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上海歷史文化介紹

上海歷史文化介紹

發布時間:2021-02-22 18:22:47

① 上海比較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景點有哪些

  1. 外灘萬國建築博覽 金茂大廈88層觀光廳 豫園

  2. 中共「一大」會址 東方明珠 國際會議中心

  3. 上海博物館 朱家角 磁懸浮列車

  4. 東方綠舟 海灣旅遊區 浦東高橋濱江森林公園

  5. 吳淞口炮台灣濕地森林公園 大洋海底世界 外灘人行觀光隧道

  6. 外灘「情人牆」 浦江游覽 陸家嘴中心綠地

  7. 世紀廣場 上海科技館 上海老街

  8. 佘山國家級旅遊度假區 多倫路文化街 上海海洋水族館

  9. 新天地 龍華塔 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

  10. 上海大劇院 魯迅公園 南京路步行街

  11. 孫中山故居 徐家匯天主教堂 世紀公園

  12. 上海野生動物園 龍華寺 玉佛寺

  13. 靜安寺 上海體育場 共青森林公園

  14. 法華塔 濱江大道 古漪園

  15. 匯龍潭 嘉定孔廟 上海影視樂園

  16. 秋霞圃 醉白池 曲水園

  17. 方塔 上海圖書館 大觀園

  18. 太陽島國際旅遊度假區 東平國家森林公園 老城隍廟

  19. 佘山國家森林公園西佘山園 東灘候鳥 澱山湖風景區

  20. 橋鄉金澤 上海自然博物館 唐經幢

  21. 佘山國家森林公園東佘山園 天馬山 歐羅巴世界樂園

  22. 瀏河島度假村 人民公園 上海植物園

  23. 錦江樂園 桂林公園 陳毅廣場

  24. 龍華烈士陵園 杜莎夫人蠟像館 龍華旅遊城

  25. 七寶老街 上海動物園 東方藝術中心

  26. 上海國際展覽中心 上海美術館 國際禮拜堂

  27. 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 臨江公園 真如寺

  28. 宋慶齡故居 魯迅故居 潮音庵

  29. 中華民族大觀園 欽賜仰殿 三甲港海濱

  30. 上海民族文化村 桃源民俗村 周公館

  31. 宋慶齡陵園 松江清真寺 濱海旅遊度假區

  32. 佘山滑索道 金鰲山 崇明學宮

  33. 壽安寺 月湖 普濟橋

  34. 崧澤古文化遺址 白雲觀 吳興寺

  35. 東海影視樂園 蘆潮港 徐光啟墓園

  36. 江灣體育樂園 沐恩堂 小桃園清真寺

  37. 聖母大堂 文廟 長興島、橫沙島

  38. 華夏旅遊文化區 鄒韜奮故居 沉香閣

  39. 福州路文化街 上海大自然野生昆蟲館 步高里

  40. 復興公園 瀑布鍾 外灘城市雕塑群

  41. 證券大廈 南翔磚塔 共青團中央機關舊址

  42. 華夏文化公園 黃炎培故居 鶴鳴樓

  43. 川沙古城牆 黃浦公園 劉海粟美術館

  44. 上海馬戲城 上海國際賽車場 陶行知紀念館

  45. 銀七星滑雪場 上海音樂廳 萬佛閣

  46. 二嚴寺 通津橋 華亭東石塘

② 上海的發展歷史

上海的歷史:

上海歷史悠久,系1986年國務院頒布的第二批38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陸。市區成陸約在10世紀前葉才全部形成。

春秋時期的上海,屬吳國,戰國時期的上海先屬越國,後屬楚國。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上海是他封邑的一部分,上海的別稱「申」就源出於此。

上海的另一個別稱「滬」,源於「滬瀆」,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捕魚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個地名,這一帶被稱為「滬瀆」。

「上海」這一名稱的真正由來始於宋代,當時的上海,已開始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在今外灘至十六鋪的黃浦江中,它的西岸有個上海鎮,這些便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

元代的上海鎮已有很大的發展,並設立了市舶司。此後,上海鎮又升格為上海縣。明代的上海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棉紡業中心,商業經濟日趨發達。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設立了海關。清乾隆、嘉慶年間,上海逐漸成為中國的貿易大港和漕糧運輸中心,被稱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

1843年,在鴉片戰爭後,上海被殖民主義者強迫開辟為通商口岸。1845年,英國首先在上海設立了租界。之後,美國在上海設立租界。

1849年,法國也在上海設立租界。1863年,英美租界合並為公共租界後,上海實際上被劃分為華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部分,自1843年以後100多年裡,上海成了外國殖民主義者在中國傾銷商品,搜刮原料、錢財的主要口岸,上海因此也有了「冒險家的樂園」之稱。

