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武器發展史
1896年,湖北總督張之洞創建的漢陽兵工廠,生產出了中國第一支步槍「漢陽造」。也就是我們經常在小說里看到的紅軍手裡的「老套筒」。1929年,東北王張作霖的沈陽兵工廠亦能生產、仿製步槍、輕重機槍。沈陽兵工廠是當時中國最大、最先進的兵工廠。1935年,國民政府在德國的幫助下,仿製了一款德國毛瑟步槍,後來命名為「正中步槍」。新中國成立後,主要是仿製蘇式武器如:54、56式步槍、沖鋒槍,喀秋莎火箭炮,薩姆式防空導彈。在蘇聯的幫助下,空軍仿製了米格15噴氣戰斗機,我們空軍現在天上飛的殲7也是仿製蘇米格21的產品。海軍除了蘇聯援助我們的四艘驅逐艦(舊艦),在北海艦隊號稱「四大金剛」外,主要是仿製一些蘇式的魚雷快艇、獵潛艇類。我們當時生產的魚雷快艇大都是木殼的。進入九十年代以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步伐不斷加快,國力提升,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中國的軍工產業迎來了脫胎換骨爆發式的發展。逐步擺脫了仿製的模式,走出了一條獨立自主科學發展的道路,我們先後研製列裝了空軍;殲8、殲10、飛豹戰斗轟炸機,四代機殲20的橫空出世代表中國空軍的研製水平已進人世界最先進的行列。海軍:我們的核潛艇093、094,我們的不依賴空氣的lp常規動力潛艇完全有能力在美國的太平洋東西兩岸游弋。驅逐艦、護衛艦,特別是170、171驅逐艦的列裝,使我們的海軍有了真正意義的防空能力。陸軍:我們的遠程火箭炮完全有能力覆蓋整個台灣島,是那些台獨分子的夢魘。99A坦克,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坦克較量而絲毫不落下風。而我們的反坦克利器「末敏彈」的研製成功又是這些鋼鐵怪獸變成了「死老鼠」。我們的二炮是一支世界上任何敵人都不敢小覷的強大力量,它是我們祖國的鎮宅寶劍,有了它,我們就可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總之,中國的武器裝備在經過了幾代人的艱難的探索、厚積薄發,迎來了美好的春天。向那些科學家、祖國的功臣、民族的脊樑致敬!!。
❷ 中國最早的四大軍工企業什麼
中航工業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是由中央管理的國有特大型企業,是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於2009年11月6日由原中國航空工業第一、第二集團公司重組整合而成立。集團公司設有航空裝備、運輸機、發動機、直升機、機載設備與系統、通用飛機、航空研究、飛行試驗、貿易物流、資產管理、工程規劃建設、汽車等產業板塊,下轄200餘家成員單位、有20多家上市公司,員工約40萬人。2009年7月8日,美國《財富》雜志公布世界500強企業最新排名,中航工業首次申報並成功入選,排名第426位,成為首家進入世界500強的中國航空製造企業和中國軍工企業。2011年中航工業第三次入圍《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名310位。截至2011年6月,中航工業資產規模為5000億元。中航工業系列發展殲擊機、殲擊轟炸機、轟炸機、運輸機、教練機、偵察機、直升機、強擊機、通用飛機、無人機等飛行器,全面研發渦槳、渦軸、渦噴、渦扇等系列發動機和空空、空面、地空導彈,強力塑造殲十、飛豹、梟龍、獵鷹、山鷹等飛機品牌和太行、秦嶺、昆侖等發動機品牌,為中國軍隊提供先進航空武器裝備。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將寓軍於民、軍民融合作為重要發展原則,以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大力發展軍民用運輸機產業,研製生產新舟60、新舟600、新舟700系列渦槳支線飛機,運-8飛機、運-12飛機,直-9直升機等多種機型,是ARJ21新支線客機的主要研製者和供應商,是大飛機重大專項的主力軍。按照只有合作夥伴、沒有競爭對手的理念,在世界航空工業領域進行廣泛合作與交流,在開展梟龍飛機、K8飛機、EC120直升機、ERJ145渦扇支線客機等國際合作項目的同時,積極參與國際重大航空項目的開發,大力開展航空轉包生產業務;將航空高技術融入汽車、摩托車及其發動機、零配件等領域,大力發展燃氣輪機、製冷設備、電子產品、環保設備、新能源設備等機電產品,並提供飛機租賃、通用航空、交通運輸、醫療服務、工程勘察設計、工程承包建設、房地產開發等第三產業服務項目。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是中國科技發展的領軍者之一,擁有由中國航空研究院和33個科研院所組成的高水平科研體系;擁有一大批院士和國家級專家;擁有一批達到亞洲一流或國際領先水平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重大科研試驗設施;擁有中航網聯通國內所屬成員單位,具備異地協同設計製造能力和現代化信息傳輸能力。
兵器工業
