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馬陵山的歷史文化
新沂段的馬陵山包括峰山、斗山、虎山、奶奶山和黃花菜嶺。從峰山腳下拾級而上,幾番上下攀登,便來到群山懷抱之中,此時,對馬陵山的印象竟與在山下所見大不相同。遠觀馬陵,平緩低矮。進入山中,卻見深溝曲澗、山嶺縱橫、層林密布,秀美中透出幾分荒蠻和霸氣。當地民謠唱道:「馬陵山,馬陵山,腳蹬駱馬湖(在新沂和宿遷境內),北枕穆陵關(在山東省郯城境內)。」是說其縱貫南北、氣勢磅礴之狀。如此大的空間,加上地形地貌多變,旋起旋伏,既翕復張,確是用奇謀、出奇兵的好地方。
從群山中部沿徑北去,卻見一處兩峰對峙的關隘,關隘外是一片幽深開闊的山澗,澗內碧波盪漾。老索說,這里相傳是唐代農民起義軍首領黃巢大敗官軍的地方。黃巢憑借關隘之險,將官兵殺得潰不成軍,落荒而逃。如今,此關隘即稱「黃巢關」,此湖即名「黃巢湖」。歸來之後,我查閱了一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和蔡東藩的《唐史演義》,均記述了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冬10月,黃巢「率眾渡淮,經過潁、宋、徐、亳一帶」,連連取勝,之後又帶兵西進,「乘黃金輿,戎服兜鏊,昂然直入」長安,正是其氣勢全盛時期,黃巢到馬陵應該在這段時間。此外,相傳宋代抗金名將韓世忠曾3次在這里與金兵對壘,雙方在山谷間攻守爭奪,直殺得天昏地暗,血流泉赤,戰斗的慘烈可以想見。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說:「游之適,大率有二:曠,如也;奧,如也。如斯而已。」是說,游覽勝地,是以開朗豁達為勝,或以深邃奧秘為特。馬陵山以山河相連取勝,以峰巒迭障、怪石嶙峋、飛泉溪流、仙洞秘府、蘊幽藏麗占優。集奇、靈、秀之絕為特。
在幽謐的馬陵古道上,在清沏的三仙湖邊、在廣袤的花廳崗阜上,您可以欣賞歷史的遺跡,探案人類歷史的淵源,領略民族民俗的純朴,覓得一份自然的情趣,獲得生活的真正樂趣,使浮躁的心態復歸寧靜! 乾隆皇帝一生多次外出巡遊,他曾四次東巡到達盛京(沈陽),兩次西行漫遊嵩山洛水。當然,最著的還是他六下江南。
他六下江南的行走的道路,在山東省南部從馬陵古道(馬陵山北段郯城縣境內),經紅花埠走馬陵山南段(新沂市境內),過宿遷南下。目前已知的乾隆行宮沿馬陵山附近的有三處:郯城境內的郯子花園行宮、新沂市境內的大營頂行宮、宿遷市境內的皂河龍王廟行宮。這就說明了,他南下時沿馬陵山走了好長的一段路,並寫下了大量的詩篇。
經史料記載,乾隆六下江南走馬陵古道到達郯城縣內的時間是:1、1751年2月27日,乾隆十六年二月初二。2、1757年3月21日,乾隆二十二年二月初二。3、1762年2月24日,乾隆二十七年二月初一。4、1765年2月21日,乾隆三十年二月初二。5、1780年3月12日,乾隆四十五年二月十一日。6、1784年2月29日,乾隆四十九年二月初五。
當然,下江南的道路很多,為何單走這一條路?也是原因多多。一是可以領略齊魯文化,祭祀孔子,走聖人之路;二是更好地了解山東、江蘇之情;三是獲得這一帶人士,特別是知識界的支持。當然,馬陵山的好風光,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乾隆曾三次登上現新沂市境內的馬陵山,並寫下了「鍾吾漫道才拳石,早具江山秀幾分。」「第一江山春好處,秀麗山河發藻新。」的詩句,形象地贊美了馬陵山的秀麗。
『貳』 關於徐姓的歷史的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一、 問題的提出
姓氏是一種高深莫測的文化,很值得研究。版於是,我們姓徐的權對徐姓作了一次調查。
二、 調查方法
1、 上網瀏覽關於徐姓的文件,了解徐姓來源和徐姓歷史名人。
2、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搜集有關徐姓的名人故事。
三、 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四、 結論
1、 我國徐姓歷史悠遠,傳說他姓改徐姓由來者很多。據《百家姓溯源》所載,五代時,李升改姓徐,名知誥,他的後代也以徐為姓。另外,南京徐姓,大多秦燴後代,因恥於秦燴所作所為,全都改為徐姓。
2、 徐姓是我國當代人口姓氏排行第十位的大姓中,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人的1.66%,約為1963.697萬人。
