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歷史手抄報
中國,舉世矚目的文明古國。自古以來就有淵源流長的歷史文化,而每一個歷史時期文化的特性,本質及其精華都凝聚在當時的都市,名城。於是每個歷史文化名城,便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宗教信仰的濃郁色彩,博大而精深,耐人尋味……讓我們踏上中國歷史文化之旅,去領略北京、西安、承德、洛陽、南京、上海等歷史文化名城幾千年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的輝煌吧。01.北京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文物古跡和民情風俗豐富多彩,名勝薈集,有眾多的古代宮殿建築群、皇家園林、壇廟寺觀、帝王陵寢、古塔石刻、名人故居,以及宏偉的古代、現代建築、博物館、紀念館等,是中外遊人嚮往的旅遊勝地。現存明清故宮、長城以及周口店遺址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02.洛陽 洛陽-著名古都,位於河南省西部的黃河南岸,東有虎牢關,西有函谷關,南有洛河、伊河,北有邙山和黃河,史稱「河山控戴,形勢甲於天下」。歷史上曾有東周、東漢、曹魏、西晉、隋(煬帝)、唐(武後)、後梁、後唐等九朝在此建都,歷時900餘年,有「九朝名都」之稱。03.西安 西安-古稱長安。自公元前11世紀開始起,西安先後有12個王朝在這里建都,歷經2000餘年。在中國七大古都中,悠久的歷史,發達的文化為西安留下許多聞名中外的古跡名勝。這里有半坡母系氏族村落遺址、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秦始皇陵、長陵、杜陵、茂陵、昭陵、乾陵等陵墓、慈恩寺塔、鍾樓、驪山、鴻門宴故址、咸陽古渡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跡。04.承德 承德-位於河北省東北部,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這里人文古跡薈萃,民俗風情濃郁。著名的名勝古跡有避暑山莊、外八廟、普樂寺、安還廟、普寧寺。05.南京 南京-位於長江下游南岸的江蘇省西南部,古稱金陵,已有近2500年歷史,歷史上盛稱為「六朝勝地、十代都會」。她既有自然山水之勝,又有歷史文物之雅,是兼具古今文明的園林化城市,有夫子廟、明孝陵、南京長江大橋、秦淮河、中華門、中山陵、紫霞湖、雨花台、鍾山、清涼山、玄武湖等著名景點。06.上海 上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據考證,上海青浦縣崧澤、福泉山出土的大量史前文物屬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遺存。春秋時,上海屬吳國。戰國時為楚春申君的領地。上海在我國近現代歷史佔有重要地位,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上海,上海目前還保存著相當數量的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古建築、古園林和文物古跡,如龍華塔、豫園、松江唐經幢等多處;上海還留下了許多歷史人物在本地活動過的遺跡,如中共「一大」會址,孫中山故居,宋慶齡故居、魯迅故居等90多處。07.蘇州 蘇州-是一座已有2500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城。位於江蘇省東南部,長江三角洲中部,南瀕太湖,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聞名全國的江南魚米之鄉。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贊辭,又有「東方威尼斯」之稱。08.揚州 揚州-是一座具有2480多年歷史的古城,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自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以後,古代揚州幾度繁榮,曾經是我國水陸交通樞紐和鹽咧行模
❷ 留住紅色記憶尋訪紅色足跡手抄報
追尋紅色足跡
我們這一代人是在紅色精神的熏陶中長大的。革命先驅拋頭顱灑熱血,用他們對祖國的虔誠,對革命的熱情,對實現共產主義的堅持,譜寫了一曲壯麗的紅色之歌。陪伴我們走過青春期漫長的歲月,成為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建立了新中國,進行了改革開放;帶領全國人民萬眾齊心抗擊非典,地震等自然災害,把我們國家建成了一個富強、文明、民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今天繁榮富強的中國。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是一部氣勢恢宏的歷史書,而長征時期、抗日戰爭等時期形成的愛國主義精神則是這部史書最為波瀾壯闊的篇章。 我們此次選擇以巴中為目的地,開展了一次以「紅色之旅」為主題的暑期實踐活動,進行尋訪老黨員(老紅軍)、探尋革命遺跡等歷史回顧、記錄類活動,參觀革命歷史紀念館、走訪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結合學習黨史的研究課題開展實地調查研究活動,在尋訪、考察過程中為老黨員(老紅軍)提供各種志願服務,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開展紅色旅遊是弘揚民族精神,將革命歷史、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通過旅遊傳播給廣大人民群眾,有利於傳播先進文化、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紅色旅遊也使革命老區人民實實在在得到了實惠。革命老區在發展紅色旅遊中,特別重視深挖其獨特的革命文化內涵,精心打造出老區特有的文化品牌,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1932年12月至1935年3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創建了全國第二大蘇區——川陝革命根據地,成立了川陝省委、省蘇維埃政府和24個縣(市)級蘇維埃政權,紅軍由入川時的1.5萬餘人發展到8萬之眾,根據地面積達4.2萬平方公里,人口約600萬。毛澤東給予高度評價:「川陝蘇區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第二個大區域„„是揚子江南北兩岸和中國南北西部間蘇維埃革命發展的橋梁,在爭取蘇維埃新中國偉大戰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義」。
巴中是川陝革命根據地首府,共和國主席李先念,元帥徐向前和王樹聲、洪學智、李德生、陳錫聯、許世友等446名高級將領曾在此戰斗過。當年,40萬巴中人有12萬人參加紅軍,4萬人壯烈犧牲。巴中籍紅軍有29人成為將軍,87人成為省部級領導。轟轟烈烈的革命斗爭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財富和眾多的革命遺跡,巴中紅色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有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紅軍最大陵園——川陝蘇區將帥碑林;紅軍石刻標語之王——「赤化全川」、「平分土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等眾多的紅軍遺跡、遺址和紀念館,以及數以萬計的紅軍文物。當地政府積極利用這些寶貴資源,發展了相關的經濟,弘揚紅色文化。特別是近年來紅色旅遊的進一步發展,更為巴中的發展提供了極好的機遇。
當代大學生,走進革命老區,感受紅色文化,踐行紅色精神,是積極主動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自主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表現。
今年暑假,我們選擇了巴中作為此次暑期實踐的基地,旨在重溫那段艱辛的歷史,同時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禮。此次活動的主題是進行一次紅色精神的追溯。希望通過這次活動,我們可以對前輩們的革命道路更加了解,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和平的不易,提高我們愛國意識,通過一系列革命教育活動的開展,讓我們在生動、多樣的實踐活動中學到一些在書本上感悟不到的道理,弘揚現代主旋律。走進社會,認識社會,了解國情,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我們通過參與革命教育活動,感受我們偉大祖國的建立是何等不易。
