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郵的來歷
秦王嬴政於公元前223 年在此築高台置郵亭,故名高郵,別稱奏郵。又稱盂內城。漢武帝時建高郵縣容,屬廣陵國。北宋至清代初期,歷置高郵軍、承州、高郵路、高郵府、高郵州,領轄過高郵、興化、寶應三縣,為揚淮間繁華之地。乾隆年間改為散州。民國初年廢州為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高郵、寶應、興化三縣交界地區幾經調整。1991年高郵撤縣設市。
㈡ 高郵的文化歷史和底蘊 名人 有名景點 特產等等
這個問題我就不復制給你了,去網路搜一下很多,我就是高郵的!嘿嘿…
㈢ 高郵有多少年的歷史
您好。
豈止是文風,已有2200多年歷史的高郵,這顆鑲嵌在蘇北里下河大地上的明珠,算得上歷史悠久,名勝錦粲,物產豐富,風景秀麗,人傑地靈,上世紀80年代在高郵城南發現的古跡遺存--盂城驛。
㈣ 高郵有什麼名勝古跡
旅遊景區
世界遺產
京杭大運河高郵段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46個世界遺產名錄
國家3A級景區
鎮國寺塔、文游台、盂城驛
國家2A級景區
菱塘清真寺
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
臨澤生態度假村
其他景區
神居山、龍虯庄遺址、高郵湖、平津堰、凈土寺塔、蝶園、吳登雲事跡展覽館、王氏紀念館、古悟空寺、天山漢墓、連標農家樂、秦郵八景、高郵當鋪、高郵明清運河故道、界首護國寺、安樂寺、光福寺、中國鴨文化博物館、極樂庵、如來庵、高郵奎樓、抗日戰爭最後一役紀念館(高郵戰役紀念館)、周邶墩遺址、唐王墩遺址、高郵商周古文化遺址
高郵文化
新石器時代文化有高郵龍虯文化。新石器時代遺址有龍虯庄遺址、周邶墩遺址、唐王墩遺址、高郵商周古文化遺址
世界遺產(1處):京杭大運河(高郵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7處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3處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項(高郵民歌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項
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2項
高郵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2項
高郵「郵」文化的歷史,成功舉辦中國郵文化節;藉助秦郵「雙黃鴨蛋」的美名,成功舉辦中國雙黃鴨蛋節;藉助秦少游名人品牌和《鵲橋仙》名詞效應,舉辦我們的節日·七夕鵲橋仙大型文藝晚會以及第六屆秦少游學術研討會。
高郵市登記並正常開展活動的業余文藝團隊有160支,人數達萬人。高郵民歌在上海世博會、中國農民藝術節上也大放光彩。
㈤ 高郵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怎樣
公元前223年,秦王 嬴政 時築高台、置郵亭,故名高郵,別稱秦郵、盂城。後人又稱高沙、珠湖、盂城。是至今全國兩千多個縣市中唯一以「郵」命名的城市。 高郵歷史悠久。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代表江淮地區東部史前文化的龍虯庄遺址,表明7000多年前境內便有人類的璀璨文明。公元前223年,秦王 嬴政 時築高台、置郵亭,故名高郵,別稱秦郵、盂城。 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設高郵縣,屬廣陵國。南北朝時曾置廣鄴郡、神農郡,又析臨澤、三歸、竹塘三縣。隋初郡廢,三縣並入高郵縣。宋代先後築有二城,名舊城、新城。宋、元時期,因置高郵軍、承州、高郵路、高郵府,領轄過高郵、興化、寶應三縣,為淮揚間繁華之地。明代撤縣建州,轄興化、寶應兩縣。自清代乾隆時起,遂為散州。古代高郵,史稱「江左名區、廣陵首邑」。 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為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高郵、寶應、興化三縣交界地區幾經調整。在中國共產黨員領導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高郵縣澄子河以南地區曾屬江高行政區、江都縣,高郵縣湖西地區曾先後屬天長縣、甘泉縣、東南縣、儀揚縣、儀征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高郵縣。高郵、寶應、興化三縣交界地區幾經調整。1991年高郵撤縣設市。
㈥ 高郵湖的歷史文化
本名高游湖,官府在那建立郵差驛站,改寫作高郵(今江蘇高郵市),改作高郵湖了。
高郵湖是江蘇省第三大湖、也是全國第六大湖。風光秀麗的高郵湖,總面積780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積648平方公里、葦灘和堤壩面積112.67平方公里。高郵湖在高郵市境內水域面積431.5平方公里占高郵湖總水域面積的60%)。高郵湖屬淺水型湖泊,為淮河入江水道,淮河水的90%要通過三河閘泄入高郵湖,然後經新民灘、邵伯湖宣洩入江。同時又是一座「懸湖」,湖水水面以及部分湖底比運東里下河地區的地面還高。
歷史上盛漲的高郵湖經常沖決運河堤防,給里下河人民帶來災難。1952年興建的洪澤湖三河閘使淮河洪水得到初步控制。1958年建築穿金溝直達高郵湖的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堤防。自1950年以來,在高郵湖內清除行洪障礙,興建新民灘控制工程,加固了防洪大堤。1991年和2003年兩場罕見的洪水襲擊了高郵湖,水位猛漲,高郵湖附近的村莊作出了很大犧牲,他們炸毀了大壩,讓湖水淹沒村莊,以保證下游更多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水利建設是高郵湖的重中之重!