3、 在歷史這幅多姿多彩的畫卷中,我們徐姓人才輩出。東漢著名女詩人徐淑,明代名將徐達,明代傑出的旅行家游記文學家徐霞客,近代傑出畫家、美術教育家徐悲鴻,一言不發進曹營的徐庶等等,舉不勝舉。
『叄』 徐祿謙歷史是否真有其人
沒有,是《太行山上》劇中虛構的人物。
劇情簡介:
抗日戰爭打響,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版命軍第八路軍權,129師在太行山區接連伏擊侵華日軍,襲擾、阻滯日軍向南推進。日軍第20師團川岸文三郎調集50叩余兵力,企圖合擊129師主力,並制定了一個六路掃盪計劃。
徐祿謙靈活機動地與敵人周旋,重創日寇。129師配合反攻太原,但形勢不容樂觀。川岸文三郎大為光火,決定與八路軍決一死戰。徐祿謙在地圖上發現神頭嶺是個伏擊敵人的好地方,並做好戰斗部署。
創作背景:
由燕趙眾合文化傳媒出品的戰爭歷史劇。由李偉執導,王朝柱編劇,唐國強、劉勁、王伍福、馬曉偉、張再新等人主演。
該劇主要講述了戰友們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率領129師挺進太行山,開展靈活機動的山地、平原游擊戰,深入發動群眾,團結一切抗日力量,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軍,粉碎國民黨頑軍對解放區進攻的戰斗歷程。
『肆』 中國歷史文化名人有哪些
1、老子
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經》。《道德經》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2、孔子
名丘,字仲尼,世稱"聖人",春秋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私學創辦人。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在《論語》20篇中。
《論語》各取篇中開頭二字為篇名,是儒家經典"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之一。
3、屈原
名平,字原,號靈均,戰國末期楚國人。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蘭的哥白尼、英國的莎士比亞、義大利的但丁)。
他用楚辭形式寫成了我國第一首長篇政治抒情詩《離騷》,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千古傳誦。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的。
4、孟子
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稱"亞聖"。主要作品為《孟子》7篇,各篇取開頭幾字為篇名,該書記載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論,為"四書"之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魚我所欲也》即出自《孟子》。
5、墨子
名翟,戰國時期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一般認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墨子言行的輯錄,其中《兼愛》《非攻》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
《公輸》即選自《墨子》。
『伍』 徐氏的起源,發展,歷史名人
源於嬴姓,以國名為氏。遠祖可追溯到五帝時代金天氏少昊(嬴姓)。少昊重孫為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於徐,故地在今安徽省泗縣北。徐國歷夏、商、周三朝代,一直活躍在江淮之間,史稱徐戎,也稱徐夷或徐方。
春秋時,徐偃王反周,被周穆王聯合楚國所滅,後又復封徐偃王之子宗為徐子。戰國時,吳國滅徐,隨後越國滅吳,至楚國滅越,徐國的版圖歸入楚國。徐國的子孫遂以國名為氏,散居於江淮之間。
遠古時期,徐若木被封徐國(今安徽北部),徐國成為徐姓最早的發源地。在此地聚居的徐氏,在徐國滅亡後,紛紛向北方遷徙。大致經過兩漢直至隋唐,中國北方的山東、河南等地形成了多處郡望。
