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煙台市所城裡的歷史
所城建於明代,洪武年間為海防設奇山所,駐防軍東通寧海衛,西由福中前所,以達登州衛,設墩台狼煙,俗呼之為煙台。煙台之得名,由此而始。所建城池,後俗稱所城。
所城具有典型的古代軍事防禦城市特點,方型,有城無廓,清光緒《山東通志》記載:「磚城,周二里有奇,高二丈二尺,厚二丈,池闊三丈五尺,深一丈,樓鋪十六座。」四邊城牆中部均開設城門,門樓上建有廟宇。下層為指揮所,上層為遠望所。城牆內側建環形馬道,城內街道布局呈方格網狀。匡裕祥《煙台筆記》說「有東西南北四門,門上俱有望樓。城內有十字街,街道俱以石鋪,平平坦坦,頗適步行。」十字形的城內主幹道形成了全城的主軸線,在這條中心大道上布置有重要的公共性建築,如官府衙門、祠堂等。城西北設千戶所衙及隨職官眷住房,東北設兵營及馬棚、兵械庫,東南設練兵場,西南設兵營伙房及糧草倉庫。
奇山所城,成為煙台最早的居住地。最初城內守軍百餘人,其後屯戍官兵及家屬不斷從外地遷入,在所城周圍逐漸形成一些居民聚落點,並隨人口的發展,不斷向四周延伸、擴展。明嘉靖年間,居民點遍布東關中街、南大街、西溝街、裕盛胡同、南門外等街道。外地遷入居民也開始進行海產品、手工藝品和房地產經營,工商業逐步發展,城區逐漸擴大。
康熙年間,奇山所廢除,改稱「奇山社」,軍變民地,官兵解甲,從事漁農工商,所城由軍防變為單純的居民區。所城內張、劉兩大姓千戶後裔大興土木,建造民宅,人口逐漸增多,也不斷有外地人口流入,奇山社內人口隨之向外擴張,經濟日益發達起來。奇山社及周圍形成13個固定村莊,時稱奇山社十三村,十三村人口近來自牟平、海陽、文登諸縣,遠來自高唐、聊城及河北、河南、東北等地。張相文在《齊魯旅行記》中稱奇山所「海通以前,僅一鄉村,以張劉姓為最著,今則鱗次櫛比,與高廛連屬矣。」
所城位置,處於東河、西河之間。其時煙台,不過一漁寮耳,漸而帆船有停泊,其入口不過糧石,出口不過鹽魚,商號幾十家。在近海的地方已有船隻開始停泊,煙台緩慢地發展著商業職能。城區面積約3平方公里,有大小街路十幾條。所城周圍,只有幾個零星的居民點,在附近每隔五天有一個不大的集市。
奇山所從設置到廢除,有城無市,僅為居民點。商業性開放型的「市」,則從芝罘海灣向南逐漸形成。自明代開始,港口活動中心從芝罘灣移向南部的西南河口一帶。漁民和商戶為求吉祥,在西南河口東側建海神廟。1810年重修擴建為「天後宮」,民眾稱之為「大廟」,逢出海和收泊,在此虔祀天後,祈佑平安,報答神庥。因此,「大廟」所處的西南河口成為新的港口活動的中心場所,居民與運軍糧的船隻進行交易,廟前大街成為商貿活動場所,並逐漸形成東西一里有餘的、為地內商民開設行棧之所的商業街市,這條商業街就是北大街的原始基型。
從衛所到漁港(各地漁船),從內地商港(帆船)到近代港口,在近代化浪潮的裹挾之下,西方近代城市的新技術、新觀念開始被移植進來,強制性地把煙台帶進了城市近代化的行列。西方事物包括洋行、領事館、教堂、學校、飯店住宅、企業等大勢融進,改變和拓展了煙台城市空間。在風風雨雨的歷史過程中,奇山所城牆自然毀壞,傾圯殆盡。雖然1918年曾重修奇山所城牆及四門,但到20世紀30年代,據郭嵐生游記說「所有東西南北四門,相距各不到一里,城門大如普通住家的大門,城門樓雖矗存,城牆已不可見了。」城牆雖不見了,而奇山所城格局保留的仍然很完整。一直到建國初期,城牆已所剩無幾,政府將其全部拆除,所城真正失去「城」的味道了。時至今日,已難覓當年城牆蹤跡。
漫步在所城古老幽靜的小巷,在城市的一角,遠離喧嘩,不念天地之悠悠,也會生發懷古憶舊之情。日復一日,城市瘋狂長高,空間越發逼仄,所城依然靜靜依偎在市中心,青磚黑瓦的四合院依然悠閑地掩映在高樓大廈中,雖已破舊但磚雕影壁依然守望著歷史。
守望歷史,就是守住了城市的根。
❷ 請問山東煙台煙台的名字來源於何時何意義
大概是在古代煙台山上因為有烽火台,有外敵侵入時就放狼煙。所以現在就得名「煙台」!
