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疆的發展與進步歷史與發展
60年前,在新中國開國大典的前夕,新疆迎來了和平解放,飽內經磨難的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容國人民一道,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此,新疆的發展進入了新時代。6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央政府的領導和關心下,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力幫助和支援下,新疆各族人民艱苦奮斗,銳意進取,建設美好家園,創造幸福生活,使新疆一窮二白的面貌得到徹底改變,天山南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 新疆的發展與進步,是新疆各族人民高舉民族團結大旗共同奮斗的結果,也是中國民族政策的成功實踐。
B. 新疆的發展史是什麼樣的
天山山脈將新疆分來為南北兩大自部分。習慣上稱天山以南為南疆、天山以北為北疆。 在新疆人眼中,南疆與北疆是截然不同的:北疆意味著高山和草原,意味著喀納斯和那拉提草原;南疆則意味著沙漠和戈壁;北疆意味著草原文化,南疆則意味著農業文明;北疆意味著哈薩克和衛拉特蒙古,南疆意味著維吾爾和塔吉克;北疆意味著駿馬和歌聲,南疆意味著木卡姆和舞蹈。今天新疆大部分從中國西漢一直到西晉都屬於中國版圖,唐朝再次納入中國版圖,元朝在今伊犁河流域曾設置阿里麻里(阿力麻里)行省,但不久就並入察合台汗國。又在阿姆河南岸曾設立行省。今烏魯木齊一帶曾設置別失八里行省,後一度被察合台汗國占據,後期重新成為元朝的轄地。元朝時部分為蒙古族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地,清朝時再次納入中國版圖。
C. 新疆歷史發展的三個基本結論
新疆歷史重點總結
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處我國西北邊陲,面積
166
萬多平方公里,約佔全國陸地總面積的
六分之一,
是全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區。
國內與甘肅,
青海,
西藏三省區相鄰,
國外與蒙古,
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
'
印度
8
國接壤
'
邊界
線長達
5600
多公里,是我國邊界線最長的省區。
2.
新疆的宗教演變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以佛教為主的多宗教並存的格局。
這一
格局持續了
1000
多年。第二階段是以佛教和伊斯蘭教為主的多宗教並存的格局。這一格局
持續了
600
多年。第三階段是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多宗教並的格局。
3.
總之,通過對《教程》的學習,要求同學們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逐步樹立馬克思主義的
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歷史觀,文化觀,增強對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
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殊社會主義特色道路的認同
.
4.
國家的四個要素:國民,領土,政府和主權。
5.
國家主權是國家的根本屬性,也是國家四個基本要素之中最能反映國家本質特徵的要素。
6.
古代中國具有多種含義
'
它既有地域的含義,也有文化和王朝法統的含義。「中國」一詞
至遲出現在西周初年,周武王滅商後,認為上天將「中國」交付給了他,佔有了商的京師,
「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在這里,
「中國」是指王朝京師之地。
歷史上說的「中國」不僅
包括以漢族為主所建立的中原王朝,
也包括漢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和非中原地
區政權。
7.
從國家的四個構成要素來看,
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
「中國」
這一國家中的國民,
是由多民族構成,中國政治,
經濟,
文化等的發展也是多民族共同努力
的結果。第二,歷史上中國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和發展的。第三,在歷史上,由漢民族
建立的政權中有許多少數民族參與任職;
而一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
也大量吸收漢族知識
分子和上層人士進入其政府機構,
他們並不外於中國。
第四,
國家主權是國家要素中最重要
的內容之一。
8.
狹義的西域是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以東,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天山南北地區;
而
廣義的西域主要指玉門關,陽關以西,中亞,西亞地區,及至地中海,東歐,北非的廣大地
區。
9.
1884
年,清政府正式決定在新疆建省。從此,「新疆」成為一個固定的名稱沿用至今,
其他幾個名稱則逐漸不再使用了。
10.
新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以下四個方面可以表明:第一,歷代中央政權對新疆的
行政管理。
第二,歷代中央政府在新疆設立的軍事機構與駐軍。第三,
歷代中央政權在新疆
實施的賦稅制度與法律制度。第四,新疆各族人民對祖國的認同。
11.
據
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祖國大陸
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
13.39
億
人,佔世界人口總數的五分之一,漢族佔全國人口總數的
91.51
%,其餘少數民族佔全國人
口的
8.49
%
。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是壯族,人口最少的是塔塔族。
12.
我國民族分布的特點是:第一,民族雜居程度進一步擴大。第二,民族人口流動的趨勢
有了新的變化。第三,各民族的共同性將日益增多,但各民族特點將長期存在。
13.
新疆是全國人口密度最低的省區,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
12
人。
14.
公元前
1
世紀,佛教經克什米爾首先傳入新疆於闐。
15.
