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電功發展歷史

電功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2 21:25:49

Ⅰ 電表的發展史

最早的電能表(也稱電表)是1881年根據電解原理製成的,盡管這種電能表每隻重達幾十公斤,十分笨重,又無精度的保證,但是,當時仍然被作為科技界的一項重大發明受到人們的重視和贊揚,並很快地在工程上採用了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1888年,交流電的發現和應用,又向電能表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經過科學家的努力,感應式電能表誕生了。由於感應式電能表具有結構簡單、操作安全、價廉、耐用、又便於維修和批量生產等一系列優點,所以發展很快。
我國交流感應式電能表是在20世紀50年代從仿製外國電能表開始生產,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國的電能表的製造已具備相當的水平和規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對交流感應式電能表過負荷能力、使用壽命的要求。我國在80-90年代開始了對長壽命電能表、機電一體化電能表(半電子式電能表)、全電子式電能表、多功能全電子式電能表、預付費電能表、復費率電能表、最大需量表、損耗電能表等的研製生產,2000年以後這些半智能式電能表被廣泛應用於家庭用電、商業用電等方面。
2009年,英國政府首次將研究生產的第一批具有網路通信功能的電表應用到家庭用電上後,中國國家電網隨即在國內提出「智能電表」的概念:國家電網公司下屬26個網省公司,在2009年下半年的時候,集中制定了統一的技術標准,這時正好處在國家電網公司要建成智能電網的大環境下,因此把今後所要采購的電能表統一稱為智能電表,當時最主要的還是要解決階梯電價和遠程抄表的問題,當然還有一些功能要等到以後拓展。其實,智能電表所具備的功能在原來的半智能化式電能表上已經有所體現,無非是國家電網再給電表配上網路通信與光電通信的功能,以行業標準的形式發。

Ⅱ 求電吹風的發展史

理發工具。主要用於頭發的乾燥和整形,但也可供實驗室、理療室及工業生產、美工等方面作局部乾燥、加熱和理療之用。根據它所使用的電動機類型,可分為交流串激式、交流罩極式和直流永磁式。串激式電吹風的優點是啟動轉矩大,轉速高,適合製造大功率的電吹風;缺點是噪音大,換向器對電信設備有一定的干擾。罩極式電吹風的優點是噪音小,壽命長,對電信設備不會造成干擾;缺點是轉速低,啟動性能差,重量大。永磁式電吹風的優點是重量輕,轉速高,製造工藝簡單,造價低,物美價廉。
Alexandre F. Godefroy於1890年受啟發於吸塵器發明的第一個吹風機,這是吹風機的第一個原型。 Alexandre發明的這個吹風機被首先用於法國的理發店裡,因為不方便移動,體型很大,並非當今手持式這么輕便,所以一直沒有得到推廣。之後的30年裡,美國拉辛通用汽車公司和漢密爾頓海灘股份有限公司改進了吹風機,已經可以手持了,但卻仍然很重,這種現狀在未來十年內沒有改善,吹風機的平均重量大概是2磅左右,依然是很難使用,甚至有機體過熱或者漏電的案例。這時期的平均功率只有100瓦所以要花很長時間弄乾濕頭發(而如今的電吹風的平均功率是2000W).20世紀20年代之後,電吹風的發展集中在如何提高瓦數,減小表面積及其材質改變。實際上,自吹風機出世到那個時期,其機械構造並沒有得到具有意義的改變。這時期其中最重要的改變大概就是電吹風的部分材料被塑料代替,所以較之前比較輕了。上世紀六十年代,電吹風開始風行,這是得益於其馬達和塑料部分的改進。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變化是1954年GCE改變了其原有的設計,將馬達安入了其外殼之內。當然,使用安全的問題仍然有待解決,特別是美國消費產品安全委員會在上世紀70年代的指導方針強調,為了滿足民眾需求,廠家所生產的電吹風必須要被認為是安全的之後才可以量產。自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消費產品安全委員會根據美國法律機構授權,對廠家提出了吹風機必須要接地的強制性要求,這樣,使用者就不會因為潮濕使用時觸電身亡。2000年,在美國因使用電吹風觸電身亡的案例只有4例 ,相較於上世紀中一年幾百個案例,已經是翻天覆地的改變了。
電吹風的規格大小,主要按電功率劃分,常用的規格有250瓦、350瓦、450瓦、550 瓦、850瓦、1000瓦,1200瓦等。電吹風雖然在型式、款式和大小上有很大差別,但它們的內在結構大體相同,主要由電動機和它的驅動風葉、發熱元件及電器控制開關件三大部分組成。電動機、風葉和外殼結構件結合起來,便形成一部微型的吹風機。
電吹風直接靠電動機驅動轉子帶動風葉旋轉。當風葉旋轉時,空氣從進風口吸入,由此形成的離心氣流再由風筒前嘴吹出。空氣通過時,若裝在風嘴中的發熱支架上的電熱絲已通電變熱,則吹出的是熱風;若選擇開關不使發熱絲通電發熱,則吹出的是冷風。電吹風就是以此來實現烘乾和整形的目的。
電吹風手柄上的選擇開關一般分為三檔,即關閉檔、冷風檔、熱風檔,並附有顏色為白、藍、紅的指示牌。有些電吹風的手柄上還裝有電機調速開關,供選擇風量的大小及熱風溫度高低時使用。各類電吹風的外殼後面或側面,都設有可旋轉的圓形調風罩,旋動該罩調節進風口的截面大小,就可以調節輸送的風速及熱風的溫度。

