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上有叫席清林的嗎
歷史上沒有叫席清林的名人。歷史上席姓名人有以下幾個:
席師
傳說上古帝王唐堯帝時,有老翁席氏作擊壤歌,堯帝對他十分尊敬,封他為「席師」。他的子孫後代就以「席師」中的「席」為姓。
席豫
字建侯。詩人,唐朝時期襄陽人,後來遷徙到河南。科舉中中了進士,作了功員外郎,後來做了鄭州刺史。天寶年間擔任禮部尚書的職位,後來被封為襄陽縣子。席豫清心寡慾,作官的時候不為貴權所改變自己的原則。性格謹慎善良。皇帝在元閣吟詩,大臣們都來附和,皇帝因為席豫的詩對的最為工整,所以把他稱為詩人冕冠。在他逝世以後,給他的謚號為文。
席旦
字晉仲,詩人,宋朝河南人,七歲能作詩,元豐年間中進士,他曾上書談論當時時局,並對戰守提出實際可行計劃,神宗看了以後,認為切中時弊,採納了他的意見,從此一帆風順,官做到吏部侍郎,顯謨閣直學士,曾先後兩度任成都知府,頗有政聲,加升述古殿大學士。 席旦:字晉仲,宋朝河南人,七歲能作詩,元豐年間中進士,他曾上書談論當時時局,並對戰守提出實際可行計劃,神宗看了以後,認為切中時弊,採納了他的意見,從此一帆風順,官做到吏部侍郎,顯謨閣直學士,曾先後兩度任成都知府,頗有政聲,加升述古殿大學士。
席書
席書(1461—1527),字文同,號元山。明代四川省遂寧縣吉祥席家溝(今屬蓬溪縣)人。[2] 明弘治元年三年(1490)中進士。弘治五年(1492),任山東郯縣知縣。郯縣地廣人稀,旱澇不斷,民多困苦。席書到任後,安撫百姓,開發農田,大興水利,興教化,辦學校,育人才,數年後成效顯著。郯地人民以「前有席(書),後有唐」諺語贊揚席書,並為其立祠樹碑紀念。弘治十六年(1503),雲南發生嚴重地震,朝廷命侍郎樊瑩視察,瑩視察後上表請罷免雲南監司以下官員三百餘人。席書此時已移戶部,進員外郎,他對樊瑩所奏特持異議,上書申說弊政當除,責在朝廷,不在雲南地方官吏。災異的警報從雲南傳來,想以遠方外吏承擔責任,不揭發皇親國戚大臣,這是舍本而治末。席書乃請孝宗革除弊政。席書所奏雖未得孝宗採用,但可看出他的真知灼見。武宗繼位後,席書任貴州提學副使。此時,王守仁因得罪宦官劉瑾,被謫龍場驛丞。龍場萬山叢薄,苗、獠少數民族雜居,文化不發達。席書延請王守仁施教。守仁因俗化異,士人甚喜,始知教育之重要。寧王朱宸壕反叛,席書時任福建左布政使,急募兵二萬討伐,兵至而亂平。不久,席書任都察院右副都尉使,巡撫湖廣。他察知宦官李鎮、張璁借進貢及御鹽名斂財十餘萬兩白銀,乃上表揭發李、張二人之罪,受到兵部尚書伍文定等的贊譽。嘉靖元年(1522),席書改任南京兵部右侍郎。時值長江南北大飢,他奉旨賑濟,令州縣十里設一廠,煮粥施捨以救。嘉靖三年(1524),席書任禮部尚書,上表獻新政十二事,嘉靖帝一一照準,令詔天下執行。此時,大同軍變,巡撫張文錦被殺,總兵江桓印信被毀,從獄中放出原大同軍統帥朱振代替江桓任。嘉靖同意任命朱振,並宣諭禮部鑄制新印。席書堅持不可,認為大同軍隊不順從朝廷,應興師問罪,不宜鑄新印以滋長其罪行。由此,席書乃與當政者相忤。他力薦楊一清、王守仁入閣,且進奏說:「今諸大臣皆中材,不足與他們共謀天下大事;定亂濟時,非守仁不可」。嘉靖當時未採納,但以後,王守仁、楊一清皆為朝中重臣。嘉靖四年(1525),光祿寺丞何淵請建世室,祀武宗於太廟,嘉靖命禮官集議。席書三次上表切諫。五年秋,章聖皇太後(嘉靖之母)將謁世廟,席書又上表進言。受嘉靖賞識重用,倚為親臣,加太子太保,不久進少保。但因疾不能視事,屢次上表請求休養,並推舉羅欽順代自己,嘉靖總是慰留不允。嘉靖六年(1527)二月,席書病情加重,乞休益力,嘉靖帝詔加武英殿大學士,賜第京師,支俸如故。但剛剛聽到詔令,席書就病重而逝,終年66歲。贈太傅,謚文襄。祀賢祠。《明史》卷197有《席書傳》。著作有《漕船志》、《春秋論》、《大禮集議》、《救荒策文集》、《為陸象山鳴冤錄》、《元山文集》等。席書是中華席姓中唯一一位擔任過宰相職務的人,其家族系人才輩出,其弟席春,字仁同,號虛山,進士,任吏部侍郎;弟席彖,字材同,號梅山,進士,任司諫,皆以進士為明名臣,世稱「三鳳」,並以為里名。孫席上珍,亦進士。故有「兄弟進士」、「祖孫進士」之稱。 文史專家胡傳淮編著的《明代蜀中望族:蓬溪席家》一書,對席書及其家族有全面介紹。