人民兵器工業是我黨最早創建的軍事工業部門,也是新中國國防科技工業的搖籃。1931年10月,中央軍委在江西興國縣官田創建了我黨歷史上第一個兵工廠—中央軍委兵工廠,由此揭開了人民軍事工業的新篇章。在革命戰爭年代,廣大兵工戰士不怕犧牲、艱苦奮斗,涌現出一批以「中國保爾」吳運鐸為代表的英雄模範,為革命戰爭取得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兵器工業抽調了大批管理幹部和技術人員,支援航空、航天、船舶、電子等國防工業部門的創建和發展,為新中國國防工業建設奠定了基礎。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是1999年7月根據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深化國防科技工業體制改革的重大決策,在原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的基礎上改組設立的。集團公司不僅是我國陸軍武器裝備的主要研製、生產基地,同時也為海軍、空軍、二炮等諸兵種以及武警、公安提供各種武器彈葯和裝備,是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性基礎產業。
航天科技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是在我國戰略高技術領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著名品牌,創新能力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國有特大型高科技企業。成立於1999年7月1日。其前身源於1956年成立的我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曾歷經第七機械工業部、航天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和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的歷史沿革。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是我國航天科技工業的主導力量,是國家首批創新型企業,擁有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航天動力技術研究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四川航天技術研究院、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電子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等8個大型科研生產聯合體,以及中國衛星通信集團公司和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等11家專業公司、若干直屬單位以及8個區域性航天產業基地、8家境內外上市公司。主要從事運載火箭、人造衛星、載人飛船和戰略、戰術導彈武器系統的研究、設計、生產和發射,專營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具有大型系統工程管理的能力和經驗。科研生產基地遍及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成都、內蒙古、香港(深圳)、海南等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還積極運用航天技術,大力發展衛星應用、信息技術、新材料與新能源、航天特種技術應用、特種車輛及零部件、空間生物等重點領域,形成了軍民融合的發展格局。長期以來,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國防現代化建設和科學技術進步做出了卓越貢獻。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現有從業人員14萬人,已培養形成了以重點學科帶頭人為代表的科技人才、以優秀企業家為代表的經營管理人才和以能工巧匠為代表的技能人才等五支人才隊伍。其中,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33名,「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67名。在出成果、出人才的同時,孕育形成了航天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培育形成了以「以國為重、以人為本、以質取信、以新圖強」為核心價值觀、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和航天特色的企業文化。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擁有11個國防科技重點試驗室、20個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8個系統級研發中心和30多個重點專業研發中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以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為目標,制定了航天核心技術計劃,取得了數百項標志性成果,有力地推動了以載人航天和月球探測工程為代表的國家重大航天科技專項的立項研製。