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電子技術的發展歷史

電子技術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4 09:12:53

① 電子技術的發展歷史可劃分為哪幾個重要階段

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大規模集成電路 ……

② 簡述從電子技術的發展歷史可以有何感想

這說明人類的智慧是無窮的,只要人們肯鑽研,就能夠改變世界。

③ 簡述電子元器件的發展過程

電子元器件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濃縮的電子發展史:
電子技術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開始發展起來的新興技術,二十世紀發展最迅速,應用最廣泛,成為近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

第一代電子產品以電子管為核心。四十年代末世界上誕生了第一隻半導體三極體,它以小巧、輕便、省電、壽命長等特點,很快地被各國應用起來,在很大范圍內取代了電子管。五十年代末期,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塊集成電路,它把許多晶體管等電子元件集成在一塊硅晶元上,使電子產品向更小型化發展。集成電路從小規模集成電路迅速發展到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從而使電子產品向著高效能低消耗、高精度、高穩定、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由於,電子計算機發展經歷的四個階段恰好能夠充分說明電子技術發展的四個階段的特性,所以下面就從電子計算機發展的四個時代來說明電子技術發展的四個階段的特點。

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於1946年在美國研製成功,取名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這台計算機使用了18800個電子管,佔地170平方米,重達30噸,耗電140千瓦,價格40多萬美元,是一個昂貴耗電的"龐然大物"。由於它採用了電子線路來執行算術運算、邏輯運算和存儲信息,從而就大大提高了運算速度。ENIAC每秒可進行5000次加法和減法運算,把計算一條彈道的時間短為30秒。它最初被專門用於彈道運算,後來經過多次改進而成為能進行各種科學計算的通用電子計算機。從1946年2月交付使用,到1955年10月最後切斷電源,ENIAC服役長達9年。

盡管ENIAC還有許多弱點,但是在人類計算工具發展史上,它仍然是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它的成功,開辟了提高運算速度的極其廣闊的可能性。它的問世,表明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到來。從此,電子計算機在解放人類智力的道路上,突飛猛進的發展。電子計算機在人類社會所起的作用,與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蒸汽機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ENIAC問世以來的短短的四十多年中,電子計算機的發展異常迅速。迄今為止,它的發展大致已經了下列四代:

第一代(1946~1957年)是電子計算機,它的基本電子元件是電子管,內存儲器採用水銀延遲線,外存儲器主要採用磁鼓、紙帶、卡片、磁帶等。由於當時電子技術的限制,運算速度只是每秒幾千次~幾萬次基本運算,內存容量僅幾千個字。程序語言處於最低階段,主要使用二進製表示的機器語言編程,後階段採用匯編語言進行程序設計。因此,第一代計算機體積大,耗電多,速度低,造價高,使用不便;主要局限於一些軍事和科研部門進行科學計算。

第二代(1958~1970年)是晶體管計算機。1948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發明了晶體管,10年後晶體管取代了計算機中的電子管,誕生了晶體管計算機。晶體管計算機的基本電子元件是晶體管,內存儲器大量使用磁性材料製成的磁芯存儲器。與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相比,晶體管計算機體積小,耗電少,成本低,邏輯功能強,使用方便,可靠性高。

第三代(1963~1970年)是集成電路計算機。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1958年夏,美國德克薩斯公司製成了第一個半導體集成電路。集成電路是在幾平方毫米的基片,集中了幾十個或上百個電子元件組成的邏輯電路。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的基本電子元件是小規模集成電路和中規模集成電路,磁芯存儲器進一步發展,並開始採用性能更好的半導體存儲器,運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幾十萬次基本運算。由於採用了集成電路,第三代計算機各方面性能都有了極大提高:體積縮小,價格降低,功能增強,可靠性大大提高。

第四代(1971年~日前)是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隨著集成了上千甚至上萬個電子元件的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電子計算機發展進入了第四代。第四代計算機的基本元件是大規模集成電路,甚至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集成度很高的半導體存儲器替代了磁芯存儲器,運算速度可達每秒幾百萬次,甚至上億次基本運算。