席上珍
雲南省姚安人,崇禎中,舉於鄉。磊落尚節義,聞孫可望、李定國等入雲南,與姚州知州何思、大姚舉人金世鼎據姚安城拒守。可望遣張虎攻陷之,世鼎自殺,上珍、思被執至昆明。可望呵之,上珍厲聲曰:「我大明忠臣,肯為若屈耶!」可望怒,命引出斬之,大罵不絕,遂磔於市。思亦不屈死。
席寶田
清朝時期湖南東安人。咸豐年間在家鄉舉辦團練,想以此對付太平軍。咸豐九年的時候在湖南與石達開的部隊作戰,解除了清軍的寶慶之圍,被擢升為知府 。次年,奉湖南巡撫駝秉章的命令,招募了幾千人,命名為精毅應,很快在桂陽等地阻擊廣東的天地會軍。同治三年湘軍攻佔天京以後,他率領軍隊在江西石城楊家牌擊敗太平軍余部,俘虜了天王洪天貴福和干王洪仁軒等。同治六年,他又率領湘軍進入貴州進攻苗民軍。同治八年在黃飄戰役中被擊敗。同治九年,他的部將佔領苗民軍的根據地台拱,十年又攻佔了凱里。他率領了五年軍隊,平定了方圓千餘里的苗疆。被升遷為布政使,贈太子少保。
席佩蘭
清朝女詩人,名蕊珠,字月襟、韻芬、道華、浣雲。因善畫蘭,自號佩蘭。清代詩人孫原湘妻。早歲工詩,為著名詩人袁枚女弟子中詩才最傑出者。詩清新秀雋,富於想像。袁枚稱其詩「字字出於性靈,不拾古人牙慧,而能天機清妙,音節琮琤」。著有《長真閣詩稿》、《傍杏樓調琴草》等。
B. 席位的起源席和位何時開始聯用
【座次】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左遷」即表示貶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古代建築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後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活動是南向為尊。皇帝聚會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鴻門宴》中有這樣幾句:「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項王座次最尊,張良座次最卑。
古代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講禮儀,循禮法,崇禮教,重禮信,守禮儀,是中國人數千年的傳統。「不學禮,無以立」,禮的核心是人的社會行為規范,是中國民眾已經習慣和風俗化了的社會性行為准則、道德尺度與各種禮節。所謂「禮節民心,讓則不爭」;「衣食既足,禮讓以興」,禮就是個人利慾心的節制和人群利益的調度。講禮,就是要謙恭退讓,「禮」與「讓」往往相連,這就是「禮讓」一詞的由來和義釋。
中國最早的禮和最普泛、最重要的禮,可以說就是食禮,「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用食來敬神,表明「禮」是極隆重的事,並且是起源很早的。禮是以個人的文化學識與心性修養為基礎的。檢驗一個人修養的最好場合,莫過於集群宴會了。因此,「子能食食,教以右手」(《禮記·內則》),家庭啟蒙禮教的第一課便是食禮。而中國宴會繁縟食禮的基礎儀程和中心環節,即是宴席上的座次之禮——「安席」。史載,漢高祖劉邦的發跡就緣於他於沛縣令的「重客」群豪宴會上旁若無人「坐上坐」。當時還是「席地而坐」,「上坐」,乃宴席的「尊位所在」,亦即「席端」。這種宴席上的「上坐」,因坐制的飲食基礎器具、幾案、餐桌椅形制的歷史演變而有時代的不同。兩漢以前,「席南向北向,以西方為上」,即以面朝東坐為上。《史記·項羽本紀》中鴻門宴會的座次是一規范:「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坐」,此即顧炎武所謂:「古人之坐,以東向為尊。」著是指的「室」內設宴的座禮。而在位於宮室主要建築物前部中央坐北朝南的「堂」上,則是以南向為最尊,次為西向,再次為東向。隋唐以後,開始了由坐床向垂足高坐起居方式的轉變,方型、矩型諸種形制餐桌均以齊備,座次利益也因之有新的改變。方桌以邊長92.5厘米、高87.5厘米的「八仙桌」為代表,貴客專桌,等而下之可2人、3人、4人、6人或8人一桌。除專桌以外,兩人以上者,一般為1:1主陪客制。圓桌是應聚宴人多和席面大的要求之運而生的。最初也讓用慣了方桌的人們頗不順應,正如袁枚《園幾》詩所說:「讓處不知誰首席,坐時只覺可添賓。」