佛教寺院分兩種形式,一種是殿堂式寺院,一種是石窟式寺院(又稱「千佛洞」)。新
疆的石窟寺就開鑿於這個時期,其中最著名的是拜城克孜爾千佛洞。
新疆佛教在鼎盛時期還形成了於闐,龜茲,疏勒,高昌等佛教中心。
16.
阿圖什大清真寺是新疆歷史上第一座清真寺。
17.
阿圖什大清早寺的建立和薩圖克·布格拉汗接受伊斯蘭教,是伊斯蘭教傳入新疆的兩個
標志。
18.
新疆現在仍保持著多種宗教並存的基本格局。現有宗教為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天
主教,東正教和道教。
19.
種族是指「在體質形態上具有某些共同遺傳特徵(如膚色,發色,發形,眼色,血型等)
的人群」。
20.
印歐語系各種文字的「民族」一詞,一般源於希臘文,意思是依靠歷史,語言或各種族
的聯系而被視作整體的人群,最早見於《荷馬史詩》。
21.
民族一詞是
1899
年梁啟超在《東籍月旦》一文中首用的。
22.「四個共同」的民族定義:「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
共同經濟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
23.
民族發展的基本因素,具體說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社會經濟的發展。二是民族素質的
提高。三是民族關系的和諧。四是社會環境的影響。五是自然環境的制約。
24.
民族同化的概念:民族同化是指在民族交往的過程中,一個民族或者其中的一部分人,
因受另一個民族的影響而喪失本民族特徵變成另一個民族的假象。
25.
民族同化按其性質可分為兩種不同類型,一種是強迫同化,另一種是自然同化。
26.
民族問題的涵義:所謂民族問題,是指民族從產生,發展到消亡的歷史過程中,基於民
族差別而產生的一切矛盾,問題和關系的總和。
27.
民族問題產生的根源主要有兩個基本因素:一是自身因素,二是社會因素。
28.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在現實生活中,我國的民族問題往往表現為經濟問題與政治問題
交織在一起,
現實問題與歷史問題交織在一起,
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交織在一起,
國內問題
與國際問題交織在一起。」
29.
民族問題具有長期性,重要性,復雜性,普遍性,敏感性和國際性等特點。
30.
正確認識民族問題與社會發展總問題的關系,還必須把握以下兩點:一是要正確理解和
把握社會發展與民族問題的主從關系。
二是要正確理解和把握民族問題與社會發展問題的辯
證關系。
31.
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平等的基本觀點是:第一,所有民族在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上一律
平等。
第二,
各民族在一切權利方面一律平等,
國家應當無條件地保護和保障一切少數民族
的權利。第三,只有消滅階級剝削壓迫,才能實現真正徹底的民族平等。第四,在不同的社
會主義制度下,
民族平等所包含的具體內容和表現形式,
以及理論根據和實際情況,
都有這
很大的不同,並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發生相應的變化。
32.
中國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論人口多少,經濟社會發展程度高低,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
異同,
都有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具有同等的地位,
在國家和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
依法享有
相同的權利,履行相同的義務,反對一切形式的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
33.
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團結的基本觀點,是指各民族和睦相處,友好往來,互助合作,聯
合奮斗,和諧發展。
在我國,各民族團結是指各民族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是和睦,
友好和互
助,
聯合的關系。
民族平等是實現團結的前提和基礎。
民族團結是進一步實現完全平等的重
要條件。
34.
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
35.「三個離不開」思想的提出也是有實踐根據的,這主要是指:一是政治歷史條件。二是
政治現實條件。
三是民族分布條件。
四是各民族人口,
經濟,
資源條件。
五是語言文字條件。
36.
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是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對當代
中國民族關系的新的科學概括。
37.「共同團結,共同繁榮發展」是新世紀,新階段民族工作的主題。
38.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涵義是:
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
各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區域自治,
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
39.
在黨的領導下,
內蒙古人民於
1947
年烏
5
月
1
日設立克內蒙古自治區,
為其他少數民族
和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樹立了榜樣。
40.
截至
2003
年年底,
我國共建立
155
個民族區域自治地方,
其中自治區
5
個,
自治州
(盟)
30
個,自治縣(旗)
120
個。
41.
我國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一般遵循以下原則和要求:第一,各
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國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都必須以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和
《民族區域自治法》為依據,自治地方的建立和自治權的實施必須在國家統一領導下進行。
第二,
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建立,必須以一定的少數民族聚居區為基礎。第三,民族自治地
方的建立,
民族自治地方名稱的確定,
都要同有關民族代表充分協商,
依照法律程序報請批
准。
第四,
民族自治地方區域界限的劃分也是一個必須慎重處理的問題,
要考慮到民族關系,
歷史沿革,經濟條件和政治穩定等各種因素。
42.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是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發表大會和人民政府。
43.