1925年1月奉軍進人上海,當時的北京政府將上海改為淞滬市。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宣告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租界收回。

1949年5月27日,上海獲得解放,經過上海歷屆政府與人民長期不懈的改造和建設,上海成為新中國的重要的工商業基地。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仍為中央直轄市。上海市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

(2)上海歷史文化介紹擴展閱讀

上海,簡稱「滬」或「申」,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滬杭甬大灣區核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首批沿海開放城市。

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G60科創走廊核心城市。隔東中國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北、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

上海市地處東經120°52′至122°12′,北緯30°40′至31°53′之間,面積6340平方公里,位於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中國南北海岸中心點,長江和黃浦江入海匯合處。北界長江,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和浙江兩省。

上海境內缺乏金屬礦產資源,建築石料也很稀少,陸上的能源礦產同樣匱乏。70年代以來開始在近海尋找油氣資源,在多口鑽井中獲得工業原油和天然氣。

據初步估算,東海大陸架油氣資源儲量約有60億噸,是中國近海海域最大的含油氣盆地。附近的南黃海,經過調查和勘探,也發現油氣資源,估算有2.9億噸儲量。東海海水中化學資源豐富,在長江口淺海底下,還發現一些礦物異常區,有鋯石、鈦鐵砂、石榴石、金紅石等重要礦物。

上海市境內天然植被殘剩不多,絕大部分是人工栽培作物和林木。天然的木本植物群落,僅分布於大金山島和佘山等局部地區,天然草本植物群落分布在沙洲、灘地和港汊。栽培的農作物共有100多個種類,近萬個品種。蔬菜多達400多種,居全國之冠,瓜果和觀賞花卉品種也很多。

上海市地處長江入海口、太湖流域東緣。境內河道(湖泊)面積約500多平方公里,河面積率為9%~10%;上海市河道長度2萬余公里,河網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3公里~4公里。

上海市統計局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總數為2415.27萬人,相比2014年末減少10.41萬人。

統計顯示,2015年末上海市戶籍常住人口1433.62萬人,外來常住人口981.65萬人。相比2014年末,外來常住人口減少14.77萬人,同比降幅為1.5%。

③ 上海市歷史簡介

上海市歷史簡介:

上海歷史悠久,系1986年國務院頒布的第二批38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陸。市區成陸約在10世紀前葉才全部形成。

春秋時期的上海,屬吳國,戰國時期的上海先屬越國,後屬楚國。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上海是他封邑的一部分,上海的別稱「申」就源出於此。

上海的另一個別稱「滬」,源於「滬瀆」,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捕魚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個地名,這一帶被稱為「滬瀆」。

「上海」這一名稱的真正由來始於宋代,當時的上海,已開始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在今外灘至十六鋪的黃浦江中,它的西岸有個上海鎮,這些便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

元代的上海鎮已有很大的發展,並設立了市舶司。此後,上海鎮又升格為上海縣。明代的上海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棉紡業中心,商業經濟日趨發達。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設立了海關。清乾隆、嘉慶年間,上海逐漸成為中國的貿易大港和漕糧運輸中心,被稱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

1843年,在鴉片戰爭後,上海被殖民主義者強迫開辟為通商口岸。1845年,英國首先在上海設立了租界。之後,美國在上海設立租界。

1849年,法國也在上海設立租界。1863年,英美租界合並為公共租界後,上海實際上被劃分為華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部分,自1843年以後100多年裡,上海成了外國殖民主義者在中國傾銷商品,搜刮原料、錢財的主要口岸,上海因此也有了「冒險家的樂園」之稱。

1925年1月奉軍進人上海,當時的北京政府將上海改為淞滬市。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宣告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租界收回。

1949年5月27日,上海獲得解放,經過上海歷屆政府與人民長期不懈的改造和建設,上海成為新中國的重要的工商業基地。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仍為中央直轄市。上海市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

(3)上海歷史文化介紹擴展閱讀:

上海,春秋屬吳國 。戰國先後屬越國、楚國,曾是楚春申君黃歇的封邑。

秦漢及以後先後屬會稽郡、吳郡,分屬海鹽、由拳、婁縣諸縣。

唐天寶十載(751年),吳郡太守奏准設立華亭縣,上海地區始有相對獨立的行政區劃。華亭縣轄境約今上海地區吳淞江故道以南,川沙—惠南—大團一線以西地區。

北宋時期,上海大陸地區分屬華亭縣和崑山縣,崇明地區屬海門縣。

宋熙寧十年(1077年),設上海務。

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1218年1月7日)立嘉定縣,上海地區始有兩個獨立行政區劃。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華亭縣升為府,次年改稱松江府,仍置華亭縣隸之。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縣立,轄於松江府。上海縣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縣域約今吳淞江故道以南市區、青浦縣大部、閔行區大部、浦東新區大部和南匯縣。

元代後期,上海地區有松江府和嘉定、崇明2州及華亭、上海2縣。

明末,有松江府及所屬華亭、上海、青浦3縣,蘇州府所屬嘉定、崇明2縣,金山衛。

清雍正四年(1726年),有松江府華亭(治所)、婁(與華亭共用府城)、上海、青浦、奉賢、福泉、金山、南匯8縣,太倉州嘉定、寶山2縣。

嘉慶十年(1805年),上海地區基本形成10縣1廳的格局,有松江府華亭、上海、青浦、婁、奉賢、金山、南匯7縣及川沙撫民廳,太倉州嘉定、崇明、寶山3縣。

嘉慶十五年(1810年)縮存600平方公里,縣域約今吳淞江故道以南市區、浦東新區大部、閔行區大部。縣城為原南市區人民路、中華路環線內區域。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開埠,道光二十五年上海縣洋涇浜以北一帶劃為洋人居留地,後形成英租界。道光二十八年以虹口一帶劃為美租界。道光二十九年以上海縣城以北、英租界以南一帶為法租界。

同治二年(1863年),英、美租界合並為英美公共租界,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又改稱為上海國際公共租界。此後,租界多次擴大。

鴉片戰爭後上海開埠,外國的船隻從外洋直溯而上,1845年英國殖民者首先在上海縣境域劃定英租界;1849年,法國殖民者也要求劃定法租界;1863年,美租界與英租界合並成立公共租界。至此,上海市區劃分為不同的管轄區,蘇州河以北老閘(宋代建)和新閘(清代建)一帶因大量貧苦農民的流入,逐漸興起,形成北市。

1810年清政府頒發《城鄉自治章程》,上海縣合城南境、老閘、新閘、江境廟區域為上海城;另設蒲松鎮、東涇鎮及12鄉。

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裁松江府、太倉州,上海地區屬江蘇省,有上海、華亭(後改名松江)、嘉定、寶山、川沙、南匯、奉賢、金山、青浦、崇明等10縣。

1914年,江蘇省劃分為滬海等5道,其中滬海道駐上海縣,轄今屬上海市的上海、松江、南匯、青浦、奉賢、金山、川沙、嘉定、寶山、崇明等縣以及今屬江蘇省的海門縣。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

1925年,北洋政府允准上海改為淞滬市。同一年發生了「五卅運動」。1927年發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1926年孫傳芳督江蘇省,成立淞滬商埠,分全境為上海、閘北、浦東、滬西以及吳淞5區。

國民政府成立後,根據孫中山的大上海計劃,1928年國民政府設立上海特別市,擴大市區范圍包括上海、寶山縣的一部分,設立17個區,而上海地區各縣則仍屬江蘇省,從此上海市與上海縣分離。城市范圍東達浦東,西至靜安寺、徐家匯,南趨龍華,北達寶山路底。

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成立,直轄於中央政府,上海始有直轄市一級建置。

1928年春,上海特別市宣布租界為特別區。7月,接收上海縣屬上海(滬南)、閘北、蒲淞、洋涇、引翔港、法華、漕河涇、高行、陸行、塘橋、楊思和寶山縣吳淞、殷行、江灣、彭浦、真如、高橋等17市鄉,為上海特別市的實際境域,面積494.69平方公里(不含租界)。並改17市鄉為17區,上海始有區一級建置。上海地區的上海、嘉定、寶山、松江、川沙、青浦、南匯、奉賢、金山、崇明10縣仍隸屬江蘇省。

1930年7月,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

1932年,日本在上海挑起了一二八事變。1937年8月,中國在上海發起「淞滬會戰」。

1937年11月,上海淪陷。次年12月,江蘇省川沙、南匯、奉賢、崇明、寶山、嘉定等縣和上海縣浦西地區劃歸汪偽上海市政府管轄。

1943年7月30日和8月1日,汪偽國民政府宣布「收回」公共租界和法租界。1945年11月24日,國民政府外交部宣布接收上海公共租界、上海法租界,歷時百年的上海租界結束。