❸ 朝陽街的山東省煙台市朝陽街
朝陽街是近代煙台一抄條繁華的商業街,老煙台著名的洋行、商號雲集於此洋行,工廠、商號、銀行、娛樂場所的中英文招牌比比皆是。1880年,德國商人在街北段路東開設盎斯洋行,這是當時煙台最大的花生出口商,此後,該街樓房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街北頭路東的順昌商行造型別致,令人耳目一新;其對面的克利頓飯店則因1912年孫中山先生在此下榻而名聲大振。
如今的朝陽街,盡管一家家酒吧、迪廳都洋溢著現代氣息。但若漫步街頭,那西式建築的華麗裝飾和牆上影影綽綽的外文字母,仍能使人浮想聯翩,思緒隨之穿越時空,盡情體味百年街巷那深深的韻味。
❹ 煙台輝煌的歷史
煙台名稱,源於煙台山。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年),為防倭寇侵擾,當地軍民於臨海北山上設狼煙墩台,也稱「烽火台」。發現敵情後,晝則升煙,夜則舉火,為報警信號,故簡稱煙台。煙台山由此得名,煙台市也因此而得名。
煙台,古為東夷族地。夏朝,東夷族建過國(治所在今萊州市過西)。商、西周、春秋時為萊國地。戰國屬齊。秦代屬齊郡。漢代為東萊郡。晉為東萊國。南北朝為東萊、長廣郡。隋為萊州。唐置登州、萊州。宋、元因之。明、清為登州府、萊州府。1858年6月,清政府與英、法等國簽訂《天津條約》,辟登州等10處為通商口岸。1861年5月,清政府批准改定煙台為通商口岸,8月22日直隸候補知府王啟曾主持煙台正式對外開辦儀式,同時宣布籌建東海關。此後,英、法、美等17個國家陸續在煙台設領事館。1862年2月14日,登萊青兵備道由萊州移駐煙台,道台崇芳兼任東海關監督。1904年改稱登萊青膠道,轄登州府、萊州府、青州府和膠州。1911年11月12日,同盟會山東分部在煙台舉義。13日成立山東軍政府(次日改為山東煙台軍政分府)。民國初,撤銷府、州。1914年5月,設膠東道(治所煙台),煙台屬之。1925年為東海道。1928年廢道。1938年1月19日成立膠東抗日民主政權—膠東軍政委員會。1941年2月6日成立膠東行政聯合辦事處。1942年7月成立膠東區行政公署,轄東海、西海、南海、北海四個專區。1950年建立文登、萊陽專區和煙台市。1956年文登、萊陽專區合並為萊陽專區。1958年萊陽專區、煙台市合並為煙台地區。1983年11月成立地級煙台市。1987年10月,組建威海地級市,轄環翠區和榮成、文登、乳山3縣,從煙台析出。煙台轄2區、6縣,代管3個縣級市。1998年,煙台市轄4區、1縣,代管7個縣級市。
煙台之名源於芝罘:
煙台,古稱芝罘。煙台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早期文化發祥地之一。早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約一二萬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夏商以來,中國歷代王朝都十分重視對這里的統治。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三次東巡,三次登臨芝罘島;漢武帝也曾駕臨芝罘行登基大典。公元631年,日本第一個遣唐史也是從芝罘島登陸。目前許多國家的航海圖上仍以「芝罘」之名代表煙台。煙台建城已有600多年歷史, 公元1398年(明洪武31年),為防海寇侵擾,在芝罘築狼煙墩台,又稱「狼煙台」,煙台由此而得名。公元1858年(清咸豐8年),中法天津條約開登州為通商口岸,3年後改為煙台,迄今為止,煙台開埠已有130多年的歷史。
崇拜太陽的先民:
煙台市是人類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區之一。在煙台市芝罘區西南部,距今海岸約1.5公里處,7000年前是一個小型港灣,在這里以海上捕撈和農業生產相結合為主要謀生手段的白石人,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化。在白石村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鏟、石網墜、三角足盆形鼎、骨針等器物,具有膠東沿海一帶文化特徵。骨器的磨製相當精細,骨針已接近後來的鋼針,說明當時的打磨和紡織、縫紉技術已具有較高的水平。在長島縣出土的文物表明,這里是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和距今4000多年的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距今4000多年~2500多年的夏商周時期,煙台沿海是東夷人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東夷人既有著發達的漁業和鹽業,也有著活躍的商品流通。在長島出土的一塊陶片上,刻有七八個太陽,反反復復描繪太陽放出的光芒,說明東夷人是非常崇拜太陽的先民。
秦始皇三次東巡的地方: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曾三次東巡,均在煙台留下足跡。秦始皇第一次東巡在公元前219年。40歲的秦始皇沿渤海灣東行,巡視東部海疆,尋找長生不老之葯。在路上,他遇到了齊人徐福。徐福向他進獻長生不老之道,並說,大海里有蓬萊、瀛洲、方丈「三神山」,那裡瓊樓王閣,有仙人居住,並長有長生不老草。秦始皇信以為真,遂派遣徐福率數千童男童女乘大船入海求仙葯。次年秦始皇第二次東巡。登上芝罘島,刻石勒碑,頌揚自己的文治武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近50歲,長生的慾望越來越強烈,第三次東巡找到徐福。徐福見秦始皇震怒,便謊稱海中有大魚擋路,不能到達仙山。秦始皇求葯心切,竟親設連弩,追殺大魚。到了芝罘,終於發現一條大魚,並挽弓發箭,親手將其射殺。徐福這才揚帆出海,到了東瀛,揭開了中國歷史上對外交流的第一頁。秦始皇求長生不老,最終未遂其願,卻在芝罘島留下了「始皇道」、「兩觀刻石」等遺跡。秦始皇奉祀「八主」之一的遺址「陽主廟」,就建在芝罘島陽坡上。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
煙台市的航海業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煙台市區的芝罘灣水深灘平,背有屏障,是一個天然良港。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已是中國北洋航線上的重要停泊點。1000多年前的唐朝時期,煙台轄區登州(今蓬萊市)是全國著名海口,同廣州、交州、揚州並稱為四大通商口岸,是北方通向海外的主要口岸。日本13次派出遣唐使入唐求法,探求發展之路,首次就是在芝罘登岸的。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79年)派遣使者赴朝鮮,也是由芝罘啟碇的。中國的絲綢、冶鐵、造紙等技術由煙台傳入朝鮮、日本等地,煙台由此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登州古港是中國古代北方最繁華的港口之一,其中的蓬萊水城,又稱備倭城,始建於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軍港。
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
