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硯台的歷史意義

硯台的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22 18:42:52

㈠ 硯的美好寓意是什麼

硯台與筆、墨、紙是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硯台不僅是文房用具,由於其性質堅固,傳百世而不朽,又被歷代文人作為珍玩藏品之選。硯台的材料豐富多樣,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易水硯、松花石、紅絲石、砣磯石、菊花石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共幾十種。
硯台是伴隨著筆和墨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最早出現的硯台是石硯。漢代由於發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於是硯台開始發展起來,出現了銅硯、陶硯、銀硯、徐公硯、木胎漆砂硯等等,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硯的出現。唐代是硯台的重要發展時期,出現了端石和歙石兩大硯材,明清時期制硯的材質更加豐富,出現了瓦硯、鐵硯、錫硯、玉硯、象牙硯、竹硯等等。木硯研究始於何時,沒有定論,但以清代居多。木材因其本性所限定,實際並不適宜做硯台,但文人的浪漫將這種大膽的嘗試,與工匠的巧思融合在一起,為我們留下了許多頗為精美的文房陳設品。
除石硯以外,我國還生產過一些用其他原料製作的墨硯。漢代有瓦硯,陶硯,玉硯,鐵硯和漆硯,晉代有木硯,瓷硯,和銅硯,唐代有泥硯,宋代有水晶硯,石泥硯,磚硯和天然硯,明代有化石硯,清代有紙硯,而今有橡皮硯。
經過很長時間的歷史,硯台已早已不再是單純的文具,而成為了集雕刻,繪畫於一身的精美工藝品,成為文人墨客收藏的對象。
如果要探究起中國硯台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原始社會人類打造工具的研磨器了,作為與筆、墨、紙並稱「文房四寶」,中國歷代的文化人對硯台的珍愛,可以說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了。刻硯、賞硯、藏硯,作為一種時尚的風氣,硯台隨著社會歷史的演變,濃縮了中國各個朝代文化、經濟乃至審美意識的各種信息。對現代人來說,古硯台完成了由實用品到藝術品的轉化,因而也造就了它獨特的收藏理財的價值。

㈡ 硯台的發展史

絳州澄泥硯始創於唐代(公元618~907年),歷史悠久,當時曾被列為「貢硯」。後回來由於種種原因,到清代(公答元1644~1911年)時其製作工藝就已失傳。隨著澄泥硯製作方法的失傳,絳州澄泥硯的生產出現了一個近三百年的斷檔;直至20世紀80年代末,版畫藝術家藺永茂攜其子藺濤歷經千辛萬苦終將澄泥硯恢復生產後,絳州澄泥硯又重新在硯海中展露新姿,重新成為古城絳州的一大地方特產。

㈢ 硯有著怎樣的歷史

硯,也來稱「硯台」。中國傳統文房源用具,始於漢代。文房四寶之一。以筆蘸墨寫字,筆、墨、硯三者密不可分。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中國四大名硯之稱始於唐代,它們是端硯、歙硯、洮硯,紅絲硯。宋代澄泥硯興起,今日稱之為四大名硯的是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加上紅絲硯,應是五大名硯。事實上,中國古硯品種繁多,遠不止此,如松花石硯、玉硯、漆砂硯等,在硯史上均佔有一席之地。

