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電容器的發展歷史

電容器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2 04:16:37

Ⅰ 芬蘭諾基亞電容器有限公司的中國境內發展歷史

1977年 產品復進入中國
2002年 成立制中國(上海)代表處
2002年 組建完善的經銷網
2005年 成立上海寶山工廠
2007年 成立北京代表處
2007年 成立各區域技術服務中心
NOKIAN CAPACITORS每個事業的成立,都代表著我們在中國永續經營的決心,我們可以透過全國的經銷網,最快速的提供優質的本地服務,提升我們在中國的服務質量。我們除了提供第一流質量的產品之外,也將我們應用技術以及經驗提供給我們的用戶,也就是說,我們不只提供產品給用戶更提供一個整體的解決方案給用戶,而NOKIAN CAPACITORS中國工廠的成立,為我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進一步提供了保證。
NOKIAN CAPACITORS對中國市場有很大的期待,也決心要將我們的技術、服務甚至生產製造本地化,隨著我們在中國市場有更多的使用客戶,NOKIAN CAPACITORS在中國的投資也會不斷加大,我們將運用專業的銷售團隊及遍布全國的技術服務據點,支持我們的客戶,使我們的客戶受惠。
Nokian Capacitors提供無功功率補償及諧波濾波的全方位解決方案,使我們的客戶節省能源並改善電能質量。

Ⅱ 低壓電容器的歷史發展

(1)50~60 年代,稱為第一代低壓電容器,其結構採用油浸式電容器紙作為介質,電容元件為扁平元件,液體介質採用礦物油(含有PCB 有毒物質)等,產品體積大、有功損耗達到0.2[%]~0.5[%]左右,我國國內型號為BW 系列。
(2)70 年代,隨著金屬化膜替代電容器紙的應用,電容器元件由扁平式改為圓形結構,由於具有自愈性能,產品的場強大大提高,使產品體積大大縮小,為BW 系列的40[%]左右,液體介質也大部分採用礦物油或樹脂,有功損耗在0.12[%]左右,我國國內型號主要為BZMJ 系列。
(3)80 年代,歐洲各電容器廠家已推出圓柱型結構的稱為第三代的 MKP 低壓電容器,其元件採用7μm 左右的金屬化膜,內充天然油或樹脂密封於鋁殼中,使體積更加減小,有功損耗降到0.3W/kvar。由於時間與發展的限制,目前國內生產的低壓電容器,均是從80 年代初約7~8 年間從國外引進的,屬於第二代產品。如無錫、錦州、桂林和南京等地電容器廠分別從日本SHIZUKI、比利時ASEA、義大利ARCOTRONICS 和義大利ICAR引進了生產技術與關鍵設備,其產品結構為方形或橢圓形,一般使用8μm 金屬化膜,統計使用壽命平均在2~6 年左右。
(4)隨著電器產品向小型化、無油化和環保化方向發展的趨勢,第四代最新充氣型低壓電容器(GMKP),採用5~6μm 金屬化膜填充特殊保護氣體,內置獨特的安全型保護裝置,其關鍵特點是實現了介質的革命,實現了電介質的氣體化。從而產生了理論上真正的乾式電容器以及具有防火阻燃,安全可靠等多種特點的新一代產品。

Ⅲ 靜電容式鍵盤的發展歷史

事實上,電容量式鍵盤的發展歷史也很悠久.在早期曾經是大型鍵盤廠商想要對使回用在打字答機上的傳統機械式switch的鍵盤進行成本簡化的一個方案.德國CHERRY美國Keytronic早在1980年代都有申請許多相關專利,其中Keytronic的電容量式曾經一度是該廠商的最高級鍵盤。Keytronic和Topre都有一個特點.這兩家廠商都取得了相當多的碗型橡膠的專利。因為除了通過傳統機械式鍵盤所使用的各種軸心,簧片機構來達成具確認感的觸感之外.碗型橡膠是眾多廠商想到最容易也最直接產生壓力段落差的機構,而且容易大量生產.造價低廉!因此keytronic將這些碗型橡膠專利使用在後來能大量生產的便宜薄膜式鍵盤上.也就成了許多傳奇經典作品。早期並非只有Keytronic等廠商有製造這類鍵盤.我也曾經找到過台灣地區的世界鍵盤業的大廠之一群光電子BTC所生產的電容式鍵盤。相比較於其他種類的鍵盤,電容式鍵盤是比較難找到的.而且多半使用起來.敲擊觸感都不是特好.很難令人有經典高貴的感覺.這類觸感不好的鍵盤多半都只使用簡單的彈簧和線圈來製造按鍵行程而已。

Ⅳ 電的發展史

早在對於電有任何具體認知之前,人們就已經知道發電魚會發出電擊。根據公元前2750年撰寫的古埃及書籍,這些魚被稱為「尼羅河的雷使者」,是所有其它魚的保護者。大約兩千五百年之後,希臘人、羅馬人,阿拉伯自然學者和阿拉伯醫學者,才又出現關於發電魚的記載。