煙台是中國近代工業發祥地之一。1892年,旅居南洋的華僑張弼士在煙台創辦了張裕釀酒公司,聘奧地利駐煙台領事做酒師,取得成功。1912年煙台設瑞豐麵粉廠;1913年設電廠;1913年至1915年,建起5座罐頭廠;1915年李東山興建鍾廠,同年,張裕葡萄酒獲國際金質獎;1920年設醴泉啤酒公司。張裕釀酒公司和鍾廠在中國屬最早創業的廠家,罐頭廠、啤酒廠是山東最早創業的工廠。
中國近代郵政的發祥地:
煙台是中國近代郵政的發祥地,這是不爭的史實。遠在1866年,煙台海關即設郵務辦事處,兼辦郵遞外使文件,可以視為近代郵政的萌芽;而在1878年,清政府議決在北京、天津、煙台、牛庄(營口)、上海五處試辦郵政,這就是中國近代郵政之先聲了。
這件事在老煙台的「口碑」中都說是與盛宣懷有關。這類軼聞事出有因。因為中國近代郵政是隨洋務運動而產生的,而盛宣懷是洋務運動的最重要的干將,他作為李鴻章的「左膀右臂」在此前兩年曾為談判《煙台條約》到過煙台。十年後又任山東登萊青兵備道兼東海關(芝罘)監督長駐煙台,六年後才離任。他在煙台政聲頗佳,獨資經營「廣濟」號海輪,首開煙台內港運輸先例,興辦「廣仁堂」,成為膠東一個龐大的慈善機構。清末,他官運亨通,又當上了郵傳部尚書。這位長袖善舞的大買辦一生既與郵電有關,又與煙台有關。把煙台郵政的發祥與他聯系在一起,並不需太多的想像力。然而這些軼聞均無歷史記載,只是茶餘飯後的談資。
作為近代郵政的重要標志是郵票的發行。我國早在明朝就有商辦民用的「民信局」了,不僅承寄民間信函,還兼匯兌、包裹,但卻沒有「國家名片」——郵票。郵票備受收藏家青睞,乃至成為歐洲小國聖馬利諾等的主要財政支柱。中國近代郵政的「始祖郵票」是「大龍票」,現在倖存於世的據說只有兩枚,因而為集郵者所珍愛。其拍賣價格在「文革」前就十分驚人,現在隨著「收藏熱」的崛起,恐怕早已創下了「天價」記錄。可是,這種「大龍票」是在何地首發的呢?一個饒有興味的問題讓人爭議了很久,終於有了答案,答案就是煙台。1878年7月31日,煙台海關書信館第一次收到天津海關7月29日發寄的五分銀大龍郵票若干枚,因無郵政公告未能發售;8月9日,見到補發的公告,即開始發售中國第一套大龍郵票。8月9日是中國郵政史上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日子。
隨著社會的發展,郵票已經遠遠不是「郵資憑證」了,許多知名風景區和旅遊目的地都將它作為一種「城市名片」來使用,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煙台的景點進入郵票的唯有蓬萊閣「中國四大名樓」的說法就源於同名的一組郵票。其實,煙台應當申報郵票的題材很多,例如戚繼光、庄園建築、海珍品等等,可惜因為發行計劃限量,競爭十分激烈,在這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蓬萊市郵政局近來將蓬萊閣門票開發成明信片式的郵資門票,並以此為契機向國家郵政總局申報以「蓬萊閣」為主題圖案的明信片和郵資信封,這就不僅打破常規開了新路,而且為下步申報「八仙過海」、「戚繼光」系列郵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❺ 煙台開埠的意義
煙台開埠,標志著煙台半殖民地化的開始。西方列強乘機而入,紛紛涉足這古老的海濱。英國人依仗在煙台開埠的特殊地位和最先來到煙台的有利條件,在煙台山上最好的地段購地蓋起了領事館。繼英國之後,法國、美國、挪威、瑞典、德國、日本等國先後在煙台山上設立領事館,從1861年煙台開埠至1932年共有17個國家在煙台設立領事館。西方國家除在煙台山設立領事機構外,還在山下設立洋行、銀行等,以加強經濟侵略。1864年(同治三年),英國商人在煙台山下首設和記、匯昌兩洋行,經營進出口貿易和航運代理等業務。至1891年(光緒十七年),有英、德、美、日等國外商,洋行11家。甲午戰爭後,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承認外國在華投資權,煙台遂成外商主要爭奪市場之一,洋行急劇增加。