㈣ 硯台的意思是什麼

硯的解釋
[yàn ]
1. 寫毛筆字磨墨用的文具,多數用石做成:~台。筆~。
2. 舊指同學關系(因同學共筆硯):同~。~友。

硯台與筆、墨、紙是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硯台不僅是文房用具,由於其性質堅固,傳百世而不朽,又被歷代文人作為珍玩藏品之選。硯台的材料豐富多樣,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易水硯、松花石、紅絲石、砣磯石、菊花石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共幾十種。
硯台是伴隨著筆和墨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最早出現的硯台是石硯。漢代由於發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於是硯台開始發展起來,出現了銅硯、陶硯、銀硯、徐公硯、木胎漆砂硯等等,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硯的出現。唐代是硯台的重要發展時期,出現了端石和歙石兩大硯材,明清時期制硯的材質更加豐富,出現了瓦硯、鐵硯、錫硯、玉硯、象牙硯、竹硯等等。木硯研究始於何時,沒有定論,但以清代居多。木材因其本性所限定,實際並不適宜做硯台,但文人的浪漫將這種大膽的嘗試,與工匠的巧思融合在一起,為我們留下了許多頗為精美的文房陳設品。
除石硯以外,我國還生產過一些用其他原料製作的墨硯。漢代有瓦硯,陶硯,玉硯,鐵硯和漆硯,晉代有木硯,瓷硯,和銅硯,唐代有泥硯,宋代有水晶硯,石泥硯,磚硯和天然硯,明代有化石硯,清代有紙硯,而今有橡皮硯。
經過很長時間的歷史,硯台已早已不再是單純的文具,而成為了集雕刻,繪畫於一身的精美工藝品,成為文人墨客收藏的對象。
如果要探究起中國硯台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原始社會人類打造工具的研磨器了,作為與筆、墨、紙並稱「文房四寶」,中國歷代的文化人對硯台的珍愛,可以說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了。刻硯、賞硯、藏硯,作為一種時尚的風氣,硯台隨著社會歷史的演變,濃縮了中國各個朝代文化、經濟乃至審美意識的各種信息。對現代人來說,古硯台完成了由實用品到藝術品的轉化,因而也造就了它獨特的收藏理財的價值。

㈤ 端硯的歷史及含義

端硯自唐朝初年開始生產。不過,當年的端硯純粹是文人墨客書寫的實用工具,石面上無任何圖案花紋裝飾,顯得粗陋、簡朴,唐朝李肇的《唐國史補》雲:"內邱瓷甌,端州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後來到了唐朝中葉,一天一老硯工路經端溪時,看見有兩只仙鶴飛落溪水之中,久而不起,於是心生疑竇,張網撈捕,但撈起的卻是一塊石頭!不過,這塊石頭十分奇異,上有裂縫,不時發出鶴鳴聲響,老硯工順著裂縫把奇石撬開,奇石竟一分為二,化作兩只硯台,硯邊各有一隻仙鶴佇立在蒼松之上。消息傳開,硯工們紛紛仿製,或各展其藝,在硯台上雕以各種圖案花紋。這大概就是端硯從實用品變為實用工藝品之始。
在唐代初期廣東肇慶(古稱端州)東郊羚羊峽欄柯山的端溪一帶,就出現了依靠采硯石、生產端硯為生的勞動者。這里,滾滾東流的西江水,穿峽而過,直奔南海。夾岸叢山峻嶺,氣勢磅礴,重岩疊翠。端硯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錯落的分布在這風景如畫的環境中。生產的端硯慢慢地成了肇慶獨有的工藝美術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並得到達官貴人和帝王將相的賞識。宋朝開始把端硯列為「貢品」,蜚聲中外。文房四寶,硯為其一。在中國所產的四大名硯中,尤以端硯最為稱著。宋朝著名詩人張九成賦詩贊道:"端溪古硯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端硯的歷史悠久,石質優良,雕刻精美。 有與端硯齊名的歙硯。

㈥ 硯台有什麼作用

硯的使用,主要是磨墨。

使用新墨時,應在硯堂施水,輕輕地旋轉墨錠,待墨經浸泡稍軟後再逐漸地加力磨墨。佳硯不可用劣質墨,以免損傷硯面。

硯使用後,應及時洗滌,不能留存蓄墨,以免因墨乾燥龜裂而燥損硯面。用硯磨墨後必須用清水洗去硯上的積墨,將硯置於木盆內,用絲瓜瓤或蓮房殼慢慢洗滌,滌去墨垢,又不傷硯,以皂角清水洗硯最佳。最後將洗滌干凈的硯取出風干,放於硯匣內。

藏硯時將硯置於窗前、案頭,應避免陽光直射,否則硯質易乾燥。在玩賞時,桌上宜鋪毛氈,不可使硯接觸金屬或玻璃器物,更不可將硯重疊放置,以防碰傷。

(6)硯台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硯亦稱為研,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之一,硯與筆、墨、紙合稱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硯材的運用也極為廣泛,硯台與筆、墨、紙是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硯台不僅是文房用具,由於其性質堅固,傳百世而不朽,又被歷代文人作為珍玩藏品之選。