這次巴中之行我們將參觀長赤禹王宮、巴山游擊隊紀念館、川陝蘇區將帥碑林、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王坪烈士陵園和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走訪老紅軍等活動進行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整個活動由7月5日到10日(不含往返所需時間),7月4號我們自成都乘火車到達巴中,不在巴中停留,轉到南江住宿。破舊的火車和炎熱的天氣是我們面對的第一個難題,同學們互相交流,結束了長達十個小時的悶熱之旅,當晚開了一個內部會議,再次確認接下來的任務,並逐一檢查所需物資,做好補給。 7月5號,我們對當地相關部門做好接洽並進行訪問,了解一些當地的歷史沿革,同時咨詢了老紅軍的住處;然後我們一組人去探望老紅軍,讓他們給我們講講當年的故事,參加了幾次重大戰役的老紅軍在提起當年都顯得精神抖擻,隊員們都提了一些自己關心的問題,還觀看了關於他們的紀錄片,對他們的英勇事跡都佩服不已,並堅定了自己對未來一切困難的勇敢面對之心;另一組人調研了當地學校的中小學學習情況,深入課堂,了解他們的學習,同時咨詢老師,總結不足,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議,據學校領導介紹,學校很重視學生紅色精神的教育,之後,隊員們在學校里開展了關於紅色精神的宣傳活動,與同學們一起交流、學習紅色精神,加深對於紅色精神的理解。
7月6日,隊伍一行人乘車去光霧山景區,參觀巴山游擊隊遺址。據當地旅遊局局長介紹,光霧山景區作為全國4A級景區,是巴中重要旅遊地。光霧山共分為五大景區,各具特色,桃園景區地勢險惡,地貌奇特,峽谷居多;米長山森林公園在秋天萬葉飄山,是亞洲最長的紅地毯;十八月潭展示了湖文化;小巫峽奇山奇石。光霧山曲折的地勢很適合當年的游擊戰。在景區內,我們訪問景區負責人,了解該地的具體情況,同時,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對景區內的基礎設施進行一些語言規范化的建議;以建團90周年、踐行紅色文化為主題,並以發傳單和現場講解的形式進行宣傳。
7月7日,隊伍到長赤禹王廟進行實地考察,同時走進長赤中學,對英語學習課題進行更廣的調研。深入基層,了解當地居民的生活,體驗老區人民的生活樂趣。7月8日,轉戰通江,參觀王坪烈士陵園、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訪問當地的政府,對當地紅色旅遊發展的策略以及對當地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形式。7月9日,參觀巴州區川陝蘇區將帥碑林,瞻仰烈士。以橫幅簽名活動的形式站到學習烈士精神,同時在當地宣傳部門借一些宣傳工具,對相關的主題和精神進行宣講;可以對紅色旅遊的規范化提出自己的理解。7月10日,訪問市政府相關部門,了解當地市政府對巴中地區經濟發展的總體設想,根據自己的知識和幾天來的感受,對起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整理相關材料,總結本次活動的收獲和遺憾,做好返校準備。後期工作按照學校文件規定時間進行,在所要求的時間內做好總結工作。
翻閱黨的歷史,一章章,一幕幕,扣人心弦,驚天動地,可歌可泣。是黨領導農民開始了鬥地主打土豪分田地,組織工人與資本家斗爭,是黨領導了「八一」南昌起義,開始了以革命武裝對反革命武裝的新征程。雖然我未曾經歷過這些年代,但我不能忘記這段歷史。人民政權的取得,新中國的建立,是千千萬萬共產黨人、革命志士簇首於鮮紅的黨旗下,鑄造民主與科學、幸福與自由的信念,傾注滿腔熱血,在千瘡萬孔的黃土地上,播種著小米精神和布爾什維克的思想真諦;是無數先烈迎著槍林彈雨,踏出的一條腥風血雨的路,一直通到神聖的天安門。看著革命先烈們「不辱使命,功垂史冊」的先進事宜一步步走來,到紀念館前,我們實踐隊員在紀念館外進行了庄嚴宣誓,把自己滿心的熱情化作一句句有力的誓言,向黨和國家表達自己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決心和他們心中「永跟黨走,銘記黨恩」的堅定信念。隊員們紛紛表示:誓言不只是要掛在嘴邊,更要付之於實際行動之中。此行對他們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他們經歷了一次愛國教育,接受了庄嚴的洗禮,在今後的學習工作中一定會發揮先烈的不怕犧牲的奉獻精神,並表示接下來他們將更加投入地完成實踐的工作任務,真正體現出社會實踐不同尋常的意義。
尋訪紅色足跡,傳承革命歷史」,,在社會中鍛煉才能,發掘潛力,了解歷史,體驗生活,既加強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本領,又培養了開放意識與獨立意識,充分發揮大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認真學習貫徹黨的精神,認真利用自身優勢,適應時代潮流,科學合理的認識和使用新事物,做到「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
❸ 留住紅色記憶 尋訪紅色足跡手抄報
追尋紅色足跡
我們這一代人是在紅色精神的熏陶中長大的。革命先驅拋頭顱灑熱血,用他們對祖國的虔誠,對革命的熱情,對實現共產主義的堅持,譜寫了一曲壯麗的紅色之歌。陪伴我們走過青春期漫長的歲月,成為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建立了新中國,進行了改革開放;帶領全國人民萬眾齊心抗擊非典,地震等自然災害,把我們國家建成了一個富強、文明、民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今天繁榮富強的中國。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是一部氣勢恢宏的歷史書,而長征時期、抗日戰爭等時期形成的愛國主義精神則是這部史書最為波瀾壯闊的篇章。 我們此次選擇以巴中為目的地,開展了一次以「紅色之旅」為主題的暑期實踐活動,進行尋訪老黨員(老紅軍)、探尋革命遺跡等歷史回顧、記錄類活動,參觀革命歷史紀念館、走訪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結合學習黨史的研究課題開展實地調查研究活動,在尋訪、考察過程中為老黨員(老紅軍)提供各種志願服務,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開展紅色旅遊是弘揚民族精神,將革命歷史、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通過旅遊傳播給廣大人民群眾,有利於傳播先進文化、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紅色旅遊也使革命老區人民實實在在得到了實惠。革命老區在發展紅色旅遊中,特別重視深挖其獨特的革命文化內涵,精心打造出老區特有的文化品牌,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1932年12月至1935年3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創建了全國第二大蘇區——川陝革命根據地,成立了川陝省委、省蘇維埃政府和24個縣(市)級蘇維埃政權,紅軍由入川時的1.5萬餘人發展到8萬之眾,根據地面積達4.2萬平方公里,人口約600萬。毛澤東給予高度評價:「川陝蘇區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第二個大區域„„是揚子江南北兩岸和中國南北西部間蘇維埃革命發展的橋梁,在爭取蘇維埃新中國偉大戰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義」。
巴中是川陝革命根據地首府,共和國主席李先念,元帥徐向前和王樹聲、洪學智、李德生、陳錫聯、許世友等446名高級將領曾在此戰斗過。當年,40萬巴中人有12萬人參加紅軍,4萬人壯烈犧牲。巴中籍紅軍有29人成為將軍,87人成為省部級領導。轟轟烈烈的革命斗爭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財富和眾多
的革命遺跡,巴中紅色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有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紅軍最大陵園——川陝蘇區將帥碑林;紅軍石刻標語之王——「赤化全川」、「平分土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等眾多的紅軍遺跡、遺址和紀念館,以及數以萬計的紅軍文物。當地政府積極利用這些寶貴資源,發展了相關的經濟,弘揚紅色文化。特別是近年來紅色旅遊的進一步發展,更為巴中的發展提供了極好的機遇。
當代大學生,走進革命老區,感受紅色文化,踐行紅色精神,是積極主動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自主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表現。
