,擴展了塤的音域,增大了塤的音量,可以任意轉調等。

《世本》有"辛公造塤"之論。《拾遺記卷》載「庖犧灼土為塤」陶塤為庖犧氏所發明,其說難以考據。塤都為陶制,用泥土捏製成形,涼干後再用火燒成。在製作的材料上也有出現過:骨、象牙、木等。我國古代把樂器分為:金、石、土、木、革、絲、竹、匏八音,其塤為「土」的代表性樂器,是一種音色柔合的旋律樂器。在整個樂隊中起到填充中音、和諧高低音的作用。古人說:「正五音、調六律、剛柔必中、輕奇迷失,將以金石以同恭,啟笙、竽而啟批極。」《詩經·小雅》中就有「伯氏吹塤,伯氏吹箎」的文字記載。在西漢時期曾出現過木製塤,「笙以木刻其本而不匏,塤亦木為之」。到宋時,木質塤逐漸盛行,並大有用木塤代替陶塤之勢,故統治者認為:有違八音古制,因而被其明令禁止使用。

在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塤一直為皇都九五至尊獨享。以作雅樂之用。塤的演奏大到宮廷慶典、祠宗廟、敬天地鬼神,小到房中樂(相當於現在的室內樂),無處不在,可見其在中華民族古代音樂史的地位。

塤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綿綿不絕,具有一種獨特的音樂品質。也許正是塤這種特殊音色,古人在長期的藝術感受與比較中,就賦予了塤和塤的演奏一種神聖、典雅、神秘、高貴的精神氣質。《樂書》說:「塤之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數也。中虛上銳,火之形也。塤以水火相和而後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後成聲。故大者聲合黃鍾大呂,小者聲合太簇夾鍾,要皆中聲之和而已」。

古人將塤的聲音形容為立秋之音,更使我們體會到一幅朦朧而另人神往的藝術畫面:秋天是金黃色的,是冷靜的,是另人深思的,時光流逝,又有一種淡淡的悲凄和感傷。秋風掃落葉的現實,又使人平添幾分愁緒。這就是塤的聲音,這就是立秋之音。

中國古人吹塤,吹了幾千年,其聲濁而喧喧然,寄託了古代文人雅士面對時光長河流逝如斯的失落感,但時光仍在無情地推進;中國古人吹塤,吹了幾千年,其聲悲而幽幽然,融匯了古代墨客騷人們對封閉而沉重的中國歷史無可奈何的批判精神,但歷史仍然在按中國既定的軌跡運行。從某種意義上說,塤,不是一般用來把玩的樂器,塤是一件沉思的樂器,懷古的樂器,這就難怪它?「質厚之德,聖人貴焉」了。

陶塤樂器結構簡單,攜帶方便,音色具有神秘、空靈,滄桑的特點尤如天籟之音,有非常顯鮮明的古樸風格,使人產生強烈的返樸意識。以致近年來深受現代人的喜歡,涌現出大批學習、演奏、研究陶塤的愛好者、專家,使塤這一中國文化瑰寶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得以繼承和發展。

5. 塤是怎麼演變而來的

塤我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大約有7000年的歷史。相傳塤起源於一種叫做回「石流星」的答狩獵工具。

古時候,人們常常用繩子繫上一個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擊打鳥獸。有的球體中間是空的,掄起來一兜風能發出聲音。

後來人們覺得挺好玩,就拿來吹,於是這種石流星就慢慢地演變成了塤。

6. 塤的發展

塤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大約有七千年的歷史。塤是閉口吹奏樂器,音色回樸拙抱素獨為天籟,答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佔有重要
相傳塤起源於一種叫做石流星的狩獵工具。古時候,人們常常用繩子繫上一個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擊打鳥獸。有的球體中間是空的,掄起來一兜風能發出聲音。後來人們覺得挺好玩,就拿來吹,於是這種石流星就慢慢地演變成了塤。
最初塤大多是用石頭和骨頭製作的,後來發展成為陶制的,形狀也有多種,如扁圓形、橢圓形、球形、魚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為普遍。
塤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側壁開有音孔。
塤經歷了漫長階段,大約在四五千年前,塤由一個音孔發展到兩個音孔,能吹三個音。進入奴隸社會以後,塤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前些年在甘肅玉門火燒溝出土的父系社會晚期至奴隸社會初期的塤,有三個音孔,能吹四個音。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時期,塤發展到五個音孔,能吹六個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塤已有六個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了。塤由一個音孔發展到六個音孔,經歷了3000多年的漫長歲月。