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外商發展到26家,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增加到40家。其中以日本商行最多,達19家,英、德、美次之。這些洋行,依靠其駐煙台的領事機構和對海關的控制,基本形成了壟斷性經營,控制著外貿出口和航運權,從事著鴉片貿易等非法商業活動,將大量農副土特產品低價掠走,把大量外國商品源源不斷地輸入到煙台及內地市場進行傾銷。到1905年,煙台的對外貿易額達到1420萬海關兩,其中洋貨進口960萬海關兩,土貨出口僅為460萬海關兩。在整個對外貿易額中,進口貿易額是出口貿易額的2倍。
煙台開埠前後,外國傳教士在煙台城鄉進行的傳教活動,是西方國家侵略煙台及內地的一個重要方面。他們以教堂為據點,配合本國政府進行經濟、文化侵略。最初到煙台傳教的有基督教和天主教兩大派,基督教派中又分為長老會、內地會、浸信會等。1855年,基督教派長老會英籍傳教士韋廉臣夫婦到煙台通伸岡傳教,這是最早的外國傳教士到山東的傳教活動。煙台開埠後,1862年10月美籍長老會牧師麥嘉蒂、1864年3月傳教士郭顯德夫婦來煙台後,初住珠璣,後在毓璜頂建教堂,1866年5月成立煙台長老會,1926年煙台長老會改稱毓璜頂中華基督教會。至1913年,該教會發展教徒1000餘名;到1936年,教徒的數量上升為3700餘名。煙台開埠後基督教各派在煙台建立的教會主要有:基督教浸信會、毓璜頂中華基督教會、基督教東山教會(內地會)、基督教青年會、基督教救世軍等。有大小基督教堂、福音堂20處,分布於煙台各處,其中以基督教浸信會教堂規模最大,能容納700人。
天主教是煙台的又一大宗教。1868年,天主教義大利籍神甫昂智魯斯到煙台傳教,並籌建教堂,1886年在煙台海岸街建成瑪利亞進教之佑聖母堂。1894年,法國籍神甫常明德在煙台建立天主教山東東界教區,任首任主教,管轄山東登萊青道30餘個縣的傳教活動。1924年,山東東界教區改稱煙台教區,轄登州、萊州、青州三府,教徒約25000人,其中煙台有教徒1300人。當時巴黎方濟各聖母會的修女也來到煙台,建立了修女院。至20世紀30年代末煙台的天主教堂有3處、修女院有3處。
天主教傳入後,為擴大影響,宣傳教義,發展教徒,神甫們在佈道傳教的同時,也大量興辦社會事業,如創辦中學、小學、孤兒院、醫院、圖書館、綉花廠、菜園等。
煙台開埠之前,煙台除了通伸、海洋、西河、上夼等一些村落之外,只有兩處具有城市萌芽性質的地方。一處是「奇山千戶防禦所」,俗稱「所城」。城牆全部磚砌,高7.33米,厚6.67米。城內面積約79600平方米,城周長1公里余。該城設4座城門,東為報德門,西為宣化門,南為福祿門,北為朝崇門。城外四周掘有護城壕,寬11.67米,深3.33米。另一處在天後宮附近,這里的東西大街長1里有餘,有上千戶商民在這里開設行棧。這兩處地方各不相同,前者是有城無市,後者是有市無城。這兩處之間及各個村落的周圍,均為田野、農田。
煙台港自1861年8月對外開放後,內地大批勞動力開始向沿海流動並在煙台聚居。這是煙台城市興起和發展的基礎。據統計,港口開放10年後,從事各行業的人員總數已經達3萬多人,其中外國人250人。這3萬多人中,從事港口活動的人員占從業人數的40%,主要是舢板工人和港口裝卸工人。其他行業如商業佔29.6%,客棧佔7.6%,海關和衙門雇員佔1.1%,洋行本地和雇員佔0.7%,小攤販佔16.9%。可以說當時的從業人員的活動主要是圍繞港口而進行的。
港口開放初期,煙台城市的發展主要圍繞煙台山和天後宮兩個區域向周圍擴張。自煙台港開放後,最先在煙台山上購地蓋領事館的是英國人。繼英國之後,法國、美國、挪威、瑞典、德國、日本等國先後在煙台山上設立領事館,在煙台山下設立洋行、銀行、郵局、教堂、醫院、學校、旅館和俱樂部等,這里逐步形成了領事館和外國人聚居區。