圓桌成清中葉後飯店酒樓流行的餐台式樣,今日家庭中亦普遍使用,尤為今日餐飲業及機關企業食堂的會宴用桌面。其座次一般是依餐廳或室的方位與裝飾設計風格而定,或取向門、朝陽,或依廳室設計裝飾風格所體現出的重心與突出位置設首位。通常服務員擺台時以口布折疊成花、鳥等造型,首位造型會非常醒目,使人一望而知。而隆重的大型宴會則往往在各餐台座位前預先擺放座位卡(席簽),所發請柬上則標明與宴者的台號。這樣或由司儀導入,或持柬按圖索驥、對號入座,自然不易出錯。
就一張餐台的具體座位來說,目前中餐通行的規范是:主人座於上方的正中,主賓在其右,副主賓居其左,其他與宴者依次按從右至左、從上向下排列,如圖一示:
圖一 1
2 3 1.第一主人 3.夫人或副主賓
7 8 2.主賓 4.第二主人
9 10 5、6.副主賓 7-10.陪同等
6 5
4
門
台灣等省區的流行模式則如圖二、圖三所示:
圖二(單一主人)
1
2 3 1.主賓
4 5 2-11.賓客依次排列
12.主人
6 7
8 9
10 11
12
門
圖三(男女主人)
1
3 2 1.主賓
5 4 2-10.賓客依次排列
7 6 11.男主人
9 8 12.女主人
11 10
12
門
宴席位次的設定,既屬約定俗成,故其時空差異性較大,而依我國時下理念習尚,則首論職務尊卑,次敘年齒,後及性別(先女後男),以示重女觀念)。當然,這都是首席座位確定之後始循行的一般模式。
C. 中國酒席文化歷史
我家族是做上門包辦酒席這一行的,做了有十幾年了,大家可以交流一下,本地鄉村的習俗文化都瞭然於心。大家可以交流一下,大家交換個聯系方式吧。廣州勇記喜宴服務中心。
D. 竹椅歷史文化在什麼朝代
古人 舒州竹席,潛山古曰:舒國、舒州。因地得名而稱之為舒席。舒席古時叫簟,唐李賀詩贊:「稍和竹簟寒」,「織可乘香汗」。白居易亦有詩雲:「日高猶掩水窗眠,枕簟清涼八月天」由此可見,舒州竹席在唐代就很有名氣了。到了明、清時代,舒州竹席更是名震中外,遠銷港、澳、日本、泰國、菲律賓、緬甸、新加坡等許多國家和地區。1958年曾把編有天安門和雙獅搶球圖案的竹席送到北京展出,受到人們很高的評價。說它細如綢毯,涼如冰,圖案精美,工藝超群。舒州竹席細、薄、柔滑、堅韌耐磨、不生蛀蟲、容易折疊。共分三大類:一是工藝舒席,二是精製睡席,三是普通睡席。其原料大都選用水竹,經過剔除鳳頭、羅尾、爆節、傷痕、雜枝,然後經過剖、刮、煮、曬、選、編等工序方才成席。其中工藝竹席、精製竹席要求更為嚴格,不僅要選用小葉臘竹為原料,還要剖成薄如牛皮紙的細篾片,然後用青、黃二色柔軟如絲的篾片,編製成具有細、柔、光、滑等特點的童席、枕席、屏風、壁幛等十幾種高級竹席製品。潛山,還有大量的竹器可供友人選購。這些竹器大到竹床、竹桌、竹椅、竹籃,小到筆筒、煙盒,還有用篾絲編制的花籃、果籃、花瓶等等這些竹製品。構思新穎,工藝精巧,深得人們贊賞。
E. 席姓歷史來源
席姓
歷史來源
「席」源出:
1、席師的後代。根據《萬姓宗譜》的記載,堯為部落首領的時候,遇到一個自稱為席氏的老翁,擊壤(古代一種投擲的游戲)而歌。堯聽了以後很佩服,於是拜他為師。席師就是席氏的始祖。
2、從籍姓改過來。春秋的時候,晉國有大夫籍談,因為他負責管理晉國的典籍,所以便以籍作為自己的姓氏。他的第十三代後人,是秦末項羽的後代,叫做籍鑲,項羽名籍,籍鑲為了避項羽的諱,於是將籍改為席,他的後人也跟著改成了席姓。後來項羽戰敗自殺,籍氏不用改姓避諱了,於是有一部分恢復了族姓,有一部分卻沿襲了席姓,形成了席姓的一支。