今年暑假,我們選擇了巴中作為此次暑期實踐的基地,旨在重溫那段艱辛的歷史,同時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禮。此次活動的主題是進行一次紅色精神的追溯。希望通過這次活動,我們可以對前輩們的革命道路更加了解,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和平的不易,提高我們愛國意識,通過一系列革命教育活動的開展,讓我們在生動、多樣的實踐活動中學到一些在書本上感悟不到的道理,弘揚現代主旋律。走進社會,認識社會,了解國情,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我們通過參與革命教育活動,感受我們偉大祖國的建立是何等不易。
這次巴中之行我們將參觀長赤禹王宮、巴山游擊隊紀念館、川陝蘇區將帥碑林、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王坪烈士陵園和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走訪老紅軍等活動進行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整個活動由7月5日到10日(不含往返所需時間),7月4號我們自成都乘火車到達巴中,不在巴中停留,轉到南江住宿。破舊的火車和炎熱的天氣是我們面對的第一個難題,同學們互相交流,結束了長達十個小時的悶熱之旅,當晚開了一個內部會議,再次確認接下來的任務,並逐一檢查所需物資,做好補給。 7月5號,我們對當地相關部門做好接洽並進行訪問,了解一些當地的歷史沿革,同時咨詢了老紅軍的住處;然後我們一組人去探望老紅軍,讓他們給我們講講當年的故事,參加了幾次重大戰役的老紅軍在提起當年都顯得精神抖擻,隊員們都提了一些自己關心的問題,還觀看了關於他們的紀錄片,對他們的英勇事跡都佩服不已,並堅定了自己對未來一切困難的勇敢面對之心;另一組人調研了當地學校的中小學學習情況,深入課堂,了解他們的學習,同時咨詢老師,總結不足,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議,據學校領導介紹,學校很重視學生紅色精神的教育,
之後,隊員們在學校里開展了關於紅色精神的宣傳活動,與同學們一起交流、學習紅色精神,加深對於紅色精神的理解。
7月6日,隊伍一行人乘車去光霧山景區,參觀巴山游擊隊遺址。據當地旅遊局局長介紹,光霧山景區作為全國4A級景區,是巴中重要旅遊地。光霧山共分為五大景區,各具特色,桃園景區地勢險惡,地貌奇特,峽谷居多;米長山森林公園在秋天萬葉飄山,是亞洲最長的紅地毯;十八月潭展示了湖文化;小巫峽奇山奇石。光霧山曲折的地勢很適合當年的游擊戰。在景區內,我們訪問景區負責人,了解該地的具體情況,同時,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對景區內的基礎設施進行一些語言規范化的建議;以建團90周年、踐行紅色文化為主題,並以發傳單和現場講解的形式進行宣傳。
7月7日,隊伍到長赤禹王廟進行實地考察,同時走進長赤中學,對英語學習課題進行更廣的調研。深入基層,了解當地居民的生活,體驗老區人民的生活樂趣。7月8日,轉戰通江,參觀王坪烈士陵園、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訪問當地的政府,對當地紅色旅遊發展的策略以及對當地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形式。7月9日,參觀巴州區川陝蘇區將帥碑林,瞻仰烈士。以橫幅簽名活動的形式站到學習烈士精神,同時在當地宣傳部門借一些宣傳工具,對相關的主題和精神進行宣講;可以對紅色旅遊的規范化提出自己的理解。7月10日,訪問市政府相關部門,了解當地市政府對巴中地區經濟發展的總體設想,根據自己的知識和幾天來的感受,對起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整理相關材料,總結本次活動的收獲和遺憾,做好返校準備。後期工作按照學校文件規定時間進行,在所要求的時間內做好總結工作。
翻閱黨的歷史,一章章,一幕幕,扣人心弦,驚天動地,可歌可泣。是黨領導農民開始了鬥地主打土豪分田地,組織工人與資本家斗爭,是黨領導了「八一」南昌起義,開始了以革命武裝對反革命武裝的新征程。雖然我未曾經歷過這些年代,但我不能忘記這段歷史。人民政權的取得,新中國的建立,是千千萬萬共產黨人、革命志士簇首於鮮紅的黨旗下,鑄造民主與科學、幸福與自由的信念,傾注滿腔熱血,在千瘡萬孔的黃土地上,播種著小米精神和布爾什維克的思想真諦;是無數先烈迎著槍林彈雨,踏出的一條腥風血雨的路,一直通到神聖的天安門。看著革命先烈們「不辱使命,功垂史冊」的先進事宜一步步走來,到紀念館
前,我們實踐隊員在紀念館外進行了庄嚴宣誓,把自己滿心的熱情化作一句句有力的誓言,向黨和國家表達自己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決心和他們心中「永跟黨走,銘記黨恩」的堅定信念。隊員們紛紛表示:誓言不只是要掛在嘴邊,更要付之於實際行動之中。此行對他們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他們經歷了一次愛國教育,接受了庄嚴的洗禮,在今後的學習工作中一定會發揮先烈的不怕犧牲的奉獻精神,並表示接下來他們將更加投入地完成實踐的工作任務,真正體現出社會實踐不同尋常的意義。
尋訪紅色足跡,傳承革命歷史」,,在社會中鍛煉才能,發掘潛力,了解歷史,體驗生活,既加強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本領,又培養了開放意識與獨立意識,充分發揮大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認真學習貫徹黨的精神,認真利用自身優勢,適應時代潮流,科學合理的認識和使用新事物,做到「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
❹ 歷史手抄報的資料,急需。。。
吐蕃王朝的衰落
一、赤松德贊的業績
755年(天寶十四載),赤德祖贊為臣下謀害,子赤松德贊(742—797,《新唐書》作娑悉籠臘贊、乞立贊)繼贊普位。赤松德贊即位後,首先處死因叛逆獲罪的貴族末氏和朗氏,籍沒其財產,鞏固王室權力。隨即進一步強化奴隸制的統治,繼續推行擴展實力的戰爭,加重對屬民的剝削,使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更趨尖銳。吐蕃奴隸制社會自公元8世紀中葉起,已開始由全盛走向衰落。
赤松德贊在位期間,吐蕃王朝的職官制度有了進一步的完善,設置了九大尚論,即《新唐書》所記「尚論掣逋突瞿」。告身制度此時更趨完備。據《智者喜筵》記載,告身各等又有大小之分,大相佩大瑟瑟告身,副相和內大相佩小瑟瑟告身,內副相和整事大相佩大金告身,內小相和副整事佩小金告身,小整事佩銀鍍金告身,其下軍政官員人等,分別佩大小銀銅告身,最低一等的鐵告身,賜給作戰有功的勇士佩帶。在軍事制度上,赤松德贊在原有四如的基礎上,增置孫波如,五如下共設61東岱。東岱,即千戶所,由東本主其事。此時,吐蕃的軍政組織更加健全。另外,通恰(藏語原意為觀察使,漢文史籍作節度使)一職也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是佔領地區的高級官員。
在赤松德贊時期,佛教在吐蕃取得了更大的發展。
佛教自7世紀傳入吐蕃後,雖然得到王室的大力扶植,但與傳統的本教斗爭激烈。赤松德贊年幼即位,貴族那囊氏掌權,那囊氏與信奉本教的大臣極力反對佛教,王朝發布禁佛令:驅逐佛教僧侶,改大昭寺為屠宰場,將文成公主帶往吐蕃的釋迦牟尼像埋於地下,後又轉移到芒宇(今西藏吉隆縣一帶),還有一些佛寺遭到摧毀。赤松德贊成年後,力圖發展佛教,在清除了反對佛教的貴族勢力後,廢除了前此頒布的禁佛命令。請天竺寂護,蓮花生等人主持興建了首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桑耶寺(在今西藏山南地區扎囊縣雅魯藏布江北岸。建寺年代諸說不一,大致應在8世紀後半期)。首批剃度出家的7人,史稱「七試人」,都是貴族子弟,是為藏族歷史上第一批佛教僧人。
自佛教傳入吐蕃後,與本教經歷了長期起伏多次的斗爭。佛教在赤松德贊的大力扶植下日益得勢。為了抵制本教勢力,佛教徒向赤松德贊提出與本教徒就教義優劣,進行公開辯論,以決勝負的建議。赤松德贊接受了這一建議,在敦喀(今西藏窮結縣境內,一說在墨竹蘇丕蔣布才宮前)組織佛教和本教的代表人物進行辯論,辯論結束後,赤松德贊宣布佛教獲得勝利,本教則被判定為非法的宗教,凡不願放棄信仰的本教信徒,都被流放到邊遠地區,從而鞏固了佛教在吐蕃社會的優勢地位。隨後,佛教內部也展開了一場斗爭。由於佛教主要自漢地和天竺傳入吐蕃,二地僧人分別堅持自己的觀點:漢僧持「頓悟」之見,天竺僧則主張「漸悟」,彼此互不相容,迫使赤松德贊決心以辯論解決佛教內部不同見地的斗爭。辯論約自792年至794年間在桑耶寺進行,由赤松德贊親自監督。最後以漢地佛教失敗宣告辯論結束,天竺佛教遂在吐蕃取得獨占的合法地位。這一佛教內部的斗爭,史稱「頓漸之爭」。
赤松德贊極力發展佛教的原因,一方面是為了王室集中政治上的權力,削弱貴族和地方豪酋的勢力,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當時吐蕃社會的封建因素迅速增長,導致吐蕃奴隸制度的矛盾日益加劇,平民和奴隸的負擔加重,貧富分化的趨勢突出,被統治階級的起義事件迭有發生。顯然發展佛教,在緩和階級矛盾,抑制世俗貴族的權勢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史實證明;赤松德贊發展佛教取得了一定的預期效果。 二、清水會盟
