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中國道德發展歷史發展

中國道德發展歷史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23 01:05:52

『壹』 人類道德的發展是一個什麼樣的歷史過程

人類道德的發展,是一個曲折上升的歷史過程,人類道德發展的歷史過程與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進程大體一致。雖然在一定時期可能有某種停滯或倒退現象,但道德發展的總趨勢是向上的、前進的,是沿著曲折的道德向前發展的。

人類道德進步的主要表現是:道德在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對於促進社會和諧與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道德調控的范圍不斷擴大,調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斷豐富、更加科學合理;道德的發展和進步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是人類道德發展合乎規律的必然產物,是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的一種嶄新類型的道德,是對人類道德傳統的批判繼承,並必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實踐的發展而與時俱進。

(1)中國道德發展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道德的認識論內容在不斷加深。道德也是一種認識。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深入發展,道德在識別社會關系、提供關於人的生活價值和人生目的的客觀知識方面,越來越成為有效的、敏感的工具。

「有尊嚴的生活」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什麼是榮譽,什麼是恥辱,應該樹立什麼樣的榮辱觀,已經引起了人們普遍地反思。長期以來,那些與道德相關的社會偏見、無知盲從在不斷地被打破。這一切都是道德的認識論內容不斷加深的結果。

道德調節的手段在不斷完善。道德是人類精神的自律,是以人們的內心信念、社會輿論和傳統習俗作為調節機制的。改革開放以來,揚善抑惡的道德調節手段在不斷增加和豐富。傳媒的參與,互聯網、微博的發展把社會輿論的監督力量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

歷史證明,當一個社會在全民層面上感受到諸如「信仰危機」、「價值失落」的困惑時,這不僅表明這個社會在實際生活中受到的嚴重挑戰,而且也表明它在精神上的憂患與覺醒。

當代中國人越來越不滿足於單純地履行某種道德義務,而是在自覺地提出和探索更崇高的道德目的,越來越成為追求高尚的道德價值、創造良好的道德關系的主體,這正是道德調節方法在逐步完善的表徵。

個人道德意識的結構和功能在不斷豐富。個人的道德意識是人們的道德關系賴以健全的思想基礎,也是指導人們實現道德行為選擇,進行道德活動的內在動因。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左」的路線的否定,人們在逐步擺脫「行政本位」的束縛、僵化教條的桎梏甚至對「金錢至上」的依從。當代中國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認識到自己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現實的社會主體。

個人完善的道德動力、道德需要在提升和拓展。這一切都是人類精神財富的積聚在個人道德世界中的體現,它成為道德進步的一個重要方面。

應該指出,當代中國的道德狀況正在矛盾中發展,在困境中前進。作為主流的社會主義道德,對社會的解放和人的精神完善化產生良好影響的可能性在不斷增長。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科學認識「道德困境」和道德進步規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