從樊梁湖到高郵湖
高郵湖和高郵市區有一條運河相隔,我們驅車從高郵運河二橋穿過運河,高郵湖便映入眼簾,波濤萬頃,甚是壯觀。
「和揚州很多湖泊一樣,原先的高郵湖也沒這么大。」揚州水利專家徐炳順介紹,高郵湖是明末以前漕運必經之路,它的前身是首尾相連的許多小湖。後來受漕運和人工導淮、治淮影響,形成今日的高郵湖。
「歷史上高郵湖名稱很多,高郵湖名稱最早出現在明朝洪武初年。」徐炳順介紹,高郵運道最初僅有《水經注》所說的樊梁湖和《魏書》所說的津湖(元代改稱界首湖)。後來逐漸增多了,清朝嘉慶《重修揚州府志》記載:「(高郵)湖之名目繁多,然皆無畔岸,莫主名。」南宋楊萬里《過新開湖》詩雲:「遠遠人煙點樹梢,船門一望一魂消。幾行野鴨數聲雁,來為湖天破寂寥。」詩中新開湖替代了樊梁湖。宋代起,為增加漕運水源,築堤界水,湖面增多,到了明洪武初年,出現了高郵湖之名。不過,一直到民國還保留著原來新開、姜里、甓社、七里、平阿、珠湖、武安、張良、塘下、鵝兒白、石臼湖等十一個湖的湖名。
高郵湖的面積也是幾經變遷,它由眾多小湖匯成大湖,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徐炳順說,高郵湖最初是黃河引泄形成的,把大量黃河水引泄到淮河流域的廣大地區,使高郵湖諸小湖的湖面不斷擴大,曾一度發展到五盪十二湖,到了明代後期,才基本上匯為一湖。北宋時發運副使蔣之奇寫道:「三十六湖水所瀦,其間尤大為五湖。」五湖指的是樊梁湖、新開湖、甓社湖、平阿湖、珠湖。同一時期的秦觀也寫道:「高郵西北多巨湖,累累相連如貫珠。」
湖底有座古城
沈括在《夢溪筆談》也提到:「嘉祐中,揚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見,初出於天長縣陂澤中,後轉入甓社湖,又後乃在新開湖中,幾十餘年。居民行人,常常見之……樊良鎮正當珠往來處,行人至此,往往維船數宵以待現。」可見其時仍有樊良鎮存在。明隆慶以後,由於淮水泛濫,高郵運河以西的諸小湖被連並成高郵湖,樊良鎮沒入湖中。
在高郵湖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雲水茫茫的高郵湖底有座古城,和陸上的城市一樣,有房屋也有街道。至今當地的漁民仍然對這個傳說篤信不疑,70歲的漁民陳國榮說,前兩年還有漁民捕魚時,捕到了一個玉抱枕,一看就是稀罕物。「這白茫茫的高郵湖,下面沒有城又怎麼能有這稀罕物呢?」
對於這個傳說,考古界有不少不同的聲音。有學者認為,高郵湖底確有一座古城,名叫樊良鎮,位置約在今天高郵清水潭以西的高郵湖中。1971年江蘇省水利廳勘測隊曾發現高郵湖內有一古河床,西北自安徽滁州界山澗中,東經清水潭入射陽湖,這個古河床名叫石樑溪。樊良鎮的位置就在石樑溪和運河交會處。這里南通揚州,北達楚州,西到天長,東至射陽湖,確為一交通樞紐。隋大業中至唐永徽二年,曾經移置高郵縣治於此,後為高郵重鎮。
㈦ 高郵的歷史沿革
秦王嬴政於公元前223年在此築高台、置郵亭,後人又稱高沙、盂城。古代高郵史稱江左名區,廣陵首邑,由宋置軍至清設州,有九百多年中等行政區劃的經歷。高郵歷史上曾喚作過秦郵、三阿、幽州、神農、廣鄴、高沙、承州、珠湖、盂城、散州等地名。
代表江淮地區東部史前龍虯文化的龍虯庄遺址,表明七千多年前境內便有人類的璀璨文明。
春秋,吳邗溝地,越並吳屬越。
戰國,楚並越屬楚。
秦王嬴政二十四年,滅楚,築高台,置郵亭,故名高郵,亦稱秦郵。
西漢,先後屬荊國、吳國、江都國。武元狩五年,置高郵縣,屬廣陵國。
東漢,高郵縣屬廣陵郡。
東漢末,高郵縣廢。
三國,地屬廣陵郡,先屬魏,後屬吳。
西晉,復高郵縣,屬臨淮郡。
東晉,高郵縣屬廣陵郡。
東晉和南北朝,高郵西北(今金湖縣、天長市部分)僑置幽、冀、青、並州及後魏平阿縣,由此形成北阿鎮(三阿),與平阿湖、下阿溪三者合稱三阿等地名。
南北朝期間南宋置高郵縣,屬廣陵郡,又劃設臨澤縣,屬海陵郡;南梁起,先後置廣鄴郡、神農郡,轄高郵縣劃設的高郵、竹塘、三歸三縣;臨澤縣仍屬海陵郡。
隋,竹塘、三歸、臨澤三縣仍並入高郵縣,屬吳州(不久改稱揚州),後屬江都郡。
唐,高郵縣先後屬兗州、邗州、揚州、廣陵郡、揚州(均為現揚州)。玄宗元年,劃江都、六合、高郵三縣部分地區置千秋縣,天寶七年改稱天長縣。
五代十國,高郵縣先後屬吳都江都府、後唐東都(揚州)、後周揚州大都督府。
宋、元時期,因置高郵軍、承州、高郵路、高郵府,領轄過高郵、興化、寶應三縣,為淮揚間繁華之地。