遷徙分布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這一首著名的「擊壤歌」,對於每一個中國人,都是耳熟能詳,琅琅上口。「擊壤歌」與另一首「康衢謠」,是我國最為古老的兩首詩歌,「擊壤歌」根據《史記五帝本紀》的記載,是上古帝堯統治天下的時候,襄陵(今河南省睢縣)地方一位播種耕稼的老人所作,這位老人時常在耕作之餘「擊壤而歌」,逐漸傳到帝堯的耳中,對於歌中所表達的意思極表嘉許,曉得這位老人姓席,就尊稱他為「席老師」,於是,「席老師」,3個字自此千秋垂為不朽。 帝堯時代的這位席老師,名字雖然未聞, 但卻為我國席姓的古老,提供了最具體的證據。《萬姓統譜》上所記載的:「唐堯時,擊壤而歌之老翁,姓席氏,堯尊為老師」,正是這個意思。如此看來,目前以席為姓的中國人雖然不算很多,但他們的歷史至少也在4300年以上,是我國最老資格的姓氏之一。 4000多年以前,現在的河南睢縣地方就已經有了姓席的人,到了大約2000年前的楚漢之爭時,原來為晉國之地的山西省一帶,又出現了另一支新興的席氏,那就是籍氏的改姓為席。 這一支席氏的出現經過,詳載於《姓苑》和《姓纂》等書。《姓苑》首先指出:「晉大夫籍談元祖伯靨,司晉典籍,因為籍氏」;然後《姓纂》又接著指出:「本姓籍,晉大夫 籍談之後也,談十三代孫,避項羽名改席氏,初徙關東豪族,席氏徙安定, 臨涇。」 源自上古席老師的席氏,是發源於河南;分自春秋時代晉國籍氏的席氏,則是發源於山西,再參照《姓纂》上「望出安定,臨涇」的記載,唐代以前的安定和臨涇兩地都是在今甘肅省境內;到了南北朝之時,席氏又在今湖北省的襄陽盛極一時,則可知早期的席氏,應該是活躍於我國北方的一個姓氏。
唐明皇的天寶年間,詩壇上的燦爛絢麗,為歷代之最,這時,在整個朝廷的濟濟多士之中,有一位被皇帝御口稱贊為「詩人冠冕」的席豫,也是襄陽席家發揚門風的傑出子弟。據說,有一次唐明皇親登朝元閣賦詩,君臣屬和,經過皇帝的親自評選,認為席豫的詩作得最好,所以得到了「詩中冠冕」的無比榮譽。 300多年前的明代末年,一向活躍於中原地區的席氏,已經在南方各地出現了蹤跡,崇禎末年的席上珍,便是當時的雲南省姚安人。
F. 中國有那些歷史文化傳統、、
1、對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
2、燈謎又稱文虎,猜燈謎,亦稱打虎、彈壁燈、商燈、射、解、拆等,但人們都習慣用「燈謎」一稱。燈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門綜合性藝術。
早在夏代,就出現了一種用暗示來描述某種事物的歌謠。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這種歌謠發展,演變成「瘦辭」(亦稱「隱語」)。當時由於列國紛爭,有不少遊客在進諫時,往往都用「隱語」道出已見,使君王從中得到啟發。
3、酒令,中國民間風俗之一。是酒席上的一種助興游戲,一般是指席間推舉一人為令官,余者聽令輪流說詩詞、聯語或其他類似游戲,違令者或負者罰飲,所以又稱"行令飲酒"。
酒令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的酒文化。飲酒行令,是中國人在飲酒時助興的一種特有方式。酒令由來己久,最早誕生於西周,完備於隋唐。
4、中國象棋是中國棋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源遠流長,趣味濃厚,基本規則簡明易懂,千百年來長盛不衰。中國象棋是模擬的古代戰爭、直線戰爭、陸地戰爭、平面戰爭。在中國古代,象棋被列為士大夫們的修身之藝。現在,則被視為是怡神益智的一種有益身心的活動。
象棋集文化、科學、藝術、競技於一身,不但可以開發智力,啟迪思維,鍛煉辨證分析能力和培養頑強的意志,而且可以修心養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生活,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古今中外男女老少皆宜,由於用具簡單,趣味性強,大街小巷常常可見紋枰對弈的中國象棋愛好者。
5、中國京劇臉譜藝術是廣大戲曲愛好者的非常喜愛的藝術門類,在國內外流行的范圍相當廣泛,已經被大家公認為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標識。
臉譜來源於舞台,大家在有些大型建築物,商品的包裝,各種瓷器上以及人們穿的衣服上都能看到風格迥異的臉譜形象。
這遠遠超出了舞台應用的范圍,足見臉譜藝術在人們心目中所佔據的地位,說明臉譜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許多國際友人、國內的有識之士出於對中國戲曲臉譜的好奇與喜愛,都在探索臉譜的奧秘。