Ⅲ 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經歷了哪幾大歷程並簡述每個歷程的目的和意義

(1)由題知,Q放抄=mq=2.4×107J, ∴需要完全襲燃燒煤的質量: m=Q放 q =2.4×107J 3×107J/kg =0.8kg.(2)使用太陽能路燈的有用能量: W電=Pt=40W×60×3600s=8.64×106J,太陽能電池板接收的太陽能(總能量): W總=2.4×107J,該太陽能路燈的能量轉化效率: η=W電 W總 ×100%=8.64×106J 2.4×107J ×100%=36%.答:(1)這些能量相當於0.8千克煤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2)此太陽能電池板的能量轉化效率為36%.

Ⅳ 歷史上人類最大的進步,電能的出現改變了世界

蒸汽推動技術很早就被人發現,只不過沒有人發現它的利用價值.當人們發現了它的價專值那麼技術屬一下就被推動加快了很多.可以算做革命.電的出現也不是偶然的.如果人們停止於愚昧的封建社會,西方當時也是封建社會.人們一時看不出電的實際作用,比如推動力,比如電話電視的信號傳輸,那麼,他們就會認為那是沒用的,也不會加以注意,直到科技水平和社會發生了一些變革,革命後,人們突然需要更強勁的,非生物產生的動力的時候,人們就發現了電.而這些進程是根據社會發展而發展的,你說的如果沒有發明,沒有發現,是不可能出現的,它們必定會被發現,發明的.就象戰爭是人類必然要經過的,而戰爭催化核技術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核時代,那麼下一個時代是什麼時代呢?那就要看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了!

Ⅳ 物理學發展史

初中物理中出現的物理學家 1、法拉第(英國)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1831年),實現了磁生電. 3、歐姆(德國)定律的內容是:一段導體中的電流與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這段導體的電阻成反比.公式是:I=U/R. 4、焦耳(英國)定律的內容是:通電導體放出的熱量與通過導體的電流的平方、導體電阻、通電時間成正比.公式是:Q=I2Rt. 5、電量、電流、電壓、電阻、電功率的單位分別是庫侖、安培、伏特、歐姆、瓦特. 6、發現了地球磁偏角的中國人是:沈括. 7、真空中的光速是物體運動的極限速度是愛因斯坦提出的. 8、中國的墨翟首先進行了小孔成象的研究. 9、牛頓(英國)的貢獻是:創立了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10、伽利略(義大利)率先進行了物體不受力運動問題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一切運動著的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它的速度保持不變,並一直運動下去. 11、義大利的托里拆利首先測定了大氣壓的值為1.013×103帕. 12、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是:浸在液體里的物體受到液體豎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排開液體受到的重力.公式是:F浮=G排. 13、迪卡爾(法國)研究了物體不受其他物體的作用,它的運動就不會改變運動方向. 14、力、壓強、功率、功、能、頻率的單位分別是牛頓、帕斯卡、瓦特、焦耳、焦耳、赫茲. 15、瑞典的攝爾修斯制定了攝氏溫標. 16、熱力學溫標的創始人是英國的開爾文. 17、攝氏溫度、熱力學溫度、熱量的單位分別是攝氏度、開爾文、焦耳.

