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畢節的歷史沿革
三國諸葛亮征南中,濟火為牂柯帥,相助刊山通道,擒孟獲有功,封羅甸國王,世有其地。明郭子章《黔記》曰:「唐阿佩,宋普貴,元阿畫皆以歷代開國時,納土襲爵,居水西,號大鬼主。靄翠仕元四川行省左丞兼順元宣慰使,皇明洪初歸附,五年授懷遠將軍,世襲宣慰使。」區境秦初置夜郎、漢陽二縣。秦亡縣廢,漢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犍為郡,屬其轄。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開西南夷置牂柯郡,東霎時境為牂柯平夷縣,西境為犍為屬國漢陽縣地。三國蜀置南昌縣,為降都慰治,屬朱提郡。西晉元康元年(公元280年)改南昌置南秦。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分)牂柯置平夷郡,治平夷縣,縣入隸。建興四年(公元316年)平夷沒於成漢,咸和八年(公元333年)朱提相繼歸屬。成漢滅,復入晉。晉該更平夷郡、縣為平蠻。南朝梁太清中(公元547—549年)為氏所據。
唐龍朔三年(公元663年)矩州刺史謝法成招慰比樓部(盧鹿部分支)七千戶,總章三年(公元670年)置祿州和湯望州。萬歲通天二年(公元697年)昆明部內附,置寶州、龔州羲(義)州、犍州、郝州、暉州。宋慶歷(1041—1048年)初增置姚州。均為羈縻州。宋末,諸州皆廢,東部為羅氏鬼國地,西境為烏撒部。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烏撒路,十五年置烏撒軍民總管府(今威寧、赫章),十六年置羅氏鬼國安撫司,十七年改羅氏鬼國安撫司為順元路宣撫司,十九年置順元路宣慰司。二十年置亦奚不薛宣慰司(今大方)。二十一年改烏軍民總管府為軍民宣撫司,二十四年升烏撒宣撫司為烏撒烏蒙宣慰司,隸雲南行省,轄烏撒、阿頭、易溪、易良、烏蒙、閟畔6部。今區境威寧、赫章等地為烏撒部。
二十九年並順元、亦奚不薛、八番羅甸三宣慰司為八番順元宣慰司兼都元帥府,領順元路軍民宣撫司,管番民總管及金竹、定遠二府,9安撫司。大德七年(1303年)罷亦奚不薛宣慰司及諸路土官,徙順元宣撫司於亦奚不薛。至治、泰定間(1321—1328年)降順元路軍民宣撫司為安撫司。明洪武五年(1372年)貴州宣慰使鄭彥文及土官靄翠叔禹黨、宣慰宋蒙古歹等內附,置貴州宣慰司。靄翠自領水西,分中水、下水、底水三路土官,十二宗親(後為十二則溪)四十八土木管其地。十五年置烏撒衛(今威寧)、水西衛。三月置烏撒土府。十七年(1384年)置畢節衛,置七星關守御千戶所隸烏撒衛。二十一年置赤水衛、層台衛。二十二年置永寧宣撫司。二十三年置普市千戶所,分水西地置威清衛。二十七年廢層台衛置赤水前千戶所,隸赤水衛。永樂十一年(1413年)改貴州宣慰司隸貴州布政使司。十二年改烏撒衛隸貴州都司。
隆慶六年(1572年)置烏撒軍民府,崇禎八年(1635年)築大方、水西、比那3城,置12州,旋廢。仍置水西宣慰司。清康熙三年(1664年)平水西安坤,四年於比那城置平遠府,領朧胯、的都、朵你、要架4則溪地;於大方城置大定府,領法戈(化齊)、火著、木胯、架勒4則溪地;於水西城置黔西府,領以著、則窩、雄所3則溪地,隸貴寧道(後改貴西道)。裁烏撒衛置威寧府,治衛城,設威寧鎮總兵,隸貴州。二十二年改黔西、平遠2府為州,隸大定府。二十六年降大定府為大定州;裁畢節衛置畢節縣,省赤水衛入畢節縣;並永寧衛、普市千戶所置永寧縣。黔西、大定、平遠3州及畢節、永寧二縣俱隸威寧府。
雍正五年(1727年)劃永寧縣歸四川。七年升大定州為府,降威寧府為威寧州。黔西、平遠、威寧3州及畢節縣隸大定府;劃威寧州後所歸雲南宣威,以可渡河橋為雲貴省界。十一年置水城寧,駐大定府通判。
❷ 畢節市人民政府的歷史沿革
2011年10月,經國務院批抄准,撤銷畢節地區,設立地級畢節市。 12月27日,原畢節地區行政公署正式撤銷,畢節市人民政府掛牌成立。