G. 席姓的歷史名人
席澤宗 (1927.6.9-2008.12.27)山西省垣曲縣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天文學家和天文學史專家,已被8種世界名人錄列傳。在國際天文學界,他的名字總是與超新星聯系在一起。他對古代新星和超新星爆發紀錄的證認及整理工作,長期受到國際上的高度重視,蜚聲於天文學和科學史兩界。他長期從事天文學史的研究,涉足於天文學思想、星圖星表、宇宙理論、外國天文學史等許多重大方面。數十年來席澤宗還為中國的科技史研究的組織管理工作貢獻了自己的精力和才智,是中國科學史事業的開拓者之一。
席澤宗院士是我國第一個科學史研究機構——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前身)的創建者之一,他提出了從史書中鑒別新星的7條標准和區別新星與超新星的2條標准,討論了超新星的爆發頻率。1955年他發表了《古新星新表》,1965年再次修訂,從中、朝、日3國的歷史文獻中找出了90個疑似新星,其中有12個可能屬於超新星,並討論了這12個超新星和當今觀測到的超新星遺跡以及射電源的關系。
席澤宗從在大學讀書時開始,就一直很重視科普工作。50年代,他經常到工廠、農村、軍營和學校演講,向群眾普及天文知識。他曾長期擔任北海「少年之家」的輔導員,還曾主持了全國第一屆少年天文夏令營。他認為這些都是科學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他的許多科普作品擴大了天文學和科技史在群眾中的影響,受到廣泛的歡迎。例如,他的《人類怎樣認識了宇宙》一文發表後,《人民日報》1959年3月15日刊登了一封廣東讀者來信,認為「這樣通俗而有系統地介紹某一方面科學知識的文章,對讀者很有幫助」,並表示「很希望席澤宗同志和其他科學研究工作者多寫這類文章」。 席南華 ,中國科學院院士,1963年3月出生,衡陽市祁東縣人,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數學家。1981年畢業於湖南懷化師范專科學校(現懷化學院)數學科,1985年、1988年先後獲華東師范大學數學系碩士、博士學位。主要從事代數群與量子群領域研究。現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學術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院長,中國數學會副理事長。
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陳省身數學獎等。
席南華1988年在華東師范大學獲得數學博士學位,1994年成為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同年獲首屆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2001年在第二屆世界華裔數學家大會上獲晨興數學獎(全球華人數學獎)銀獎。
席南華所從事的代數群與量子群研究是當前數學中的一個焦點領域,匯聚了一批世界知名的數學家,如美國科學院院士Kazhdan(Harvard大學),Lusztig(MIT)和Langlands(Princeton大學);Fields獎得主Deligne和Drinfeld;京都大學中島(2002年國際數學家大會一小時報告人)等。在這樣一個競爭異常激烈的領域,席南華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十分突出的研究結果。他對仿射A型Weyl群證明了Lusztig關於基環的猜想,成為國際上很多後續工作的基礎之一,是對代數群理論的重要貢獻。
2007年席南華研究員的另一項工作發表在國際頂尖數學刊物《美國數學會雜志》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Volume 20, Number 1, 2007)。這是中國大陸學者首次獨立在JAMS上發表論文。