④ 模擬電子技術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電子技術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開始發展起來的新興技術,二十世紀發展最迅速,應用最廣泛,成為近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 第一代電子產品以電子管為核心。四十年代末世界上誕生了第一隻半導體三極體,它以小巧、輕便、省電、壽命長等特點,很快地被各國應用起來,在很大范圍內取代了電子管。五十年代末期,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塊集成電路,它把許多晶體管等電子元件集成在一塊硅晶元上,使電子產品向更小型化發展。集成電路從小規模集成電路迅速發展到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從而使電子產品向著高效能低消耗、高精度、高穩定、智能化的方向發展。由於,電子計算機發展經歷的四個階段恰好能夠充分說明電子技術發展的四個階段的特性,所以下面就從電子計算機發展的四個時代來說明電子技術發展的四個階段的特點。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於1946年在美國研製成功,取名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這台計算機使用了18800個電子管,佔地170平方米,重達30噸,耗電140千瓦,價格40多萬美元,是一個昂貴耗電的"龐然大物"。由於它採用了電子線路來執行算術運算、邏輯運算和存儲信息,從而就大大提高了運算速度。ENIAC每秒可進行5000次加法和減法運算,把計算一條彈道的時間短為30秒。它最初被專門用於彈道運算,後來經過多次改進而成為能進行各種科學計算的通用電子計算機。從1946年2月交付使用,到1955年10月最後切斷電源,ENIAC服役長達9年。盡管ENIAC還有許多弱點,但是在人類計算工具發展史上,它仍然是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它的成功,開辟了提高運算速度的極其廣闊的可能性。它的問世,表明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到來。從此,電子計算機在解放人類智力的道路上,突飛猛進的發展。電子計算機在人類社會所起的作用,與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蒸汽機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ENIAC問世以來的短短的四十多年中,電子計算機的發展異常迅速。迄今為止,它的發展大致已經了下列四代:第一代(1946~1957年)是電子計算機,它的基本電子元件是電子管,內存儲器採用水銀延遲線,外存儲器主要採用磁鼓、紙帶、卡片、磁帶等。由於當時電子技術的限制,運算速度只是每秒幾千次~幾萬次基本運算,內存容量僅幾千個字。程序語言處於最低階段,主要使用二進製表示的機器語言編程,後階段採用匯編語言進行程序設計。因此,第一代計算機體積大,耗電多,速度低,造價高,使用不便;主要局限於一些軍事和科研部門進行科學計算。第二代(1958~1970年)是晶體管計算機。1948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發明了晶體管,10年後晶體管取代了計算機中的電子管,誕生了晶體管計算機。晶體管計算機的基本電子元件是晶體管,內存儲器大量使用磁性材料製成的磁芯存儲器。與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相比,晶體管計算機體積小,耗電少,成本低,邏輯功能強,使用方便,可靠性高。第三代(1963~1970年)是集成電路計算機。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1958年夏,美國德克薩斯公司製成了第一個半導體集成電路。集成電路是在幾平方毫米的基片,集中了幾十個或上百個電子元件組成的邏輯電路。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的基本電子元件是小規模集成電路和中規模集成電路,磁芯存儲器進一步發展,並開始採用性能更好的半導體存儲器,運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幾十萬次基本運算。由於採用了集成電路,第三代計算機各方面性能都有了極大提高:體積縮小,價格降低,功能增強,可靠性大大提高。第四代(1971年~日前)是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隨著集成了上千甚至上萬個電子元件的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電子計算機發展進入了第四代。第四代計算機的基本元件是大規模集成電路,甚至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集成度很高的半導體存儲器替代了磁芯存儲器,運算速度可達每秒幾百萬次,甚至上億次基本運算。