中國人的聚居區位於天後宮周圍。這里在煙台開埠之前即是煙台的商品集散地。開埠後,煙台港的貨物大都在此交易,這里遂成為貿易中心。商人、港口裝卸工人也大都集中在這里居住。據當時的記載:隨著人口的增加,人們爭相購買地皮,所蓋房屋萬余間。開埠後的三五年,煙台由一片荒涼變得繁華了。19世紀90年代,城區街市西通通伸,南連奇山所,構成了煙台城區的最初雛形。
煙台城區第二次大發展是在煙台港東、西防波堤建設期間和建設後的20年間。
城市的發展主要反映在城市人口的發展上,從煙台開埠到1891年平均每年來煙台定居的移民約有500人左右,到1891年煙台從業人口共35000人,1909年則增加到95000人,平均每年增加3000人。煙台港東、西防波堤建成後,來煙台定居人口的增加速度更快。1922年為83000人,到1931年增加到131000人,9年間增加了48000人,平均每年增加5000人。
當然,我們不能把煙台人口的增長全部歸為煙台港的建設上,但是,港口的建設卻為煙台改善了投資的條件。從1918年到1932年的14年間,煙台有10家民族航運公司在煙台落戶安家,有船舶50餘艘,噸位約8萬噸。民族工業的興起,以南洋華僑張弼士創辦的張裕葡萄釀酒公司為標志,卷煙業、電業、火柴業、麵粉業、制皂業、棉織業、五金業、制膠業、發網業、花邊業等應運而起。這些行業成為煙台民族工業前期發展的主體。到1933年工業總資本為459.6萬元,工業總產值733.6441萬元。港口與港埠民族工業之間的相互促進和發展,為人們提供了較多的就業機會,從而吸引著更多的人來煙台定居。
隨著人口的增加,煙台的地域范圍也逐年擴大。以煙台山為中心,呈扇形向東、南、西三個方向展開。當時煙台的街道大小有上百條,最主要的街道是,橫貫市中心、東西走向的有北大街、西大道街;南側平行的有老廣仁堂街、南鴻街;縱貫市區南北的則有安仁街、白善街、儒林街、桃花街、菜市街、面市街。
❻ 煙台的意義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防倭寇襲擾,在奇山北麓建奇山守御千戶所,在「北山」設熨斗墩,亦稱狼煙墩台、烽火台,發現敵情,晝則升煙,夜則舉火,以為警報,簡稱煙台。煙台由此而得名 煙台山公園
❼ 煙台市的歷史特色是什麼
規劃部門以事關煙台城市形象和長遠發展的重點工程規劃設計為突破口,先後進行了煙台火車站、市行政中心規劃及建築設計方案的招標和評審,制定了朝陽街、所城歷史街區保護規劃,聘請國內一流專家召開了煙台市城市和建築特色研討會,建立了城市規劃決策三級審批制度,全面推行了「陽光計劃」。各級政府對城市規劃工作更加重視,社會各界和廣大市民對城市規劃更加關注,廣大市民的城市規劃參與意識更加增強。 本次參展項目主要分成五大類:一是城市公共建築規劃及建築設計方案,如火車站、市行政中心及建築設計方案;二是機場路、牟平路、牟平通海路等城市重要地段及道路兩側的城市設計;三是濱海南路、福山夾河雕塑園等城市開放空間環境設計;四是開發區蔚藍海岸住宅小區、通申小區等貼近市民生活的住宅小區規劃;五是市區南山風景區、市公共交通規劃等專向規劃。本次參展的項目,分布在市內五區,而且種類較多,具有廣泛代表性。
點型建築是海關大樓和中國銀行,最中心的地方是振華商廈附近,最漂亮的地方是濱海廣場.......對此大家有否異議?說實話,剛開始來煙台我並不是很喜歡這個地方,但隨著了解加深漸漸喜歡上這,當然先是這的人的質朴與淳厚讓人心生安穩感....我接觸了好多煙台人,他們對)自己家鄉的熱愛和自豪感讓人溫暖......這種自我的認同感我想主要來自自然的景觀的豐厚(山、海、島、河和特殊的氣候條件甚至可以苛刻到緯度(鋼琴\葡萄酒\水果...),大自然太垂愛這片土地了......可這種自我的滿足與認同卻有時候應該說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的發展,以至於有些小農(個人認為整個大氛圍也差不多).....其實煙台的中心是不突出的,不是一個圍繞「根--桿--枝--葉」的生長過程!有哪些建築或場地的設計讓我們認為彷彿就應該這樣生長出來的?有那些是去跟城市肌理相沿續的?