『貳』 中國倫理思想的歷史發展

中國倫理思想的歷史發展,大體上經歷了四個時期。 公元前21世紀~前221年的先秦時期,是奴隸主階級倫理思想產生和發展的時期,也是中國封建地主階級倫理思想產生並取代奴隸主階級倫理思想的時期。自夏代開始,中國進入了奴隸制社會。商代已有了一些初具倫理色彩的概念和命題。西周初年,以周公為代表的奴隸主貴族,提出了反映宗法等級關系的「孝」、「字」(愛)、「友」、「恭」、「信」、「惠」等一系列道德規范,主張「敬德保民」,強調道德的社會作用。他們的道德觀主要為天命觀所支配。
春秋至戰國,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在思想領域中出現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局面。當時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學派對道德本源、道德准則、道德評價、道德作用、道德修養等問題,作了比較全面的探討,形成了不同的倫理思想。儒家倫理思想由孔子奠基,經孟子、荀子等人的闡發,最終確立了一個以「仁」為核心的宗法道德規范體系。儒家強調道德義務,輕視實際功利,誇大道德的社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道德決定論的傾向。孟子和荀子還在孔子的人性論的基礎上,分別肯定人具有先天的善性或惡性,從而論證人類善、惡產生的根源,並指出道德修養和道德教育的不同途徑。儒家的倫理思想適應於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的需要,基本上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墨子所創立的墨家倫理思想,則代表了這個時期的小生產階層的利益。墨家主張「兼相愛,交相利」,反對「愛有差等」,強調實際功利,主張道德評價應合志功(見志與功)而觀。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倫理思想,主張「絕聖棄智」、「絕仁棄義」,反對世俗的道德規范和善惡標准,提倡一種「無知無欲」的「素樸」的「至德」境界,主張保全自身,乃至棄世脫俗,追求絕對的個人精神自由。以韓非為主要代表的法家倫理思想,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激進派的政治需要,主張法治,輕視德治,主張人性「自為」,否定道德和道德的社會作用。春秋戰國時期的倫理思想,是中國倫理思想繼續發展的基礎。儒家倫理思想的建立,標志著中國封建地主階級倫理思想的產生。
先秦思想家們所探討的倫理問題以及在中國倫理思想發展史上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認識並重視道德的社會作用。春秋時期,人們已經區分了「天道」與「人道」,認識到在人之道中,最重要的就是道德。鄭國的子產說:「德,國家之基也」(《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晉國大夫伯宗認為:「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民反德為亂,亂則妖災生」(《左傳·宣公十五年》)。儒家則把道德看作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墨家也強調「天下莫貴於義」,主張用道德說教的方法匡時救民。
②從不同方面尋找道德的來源。春秋時期的多數思想家仍然相信道德起源於天命。但也有人認為,善惡同智愚、美醜一樣,決定於地和水。特別是有人看到了道德與社會經濟狀況的關系,晉國的韓獻子說:「國饒,則民驕佚」(《左傳·成公六年》),申叔時認為「民生厚而德正」。管仲則明確肯定了社會經濟水平對道德的制約作用。
戰國時期,對道德本源問題的討論繼續深入。道家將其所提出的自然無為的「道」,看作是道德的根源,否定道德決定於天命的看法。儒家的孟子認為,道德來自於人的本性,而人性本身是善的;荀子則認為人性本惡,為了改變惡的本性而產生了道德。這兩種觀點看起來相反,其實都是以抽象的人性作為道德的本源。孟子承認惡是後天沾染的,荀子則認為善是後天學習得來的,分別從不同側面肯定了客觀環境對道德的影響。
③注重道德原則和規范的提煉。在先秦倫理思想中,已孕育著漢代以後中國封建統治者所推崇的忠、孝、仁、愛、信、義等道德規范。但不同的倫理思想派別和思想家,對這些規范所強調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一般說來,比較保守的思想家強調孝親,竭力維護以血緣關系為特徵的宗法制度;進步思想家們則比較重視「忠」,要求人們忠於新興的地主階級的國家。
④開始了義利之辯的探討。先秦時期的許多思想家都譴責那些顧利不顧義的行為,但是他們並不諱言利,只是主張重義輕利,晏嬰指出:「利不可強,思義為愈」(《春秋左傳注·昭公十年》)。對待人慾,他們既不主張縱欲,也不主張禁慾,而是要求統治者「與眾同欲」。但也有一些思想家主張重利輕義,甚至主張為利棄義。一般說來,儒家重義,墨家重利,並把「中萬民之利」作為評價人們行為的標准,法家講利而不講義,道家既否定利又否定義。
⑤強調道德修養和道德教育。這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特色,在先秦時期,突出地表現在儒家倫理思想中。孔子提出了一系列道德修養和道德教育的原則和方法,孟子和荀子從不同角度加以發展,並使之系統化。孟子強調向內用功夫,要求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以恢復、保持和擴充先天的善性;荀子提倡「注錯習俗」,強調後天的「積靡」,最後達到「化性起偽」;《大學》一書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原則,綜合了孟荀的方法。儒家強調道德修養和道德教育,其目的在於為封建地主階級培養「聖賢」,即樹立封建地主階級的道德榜樣和維護者。
先秦倫理思想是中國古代倫理思想的一個高峰,它不僅為後來中國封建社會倫理思想的統一和發展打下了基礎,而且對當時和漢代以後中國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從公元前 221~1840年,是中國封建地主階級倫理思想演變、發展、日益系統化並逐漸走向衰敗的時期。