⑤ 電子技術的發展階段

電子技術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開始發展起來的新興技術,二十世紀發展最迅速,應用最廣泛,成為近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在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的這個時期,由於生產發展的需要,在電磁現象方面的研究工作發展得很快。1895 年,H.A.Lorentz 假定了電子存在。1897 年,J.J.Thompson 用試驗找出了電子。1904 年, J.A.Fleming 發明了最簡單的二極體(diode或 valve),用於檢測微弱的無線電信號。 1906 年,L.D.Forest 在二極體中安上了第三個電極(柵極,grid)發明了具有放大作用的三極體,這是電子學早期歷史中最重要的里程碑。1948 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幾位研究人員發明晶體管。1958 年集成電路的第一個樣品見諸於世。集成電路的出現和應用,標志著電子技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電子技術研究的是電子器件及其電子器件構成的電路的應用。半導體器件是構成各種分立、集成電子電路最基本的元器件。隨著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新型半導體器件層出不窮。現代電力電子技術的發展方向,是從以低頻技術處理問題為主的傳統電力電子學,向以高頻技術處理問題為主的現代電力電子學方向轉變。電力電子技術起始於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硅整流器件,其發展先後經歷了整流器時代、逆變器時代和變頻器時代,並促進了電力電子技術在許多新領域的應用。八十年代末期和九十年代初期發展起來的、以功率MOSFET和IGBT為代表的、集高頻、高壓和大電流於一身的功率半導體復合器件,表明傳統電力電子技術已經進入現代電力電子時代。 計算機高效率綠色電源
高速發展的計算機技術帶領人類進入了信息社會,同時也促進了電源技術的迅速發展。八十年代,計算機全面採用了開關電源,率先完成計算機電源換代。接著開關電源技術相繼進入了電子、電器設備領域。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提出綠色電腦和綠色電源。綠色電腦泛指對環境無害的個人電腦和相關產品,綠色電源系指與綠色電腦相關的高效省電電源,根據美國環境保護署l992年6月17日「能源之星計劃規定,桌上型個人電腦或相關的外圍設備,在睡眠狀態下的耗電量若小於30瓦,就符合綠色電腦的要求,提高電源效率是降低電源消耗的根本途徑。就目前效率為75%的200瓦開關電源而言,電源自身要消耗50瓦的能源。
通信用高頻開關電源
通信業的迅速發展極大的推動了通信電源的發展。高頻小型化的開關電源及其技術已成為現代通信供電系統的主流。在通信領域中,通常將整流器稱為一次電源,而將直流-直流(DC/DC)變換器稱為二次電源。一次電源的作用是將單相或三相交流電網變換成標稱值為48V的直流電源。目前在程式控制交換機用的一次電源中,傳統的相控式穩壓電源己被高頻開關電源取代,高頻開關電源(也稱為開關型整流器SMR)通過MOSFET或IGBT的高頻工作,開關頻率一般控制在50-100kHz范圍內,實現高效率和小型化。近幾年,開關整流器的功率容量不斷擴大,單機容量己從48V/12.5A、48V/20A擴大到48V/200A、48V/400A。
因通信設備中所用集成電路的種類繁多,其電源電壓也各不相同,在通信供電系統中採用高功率密度的高頻DC-DC隔離電源模塊,從中間母線電壓(一般為48V直流)變換成所需的各種直流電壓,這樣可大大減小損耗、方便維護,且安裝、增加非常方便。一般都可直接裝在標准控制板上,對二次電源的要求是高功率密度。因通信容量的不斷增加,通信電源容量也將不斷增加。
直流-直流(DC/DC)變換器
DC/DC變換器將一個固定的直流電壓變換為可變的直流電壓,這種技術被廣泛應用於無軌電車、地鐵列車、電動車的無級變速和控制,同時使上述控制獲得加速平穩、快速響應的性能,並同時收到節約電能的效果。用直流斬波器代替變阻器可節約電能(20~30)%。直流斬波器不僅能起調壓的作用(開關電源), 同時還能起到有效地抑制電網側諧波電流雜訊的作用。
