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五四新文學革命的意義
(1)動搖了封建思抄想的統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前,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 (3)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准備。新文化運動啟
Ⅱ 如何認識五四文學革命的歷史意義
五四文學革命的歷史意義
1.實現了中國文學由古典文學向現代的轉化,開創了中國文學的新時代。
2.建構起現代啟蒙精神和人文主義文學傳統。
3.建立起中國現代的精英文學。
4.實踐了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對話、交流。
五四文學革命是指從1917年初至1919年五四運動後一段時期里發生的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的文學變革。這場文學革命,是由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雜志首先發起的。
這場文學革命,是由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雜志首先發起的。1917年1月,《新青年》發表胡 適的《文學改良芻議》,提出改良文學的「八事」,即須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須講求文法,不作無病之呻吟,務去爛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語俗字。還提出「言文合一」,白話文學應為「中國文學之正宗」的主張。
Ⅲ 五四文學革命的意義是什麼啊
一、徹底批判來和否定了整個封建源制度及其思想文化體系。
二、始終貫穿和體現了提倡民主和科學,倡導個性解放並積極探索社會解放道路的啟蒙思想主題。
三、以勞動者和新型知識分子等形象替代了舊文學的主人公帝王將相和才子佳人。
四、文學觀念的重大變化和文學語言、文體形式的革新解放,奠定了20世紀中國文學的基本審美價值取向和多元並存的接受心理基礎。
五、自覺地借鑒和吸收外國文學和文化營養,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脫離傳統的開放性現代文學。
Ⅳ 名詞解釋或簡答:談談「五四」新文學革命的歷史意義
(1)動搖了封來建思想的源統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前,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
(3)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准備。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
(4)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從而有利於文化的普及與繁榮。
Ⅳ 概述文學革命的主要內容及歷史意義
作為現代文學和文化全面走向現代化的開端,文學革命運動的意義是巨大的。
首先,五四新文化運動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而文學革命作為這一運動的組成部分,以激進的態度否定了以封建思想為其主導的傳統文化體系,宣揚了個性解放、人性自覺、自由平等等新思想、新觀念,為新文化運動的深入展開發揮了巨大作用。
其次,在中國文化現代轉型的過程中,它為白話最終成為中國現代民族語言奠定了基礎。經由晚清的白話運動和文學革命對白話文學的竭力倡導,終於在1920年,作為現代「國語」的白話納入官方教育體制,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頒令全國國民學校,一、二年級的國文教育統一採用語體文(白話),這無疑承認了文學革命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它成為民族文化轉型的契機。
第三,打破中國文學孤立封閉的格局,建立了與世界文學的密切關系。文學革命完全改變了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它以極為開放的胸襟持續不懈地翻譯和介紹外國現代文學和文化思想,形成了一場大規模的文化吸收潮流。正是在這種文化引介的潮流中,西方自文藝復興運動以來的各種思想和學說,在20世紀初的現代中國找到了通行的市場,不僅影響和構建了現代文學創作的風貌,也影響和構造著中國對現代化的追求和憧憬,直到今天。
補充:
文學革命開始於1917年。
它是晚清文學改良運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是適應以思想革命為主要內容的新文化運動而發生的。是新文化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的轉向對封建主義文學的攻擊,反對文言,提倡白話,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成了一場文學革命運動。在中國文學史上豎起一個鮮明的界碑,標示著古典文學的結束,現代文學的起始。
1915年,《青年雜志》在上海創刊(第二捲起易名為《新青年》),新文化運動以此開始,並在1919年借「五四」運動的大勢,將整個新文化與新文學運動推向高潮。
Ⅵ 簡析 五四 文學革命的偉大歷史意義
一、徹底批判和否定了整個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體系。
二、始終貫穿和體現了提回倡MZ和科學,倡導答個性解放並積極探索社會解放道路的啟蒙思想主題。
三、以勞動者和新型知識分子等形象替代了舊文學的主人公帝王將相和才子佳人。
四、文學觀念的重大變化和文學語言、文體形式的革新解放,奠定了20世紀中國文學的基本審美價值取向和多元並存的接受心理基礎。
五、自覺地借鑒和吸收外國文學和文化營養,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脫離傳統的開放性現代文學。
六、白話文成為書面語的主流,擺脫了讀寫分離的情況。
Ⅶ 五四文學革命產生了哪些歷史意義