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成立以來,共獲得了國家級科技進步獎43項,其中:特等獎3項,一等獎9項,二等獎27項;專利申請數量從1999年的19項上升到2009年的 1780 項,特別是專利申請中發明專利比例高達80.7%,位居軍工集團之首。2006年,作為唯一一家軍工企業,集團公司被列入國家首批創新型企業試點單位,並在2008年獲得了「創新型企業」稱號;2007年,集團公司獲得了國家首次設立的「中國工業大獎」。2006年,集團公司黨組被中組部、國資委黨委授予了「全國國有企業創建『四好』領導班子先進集體」稱號。2006年、2010年,集團公司連續兩屆被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授予任期考核「業績優秀企業」稱號和「科技創新特別獎」。近年來,集團公司還先後獲得「改革開放30周年傑出品牌」、「全國企業文化建設先進單位」、「最具價值之責任榜樣」等榮譽稱號。
目前,集團公司資產總額達1553億元 。2009年集團公司營業收入近700億元,利潤總額超過了70億元。在現有的125家中央企業中,集團公司在2008年度、2009年度經營業績考核中連續2年進入前十名,穩居央企第一梯隊。
當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正在加快構建航天科技工業新體系,加速發展宇航系統、導彈武器系統、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和航天服務業四大主業,積極推進國內外交流與合作,致力創新,勇於開拓,全力鑄造國際一流大型航天企業集團,努力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和人類和平利用空間的偉大事業作出新的貢獻。
航天科工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簡稱「航天科工」)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特大型高科技企業,前身為1956年10月成立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先後經歷了第七機械工業部、航天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航天工業總公司、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的歷史沿革。現有7個研究院、2個科研生產基地、6家上市公司、600餘戶企事業單位,遍布全國各地。現有職工12萬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超過40%,形成了一支綜合素質高、業務技能精、作風形象好、敬業精神強的科研生產與經營管理隊伍;擁有專業門類配套齊全的科研生產體系。
航天科工以「科技強軍、航天報國」為企業使命,始終堅持「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核心價值觀,大力發展航天防務技術,經過多年的勵精圖治,建立了完整的防空導彈系統、飛航導彈系統、固體運載火箭及空間技術產品等技術開發與研製生產體系,所研製的產品涉及陸、海、空、天、電磁等各個領域,導彈武器裝備整體水平國內領先,部分專業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航天科工先後為國家提供了幾十種性能先進的導彈武器裝備,創造了我國國防武器裝備建設史上的二十個「第一」,並在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工程等國家多個重大項目建設中做出了突出貢獻,極大地提升了我國國防實力。在國慶60周年閱兵盛典上,集團公司共有11型導彈武器系統、5型裝備底盤和4輛遊行彩車接受了黨和人民的檢閱,極大地振奮了民族精神。
航天科工著眼於「大防務、大安全」發展理念,努力踐行「放飛神劍、收獲和平」的庄嚴承諾,積極拓展非傳統安全領域發展空間,在信息技術、裝備製造等方面開發了一系列軍民結合高技術產品。自主研製的防偽稅控系統、奧運安保科技系統、南水北調模擬系統、應急救援與保障裝備等廣泛應用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從「平安奧運」拓展到「平安城市」商機初顯,航天科工服務國家經濟安全,打造「金穗、金卡、金盾」三大系統,並且成為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深圳大運會安保科技系統的總承包商以及中國商用大飛機配套供應商。在抗擊冰凍雨雪災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過程中,在我國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過程中,航天科工先進的技術和裝備發揮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彰顯了強大的航天高科技實力和中央企業「頂樑柱」的作用。