自治區主席,自治州州長,自治縣縣長由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
44.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依據:第一,長期以來中國的民族分布呈現出大雜居,小聚居,相
互交錯居住的特點,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適應我國民族分布復雜的特點。
第二,
中國在
歷史上長期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國的國情和歷史傳
統。第三,
中國各族人民在近代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革命斗爭中,形成了休戚與共的
親密關系,
中國共產黨成為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領導核心。第四,
中國幅員廣大,
各民族經
濟,文化發展不平衡,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於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45.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第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於維護祖國的統
一。
第二,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有利於保障少數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權利。
第三,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有利於保障少數民族當家做主的自治權利和主人翁地位。
第四,
實
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於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第五,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於
增進民族團結,加強邊防建設,鞏固國家安全,維護祖國統一。
46.
1984
年
5
月
31
日六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於
2001
年
2
月
28
日第九屆人大上提出了《民族區域自治法》。
47.
加強少數民族幹部隊伍建設和人才資源開發:第一,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
必然要求。第二,是增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維護祖國統一的重要性。第三,是實施
科教興國,
人才強國和西部大開發戰略,
加速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
48.
發展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
49.
新世紀解決民族問題的主要任務:一,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地區從普遍貧窮到總體小康
的歷史跨越。
二,
我國現階段民族問題的集中表現。
三,
發展是新世紀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
50.
從根本上講,
發展是當代中國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
是解決民族問題的關鍵和根本途徑。
51.
堅持以人為本,是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核心。
52.
可持續發展觀,主張環境,資源,人口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把當前利益同長遠利益,
當代人的需要和子孫代的需要緊密結合起來。
53.
堅持國家扶持,兄弟省市支持與自力更生相結合。
54.
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穩定新疆的核心」。
55.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新疆現代化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
56.
中華民族文化是中國各民族在長期的生活中共同創造的,是中華各民族文化的綜合體。
57.
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主要是指對中華先進文化的認同。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
D. 簡述新疆民族歷史發展的特點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疆)地處中國西北邊陲,亞歐大陸腹地,面積166.49萬平方版公里,佔中國國權土面積六分之一,陸地邊境線5600公里,周邊與八個國家接壤,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據2000年統計,新疆人口為1925萬人,其中漢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為1096.96萬人。新疆現有47個民族成分,主要居住有維吾爾、漢、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滿、達斡爾、塔塔爾、俄羅斯等民族,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和多種宗教並存的地區,從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開始成為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多年來,新疆各民族人民團結協作,努力開拓,共同書寫了開發、建設、保衛邊疆的輝煌篇章,新疆的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E. 求:中國建國以來新疆的發展史
新疆近代史百題(1840——1949年)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1995-WLZY1995Z1046.htm新疆近代歷史 http://club.city.travel.sohu.com/r-zz0136-28081-0-0-0.html人民公園(一段新疆近代史) http://tieba..com/f?kz=150195980新疆近代科技發展史述略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JSH199006021.htm新疆民歌發展史 http://..com/question/6151203.html
F. 改革開放以來新疆的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新疆工作更加高度重視,作出了一系列加快新疆發展和穩定的重大戰略決策,把新疆工作擺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重要位置,確定了「穩疆興疆、富民固邊」的戰略目標,明確了新疆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重點,進一步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為新疆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新疆黨委、人民政府帶領全疆各族人民,堅決貫徹中央的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大力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積極構築全方位對內對外開放格局,走出了一條具有新疆特色的發展之路,經濟社會保持了又好又快發展態勢,國民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的輝煌成就。