秦王朝滅亡之後,漢代封建統治者出於維護封建「大一統」的統治需要,採取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高度重視道德的社會作用。適應這種形勢,董仲舒用神學目的論改造了先秦儒家學說,建立了一個以「三綱五常」為核心,以神秘主義的陰陽五行說為理論形式的倫理思想體系(見秦漢倫理思想)。從此,儒家倫理思想就成了中國封建倫理思想的正宗。經過董仲舒改造的儒家倫理思想曾遭到司馬遷、王充等人的批判和東漢末年農民起義的打擊。在魏晉時期代之而起的是適應封建門閥士族統治需要的玄學倫理思想(見魏晉倫理思想)。玄學倫理思想源於「名教與自然」的討論。其代表人物王弼和郭象企圖挽救名教的危機,援道入儒,給儒家倫理思想以玄學的論證。王弼主張「名教」本於「自然」,郭象主張「名教」即「自然」。但是,「以無為本」的理論終究不能成為封建階級道德的最理想的理論形式。相反,隨著玄學的演變,日益暴露出它對儒家倫理思想和名教綱常的危害。嵇康、阮籍等「非湯武而薄周孔」,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 class=link>裴的《崇有論》,從維護名教的立場出發,批判了貴無的倫理思想。在玄學盛行的同時,佛教也由於當時封建統治者的提倡而開始流行起來,到隋唐逐漸形成儒、佛、道「三家」鼎立的局面。但是,佛教中倫理思想的根本宗旨偏重於「出世」而不是「入世」,因而不斷遭到儒家的抨擊。唐代思想家韓愈舉起「反佛」的旗幟,提出「道統說」,大力維護儒家倫理思想的正宗地位。唐代中葉以後,出現了儒、道、佛三家倫理思想合流的趨勢,宋明理學及其理學倫理思想的產生,正是這一趨勢的歷史歸宿。 自宋代開始,中國封建社會由鼎盛轉入衰微,社會基本矛盾日趨激化,封建統治者為了穩固統治秩序,不得不加強君主專制。與此相適應,在思想領域中產生了理學(也稱道學)。理學的主體內容是它的倫理思想。理學倫理思想繼承孔、孟傳統,吸取改造了佛、道的某些思想成果,進一步把道德觀與世界觀、認識論融為一體,豐富了儒家倫理思想的思辨形式,成為儒家倫理思想發展的最後階段。它標志著中國封建地主階級倫理思想更加系統化和理論化。理學倫理思想分程朱學派和陸王學派。程朱倫理思想以客觀唯心主義為哲學基礎,把「仁」、「義」、「禮」、「智」 抽象為宇宙的「客觀」本體,即「天理」,反過來又把「天理」作為封建道德的本源;用所謂「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論證人之所以有善、惡的根源;主張通過「居敬窮理」、「學問思辨」的修養工夫,達到「復盡天理,革盡人慾」的理想境界。由於程朱理學過分強調格物致知和窮理,使封建倫理綱常的內容顯得繁雜支離。於是,又出現了提倡「簡易」功夫的「先立乎其大」的陸王倫理思想。它以主觀唯心主義為哲學基礎,主張「心外無理」。「心」既是宇宙本體,又是道德本體。「心」即「天理」,也就是「良知」。它自有直覺「是非正邪」的本能,「不假外求」。道德修養就是「致良知」。這樣,只須通過內心「省察克治」的工夫,做到「知行合一」,就能「存天理,去人慾」。程朱和陸王兩派的倫理思想在理論上雖各具特色,但本質上都是把封建道德絕對化。在理學倫理思想產生和形成的同時,出現了以陳亮、' class=link>葉為代表的「功利之學」,強調「功利」與「道義」的統一,肯定人們的物質生活慾望,給理學倫理思想的義利觀和理欲觀以有力批判。
明朝中葉以後,中國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市民階層逐漸形成,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也十分尖銳。這種狀況反映在倫理思想上,一方面,理學倫理思想的流弊充分暴露,喪失了向前發展的活力;另一方面,先後出現了以李贄、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顏元、戴震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為代表的具有一定啟蒙意義的倫理思想。他們的哲學基礎雖不盡一致,思想內容也各有側重,但在人性論、理欲觀、道德修養論等方面,都與理學倫理思想相對立,把矛頭指向封建禮教,展現了中國倫理思想的別開生面的一頁。這一時期反理學的進步思想家,都把「飲食男女」的自然慾望作為人性的重要內容。李贄提出「人必有私」;戴震認為「有血氣,則有心知」,把人的自然情慾作為道德的基礎。在他們看來,理存於欲,「所謂仁義禮智,不求於所謂欲之外」,以此否定「存天理,去人慾」的禁慾主義。戴震還對理學的「天理」進行了猛烈的抨擊,指出「後儒以理殺人」甚於「酷吏以法殺人」,尖銳地揭露了理學倫理思想的反動作用。從而,把對理學倫理思想的批判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後來,由於清王朝的封建統治秩序趨於穩定和統治者在文化思想上實行高壓政策,這種具有啟蒙意義的倫理思想一度轉入沉寂,到了近代才得以復甦,並為資產階級倫理思想所繼承和發展。 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由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運動開始出現。與此同時,中國倫理思想也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革。鴉片戰爭前後,以龔自珍、魏源為代表的早期啟蒙主義的思想家,開始揭露和批判封建道德,他們主張變易「風氣」,改造「人心」,反對宋明理學的禁慾主義。太平天國運動的領袖洪秀全、' class=link>洪仁提出以絕對平均主義為核心的具有某些民主主義色彩的農民階級的倫理思想,並通過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實踐,對封建名教綱常進行了猛烈的沖擊,為資產階級倫理思想的產生作了准備。隨著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發展以及民族危亡的加深,19世紀20年代出現了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倫理思想。康有為、梁啟超、嚴復、譚嗣同為代表的改良主義者,向西方學習資產階級倫理思想,利用並改造了中國古代倫理思想。他們提倡「自由」、「平等」、「博愛」,批判封建名教綱常,主張「人生而有欲」,用資產階級功利主義反對宋明理學的禁慾主義但是,他們始終沒有與封建主義及其倫理思想徹底決裂以孫中山、章太炎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家比改良主義者進了一步,他們的倫理思想反映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要求,具有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的性質。孫中山十分重視道德的社會作用,並力圖改造中國的傳統道德,賦予它們以民主主義的內容,使之為恢復「我們民族的地位」服務。但是,由於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倫理思想未能擺脫封建主義的束縛而建立起新的完備的理論體系,以實現對封建倫理思想的革命變革。
「五四運動」是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倫理思想也隨之發生了根本的變革。在「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下,封建主義的舊文化、舊道德遭到革命文化徹底的不妥協的批判。以李大釗等為代表的共產主義先驅,開始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分析道德現象,指導對「孔子主義」的批判。從此,馬克思主義倫理學逐漸在中國傳播和發展。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在與封建地主階級、資產階級倫理思想的斗爭中,批判地繼承了中國古代優秀的倫理思想遺產,提出了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的倫理思想,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理論寶庫。