Ⅵ 電能前世今生與未來

太古宙(Archean)是最古老的地史時期。從生物界看,這是原始生命出現及生物演化的初級階段,當時只有數量不多的原核生物,他們只留下了極少的化石記錄。從非生物界看,太古宙是一個地殼薄、地熱梯度陡、火山—岩漿活動強烈而頻繁、岩層普遍遭受變形與變質、大氣圈與水圈都缺少自由氧、形成一系列特殊沉積物的時期;也是一個硅鋁質地殼形成並不斷增長的時期,又是一個重要的成礦時期。
元古宙(Proterozoic)初期地表已出現了一些范圍較廣、厚度較大、相對穩定的大陸板塊。因此,在岩石圈構造方面元古代比太古代顯示了較為穩定的特點。早元古代晚期的大氣圈已含有自由氧,而且隨著植物的日益繁盛與光合作用的不斷加強,大氣圈的含氧量繼續增加。元古代的中晚期藻類植物已十分繁盛,明顯區別於太古代。
震旦紀(Sinian period)是元古代最後期一個獨特的地史階段。從生物的進化看,震旦系因含有無硬殼的後生動物化石,而與不含可靠動物化石的元古界有了重要的區別;但與富含具有殼體的動物化石的寒武紀相比,震旦系所含的化石不僅種類單調、數量很少而且分布十分有限。因此,還不能利用其中的動物化石進行有效的生物地層工作。震旦紀生物界最突出的特徵是後期出現了種類較多的無硬殼後生動物,末期又出現少量小型具有殼體的動物。高級藻類進一步繁盛,微體古植物出現了一些新類型,疊層石在震旦紀早期趨於繁盛,後期數量和種類都突然下降。再從岩石圈的構造狀況來看,震旦紀時地表上已經出現幾個大型的、相對穩定的大陸板塊,之上已經是典型的蓋層沉積,與古生界相似。因此,震旦紀可以被認為是元古代與古生代之間的一個過渡階段。

地球紀年表 古生代開始:

1 前寒武紀
2 寒武紀
3 奧陶紀
4 志留紀
5 泥盆紀
6 石炭紀早期
7 石炭紀晚期
8 二疊紀
9 三疊紀
10 侏羅紀
11 侏羅紀晚期
12 白堊紀
13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
14 始新世
15 中新世
16 冰川時代晚期
17 現代世界
18 未來世界
19 1.5億年後
20 2.5億年後

前寒武紀
前寒武紀晚期超大陸和「冰室」世界(距今6億5千萬年前)

形成於11億年前的羅迪尼亞超大陸這時開始分裂。前寒武紀晚期的世界與現在的氣候十分相近,是一個「冰室」世界。

羅迪尼亞大約在7.5億年前分裂成兩半,形成了古大洋(Panthalassic Ocean)。

寒武紀
寒武紀:古生代的開始(距今5億1,400萬年前)

具有硬殼的生物在寒武紀第一次大量出現。諸大陸為淺海所泛濫。超大陸岡瓦那開始在南極附近形成。

巨神海(Iapetus Ocean)在勞倫西亞(Laurentia,北美)、波羅地(Baltica,北歐)和西伯利亞(Siberia)這幾個古大陸之間擴張。

奧陶紀
古海洋隔開諸大陸(距今4億5,800萬年前)

奧陶紀時,古海洋分隔開勞倫西亞、波羅地、西伯利亞和岡瓦那大陸。奧陶紀末期是地球歷史上最寒冷的時期之一。岡瓦那大陸的南方完全為冰所覆蓋。

巨神海(Iapetus Ocean)隔開了波羅地和西伯利亞大陸,古地中海(Paleo-Teyhys Ocean)分隔開岡瓦那大陸、波羅地和西伯利亞大陸,古大洋(Panthalassic Ocean)則覆蓋了北半球的大部分。

志留紀
古生代海洋閉合,諸大陸開始碰撞(距今4億2,500萬年前)

勞倫西亞與波羅地大陸的碰撞閉合了巨神海的北面,並形成了「老紅砂岩」(Old Red Sandstone)大陸。珊瑚礁擴張,陸生植物開始覆蓋荒蕪的大陸。

大陸碰撞導致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的加里東山脈(Caledonide Mts.)的形成,以及大不列顛北部、格陵蘭和北美東海岸的阿帕拉契山脈(Appalachian Mts.)的形成。

泥盆紀
泥盆紀:魚類的時代(距今3億9千萬年前)