1832年法國人皮克西製造出世界第一台試驗性發電機。1850年英國斯旺用紙碳製成燈絲泡問世。1866年德國西門子制出可應用的發電機。

1879年10月21日,美國愛迪生(和英國約塞夫·斯旺)都研究碳質燈絲電燈泡。愛迪生經千餘次的試驗用碳素燈絲的白熾燈泡得到了實際應用,故稱愛迪生發明了電燈。

傑克·基爾比於1958年和羅伯特·諾伊斯於1959年分別獨立發明集成電路。現今,大量晶體管、二極體、電阻器、電容器等等電子原件都可以被裝配在單獨的集成電路里。

電真正的應用是在18世紀末19世紀,直到20世紀21世紀才真正的走入平常百姓家。

(4)電容器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起電現象

摩擦起電,是通過摩擦的方式使得物體帶上電荷的物理現象。摩擦起電的步驟,是使用兩種不同的絕緣體相互摩擦,使得它們的最外層電子得到足夠的能量發生轉移,摩擦起電後兩絕緣體必帶等量異性電。

靜電吸附,是當帶靜電的物體靠近微小的不帶靜電的物體時,微小物體表面的自由電荷發生轉移,感應出與帶靜電物體相反的電性,而被吸引貼附於帶靜電物體上。利用靜電吸引輕小物體的原理,可以達到吸附工業粉塵的效果。

靜電感應,是指導體中的電荷在外電場的作用下在導體中重新分布的現象,由英國科學家約翰·坎通和瑞典科學家約翰·卡爾·維爾克分別在1753年和1762年發現。

靜電屏蔽,是指對於一個接地的空腔導體,外接電場不會影響腔內的物體,腔內帶電體的電場也不會影響腔外的物體。

靜電屏蔽的應用很廣泛,例如電子儀器外的金屬網罩、電纜外層包裹的金屬皮等都是用於防止外部電場對內部的影響。需要注意,如果外部的電場是交變電場,則靜電屏蔽的條件不再成立,另見電磁屏蔽。