集團公司是國家級創新型企業;被評為2009中國最具創新力企業,榮獲中國企業自主創新百強第一名;是中國質量協會授予的中央企業首家質量管理創新基地;獲得2009年度中國管理大會「具價值企業」榮譽等。
航天科工緻力走中國特色的軍民融合之路,統籌軍民兩業發展,突出「航天防務、信息技術、裝備製造」三大業務板塊,實施軍民融合、創新驅動、人才強企、質量制勝「四大戰略」,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今天,承載著50多年深厚文化積淀的航天科工正滿懷信心,朝著「建設國際一流航天防務公司」的目標闊步邁進。
中國十大軍工集團介紹: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 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
中國十大軍工集團的形成:七、八十年代政府中幾個部門:核工業部、航天工業部、兵器工業部等,也曾經叫過五機部、七機部等,這就是中國現在十大軍工集團公司的前身。後來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為了轉變政府職能,把這些部門改為公司,即:中國核工業總公司、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這就是原來的五大軍工集團。1997年為了引入內部競爭機制,這五大軍工集團均一分為二,形成了軍工十大集團公司。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是在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部分企事單位基礎上組建的特大型國有企業,是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按國家控股公司運行方式運行,由中央管理。公司擁有完整的核科技工業體系,由246個工業企業、公司、科研設計院所和事業單位組成,主要承擔核動力、核材料、核電、核燃料、乏燃料和放射性廢物的處理與處置、軸礦勘察采冶、核儀器設備、同位素、核技術應用等核能及相關領域的科研開發、建設與生產經營。
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是在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部分企事業單位的基礎上組建而成的集科研設計、工程建設、金融貿易為一體的特大型國有企業,由中央管理。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是在原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所屬的部分企事業單位的基礎上組建成立的國有特大型企業,是國家授權的投資機構,由中央管理。公司主要研製、生產、經營航天運載器、航天器、各類戰略戰術導彈以及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等各類航天產品;專營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開發、生產、經營機械、電子、化工、通訊、交通、計算機、醫療、環保等多種民用產品。
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是在原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所屬部分企業單位的基礎上組建的國有特大型企業,是國家授權的投資機構,按國家控股公司方式運行,由中央管理。公司主營各類導彈武器系統及其他航天產品,兼營機械、電子、化工、通訊、計算機及其應用、衛星應用、交通運輸設計、醫療器械及建築等多種民用產品。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通常簡稱中航工業)是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監督管理的國有特大型企業(又稱中央企業),2008年11月6日由原中國航空工業第一、第二集團公司重組整合而成,實行母子公司和事業部管理體制,設有防務、飛機、發動機、直升機、機載設備與系統、通用飛機、航空研究、飛行試驗、貿易物流、資產管理、工程規劃建設、汽車等產業板塊,下轄近200家子公司(分公司)、有20多家上市公司,員工約40萬人。