通信電源的二次電源DC/DC變換器已商品化,模塊採用高頻PWM技術,開關頻率在500kHz左右,功率密度為5W~20W/in3。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展,要求電源模塊實現小型化,因此就要不斷提高開關頻率和採用新的電路拓撲結構,目前已有一些公司研製生產了採用零電流開關和零電壓開關技術的二次電源模塊,功率密度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不間斷電源(UPS)
不間斷電源(UPS)是計算機、通信系統以及要求提供不能中斷場合所必須的一種高可靠、高性能的電源。交流市電輸入經整流器變成直流,一部分能量給蓄電池組充電,另一部分能量經逆變器變成交流,經轉換開關送到負載。為了在逆變器故障時仍能向負載提供能量,另一路備用電源通過電源轉換開關來實現。
現代UPS普遍了採用脈寬調制技術和功率M0SFET、IGBT等現代電力電子器件,電源的雜訊得以降低,而效率和可靠性得以提高。微處理器軟硬體技術的引入,可以實現對UPS的智能化管理,進行遠程維護和遠程診斷。
目前在線式UPS的最大容量已可作到600kVA。超小型UPS發展也很迅速,已經有0.5kVA、lVA、2kVA、3kVA等多種規格的產品。
變頻器電源
變頻器電源主要用於交流電機的變頻調速,其在電氣傳動系統中占據的地位日趨重要,已獲得巨大的節能效果。變頻器電源主電路均採用交流-直流-交流方案。工頻電源通過整流器變成固定的直流電壓,然後由大功率晶體管或IGBT組成的PWM高頻變換器, 將直流電壓逆變成電壓、頻率可變的交流輸出,電源輸出波形近似於正弦波,用於驅動交流非同步電動機實現無級調速。
國際上400kVA以下的變頻器電源系列產品已經問世。八十年代初期,日本東芝公司最先將交流變頻調速技術應用於空調器中。至1997年,其佔有率已達到日本家用空調的70%以上。變頻空調具有舒適、節能等優點。國內於90年代初期開始研究變頻空調,96年引進生產線生產變頻空調器,逐漸形成變頻空調開發生產熱點。預計到2000年左右將形成高潮。變頻空調除了變頻電源外,還要求有適合於變頻調速的壓縮機電機。優化控制策略,精選功能組件,是空調變頻電源研製的進一步發展方向。
高頻逆變式整流焊機電源
高頻逆變式整流焊機電源是一種高性能、高效、省材的新型焊機電源,代表了當今焊機電源的發展方向。由於IGBT大容量模塊的商用化,這種電源更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逆變焊機電源大都採用交流-直流-交流-直流(AC-DC-AC-DC)變換的方法。50Hz交流電經全橋整流變成直流,IGBT組成的PWM高頻變換部分將直流電逆變成20kHz的高頻矩形波,經高頻變壓器耦合, 整流濾波後成為穩定的直流,供電弧使用。
由於焊機電源的工作條件惡劣,頻繁的處於短路、燃弧、開路交替變化之中,因此高頻逆變式整流焊機電源的工作可靠性問題成為最關鍵的問題,也是用戶最關心的問題。採用微處理器做為脈沖寬度調制(PWM)的相關控制器,通過對多參數、多信息的提取與分析,達到預知系統各種工作狀態的目的,進而提前對系統做出調整和處理,解決了目前大功率IGBT逆變電源可靠性。
國外逆變焊機已可做到額定焊接電流300A,負載持續率60%,全載電壓60~75V,電流調節范圍5~300A,重量29kg。
大功率開關型高壓直流電源
大功率開關型高壓直流電源廣泛應用於靜電除塵、水質改良、醫用X光機和CT機等大型設備。電壓高達50~l59kV,電流達到0.5A以上,功率可達100kW。
自從70年代開始,日本的一些公司開始採用逆變技術,將市電整流後逆變為3kHz左右的中頻,然後升壓。進入80年代,高頻開關電源技術迅速發展。德國西門子公司採用功率晶體管做主開關元件,將電源的開關頻率提高到20kHz以上。並將乾式變壓器技術成功的應用於高頻高壓電源,取消了高壓變壓器油箱,使變壓器系統的體積進一步減小。
國內對靜電除塵高壓直流電源進行了研製,市電經整流變為直流,採用全橋零電流開關串聯諧振逆變電路將直流電壓逆變為高頻電壓,然後由高頻變壓器升壓,最後整流為直流高壓。在電阻負載條件下,輸出直流電壓達到55kV,電流達到15mA,工作頻率為25.6kHz。
電力有源濾波器
傳統的交流-直流(AC-DC)變換器在投運時,將向電網注入大量的諧波電流,引起諧波損耗和干擾,同時還出現裝置網側功率因數惡化的現象,即所謂「電力公害」,例如,不可控整流加電容濾波時,網側三次諧波含量可達(70~80)%,網側功率因數僅有0.5~0.6。
電力有源濾波器是一種能夠動態抑制諧波的新型電力電子裝置,能克服傳統LC濾波器的不足,是一種很有發展前途的諧波抑制手段。濾波器由橋式開關功率變換器和具體控制電路構成。與傳統開關電源的區別是:(l)不僅反饋輸出電壓,還反饋輸入平均電流;(2)電流環基準信號為電壓環誤差信號與全波整流電壓取樣信號之乘積。