Ⅳ 求:鋁點解電容的發展史

你好!隨著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和家電的普及,從上世紀80年代的彩電國產化開始,電冰箱、洗衣機、收錄機、黑白電視機、家用空調器、電話機、節能燈、VCD、DVD、計算機、程式控制交換機等的發展,提高了每一個中國家庭的生活質量。我國的電容器行業也得到了空前發展,從數量上、質量上、服務上,滿足了上述電子整機及家用電器發展的需要,並帶動了相關的材料行業、設備行業、儀錶行業的發展,已成為全球電容器生產大國。
一、持續發展內涵將異於過去
回顧歷史,經過20多年的奮斗,我國已成為全球電容器生產大國,佔全球總產量的30%左右。由於全球經濟復甦及我國信息產業快速發展,電容器行業在繼續做大的同時必須做強,以強做大,這是發展內涵變化的核心。
在電子元件片式化進程中,電阻器和電容器一馬當先。2002年,日本電阻器片式化率就達98%,陶瓷電容器片式化率達80%,鉭電容器片式化率2001年就已達99%;美國電阻網路片式化率2000年達41%。至於電感器片式化率日本1998年已達52%以上,2002年日、美均已達70%,而信號電路用的電感器片式化率已達80%以上;開關片式化率達20%以上。1999年日本陶瓷濾波器片式化率達19%,而蜂窩移動通信設備中使用的片式陶瓷濾波器已佔71%,溫度補償晶體振盪器片式化率已超過90%。
電子元件在片式化的同時,小型化也在迅速發展,不僅傳統元件在迅速小型化,片式元件也在迅速小型化。目前,1608型片式阻容元件已成為日本生產的主流產品,1005型的片式阻容元件已成為移動通信設備使用的主流阻容元件。片式鉭電容和片式塑料膜電容器最小尺寸均已達1608,且已商品化片式陶瓷電容器、片式負溫度系數熱敏電阻器(NTC)已開始批量生產0603型極小產品,金屬化塑料膜電容器和雲母電容器均已商品化生產1608型產品。
隨著電子設備的薄輕小化,對電子元件復合化的要求也越來越強烈。日本TDK公司現已生產由4、8、16個電容器芯子組成的獨石陶瓷電容器陣列。
陶瓷電容器仍將在世界電容器市場上居主導地位,而片式電容器將主宰陶瓷電容器和鉭電容器市場。小型化、大容量、高電壓、高頻率、抗干擾和陣列化仍將是陶瓷電容器發展的方向。1005型片式陶瓷電容器已流行,0603型產品已上市,0402型產品已在開發。目前,利用薄層和多層化(600層~800層)技術以及內電極賤金屬技術,已開發出容量高達100μF的獨石陶瓷電容器,製造商已在開發容量為200μF甚至200μF以上的獨石陶瓷電容器的製作技術。
小尺寸、大容量、長壽命、耐高溫、低等效串聯電阻等仍是鋁電解電容器的發展方向。2000年松下電子元件公司開發出了WA系列鋁電容器,其容量值較先前提高了2倍~18倍,同時,該公司還投放了超低外型的片式鋁電容器,其高度僅0.95mm。
片式產品繼續引領鉭電容向小型化、大容量、低阻抗、低ESR方向發展,功能高分子聚合物鉭電容器生產和應用將進一步擴大,鉭粉CV值將繼續提高,目前鉭粉CV值已達100000,但製造商(如日本ELNA公司)已在開發150000CV值的鉭粉。
值得注意的是工程技術人員正在開發利用鈮作介質材料的鈮電容器,由於鈮的供應相當於鉭的100倍,而該電容器的外形、結構和性能與片式鉭電容器相似,由於成本關系,鉭電容器不適於1000μF級產品的大批量生產,而鈮電容器可實現該量級產品的批量生產。
鋁電解電容器的市場主要集中在日本和中國,而相對於中國的鋁電解電容器來講,中國鋁電解電容器行業的增長推力是來自節能、新能源、軌道交通三駕馬車。如何看待中國電解電容接下來的發展,還是需要更多的探索和研究。
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協會信息中心預測通過對市場分析,大體上總結下了如此結論,2010-2012年我國鋁電解電容器市場規模將保持5%-9%的增長速度,同時也要注意其他方面的影響,在「節能減排」思想的日益深入人心的時候,變頻技術在國民經濟各領域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應用,以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為代表的綠色能源領域正在逐漸在市場上起到了重要作用,當然,在日益不可以忽視的交通方面,也是對也對鋁電解電容器提出了巨大的需求,這三大領域將會成為鋁電解電容器行業高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日本地震已經過去了,但是其影響還是存在的,日本電子類生產企業遭受地震和海嘯巨大影響。日本多處鋁電解電容器工廠受到影響,日本主要鋁電解電容器企業Nichicon、Rubicon、chemi-con等大都集中於受日本地震影響的福島及周邊地區,在地震與核輻射雙重打擊下,這些企業短期內難以恢復產能。由於公司與這些企業技術差距較小,這勢必加速公司獲得更多訂單,預期公司將會長期受益於日本地震帶來的訂單轉移。目前鋁電解電容器市場處於供不應求狀態,各大鋁電解電容器廠商普遍提高了產品銷售單價,公司也已經開始逐步提高部分鋁電解電容器的銷售單價,預計調整幅度在8%左右,化解成本上漲帶來的壓力。
在中國,進行電解電容這方面生產的廠家也是非常多的,我公司是東莞一家多年來專業生產銷售電解電容、鋁電解電容的廠家,公司吸納了許多人才,在產品發明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績。抓住客戶迫切要求和未來的發展機遇,高起點、高要求建設好工業和車輛用高壓大型薄膜電容器,以適應新能源、軌道交通、電動汽車、高壓變頻器等行業未來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我公司准備在這之後的時間里,為客戶帶來更多更優秀的產品。