宋,開寶四年置高郵軍,直屬京師。詔文為:惟彼高郵,古稱大邑,舟車交會,水陸要沖,宜建軍名,以雄地望。軍同下州高沙郡,轄高郵縣;熙寧五年軍罷,縣屬揚州;元祐元年,復置高郵軍;建炎四年,升高郵軍為承州,領承州、天長軍,轄高郵縣與興化縣;紹興五年(1135年),廢州,縣屬揚州;紹興三十年,復為軍,仍領高郵、興化二縣。
元,至元十四年,置高郵路,轄高郵、興化二縣;至元二十年,改為高郵府,轄高郵、興化、寶應三縣,屬揚州路。至正十四年,張士誠在高郵建都,國號大周。
元末,高郵改為散府。
明,洪武元年,置高郵州,領興化、寶應二縣,屬揚州府;洪武四年,升守御所為高郵衛。
清,順治元年,置高郵州,屬揚州府,不久遂為散州。
民國元年,廢州為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高郵縣澄子河以南地區曾先後屬江高行政區、江都縣,高郵湖西菱塘地區曾先後屬天高縣、甘泉縣、東南縣、儀揚縣、儀征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設高郵縣。
1991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縣級)
1991年4月1日,正式建高郵市,實行計劃單列。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使高郵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城市」 (高郵是大運河沿線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遺存的城市,在大運河沿線58處遺產點中,高郵有3處,其中盂城驛、高郵明清運河故道是高郵獨有的,淮揚運河主線縱貫高郵南北共43.6公里。這三處遺產包含了從車邏到界首運河沿線幾乎所有文化遺產。車邏壩、南門大街、鎮國寺、平津堰、楊家塢、萬家塘、御碼頭、馬棚灣鐵牛、界首大碼頭都在其中。)
㈧ 高郵為什麼叫高郵
高郵市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江蘇省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秦王嬴政於公元前223 年在回此築高台置郵亭,故答名高郵,別稱奏郵。漢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建縣,迄今己有2100多年的歷史,是全國縣以上城市中唯一以「郵」 命名的城市。早在13世紀,世界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就贊譽高郵「城市很大,很繁榮」。高郵人傑地靈,北宋著名詞人秦觀,明代散曲家王磐,清代訓詁學家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現代古生物學家孫雲鑄,棉花專家孫恩麟,蠶桑專家趙鴻基和已故當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等都是高郵的賢達俊才,彪炳史冊。
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秦王嬴政時築高台置郵亭,故名高郵,別稱秦郵,又稱盂城。
漢武帝時建高郵縣,屬廣陵國。北宋至清代初期,歷置高郵軍、承州、高郵路、高郵府、高郵州,領轄過高郵、興化、寶應三縣,為揚淮間繁華之地。乾隆年間改為散州。民國初年廢州為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高郵、寶應、興化三縣交界地區幾經調整。1991年高郵撤縣設市。
㈨ 高郵市還有什麼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名勝古跡
都說“煙花三月下揚州”掐吧掐吧手指算一算,現在去揚州旅行還是挺不錯的,揚州除了大名鼎鼎的瘦西湖、漢陵苑、鳳凰島、茱萸灣、大明寺之外,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高郵也是一個很好的去處。
地處高郵市區南門大街館驛巷,明洪武八年也就是公元1375年修建起來的。明朝時有過損毀,後來清代又大規模重建。驛站規模宏大,哪怕歷經戰火、水災的損毀,這里依舊是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