泥盆紀時,古生代早期海洋閉合,形成「前盤古(pre-Pangea)」大陸。淡水魚類從南半球遷徙至北美和歐洲。森林首次在赤道附近的古加拿大生長。

植物大量生長,形成了今天加拿大北部、格陵蘭北部和斯堪的納維亞的煤炭。

石炭紀早期
石炭紀早期盤古大陸開始形成(距今3億5,600萬年前)

石炭紀早期,歐美大陸(Euramerica)和岡瓦那大陸間的古生代海洋閉合,形成阿帕拉契山脈(Appalachian Mts.)和維利斯堪山脈(Variscan Mts.)。南極開始形成冰帽,同時四足脊椎動物在赤道附近的煤炭沼澤開始發展。

石炭紀晚期
石炭紀晚期:巨大煤炭沼澤的時代(距今3億600萬年前)

石炭紀晚期,由北美及歐洲組成的大陸與南方的岡瓦那大陸碰撞,形成了盤古大陸(Pangea)的西半部分。南半球大部分被冰所覆蓋,而巨大的煤炭沼澤則沿著赤道形成。

以赤道為中心,盤古大陸從南極延伸至北極,並將古地中海(Paleo-Tethys Ocean)與古大洋(panthalassic)分隔在東、西兩側。

二疊紀
二疊紀末期:自古至今最大的滅絕(距今2億5,500萬年前)

二疊紀時,巨大的沙漠覆蓋了西盤古大陸。同時爬行動物擴散到整個超大陸。99%的生物在滅絕事件中消失,標志著古生代的終結。

三疊紀
三疊紀末期,盤古大陸形成(距今2億3,700萬年前)

形成於三疊紀的盤古超大陸使陸生動物可以從南極遷徙到北極。在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之後,生命開始重新多樣化。同時,暖水生物群落擴散到整個古地中海(Tethys Ocean)。

侏羅紀
侏羅紀早期:恐龍遍布盤古大陸(距今1億9,500萬年前)

侏羅紀早期,中南亞開始形成。寬廣的古地中海將北方大陸與岡瓦那大陸分隔開。盡管盤古大陸依然完整,不過可以聽到大陸開始分裂的隆隆聲。

侏羅紀晚期
盤古大陸開始分裂(距今1億5,200萬年前)

侏羅紀中期,盤古大陸開始分裂。侏羅紀晚期,中大西洋是將非洲與北美東部隔開的狹窄海洋。東岡瓦那大陸開始與西岡瓦那大陸分離。

白堊紀
新的大洋張開(距今9,400萬年前)

白堊紀時南大西洋張開。印度從馬達加斯加分離,加速向北對著歐亞大陸撞去。值得注意的是,北美仍與歐洲相連,澳大利亞仍然是南極洲的一部分。

白堊紀時全球的氣候比現在要溫暖。恐龍與棕櫚樹出現在現在的北極圈,南極洲以及澳洲南部。雖然白堊紀早期的極區可能會有一些冰帽存在,但是整個中生代都沒有任何大規模的冰帽出現過。

白堊紀是海盆迅速張裂的時期。中洋脊迅速擴張導致了海平面的上升。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
恐龍時代的終結(距今6,600萬年前)

希克蘇魯伯(Chicxulub)撞擊地球。這個直徑16千米的彗星的撞擊導致了全球氣候變化,恐龍和許多其他種類的生物因此而滅絕。白堊紀晚期,海洋繼續拓寬,印度接近亞洲南緣。

始新世
新生代早期:印度開始撞擊亞洲(距今5,020萬年前)

5千萬至5千5百萬年前,印度開始撞擊亞洲,形成了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原本與南極洲相連的澳洲,此時也開始迅速向北移動。

中新世
世界顯出現代構造(距今1,400萬年前)

2千萬年前,南極洲被冰雪所覆蓋,同時北方各個大陸迅速冷卻。世界看起來和現代相似,不過請注意佛羅里達和亞洲的一部分仍然在海洋之下。

冰川時代晚期
過去3千萬年來地球進入冰室氣候(距今18,000年前)

當地球處於「冰室」氣候時,兩極皆被冰雪覆蓋。極區冰蓋因為地球軌道變化(米蘭柯維奇旋迴Milankovitch Cycle)而擴張。最後一次極區冰蓋擴張發生在18,000年前。

現代世界
現今世界有定義明確的氣候帶

我們進入了大陸碰撞的新階段,這最終會在未來形成新的盤古超大陸。全球氣候在變暖,因為我們正在脫離冰川時代,同時也因為我們向大氣層中排放溫室氣體。

未來世界
這可能是地球5千萬年後的樣子(距今5千萬年後)