『叄』 道德歷史演變是什麼

道德的歷史演變及發展規律是什麼?答:
道德的歷史演變
1、原始社會的道德
原始的群體主義是氏族社會人們全部道德生活的基礎.血緣氏族意識是這時的道德關系的基礎.這種道德意識反映在道德關繫上,就是氏族全體成員的共同勞動,互助合作和自由平等,並造成了一系列優良的道德品質,如正直,無私,誠實,剛毅,勇敢,頑強等等,其中特別是勇敢,頑強更為突出.但原始氏族社會的道德有其局限性,表現在:第一,直觀性.第二,狹隘性.第三,外在性.原始道德狀況及其局限性,原始社會生活狀況。
2、奴隸社會道德
奴隸制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階級社會形態.奴隸社會的道德也是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第一個階級道德的類型.
春秋犧尊殷墟,我國奴隸社會的典型標志.奴隸社會的道德狀況奴隸對奴隸主的人身依附關系是奴隸社會中社會聯系的最基本的形式.因此,保障這種人身隸屬關系,維護奴隸對奴隸主的絕對屈從,就成為奴隸主階級道德的基本原則.在奴隸主階級的道德規范中,鄙視勞動和勞動者,男尊女卑,對奴隸主國家絕對忠誠等等,占著主要的地位,它們具體地體現了奴隸主階級的道德原則.在奴隸社會,盡管由於奴隸主壟斷了精神生產的一切條件,歷史文獻中很少看到關於奴隸道德的記載,但是,義大利的俗語:"有多少奴隸,就有多少敵人."卻深刻地表明反對奴隸主的暴虐,野蠻統治,爭取做人的地位,是奴隸階級的道德原則.
3、封建社會道德
在奴隸制崩潰的廢墟上建立了封建制度,產生了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第二種階級道德類型――封建社會的道德.
明清皇家陵,是我國明,清兩朝皇帝悉心規范營建的文物建築,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喪葬制度和千百年封建社會的宇宙觀,生死觀,道德觀和習俗.封建社會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人分五等,衣分五色,自天子而至庶人形成了一個嚴密的以宗法等級關系為紐帶的"金字塔".等級特權,等級依附是封建制度賴以存在的主要社會關系.一切封建道德觀念都是從這里引申出來的.忠君,孝親是封建道德的基本原則的集中體現和最主要的規范.
農民階級也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農民的道德不僅通過對封建社會所通行的道德規范作出自己的解釋而表現出來,而且也有著自己獨特的道德觀念.封建社會道德狀況
4、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
封建社會末期,資產階級及其對立面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終於,資本主義制度取代了封建制度.這個過程也是資產階級階級道德戰勝封建地主階級道德的過程.資產階級從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觀點出發,直接訴諸利己主義的原則.資產階級利己主義的道德原則表現在道德意識上,就是獵取財富,追求權力的無窮無盡的慾望.它被公開宣布為是指引人們活動和一切聯系的最高目的和最後動力.資產階級的利己主義的道德原則表現在人與人的關繫上,就是赤裸裸的"現金交易"關系.金錢萬能是資產階級奉行的道德規范.資產階級利己主義原則表現在人的行為上,就是"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霍布斯語).道德的發展規律
道德的發展是一個迂迴曲折的螺旋式上升過程
道德的發展是一個繼承和發展相統一的過程
在階級社會階級斗爭是道德發展的動力
道德的發展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制約

