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赤峰歷史文化簡介

赤峰歷史文化簡介

發布時間:2021-02-23 00:51:58

『壹』 赤峰的歷史簡介

歷史

1、早在史前時代即有人類居住。著名的紅山文化遺址就在本市的紅山發現。

2、秦漢赤峰皆在長城內,屬遼西、右北平郡所轄。

3、東漢建武三十年鮮卑內附,漢廷令居烏桓故地。赤峰是東部宇文鮮卑所居住。

4、五代十國時,契丹人在此地興起,建立遼國,其國都上京臨潢府及中京大定府都位於本地。

5、元代時屬行中書省,明初為寧王藩地,大寧衛管轄地,明英宗後由朵顏三衛駐牧。

6、林丹汗即位之後,為鞏固以自己為中心的蒙古大汗地位,在當初遼慶州的舊址上修建了瓦察爾圖察漢城(又稱:白城,即今內蒙古赤峰)。

7、清代時為漠南蒙古的一部分。

8、民國時,赤峰與朝陽、承德三市組成熱河省,設昭烏達盟。民國22年(1933年)日軍侵佔熱河,淪為滿洲國領土,抗戰勝利後收復。

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5年7月18日熱河省撤銷。昭烏達盟劃入內蒙古自治區,1969年劃入遼寧省,1979年又重新劃歸內蒙古自治區,而後於1983年更名為赤峰市至今。

赤峰市行政規劃圖

(1)赤峰歷史文化簡介擴展閱讀:

地理位置

赤峰市地處西遼河上游,大興安嶺西南段山脈與內蒙古高原、西遼河平原、燕山北麓山地截接復合部位。赤峰市境東鄰遼寧省朝陽市,南與河北省承德市毗鄰,西鄰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赤峰市邊界總長為2123公里。

赤峰市周邊四至極點:東點阿魯科爾沁旗紹根蘇木所轄朝倫巴特爾房身村;西點克什克騰旗達爾罕烏拉蘇木所轄少布查干村;南點寧城縣山頭鄉所轄哈巴氣村南山;北點阿魯科爾沁旗所轄呼熱吐古魯班諾爾的輝特扎哈諾爾北岸。赤峰東西寬375公里,南北長457.5公里。



名人

杭桂林,羅嘯天,陳國慶,王中和,那順孟和,王波,白向群,斯日古楞,趙興,錢榮旭,朱景田,陶淑菊,畢立夫,高延青,高連元,高在堂,宋志民,額爾敦陶克陶、徐漢林、孫瓏、鄭大光、嘎拉僧普日來扎木蘇、馬玉林、郭俊卿、恩和森;

蔡壯飛、邰喜德、趙斌、蘇赫、王峰源、張長弓、陳洪恩、李發、華祝、胡日嘎、費榮中、張鳳、胡洪凱、金河、王棟、斯琴高娃、馬德海、左飛、張振武、李玉春、王衛東、唐臣、鮑喜順、宋國峰、馬伯庸、王珞丹、王麗坤、張瑋等。


風景名勝

截至2018年5月,赤峰市已開發旅遊景區(點)90多家,被評為國家A級以上景區49個,4A級8個(克旗克什克騰石陣、克旗達里諾爾湖、喀旗親王府、翁旗玉龍沙湖、寧城道須溝、喀旗美林谷、敖漢溫泉城、左旗召廟)、3A級11個、2A級30個。

全國工業旅遊示範區(點)2處(克旗紫濛山莊、赤峰力王工藝),全國特色景觀名鎮(村)8個(克旗同興鎮、左旗林東鎮、右旗索博日嘎鎮、喀旗美林鎮、喀旗王爺府鎮、寧城黑里河鎮、松山區城子鄉瓦房村、敖漢旗四道灣子鎮白斯朗營子村)。

有各個時期歷史文化遺址7300多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處,國家森林公園6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8處、國家級水利風景區8處,地熱溫泉3處,擁有世界級文化旅遊品牌4處。在內蒙古自治區確定的31個旅遊重點旗縣區(市)中,赤峰市佔了7個。



『貳』 赤峰的文化都有哪些

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間一個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西遼河上游流域活動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因最早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郊的紅山後遺址而得名。