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是在原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所屬部分企業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的由中央管理的特大型國有企業,是國家授權投資機構,有61家成員單位。為我國海軍提供現代化裝備是中船集團公司的神聖使命,為我國航運提供船舶和船舶出口是中船集團公司的主要業務。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是由中央管理的特大型國有企業,是國家授權投資機構,有99家企事業成員單位。中船重工擁有我國最大的造、修船基地和雄厚的科技開發力量,可承擔包括30萬噸大型船舶在內的各種民有船舶和大型水面、水下戰斗艦艇、各種軍輔船舶、水中兵器及相關配套設備的研究、設計、建造和修理任務。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是在原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所屬部分企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的特大型國有企業,是國家授權投資機構,按國家控股公司方式運行。公司擁有成員單位133家,承擔坦克裝甲車輛、火炮、導彈、炮彈等軍品的研製、生產任務,同時開發民品,在機械、化工、光電特別是重型汽車、工程機械、動務傳動、精細化工等領域具有雄厚的技術實力和開發、製造能力。
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對外名稱中國南方工業集團公司)是在原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所屬部分企業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的特大型國有企業、是國家授權機構和資產經營主體。集團公司擁有包括長安汽車有限責任公司、嘉陵集團有限責任集團公司在內76個成員單位。目前,公司已初步形成了「軍民結合,以車為主,全面發展」的格局,以火炮系統、輕武器及其他單兵武器系統、彈葯等產品為主的軍品科研生產體系,是我國國防建設的重要力量,在軍轉民上已形成了以汽車、摩托車及其零部件為代表的支柱民品體系。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國有特大型企業集團。擁有8個大型科研生產聯合體,包括: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 北京)
航天動力技術研究院(航天四院 西安)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 北京)
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航天六院 西安南郊)
四川航天技術研究院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航天八院)
中國航天時代電子公司(航天九院)
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第十一研究院,原航天701所)
另外還有長城工業總公司、中國航天工程咨詢中心以及若干個直屬研究所、工廠、公司等。140多個企事業單位分布在全國各地。集團公司共有員工10萬餘人,已培育形成了以重點學科領域帶頭人為代表的科技隊伍、以優秀企業家為代表的經營管理隊伍和以能工巧匠為代表的產業工人隊伍。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32名。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是國有特大型獨資企業,由中央直接管理。集團公司內設4個事業部,擁有6個大型研究院,共計180多個企事業成員單位,近l0萬名職工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佔40%。 集團公司以導彈武器系統為基業,以軍民兩用信息技術、衛星與衛星應用、能源與環保以及成套設備為主業。創建46年來,先後為國家提供了大量不同類型、性能先進的導彈武器系統,極大地提高了我國國防實力和部隊裝備水平;以成功發射"航天清華一號"衛星為標志,集團公司在微小衛星、固體運載火箭領域取得了長足進展;各類性能優良的航天產品成為在長征運載火箭、載人航天工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航天金稅、金卡和金盾等為代表的高科技產品,對推動經濟建設、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
❸ 中國軍隊發展史(從古代我們的祖先創建軍隊開始,一直到現在)
軍事行為是伴隨著整個人類發展史的,隨著人類的成長壯大,軍事行為的形式、規模也在不斷發展。軍隊的戰鬥力、戰爭的規模都與社會生產力直接相關。
最初的軍事力量是為保護族群或部落利益而存在的,那時候的軍隊實際並非一種職業,全部青壯男丁都有份,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冷兵器時代武器材料隨生產力發展而變,原始社會主要是石器,人們掌握了金屬冶煉技術,先後開始大量使用青銅兵器、鐵器。
以上為一般過程,世界各文明大體一致。而各國家、民族軍隊發展的具體軌跡則大有不同,各具特色。
中國軍隊走向職業化、規模化是在奴隸制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原文化下的軍隊作戰主要以戰車和長戈為主,弓箭為輔,士兵揮戈近戰。這樣一來,北方的燕趙等國在與以弓馬為戰的匈奴等游牧民族作戰時就顯得老態龍鍾,十分吃虧。戰國後期發生了我國歷史上很有名的軍事改革事例,即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趙武靈王下令全國著胡服、習騎射,摒棄長襟寬袖的服飾、機動性極差的車戰,打造了一支趙國新軍提升了戰鬥力。