Ⅵ 芬蘭諾基亞電容器有限公司的經歷歷程

2001年----用於電力系統的SVC的新型全數字式控制保護系統
2001年----串聯補償電容器組(SC)新型全數字式控制保護系統NPD+
2000年----電氣化鐵道用27..5KV高壓晶閘管投切濾波器組(TSF)
2000年----SVC的新型全數字式控制保護系統
2000年----電抗器的塑膠絕緣處理工藝和換位鋁導體結構
2000年----新型低壓並聯有源型濾波器
2000年----戶外安裝的(IP54,外殼材質SUS 305)低壓金屬化全膜乾式自愈功能電容器
1999年----三相四線制低壓三次諧波濾波器
1999年----低壓電容器放電裝置的世界專利
1997年----串聯電容器組(SC)絕緣平台上激光供電的測量電子系統
1995年----新型設計的用於SVC的自立式晶閘管閥組
1995年----專利的低壓並聯型有源濾波器
1994年----電抗器的塑膠絕緣處理工藝和換位鋁導體結構
1994年----低壓電容器使用內附熔絲保護組件的世界專利
1994年----在串聯補償電容器組(SC)中,應用全數字化控制保護系統NPD,應用遙控終端單元
(RTU)及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GPS的功能在於同步操作時間的取得和
故障定位記錄
1989年----用於串聯補償電容器組(SC)的強制觸發火花放電間隙和金屬氧化物變阻器保護系統
1989年----專利的電抗器絕緣處理工藝和換位鋁導體結構
1988年----新型內置熔絲式高壓電容器單體容量最大為1000KVAR
1985年----快速數字採集系統應用於串聯補償電容器組(SC)的電流測量
1981年----採用全膜(ALL-FILM)電介質高壓電容器
1981年----低壓電容器使用金屬化聚丙烯薄膜絕緣、乾式且具自愈功能
1980年----用於330kV電網電壓支持的SVC
1979年----低壓晶閘管投切(濾波)電容器組
1978年----世界上第一套735KV,350MVAR(60HZ)、5TH&7TH雙調諧諧波濾波器組
1977年----整套交貨用於鋼鐵廠的10KV TCR(36MVA)型靜態無功功率補償裝置(SVC)
1975年----生產世界上最大容量的並聯電容器組275KV/150MVAR
1975年----世界上第一套非線性電阻保護的串聯電容器組(SC)
1975年----世界上第一套低壓諧波濾波器出廠
1974年----串聯電容器組(SC)的光纖信號傳輸系統
1971年----串聯電容器組(SC)的絕緣平台上採用靜態分立元件保護繼電器
1970年----開始樹脂模鑄空氣芯電抗器的製造
1970年----高壓電容器開始使用焊接式瓷套管
1970年----高壓電容器使用不銹鋼外殼(AISI-409)之非導磁材質可避免產生磁滯損耗,
並可防止因熱脹冷縮造成電容器外殼破裂漏油
1964年----在串聯電容器組(SC)中應用光信號傳輸系統和靜態分立元件控制系統
1964年----世界上第一套使用於400KV輸電系統的串聯補償電容器組(SC)
1960年----開始生產製造高壓空氣芯(AIR-CORE)式電抗器
1960年----高壓電容器使用內附熔絲保護組件的世界專利

Ⅶ 電阻器件發展史

電子元器件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濃縮的電子發展史:

電子技術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開始發展起來的新興技術,二十世紀發展最迅速,應用最廣泛,成為近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

第一代電子產品以電子管為核心。四十年代末世界上誕生了第一隻半導體三極體,它以小巧、輕便、省電、壽命長等特點,很快地被各國應用起來,在很大范圍內取代了電子管。五十年代末期,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塊集成電路,它把許多晶體管等電子元件集成在一塊硅晶元上,使電子產品向更小型化發展。集成電路從小規模集成電路迅速發展到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從而使電子產品向著高效能低消耗、高精度、高穩定、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由於,電子計算機發展經歷的四個階段恰好能夠充分說明電子技術發展的四個階段的特性,所以下面就從電子計算機發展的四個時代來說明電子技術發展的四個階段的特點。

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於1946年在美國研製成功,取名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這台計算機使用了18800個電子管,佔地170平方米,重達30噸,耗電140千瓦,價格40多萬美元,是一個昂貴耗電的"龐然大物"。由於它採用了電子線路來執行算術運算、邏輯運算和存儲信息,從而就大大提高了運算速度。ENIAC每秒可進行5000次加法和減法運算,把計算一條彈道的時間短為30秒。它最初被專門用於彈道運算,後來經過多次改進而成為能進行各種科學計算的通用電子計算機。從1946年2月交付使用,到1955年10月最後切斷電源,ENIAC服役長達9年。

盡管ENIAC還有許多弱點,但是在人類計算工具發展史上,它仍然是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它的成功,開辟了提高運算速度的極其廣闊的可能性。它的問世,表明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到來。從此,電子計算機在解放人類智力的道路上,突飛猛進的發展。電子計算機在人類社會所起的作用,與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蒸汽機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ENIAC問世以來的短短的四十多年中,電子計算機的發展異常迅速。迄今為止,它的發展大致已經了下列四代:

第一代(1946~1957年)是電子計算機,它的基本電子元件是電子管,內存儲器採用水銀延遲線,外存儲器主要採用磁鼓、紙帶、卡片、磁帶等。由於當時電子技術的限制,運算速度只是每秒幾千次~幾萬次基本運算,內存容量僅幾千個字。程序語言處於最低階段,主要使用二進製表示的機器語言編程,後階段採用匯編語言進行程序設計。因此,第一代計算機體積大,耗電多,速度低,造價高,使用不便;主要局限於一些軍事和科研部門進行科學計算。

第二代(1958~1970年)是晶體管計算機。1948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發明了晶體管,10年後晶體管取代了計算機中的電子管,誕生了晶體管計算機。晶體管計算機的基本電子元件是晶體管,內存儲器大量使用磁性材料製成的磁芯存儲器。與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相比,晶體管計算機體積小,耗電少,成本低,邏輯功能強,使用方便,可靠性高。

第三代(1963~1970年)是集成電路計算機。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1958年夏,美國德克薩斯公司製成了第一個半導體集成電路。集成電路是在幾平方毫米的基片,集中了幾十個或上百個電子元件組成的邏輯電路。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的基本電子元件是小規模集成電路和中規模集成電路,磁芯存儲器進一步發展,並開始採用性能更好的半導體存儲器,運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幾十萬次基本運算。由於採用了集成電路,第三代計算機各方面性能都有了極大提高:體積縮小,價格降低,功能增強,可靠性大大提高。