一、五四運動來是一次由源陳獨秀等革命家領導、以學生為先鋒、以工人階級為主力軍的革命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運動,在這次運動中,工人階級成為一隻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從此中國革命從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中國歷史也從此由近代史跨入現代史。
二、五四運動迫使中外反動勢力作出妥協,北洋軍閥政府被迫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釋放被捕學生並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這是我國人民反帝反封建偉大成功,推動了我國民主革命的發展。
三、五四運動比辛亥革民等革命運動有著更廣泛的群眾基礎,造成了更大的影響,真正做到「引導了國民的覺醒,准備了革命力量的團結」,為中國人民的進步和覺醒、以後革命運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四、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五、五四運動發生在俄國十月革命之後,受到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地鼓舞和推動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亞非拉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
供參考。
Ⅷ 五四文學革命的意義
一、徹底批判和否定了整個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體系。
二、始終貫穿和體現回了提倡民主和答科學,倡導個性解放並積極探索社會解放道路的啟蒙思想主題。
三、以勞動者和新型知識分子等形象替代了舊文學的主人公帝王將相和才子佳人。
四、文學觀念的重大變化和文學語言、文體形式的革新解放,奠定了20世紀中國文學的基本審美價值取向和多元並存的接受心理基礎。
五、自覺地借鑒和吸收外國文學和文化營養,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脫離傳統的開放性現代文學。
(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_^)
Ⅸ 五四文學革命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
一、五四文學革命的主要內容:
五四文學革命是一場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的文學變革,主要目的為破壞古文的迷信、建立美的白話散文,破壞詩歌舊韻、重造新韻。
1、改良文學的「八事」,即須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須講求文法,不作無病之呻吟,務去爛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語俗字。
2、文學革命三大主義: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
二、五四文學革命的歷史意義:
1、首先,五四新文化運動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而文學革命作為這一運動的組成部分,以激進的態度否定了以封建思想為其主導的傳統文化體系,宣揚了個性解放、人性自覺、自由平等等新思想、新觀念,為新文化運動的深入展開發揮了巨大作用。
2、其次,在中國文化現代轉型的過程中,它為白話最終成為中國現代民族語言奠定了基礎。經由晚清的白話運動和文學革命對白話文學的竭力倡導,終於在1920年,作為現代「國語」的白話納入官方教育體制,
一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頒令全國國民學校,一、二年級的國文教育統一採用語體文(白話),這無疑承認了文學革命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它成為民族文化轉型的契機。
3、第三,打破中國文學孤立封閉的格局,建立了與世界文學的密切關系。文學革命完全改變了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它以極為開放的胸襟持續不懈地翻譯和介紹外國現代文學和文化思想,形成了一場大規模的文化吸收潮流。
正是在這種文化引介的潮流中,西方自文藝復興運動以來的各種思想和學說,在20世紀初的現代中國找到了通行的市場,不僅影響和構建了現代文學創作的風貌,也影響和構造著中國對現代化的追求和憧憬。
(9)五四文學革命的歷史意義是擴展閱讀:
五四文學革命介紹:
五四文學革命是指從1917年初至1919年五四運動後一段時期里發生的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的文學變革。這場文學革命,是由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雜志首先發起的。這場文學革命,是由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雜志首先發起的。
五四運動前後,文學革命的理論和主張帶上更為鮮明的反封建色彩。1919年初陳獨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辯書》更高地舉起科學和民主的大旗,表示進行文學革命「斷頭流血,都不推辭」。魯迅以最勇猛熱忱的戰斗,成為文學革命的偉大旗手。
1918年5月,《新青年》全部改用白話文。接著,《晨報》、《時事新報》、《民國日報》的副刊也相繼改用白話文。據統計,僅1919年全國出現的白話刊物就有400餘種。緊接著理論的倡導,是新的文學創作的實踐。
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適的8首白話詩詞後,又於1918年1月發表胡適、劉半農、沈尹默的白話詩,後來魯迅、李大釗、陳獨秀等也創作了新詩。1918年5月,《新青年》發表魯迅的《狂人日記》,揭露吃人的封建禮教和制度,接著又發表《孔乙己》、《葯》等。
稍後,郭沫若發表《鳳凰涅槃》等後來收在《女神》中的大量詩篇,洋溢著反帝反封建的徹底精神和狂飆突進的時代色彩。它們都是這場革命的最初業績。不久成立的文學研究會、創造社和其他新文學作家,以自己的創作成果,豐富並發展了五四文學革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