『肆』 道德的歷史發展

道德」在歷史的進程中,是作為維系人心的規則而存在的。而規則意味著「統一」和「穩定」。回長江後答浪推前浪,沒有什麼樣的事物能夠長盛不衰,沒有什麼事物會永遠處於低潮,變化是恆定的。然而人類作為一種惰性動物或者說是慣性動物,在一定的程度上追求「穩定」。一個相對穩定的系統才能夠擁有高效率和強大的力量,這樣人類能夠在混亂無序、殺機四伏的大自然中生存下來。「道德」在古代中國的歷史進程中,起到的「秩序」作用有點類似於社會契約,有利於處於高位的統治者進行統治,所以被每一代的統治者所推崇,和強化。

『伍』 人類道德發展的歷史過程與社會生產方式是什麼

人類道德的發展,是一個曲折上升的歷史過程,人類道德發展的歷史過程與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進程大體一致。雖然在一定時期可能有某種停滯或倒退現象,但道德發展的總趨勢是向上的、前進的,是沿著曲折的道德向前發展的。

人類道德進步的主要表現是:道德在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對於促進社會和諧與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道德調控的范圍不斷擴大,調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斷豐富、更加科學合理;道德的發展和進步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是人類道德發展合乎規律的必然產物,是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的一種嶄新類型的道德,是對人類道德傳統的批判繼承,並必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實踐的發展而與時俱進。

(5)中國道德發展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道德的認識論內容在不斷加深。道德也是一種認識。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深入發展,道德在識別社會關系、提供關於人的生活價值和人生目的的客觀知識方面,越來越成為有效的、敏感的工具。

「有尊嚴的生活」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什麼是榮譽,什麼是恥辱,應該樹立什麼樣的榮辱觀,已經引起了人們普遍地反思。長期以來,那些與道德相關的社會偏見、無知盲從在不斷地被打破。這一切都是道德的認識論內容不斷加深的結果。

『陸』 簡要概述中國精神的發展歷程

中國歷史精神(新校本)》內容簡介: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其間治亂更巷,波譎雲詭,常令內治史者望容洋興嘆,有無從下手之憾,而初讀史者,亦每苦於重點之難以把握,以故望而卻步。錢先生以其淵博之史學涵養、敏銳之剖析能力分別講述史學精神和史學方法、中國歷史上的政治、經濟、國防、教育、地理與人物、道德精神等七大塊內容,讓讀者得窺中國歷史文化之堂奧,深入了解五千年來歷史精神之所在,從而認清此一代中國人所背負之歷史使命及應當努力之方向。

『柒』 道德發展的歷史過程和淵源是什麼

中國道德從上古發展而來,堯、舜、禹、周公是道德的楷模。孔子《六經》,漢朝為《五經》,孔子學說,被稱為儒家學說,儒家《五經》發展為《十三經》成為中國道德的主要思想來源。儒家學說是中國社會道德觀的依據。

