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牌坊是從何時出現的
牌坊是從周朝出現的。
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稱呼,老百姓俗稱它為牌樓專。作為中華文化的屬一個象徵,牌坊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詩·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詩經》編成於春秋時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斷, "衡門"至遲在春秋中葉即已出現。衡門是以兩根柱子架一根橫梁的結構存在的,舊稱"衡門"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牌坊的老祖宗。
牌坊,漢族特色建築文化之一。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築物。也有一些宮觀寺廟以牌坊作為山門的,還有的是用來標明地名的。又名牌樓,為門洞式紀念性建築物,宣揚封建禮教,標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屬建築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豐功偉績,兼有祭祖的功能。
Ⅱ 四牌坊的歷史與現在
創建年代不詳,石牌坊為四柱三樓青石結構,單檐十字歇山頂。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清專乾隆、民國年間屢有修葺。屬平面方形,坊下四面可以通行,面闊、進深均為5.5米。梁架、斗栱、椽飛、垂蓮柱等均為木構,下層柱枋花板台基等均為石質,石柱、額枋上浮雕人物、禽獸、花卉等。
木牌坊位於城北,與石四牌坊相對峙,四柱三樓木結構,重檐十字歇山頂。總高20餘米。重建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31年),清康熙、民國年間屢有修葺。平面方形,面闊、進深均為6米,四面可以通行。
四牌坊,位於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舊城南十字街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2004年6月10日,授予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古建築
Ⅲ 牌坊村的歷史沿革
一條青石鋪就的小路蜿蜒向前。1919年,鄧小平沿著這條青石小路遠赴法國求學,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現在每年都有來自海內外的遊客沿著這條小路,來到位於四川省廣安市協興鎮的牌坊村,踏訪這位偉人的故居。
同四川東部所有的農居一樣,牌坊村內的鄧小平故居是一座朴實無華的三合院,被一蓬蓬翠竹環繞著,四周綠樹成蔭,院前是農田,屋後是山樑。1904年,鄧小平出生在這里,並在家鄉生活了15個年頭。當地人將這座農家小院稱為「鄧家老院子」。
鄧小平故居坐東朝西,由東、西、北3組單層建築組成,共17間。房屋為懸山式木結構,屋面由小青瓦鋪成。1951年,鄧小平家人全部遷往重慶居住,按照他的意見,老家的房產全部交給當地政府,分給了鄉親們居住。50多年來,鄧家老院子曾經做過公共食堂、保管室,也辦過文化站和幼兒園。上世紀80年代後,鄧小平故居開始逐步得到保護和管理。2001年,被國務院正式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根據規劃,到2004年,鄧小平故居將建設成山清水秀、鬱郁蔥蔥的「天然紀念館」。保護區將主要栽種農村常見的花草樹木,不建花壇等人文景觀。區內文物景點的恢復和故居的陳列將盡可能體現歷史的真實性,以恢復鄧小平青少年時期的故居原貌。
鄧家老院子中最早興建的是北廂房,是鄧小平的曾祖父於清朝同治年間所建,距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北廂房中分別設有農具屋、織布屋及鄧小平的姐妹們的住房。
北廂房中第五間房就是少年鄧小平的住房,房內存有他睡過的木床。木床是其母的陪嫁物,雖歷經百年,並未黯淡消磨,木料仍然發出特殊的光澤。房中還保留著鄧小平用過的書桌、油燈和筆硯。書桌柏木質地,用漆考究,桌上擺著一塊石硯,一盞油燈桐油未盡,燈芯似燃。透過書桌和油燈,人們彷彿又看到鄧小平當年伏案讀書的情景。
鄧小平5歲時進入離故居約1公里的私塾,接受啟蒙教育,7歲時開始接受新式教育。鄧小平從小就愛動腦筋思考問題,讀書成績一直很好。他的父親鄧紹昌認為,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是「除了學好課堂知識外,還應到處走走,要增加知識,還要見見世面。」他經常帶著鄧小平去和一些「革命分子」見面。鄧紹昌是個熱心社會事務的人,對鄧小平影響很大。鄧小平去重慶就讀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就是父親為他選擇的。
從1919年到1997年,鄧小平闊別故鄉78載,從未回過一次老家,這在中國歷史上的偉人中並不多見。盡管不曾回過老家,但鄧小平仍然惦記著家鄉。1977年、1986年,鄧小平兩次因外事活動來到成都,都抽空會見家鄉代表。他非常關心家鄉建設和群眾生活,囑咐鄉親們抓好農田基本建設,發展農牧副業改善生活。
鄧小平的故鄉人,廣安父老倍感自豪。如今他們出門在外,只要說自己來自鄧小平的家鄉,人們就總會多些親近與禮遇,因為人們把對鄧小平的敬仰轉化成了對其家鄉人的尊重。
Ⅳ 牌坊的來歷。
抄1、來歷