783年(唐建中四年),唐朝和吐蕃在清水(今甘肅省清水縣西北)會盟,重新劃定雙方邊界。
唐德宗李適於779年承襲帝位,此時唐蕃雙方都有息戰求和的願望。這是清水會盟的歷史背景。
吐蕃軍自長安西退後不久,又聯合回紇軍攻唐。唐將郭子儀在764—765年(唐廣德二年至永泰元年),先後挫敗吐蕃與回紇聯軍於奉天(今陝西省乾縣)和涇陽(今陝西省涇陽縣)。
767年(唐大歷二年)四月,唐蕃再度和盟於長安興唐寺。先是765年三月,唐蕃於興唐寺和盟,十月,吐蕃即背盟,聯合回紇軍攻唐涇陽。767年四月和盟後,九月,吐蕃又背盟,圍攻靈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游騎至潘原、宜祿(均在今陝西省長武縣境內),郭子儀率重兵在長安以西嚴備。不久,唐軍破吐蕃軍於靈州,明年,吐蕃軍又攻靈州,進逼邠州(今陝西省彬縣),又被唐軍擊退。
779年(大歷十四年),南詔王閣羅鳳卒,孫異牟尋立。冬十月,吐蕃軍與南詔軍會合10萬之眾,分兵三路,攻唐劍南道(今四川省劍閣縣以南、長江以北,治成都)。此時南詔已成為吐蕃屬國,南詔被迫出兵是為了替吐蕃取得蜀地作為「東府」,俘獲的工伎都送往吐蕃的首府邏娑城(邏些異稱,即拉薩市),而且還要向吐蕃納歲賦一縑。唐將李晟率兵破蕃詔聯軍於大渡河外,聯軍死八九萬人。異牟尋退守羊苴城(今雲南省大理市)。吐蕃為了安撫剛剛即位就在軍事上遭到挫敗的異牟尋,封他為「日東王」。
自吐蕃軍攻陷成都到清水會盟之前,唐蕃之間處於較長時期的和戰不定的形勢。唐朝在兵力上的弱點,以及諸藩鎮擁兵自保,不聽朝廷調動,使吐蕃得以利用時機,以與唐和盟掩蓋其佔地掠民的目的。 779年八月,唐德宗即帝位三個月後,派太常少卿韋倫入吐蕃,送還戰俘500餘人。韋倫抵吐蕃時,赤松德贊已獲悉劍南蕃詔聯軍戰敗,遂熱情地接待了韋倫,並說:「我乃有三恨:不知天子(代宗)喪,不及吊,一也;山陵不及賻,二也;不知舅(德宗)即位,而發兵攻靈州,入扶、文(今甘肅省文縣),侵灌口(今四川省都江堰市)三也。」赤松德贊復遣使隨韋倫朝唐,德宗李適再一次派韋倫赴吐蕃送還在劍南戰役中吐蕃被俘人員。赤松德贊見到韋倫重來蕃地,並再次送還戰俘,「歡甚,授館,作聲樂,九日留」,又派其相論欽明思等50餘人隨韋倫朝唐,獻方物。
781年(唐建中二年),德宗派遣殿中少監崔漢衡、判官常魯出使吐蕃。赤松德贊提出以靈州迤西的賀蘭山劃界,雙方派員在邊境會盟,並要求唐朝派佛教高僧入蕃講經,德宗答允了吐蕃的會盟要求,並應吐蕃之請,派遣高僧良琇、文素去吐蕃,「一人行,二歲一更之」。經唐蕃雙方約定,783年(建中四年)正月在清水會盟。
清水會盟是唐蕃之間的一次重要會盟。唐朝派隴右節度使張鎰等7人為會盟使,吐蕃以大相尚結贊為會盟使。清水會盟的主要內容是劃定雙方邊界:將黃河以北的賀蘭山區劃作「閑田」,駐守在閑田內的雙方兵將,維持現狀,不得相互進攻;雙方均未駐防的閑田,也維持現狀,「不得新置(兵將),並築城耕種」;黃河以南自六盤山、隴山,沿岷江、大渡河南抵磨些諸蠻(今雲南省西北部)劃界,以東屬唐,以西屬吐蕃。會盟後,唐蕃又分別在長安和邏些會盟,旨在確認清水會盟的合法性。然而,清水會盟後不久,又發生了平涼劫盟的事件。
三、平涼劫盟
清水會盟確定了唐蕃邊界後,吐蕃在軍事方面的優勢明顯地超過唐朝。唐朝由於內亂頻仍,對吐蕃一直處於守勢。清水會盟當年(783)的十月,唐朝發生了「朱泚之亂」,叛臣朱泚攻佔長安,德宗出走奉天。吐蕃尚結贊請求出兵助唐收復長安。德宗派崔漢衡出使吐蕃,同意吐蕃出兵,唐朝「許成功以北庭、伊西(今新疆北部)與之。」784年(唐興元元年)四、五月間,唐蕃合兵擊破叛軍於武功(今陝西省武功縣)。此時吐蕃軍因氣候炎熱,加以疾疫流行,撤兵西去。唐軍收復長安。吐蕃軍並未參與徹底平定朱泚之亂。唐朝遂以此為借口,不答應給吐蕃以北庭、伊西等地,只應許厚給繒帛。尚結贊對唐朝食言毀約深表不滿,決計報復,並准備乘機除掉唐朝鎮守西北地區的三大將領。他認為「唐之名將,李晟與馬燧、渾瑊耳,不去三人,必為我憂」。發生於787年(唐貞元三年)五月的平涼劫盟事件,就是尚結贊報復唐朝和企圖除掉唐朝三將的具體行動。
吐蕃於786年(貞元二年)九月,越涇、隴(今陝西省隴縣)、邠、寧(今甘肅省寧縣)等州,進兵至鳳翔(今陝西省鳳翔縣)。李晟擊退進犯蕃軍,十月,再挫蕃軍於摧沙堡(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西北)。尚結贊既不斷遣使向唐求和,又派兵攻取鹽(今寧夏鹽池縣北)、夏(今陝西省橫山縣西)二州。唐德宗擔心將帥生事邀功,力主罷兵而與吐蕃和盟。十二月,罷李晟兵權。翌年(787年)三月,吐蕃又遣使求和,唐將韓游瓌覺察到吐蕃求和的反常:「吐蕃弱則求盟,強則入寇,今深入塞內而求盟,此必詐也」,但是德宗仍然主和,甚至還想聯合吐蕃,共擊回紇,答應與吐蕃和盟。德宗命崔澣見尚結贊,尚結贊以歸還鹽、夏二州,表示求和「誠意」,還提出請唐朝派渾瑊主盟的要求。唐朝答應派渾瑊為會盟使,崔漢衡為副使。會盟地點幾經磋商,最後決定在平涼(今甘肅省平涼市)。
787年(貞元三年)五月十五日,唐蕃會盟於平涼。尚結贊預先埋伏騎兵於盟壇西部,做好劫盟的准備,渾瑊在出發前,李晟警告他,此次會盟非比尋常,必須嚴加防備;但是唐德宗卻命令渾瑊,不要猜疑對方,要表示出會盟的誠意。致使渾瑊首鼠兩端,莫衷一是。會盟開始前,渾瑊等人應尚結贊之請,入幕更著禮服,此時,吐蕃伏兵在擊鼓的號令下,從四面蜂擁而至,渾瑊覺察後果斷地隻身從幕後逃出,乘馬突圍,唐朝會盟官員自崔漢衡以下60餘人,皆被扣押。此次劫盟突襲事件,唐軍死500餘人,被俘1000餘人。尚結贊又乘勝大掠鄰近諸州縣,然後退至清水縣境內。 平涼劫盟事件後,唐德宗深悔堅持與吐蕃和盟的失誤,為尚結贊求和說項的唐將馬燧,也被唐德宗罷免了軍權。尚結贊除掉唐朝西北三將的企圖終於得逞。然而,此後30餘年唐蕃之間未能和盟,直至公元821年(唐長慶元年、吐蕃彝泰七年)再度和盟。
四、吐蕃與南詔解盟
南詔王異牟尋自779年劍南戰役受挫後,國勢日衰。他既擔心唐朝的進一步攻擊,又懼怕吐蕃的吞並。由於吐蕃連年與唐作戰,又想爭奪對西域的霸權,而與回鶻、大食為敵,戰線拉得過長,以致財源枯竭,兵力不足。為此,吐蕃加緊了對本部和屬部的剝削,南詔也深受吐蕃統治之苦,因而加深了雙方的矛盾。 異牟尋之師漢人鄭回,極力勸說異牟尋俟機歸唐,異牟尋早已對吐蕃不滿,經鄭回的勸說,也有背蕃歸唐的想法。
788年(貞元四年)四月,異牟尋委託東蠻鬼主驃旁、苴夢沖、苴烏星朝唐,轉達了異牟尋背蕃歸唐的意願。唐朝熱情地接待了驃旁等人,並厚予封賞。十月,吐蕃發兵10萬,准備攻打西川,同時征調南詔兵協同作戰。異牟尋此時雖已有歸唐之志,但還不敢公開背叛吐蕃,也出兵數萬人屯於滬北(滬水之北)。
唐劍南節度使韋皋深知異牟尋心懷猶豫,致書異牟尋,鼓勵他早下背蕃歸唐的決心。但此事被吐蕃察覺,於是吐蕃對南詔產生猜疑,加以韋皋派間諜離間蕃詔關系,吐蕃責令南詔送大臣之子以作人質,蕃詔關系遂公開惡化。但吐蕃仍未放棄對南詔的控制,既有誘惑拉攏,也有武力脅迫,旨在斷絕南詔與唐朝的聯系。
789年(貞元五年)二月,韋皋致書異牟尋,勸他速作定奪。此後韋皋又數次致書異牟尋,均未收到迴音。791年(貞元七年)六月,韋皋派遣原來閣羅鳳使唐人員、當時做唐朝討擊副使的段忠義,攜韋皋的招諭書信及唐德宗的敕書返回南詔。
吐蕃得知唐朝派使者到南詔的消息後,也派使者到南詔,責難異牟尋私結唐朝,破壞聯盟關系。異牟尋欺騙吐蕃使者:唐使原是南詔人,韋皋聽其返回,並無他謀。為了消除吐蕃的疑慮,異牟尋將段忠義執送吐蕃,請吐蕃訊問處置。但是吐蕃仍不放心,繼續向南詔索取大臣之子,送往吐蕃以作人質。已經惡化了的蕃詔關系更趨緊張。
此時,勿鄧酋長苴夢沖潛通吐蕃,為了反對與唐朝交好,他隔斷了南詔使臣朝唐的道路。韋皋於792年(貞元八年)二月,派兵執殺苴夢沖,重新打開內地通往南詔的道路。唐朝的兵力與南詔的接近,更引起吐蕃的猜忌,「每雲南(南詔)兵至境上,吐蕃輒亦發兵,聲言相應,實為之備」。
韋皋於792年十二月,再次致書異牟尋,表明了欲與南詔共同驅逐吐蕃,然後在邊境上築大城一座,彼此派兵相保,永同一家。此時異牟尋背蕃歸唐之意已決,793年(貞元九年)五月,異牟尋遣使分三路到成都去見韋皋,「上表請棄吐蕃歸唐,並遺皋帛書」,韋皋當即護送南詔使臣至長安,德宗賜異牟尋詔書,還命令韋皋派人到南詔對異牟尋進行撫慰。 794年(貞元十年)正月,唐使崔佐時與南詔王異牟尋會盟於陽苴城附近的點蒼山。盟文表明南詔歸順唐朝,與唐共同討伐吐蕃;南詔地方事務,唐朝軍隊不要干預;南詔歸還原來唐朝管轄的地段,以鐵橋為界,各守本土。會盟畢,異牟尋斬吐蕃使者,廢吐蕃所立的封號。吐蕃與南詔的結盟關系至此結束。
五、牟尼贊普與赤德松贊的興佛
南詔與吐蕃決裂後不久,赤松德贊於公元797年去世,其長子牟尼贊普(762—798,《新唐書》作足之煎)繼贊普位。牟尼贊普與其父同樣實行扶植佛教的政策。史載,他曾強迫所屬臣民,向佛教寺院布施財物,前後發布過三次平均屬民財富的命令,都未能解決社會上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的矛盾。牟尼贊普強制推行的「三均財富」,直接觸犯了貴族奴隸主的經濟權益。他在位不滿二年,即被代表貴族利益的母後側綳氏毒殺。牟尼贊普的被害,表明了吐蕃奴隸主階級內部斗爭趨於激化的事實。當時,吐蕃社會中的奴隸,被剝削、受奴役的程度更為深重。平民也經不起兩極分化的沖擊,有很多人下降為奴隸。到公元8世紀末葉時,吐蕃社會的階級矛盾和斗爭,已明顯日益加劇。