『捌』 道德的歷史演變

道德起源於實踐,道德屬於倫理學范疇,其題材是人的活動或實踐,其目的是人的幸福。實踐或活動起源於慾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對錯,而不引起任何活動,慾望正好相反,它能夠引起活動,卻不能分辨對錯。

奴隸社會的道德,奴隸制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階級社會形態.奴隸社會的道德也是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第一個階級道德的類型。

封建社會的道德,在奴隸制崩潰的廢墟上建立了封建制度,產生了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第二種階級道德類型――封建社會的道德。

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封建社會末期,資產階級及其對立面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資本主義制度取代了封建制度。這個過程也是資產階級階級道德戰勝封建地主階級道德的過程。

資產階級從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觀點出發,直接訴諸利己主義的原則。資產階級利己主義的道德原則表現在道德意識上,就是獵取財富,追求權力的無窮無盡的慾望。

(8)中國道德發展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

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體來說,不可以強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窮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展中國家遵循發達國家的道德。

這種說法反過來也是正確的,不可以強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富人遵循窮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達國家遵循發展中國家的道德。

『玖』 簡述下職業道德的發展歷史

職業道德是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並出現相對固定的職業集團時產生的。人們的職業生活實踐是職業道德產生的基礎。
在原始社會末期,由於生產和交換的發展,出現了農業、手工業、畜牧業等職業分工,職業道德開始萌芽。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又出現了商業、政治、軍事、教育、醫療等職業。在一定社會的經濟關系基礎上,這些特定的職業不但要求人們具備特定的知識和技能,而且要求人們具備特定的道德觀念、情感和品質。各種職業集團,為了維護職業利益和信譽,適應社會的需要,從而在職業實踐中,根據一般社會道德的基本要求,逐漸形成了職業道德規范。在古代文獻中,早有關於職業道德規范的記載。例如,公元前 6世紀的中國古代兵書《孫子兵法·計》中,就有「將者,智、信、仁、勇、嚴也」的記載。智、信、仁、勇、嚴這五德被中國古代兵家稱為將之德。明代兵部尚書於清端提出的封建官吏道德修養的六條標准,被稱為「親民官自省六戒」,其內容有「勤撫恤、慎刑法、絕賄賂、杜私派、嚴徵收、崇節儉」。中國古代的醫生,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形成了優良的醫德傳統。「疾小不可雲大,事易不可雲難,貧富用心皆一,貴賤使葯無別」,是醫界長期流傳的醫德格言。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是西方最早的醫界職業道德文獻。 一定社會的職業道德是受該社會的分工狀況和經濟制度所決定和制約的。
在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和封建等級制不僅限制了職業之間的交往,而且阻礙了職業道德的發展。只是在某些工業、商業的行會條規以及從事醫療、教育、政治、軍事等業的著名人物的言行和著作中包含有職業道德的內容。在這一社會的行業中,也出現過具有高超技藝和高尚品德的人物,他們的職業道德行為和品質受到廣大群眾的稱頌,並世代相襲,逐漸形成優良的職業道德傳統。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社會分工的擴大,職業和行業也日益增多、復雜。各種職業集團,為了增強競爭能力,增殖利潤,紛紛提倡職業道德,以提高職業信譽。在許多國家和地區,還成立了職業協會,制定協會章程,規定職業宗旨和職業道德規范。從而促進了職業道德的普及和發展。在資本主義社會,不但先前已有的將德、官德、醫德、師德等進一步豐富和完善,而且出現了許多以往社會中所沒有的道德,如企業道德、商業道德、律師道德、科學道德、編輯道德、作家道德、畫家道德、體育道德,等等。但是,由於資產階級的利己主義和金錢至上的觀念,使職業道德的作用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受到很大的局限。也由於資本主義社會的性質,決定了某些職業道德的虛偽性,需要時提倡它,不需要時就踐踏它,並往往做表面文章,自我吹噓。

『拾』 道德的歷史演變和發展規律是什麼

這個問題太大了,簡單說,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思想道德就會發生變化,也就是說受經濟基礎的反作用,至於發展規律,自然是趨於,理性全面和更高尚。

閱讀全文

與中國道德發展歷史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