但「胡服騎射」僅是趙國的變化,並未改變整個中華文明的軍隊作戰特徵。後來的秦朝及漢初還是以步兵作戰為主,只不過戰車地位逐漸下降。秦統一後名將蒙恬曾率30萬秦軍步兵大破30萬匈奴騎兵,一舉收復河套地區,堪稱軍事奇跡。根據考古學推斷,秦軍的弓弩使用對打擊匈奴騎兵發揮了巨大作用。總之由此可見秦軍的戰鬥力是極其強悍的,
然而眾所周知,經過秦末亂世連年征戰,到了漢朝初期,中原政權又在與北方游牧民族的較量中完全處於下風。隨後,漢武帝時期國力鼎盛,漢軍大力發展了騎兵用於對匈作戰(至此戰車正式淡出軍事舞台),衛青霍去病等名將也都擅長率軍長途奔襲作戰,打運動戰殲敵,取得了對匈作戰的階段性勝利。
後世比較有名的軍事力量有宋朝水軍、蒙元騎兵鐵騎(盡管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中國軍隊,但也是中國歷史中存在過的軍事力量)、明代水軍、滿清初期的八旗騎兵。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歷史並非始終在進步的,我國對火器使用巔峰期是明代,當時的火器廣泛應用與軍隊(努爾哈赤之死便是拜紅衣大炮所賜),一度遙遙領先於西方。而到了清朝,不知是否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統治者對火器不屑一顧,棄之不用,許多先進的火器製造、使用技術皆逐漸失傳。傳聞英法聯軍佔領北京後在京郊發現了一個廢棄多年的軍工廠,裡面存放了一些明朝時期的火器兵器,部分技術竟比西方的還要先進。滿清的迂腐誤國令人憤怒嘆息。
清末,隨著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中國國門,走向終結的除了封建王朝、自然經濟體制,還有我國的冷兵器時代。
❹ 中國槍械的發展史
中國現代武復器發展歷史
簡單制的
從無到有
從繳獲日軍
到解放戰爭繳獲國軍裝備
解放後從前蘇聯引進技術
開始仿製前蘇聯軍用產品
小到步槍
大到飛機導彈都是仿製品
後來與蘇關系破裂
自主研發
兩彈一星什麼的我也不多說了
後遭遇文革十年,出了核軍工方面沒有遭到迫害
常規武器幾乎沒有什麼發展
改革開放後
開始有科技強軍戰主體思想
從90年代
開始小步慢跑
引進外來技術的同時
吸收外來軍工技術
進行整合
從96年台海危機之後
開始意識到藍水海軍的重要性
近10年來進展還可以
很多常規武器的研發和製造
已經擺脫了對俄式技術的依賴
但至今為止我過軍工方面
心臟病問題一直在努力解決
無論是戰斗機,主張坦克
大型水面艦艇
很多還都不是我們自主研發的中國心
隨著現代化戰爭的需求
海軍將會成為重頭戲
陸軍在大國中逐漸的有可能會被改編成特種作戰部隊
未來二十
我們的國家也會有自己的航母戰斗群成軍
(成軍和有一艘航母完全是兩回事)
希望對您有幫助
詳細具體也沒給您寫什麼只是個概括!
❺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軍事發展的歷程
新中國成立後,我軍的軍事訓練發生了根本性轉變,由以前處於戰爭狀態時「版以戰教戰」權向和平時期「以訓教戰」戰略轉變。軍事訓練成了基本的實踐活動和中心工作,是和平時期戰鬥力生成的基本途徑。鄧小平明確指出,「在沒有戰爭的條件下,要把軍隊的教育訓練提高到戰略地位。」
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60多年風雨歷程中,我軍軍事訓練在探索中發展,在創新中突破。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軍事訓練正規化,到60年代大練兵大比武;從70年代「三打三防」訓練,到80年代合同戰役戰術研練;從90年代科技大練兵,到新世紀新階段軍事訓練信息化條件下的變革發展。
我軍始終緊扣時代脈搏,邁開了軍事訓練由摩托化向機械化,由機械化向信息化條件下轉變的步伐,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練兵熱潮,走出了一條特色之路,並通過嚴格的軍事訓練,彌補了與對手在技術裝備方面的差距,保障了國家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和平與安全。
❻ 簡要回顧中國國防發展史
現代科學強調系統方法,回顧歷史也要用多元化的視角深入思考。新中國建立60年來,可謂「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國防建設作為一個系統工程,應是「大國防」的概念,包括國防指導理論、保衛國家的自衛作戰、軍隊現代化、武器裝備和國防工業體系、後備力量建設等方面,研究國防問題也需要有一個全方位的大視野,應有繼承傳統又有所超越的創新思維。通過回溯60年來的崢嶸歲月,總結其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將有助於我們更好認識有中國特色的國防建設規律。
解放初期的凱歌行進期