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遼河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紅山文化年代為公元前4000~前3000年。紅山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還飼養豬、牛、羊等家畜,兼事漁獵,細石器工具發達;還有磨製和打制的雙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鋤、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鏃等。陶器以壓印和篦點的之字形紋和彩陶為特色,種類有罐、盆、瓮、無底筒形器等。彩陶多飾渦紋、三角紋、鱗形紋和平行線紋。已出現結構進步的雙火膛連室陶窯。玉雕工藝水平較高,玉器有豬龍形缶、玉龜、玉鳥、獸形玉、勾雲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還發現相當多的冶銅用坩堝殘片,說明冶銅業已經產生。房址為方形半地穴式,分為大型與小型。

紅山文化是與中原仰韶文化同時期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發達文明,在發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匯產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見常,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朴實。玉器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明亮,極具神韻,發展中具備了專業化、系統化、規范化,到目前為止,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內蒙古赤峰紅山的大型碧玉C型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發飄舉,極富動感,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被譽為「天下第一龍」。因赤峰境內多有龍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稱為龍的故鄉,紅山文化的先民應為龍的傳人。

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其內涵豐富,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別致的玉器,多與豬、龜、鳥、蟬、魚等動物形象。隨著七十年代這批玉器被識別出來,考古學家發現了紅山文化大型玉龍,這是我國最早的龍之一。

『叄』 赤峰都有什麼樣的歷史文化

紅山文化、玉龍文化,夏家店文化,小河沿文化,契丹遼文化、金文化,最牛逼的版是紅山文化和權玉龍文化,使中華5000年文明史,增加3000年,現在叫中國8000文明史,這是最牛的,在北京天壇公園的石碑上,就刻有紅山文化和玉龍文化的介紹。值得我們赤峰人驕傲。

『肆』 赤峰有什麼特色的文化

赤峰最特色、最著名的文化----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因首次發現於赤峰紅山後而得名。它以遼河流域中遼河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紅山文化是與中原仰韶文化同時期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發達文明,在發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匯產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見常,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朴實。玉器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明亮,極具神韻,發展中具備了專業化、系統化、規范化,到目前為止,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內蒙古赤峰紅山的大型碧玉C型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發飄舉,極富動感,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被譽為「天下第一龍」。因赤峰境內多有龍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稱為龍的故鄉,紅山文化的先民應為龍的傳人。

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 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其內涵豐富, 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別致的玉器,多與豬、龜、鳥、蟬、魚等 動物形象。隨著七十年代這批玉器被識別出來,考古學家發現 了紅山文化大型玉龍,這是我國最早的龍之一。龍,是中華民 族古老文化的象徵,也是中國歷化封建帝王極權的化身;那麼, 紅山龍,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是怎樣的關系?這一課題把古文 明探索者的注意力引向了東北的遼河流域。

1.陶塑藝術
位在北方內蒙古赤峰的紅山文化,出現立體圓雕的裸體婦女像,有些胸前的乳房突起,有些則是軀體具有孕婦的特徵;在遼寧省建平、凌源二縣交界處的牛河梁,出土面塗紅彩的泥塑女神頭像,此地也是紅山文化的分布區,推測是一座女神廟或女性為主的祭祀遺址。紅山文化大量出土的陶塑女性,部分學者推測是生育神或地母神的象徵,同時也是母系社會的具體表現。
2.石雕藝術
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玉雕作品中,就有許多是以動物為題的玉石雕刻, 例如紅山文化出土的豬龍玦形器,但是否就是玉玦則仍待討論,同形的玉飾在遼寧、內蒙古和河北等地均有發現,可能是由豬的形象再被神格化所衍生而來,或者是「龍」在早期神話傳說階段的形像。在紅山文化遺址,還出土鳥、龜、虎形佩和魚形石墜等小型的動物形像作品,主要是以玉或綠松石所雕。
紅山文化陶器呈現四大特徵
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主要有筒形罐、斜口器、瓮、豆、帶蓋<!--ADV_CONTENT-->罐等。紅山文化陶器的幾個特徵包括:
1.紅山文化陶器以夾砂灰陶和泥質紅陶兩大陶系為主,而泥質紅陶占的比例要大於夾砂灰陶。
2.筒形罐代表了紅山文化陶器的基本器形。紅山文化的筒形罐特徵是口大底小、腹壁斜直,屬於筒形罐的晚期形制,後從筒形罐中又異化出筒形器,形成紅山文化陶器演變的一個新特徵。 3.壓印之字紋是紅山文化陶器紋飾的風格。之字紋線細而紋帶較寬,連線和篦點共用,橫壓豎排與豎壓橫排共用,直線與弧線、波浪線共用。之字紋飾又往往與筒形罐結合在一起,成為紅山文化陶器更明顯的特徵。 4.彩陶在泥質紅陶中佔有相當的數量。紅山文化彩陶以黑彩為主,也有紅、紫彩,圖案以龍鱗紋、勾連花卉紋和棋盤格紋三種最具代表性。