先秦時期,徐姓主要分布於安徽、江蘇、山東等地。秦漢時期,徐姓已經遷播於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同時,也開始南遷至江西南昌、浙江龍游等地,但聚集區仍以黃河下游地區為主。魏晉時期,徐姓開始大規模南遷,但主要繁衍地在淮河及長江下游大部分地區。
宋朝,徐姓由江西石城遷至福建上杭、連城等地。元朝,徐姓在廣東豐順縣、梅州市梅縣區、海豐縣等地繁衍。
徐姓名望主要有:西漢時下邳太守徐光,哲學家徐斡;三國名士徐庶;南朝陳文學家徐陵;北魏經學家徐遵明;唐朝名相徐商、徐彥若父子;五代宋文學家徐鉉;明朝名將徐達,地理學家徐霞客,科學家徐光啟,文學家兼書畫家徐渭;
清朝醫學家徐大椿;民國詩人徐志摩;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徐向前,中國文化部副部長徐平羽,教育家徐特立,大將徐海東,畫家徐悲鴻,歷史學家徐中舒,古植物學家徐仁,當代作家徐嗣興等。
(5)徐集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徐姓的起源的另一說,來自《全國姓氏總譜》: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大禹年邁,想將王位禪讓給伯益,伯益不願接受(註:當時當頭頭,就是義務為大家服務),便逃到徐州以東隠居,在東海邊打漁為生。
八年後,大禹將王位傳給了兒子(從此開始了家天下),伯益才露面,禹叫兒子念伯益助其治水之功,將徐國封給了伯益,從此伯益以封地為姓,叫徐伯益,因此徐姓的第一人是徐伯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氏
『陸』 徐文化的概述
徐文化指禹貢徐州地區人民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包括廣義徐文化和狹義徐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遠古的徐人(徐戎)是東夷部族的重要分支。而徐文化先於江南吳文化產生,因此,早在西周時代,徐文化就成為江淮地區的先進文化。
在東夷集團中,商部族的徐人是王族。(殷的含義是夷,商的含義中有高台的意思。而高高在上的只能是王族了。)大概是掌管文化、宗教的緣故,周朝時,徐部族以徐偃王講仁義最為出名。後來東夷衰落,徐文化的中心從魯南轉移到淮南,淮夷的地位也就提高了。舒(群舒)即是徐人的外圍,舒即徐。
後來,有一部分徐人向南遷播。早期向南的,就是楚。(古代的楚、徐本是同音字。)後期向南的,就是吳。(吳與虞互通,與「余」同音。)所以,可以理解為,徐人南遷開發新地域,上山的,「荊棘遍地」,即是「楚」,以鳥木為生;下海的,「通江達海」,就是「吳」,即長江入口(江陰以東的寬口,古代是大海),以魚(漁)為生。
徐文化城市圈(淮海經濟區范圍):徐州、連雲港、宿遷、蚌埠、淮北、宿州、阜陽、亳州、棗庄、濟寧、泰安、萊蕪、日照、臨沂、菏澤、開封、商丘、周口。
徐文化主要歷史文化名城(標准以國務院審批名單為准):徐州市、阜陽市、亳州市、鄒城市、曲阜市、泰安市、開封市、商丘市。
『柒』 衢州有那些歷史文化
一、節慶活動
衢州地理復雜、歷史事件(戰爭、移民等)眾多因此而方言眾多,多受北部吳語、皖南徽語、江西贛語、閩北方言的建州語等的影響,從而形成了復雜多樣,其中江山方言堪稱是漢語活化石保留了不少古代詞彙,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7)徐集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衢州被稱為中國特產之鄉,各縣都有一批名牌旅遊特色產品:開化紙、開化根雕、江山西硯、柯城瑩白瓷等。
柯城區花卉、特禽;衢江區椪柑、竹炭;龍游縣:竹筍、黃花梨;江山市:白鵝、獼猴桃、白菇、蜜蜂;常山縣胡柚、油茶;開化縣龍頂茶、金針菇、根雕藝術。
衢州著名小吃:三頭一掌,衢州三頭分別是兔頭、鴨頭、魚頭和鴨掌,都是衢州地方特色風味食品。
風味特色小吃:衢州烤餅、衢州麻餅、八寶菜、龍游米糊、龍游開洋豆腐乾、龍游發糕、毛豆腐、衢州油炸果、山粉肉、開化青螄、開化焙糕、常山胡柚、菱角豆腐、開化板栗、高家蘿卜絲、衢州椪柑、衢州柑橘、衢紅桔、雙橋粉干、常山索麵。
衢州也是產茶地區,龍游是全國重點茶葉產區之一,有1500多年的種植史。龍遊方山茶、開化龍頂茶、衢州玉露茶、江山綠牡丹等。
『捌』 淮安的歷史文化