牌坊是由欞星門衍變而來的,開始用於祭天、祀孔。欞星原作靈星,靈星即天田星,為祈求豐年,漢高祖規定祭天先祭靈星。宋代則用祭天的禮儀來尊重孔子,後來又改靈星為欞星。牌坊濫觴於漢闕,成熟於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極,並從實用衍化為一種紀念碑式的建築,被極廣泛地用於旌表功德標榜榮耀,不僅置於郊壇、孔廟,以及用於宮殿、廟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園林前和主要街道的起點、交叉口、橋梁等處,景觀性也很強,起到點題、框景、借景等效果。另外一種說法是,就結構而言,牌坊的原始雛形名為「衡門」,是一種由兩根柱子架一根橫梁構成的最簡單最原始的門。
2、簡介
牌坊,漢族特色建築文化之一。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築物。也有一些宮觀寺廟以牌坊作為山門的,還有的是用來標明地名的。又名牌樓,為門洞式紀念性建築物,宣揚封建禮教,標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屬建築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豐功偉績,兼有祭祖的功能。
3、現代作用
現代城市建設中牌坊則多被用為有傳統特色的標志物,建於風景區或街區等入口位置其中粗製濫造、比例失調者眾多,但也不乏精美壯觀的成功之作。
Ⅳ 中國最早的牌坊在哪裡
中國現存最早的石牌坊——浙江廟溝後石牌坊和橫省石牌坊 Post By:2005-6-26 17:53:00
廟溝後石牌版坊和橫省石牌坊是權目前所知我國最早的石牌坊 據研究考證,兩座牌坊約建於南宋至元代,它們的發現,為研究我國明代以前此類石牌坊提供了珍貴實例,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兩座石牌坊是我國木坊向石坊轉型時期的重要實例 我國的石坊脫胎於木坊,這是學術界較為一致的觀點,廟溝後石牌坊和橫省石牌坊無論從構造還是細部做法均為木結構的模仿,與明清時期建的石坊有很大的區別,顯然正處於木坊向石坊轉型的過程中。 兩座牌坊的許多做法與宋《營造法式》基本吻合,是研究這一時期江南地區古建築的重要實例
Ⅵ 牌坊的來歷是什麼
其歷史源遠流長,關於它的來歷,據說它是由欞星門衍變而來,開始用於祭天、祀孔。欞星原稱靈星,靈星即天田星,為祈求豐年,漢高祖規定祭天先祭靈星。宋代則用祭天的禮儀來尊重孔子,後來又改靈星為欞星。
Ⅶ 牌坊的起源
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稱呼,我們老百姓俗稱它為牌樓。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象徵,牌坊的歷史源遠流長。據考察分析,牌坊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最早的牌樓是以兩根柱子架一根橫梁的結構存在的,舊稱「衡門」。
牌坊與牌樓是有顯著區別的,牌坊沒有「樓」的構造,即沒有斗拱和屋頂,而牌樓有屋頂,它有更大的烘托氣氛。但是由於它們都是我國古代用於表彰、紀念、裝飾、標識和導向的一種建築物,而且又多建於宮苑、寺觀、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再加上長期以來老百姓對「坊」、「樓」的概念不清,所以到最後兩者成為一個互通的稱謂了。
牌坊在古時候其實就是一個門的稱謂。唐代,我國城市都採用里坊制,城內被縱橫交錯的棋盤式道路劃分成若干塊方形居民區,這些居民區,唐代稱為「坊」。坊是居民居住區的基本單位,「坊」與「坊」之間有牆相隔,坊牆中央設有門,以便通行,稱為坊門。後來因為門沒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就只剩下現在這種形式,於是老百姓逐漸地稱這種坊門為牌坊。
牌坊的種類
從建築樣式和風格上分,牌坊大體分南、北兩大派。南派牌坊秀麗精巧,尤其是徽式、蘇式、桂式牌樓,高挑的檐角顯得淑女氣十足;北派牌坊則受京城皇族影響,大多為宮廷建築,顯得凝重粗獷;如果按材質分,牌坊分為四大類:石坊、磚坊、木坊、水泥坊;如果按名稱分有功德牌坊、忠正牌坊、功名牌坊、官宦名門牌坊、孝子牌坊、貞節牌坊、仁義慈善牌坊、百歲壽慶牌坊、歷史紀念牌坊、學宮書院牌坊、文廟武廟牌坊、衙署府第牌坊、地名牌坊、會館商肆牌坊、陵墓祠廟牌坊、寺廟牌坊、名勝古跡牌坊等。這些牌坊主要起著褒獎教育、炫耀標榜、紀念追思、風俗展示、裝飾美化、標識引導等作用。
牌坊之最
最多的城市
北京曾建各式知名牌坊三百多座,現仍有百餘座古牌樓傲然屹立在各景點,目前北京還有新建牌樓百餘座。
最小的牌坊
最小的石牌坊:北京最小的石牌樓在頤和園東北角諧趣園內名為「知魚坊」。
最小的木牌樓:位於北京頤和園公園內的琉璃塔坊。
最大的牌坊
最大的木牌樓:北京順義縣楊鎮的三聯木牌樓其夾桿石就有兩人高,主牌樓總高18米,總長42米。它不但是亞洲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木牌樓。
最大的石牌樓:昌平十三陵有一個北京最大的石牌樓,總寬28.86米,高14米。為六柱五間十一樓,建於嘉靖19年(1540)。
樓柱最短的木坊
位於北京北海公園內的普安殿坊。
最老最厚的琉璃牌坊
位於北京神路街的東岳廟坊。
Ⅷ 石雕牌坊的歷史文化內涵及產生發展與什麼有關
石雕來牌坊的產生和發展與三種建自築關系密切,這三種建築分別是石雕華表、石雕門闕和衡門。華表是一種標識性建築,一種具有紀念性和裝飾性的柱子,作用相當於現在的路標、路牌;門闕又叫兩觀、象魏,是古代一種位於大門通路兩旁的望樓式建築,作用是為了確保安全。衡門是用兩根柱子分別置於兩邊然後再在上面架一根橫梁,是我國有確切歷史記載的最早、最原始、最簡單的石門,也是牌坊的雛形。
每一座石雕牌坊都是一件石雕工藝品。中國傳統的石雕技法圓雕、透雕、高浮雕、淺浮雕、平浮雕、陰線刻等,在石牌牌坊的雕刻中都廣為應用。石雕牌坊有塔式、牌坊式、牌樓多層式、圈頂式、平卧式等多種,雕工都很講究。大都有精湛的石雕,石雕多取材自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式樣豐富,人物動物花卉圖案一應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