經過很長時間的歷史,硯台已早已不再是單純的文具,而成為了集雕刻,繪畫於一身的精美工藝品,成為文人墨客收藏的對象。其中以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卓尼的洮河硯、山西絳縣的澄泥硯最為突出,稱「四大名硯」。

參考資料央視網--識別古硯有6法 保養:佳硯絕不可用劣質墨

㈦ 硯對中國文化有什麼發展的影響

硯台作為研磨的器具,與筆、墨、紙一起為傳播、記載中華文化發揮了重大的作用,這是有目共睹的。但硯台僅僅作為一種工具,在今天研墨之「用」的意義並非主流的朝代,並不足以讓我們去渴求,讓我們去尊崇。是硯台從研到硯漫長的歷史變遷中凝就的獨特的中國文化意象,其中包含著的中國歷史富有生命力的基因,含藏著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元素,表達著的中國文化的奧妙,一代一代地傳播著、訴說著的有關中國硯文化的信息,包括其中看不完的形制,說不盡的故事,解讀不完的意義,爭論不休的魅力,以及每一方名硯台背後極其豐富的鏈接,博大深遠的知識海洋,承載著詩人名賢高僧的大德和生命信息,也凝聚著中國人集體的記憶與中華民族認同的千年密碼,才是我們解不開的情緒,苦苦追尋的夢境。其中所蘊含的意義卻須待於有心人的尋訪,踏勘與解讀。

這也許就是硯台所具有的獨特審美屬性和文化內涵,致使硯台在「實用」性式微之境況中仍在發展壯大,這正是硯台不僅具有「實用」之用,更有「無用」之用,也在當僅就是精神之用張揚。當人們不僅僅以硯台作為研墨工具時,就會賦予硯台更多的精神涵義。它雙層的功能、獨特的造型以及千姿百態的製作工藝和大自然賦予獨特的材質,構成著一個絢麗多彩、品味高雅的藝術世界,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成為我們研究中國文化的重要對象,吸引人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考證和研究,得到越來越多的收藏家和愛好者的青睞,成為中華民族珍貴的藝術品。

我們將硯台定位為最具中國文化特色的傳統手工藝美術品,表面上似乎沒有多大的異議,但具體分析卻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誤區:

我們知道,硯台的精髓一方面在於它是手工文化,另一方面在於材料的合理應用,高爾基曾經說過:「藝術的奠基者是陶器匠、鐵匠和金匠、男女織布工、石匠、木雕匠和骨刻匠、軍械匠、油漆匠,男女成衣匠,總的來說是手工藝人。」一部硯台從研到硯的發展史,是人對自然和材料的改造的歷史,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和審美心態。重提硯台文化定位,將喚起人們對物和人本身的尊重,冷靜地思考,我們的先人在若干年前,是懷著怎樣謙虛和耐心去完成一件件精美的硯台,需要繼承和發展的正是傳統匠人的那種創作的智慧和平易的心態,籍此來補償安慰現代人的心靈。

我們將硯台提升到最具中國民族特色定位,主要依據為三個方面,一是指硯台起源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硯的芻型以目前出土的實物為證考,約為公元前6000多年前,但從考古學家發現的分布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岩畫遺址中遺傳的眾多細岩畫分析,其岩畫上的顏料至少有13000年的歷史,由此可以推斷當時已出現研究顏料的研磨器。二是指硯台為墨而「生」,與筆、紙結伴,緣系著書法和繪畫的誕生與發展,共同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意象,在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藝術中形成的鮮明特色。硯台無論其造型,結構與功能均具有中華民族的個性。三是指硯台蘊含的文化內涵符合中國人特別是傳統文人的審美趣味,這其中包括硯台用之妙,材質溫潤之德,硯石精光內斂的品格以及造型自身的象徵意味,雕刻內容的寓意等,都體現著中國人的宇宙觀和人生觀,體現著中國人獨特的致思方式,有著與西方文化廻然不同的視覺和思維方式,如趙汝珍先生在《古玩指南》中所說「……對古硯之精妙,西洋人絕不能理解絕不能認識,故西洋人來華者,任何古玩均可以買,未聞有收購古硯者……」。硯台之上述概說,是我們立論的。