798年(貞元十四年),牟尼贊普的幼弟赤德松贊(764—815,藏文史籍又稱賽那累),在其師僧娘·定埃增桑布的協助下,即贊普位。赤德松贊時,佛教僧侶在王朝中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們在政治上擁戴贊普登位,為贊普排解疑難,深受贊普的信賴。娘·定埃增桑布由於擁戴赤德松贊有功,成為掌握吐蕃朝政的中心人物,唐人稱之為「缽闡布」(一作缽掣逋)。《新唐書》稱「缽闡布者,虜浮屠豫國事者也」;《冊府元龜》稱之為「國政蕃僧」。足見其政治地位之顯赫。赤德松贊為了表達他弘揚佛教的意願,以及對娘·定埃增桑布的崇敬,曾先後兩次授予娘·定埃增桑布盟書誓文。赤德松贊還作出贊普從幼年到即位,要跟隨高僧學習佛法,吐蕃全境臣民都必須信奉佛教,禁止以任何手段對佛教誹謗中傷,以及優禮僧人等多項規定。在赤德松贊晚年(814),又下命令釐定翻譯佛經的統一語詞,為吐蕃文字的規范化和譯經的系統化奠定了基礎。
吐蕃自與南詔決裂,其南線軍勢減弱。799年(貞元十五年),吐蕃以5萬之眾擊南詔及嶲州(今四川省西昌市),遭到異牟尋和韋皋的有力抵抗,兵敗西退,吐蕃南線將帥、屬部又接連降唐。為了擺脫困境,吐蕃在北線攻唐靈、鹽二州,攻入麟州(今陝西省麟游縣)。801年(貞元十七年),唐德宗令韋皋攻吐蕃南線所據維(今四川省理縣東北)、雅二州,以牽制吐蕃,異牟尋也積極配合唐軍出擊。吐蕃遣大相兼東鄙五道節度使論莽熱領兵10萬救維州,又大敗,士卒死過半,論莽熱被俘。
赤德松贊為了挽救敗局,竭力發展佛教,以鞏固王室集權,緩和階級矛盾。他重用缽闡布執掌朝政,缽闡布力主與唐言和。
804年(貞元二十年),吐蕃遣論乞冉及僧人南撥特計波等54人使唐。可見此時僧人在吐蕃王朝中已有舉足輕重的地位。810年(唐元和五年),唐憲宗李純敕書缽闡布·娘·定埃增桑布,對他「輔贊大蕃,葉和上國」,「思安邊陲」,「令息兵甲」,備加稱贊;對吐蕃提出歸還唐朝安樂(今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縣境)、秦(今甘肅省天水市)、原(今寧夏固原縣)三州之議,深表贊許,並望早日交割。到赤德松贊晚年,唐蕃關系由於缽闡布的掌政而有了很大的改進。
六、長慶會盟
815年(唐元和十年),赤德松贊去世,子赤祖德贊(藏文史籍又作熱巴堅,《新唐書》作可黎可足)繼贊普位,年號彝泰。赤祖德贊以崇佛的登峰造極而著稱於史。他制定了一人出家為僧,由七戶臣民負責供養的制度,還制定了以惡指指僧者斷指,以惡目視僧者剜目的嚴刑峻法。他頂禮僧人,廣建寺院,王朝政務由僧人缽闡布主管。為了繼續鞏固王室集權,抑制貴族的勢力,赤祖德贊多次遣使赴唐,請求和盟。
821年(唐長慶元年、吐蕃彝泰七年)十月,唐蕃會盟於長安西郊。吐蕃會盟專使為禮部尚書論訥羅。唐朝派丞相崔植、王播、杜元穎等17人與盟。822年(長慶二年、彝泰八年)五月,唐朝和盟專使、大理寺卿劉元鼎率領使團去吐蕃,與吐蕃以缽闡布·勃闌伽允丹為首的官員在邏些東郊會盟。會盟前,赤祖德贊接見並宴請劉元鼎等唐使。會盟由缽闡布升壇主盟,依慣例,與盟人員都要履行歃血的儀式,缽闡布因是僧人,不歃血,只飲鬱金水為誓。會盟畢,吐蕃遣使隨劉元鼎至長安,又派人到大夏川(今甘肅省大夏河)召集東道將領100多人宣讀盟文,要求他們信守不渝。
823年(長慶三年、彝泰九年),唐朝和吐蕃分別在長安和邏些建碑,刻盟文及與盟人名於其上以紀其事(按,現只存唐蕃會盟碑一通,在今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大昭寺前。長安碑已不存)。雙方在盟文中重申「和同為一家」的舅甥親誼,決心今後「社稷葉同如一」,「各守本境,互不侵擾」,「煙塵不揚」,「鄉土俱安」。還規定了唐蕃雙方人員往來路線和供應辦法等具體事項。在現存唐蕃會盟碑的背面,還記述了唐蕃和盟關系的始末:對唐朝文成、金城公主先後嫁到吐蕃,唐蕃間長期和戰不定的形勢作了回顧;對極力主張與唐和盟的赤祖德贊作了充分的肯定。此次會盟在客觀上使吐蕃社會得到了暫時的安定,吐蕃的經濟、文化又有了一定的發展。另一方面,對唐蕃雙方人民而言,會盟反映了他們想望結束戰爭的共同願望,符合他們的共同利益。自706年至822年的100多年間,吐蕃與唐朝共會盟8次,此次會盟是第8次,即最後一次會盟,史稱「長慶會盟」,亦稱「甥舅和盟」。
❺ 中國歷史的燦爛文化成就(手抄報)
大致可以分為這樣幾個板塊:文學名著(另分為名著--四大名著,和文化名人)、四大發明、文字演變
四大名著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又稱四大古典文學名著,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四大名著承載著的文化精髓,文化底蘊影響著歷代炎黃子孫。四大名著反映出的人文社會倫理歷史處事令我們受益匪淺獲益良多,其中對人物的塑造更是耐人尋味,品思良久。琢藝軒創始人穆宇靜以四大名著為背景,在玉雕品中把具有代表性人物形象使其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新穎別致刀法令人物活靈活現,流暢的作品彷彿自身寓情於景之中,好似穿越到當時的情景之里。
【明清時代,古典小說蓬勃發展。出現了我國文學史上的「四大名著」,它們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
《三國演義》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是著名的歷史小說,作者羅貫中是依據民間流傳的三國故事和歷史著作《三國志》創作的。羅貫中,元末明初人。小說主要描寫的是曹操、孫權、劉備割據一:打祝家莊(《水滸傳》故事之一)方,形成三國鼎立局面的故事,是我國第一部章回體長篇歷史小說。
《水滸傳》又叫《忠義水滸傳》,與《三國演義》差不多同時出現,是施耐庵根據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故事加工而成的長篇小說。小說以「官逼民反」為主題,描寫了水泊梁山108名英雄好漢起義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殘忍與腐朽,歌頌了好漢們除暴安良的英雄行為。
《西遊記》是明朝人吳承恩把唐僧取經的故事和民間傳說相結合寫成的。小說描寫了曾經大鬧天宮的神猴孫悟空護送師父唐僧去西天取經,在途中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得真經的故事。《西遊記》想像豐富,故事精彩,語言生動,是我國著名的長篇神話小說。
《紅樓夢》又叫《石頭記》,全書120回,清朝人曹雪芹寫了前80回,高鶚續寫了後40回。這部小說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線索,描寫了封建官僚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特別是賈家的衰落過程,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罪惡,說明了封建王朝必將衰落的歷史命運。《紅樓夢》是中國古典文學中藝術性和思想性結合得最好的一部長篇小說,是中國文學中偉大的現實主義傑作。
這個時期出現的「四大名著」和其他一些優秀小說都反映了當時的生活,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如果格子夠的話,【】內的你可以刪減一下,突出介紹其中一本
文化名人
漢賦--司馬相如,唐詩-詩仙李白,宋詞-李清照,
書法家--楷書(顏真卿),行書(王羲之),草書(懷素,張旭)
畫家--清明上河圖(張擇端)
醫學--葯王(孫思邈),醫聖(張仲景)
軍事--兵家鼻祖(呂尚),兵聖(孫子)
民族英雄--文天祥,岳飛,於謙
等等,你可以選擇列舉,也可以著重某一方面,具體介紹
四大發明
四大發明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即造紙術(漢朝)、指南針(東周)、火葯(隋唐)、印刷術(隋唐)。此一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提出並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發明經由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歷史意義:
四大發明是中國先民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的足跡,是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的象徵
①造紙術的發明:為人類提供了經濟﹑便利的書寫材料,掀起一場人類文字載體革命。
②印刷術的發明: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
③指南針的發明:為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提供了條件。
④火葯武器的發明:火葯武器的使用,改變了作戰方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堡壘,加速了歐洲的歷史進程。
!!!同樣,如果你想要具體介紹的話,可以上網路去搜「四大發明」的詳細內容,還蠻全的
文字演變
商代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註:魏晉以前,注重文字的實用功能。魏晉之後,開始注重審美功能)
不同形體漢字的特點:
1. 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於占卜,應用在商代後期.相形程度較高,字行的方向相當不固定.