分布式開關電源供電系統
分布式電源供電系統採用小功率模塊和大規模控制集成電路作基本部件,利用最新理論和技術成果,組成積木式、智能化的大功率供電電源,從而使強電與弱電緊密結合,降低大功率元器件、大功率裝置(集中式)的研製壓力,提高生產效率。
八十年代初期,對分布式高頻開關電源系統的研究基本集中在變換器並聯技術的研究上。八十年代中後期,隨著高頻功率變換技術的迅述發展,各種變換器拓撲結構相繼出現,結合大規模集成電路和功率元器件技術,使中小功率裝置的集成成為可能,從而迅速地推動了分布式高頻開關電源系統研究的展開。自八十年代後期開始,這一方向已成為國際電力電子學界的研究熱點,論文數量逐年增加,應用領域不斷擴大。
分布供電方式具有節能、可靠、高效、經濟和維護方便等優點。已被大型計算機、通信設備、航空航天、工業控制等系統逐漸採納,也是超高速型集成電路的低電壓電源(3.3V)的最為理想的供電方式。在大功率場合,如電鍍、電解電源、電力機車牽引電源、中頻感應加熱電源、電動機驅動電源等領域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電子技術在交通領域中的應用主要為交通系統應用。電力機車目前正在由傳統直流電機傳動向交流電機傳統轉變,主要採用GTO控制器件,整流和逆變用PWM控制,所以可使輸入電流為正弦波。目前,很多國家在研製採用直線同步電機驅動的磁懸浮列車,一旦該技術成熟並成功應用的話,將會為交通帶來一次變革,不僅有利於縮短時間還對節能減排做出重要貢獻。電機技術還可以用於汽車的發動機。在現代汽車上,機械式或機電混合式燃油噴射系統已趨於淘汰,電控的燃油噴射裝置因其性能卓越而被廣泛應用。通過電子噴油裝置可以自動地保證發動機始終在最佳工作狀態,使其輸出功率在一定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節油和凈化空氣。同時通過實驗獲得最佳的工作條件,並輸入存儲器中,當發動機開始工作時,根據感測器測得的空氣流量、排氣管中的含氧量等參數,按照事先編號的運算程序運行,然後控制發動機在最佳工況下。
目前汽車電子技術已發展到第四代,即包括電子技術(含微機技術)、優化控制技術、感測器技術、網路技術、機電一體化耦合交叉技術等綜合技術的小系統,並且早已從科研階段進入了商品生產的成熟階段(例如制動、轉向和懸架的集中控制以及發動機和變速器的集中控制)。同時,智能化集成感測器和智能執行機構將付諸實用,數字式信號處理方式將應用於聲音識別、安全碰撞、適時診斷和導航系統等。 電源系統的綠色化有兩層含義:首先是顯著節電, 這意味著發電容量的節約,而發電是造成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所以節電就可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其次這些電源不能(或少)對電網產生污染,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對此制定了一系列標准,如IEC555、IEC917、IECl000等。事實上,許多功率電子節電設備,往往會變成對電網的污染源:向電網注入嚴重的高次諧波電流,使總功率因數下降,使電網電壓耦合許多毛刺尖峰,甚至出現缺角和畸變。20世紀末,各種有源濾波器和有源補償器的方案誕生,有了多種修正功率因數的方法。這些為2l世紀批量生產各種綠色開關電源產品奠定了基礎。
現代電力電子技術是開關電源技術發展的基礎。隨著新型電力電子器件和適於更高開關頻率的電路拓撲的不斷出現,現代電源技術將在實際需要的推動下快速發展。在傳統的應用技術下,由於功率器件性能的限制而使開關電源的性能受到影響。為了極大發揮各種功率器件的特性,使器件性能對開關電源性能的影響減至最小,新型的電源電路拓撲和新型的控制技術,可使功率開關工作在零電壓或零電流狀態,從而可大大的提高工作頻率,提高開關電源工作效率,設計出性能優良的開關電源。
總而言之,電力電子及開關電源技術因應用需求不斷向前發展,新技術的出現又會使許多應用產品更新換代,還會開拓更多更新的應用領域。開關電源高頻化、模塊化、數字化、綠色化等的實現,將標志著這些技術的成熟,實現高效率用電和高品質用電相結合。這幾年,隨著通信行業的發展,以開關電源技術為核心的通信用開關電源,僅國內有20多億人民幣的市場需求,吸引了國內外一大批科技人員對其進行開發研究。開關電源代替線性電源和相控電源是大勢所趨,因此,同樣具有幾十億產值需求的電力操作電源系統的國內市場正在啟動,並將很快發展起來。還有其它許多以開關電源技術為核心的專用電源、工業電源正在等待著人們去開發。