我們說硯台是傳統的,當然首先是指其悠久的歷史,但這里我們重點強調的是硯台製造過程中所體現的傳統造物精神和硯台本身蘊含的文化意象,這才是硯台最具審美價值的因素,也是硯台在今天仍能為我們所景仰的原因。

研的生發至硯的形成和發展,無不體現著先民「制器尚象」、「制器尚用」、「器以載道」的造物精神。關於器的經典論述,最先來自儒家的經典《易.系辭》的系統而精到的論述,《易.系辭》曰「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把造物推高至猶如聖人的事業,又曰:「以制器者尚其象」,視制器為推行聖人之道,並列舉了一系列古賢制器造物觀加以說明,由此,我們可以推知制器與觀物取象的聯系。此外,道家觀念和諸子百家的關於制器的立說,也無不體現著製作與應用相聯系。由於儒家對器的象徵意義的重視,以及其觀器論人的觀念,逐步使器物的觀念超越了經驗的描述范圍,把看得見,摸得著的器與不可見、不可觸的思想相融合,硯(器物)才突破了形而下的范疇,進入形而上的觀念層。從中國最典型的硯台形制看,天圓地方的壁雍硯,大塊意氣的風字硯,虛懷張揚的箕形硯,端莊雅正的抄手硯等,無不體現著制器尚用,制器尚象的造物思想的完美結合,無不體現著器以載道造物精神。

工藝造物賦予硯台使用價值、文化涵義和功能形式,方成其為器;中國傳統的觀念視硯台為存「有機的生命體」,各種造型互相應照,貫穿著中國的哲學原理。朱子言:「此是置心在物中窮見其理」,也就是說傳統的審美觀講究「體悟」和神與物游,從不脫離人談造物,也從不把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截然分開而就物論物,而是兼顧物理、權欲、心理,使之具有人格化的人及更特色和感情色彩,從而形成了器與道或物質與精神和諧統一。這既是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也是中國特色的表現。

依據硯台是歷史生活的產物,適應著不同時代的生活和生活方式的需要而發展的研磨器物,是手工製造的,具有實用性與審美性的產物。硯台為實用而誕生,其最終是為讓人使用時感到稱心如意,這就審美的萌芽,就連公元前6000年出土的姜寨遺址的研磨器,雖然工藝粗糙,但其造型已基本成型,已符合研磨器用的內在規定性。隨著技術的進步,硯(研)發展到漢已基本成型,至唐宋已高度成熟,這成熟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發現與利用了最宜磨墨的材質,二是傳統的造物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三是工藝與技術的發展已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硯台作為實用的手工藝藝術品,體現著實用性與審美性的統一,實用是審美的前提和基礎,審美也反過來增強實用性,兩者互相促進,密不可分,構成了硯台最基本的原則和特徵。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審美性在硯台藝術中的比重越來越大,人們對硯台材質美、形式美、藝術美的要求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廣泛而迫切,隨著社會發展,這一趨勢將更加明顯。

從某種意義上說,硯台首先是用的,然後才是美的,不能騎的自行車,不能用的鋼筆,無論其外裝飾有多麼的精美,也是沒有審美價值的。這里有一個對適用與審美的理解誤區,制硯人通常要選擇硯材好的部分開硯堂,出於商業目的,盡量保留原石的體積,將不能作硯堂的部分實施「雕花」,並美其名為「藝術」,硯堂最終只佔硯石整體十分之一、二的空間,作者也揚言「可用」。然適用與可用是一個不同的概念,至少是程度上的重大差別。我們說一方硯台的適用,至少包括其造型、材質、結構,研磨舒適、清洗的方便、把玩以及使用時最大限度的人性化滿足感等各方面的綜合平衡,而「可用」僅僅能容磨墨、能盛水的簡單要求,任何材質的器具也皆能做到。

另一個誤區是將硯台的適用與審美割裂開來,一方面過度地強調人為的雕刻技藝,忽視硯台的適用性,也忽視雕刻的象徵和意味性的內容,雕饋滿眼,而空無一物。另一方面是復制傳統的形制,只重於「用」毫無創新意趣。