2. 金文.金文是鑄造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主要應用在商代後期和西周時期.金文的象形程度比較高,但同時也有了線條化,平直化的趨勢.
3. 大篆.這是西周晚期的文字.上承西周的金文,下啟秦代的小篆.
4. 小篆.這是春秋戰國使用的文字,秦統一六國後,小篆成為通行全國的文字.小篆字體規整勻稱,字體有所簡化,相形程度進一步降低.
5. 隸書.隸書產生與戰國晚期,西周時發展成熟,是兩漢時期通行的主要字體.隸書把小篆彎曲的線條改為平直的筆畫,字體進一步簡化,書寫變的簡便,但同時使古漢字的象形程度大為降低.形體扁方而規整,較長的橫化略呈微波起伏之勢,向右下的斜筆帶有捺腳.----秦代李斯
6.草書.草書形成於漢代,是輔助隸書的簡便字體,主要用於起草文書和通信.草書使用連筆,書寫快界,但是難於辯認.---唐代懷素,、張旭
7.行書.行書出現在東漢晚期.楷書產生後,行書逐漸演變為介於草書與楷書之間的字體,比草書容易辨認,也容易書寫.---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8.楷書.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漢魏之際形成,南北朝時期逐漸成為主要的字體,一直使用到現在.它的字形方正嚴整,有撇,捺和硬鉤,波勢減少,筆畫也趨於平易圓轉,更便於書寫.---唐代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等等
文字內容就這么多吧,至於圖片,你可以上網路自己搜搜,我看過了,大致上都還可以。
PS:希望能對你有用,我辛辛苦苦弄了好久啊。
❻ 歷史手抄報內容
一、課程標准
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廢行省、設三司;廢丞相,權分六部。
2、識記清初政治制度的變化;軍機處的設置。
3、了解明朝內閣制度形成的經過極其發展。
4、理解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
5、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內閣、軍機處,並結合具體歷史背景和歷史階段特徵加以分析、評價,培養學生辯證的思維能力。
6、從多角度分析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和完備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演變趨勢極其對當時社會所產生的積極作用。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的有關資料,逐步掌握閱讀歷史資料的方法。
2、通過比較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掌握比較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本課,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既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阻礙中國社會的進步。
2、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是造成中國近代落後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發學生為祖國的富強而努力,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教材分析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該制度經過秦漢、隋唐、宋元等階段的不斷發展,至明清時期達到頂峰。明代罷中書省、廢丞相,內閣制為中央輔政機構;清代以內閣及軍機處為中央輔政機構,協助皇帝處理軍政要務。明清兩代,以六部為中央政務部門,分理國政,直屬皇帝。皇權兼並了相權,使皇權發展到頂端,也使中國在政治上大大落後於同時代的西方國家。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難點: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四、教學方式
1、依據課程標准,依託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增、取、舍和整和。
2、對教材比較明晰敘述內容,可以略講,以學生閱讀為主。
3、培養學生研習和運用歷史材料。材料包括老師根據主題的需要增加的史實資料和時事資料,還包括各種圖片資料。期望學生在研習歷史材料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到歷史材料是認識歷史的重要途徑,並懂得利用所學的知識分析材料。
4、與交流中不斷錘煉歷史思維。比如學生共同探討問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是巨大的,你能用史實作出客觀的評價嗎?」等等。
五、教具准備
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導入]
課件顯示:(利用問題情境創設,激發學習興趣)
1、中國歷史上延續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為什麼到明朝時被廢除了?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2 明朝廢除宰相之後,明太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無輔臣?」為此他採取了什麼措施?後來形成了什麼制度?
同宰相制度相比有何本質的不同?
3、清朝雍正帝設立軍機處,意味著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對此應怎樣理解?
4、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什麼影響?(讓學生站在比較高的角度明白明清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及其政治制度給中國的歷史發展帶來的深刻影響。)
[講授新課]
思考:明清兩朝為什麼都要空前加強君主專制制度?
背景:中國封建社會開始步入晚期,統治階級更加腐朽,社會矛盾更加尖銳。
目的:為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一、明朝:君主專制的強化
請一位同學來歸納一下明太祖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採取了哪些措施?
明朝的措施
在地方,明太祖廢行中書省,設三司(布政司、都指揮司、按察使司)分管地方行政、軍政、監察,隸屬中央部門。
在中央,明太祖廢中書省、丞相制(借丞相胡惟庸擅權),權分六部。
(出示材料:)
以後子孫做皇帝時,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
——明太祖《皇明祖訓首章》
凡我子孫,欽承朕命,無作聰明,亂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明太祖《皇明祖訓•序》
請思考:你認為應怎樣評價明太祖的這種規定?說明你的理由。
(同時請同學聯系P17「歷史縱橫」)
講解:這里講的正是歷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宰相在我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內部可發揮雙重作用:既可以輔佐皇帝,幫助皇帝處理政務,決策機要;也可能因權力過重而威脅君權,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當時朱元璋的丞相胡惟庸即為後者,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朱元璋要廢除中書省和丞相,這實際上是集中央權力於皇帝。在中國歷史上實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終於被廢除了,專制皇權發展到了高峰。
我們已經說了丞相有輔佐皇帝、參與決策、分掌行政的積極作用,明太祖廢除宰相制度,其用意在於一勞永逸地解決君相矛盾。但廢相之後,其積極作用也自然消失。這會造成什麼後果?
所有的國家大事都要由明太祖一個人來處理,而且這些都是軍國大事,不可以有任何一點疏忽的。我們課文就說到,明太祖他在八天之內平均每天要批改奏章200多件,處理國事400多件。他沒有那麼多精力處理這么多國家大事。於是,他就設置了殿閣大學士作為他的侍從顧問內閣制的創立。
(打出表格)
明朝內閣的設立及演變:
時期 名稱 職權 特點
明太祖時期 設立殿閣大學士 僅備皇帝顧問兼協理章奏 品秩較低,不參與決策
明成祖時期 設立內閣 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 地位逐漸上升,有專門的衙署和屬官
明宣宗以後 可以「票擬」對奏疏的處理意見 地位變得更加重要 首輔權壓群臣,六部幾乎變成內閣的下屬機構了。
(通過學思之窗和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使學生更好理解內閣制)
P18【學思之窗】
有的學者以張居正為例,認為明朝的內閣首輔是宰相。你認為這種看法對嗎?
同時給出一段史料:
(明朝)國家並未正式與閣臣以大權,閣臣之弄權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權臣」,非「大臣」。故雖如張居正之循名責實,起衰振弊,為明代有數能臣,而不能逃眾議。 ——錢穆《國史大綱》
思考:宰相制與內閣制有何區別?
(由以前我們所學的知識可以知道: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鞏固。錢穆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他在《國史大綱》中的一段話,「國家並未正式與閣臣以大權,閣臣之弄權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就告訴我們: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本身並無決策權。雖有內閣大學士大權在握的現象發生,但其權力並不來自於制度及其職位,而來自於最高統治者的個人支持與信任。他們一旦失寵,其地位便會一落千丈。因此,盡管有人認為明代的首輔即變相重設的宰相,但其權力與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語,更談不上制約皇權。可見,內閣制不同於宰相制,內閣制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根本不可能真正制約皇權。)
雖然明朝加強了君主專制,但最後還是不可避免的被農民起義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朝。那清朝是以哪個民族為主體而建立的呢?清朝是以滿洲貴族為主體而建立起來的,它也沿襲了君主專制制度,而且在明朝的基礎上更是達到了頂峰。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清朝君主專制是如何一步步達到頂峰的?