2012年1月5日,畢節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第二次全體會議,張吉勇當選畢節市人民政府市長,吳強、王祺、宋麗麗、冉霞、吳安玉、李玉平、高青當選畢節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3月5日至6日,畢節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決定任命3名市人民政府副市長、33名市人民政府組成部門主要負責人,標志著畢節市人民政府33個組成部門完成組建。
❸ 畢節大麴的歷史
畢節大麴
畢節大麴,貴州知名白酒,產於中國貴州省畢節地區,
該酒屬濃香型白酒,主要以優質高粱為原料加上等小麥制曲,並以天然泉水釀制而成,該酒透明晶瑩,窖香濃郁,醇甜爽凈,回味悠長。
1983年曾獲「貴州名酒」稱號,1991年曾獲「中華百絕博覽會」金獎,現年產2000噸。
❹ 畢節的名人有哪些
余澤江,筆名詹育,蒙古族,畢節市燕子口大田村人。1949年生於一個農民家庭,放過牛,種過地,當過兵,打過仗,立過功,營職軍官轉業地方。
澤江少時在家鄉讀書,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善於思考,為人灑脫。中學畢業,於1968年光榮應征入伍。從烏蒙,來到美麗的西雙版納駐軍139野戰醫院服現役。在部隊大熔爐里,澤江深感微力難及,便發誓要甩掉貧文帽,高登文化峰。於是在部隊的培養下,在戰友的幫助下,經過苦苦跋涉,起步於文學殿堂,文章很快登上報刊,寫作成就得到認可,一時文筆遠近聞名,圓了澤江的「秀才夢」,被提任第139野戰醫院政治處宣傳幹事。 1978年,澤江奉命參加那場南疆自衛反擊戰,調到上級機關專門從事文學創作和新聞報道。他如魚得水,把文學創作、寫新聞報道視為生命。他以甘灑熱血寫春秋的精神,深入戰火紛飛的戰場,足跡踏遍千里邊防前線,撰寫戰地報道,歌頌英雄人物。他創作的文學故事在軍內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稿件常被新華社、《解放軍報》、《人民日報》、《人民文學》等多家新聞單位和文學雜志社採用,並被聘為特約記者,被新華社、《解放軍報》評為優秀通訊員、優秀特約記者;昆明軍區政治部授予他「戰地模範通訊員」、「戰地記者通訊員標兵」稱號,所在部隊為其立功授獎,功記史冊。戰爭結束後,澤江作為有實戰經驗的優秀政工幹部,被選送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深造學習。畢業後回昆明軍區工作,被任命為昆明陸軍學院政治教官。因被一篇報道累及橫禍,於1985年轉業,回到畢節,被安排在縣糧局機關工作。斯時,澤江鼓起勇氣,以自己的深厚潛力和頑強意志,重新打造屬於自己的事業。他積極投身於經濟體制改革的大潮中,以一身正氣,揮毫撰寫了一篇篇歌頌改革開放的文稿和一章章反腐檄文,獲得社會各界的稱頌,贏得了組織和群眾的贊譽,升任縣體改委主任。1994年被提任為市鄉企局局長兼任煤炭工業局局長。任職期間,市鄉企局年年被省委、省人民政府評為「發展鄉鎮企業先進單位」,個人多次被省、市評為「先進個人」。2000年,當選為畢節市政協秘書長。長期以來,澤江雖身在官場,卻心系文章,除搞好本職工作外,還一直堅持寫作。2001年,被《人民文學》雜志社聘為專欄作家;2003年,又被該社聘任駐外工作部貴州站站長;2004年,他當選為中華余姓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參加主持編纂續修中華余姓族譜1-12卷,主持編修了中華余姓族譜畢節卷;是年,被選為中華蒙古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由於年齡已屆花甲,澤江退居二線,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他成立了澤江文學創作室,成天潛心創作,常常廢寢忘食,即使累病了也堅持寫作。