望採納。
❽ 煙台有哪些地方能代表煙台的歷史
煙台山上的舊領事館區 朝陽街的老店鋪 濱海廣場的舊房子 所城裡的老街舊巷
❾ 煙台有沒有朝陽街
有啊!http://www.ytren.com/bbs/xiangxi.asp?lbid=6&id=73237
看網頁!專!屬
❿ 煙台的歷史發展
煙台名稱,源於煙台山。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為防倭寇侵擾,當地軍民於臨海北山上設狼煙墩台,也稱「烽火台」。發現敵情後,晝則升煙,夜則舉火,為報警信號,故簡稱煙台。煙台山由此得名,煙台市也因此而得名。
煙台,古為東夷族地。夏朝,東夷族建過國(治所在今萊州市過西)。商、西周、春秋時為萊國地。戰國屬齊。秦代屬齊郡。漢代為東萊郡。晉為東萊國。南北朝為東萊、長廣郡。隋為萊州。唐置登州、萊州。宋、元因之。明、清為登州府、萊州府。1858年6月,清政府與英、法等國簽訂《天津條約》,辟登州等10處為通商口岸。1861年5月,清政府批准改定煙台為通商口岸,8月22日直隸候補知府王啟曾主持煙台正式對外開辦儀式,同時宣布籌建東海關。此後,英、法、美等17個國家陸續在煙台設領事館。1862年2月14日,登萊青兵備道由萊州移駐煙台,道台崇芳兼任東海關監督。1904年改稱登萊青膠道,轄登州府、萊州府、青州府和膠州。1911年11月12日,同盟會山東分部在煙台舉義。13日成立山東軍政府(次日改為山東煙台軍政分府)。民國初,撤銷府、州。1914年5月,設膠東道(治所煙台),煙台屬之。1925年為東海道。1928年廢道。1938年1月19日成立膠東抗日民主政權—膠東軍政委員會。1941年2月6日成立膠東行政聯合辦事處。1942年7月成立膠東區行政公署,轄東海、西海、南海、北海四個專區。1950年建立文登、萊陽專區和煙台市。1956年文登、萊陽專區合並為萊陽專區。1958年萊陽專區、煙台市合並為煙台地區。1983年11月成立地級煙台市。1987年10月,組建威海地級市,轄環翠區和榮成、文登、乳山3縣,從煙台析出。煙台轄2區、6縣,代管3個縣級市。1998年,煙台市轄4區、1縣,代管7個縣級市。
煙台之名源於芝罘:
煙台,古稱芝罘。煙台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早期文化發祥地之一。早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約一二萬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夏商以來,中國歷代王朝都十分重視對這里的統治。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三次東巡,三次登臨芝罘島;漢武帝也曾駕臨芝罘行登基大典。公元631年,日本第一個遣唐史也是從芝罘島登陸。目前許多國家的航海圖上仍以「芝罘」之名代表煙台。煙台建城已有600多年歷史, 公元1398年(明洪武31年),為防海寇侵擾,在芝罘築狼煙墩台,又稱「狼煙台」,煙台由此而得名。公元1858年(清咸豐8年),中法天津條約開登州為通商口岸,3年後改為煙台,迄今為止,煙台開埠已有130多年的歷史。
崇拜太陽的先民:
煙台市是人類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區之一。在煙台市芝罘區西南部,距今海岸約1.5公里處,7000年前是一個小型港灣,在這里以海上捕撈和農業生產相結合為主要謀生手段的白石人,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化。在白石村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鏟、石網墜、三角足盆形鼎、骨針等器物,具有膠東沿海一帶文化特徵。骨器的磨製相當精細,骨針已接近後來的鋼針,說明當時的打磨和紡織、縫紉技術已具有較高的水平。在長島縣出土的文物表明,這里是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和距今4000多年的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距今4000多年~2500多年的夏商周時期,煙台沿海是東夷人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東夷人既有著發達的漁業和鹽業,也有著活躍的商品流通。在長島出土的一塊陶片上,刻有七八個太陽,反反復復描繪太陽放出的光芒,說明東夷人是非常崇拜太陽的先民。