二、清朝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角色扮演,由教師當一回皇太極,向學生介紹當政時的一些情況。我(皇太極)主要是仿照明朝的制度,設立了內閣,但是內閣主要負責奏章票擬,沒有什麼實權。在當時起主要作用的中央行政機構是議政王大臣會議,每當召開會議時,我就會召集八旗旗主一起來商討軍國大事,但是,在這個會議上,很多事情都是由八個旗主決定的,我一個人做不了主。這樣,我覺得我的皇權還是受到了限制,雖然我是皇帝,可我還是要聽從議政王大臣會議所做的決定。接下去由學生扮演康熙、雍正皇帝,向同學們介紹當政時期的一些情況。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歸納。)
努爾哈赤令八旗旗主共治國事。
皇太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定奪軍國大事;設內閣、六部負責奏章票擬。
康熙帝設南書房,選翰林院學士入值,參與機務,起草諭旨。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約。
雍正帝設軍機處,選親信滿漢官員任軍機大臣,商議軍國大事、跪受筆錄傳諭旨。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名存實亡(後被撤銷),內閣也名存實亡,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簡介軍機處(利用插圖及P19資料)
雍正年間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擔心機密泄露為由,於是設軍需房於隆宗門內,三年後更名軍機處,軍機處的最大特點可歸結為簡、速、密三字。簡就是機構人員十分簡單,不像內閣人員龐雜。軍機處全部辦事人員至多不過三四十人。速就是辦事效率高。軍機處一切由大臣、章京辦理,皇帝有旨得隨時承辦,而且必須當日事當日畢。又有「廷寄」制度,由軍機處交兵部直接發出,採取日行三百里的「馬上飛遞」,或註明行四、五、六百里,減少了很多中間環節,加快了辦事速度。最後就是密,軍機處地處內廷,外界干擾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見軍機大臣時,連太監都不得在側。最重要的是,在軍機處中軍國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的作用只是上傳下達。軍政大權完全集中於皇帝手中,於是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極致。
為什麼軍機處的設立,君主專制就達到了頂峰呢?
講解:我們先來回憶一下,在秦朝的時候是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來主持國家的最高政務的。漢朝,皇帝是任用身邊的侍從,秘書等工作人員形成了「中朝」的決策機構,來抗衡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組成的「外朝」。隋唐時期由三省長官還有同中書門下平章等多人來執行宰相職務,這樣相權就分散在許多人手中。到了明朝,廢宰相,設內閣。但是內閣大臣的權利大小完全取決於皇帝對他們的信任與支持。那麼到了清朝,軍機處的軍機大臣們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獨裁的工具,軍機大臣對皇帝的命令只有惟命是從。他們的作用只是上傳下達,皇帝說什麼他們就做什麼,權利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什麼事情都由皇帝說了算。那麼,通過與前朝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皇權是一步一步的加強,到了清朝,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
分析: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給中國社會造成了什麼影響?
同時打出材料:
「中國的專制主義……用自己的鎖鏈武裝了自己,而變得更為凶暴。因此,中國是一個專制的國家。他的原則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沒有這么遼闊,政府的專制的精神也許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況卻正好相反。」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引導:與中國封建的社會形態相對,當時的西方發生了什麼大事啊?出現了一種什麼樣的進步思想啊?而中國當時的情況怎樣呢?)
總結:當中國的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時,西方世界已經在權力的制約與平衡的基礎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從而從政治上步入近代社會,為生產力的大發展開辟了道路。而中國高度集權的君主制度,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中國之所以在近代大大落後於西方,君主專制制度實在是罪魁禍首之一。
[本課小結]
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演變作個小結。
在夏商周時期,實行的是以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相結合的政治制度。到了秦朝,正式確立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在兩漢時期是得到了鞏固,隋唐時期得到了完善,北宋不斷的加強,到元朝得到了發展,明清時期更是達到了頂峰。在這發展過程中,首先是在不斷地改革中央的行政機構,特別是削弱宰相的權利,加強皇帝對中央的控制;其次是不斷地改革地方的行政機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
那麼我們說這種制度是與當時社會的小農經濟相適應的,它對當時社會也起過一些積極的作用。表現在政治上,這種制度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從秦朝到清朝這兩千多年的時間里,我國各民族之間在不斷的交流、融合,版圖也在不斷的擴大,而專制主義也在不斷的加強,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的。在經濟上,這種制度創造了一種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它能有效的組織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生產活動。比如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設,如秦朝修築的靈渠,隋朝的京杭大運河,這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在當時都是要由國家統一組織才能完成的。除了這些之外,在這種高度集權的制度之下,行政管理效率也是非常高的。這種制度對於糾正前朝的弊端,提高地方辦事效率都是非常有效的。從封建王朝的更迭來看,一個新建立起來的統治者往往會吸取前朝的弊端,勵精圖治,因而在新王朝的前期往往會出現盛世的局面,比如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也就是說這種制度還是與統治者個人的素質、能力都有很大關系的。如果在暴君或者昏君的統治之下,這種制度就會隨之腐朽化。
到封建社會晚期,消極的一面則占據主導的地位。此時君主專制的高度強化,已極大地妨礙著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而當時西方許多國家則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從而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中國社會的發展步伐,從此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從而埋下日後被動挨打的禍根。
[鞏固練習]
1.明代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的根本目的是 [C]
A.要清除權臣 B.解決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C.徹底解決皇權與相權的沖突 D.改革中樞權力體系
2.專制皇權發展到頂峰的標志是[C]
A.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 B.內閣的設立
C.軍機處的設立 D.議政王大臣會議的設立
3.明朝掌管地方行政的機構是:[A]
A.布政司 B.行省 C.按察司 D.都指揮司
4.康熙帝強化皇權的主要措施:[A]
A.設南書房 B.設議政王大臣會議 C.設內閣 D.設立軍機處
5、中央集權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晚期消極因素逐漸增大,主要在於它:[D]
A.皇權專制具有個人獨斷性和隨意性,難免決策失誤
B.大小官吏唯上是從,助長了官場的因循守舊之風
C.官僚機構的膨脹導致官僚主義和貪污腐化之風的盛行
D.極大地妨礙了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6、內閣制正式確立是在:[B]
A.明太祖時 B.明成祖時 C.明宣宗時 D.明神宗時
7、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反映的本質問題是[B]
A.封建政治制度進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相適應 D.階級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
8、明太祖和宋太祖的中央集權措施最相似之處在於[B]
A.廢除丞相 B.改變、分散地方機構和權力
C.廢除原全國行政區劃 D.文化專制
9.閱讀下列材料
軍國大計,罔不總攬。自雍乾後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於內閣而於軍機處,蓋隱然執政之府也。
——《清史稿 軍機大臣年表序》
請回答
材料中所說的「軍國大計,罔不總攬」,指的是哪一機構?其設立的實質是什麼?試說明原因。
軍機處;實質: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中國封建專制皇權發展到最高峰。
原因:軍機處設立後,逐漸取代了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的職權,但軍機大臣受皇帝召見,只能跪奏筆錄,完全扣命於皇帝,軍國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決。
10.明朝既然廢除了丞相,為什麼又設立內閣?明中期以後,內閣的權力越來越大,它是否危及到皇權?為什麼?
明朝初年廢除丞相是吸取元朝專權、內亂頻繁的教訓。後又設殿閣大學士,是由於政務繁多,皇帝不可能一一親自裁決;而且殿閣大學士品秩較低,僅備顧問兼協理奏章,並不參與決策。明中期後,內閣的權力雖然越來越大,可以幫助皇帝起草對大臣奏章的批復意見,但他的批復是否算數,還得取決於皇帝的硃批。所以,內閣的設立並未危及皇權。
[本課測評]
1.明太祖為什麼要廢除丞相,設置內閣?