淮安,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先民們活動的蹤跡,並留下載入史冊的「青蓮崗文化」。
夏商周時期,市境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既有吳王夫差開鑿的邗溝(即淮揚運河)溝通江、淮,又有陸上幹道——善道通達南北。《淮系年表•序言》稱包括市境在內的古淮河中下游地區「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成為列強爭奪的重要地區,先後為吳、越、楚國所有。
秦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市境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始置縣邑有淮陰(治今淮陰區碼頭鎮)、盱眙(治今盱眙縣城東北)、東陽(治今盱眙縣馬壩東南)。西漢年間,市境大體屬臨淮郡,又增置淮浦(治今漣水縣西)、射陽(治今淮安區東南)、富陵(治今洪澤湖中)等縣。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
魏晉南北朝時期,市境長期處於戰爭和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今市區碼頭鎮、淮城鎮其時均為軍事要塞,多設州郡治所,為邊帥駐節之地。長年戰亂帶來的是「江淮之間,赤地千里」的凄慘景象,經濟和文化遭到嚴重破壞。南齊永明七年(489),割直瀆破釜以東,淮陰鎮下流雜100戶置淮安縣,「淮安」之名始見。
隋唐五代時期,境內長期處於安定的環境,建置也較穩定,大抵淮北屬泗州(治今盱眙縣城北淮河對岸),淮南屬楚州(治今淮安區淮城),經濟得以持續發展和重新繁榮。楚州、泗州成為運河沿線的兩座全國性名城,楚州更被白居易譽為「淮水東南第一州」。
北宋年間,境內較為太平,市境先屬淮南路,分屬楚州、泗州;後分淮南路為淮南東、西路,市境屬淮南東路。南宋和金、元對峙時期,市境再度成為前線,為雙方反復爭奪,建置亦復紊亂多變。
元代,境內先後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路(治今淮安區淮城鎮)。淮安路轄境包括今蘇北地區大部和皖北一部。
明清時期,境內置淮安府。明代淮安府轄山陽、清河、安東、鹽城、桃源、宿遷、沭陽、睢寧、贛榆、邳州、海州,計9縣2州,范圍包括今蘇北五市絕大部分地域。
其間,還有漕運總督、南河總督駐節淮安。漕運總督還經常兼巡撫江淮,節制淮(安)、揚(州)、廬(州)、鳳(陽)四府及徐(州)、滁(州)、和(州)三州,管轄范圍包括今江蘇、安徽二省的長江以北廣大地區。清末,一度設立江淮行省,淮安是江淮巡撫駐節之所,即省會所在地。
民國元年(1912),淮安府撤銷,市境大部始屬淮揚道(道署設今清浦區),後屬淮陰行政督察區、第七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成為重要的根據地和解放區,中共中央華中局、新四軍軍部、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蘇皖邊區政府等都曾駐節境內。
由於處在敵後環境,根據地和解放區的政區變化很大,頭緒繁多,大抵分屬淮海區、鹽阜區、淮南區、淮北區。
抗戰勝利後至1946年9月的一年間,淮安是華中解放區的中心、蘇皖邊區的首府,時蘇皖邊區南界長江、北界隴海鐵路、東至黃海、西至裕溪口一線,橫跨蘇皖豫魯四省之境,轄53個舊縣。1948年12月,市境全部解放。1949年5月,成立淮陰專區。
新中國成立後,淮陰專區先屬蘇北行政區,後屬江蘇省。
經過1950年6月、1954年8月、1954年12月、1971年3月的幾次區劃調整,今市境始全屬淮陰專區。1983年,淮陰專區改為淮陰市,轄宿遷、沭陽、灌南、泗洪、泗陽、漣水、淮陰、淮安、洪澤、盱眙、金湖11個縣和清河、清浦兩區,原轄縣灌雲劃歸連雲港市。
1987年,轄縣淮安、宿遷改為縣級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析出,成立地級宿遷市,同時灌南縣劃歸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改為淮安市楚州區,原淮陰縣改為淮安市淮陰區。2012年2月23日,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2016年,淮安市清河區、清浦區合並更名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更名為淮安市洪澤區。至此,淮安市下轄4區3縣:清江浦區、淮陰區、淮安區、洪澤區、漣水縣、盱眙縣、金湖縣。