第十屆陳省身數學獎頒獎儀式在山東省威海市隆重舉行,數學家席南華和段海豹獲獎。
席南華的研究得到了國際數學界的承認。1994年,他在德國施普林格(Springer-Verl ag)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長達137頁的專著;2002年,他又在美國數學會出版了一本長達95頁的專著。但從1990年到目前為止,他只發表了18篇論文。 字資生,又字季武。湖南東安人。居住在長沙,與黃克強、宋教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他們的影響下加入了中國同盟會。宣統二年為資政院議員。後來與孫洪伊一起創辦了《國民公報》。武昌起義以後,被推舉為衡水保安總會會長,並在湖南組織《天民報》館。民國元年同盟會湘支部成立,他擔任副支部長。第二年任眾議院議員。民國五年第一次恢復國會的時候仍然擔任眾議院議員,次年任護法國會眾議院議員。民國11年第二次恢復國會時再次擔任眾議院議員。1943年因病去世,終年57歲。
。」 (1913-1970),湖北省大悟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25軍73師宣傳隊分隊長,紅15軍團73師政治部書記。參加了鄂豫皖蘇區反「圍剿」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4旅司令部參謀,冀魯豫支隊司令部作戰科科長,新四軍3師作戰科科長。1943年入延安中央黨校學習。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獨立旅參謀長,東北野戰軍12縱36師參謀長,第四野戰軍第49軍147師參謀長。參加了臨江、遼沈,平津、渡江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廣西軍區桂林軍分區副司令員,傘兵師副師長,空軍幹部學校參謀長,第4航空學校參謀長,工程兵軍事建築部辦公室副主任,工程兵器材部部長。1963年畢業於軍事學院基本系,任工程兵後勤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70年1月29日逝世,終年57歲。 (1932.11-2001.6.9):河北省懷來縣人。1949年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46軍159師宣傳隊宣傳員、副班長、班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湖南省湘潭軍分區獨立團宣傳隊副隊長,湖南軍區獨立二團副政治指導員,湖南軍區軍政幹校學員,衡陽縣人民武裝部助理員,衡陽軍分區司令部動員科參謀、訓練科參謀,漢口高級步兵學校學員,衡陽軍分區司令部參謀科副科長、科長。1960年7月任衡陽軍分區司令部副參謀長,1979年1月任參謀長。1982年7月任益陽軍分區副司令員。1983年5月任湖南省軍區副司令員。1983年9月至1984年1月在**學習。1986年9月任湖南省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1988年7月任解放軍湖南省軍區紀委副軍職專職副書記。1993年2月離職休養。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2001年6月9日因病逝世,終年69歲。
席成方(席大方):男,漢族(1928——1988),河北晉縣(今晉州市)中共黨員,抗日戰爭中年僅13歲的席成方就擔任了縣大隊地下交通員,1944年年僅16歲的席成方參加了晉察冀邊區第二屆群英會,1947年曾親手捕獲大漢奸趙曉晨獲新中國自由之花獎狀。解放戰爭中已是縣大隊小隊長的席成方參加了解放石家莊戰役支前,獲模範稱號,解放石家莊的硝煙還未散盡,席成方又帶領晉縣的支前民兵跟隨主力部隊,揮師南下,包圍並解放了元氏縣城。1951年授華北解放紀念勛章一枚。文化大革命時下放生產隊喂馬,1988年因心臟病突發逝於家中。 席正銘 ,男 ,土家族 ,貴州省思南府沿河司(今沿河土家族自治縣) ,1884年,出生,犧牲日期:1920年.