第四代(1971年~日前)是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隨著集成了上千甚至上萬個電子元件的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電子計算機發展進入了第四代。第四代計算機的基本元件是大規模集成電路,甚至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集成度很高的半導體存儲器替代了磁芯存儲器,運算速度可達每秒幾百萬次,甚至上億次基本運算。

Ⅷ 簡述電學的發展史

電 學 發 展 史

"電"一詞在西方是從希臘文琥珀一詞轉意而來的,在中國則是從雷閃現象中引出來的。自從18世紀中葉以來,對電的研究逐漸蓬勃開展。它的每項重大發現都引起廣泛的實用研究,從而促進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

現今,無論人類生活、科學技術活動以及物質生產活動都已離不開電。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某些帶有專門知識的研究內容逐漸獨立,形成專門的學科,如電子學、電工學等。電學又可稱為電磁學,是物理學中頗具重要意義的基礎學科。

電學的發展簡史

有關電的記載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早在公元前585年,希臘哲學家泰勒斯已記載了用木塊摩擦過的琥珀能夠吸引碎草等輕小物體,後來又有人發現摩擦過的煤玉也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能力。在以後的2000年中,這些現象被看成與磁石吸鐵一樣,屬於物質具有的性質,此外沒有什麼其他重大的發現。

在中國,西漢末年已有"碡瑁(玳瑁)吸偌(細小物體之意)"的記載;晉朝時進一步還有關於摩擦起電引起放電現象的記載"今人梳頭,解著衣時,有隨梳解結有光者,亦有吒聲"。

1600年,英國物理學家吉伯發現,不僅琥珀和煤玉摩擦後能吸引輕小物體,而且相當多的物質經摩擦後也都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他注意到這些物質經摩擦後並不具備磁石那種指南北的性質。為了表明與磁性的不同,他採用琥珀的希臘字母拼音把這種性質稱為"電的"。吉伯在實驗過程中製作了第一隻驗電器,這是一根中心固定可轉動的金屬細棒,當與摩擦過的琥珀靠近時,金屬細棒可轉動指向琥珀。

大約在1660年,馬德堡的蓋利克發明了第一台摩擦起電機。他用硫磺製成形如地球儀的可轉動球體,用乾燥的手掌摩擦轉動球體,使之獲得電。蓋利克的摩擦起電機經過不斷改進,在靜電實驗研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直到19世紀霍耳茨和推普勒分別發明感應起電機後才被取代。

18世紀電的研究迅速發展起來。1729年,英國的格雷在研究琥珀的電效應是否可傳遞給其他物體時發現導體和絕緣體的區別:金屬可導電,絲綢不導電,並且他第一次使人體帶電。格雷的實驗引起法國迪費的注意。1733年迪費發現絕緣起來的金屬也可摩擦起電,因此他得出所有物體都可摩擦起電的結論。他把玻璃上產生的電叫做"玻璃的",琥珀上產生的電與樹脂產生的相同,叫做"樹脂的"。他得到:帶相同電的物體互相排斥;帶不同電的物體彼此吸引。

1745年,荷蘭萊頓的穆申布魯克發明了能保存電的萊頓瓶。萊頓瓶的發明為電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條件,它對於電知識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差不多同時,美國的富蘭克林做了許多有意義的工作,使得人們對電的認識更加豐富。1747年他根據實驗提出:在正常條件下電是以一定的量存在於所有物質中的一種元素;電跟流體一樣,摩擦的作用可以使它從一物體轉移到另一物體,但不能創造;任何孤立物體的電總量是不變的,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電荷守恆定律。他把摩擦時物體獲得的電的多餘部分叫做帶正電,物體失去電而不足的部分叫做帶負電。

嚴格地說,這種關於電的一元流體理論在今天看來並不正確,但他所使用的正電和負電的術語至今仍被採用,他還觀察到導體的尖端更易於放電等。早在1749年,他就注意到雷閃與放電有許多相同之處,1752年他通過在雷雨天氣將風箏放入雲層,來進行雷擊實驗,證明了雷閃就是放電現象。在這個實驗中最幸運的是富蘭克林居然沒有被電死,因為這是一個危險的實驗,後來有人重復這種實驗時遭電擊身亡。富蘭克林還建議用避雷針來防護建築物免遭雷擊,1745年首先由狄維斯實現,這大概是電的第一個實際應用。

18世紀後期開始了電荷相互作用的定量研究。1776年,普里斯特利發現帶電金屬容器內表面沒有電荷,猜測電力與萬有引力有相似的規律。1769年,魯賓孫通過作用在一個小球上電力和重力平衡的實驗,第一次直接測定了兩個電荷相互作用力與距離二次方成反比。1773年,卡文迪什推算出電力與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他的這一實驗是近代精確驗證電力定律的雛形。