秦始皇三次東巡的地方: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曾三次東巡,均在煙台留下足跡。秦始皇第一次東巡在公元前219年。40歲的秦始皇沿渤海灣東行,巡視東部海疆,尋找長生不老之葯。在路上,他遇到了齊人徐福。徐福向他進獻長生不老之道,並說,大海里有蓬萊、瀛洲、方丈「三神山」,那裡瓊樓王閣,有仙人居住,並長有長生不老草。秦始皇信以為真,遂派遣徐福率數千童男童女乘大船入海求仙葯。次年秦始皇第二次東巡。登上芝罘島,刻石勒碑,頌揚自己的文治武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近50歲,長生的慾望越來越強烈,第三次東巡找到徐福。徐福見秦始皇震怒,便謊稱海中有大魚擋路,不能到達仙山。秦始皇求葯心切,竟親設連弩,追殺大魚。到了芝罘,終於發現一條大魚,並挽弓發箭,親手將其射殺。徐福這才揚帆出海,到了東瀛,揭開了中國歷史上對外交流的第一頁。秦始皇求長生不老,最終未遂其願,卻在芝罘島留下了「始皇道」、「兩觀刻石」等遺跡。秦始皇奉祀「八主」之一的遺址「陽主廟」,就建在芝罘島陽坡上。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
煙台市的航海業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煙台市區的芝罘灣水深灘平,背有屏障,是一個天然良港。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已是中國北洋航線上的重要停泊點。1000多年前的唐朝時期,煙台轄區登州(今蓬萊市)是全國著名海口,同廣州、交州、揚州並稱為四大通商口岸,是北方通向海外的主要口岸。日本13次派出遣唐使入唐求法,探求發展之路,首次就是在芝罘登岸的。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79年)派遣使者赴朝鮮,也是由芝罘啟碇的。中國的絲綢、冶鐵、造紙等技術由煙台傳入朝鮮、日本等地,煙台由此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登州古港是中國古代北方最繁華的港口之一,其中的蓬萊水城,又稱備倭城,始建於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軍港。
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
煙台是中國近代工業發祥地之一。1892年,旅居南洋的華僑張弼士在煙台創辦了張裕釀酒公司,聘奧地利駐煙台領事做酒師,取得成功。1912年煙台設瑞豐麵粉廠;1913年設電廠;1913年至1915年,建起5座罐頭廠;1915年李東山興建鍾廠,同年,張裕葡萄酒獲國際金質獎;1920年設醴泉啤酒公司。張裕釀酒公司和鍾廠在中國屬最早創業的廠家,罐頭廠、啤酒廠是山東最早創業的工廠。
中國近代郵政的發祥地:
煙台是中國近代郵政的發祥地,這是不爭的史實。遠在1866年,煙台海關即設郵務辦事處,兼辦郵遞外使文件,可以視為近代郵政的萌芽;而在1878年,清政府議決在北京、天津、煙台、牛庄(營口)、上海五處試辦郵政,這就是中國近代郵政之先聲了。
這件事在老煙台的「口碑」中都說是與盛宣懷有關。這類軼聞事出有因。因為中國近代郵政是隨洋務運動而產生的,而盛宣懷是洋務運動的最重要的干將,他作為李鴻章的「左膀右臂」在此前兩年曾為談判《煙台條約》到過煙台。十年後又任山東登萊青兵備道兼東海關(芝罘)監督長駐煙台,六年後才離任。他在煙台政聲頗佳,獨資經營「廣濟」號海輪,首開煙台內港運輸先例,興辦「廣仁堂」,成為膠東一個龐大的慈善機構。清末,他官運亨通,又當上了郵傳部尚書。這位長袖善舞的大買辦一生既與郵電有關,又與煙台有關。把煙台郵政的發祥與他聯系在一起,並不需太多的想像力。然而這些軼聞均無歷史記載,只是茶餘飯後的談資。
作為近代郵政的重要標志是郵票的發行。我國早在明朝就有商辦民用的「民信局」了,不僅承寄民間信函,還兼匯兌、包裹,但卻沒有「國家名片」——郵票。郵票備受收藏家青睞,乃至成為歐洲小國聖馬利諾等的主要財政支柱。中國近代郵政的「始祖郵票」是「大龍票」,現在倖存於世的據說只有兩枚,因而為集郵者所珍愛。其拍賣價格在「文革」前就十分驚人,現在隨著「收藏熱」的崛起,恐怕早已創下了「天價」記錄。可是,這種「大龍票」是在何地首發的呢?一個饒有興味的問題讓人爭議了很久,終於有了答案,答案就是煙台。1878年7月31日,煙台海關書信館第一次收到天津海關7月29日發寄的五分銀大龍郵票若干枚,因無郵政公告未能發售;8月9日,見到補發的公告,即開始發售中國第一套大龍郵票。8月9日是中國郵政史上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日子。
隨著社會的發展,郵票已經遠遠不是「郵資憑證」了,許多知名風景區和旅遊目的地都將它作為一種「城市名片」來使用,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煙台的景點進入郵票的唯有蓬萊閣「中國四大名樓」的說法就源於同名的一組郵票。其實,煙台應當申報郵票的題材很多,例如戚繼光、庄園建築、海珍品等等,可惜因為發行計劃限量,競爭十分激烈,在這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蓬萊市郵政局近來將蓬萊閣門票開發成明信片式的郵資門票,並以此為契機向國家郵政總局申報以「蓬萊閣」為主題圖案的明信片和郵資信封,這就不僅打破常規開了新路,而且為下步申報「八仙過海」、「戚繼光」系列郵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