如果今天的板塊繼續運動,大西洋將會拓寬,非洲會與歐洲碰撞,並使地中海閉合,澳洲將會與東南亞碰撞,加利福尼亞將向北滑移到阿拉斯加海岸之上。

1.5億年後
大西洋開始閉合(距今1億5千萬年後)

沿著北美和南美東海岸將產生新的潛沒帶,這將消耗掉分開北美和非洲的海底。距今1億年後大西洋中脊將潛沒,各個大陸將逐漸靠攏。

2.5億年後
終極盤古大陸將在2億5年萬年後形成(距今2億5千萬年後)

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的海底將會潛沒在北美和南美之下,結果產生第二個盤古大陸——「終極盤古大陸」。這個超大陸中央會陷下一個小洋盆。

累死我了 樓下別抄襲!!!!!!!!!!!

Ⅶ 關於「電壓」一詞誕生的歷史

看看這篇文章,老師在教學中怎樣認為的,也許對你有幫助

http://kx.pyjy.net/source/czwl/DIANYA/293_SR.asp

從能觀點進行《電壓》的教學

傳統的教法及現行教材中的課文都是以水壓作類比來講授電壓的概念,嚴格地說這種比喻是很不確切的。因為,電壓是電勢之差,水壓是壓強之差,因而電勢和壓強是兩個質不同、並且不能類比的概念。這種比喻不但沒有揭示電壓的本質屬性,反而會使學生對電壓的概念產生誤解,給今後的學習造成一定障礙。同時,電壓的概念對初中學生來說本來就比較抽象,沒有「電場、電勢」等電學知識作為基礎,就難於教學,學生也難於理解。這是多年來造成教學困難的根本原因之一。

另外,現行教材中先用電功來規定電壓的單位,爾後又利用電壓來計算電功,這是違反邏輯的。給概念下定義不應當同語反復,就是說,下定義的概念不應該直接或間接包括被定義的概念。

鑒於以上兩個原因,在初中電學教學中,有的物理教師主張先講授電功率、電功的概念,而後講授電壓的概念,把電功概念作電壓概念的基礎,以圖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但是,學生們都有依照課本挨章逐節學習的習慣,對將教材顛三倒四的教學方法,普遍感到意外而茫然,課堂教學效果自然很不理想。

大家知道,教學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從已知到未知,由簡單到復雜。在學習《電壓》之前,初三學生已經建立了力、功、能等物理學中的核心概念,並掌握了力與運動、功和能的關系,還學習了物質的電結構、電流、電路、電源等基礎知識。這些物理知識為學生建立電壓的概念奠定了足夠而可靠的理論基礎。因而,物理教師(或者說教材中的課文)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已具備的力學、熱學和《簡單的電現象》這些現成的物理知識作基礎,從電荷的運動及電荷間力的作用規律入手,結合能量的觀點來講授《電壓》。這樣,學生就可以「溫故而知新」,充分利用已經掌握的物理知識來吸收和消化深奧而抽象的電壓概念;現行教材中所存在的矛盾和傳統教法所遇到的困難就會迎刃而解;《電壓》的課堂教學就會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Ⅷ 直流電和交流電的發展史,以及有什麼「優點」和「缺點」