(答案提示:宰相制度妨礙皇權的高度集中。明太祖為鞏固統治。借胡惟庸案廢除丞相制度。為減輕皇帝沉重政務負擔設立內閣,協助皇帝處理政務。)
2.為什麼說清朝軍機處的設置,使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答案提示:康熙年間中樞機構為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約,對皇帝的集權具有一定的牽製作用。雍正帝另設軍機處,軍機大臣跪受筆錄,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學習延伸]
撰寫小論文,談談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論文內容:中國封建社會君主專制制度的特點;君主專制的強化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與同期世界政治制度發展的潮流對比。
附學習網站:
人民教育出版社:http://www.pep.com.cn
中國歷史博物館:http://www.nmch.gov.cn
中青網史海泛舟:http://www.cycnet.com/history
中學歷史教學資源網:http://www.hs8z.net
七、教學反思
1、高中學生對歷史知識特別是古代史知識還是比較陌生的,因此在教學前需要以某種方式來補充或擴充與教材有關的歷史知識。
2、由於各班授課學生素質不一,效果也大不相同。能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課堂成敗的關鍵,沒有學生參與的課堂是低效率的課堂。
3、教改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但是我對學生的認識和了解還不夠,因此,因材施教還並未落到實處。
4、由於平時只顧歷史興趣的培養,所以對歷史發展規律性的認識和探索方面還顯得不太夠。
5、對新課標的實施還處在初級階段,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但有時感覺又有點無從下手,因此,肯請同行多指導。
❼ 求歷史文化教育手抄報資料
1 指鹿為馬
秦朝二世的時候,宰相趙高掌握了朝政大權。他因為害怕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個主意。有一天上朝時,他牽著一隻梅花鹿對二世說:「陛下,這是我獻的名馬,它一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二世聽了,大笑說:「承相啊,這明明是一隻鹿,你卻說是馬,真是錯得太離譜了!」趙高說:「這確實是一匹馬,陛下怎麼說是鹿呢?」二世覺得納悶,就讓群臣百官來評判。大家心想,說實話會得罪承相,說假話又怕欺騙陛下,就都不出聲。這時趙高盯著群臣,指著鹿大聲問:「大家看,這樣身圓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馬是甚麼?」大家都害怕趙高的勢力,知道不說不行,就都說是馬,趙高非常得意,二世被弄胡塗了,明明是鹿,怎麼大家都說是馬呢?他以為自己瘋了,從此越來越胡塗,朝政上的事都完全由趙高來操縱。
趙高暗中把那些說實話的人殺掉,又派人殺死二世,霸佔整個朝廷,最後終於導致秦朝滅亡。
2 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3 唇亡齒寒
"唇亡齒寒"是一則成語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本篇故事講晉國向虞國借路攻打虢國,虞王貪戀晉王送給的玉石,保馬,答應借路給晉國.虞國大臣宮之齊以"唇亡齒寒"的道理勸諫虞王,但他不聽,讓晉國經過虞國去滅了虢國.結果,晉國在滅掉虢國回來時順勢消滅了虞國."唇亡齒寒"意思是說有許多事物之間就像嘴唇與牙齒一樣是相互依存的,如果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同樣,虢國被晉國消滅了,虞國就會失去支持和依託,也很難逃脫滅亡的命運.
4 草木皆兵
東晉的時候,北方的前秦王苻堅,想要征服中原,統一天下。
公元383 年 ,他調兵90 萬大軍浩浩盪盪地迫進淮河,進攻東晉。
弱小的東晉沉著應敵。大將謝石、謝玄率兵去淮河迎戰。
前秦王苻堅覺得自己有百萬強兵,糧草堆積如山,打一個弱小的晉朝是不費吹灰之力的,而且應首戰告捷,一舉攻佔壽陽。苻堅自信必勝,於是派東晉降將朱序去謝營勸降,可是朱序到了那裡不但沒勸降反而告訴謝石說:「秦軍雖誇口說有百萬強兵,可大部分還在路上,如果現在乘秦大軍未到,迅速打過去,敗其先鋒,後軍銳氣就可弱 。」於是謝石立刻派部下劉牢率精兵5 萬趁著天黑,渡過洛澗奇襲秦軍,結果苻堅的軍隊大敗。
苻堅吃了敗仗,勃然大怒,他登上城樓,朝淝水南岸的晉軍望去,不由地打了個冷戰。苻堅遠遠望見晉軍隊伍整齊,士氣高昂。再看,八公山上草木叢叢,迎風搖曳,他以為那是晉兵,不覺惴惴不安,自言自語道:「晉兵真不少啊。」
後來秦軍士氣極度低落,苻堅的指揮已無能為力,結果秦軍全線崩潰,苻堅中箭逃回洛陽,一路上「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從此前秦王朝日趨瓦解。
5 望梅止渴,
這個成語出自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假譎(jué)》。
有一年夏天,曹操帶兵打仗,將士們走了很長時間都沒有水喝,非常口渴,可周圍一點水都沒有,怎麼辦呢?曹操心眼多,心想:這樣下去可不行。於是他站在一個很高的地方對將士們大聲說:「這條路我走過,前邊不遠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又多又大,我們趕快去那裡去吃梅子吧。」其實根本沒這檔子事,可大家聽曹操這么一說,馬上都想到梅子的酸味,人人嘴裡都不覺流出不少口水。大家一下子都不覺得渴了,於是都很積極地往前走,盼望馬上就能吃到梅子。最後大夥終於走出了這片大荒原,趕到了目的地。
這就是成語「望梅止渴」的由來,用來比喻某種願望無法實現,只能用幻想或大話來自我安慰。類似的成語還有畫餅充飢。
❽ 關於歷史的手抄報
啊!黃河長江,奔騰萬里,你們哺育了一個多麼輝煌的民族!五千年的輝煌歷史,飲譽四海的華夏文明,足以讓人嘆為觀止。哦,祖國,涓涓流貫的河川是你飄逸的長發,綿亘悠久長的山嶽是你硬朗的脊樑。你有滿山遍野的寶藏,你有秀麗多姿的山水,你有金碧輝煌的故宮,你有蜿蜓伸展的萬里長城,縱有千古,橫有八荒。你還有很多很多。。。。。。在你遼闊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燦爛的東方文明。
但是,我們不會忘記,中華民族也曾幾經滄桑、幾經痛苦,我們的祖國母親也曾倍受欺凌與污辱。我們忘不了園明園的火光,忘不了扣在每個中國人頭上的「東亞病夫」的帽子,忘不了公園門口「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忘不了南京三十萬同胞的鮮血染紅了長江。大地在呻吟,黃河在哭泣,然而中國人民永遠也不會被壓垮。
虎門銷煙揭開了中華兒女反侵略的序幕。太平天國的旗幟、戊戌變法的驚雷,義和團戰士的大刀、辛亥革命的槍聲,無一不向全世界表明:中華民族不可辱,中國人民不可欺。五四運動的吶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更似驚雷劃破夜空。從南昌到井岡山、從延安到西柏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人民硬是用小米加步槍打出了一個燦爛的新中國,我們這個東方巨人終於又站起來了!
走過56年的風風雨雨,經過54年的勵精圖治,我們的祖國巍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中國人民正享受著從未有過的太平盛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航船正劈波斬浪,昂首前行!
同學們,我們中國已經很強大,但是不能忘記,我們的統一大業還沒有完成,國際反華勢力亡我之心不死,日本對我國的釣魚島垂涎三尺,更不能忘記,1999年我國使館的被炸,同胞的鮮血告訴我們:我們還不夠強大。
前進中的艱難險阻,激發著我們的豪情鬥志新的千年,新的世紀,新的起點,十六大給我們吹響了進軍的新號角,億萬中國人民正向著新的目標奮進。
同學們,我們是祖國和民族的未來,我們生在一個偉大的時代。同學們,努力吧,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在我們手中實現。祖國啊,母親!請相信,我們一定不會辜負歷史的重託,新的《中華交響曲》將在我們手中演奏出更精彩更輝煌的樂章!就象李大釗期望的那樣:「讓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正氣在青春的火焰中再現!讓華夏神州五千年的雄健國魂在青春的火焰中再生!!!」
以前,在我還不懂事時,每年的國慶節也會讓我很高興,那是因為國慶節要放長假,我可以和夥伴們痛痛快快地玩,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旅遊。現在我長大了,我知道了1949年的十月一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我還知道了為了這一天,無數先輩付出了鮮血和生命,也正是無數的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和平與美好生活。今年的「十•一」是祖國55歲生日,此時,我的心裡充滿了感激、敬佩,也為祖國的美麗、強大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
我曾經在課外書中看到過一些介紹舊中國的文章,舊中國是一個被外國瞧不起的國家,處處受人欺辱,中國人還被稱為「東亞病夫」。舊中國也曾經派運動員參加過奧運會,可是連半決賽都沒進入,更別說拿獎牌了。那時各國的報紙都嘲笑中國人,給中國運動員畫了一幅手捧鴨蛋的漫畫……然而,一百年後的今天,有誰還會說我們是「東亞病夫」?有誰還會嘲笑我們?中國的健兒在奧運賽場上向全世界展現了他們的力量和風采,創造了一個個輝煌。尤其是今年奧運會賽場上,田徑運動員劉翔的那一枚沉甸甸的金牌,更是讓我們驕傲、自豪,他不僅僅是中國的驕傲,更是整個亞洲的驕傲。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這雄壯的國歌在今年奧運賽場上32次響起,我們庄嚴的五星紅旗伴著它的旋律一次次升起。每當這時我的心情也特別激動,我想這是國慶節前,奧運健兒送給祖國的一份最好的生日禮物。
我要在奧運精神的鼓舞下,好好學習,為祖國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❾ 燦爛的古代文化手抄報圖片
要顏色古復,很多顏色變換
❿ 祖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捻一手抄報 個主題
中國悠久文化
國(China),位於東亞,是一個以華夏文明為主體、中華文化為基礎,以漢族回為主要民族的統一答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中國疆域內的各個民族統稱為中華民族,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成國家和朝代,後歷經多次演變和朝代更迭,持續時間較長的朝代有夏、商、周、漢、晉、唐、宋、元、明、清等.中原王朝歷史上不斷與北方游牧民族交往、征戰,眾多民族融合成為中華民族.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中國的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共和政體.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中國有著多彩的民俗文化,傳統藝術形式有詩詞、戲曲、書法和國畫等,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