1785年,庫侖設計了精巧的扭秤實驗,直接測定了兩個靜止點電荷的相互作用力與它們之間的距離二次方成反比,與它們的電量乘積成正比。庫侖的實驗得到了世界的公認,從此電學的研究開始進入科學行列。1811年泊松把早先力學中拉普拉斯在萬有引力定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勢論用於靜電,發展了靜電學的解析理論。

18世紀後期電學的另一個重要的發展是義大利物理學家伏打發明了電池,在這之前,電學實驗只能用摩擦起電機的萊頓瓶進行,而它們只能提供短暫的電流。1780年,義大利的解剖學家伽伐尼偶然觀察到與金屬相接觸的蛙腿發生抽動。他進一步的實驗發現,若用兩種金屬分別接觸蛙腿的筋腱和肌肉,則當兩種金屬相碰時,蛙腿也會發生抽動。

1792年,伏打對此進行了仔細研究之後,認為蛙腿的抽動是一種對電流的靈敏反應。電流是兩種不同金屬插在一定的溶液內並構成迴路時產生的,而肌肉提供了這種溶液。基於這一思想,1799年,他製造了第一個能產生持續電流的化學電池,其裝置為一系列按同樣順序疊起來的銀片、鋅片和用鹽水浸泡過的硬紙板組成的柱體,叫做伏打電堆。

此後,各種化學電源蓬勃發展起來。1822年塞貝克進一步發現,將銅線和一根別種金屬(鉍)線連成迴路,並維持兩個接頭的不同溫度,也可獲得微弱而持續的電流,這就是熱電效應。

化學電源發明後,很快發現利用它可以作出許多不尋常的事情。1800年卡萊爾和尼科爾森用低壓電流分解水;同年裡特成功地從水的電解中搜集了兩種氣體,並從硫酸銅溶液中電解出金屬銅;1807年,戴維利用龐大的電池組先後電解得到鉀、鈉、鈣、鎂等金屬;1811年他用2000個電池組成的電池組製成了碳極電弧;從19世紀50年代起它成為燈塔、劇院等場所使用的強烈光電源,直到70年代才逐漸被愛迪生發明的白熾燈所代替。此外伏打電池也促進了電鍍的發展,電鍍是1839年由西門子等人發明的。

雖然早在1750年富蘭克林已經觀察到萊頓瓶放電可使鋼針磁化,甚至更早在1640年,已有人觀察到閃電使羅盤的磁針旋轉,但到19世紀初,科學界仍普遍認為電和磁是兩種獨立的作用。與這種傳統觀念相反,丹麥的自然哲學家奧斯特接受了德國哲學家康德和謝林關於自然力統一的哲學思想,堅信電與磁之間有著某種聯系。經過多年的研究,他終於在1820年發現電流的磁效應:當電流通過導線時,引起導線近旁的磁針偏轉。電流磁效應的發現開拓了電學研究的新紀元。

奧斯特的發現首先引起法國物理學家的注意,同年即取得一些重要成果,如安培關於載流螺線管與磁鐵等效性的實驗;阿喇戈關於鋼和鐵在電流作用下的磁化現象;畢奧和薩伐爾關於長直載流導線對磁極作用力的實驗;此外安培還進一步做了一系列電流相互作用的精巧實驗。由這些實驗分析得到的電流元之間相互作用力的規律,是認識電流產生磁場以及磁場對電流作用的基礎。

電流磁效應的發現打開了電應用的新領域。1825年斯特金發明電磁鐵,為電的廣泛應用創造了條件。1833年高斯和韋伯製造了第一台簡陋的單線電報;1837年惠斯通和莫爾斯分別獨立發明了電報機,莫爾斯還發明了一套電碼,利用他所製造的電報機可通過在移動的紙條上打上點和劃來傳遞信息。

1855年湯姆孫(即開爾文)解決了水下電纜信號輸送速度慢的問題,1866年按照湯姆孫設計的大西洋電纜鋪設成功。1854年,法國電報家布爾瑟提出用電來傳送聲音的設想,但未變成現實;後來,賴斯於1861年實驗成功,但未引起重視。1861年貝爾發明了電話,作為收話機,它仍用於現代,而其發話機則被愛迪生的發明的碳發話機以及休士的發明的傳聲器所改進。

電流磁效應發現不久,幾種不同類型的檢流計設計製成,為歐姆發現電路定律提供了條件。1826年,受到傅里葉關於固體中熱傳導理論的啟發,歐姆認為電的傳導和熱的傳導很相似,電源的作用好像熱傳導中的溫差一樣。為了確定電路定律,開始他用伏打電堆作電源進行實驗,由於當時的伏打電堆性能很不穩定,實驗沒有成功;後來他改用兩個接觸點溫度恆定因而高度穩定的熱電動勢做實驗,得到電路中的電流強度與他所謂的電源的"驗電力"成正比,比例系數為電路的電阻。