為了出精品,不恥下問,經常拜師訪友,座談題材,請人修改稿件,勤奮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他長年累月深入山區群眾,在農戶家裡體驗生活;到水電基地搜集新時期工人創造業績的故事。甚至為了查找相關資料,他不遠千里到大草原、北京圖書館等地,游覽祖國大好河山,激發創作靈感。他著述很多,除新聞報道、小品雜文而外,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三節草》、《惜別鳳頸橋》、《情已了》、《孝聖》等;中篇小說《華日衛士》、《賢妻似鏡》等;文集《編織金色的夢》、《澤江通訊集》等相繼問世。其業績收入《中國專家大辭典》、《國際文化藝術名人大辭典》、《世界名人大辭典》。被中國藝術家協會授予「共和國藝術家」稱號。成為北京文學藝術研究學院研究員。是畢節莘莘學子中的佼佼者之一,烏蒙山有名的作家。
❺ 畢節的歷史
漢置平夷縣。唐置羈縻祿州 。宋為祿州羈縻 。元置畢節驛。明建畢節衛。清設畢節縣。1993年12月撤縣設市。
❻ 畢節的歷史有多少年
是只單純畢節市還是其他縣都算?如果算織金縣的話最出名的是丁寶幀。清朝咸豐年間進士,同治期間任山東巡撫,四川總督。殺太監安德海,修復都江堰。
❼ 畢節最出名的歷史人物是誰
從漢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1年),牂牁郡(今畢節境內)土著人盛覽向武帝派遣出使西南的特使司馬相如討教作文之術,然後返回故鄉招生授徒開始,到明洪武十七年(1384)畢節置衛,再到明正統四年(1439)土著人唐諫「獻宅基地修學廟」,明眼人可以從盛覽與唐諫兩個人物的身上,透視出這長達1550年的歷史期間,畢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歷程。特別在教育上,為史學界稱之為貴州教育的發端。明清兩代,貴州共培養出700名進士,第一名就是畢節的張諫(在外地求學)。
從明洪武十四年(1381)穎川侯傅友德率30萬大軍南征,到洪武二十一年(1388)普定侯陳桓、靖寧侯葉升領兵屯田畢節,再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都指揮使李煥著手修建畢節城池;從1949年毛澤東組織5.3萬幹部隨軍下江南,到同年11月28日畢節解放,首任縣委書記張西華、縣長牛林楓到任;從1964年中央抽調大批幹部赴貴州,到支黔幹部趙福亮出任中共畢節縣委常委、組織部長、書記、第二書記,人們可以看出,這總計長達580多年的歷史時期,畢節這個地方就迎來了三批北方客人,使畢節與外界溝通,實現南北文化交融,彝苗漢各民族共生共榮,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
從l911年10月3日,周素園領導的貴州自治學社發動武裝起義,一舉奪取政權,建立大漢貴州軍政府,到1934年1月,中共貴州地下黨第一個黨支部———畢節支部成立,林青出任支部書記,繆正元、秦天真為成員,再到1936年2月,中共貴州省工委委員鄧止戈領導的幾支地方武裝席大明、周質夫、阮俊臣部開到農村,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一彈未發進駐畢節,並在畢節建立川滇黔省蘇維埃革命委員、中共畢節中心縣委和貴州抗日救國軍,紅軍在畢節活動20天後,抗日救國軍司令員周素園率領600多人隨同紅軍撤離畢節投入長征這一歷史過程,人們可以看出,歲月流程雖僅有25年,但畢節已實現從舊民主義革命到新民主義革命的轉變,成了永放光芒的紅色革命根據地。
歷史人物
張諫
字孟弼,明朝赤水衛(今貴州畢節境內)人。明朝時貴州的第一個進士。少有志氣,北走四川就學於劉仲珩,很受仲珩喜愛。當時正值劉忠愍奉命出使四川,仲珩帶孟弼拜見,忠愍亦非常喜愛孟弼。明宣宗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中舉人,然後到京師留在忠愍門下受業。明英宗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考取進士。受行人。因母去世去職守孝三年,後官拜監察御史,出督福建銀課時,遇地方不寧,孟弼率兵協助官軍捕之,回到朝廷時,上疏請罷閩中銀課。後父親去世,又守孝三年,孝畢累遷順天府尹,因正直被貶穿州知府,後又升太僕寺卿,卒於任上,留有《望古》詩一首。