高壓直流輸電方式與高壓交流輸電方式相比,有明顯的優越性.歷史上僅僅由於技術的原因,才使得交流輸電代替了直流輸電.下面先就交流電和直流電的主要優缺點作出比較,從而說明它們各自在應用中的價值. 交流電的優點主要表現在發電和配電方面:利用建立在電磁感應原理基礎上的交流發電機可以很經濟方便地把機械能(水流能、風能……)、化學能(石油、天然氣……)等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電能;交流電源和交流變電站與同功率的直流電源和直流換流站相比,造價大為低廉;交流電可以方便地通過變壓器升壓和降壓,這給配送電能帶來極大的方便.這是交流電與直流電相比所具有的獨特優勢.直流電的優點主要在輸電方面: ①輸送相同功率時,直流輸電所用線材僅為交流輸電的2/3~l/2 直流輸電採用兩線制,以大地或海水作回線,與採用三線制三相交流輸電相比,在輸電線載面積相同和電流密度相同的條件下,即使不考慮趨膚效應,也可以輸送相同的電功率,而輸電線和絕緣材料可節約1/3.如果考慮到趨膚效應和各種損耗(絕緣材料的介質損耗、磁感應的渦流損耗、架空線的電暈損耗等),輸送同樣功率交流電所用導線截面積大於或等於直流輸電所用導線的截面積的1.33倍.因此,直流輸電所用的線材幾乎只有交流輸電的一半.同時,直流輸電桿塔結構也比同容量的三相交流輸電簡單,線路走廊佔地面積也少. ②在電纜輸電線路中,直流輸電沒有電容電流產生,而交流輸電線路存在電容電流,引起損耗. 在一些特殊場合,必須用電纜輸電.例如高壓輸電線經過大城市時,採用地下電纜;輸電線經過海峽時,要用海底電纜.由於電纜芯線與大地之間構成同軸電容器,在交流高壓輸線路中,空載電容電流極為可觀.一條200kV的電纜,每千米的電容約為0.2μF,每千米需供給充電功率約3×103kw,在每千米輸電線路上,每年就要耗電2.6×107kw·h.而在直流輸電中,由於電壓波動很小,基本上沒有電容電流加在電纜上. ③直流輸電時,其兩側交流系統不需同步運行,而交流輸電必須同步運行.交流遠距離輸電時,電流的相位在交流輸電系統的兩端會產生顯著的相位差;並網的各系統交流電的頻率雖然規定統一為50HZ,但實際上常產生波動.這兩種因素引起交流系統不能同步運行,需要用復雜龐大的補償系統和綜合性很強的技術加以調整,否則就可能在設備中形成強大的循環電流損壞設備,或造成不同步運行的停電事故.在技術不發達的國家裡,交流輸電距離一般不超過300km而直流輸電線路互連時,它兩端的交流電網可以用各自的頻率和相位運行,不需進行同步調整. ④直流輸電發生故障的損失比交流輸電小.兩個交流系統若用交流線路互連,則當一側系統發生短路時,另一側要向故障一側輸送短路電流.因此使兩側系統原有開關切斷短路電流的能力受到威脅,需要更換開關.而直流輸電中,由於採用可控硅裝置,電路功率能迅速、方便地進行調節,直流輸電線路上基本上不向發生短路的交流系統輸送短路電流,故障側交流系統的短路電流與沒有互連時一樣.因此不必更換兩側原有開關及載流設備. 在直流輸電線路中,各級是獨立調節和工作的,彼此沒有影響.所以,當一極發生故障時,只需停運故障極,另一極仍可輸送不少於一半功率的電能.但在交流輸電線路中,任一相發生永久性故障,必須全線停電.===另外提醒一下:在直流輸電系統中,只有輸電環節是直流電,發電系統和用電系統仍然是交流電. "交流電"與"直流電"之爭
在物理學中電學發展史上,曾經有過一場關於使用"交流電"還是使用"直流電"的激烈的爭論.提倡使用"直流電"的代表人物則是大名鼎鼎的發明家愛迪生;主張改用"交流電"的代表人物則是比愛迪生小9歲的後起之秀特斯拉。 發電機發明以後,電能就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起初是採用"直流電"的方式輸電和供電,由於輸電的電壓較低,所以在輸電線路上的熱損失就較大,因此每一平方英裏的地區就需要一個單獨的直流發電機供電,而且還要用大量較粗的銅線.為了解決上述的缺點,特斯拉發明了以交流發電機供電的"交流多相電力傳輸系統",由於使用變壓器以高電壓、低電流的方式輸電,就大大地降低了輸電線路上的熱損失,實現了遠距離輸電,從而不需要大量分散的單機供電,輸電導線的載面也大大地減小了。 從科學和實用的角度來看,使用"交流電"顯然比使用"直流電"優越,可以大幅度地降低供電的成本.因此,特斯拉的發明得到了一位富有的發明家兼金融家威斯丁豪斯的支持,付給了特斯拉100萬美元的專利費,為研製開發提供了資金,開設了"特斯拉電氣公司".但是多年來愛迪生的公司一直是投資開發直流供電系統的,不甘心就此讓位給交流供電系統,於是與特斯拉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競爭.但是,愛迪生所採用的競爭方式是不科學的,他和他的支持者們誣蔑說:"使用交流電比直流電危險得多".為了證明使用交流電的安全性,特斯拉專門舉行了記者招待會,他讓交流電從"特斯拉線圈"通過他的身體點亮了燈,記者們看得入了迷.紛紛承認了交流供電的優越性.最終這場競爭以特斯拉的勝利而結束.從此"交流供電系統"廣為社會採用。

閱讀全文

與電功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