新中國國防建設的第一個時期,是1949年到1964年的凱歌行進期。如果說國家經濟建設在1958年就結束了第一個黃金發展期而陷入了誤區,國防建設的指導在50年代末還難得地保持了相對比較清醒的認識,直至1964年以前還能在健康的道路上前進。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中國人民已經有了經歷二十多年戰火鍛煉的一支英雄軍隊,國家的工業基礎和國防建設的條件卻極其落後。國家沒有工業化基礎就是一個「軟骨動物」,軍隊的機械化、現代化便無從談起,中國也擺脫不了落後挨打的狀態。
解放初期,中國對外實行「一邊倒」的方針,蘇聯希望中國通過向其訂貨的方式解決武器裝備。毛澤東卻做出了一個有遠見的決策,以全面引進蘇聯先進技術的方式建立獨立自主的國防工業體系。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有44項是軍工企業,包括陸海空軍全面配套的軍工廠。1957年夏天,中共中央利用赫魯曉夫因內部矛盾有求於毛澤東表態支持的機會,得到蘇聯提供的核技術援助,從而開始了「兩彈」(導彈、核 彈)事業的起步,從而抓住了一個重要的歷史機遇。中蘇發生爭吵後,赫魯曉夫於1959年停供原 子彈樣品,於1960年撤退專家,至1962年停供米格-21戰斗機技術資料,此後中國的國防工業完全在自力更生的條件下發展。1964年中國的原 子彈和地對地導彈試驗成功,成為新中國國防建設初期取得的最為輝煌的成就。「兩彈一星」取得的跨越性成功,從發展戰略來看主要經驗有兩條:一是開始就瞄準世界最先進水平,有很高的起點;二是集中國內有限的力量在重點領域搞攻關,有所為有所不為。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正確地認定國際形勢已經緩和,在大力加強軍隊的正規化、現代化建設的同時,又將全軍數量從1952年的626萬人減少至1958年的237萬人。這一時期,隨著國家工業化和國防工業建設初步奠定了基礎,軍隊進行現代化戰爭的能力有了很大增強,堪稱為中國國防建設的第一個黃金時期。
在曲折和動亂中艱難發展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免不了經歷曲折,國防事業的發展也是如此。從60年代中期起,中國國內出現了持續的政治動亂,我國的國防事業發展同樣出現了一個「馬鞍型」。
❼ 中國近代軍事發展歷程!(具體時間&所發生的事)
鴉片戰爭期間,林則徐積極仿製西方戰船,還提出建設一支新式海軍的主張內,邁出了「師容夷長技」的第一步。
洋務運動期間,洋務派創辦了大量的軍事工業,積極仿照西方發展近代軍事,如1892年,江南製造總局仿製的毛瑟槍,趕上了德國新毛瑟槍的水平;1895年,它製造了無煙火葯達到世界先進水平;1869年,福州船政局製成第一艘輪船;1872年製成的長船「楊武」號,相當於外國二等巡洋艦;1888年由中國人自己設計並完成軍艦「龍威」號(後編入北洋艦隊後改稱「平遠」號)性能不亞於北洋艦隊從外國購買的「遠」字型大小戰艦,在甲午海戰中,「平遠」號一炮命中日本軍旗艦「松島」號,震驚日本軍界。
1874年,面對日軍進攻台灣的兩艘鐵甲艦,引發清政府掀起一場辦海防建海軍的議論。隨後,洋務派開始籌劃海防,到80年代中期,洋務派初步建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其中以北洋海軍最強,這些海軍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國防力量。清末「新政」,編練新軍,最積極的是袁世凱,到1905年編成「北洋陸軍」六鎮(師),兵力約7萬人,成為北洋軍閥的基礎。至1911年清朝滅亡時,全國共編練成軍隊16萬人左右,這在客觀上有利於中國軍事近代化。
❽ 中國和平利用軍工技術協會的發展歷史
中國和平利用軍工技術協會的前身是全國軍工技術轉民用聯絡組,1987年對外稱謂是「中國人民和平利用軍工技術促進會」。
1987年10月7日,國務院科技領導小組辦公室批復全國軍工技術轉民用工作聯絡組成立「中國人民和平利用軍工技術促進會」。
1989年4月8日,「中國人民和平利用軍工技術促進會」更名為」中國和平利用軍工技術協會」。
1989年12月5日,協會組織架構進行了調整。
1991年8月1日,協會經民政部重新核准登記,正式成為民間社團組織,由原國防科工委主管。
1991年4月13日,第一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召開。
2000年,劃歸「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主管。
2000年3月7日,協會《中國軍轉民》雜志社成立,並予以注冊登記。
2000年12月18日,第二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召開。
2002年4月17日,民政部批准協會建立「中國和平利用軍工技術基金管理委員會」分支機構。
2003年9月8日,民政部批准協會建立「中國和平利用軍工技術協會研究與咨詢專業委員會」分支機構。
2004年12月9日,獲得民政部頒發的「全國先進民間組織」稱號。
2005年11月29日,第三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召開。
2007年7月27日,原國防科工委批准協會成立「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防科技工業建設咨詢服務中心」。
2011年12月9日,中國和平利用軍工技術協會第四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