由於當時的能量守恆定律尚未確立,驗電力的概念是含混的,直到1848年基爾霍夫從能量的角度考查,才橙清了電位差、電動勢、電場強度等概念,使得歐姆理論與靜電學概念協調起來。在此基礎上,基爾霍夫解決了分支電路問題。

傑出的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從事電磁現象的實驗研究,對電磁學的發展作出極重要的貢獻,其中最重要的貢獻是1831年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緊接著他做了許多實驗確定電磁感應的規律,他發現當閉合線圈中的磁通量發生變化時,線圈中就產生感應電動勢,感應電動勢的大小取決於磁通量隨時間的變化率。後來,楞次於1834年給出感應電流方向的描述,而諾埃曼概括了他們的結果給出感應電動勢的數學公式。

法拉第在電磁感應的基礎上制出了第一台發電機。此外,他把電現象和其他現象聯系起來廣泛進行研究,在1833年成功地證明了摩擦起電和伏打電池產生的電相同,1834年發現電解定律,1845年發現磁光效應,並解釋了物質的順磁性和抗磁性,他還詳細研究了極化現象和靜電感應現象,並首次用實驗證明了電荷守恆定律。

電磁感應的發現為能源的開發和廣泛利用開創了嶄新的前景。1866年西門子發明了可供實用的自激發電機;19世紀末實現了電能的遠距離輸送;電動機在生產和交通運輸中得到廣泛使用,從而極大地改變了工業生產的面貌。

對於電磁現象的廣泛研究使法拉第逐漸形成了他特有的"場"的觀念。他認為:力線是物質的,它彌漫在全部空間,並把異號電荷和相異磁板分別連結起來;電力和磁力不是通過空虛空間的超距作用,而是通過電力線和磁力線來傳遞的,它們是認識電磁現象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甚至它們比產生或"匯集"力線的"源"更富有研究的價值。

法拉第的豐碩的實驗研究成果以及他的新穎的場的觀念,為電磁現象的統一理論准備了條件。諾埃曼、韋伯等物理學家對電磁現象的認識曾有過不少重要貢獻,但他們從超距作用觀點出發,概括庫侖以來已有的全部電學知識,在建立統一理論方面並未取得成功。這一工作在19世紀60年代由卓越的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完成。

麥克斯韋認為變化的磁場在其周圍的空間激發渦旋電場;變化的電場引起媒質電位移的變化,電位移的變化與電流一樣在周圍的空間激發渦旋磁場。麥克斯韋明確地用數學公式把它們表示出來,從而得到了電磁場的普遍方程組——麥克斯韋方程組。法拉第的力線思想以及電磁作用傳遞的思想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麥克斯韋進而根據他的方程組,得出電磁作用以波的形式傳播,電磁波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等於電量的電磁單位與靜電單位的比值,其值與光在真空中傳播的速度相同,由此麥克斯韋預言光也是一種電磁波。

1888年,赫茲根據電容器放電的振盪性質,設計製作了電磁波源和電磁波檢測器,通過實驗檢測到電磁波,測定了電磁波的波速,並觀察到電磁波與光波一樣,具有偏振性質,能夠反射、折射和聚焦。從此麥克斯韋的理論逐漸為人們所接受。麥克斯韋電磁理論通過赫茲電磁波實驗的證實,開辟了一個全新的領域——電磁波的應用和研究。1895年,俄國的波波夫和義大利的馬可尼分別實現了無線電信號的傳送。後來馬可尼將赫茲的振子改進為豎直的天線;德國的布勞恩進一步將發射器分為兩個振盪電路,為擴大信號傳遞范圍創造了條件。1901年馬可尼第一次建立了橫跨大西洋的無線電聯系。電子管的發明及其在線路中的應用,使得電磁波的發射和接收都成為易事,推動了無線電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1896年洛倫茲提出的電子論,將麥克斯韋方程組應用到微觀領域,並把物質的電磁性質歸結為原子中電子的效應。這樣不僅可以解釋物質的極化、磁化、導電等現象以及物質對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現象;而且還成功地說明了關於光譜在磁場中分裂的正常塞曼效應;此外,洛倫茲還根據電子論導出了關於運動介質中的光速公式,把麥克斯韋理論向前推進了一步。

在法拉第、麥克斯韋和洛倫茲的理論體系中,假定了有一種特殊媒質"以太"存在,它是電磁波的荷載者,只有在以太參照系中,真空中光速才嚴格地與方向無關,麥克斯韋方程組和洛倫茲力公式也只在以太參照系中才嚴格成立。這意味著電磁規律不符合相對性原理。