二十一世紀,許多文化人、藝術家的目光開始投向硯台,制硯藝術大師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和吸收各門類藝術的養份,使硯台的創作充滿形式感,情感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內涵,擁有和藝術家一樣的藝術特徵和文化的哲思,硯台和純美術的界限開始模糊,各種美術領域倡導的各種哲學思想使制硯藝術大師極力擺脫行業局限,探索嘗試新藝術的語言。與此同時,文化市場對硯台的要求,也不只是單純的形式上的復辟,而是從歷史上吸收藝術的營養,從民族文化中吸取有益的精髓,採取抽出、混合和拼接的方法,傳達出一種內在的隱喻的合混的風格。

當今硯台的制(創)作雖然象各種現代藝術一樣,極力尋找自身未來的多種可能性,從而重新定義「藝術」,也試圖超越時代的理性,用超常理的技藝、精神的探險為自己開疆闢地。但是硯台的藝術成長從來就不存在脫離外在影響的自身構建,歷史以過去了的經驗方式告訴我們:沒有深厚的傳統堅固基石,再偉大的創想只會是空中樓閣,繼承和發展永恆不變的主題。

基於這樣的角度,我們以審慎的目光游覽硯台,古樸、方正渾圓、厚重的造型和材質本身的的自然和諧之美,不正是我們不倦追求的那份本真嗎?一塊一塊隨型的自然硯石,歷經師匠們溫潤雙手的雕刻,一方方硯台顯得那麼親切,那樣鮮活,舍棄了太多的技法形式的表達更顯得大氣凝重,將「硯」的獨特魅力表現得如此完美,空靈率真中透出絲絲優雅古樸之美,純正幽靜中現出點點深厚凝重的文化內涵。每次審視硯台,總被其端莊、孤傲的氣魄,優雅獨特的誘惑和那穿越千年歷史的蒼桑所深深折服,其於沉實中折射出靈光,在從容淡定中依舊是那麼幽靜典雅、奕奕生輝。

如果以一首美妙的樂曲來形容硯台,傳統的硯台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默默無聲地奏出了自己輝煌的第一樂章,雖然它是無聲之曲,但世人是可以解讀出其所傳達出的詞意,領略其自然而向外散發出的韻味,曲終而味存,這是我們賞古硯的感覺。今天,我們繪就了另一個輝煌的樂章,也許還是更華麗更龐大的樂章,場面更宏大,更多的演奏者,更多的樂器的參加演出,更多的聲響,還融入了西方之樂器。但遺憾的是其聲大、其音亂,抒情之音,激昂之音,婉轉之音獨奏,豪壯之聲、鍾鼓之聲齊鳴,仍在演奏,雖然某一小段某一樂器奏出美妙之音,但很快被眾多樂聲掩蓋,而難知其主旋律,也難和其味,這就是我們硯界今天的現狀。

硯文化是制硯活動及其物質、精神成果的文化內涵的總和,涉及到制硯文化觀念,硯台的歷史衍變,研台形制,文化符號等諸多方面的綜合體。硯文化獨特的造型理念、創造心態、視覺模式和構型規律,以象形取意、立象盡意的致思方式,比類取象的思維方法,以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造型哲學,對形、色、材等造型外顯層面的總體把握和特徵的強調,「天人合一」的宇宙硯等綜合因素的制約,決定了傳統硯為「象徵性藝術」。然時與境遷,特別是在硯台從文人士大夫文化走向大眾文化的今天,既要源續傳統的造物精神,體現時代的文化特色,還要讓硯台為大眾所喜聞樂見,更要展示器有用、材有美、工有巧的硯台特性,更具體地說,硯應該成為融文學、歷史、書法、繪畫、雕刻和金石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品。這對制(創)作硯台的師匠們,無疑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考驗。

面對二十一世紀外來文化的撞擊以及科學信息技術的強勢壓迫以及商業的介入,硯也在變化中,學術界、文化界對當今硯台的狀況普遍有這樣的評價,一方面是制硯技藝進步了,另一方面賞硯的水平退步了。面對這種現狀,值得我們清醒的是,傳承傳統,並非僅僅是硯台的形制和工藝技術,而是硯文化內在的思想定勢和賴以發展的「內在力」。其核心就是要傳承延續不斷發展的硯台文化和美學思想,這才是傳統硯文化的精華所在,也是硯文化得以發展的基礎。