(8)徐集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淮安市地形西高東低,除市境西南部的盱眙縣有丘陵崗地外,全市以平原為主體,地勢平坦。境內河湖交錯,水網縱橫,京杭運河、淮沭河、蘇北灌溉總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古黃河、六塘河、鹽河、淮河幹流9條河流縱貫橫穿。
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澤湖大部分位於市境內,還有白馬湖、高郵湖、寶應湖等中小型湖泊鑲嵌其間。平原面積占總面積的69.39%,湖泊面積佔11.39%,丘陵崗地面積佔18.32%。
『玖』 徐文化的廣義徐文化
廣義徐文化指九州之一的徐州地區創造的文化,《禹貢》記載「海、岱及淮惟徐州」,大和今天的淮海地區范圍一樣。它南至淮河,東濱大海,北到泰山,西臨豫州。 歷史文化名城徐州,山川壯美,景物秀麗,大氣雄風,盪人心魄。六千年的文明史,燦爛的古文化遺存,歷史的長河在這里翻卷出一朵朵絢麗的浪花,陶鑄出它獨特的文化風姿。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事其輝煌的兩漢文化遺存。
這里是漢高祖劉邦的故鄉。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強盛而持久的封建帝國——大漢王朝就是從這里出發,登上了歷史舞台,扮演出一部光耀四海,流韻百世的活劇。我們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主體——漢族,我們所書寫著的漢字,交談著的漢語,是否都與這個王朝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聯。一個「漢」字,早已融化在億萬炎黃子孫的血脈里,成為一個民族最為醒目的圖騰。 郯子治郯講道德、施仁義、恩威有加,百姓心悅誠服,使郯地文化發達,民風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繼續保持下來,對後世的影響十分深遠。
郯子說:少昊是我的祖先,我當然知道。我的祖先少昊摯初立位時,恰好有鳳凰飛來,這被當成吉祥的徵兆,因此就拜鳥為師,以鳥名來稱呼各種官職。郯子進一步解釋說:少昊是我們的高祖,我知道這是什麼道理。從前黃帝以雲來記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雲命名;炎帝以火來記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火命名;共工氏以水記事,他的百官都以水命名;太昊氏以龍記事,他的百官都以龍命名。我的高祖少昊摯即位的時候,恰遇鳳鳥飛來,因此便以鳥記事,他的百官也以鳥命名。如鳳鳥氏掌管歷法。所說鳳鳥氏,就是歷正。鳳凰是吉祥的神鳥,它一出現天下就和平安定,它是知道天時的。歷正是主管歷數正天時的官,故叫鳳鳥氏;玄鳥氏掌管春分、秋分。玄鳥即燕子,它們春分飛來,秋分離去,故名掌管春分和秋分的官為玄鳥氏;伯趙氏掌管夏至、冬至。伯趙就是伯勞鳥,它夏至開始鳴叫,冬至停止,個官職以它命名;青鳥氏掌管立春、立夏。青鳥就是鴿鸕,它在立春開始鳴叫,立夏停止,故這個官職以它命名;丹鳥氏掌管立秋、立冬。丹鳥即雉,它立秋來,立冬離去,故以它命名。以上這四種鳥都是鳳鳥氏的屬官。祝鳩氏就是司徒。祝鳩非常孝順,故以它命名主管教育。 天台山有羲和部落遺址、太陽神石、太陽神陵遺址、女巫墓、祭祀羲和與女媧的老母廟和老母洞、老祖像、大羿陵和嫦娥墓、女媧補天台與神鰲、天然東方神龍、魁星閣遺址與獨占鰲頭石刻、忘憂谷、秦始皇賜名的望仙澗、東方朔記載的東方玉雞等眾多遺跡與傳說。