林蔡氏
女,明朝畢節衛(今貴州畢節)人。其夫為畢節衛指揮,早逝,其子林晟年幼襲職。蔡氏寡居,有志氣,且懂得軍事,因子晟年幼不懂軍事,她便出來管理軍事,衛中各軍指揮都敬佩蔡夫人。蔡氏有文才,軍政閑暇時又教子晟以詩文。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苗民攻赤水城,四川都指揮張祥來征不克而死,畢節震懼。時官軍皆調征平越,林晟又在守備貴陽,畢節城中僅有軍隊數百人。蔡夫人臨危不懼,率僕人及軍民修補城牆守衛。不久,水西叛酋普奴率眾來攻城,由於蔡夫人指揮有方,拒敵三月,賊自去她便率眾追擊,使敵大潰,畢節城得以保全。人稱蔡氏為"女將軍"。能詩,《黔詩紀略》錄其詩一首。
夏曦(1901-1936),又名隆梓,字蔓伯,又作蔓白,化名勞俠,湖南益陽鎮(今湖南桃江縣)人,湘鄂西革命根據地領導人之一。早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讀書。1919年,加入新民學會。曾參加湖南學生聯合會領導第一師范學生「救國十人團」,開展抵制日貨運動。旋與毛澤東等組織驅逐軍閥張敬堯的斗爭。1920年,參加湖南俄羅斯研究會,學習、研究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積極傳播馬列主義。同年10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秋,參加莫斯科召開的遠東各國共產黨、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並受到列寧的接見。1922年回國後,在湖南自修大學任教員。1922年至1923年,任湖南學聯幹事部主任,主編《湖南學生聯合會周刊》。1924年,任中共湘區委員會(後改為湖南省委)委員。曾出席在廣州召開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7年,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在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曾在益陽、寧鄉等地組織農民軍。後赴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31年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後,被派往湘西根據地,任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書記,在貫徹執行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中,犯了肅反擴大化的嚴重錯誤,給洪湖革命根據地的黨團組織和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造成了重大損失,紅三軍被迫退出湘鄂西根據地。1934年6月,他在湘鄂西中央分局會議上開始認識和糾正肅反擴大化的錯誤。1935年冬,任紅六軍團政治部主任。在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斗爭中,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1936年2月,在紅二、六軍團長征途中,不幸於貴州畢節縣七星關犧牲。
林青,原名李遠方,又名李肅如。
1911年出生於貴州省畢節縣。
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1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2年,林青被英租界巡捕房逮捕。