⑥ 中國的信息技術發展史

1、第一次信息技術革命是語言的使用,發生在距今約35 000年~50 000年前。語言的產生,信息在人腦中存儲和加工,利用聲波進行傳遞,是猿到人的標志。

2、第二次信息技術革命是文字的創造,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出現了文字 。文字的創造是信息第一次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

3、第三次信息技術革命是印刷的發明,約在公元1040年,我國開始使用活字印刷技術(歐洲人1451年開始使用印刷技術)。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和應用,使信息可以大量生產,擴大了信息交流的范圍。

4、第四次信息技術革命是電報、電話、廣播和電視的發明和普及應用。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電報、電話的發明,電磁波的發現,人類通信領域產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實現了金屬導線上的電脈沖來傳遞信息以及通過電磁波來進行無線通信。

5、第五次信息技術革命是電子計算機和現代通信技術的應用。1946年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製的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誕生。1946~1958年 第一代電子計算機,1958~1964年第二代晶體管電子計算機。1964~1970年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1971~20世紀80年代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6)電子技術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信息技術發展前景

1、信息技術革命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量和橋梁,是促進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新技術革命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新亮點。信息技術將使人類能夠進一步把潛藏在物質運動中的巨大信息資源挖掘出來,把世界變成一個沒有邊界的信息空間。

2、國際互聯網的普及提供了加強各國經濟聯系的新紐帶,信息的快速搜集、加工、儲存和傳遞,使各國政府、公司企業和個人能便捷地獲取信息。信息的這種透明性(公開性)和流動性,有利於各國政府和人民間的相互了解、有利於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有利於政府和企業的科學決策,從而必然有利於各國間的經濟合作。

3、國際互聯網的發展將在21世紀大大促進全球實務經濟和服務業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知識將成為對世紀生產要素中的一個獨立成分。

⑦ 電子科學與技術的發展簡史,有哪些創新方面的啟示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中微電子技術和光電子技術的前身是半導體專業和激光專業。 1947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發明了晶體管,開創了固體電子技術時代。根據國外發展電子器件的進程,中國在1956年提出了「向科學進軍」,將半導體技術列為重點發展的領域之一。同年,中科院應用物理所首先舉辦了半導體器件短期培訓班,請回國的半導體專家黃昆、吳錫九、黃敞、林蘭英、王守武、成眾志等講授半導體理論、晶體管製造技術和半導體線路。由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廈門大學和南京大學五所大學聯合開辦了半導體物理專業;在工科院校,清華大學率先開辦了半導體專業。 到了1970年前後,隨著對半導體器件需求量的增加,尤其是大型電子計算機對集成電路需求的推動,促進了國內半導體工業的發展以及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全國很多高校都先後增加了半導體物理與器件專業。進入20世紀80年代,由於國內半導體器件和集成電路生產還缺乏競爭力,受到進口元器件的沖擊,很多半導體器件廠下馬或轉產,市場不景氣導致了很多高校的半導體專業被迫取消,專業萎縮。進入20世紀90年代,由於微型計算機、通信、家電等信息產業的發展和普及,對集成電路晶元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此外幾場局部戰爭讓全世界接受了電子戰、信息戰的高科技戰爭的理念。微電子技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半導體技術專業由此更名為微電子技術專業

⑧ 電子產品的發展歷史

電子技術是歐洲美國等西方國家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開始發展起回來的新興技術,最早答由美國人莫爾斯發明電報開始,1875年美國人亞歷山大貝爾發明電話,1902年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發明電子管。電子產品在二十世紀發展最迅速,應用最廣泛,成為近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
第一代電子產品以電子管為核心。四十年代末世界上誕生了第一隻半導體三極體,它以小巧、輕便、省電、壽命長等特點,很快地被各國應用起來,在很大范圍內取代了電子管。五十年代末期,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塊集成電路,它把許多晶體管等電子元件集成在一塊硅晶元上,使電子產品向更小型化發展。集成電路從小規模集成電路迅速發展到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從而使電子產品向著高效能低消耗、高精度、高穩定、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由於,電子計算機發展經歷的四個階段恰好能夠充分說明電子技術發展的四個階段的特性,所以下面就從電子計算機發展的四個時代來說明電子技術發展的四個階段的特點。

閱讀全文

與電子技術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