7. 「塤」最早出現於什麼朝代

塤是古人技法樂器,管樂器里邊全世界最早的在全國6700多年以前出現的古樂器。在西安的半坡出土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就有該種樂器,那時候是將其用做打獵用的集合人的像號角一樣的工具。當時只有一個一個小3度的孔,後來就發展到當做樂器來使用。商代的時候塤已經發展到五孔,該五孔以後就成為一種正式的樂器使用,但是由於五孔再也沒有發展,明清時代塤就失傳了。

從半坡到漢唐,塤經歷了由單音孔到多音孔的演變過程,逐漸形成能表達高雅、清麗、悲壯、深沉、凄涼之意的成熟樂器,被封建帝王們封為"雅樂" 盛行於宮廷。《詩經·小雅》中就有"伯氏吹塤,仲氏吹篪(chi)"這樣的關於描寫塤在古代宮廷盛典中的演奏情景。

由於塤從明代起就失傳於民間,所以對二十多年前的現代人來說,相當多的人對塤是陌生的。1984年在洛杉磯奧運會上,一位名叫杜次文的北京青年男子用古塤演奏的古曲《楚歌》令所有在座的人為之驚嘆,從此"中國魔笛"便成為塤的別稱。從此開始引起民樂學術專家和民間藝人們的關注。

陰佔中是陝西蒲城縣平鹿鄉的鄉村音樂教師。十多年來因為喜愛古塤的音色,痴迷於塤文化的他,在自己家裡設了一個手工作坊專門從事塤的研究與製作,成為陝西民間的小有名氣的專業制塤人。

在這條遺留著古代文化韻味的古街上,塤已經變成了旅遊商品跟陶質工藝品。但作為樂器,這些出自製陶藝人手中的塤,還不能夠被稱為樂器。它們只能吹出基本的音階,不論是在音域、音色還是工藝製作上都不夠規范。

8. 塤最早出現於什麼朝代

1、出現於原始社會。塤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大約有七千年的歷史。相傳塤起源版於一種叫做"石流權星"的狩獵工具。古時候,人們常常用繩子繫上一個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擊打鳥獸。有的球體中間是空的,掄起來一兜風能發出聲音。後來人們覺得挺好玩,就拿來吹,於是這種石流星就慢慢地演變成了塤。
2、簡介
塤是漢族特有的閉口吹奏樂器,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塤的起源於漢族先民的勞動生產活動有關,最初可能是先民們模仿鳥獸叫聲而製作,用以誘捕獵物。後隨社會進步而演化為單純的樂器,並逐漸增加音孔,發展成可以吹奏曲調的旋律樂器。
3、結構
十孔塤的結構為一個類似空心球式的主體。有一個吹孔、九個發音孔。主體上端設有一個吹孔,正面設有七個發音孔,反面設有兩個發音孔。

9. 中國最早出現的塤

我國最早的塤為浙江餘姚縣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塤,是用泥捏塑而成,工藝技術比較原始,從河姆渡文化遺址的其他陶器燒制來看,燒成溫度為800-—900°C,在缺氧的還原焰中燒制而成。該塤呈橢圓形,只有一個吹孔,而無按音孔,只能發一音。經考古測定,距今約有7000年左右的歷史,有人推測,它「很可能是由先民們的狩獵工具——石流星演變而來,石流星拋出時可發出嗡嗡聲。後經歷史演變、發展,成為可以奏旋律的樂器」(王其書《七千年禁區的突破》載《音樂探索》1994年第一期4頁),這是到目前為止所見到最早的塤,但尚未形成後來我們所見的塤的形狀。我國最早的塤為浙江餘姚縣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塤,是用泥捏塑而成,工藝技術比較原始,從河姆渡文化遺址的其他陶器燒制來看,燒成溫度為800-—900°C,在缺氧的還原焰中燒制而成。該塤呈橢圓形,只有一個吹孔,而無按音孔,只能發一音。經考古測定,距今約有7000年左右的歷史,有人推測,它「很可能是由先民們的狩獵工具——石流星演變而來,石流星拋出時可發出嗡嗡聲。後經歷史演變、發展,成為可以奏旋律的樂器」(王其書《七千年禁區的突破》載《音樂探索》1994年第一期4頁),這是到目前為止所見到最早的塤,但尚未形成後來我們所見的塤的形狀。

閱讀全文

與塤的歷史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