1933年出獄後返回家鄉畢節,投身於抗日救亡活動中,並在斗爭中發展進步青年入黨。
1934年1月,林青等人在畢節建立了黨支部,並擔任黨支部書記。這是黨在貴州建立的第一個支部。
林青在畢節的抗日救亡活動,積極而有成效。他將進步青年組織起來,成立宣傳革命的群眾團體——畢節草原藝術研究社,以文藝的方式推動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林青的活動引起了反動軍閥的仇視。
1935年1月,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遵義,林青聞訊後立即奔赴遵義。中央地方工作部部長李維漢會見了林青。林青向李維漢匯報了貴州地下黨的工作,李維漢代表中央肯定了貴州地下黨的工作,並指示由林青等人組成中共貴州省工作委員會,林青任書記兼遵義縣委書記。
不久,貴州地下黨組織通過秘密工作搞到敵人的軍用地圖和密電碼本,交給了中央特派員潘漢年,為紅軍長征做出了貢獻。同時,林青又將從遵義帶回的紅軍戰報秘密傳閱,並利用刊物宣傳紅軍、宣傳抗日。
同年7月19日,林青不幸被捕。在獄中,敵人先以高官厚祿收買他,妄圖徹底破壞貴州地下黨組織,被林青堅決拒絕。敵人又對他施以各種酷刑和死亡威脅,妄圖撬開他的嘴。面對窮凶極惡的敵人,林青堅貞不屈,義無反顧地面對死亡。
1935年9月11日敵人將林青押赴刑場。行刑前,林青高呼「打倒國民黨反動派!」「中國共產黨萬歲!」等口號,高唱《國際歌》,大義凜然,從容面對死亡。兇殘的敵人為阻止他,竟然用刺刀刺進他的口中……林青壯烈犧牲,年僅24歲。
余達父(1870—1934),名若泉,號達父,彝族傑出詩人、法學家,是畢節歷史上最早的留學生之一。
余達父世居四川省古藺縣水潦鄉,自幼過繼給伯父余象儀為嗣,入籍於貴州省畢節縣龍場驛大屯。他沒做過土司,卻因過繼給伯父余象儀而成為大屯土司庄園的少主人。幼讀家塾,後受業於進士葛子惠門下,研習經史子集、詩詞文賦。1906年留學日本,入江戶和佛法律大學,專攻法律。他選學法律是為了要營救遭遇冤獄的哥哥若煌。在日本與貴州辛亥革命領導人平剛結為摯友。1910年學成歸國,秋試中舉,成為前清政法科舉人,但未受清廷一官半職,就回鄉守母喪。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一月後貴州自治學社領導的起義亦宣告貴州獨立。達父先生被選為省立法院議員,即自家鄉赴省城貴陽,但貴州革命政權很快就被滇黔軍閥勾結所顛覆。余達父被迫遠赴上海避禍,與安健(彝族)創辦《斯覺報》,鼓吹革命,鞭撻軍閥。後又赴北京開設律師寓所,任專職律師,又在法政學校兼任教員。時人稱他「學究申韓,辯媲蘇張」,「仗義直言,恥附權貴」,這樣正直剛烈的性情,不見容於腐敗黑暗的當時,居京5年,落寞歸里,在大屯家中讀書著述。後中風半身不遂,卧病3年治癒。這時鄉間兵匪頻仍,難以安居,經摯友周素園介紹給省長袁祖銘,出任貴州大理分院刑庭庭長,乃全家遷居貴陽。在任上「法理深邃,冤屈雪伸」,時與官場相扦格,再次棄官入雲南,漫遊數載,又歸鄉里讀書著述,但仍不見容於地方權勢,復寓居省城,在王家烈任省主席時,受聘為省政府名譽顧問。1934年,貧病交加的余達父在貴陽不幸逝世,歸葬大屯故里。平剛曾親題其遺像,高度評價他在經學、史學、文學、法學上的成就,憐惜他的懷才不遇報國無門。
余達父先生學問深湛,著作等身。生前刊印者即有《邃雅堂詩集》十四卷、《罌石精舍文集》四卷、《蠖龕拾塵錄》二卷、《通雍余氏宗譜》一卷;未刊稿有《且蘭考》一卷、《且蘭野史》四卷等。時人稱譽他「讀書萬卷,用宏取精工書善文,昔擅詩名」、「法律名家,文學泰斗」、「深諳政法,尤擅詩文」。其中《邃雅堂詩集》是先生手訂的平生詩作千餘首的精選本,在當時就廣受識者好評。
陶新春(1825—1867)原名陶正春,又名陶虎,清威寧州遵化里(今貴州省赫章縣境內)人,是太平天國革命時期黔西北苗族人民起義的著名首領。周素園(1879—1958),又名培藝,別字樹元,澍元,貴州畢節人,1879年3月7日生。前清貢生,年輕時立志改良政治,尋找救國之策。