一是國民經濟綜合實力顯著提高。1978——2008年,新疆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3%。從2003年起,連續6年實現兩位數增長,年均增長11.1%。人均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13元增加到2008年的19893元,在西部省區中位居前列;全口徑財政收入由1978年的7.12億元增加到2008年817億元,增長近114倍,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61億元,比1978年增長近50倍;1978——2008年,新疆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956.7億元,是改革開放前29年的137倍。特別是2000年以來,新疆進入了大規模投資開發的「黃金」時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11377億元,占改革開放以來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76%,大大超過建國後新疆前50年固定資產投資額的總和,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重要基礎產業和新的生產能力,對支撐新疆大開發、大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新疆在國家大局中的地位明顯提高。
二是基礎設施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新疆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極大地增強了經濟社會發展後勁。在水利設施建設方面,重點實施了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綜合治理、烏魯瓦提水利樞紐、大型灌區節水改造、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工程,目前全區水庫總庫容83.8億立方米,在建的水庫庫容約60億立方米,擬建山區控制性水庫庫容70多億立方米,全部建成後庫容將達218億立方米,屆時新疆將依靠大型水利樞紐適時調節供水,有效地掌握水資源配置的主動權。在交通設施建設方面,在相繼建成北疆鐵路、南疆鐵路、蘭新鐵路復線的基礎上,近年來又先後開工建設了精—伊—霍、烏魯木齊—精河復線、奎屯—北屯、吐魯番—庫爾勒二線、喀什—和田、蘭新線嘉峪關—阿拉山口段電氣化改造、庫爾勒—阿克蘇二線、庫車—俄霍布拉克、五彩灣—將軍廟、哈密—羅中等,目前正在同時建設11條鐵路,蘭州—烏魯木齊第二雙線、福海—富蘊、將軍廟—哈密、哈密—策克(額濟納)等五條鐵路將於今年年底前陸續開工,新疆鐵路進入了高速建設時期,這在新疆乃至全國省區鐵路建設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同時,新疆公路和民航建設也取得了長足發展,2008年,公路里程14.7萬公里,在全國排名第10位;民航機場15個,通航里程14.8萬公里,是我國擁有機場最多、航線最長的省區。目前新疆公路和民航建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規劃2009—2013年公路建設總投資1200億元,重點建設境內高速公路網路、加大國省道改造力度、加強口岸公路建設、加快農村公路建設。除在建的烏魯木齊國際機場三期改擴建、喀什機場改擴建和哈密機場復航工程外,「十一五」後兩年,新疆還將陸續開工建設伊寧、吐魯番、庫車、石河子、博樂等機場。
三是特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新疆擁有得天獨厚的土地光熱、礦產資源和旅遊資源優勢,為特色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按照規模化生產、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的要求,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結構,著力推進糧食、棉花、林果、畜牧四大基地建設,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1978—2008年,農業增加值由14億元增加到691億元,增長48倍。2008年,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噸,人均糧食佔有量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棉花產量301.6萬噸,比1978年增長54倍,佔全國棉花總產量的40%;林果面積1450萬畝,其中南疆環塔里木盆地達1200萬畝,果品產量451萬噸,成為農民增收新的重要增長點;肉類產量175萬噸,比1978年增長16.5倍,現代畜牧業產值佔大農業的比重達到27%。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自治區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以來,新疆工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期,相繼建成了克拉瑪依油田、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三大油田基地,初步形成克拉瑪依、獨山子、烏魯木齊、庫爾勒—庫車四大石油化工基地。2008年,原油產量2772萬噸,天然氣產量240億立方米,分別比1978年增長6.7倍、95倍,油氣當量居全國第一位。特別是隨著西氣東輸一線二線、中哈石油管線、獨山子千萬噸煉油和百萬噸乙烯等工程建設,奠定了新疆作為全國重要的戰略能源基地和國際能源安全大通道的地位。新疆煤炭資源的開發已進入大發展階段,一大批有戰略眼光的國內大企業大集團紛紛介入新疆煤炭煤電煤化工產業,一批千萬噸級的煤田相繼開工建設。在加強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的基礎上,相繼建成了卡拉通克銅鎳礦、阿西金礦、阿舍勒銅礦、羅布泊鉀鹽等一批重點項目,鋼鐵、貴金屬、有色金屬、非金屬礦產資源的開發已初具規模。形成了天山北坡經濟帶、烏昌一體化、庫爾勒—庫車石化工業帶等工業聚集區,新型工業化顯示出極好的發展前景。
新疆人文、地理、自然生態環境之獨特,旅遊資源之豐富是內地省市所不具備的。新疆旅遊業持續健康發展, 2008年,全區共接待國內旅遊人數2195萬人次,超過了全疆人口總數,國內旅遊收入197.95億元;接待國際旅遊人數36.32萬人次,國際旅遊外匯收入1.36億美元。
四是對外對內開放水平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以來,新疆充分發揮向西開放的地緣區位優勢,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開拓中亞、西亞、南亞、東歐和俄羅斯市場,加強與內地特別是沿海發達地區的經濟技術貿易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目前,新疆有一類口岸17個,二類口岸12個,已與143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2008年全區外貿進出口總額222億美元,是1978年的946倍,居中西部地區之首。積極吸引國內外有實力的大企業大集團參與新疆優勢資源開發和優勢產業發展,目前在新疆落戶的區外企業達10549家,其中世界500強及外國知名企業25家,引進我國500強企業75家。
五是和諧社會建設邁出新步伐。以改善民生為重點,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普九」和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全面推進,率先對貧困地區中小學實施「兩免一補」政策,對農村義務階段中小學生免收學雜費。全面推進「雙語」教育工程,把提升高中階段教育作為提高少數民族教育質量的一項重要舉措。在國家和內地省區的大力支持下,內地高中班和疆內初中班招生規模不斷擴大。醫療衛生服務逐步改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實現了全覆蓋。大力實施「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促進了文化事業健康發展。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城鄉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19元增加到2008年的1143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19元提高到2008年的3505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35倍和2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