天台山主峰北側的東方神龍總長約100米,其頭20米,身65米,尾15米。龍頭上有泉二,深不過半米,徑不足5尺,但即使大旱之季,泉水也常年不涸,世人異之。壽星彭祖游歷天台山飲此泉水後留下「登斯山斷七情身已是三界之外,飲此水凈六欲心不在五行之中」的對聯,橫批是「再來一瓢」,並賜名神龍泉。 泰安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早在50萬年前就有人類生存、繁衍,5萬年前的新泰人,已跨入智人階段;5000多年前這里孕育了燦爛的大汶口文化,成為華夏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由於古人對太陽和大山的崇拜,自堯舜至秦漢,直至明清,延綿幾千年,泰山成為歷代帝王封禪祭天的神山。隨著帝王封禪,泰山被神化,佛道兩家、文人名士紛至沓來,給泰山與泰安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跡。追憶往昔,泰安有三遷的歷史。春秋時期,泰安為無鹽邑,城市坐落在今徂徠境內官路村一帶。後來遷往舊縣{原奉符縣},大宋時又遷往谷縣。到明朝才定居泰安。泰安也因泰山而得名,從古語「泰山安則四海皆安」中來,寓意「國泰民安」。 藤花落龍山文化遺址是我國迄今發現的首例內外雙重城牆結構的史前城址,是江蘇省發現的第一座龍山文化時期城址,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50餘座龍山文化城址中保存最完整的、最適宜作聚落形態考古的大遺址,對研究文明的起源有重大價值。
遺址位於連雲港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雲鄉,面積15萬平方米。對龍山文化的內外兩重城牆進行解剖後發現,外城平面呈圓角長方形,由城牆、城緣、城門等組成,城周1520米,面積約141375平方米。內城平面近圓角方形,位於外城內的南部,由城垣、城外道路、城門、哨所組成,城周806米,面積40560平方米。在內城內發現35座各式房址,其中一座「回」字形大房址有110平方米,可能是一個與宗教、祭祀、集會有關的場所。
藤花落遺址中還發現夯土台基、奠基坑、灰坑、灰溝、道路、水溝、水稻田、石埠頭等遺跡200多處,出土石器、陶器、玉器、炭化稻米、木樁以及各類動植物標本2000餘件。 史前時期,今蚌埠地域為淮夷族聚居區。傳說大禹治水南下淮泗,在今懷遠縣境塗山娶塗山氏女為妻,並生啟(公元前21 世紀,啟建立夏朝,為華夏第一代帝王。
春秋戰國時期, 今一市三縣地域曾分別為徐方、魯、宋、吳、越、楚等國的邑地。 淮北源遠流長,早在7000年前新石器早期,人類就在此繁衍生息。約4000年前原始社會末期,中國「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在現淮北市市府所在地相山建城。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商湯十一世祖相土曾遷都於此。
據初步考察,計有200餘處文物點,重要的文化遺址有石山孜等14處。 始建於約公元前200年的臨渙土城為全國唯一現存的鎮級土城牆。在出土文物中,漢畫像石的品位之高,數量之多,為中國少有的幾個城市之一。
『拾』 張家港的歷史,文化
張家港不僅綜合實力穩居全國百強縣(市)前三甲,是一座美麗富饒的新興城市,同時它也是一方源遠流長的古老土地。經考證,張家港擁有深邃悠久的歷史和燦爛雋永的文化,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從建城史來看,早在西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張家港境內就設置了縣級行政建制暨陽縣,至南北朝時期的梁代,暨陽縣分割為梁豐、江陰、利城三縣,其中梁豐縣「建於暨陽之墟」,縣治仍在楊舍鎮。唐代武德年間,境內縣級建制撤銷,自此張家港境域分屬江陰、常熟管轄。正是因為這個歷史原因造成的「斷代史」,很多人錯誤地以為張家港的建城史一直到1962年建縣才開始。但同時也恰恰是這樣一段悠久的歷史,見證了張家港城市歷史底蘊的深厚。在蘇州5個縣市中,張家港是設置縣級行政建制最早的縣城。 張家港是塊人傑地靈的土地,千百年來,人才輩出。唐宋至晚清,張家港市境內至少有2名狀元、1名榜眼、4名探花,數百名進士。河陽山的唐代狀元陸器,是蘇州地區歷史上最早的狀元。晉唐至清代,境內的文學家、史學家、音樂家、書畫家等名賢名家輩出,鹿苑的大詩人錢牧齋,楊舍的清代史學家郭庭堅,恬庄的清代纂刻家楊沂孫……張家港的土地上為此還留下了無數歷史名人的清詞麗句,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宋代傑出詩人楊萬里、元末明初著名作家施耐庵等名家紛紛吟詠張家港,在這里留下了履痕和翰墨,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所作6首抒寫故鄉的詩作,皆為寫張家港境內的香山。這些都成為張家港抹不去的歷史和文化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