1884年出生在沿河司(今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大埡鄉,席家坡,1907年考入貴州陸軍小學堂,學習刻苦,思想活躍,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影響,組織成立「歷史研究會」進行反清革命活動。1910年席正銘升讀武昌陸軍第三中學,繼續從事反清革命活動。在武昌成立「競存社」進行反清革命宣傳。同年6月在於佑任、宋教仁的幫助下,組織加入「同盟會」,被推為學生代表參與辛亥革命起義的醞釀策劃工作。起義前夕,組織五百多人參加辛亥革命的武裝起義。起義成功後,先後受任湖北都督府參軍、貴州宣撫使、留都督府襄贊。中華民國建立後,任職陸軍部。不久,受孫中山派遣,隨楊藎誠(受任貴州都督)回黔。途中,與搶先佔領貴陽的軍閥唐繼堯的滇軍發生爭戰,眾將士推席正銘為司令,率部入黔佔領松桃,兵分三路直取銅仁城下。唐繼堯為抵禦黔軍准備放火焚燒城池,為不讓人民遭受不幸,席正銘主動放棄進攻銅仁,撤到四川省秀山一帶。入黔失利後,於1914年東渡日本追隨孫中山,先後擔任中華革命黨貴州支部長、貴州司令長官部參謀長、中將參軍等職。1915年被推舉為中國留日陸軍同學會總會長。後奉孫中山之命返回京、津等地,開展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兵運活動。在席的努力下,京、津、保、川、黔、桂、滇、贛及香港、南洋等地的陸軍同學分會很快聯絡起來准備帶兵討袁。不久,孫中山任命他為中將參軍。
1919年11月,席正銘受任黔軍總司令。1920年2月8日,上任途經四川白市驛被謀害,年僅36歲犧牲後 安葬在重慶黃果椏.,孫中山得此噩耗痛惜不已,親筆題詞:「席正銘烈士。」黃興題詞:「男兒的一代英雄!」。
席正銘與孫中山先生交往密切,常有信函、電文來往。有資料顯示他們書信往來12封,電信9次。現存孫中山先生回復席正銘書信墨跡2件,席正銘手跡遺稿1件。席正銘的很多建議均被孫中山採納,1919年向孫中山上書提出「中國應以俄以師」的革命主張,孫在回信中對他的提議深表同情。遺作有詩集《冷冷山人集》 簉室談如;
隨園韻芬。
——佚名撰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女畫家席文卿,字淡如,吳縣人。吳江徐堉之簉室,擅人物、花卉,又畫虎百幀,雄健不類閨閣筆。下聯典指清代女詩人席佩蘭,字韻芬,昭文(今江蘇省常熟)人。為袁枚女弟子。有《長真閣詩稿》,亦善畫蘭。隨園,為袁枚晚號。
詩人冠冕;
嘉會耆英。
——佚名撰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襄陽人席豫,字建侯,進士出身,歷官考功員外郎、鄭州刺史、吏部侍郎,天寶年間官至禮部尚書,封襄陽縣子。為官清正無欲,不畏權勢。玄宗曾登朝元閣賦詩,群臣以詩相和,玄宗以為他的詩最工,稱他為「詩人冠冕(比喻首位、第一)。」下聯典指北宋人席汝言,字君從,元豐年間官至尚書司封郎中。退休後,與文彥博、富弼等人組織耆英會,又與文彥博、司馬旦等人組織同甲會,還與司馬光兄弟、王安之、王不疑等人組織真率會。
耆英萃選;
品藻絕倫。
——佚名撰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席汝言。下聯典指唐·席豫,清直無欲,當官不為權勢所撼。
安定世澤;
三會家聲。
——佚名撰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席汝言,元豐中以尚書司封郎中致仕。與文彥博、富弼輩為「耆英會」,又與文彥博、程珦、司馬旦為「同甲會」,並與司馬光兄弟、王安之、王不疑、楚王叔等為「真率會」。 詩人直學士;