貓頭鷹是是紅山文化主要圖騰崇拜物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學院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通過多年來的考古研究發現,貓頭鷹是紅山文化主要圖騰崇拜物。據介紹,玉貓頭鷹在紅山文化出土數量最多,最大的達到十幾厘米高;姿態各異,有模擬的,也有抽象的,同其他動物的組合也是千變萬化。考古人員說,紅山文化時期,人們恐懼黑暗,希望在黑暗中得到光明或者看清一切;人們經常遭到其他野獸的攻擊,希望能夠像鳥兒一樣飛起來,以避免收到傷害;人們過著農牧漁獵生活,又希望像雄鷹一樣輕易地捕捉到獵物。而貓頭鷹具備這一切優勢,貓頭鷹是遼西地區普遍存在的猛禽,黑夜活動,可以飛向高空,又給人以通達天地陰陽的神秘感。所以,紅山文化時期先民們寄希望於貓頭鷹能夠給予自身與自然界抗爭的神奇力量,這樣,貓頭鷹成為紅山文化時期先民們的圖騰崇拜物應該是一種必然。
玉器的使用和喪葬的禮儀是紅山文化的一大特點,也是我們了解當時社會結構的窗口。從目前大考古發掘來看,一般紅山人的墓地多為積石冢,是規劃的墓地,處於中心的大墓唯玉為葬,而墓地越向邊緣規格越低。大墓附近的墓葬有的也葬有玉器,但是數量和規格明顯較中心大墓低,但同時還葬有數量不等的豬、狗等,再低等級的墓葬只有陶器陪葬,個別的墓葬沒有陪葬品。這說明紅山文化的社會結構等級制度嚴格,已經出現了階級分化,貧富差距很大,有了私有制的概念,甚至已經形成了原始的國家。
玉器的起源是裝飾,玉器的使用從薩滿文化發展到族權、神權、兵權的象徵,很多玉器是原始禮器,一些動物的造型是氏族的圖騰。

位在赤峰一地,發現西元5000年之久的遺址,也就是盛名的紅山文化,當地出土的玉器蔚為玉石藝術的瑰寶,1908年日本學者鳥居龍藏發現於赤峰紅山後,初期稱為「赤峰紅山後文化」,後來因中日戰爭調查工作停頓;1954年後恢復考古,大學者尹達正式定名為「紅山文化」。紅山文化分布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遼寧省西部、河北省北部地區,吉林省西北部也有少量發現,若根據放射性碳素斷代的數據,其鼎盛時期經校正後約為西元前3500年。 紅山文化的遺物多為石器和陶器,最具知名者是精美的玉器,尤其擅長圓弧造型玉雕表現,主要玉材是來自東北特產的「岫岩玉」,即蛇紋石類的石材。

『伍』 赤峰有著怎樣的的歷史

赤峰歷史悠久,早在一萬年以前,赤峰地區就有人類生存。新時期時代,繁衍生息在這一帶的先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紅山文化」。赤峰是「天下第一龍」——玉龍的故鄉,是遼朝政治、經濟、軍事的中心。

境內被國家考古界命名的原始人類文化類型有距今8150~7350年的新石器早期的興隆窪文化,距今7150~6420年的新石器中期的趙寶溝文化,距今6660~4870年的新石器中晚期的紅山文化,距今5300年的新石器晚期的富河文化,距今5000~4870年的新石器晚期的小河沿文化,距今4500~4200年的新石器晚期、北方青銅器早期的夏家店下層文化。考古發掘出來的石器、骨器、陶器、青銅器等生產生活器物證明,早在8000餘年前境內的原始先民已經過著原始農耕、漁獵和畜牧的定居生活。20世紀70年代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距今5000餘年的大型玉龍,更在全國引起轟動,被譽為「天下第一龍」,證明赤峰地區的古文化和中原地區一樣,是遠古中華文明的重要源流之一。