關於這方面問題的進一步研究,導致了愛因斯坦在1905年建立了狹義相對論,它改變了原來的觀點,認定狹義相對論是物理學的一個基本原理,它否定了以太參照系的存在並修改了慣性參照系之間的時空變換關系,使得麥克斯韋方程組和洛倫茲力公式有可能在所有慣性參照系中都成立。狹義相對論的建立不僅發展了電磁理論,並且對以後理論物理的發展具有巨

Ⅸ 日立電解電容的發展史

就現在的產量來說,鋁電解電容器在電容器中占第二位.這類電容器本來是一般的直流電容器,但現在已經從直流發展到交流、從低溫發展到高溫、從低壓發展到高壓、從通用型發展到特殊型、從一般結構發展到片式、扁平、書本式等結構。其上限容量已擴展到4F左右,使用頻率已達到30kHz,工作溫度范圍已達到-55℃—125℃,有的甚至高到150℃,額定電壓己達到700V。總之,鋁電解電容器的發展越來越廣。 導致這些發展的基礎如下:
1.在材料上,現在用的鋁箔在成分和結構上都很考究。已經不再要求高純,例如、對陽極箔,要求其純度高到適當。為了提高起始腐蝕點數、機械強度及介質氧化膜的性能,箔中要適當的含有某些雜質.並有的採用合金箔。在結構上,對低壓箔,不要求立方結構占的比例很大,但是對高壓箔,則要求這種結構佔到80%一90%以上。對陰極箔.為了提高其比容,則要求晶粒無規則取向的含雜量一定的合金鋁箔。 工作電解液有三種成分構成.即溶劑、溶質和添加物,如已長期應用的電解液,其成分為乙二醇、甘油、硼酸和氨水。由於鋁電解電容器的發展,這種電解液已遠不能滿足要求,故產生了許多新型電解液,以降低電容器的工作溫度范圍(如-55℃——l25℃)。這些新型電解液的配方原則是:①用兩種溶劑混合.以達到互補。②用兩種弱酸,以提供所需的兩種陰離子團。③加鹼,如有機胺,以調整電解液的pH值和閃火電壓.改變其電阻率。④改進電解液特性的添加物,如防止鋁氧化膜發生水合作用的磷酸或其鹽,吸收氫的二硝基苯等,提高電解液閃火電壓的乙烯氧化物。
2.在工藝上,除了已經實現生產機械化和自動化以外,鋁電解電容器在工藝上的進展主要是腐蝕相賦能兩個工藝。鋁箔的腐蝕系數不但已經很高(低壓電容器箔已達100,高壓者達25),而且可以根據對電容器的性能要求,腐蝕出不同坑洞形貌的鋁箔。腐蝕工藝是一種腐蝕液種類、濃度、溫度、原箔成分、結構、表面狀態、腐蝕過程中箔速度以及電源類型、波形、頻率、電壓等的動態平衡工藝。問題是如何得出最佳的動態平衡和如何根據要求確定出最傳平衡。因此,對現在的腐蝕工藝還不能說已經達到了最佳狀態。 現在的賦能工藝已經可以製造出優質的介質氧化膜,而月還可以根據要求不同,製造出不同的介質氧化膜,例如,對直流電容器,製造出γ和γ』型結晶氧化鋁膜,對交流電容器,則為非晶膜。賦能工藝最大的進展是能將氫氧化鋁膜轉變成介質氧化鋁膜、並能在其表面形成防水層。此外,還能消除介質膜的疵點和龜裂。
3.在結構上,鋁電解電容器的結構已經多樣化,除了上述液體鋁電解電容器外.還有固體鋁電解電容器。其結構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箔式卷繞形的,另一種是鋁粉燒結多孔塊狀的,所用的固體電解質主要是MnO2。 鋁電解電容器的結構已經多樣化,如雙陽極結構、對陰極結構、 書本式結構、三角式結構、片式結構。其中片式鋁電解電容器的出現是鋁電解電容器的又—進步。因為如果沒有高比容的鋁箔、耐高溫的電解液、優異的密封結構和精細的加工技術,是很難制出合乎要求的片式鋁電解電容器的,目的,其片式化率還處於比較低的水平

Ⅹ 大家了解陶瓷介質電容器的發展史嗎

1900年發明陶瓷介質抄電容器,30年代襲末人們發現在陶瓷中添加鈦酸鹽可使介電常數成倍增長,因而製造出較便宜的瓷介質電容器,1940年前後人們發現了現在的陶瓷電容器的主要原材料BaTiO3具有絕緣性後,開始將陶瓷電容器使用於對既小型、精度要求又極高的軍事用電子設備當中。

陶瓷疊片電容器於1960年左右作為商品開始開發,到了1970年,隨著混合IC、計算機、以及便攜電子設備的進步也隨之迅速的發展起來,成為電子設備中不可缺少的零部件,現在的陶瓷介質電容器的全部數量約占電容器市場的70%左右。

閱讀全文

與電容器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