㈧ 硯台的發展史是什麼

蒙於史前:從研磨器演變過來

興於秦漢:初步顯示美化趨勢

盛於隋唐:端硯歙硯問世

卓於宋元:實用與欣賞並重

弘揚於明:由實用轉為強調藝術

㈨ 硯台的起源

硯台與筆、墨、紙是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硯台不僅是文房用具,由於其性質堅固,傳百世而不朽,又被歷代文人作為珍玩藏品之選。硯台的材料豐富多樣,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徐公硯、易水硯、松花石紅絲石、砣磯石、菊花石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共幾十種。
硯台是伴隨著筆和墨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最早出現的硯台是石硯。漢代由於發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於是硯台開始發展起來,出現了銅硯、陶硯、銀硯、徐公硯、木胎漆砂硯等等,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硯的出現。唐代是硯台的重要發展時期,出現了端石和歙石兩大硯材,明清時期制硯的材質更加豐富,出現了瓦硯、鐵硯、錫硯、玉硯、象牙硯、竹硯等等。木硯研究始於何時,沒有定論,但以清代居多。木材因其本性所限定,實際並不適宜做硯台,但文人的浪漫將這種大膽的嘗試,與工匠的巧思融合在一起,為我們留下了許多頗為精美的文房陳設品。
除石硯以外,我國還生產過一些用其他原料製作的墨硯。漢代有瓦硯,陶硯,玉硯,鐵硯和漆硯,晉代有木硯,瓷硯,和銅硯,唐代有泥硯,宋代有水晶硯,石泥硯,磚硯和天然硯,明代有化石硯,清代有紙硯,而今有橡皮硯。
經過很長時間的歷史,硯台已早已不再是單純的文具,而成為了集雕刻,繪畫於一身的精美工藝品,成為文人墨客收藏的對象。
如果要探究起中國硯台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原始社會人類打造工具的研磨器了,作為與筆、墨、紙並稱「文房四寶」,中國歷代的文化人對硯台的珍愛,可以說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了。刻硯、賞硯、藏硯,作為一種時尚的風氣,硯台隨著社會歷史的演變,濃縮了中國各個朝代文化、經濟乃至審美意識的各種信息。對現代人來說,古硯台完成了由實用品到藝術品的轉化,因而也造就了它獨特的收藏理財的價值。

㈩ 硯台古代又稱為什麼

因為盛墨汁,所以有一個凹陷。因此,硯又稱硯台、硯田、墨池、墨海、墨盤。

在「筆墨紙硯」中,硯排名最後,但是它卻被稱為「四寶之首」。因為它質地堅固,能傳百代,又是集書法、詩詞、繪畫、雕刻多種藝術為一體,因此受到文人雅士的喜愛。硯台作為研磨的器具,與筆、墨、紙一起為傳播、記載中華文化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硯台歷經秦漢、魏晉,至唐代起,各地相繼發現適合制硯的石料,開始以石為主的硯台製作。其中採用廣東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肅臨洮的洮河石製作的硯台,被分別稱作端硯、歙硯、洮河硯。史書將端、歙、臨洮硯稱作三大名硯。

清末,又將山西的澄泥硯與端、歙、臨洮,並列為中國四大名硯。也有人主張,以天然硯石雕制的魯硯中的徐公石硯代替澄泥硯,合稱四大名硯。

(10)硯台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漢代使用硯台比較普遍,傳世的數量也較多。1973年湖北江陵鳳凰山漢文帝前元十一年(公元前169年)的一座墓葬中,還出土了筆、墨、石硯等成套文具,許多漢墓出土時帶有硯台,說明當時的墨需要用研石研磨,這就證明了硯台最早是一種研磨器,直到漢代仍舊保留著這種性質。

兩漢的硯台,從出土的資料看,有陶制的,也有石制的,形狀大多為圓形、三足,足上有的刻花,有的作獸足,造型古樸,也有龜形硯。漢代用硯石將墨塊研磨成墨粉沾水來寫字。

漢人席地而坐,所以三足硯較多。漢代以後,隨著制墨工藝的發展,墨可以在硯台上直接研磨,就不再使用研石了。

閱讀全文

與硯台的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