據歷史記載,赤峰地區曾是商族、東胡族、匈奴族、烏桓族、鮮卑族、庫莫奚族、契丹族、蒙古族等北方少數民族繁衍生息之地。夏、商、周至春秋時期,活動在這一帶的主要是商族和東胡族,行政區劃屬傳說中古代中國九州中之冀州。戰國初期,全境屬東胡。秦初,南部屬燕國和遼西、右北平郡,北部屬東胡,後屬烏桓。東漢中期到三國前期,全境悉屬鮮卑。魏晉南北朝時期,初屬鮮卑,後屬北朝的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北燕和後魏、東魏、北齊、北周。隋唐時期分別設饒樂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遼時,契丹族建立了強大的遼王朝,設上京臨湟府、中京大定府。金時屬北京路。元時屬中書省和遼陽行省大寧路、全寧路、應昌路、上都路。明時,初屬大寧衛、全寧衛、應昌衛,後屬兀良哈三衛。清代,赤峰大部分地區屬昭烏達盟,南部一部分屬卓索圖盟。民國前期屬熱河特別區;日偽時期南部屬偽熱河省,北部屬偽興安西省。

抗日戰爭勝利後,赤峰境內分別建立了熱中、熱北、熱遼、烏丹四個專署,隸屬熱河省。1949年5月,將克什克騰旗、林西縣、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

1955年12月熱河省撤銷,又將赤峰縣、寧城縣、敖漢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與北部五個旗縣合並為昭烏達盟。

1969年,昭烏達盟劃歸遼寧省。1979年,又劃回內蒙古自治區。1983年10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盟建市,現實行市管縣體制。赤峰市以玫瑰、大麗花為市花,油松為市樹,百靈鳥為市鳥,《草原上有一座美麗的城》為赤峰市市歌。

赤峰市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是舉世聞名的「紅山文化」發祥地,被譽為「華夏第一龍」的玉龍,開創了中華民族「尚玉」、「崇龍」的文化傳統,證明了遼河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為中華民族的搖籃。東胡、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曾先後在赤峰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創造了中國北方發達的古代文明。遼代上京、中京兩大都城分別在今巴林左旗和寧城縣境內,是我國遼文化的中心。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以紛呈的文化異彩與中原文化交相輝映,共鑄了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輝煌。

『陸』 赤峰歷史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全國考古學文化命名最多的地級市之一,現已發現古人類文化遺址6800多處,現存遼代文物數量居全國之首。在我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到來之際,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又有10處古跡名列國務院日前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中。至此,赤峰市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達25處。

在國務院日前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赤峰市敖漢旗境內的新石器時代趙寶溝遺址、紅山區境內的新石器至青銅時代紅山遺址群、松山區境內的新石器時代至戰國時代的夏家店遺址群、寧城縣境內的漢代黑城遺址、阿魯科爾沁旗境內的遼至明代查干浩特城址、清代寶善寺、翁牛特旗境內的元代張應瑞家庭墓地、喀喇沁旗境內的清代靈悅寺、遼代至民國時期的龍泉寺、巴林左旗境內的遼代韓匡嗣家族墓地共10處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名列其中。同時赤峰市境內的戰國至明長城被歸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城合並項目。

建國以來,國務院先後公布了6批235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赤峰市有25處名列其中,佔1%強。它們是:遼上京遺址、遼中京遺址、遼陵及奉陵邑(含祖陵祖州、慶陵慶州、懷陵懷州)、興隆窪遺址、大甸子遺址、缸瓦窯遺址、架子山遺址群、大井古銅礦遺址、城子山遺址、金界壕遺址、應昌路故城遺址、寶山"罕蘇木墓群、福會寺、喀喇沁親王府及家廟、趙寶溝遺址、紅山遺址群、夏家店遺址群、漢代黑城城址、遼知明代查干浩特城址、清代寶善寺、元代張應瑞墓地、清代靈悅寺、元代龍泉寺、遼代真寂之寺、遼代韓匡嗣家族墓地。另外,赤峰市境內的戰國至明長城被歸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城項目。