孝子大將軍。——佚名撰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進士席旦,字晉仲,河南人。七歲能詩。累官吏部侍郎,顯謨閣直學士,兩知成都府,甚有治績。下聯典指北周孝子席世雅,字彥文,襄陽人。性方正,少以孝聞,後位大將軍。
舍靈萬象入;
寫照百花開。
——席豫撰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席豫《奉和敕賜公主鏡》詩句聯。席豫,字建侯,祖籍襄陽,後徙河南。為官不因勢權所撼。官至禮部尚書。工詩,有「詩人冠冕」之譽。
明朝大學士;
東漢光祿勛。
——佚名撰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進士席書,字文同,遂寧人。官至武英殿大學士,有《大禮集議》。下聯典指東漢議郎席廣,光武帝時擢光祿勛。
潔連根盡玉;
清到葉俱香。
——席佩蘭撰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女詩人席佩蘭《白蓮》詩句聯。 安邦定國族脈旺;
誠間修身家道興。
——佚名撰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典出席姓郡望「安定」郡的嵌字聯。 著姓高門,寵錫將軍尊號;
能名仕卿,特授尚書職稱。
——佚名撰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周驃騎大將軍席固,字子堅,襄陽人。有聲績。下聯典指梁代衛尉卿闡文,臨涇人。除都官尚書,封山陽伯。
H. 中國酒桌文化是歷史的傳承還是社會遺留的糟粕
中國的酒桌文化是近代的一種畸形演化。
並不是歷史傳承。
歷史上中版國人施行的分權餐制,一人一張桌子,一套餐具,菜都是各上個的各吃個的。
近代的這種酒桌文化,其實一種長輩或者領導看你聽不聽話的手段。
即他說話好使不好使。
莫說你酒精過敏了。
中國人的身體其實本身就很難代謝酒精這種東西。
還有牛奶。
你像美國那種18歲可以買槍,21歲才能喝酒的奇葩法律。
就是因為實際上老外特別容易酒精成癮,因為體質不同,他們代謝酒精就很容易。
這種問題很好解決。
話說到了就行了。意思就是態度做足,但不喝。
I. 軟兜長魚的歷史文化
軟兜長魚是淮安歷史上享有盛名的一道特色菜餚,現已成為淮揚菜系中一道回主打的傳統品答牌菜。
1. 鱔魚,淮安、阜寧等地俗稱「長魚」。其味甚美。俗有「小暑鱔魚賽人參」的民諺。
2. 兩淮庖廚擅長以鱔魚為主料,烹製成席,名曰:「兩淮長魚席」。其菜多達108 款,餚餚疊出,品品味殊。軟兜長魚,即是長魚席中的一道名餚。
3. 據說,古代氽制長魚,是將活長魚用紗布兜扎,放入帶有蔥、姜、鹽、醋的沸水鍋內,氽至魚身捲曲,口張開時撈出。取其脊肉烹制。成菜後魚肉十分醇嫩,用筷子夾起,兩端一垂,猶如小孩胸前的兜肚帶,食時,可以湯匙兜住,故名「軟兜長魚」。
4.軟兜長魚是淮安、鹽城、阜寧等地名菜,清人徐珂在其《清稗類鈔·飲食類》中記載:「淮安多名庖,治鱔尤有名。且能以全席之餚,皆以鱔魚為之,多著可數十品。盤也,碗也,碟也,所盛皆鱔也。而味各不同,謂之全鱔席,號稱一百有八品者」。史載清光緒十年,兩江總督左宗棠視察雲梯關淮河水患,駐淮安府,淮安知府特地從車橋請廚師做了一道軟兜長魚供左大人品嘗。在左宗棠的推薦下,軟兜長魚作為淮安府的貢品之一晉京恭賀慈禧七十大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