❽ 畢節這個名字的歷史由來
明洪武十七年(公元年)二月置畢節衛,為畢節之名之始,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裁畢節衛置畢節縣,以後沿用。畢節是彝族語地名,彝族語讀作"比躋"為彝族一個家支頭人的名字。
《畢節縣志》載:畢節為"順元路亦奚不薛路地,平遲安得長安所,屬湖南,置畢節驛。建置之初時逢除夕,故曰畢節",這段話似有望文生義之嫌。
而《夷書》說法則較為恰當:"畢節稱比躋,系白羅羅之名,因好其地為"比躋",久之叫著畢節,……漢人為除夕之證,彝族人作人名之稱,其矢一也,其地則皆今之畢節。"由此看來,畢節之名源於彝族某一家之後被用作地名,最後用漢語音寫作現名。
(8)畢節發展歷史大事記擴展閱讀
畢節,川、滇、黔、渝結合部區域性中心城市,西南地區區域性重要綜合交通樞紐,珠三角連接西南地區、長三角連接東盟地區的重要通道。
畢節,礦產資源儲量巨大,已探明礦產60多種,磷礦儲量名列全國前茅,煤炭遠景儲量居於長江以南之冠,鐵礦、銅礦、鉛礦、稀土礦儲量處在貴州第一。
生物資源多樣,動植物資源2800多種,有全國、全省如馬鈴薯之鄉、白蒜之鄉等眾多「地理標志」;水能資源豐富,河湖水系縱橫交錯,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0條。
畢節是古夜郎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中國南方古人類文化發祥地。
畢節風光景色旖旎,被譽為「洞天湖地、花海鶴鄉、避暑天堂」;畢節氣候清涼宜人,是避暑旅遊城市觀測點。
畢節是三省紅都,長江以南最後一塊革命根據地,厚重歷史文化,在全國都具有唯一性。
❾ 貴州畢節歷史上有什麼偉人
1.夏曦(1901-1936),又名隆梓,字蔓伯,又作蔓白,化名勞俠,湖南益陽鎮(今湖南桃江縣)人,湘鄂西革命根據地領導人之一。早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讀書。
1919年,加入新民學會。曾參加湖南學生聯合會領導第一師范學生「救國十人團」,開展抵制日貨運動。旋與毛澤東等組織驅逐軍閥張敬堯的斗爭。1920年,參加湖南俄羅斯研究會,學習、研究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積極傳播馬列主義。同年10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秋,參加莫斯科召開的遠東各國共產黨、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並受到列寧的接見。1922年回國後,在湖南自修大學任教員。
1922年至1923年,任湖南學聯幹事部主任,主編《湖南學生聯合會周刊》。1924年,任中共湘區委員會(後改為湖南省委)委員。曾出席在廣州召開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2.林青,原名李遠方,又名李肅如。
1911年出生於貴州省畢節縣。
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1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2年,林青被英租界巡捕房逮捕。
1933年出獄後返回家鄉畢節,投身於抗日救亡活動中,並在斗爭中發展進步青年入黨。
1934年1月,林青等人在畢節建立了黨支部,並擔任黨支部書記。這是黨在貴州建立的第一個支部。
林青在畢節的抗日救亡活動,積極而有成效。他將進步青年組織起來,成立宣傳革命的群眾團體——畢節草原藝術研究社,以文藝的方式推動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林青的活動引起了反動軍閥的仇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