遼中京遺址

遼上京遺址

慶州白塔

大甸子遺址

金界壕遺址

喀喇沁親王府

『柒』 赤峰紅山文化的簡介

赤峰紅山的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文化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紅山文化年代為公元前4000~前3000年。紅山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還飼養豬、牛、羊等家畜,兼事漁獵,細石器工具發達;還有磨製和打制的雙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鋤、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鏃等。陶器以壓印和篦點的之字形紋和彩陶為特色,種類有罐、盆、瓮、無底筒形器等。彩陶多飾渦紋、三角紋、鱗形紋和平行線紋。已出現結構進步的雙火膛連室陶窯。玉雕工藝水平較高,玉器有豬龍、龍形缶、玉龜、玉鳥、獸形玉、勾雲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還發現相當多的冶銅用坩堝殘片,說明冶銅業已經產生。有方形半地穴式房屋,分為大型與小型。
紅山文化是與中原仰韶文化同時期、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發達文明,在發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匯產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其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很高水平,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常見,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朴實。玉器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明亮,極具神韻,發展中具備了專業化、系統化、規范化,到目前為止,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內蒙古赤峰紅山的大型碧玉C型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發飄舉,極富動感,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被譽為「天下第一龍」。因赤峰境內多有龍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稱為龍的故鄉,紅山文化的先民應為龍的傳人。
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其內涵豐富,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別致的玉器,多呈豬、龜、鳥、蟬、魚等動物形象。隨著七十年代這批玉器被識別出來,考古學家發現了紅山文化大型玉龍,這是我國最早的龍之一。

『捌』 赤峰都有什麼樣的歷史和文化

赤峰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被考古學界稱為中華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8000年前,古回老的興隆窪人答在這里建起了規模宏大的古村落,被專家稱為「華夏第一村」;5000年前,紅山文化在這里發祥,赤峰出土的玉龍,被譽為「中華第一龍」; 1000年前,契丹人在這里創立了雄峙萬里的大遼王朝,建起了「草原第一都」。800年前,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各部,締造了蒙元帝國。

『玖』 內蒙古赤峰的歷史由來

因城區東北部赭紅色山峰而得名,赤峰為紅山之意,蒙古語「烏蘭哈達」。

赤峰市原為昭烏達盟,昭烏達為蒙語,漢譯「百柳」之意;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蒙冀遼三省區交匯處,東南與遼寧省朝陽市接壤,西南與河北省承德市毗鄰,東部與內蒙古通遼市相連,西北與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交界;市地處內陸,屬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

(9)赤峰歷史文化簡介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沿革:

1949年10月1日到1955年12月31日,北部為內蒙古自治區昭烏達盟,轄阿魯科爾沁、巴林左、巴林右、克什克騰4旗和林西縣;南部敖漢、喀喇沁、翁牛特3旗和寧城、赤峰、烏丹3縣及赤峰市屬熱河省。

1956年1月1日,熱河省撤銷,其所轄敖漢、喀喇沁、翁牛特3旗,寧城、赤峰、烏丹3縣劃入昭烏達盟,昭烏達盟人民委員會由林東遷駐赤峰。

1969年7月5日,昭烏達盟從內蒙古自治區劃歸遼寧省。

1979年7月1日,昭烏達盟由遼寧省劃回內蒙古自治區。

1983年10月9日,全境稱昭烏達盟,轄阿魯科爾沁、巴林左、巴林右、克什克騰、翁牛特、喀喇沁、敖漢7旗,林西、寧城、赤峰3縣和赤峰市。

1983年10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昭烏達盟行政公署建制,建立赤峰市,實行市管縣體制,其所轄地域與原昭烏達盟所轄地域相同。新建立的赤峰市設3區,管轄7旗2縣,即:

紅山區、郊區(今松山區)、元寶山區;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騰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敖漢旗;林西縣、寧城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赤峰

『拾』 赤峰市的介紹詞

赤峰歷史燦抄爛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考古證明,赤峰地區從有人類活動開始,已經有10000餘年的歷史和8000年的文明史。是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文化以及遼文化的發源地,從夏朝開始,先後有先商、山戎、東胡、匈奴、烏桓、庫莫奚、契丹、女真、蒙古等諸多古代民族在這里游牧漁獵,繁衍生息。多姿多彩的歷史文化,給赤峰地區留下了大量的文化古跡,目前,全市發現的各歷史時期文化遺存共有6800餘處,占內蒙古自治區的近一半,其中重要發現達160餘處。文物保護單位共311處,其中列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遼上京、遼中京、興隆窪、大甸子、瓦缸窯、慶陵等7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4處。在這些文化遺存中出土了一大批尚玉、崇龍的彩陶、青銅文物,尤其70年代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大型玉龍,被譽為"天下第一龍"。

閱讀全文

與赤峰歷史文化簡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