1945年8月,上海市仍為戰前17個區和特別區。

1947年上海市面積617.95平方公里。

1948年12月上海市劃分為30個區。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設黃浦、老閘、邑廟、蓬萊、嵩山、盧灣、常熟、徐匯、長寧、普陀、閘北、靜安、新成、江寧、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籃橋、楊浦、榆林等20個區和新市、江灣、吳淞、大場、新涇、龍華、洋涇、真如、高橋等10個郊區。同時,上海的郊縣劃入蘇南、蘇北行署,後由江蘇省管轄。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仍為中央直轄市。上海市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

1956年經過行政調整,上海市轄區減為18個,轄15個市區和3個郊區。

1958年,為了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將江蘇所屬上海地區的郊縣劃入上海市,至此,上海市轄黃浦、邑廟、蓬萊、盧灣、徐匯、長寧、普陀、閘北、新成、江寧、虹口、提籃橋、楊浦、榆林等14個區,浦東、嘉定、寶山、上海、崇明、松江、奉賢、南匯、青浦、川沙和金山等11個縣,總面積達6340.5平方公里,比建國初大十倍以上。

1960年1月,撤消邑廟、蓬萊設立南市區,有12個區和11個縣。

1960年3月,浙江省舟山縣嵊泗人民公社劃屬上海市。

1961年上海市轄12區、10縣。1962年嵊泗又劃歸浙江省。

1964年,撤消閔行區與吳淞區,此後上海保持了10個區和10個縣不變達10餘年之久。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80、1981兩年,再置吳淞區與閔行區。

1988年,撤消吳淞區和寶山縣改為寶山區。

1992年,撤消嘉定縣,設立嘉定區。

為進一步改革開放,1993年撤消川沙縣,將其境域與黃浦、楊浦、南市的浦東地區和閔行的三林鄉合並設立浦東新區。同年,撤消上海縣和閔行區,組建新的閔行區。

1995年,上海市轄浦東新區、徐匯、長寧、普陀、閘北、虹口、楊浦、黃浦、南市、盧灣、靜安、寶山、閔行、嘉定等14區和南匯、奉賢、松江、金山、青浦、崇明等6縣,有106個街道、208個鎮、10個鄉和3590個居民委員會、2986個行政村。面積6340.5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6218.65平方公里、水面積697平方公里。

20世紀末,松江縣、青浦縣和金山縣也改為區。

2000年南市區劃入黃浦區。

2001年1月奉賢縣、南匯縣撤縣建區。

2009年為了更好的開發浦東地區,合理配置地區經濟與社會資源,綜合優化總體布局,促進社會協調健康發展,撤南匯區、浦東新區,組建新的浦東新區。

2011年6月8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上海行政區劃調整,同意撤銷黃浦區和盧灣區建制,組建新的黃浦區。

2015年11月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全市幹部大會上宣布,靜安區與閘北區正式合並,組成新的靜安區。

2016年7月22日,上海市下轄的唯一一個縣——崇明縣撤縣設區,改制為崇明區,此標志著上海市告別下轄縣,全市至此形成下轄16個市轄區的新局面。

參考資料:網路-上海

④ 介紹上海的歷史

上海歷史悠久,系1986年國務院頒布的第二批38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陸。市區成陸約在10世紀前葉才全部形成。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後設會稽郡,治所在蘇州。會稽郡轄繆縣、由拳縣和海鹽縣。繆縣包括今嘉定、上海兩縣及青浦、松江兩縣大部和市區部分地區。今嘉定縣境內還有一個以繆命名的繆城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築了一條由咸陽經湖北、湖南而抵江蘇、上海一帶的寬闊馳道。據史載,馳道寬50步,每隔3丈植樹一株。馳道通過今松江西北,「經青浦古塘橋,西通吳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一批文臣武將南下巡遊,曾通過松江西境和青浦南境的橫山、小崑山、三泖地帶,看到當地物產豐富,人眾熙攘,人們劃船在水上交易。這說明上海那時還沒有形成城市。

公元前207年的漢代,繆縣政為婁縣。今金山縣境內的海鹽縣,漢時為劉濞的封國,此地煮海水以制鹽。這種鹽稱散鹽,質量好而量多,都被運往吳都(蘇州)集散。和海鹽縣發展同時,由拳縣也在發展之中。由於局部地體下沉現象存在,海鹽部分淪為拓湖,由拳也陷入了谷水。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前後海鹽縣被迫向南遷移。

到了晉代上海地區主要依靠漁、鹽之利,經濟已相當發達。南朝梁大同元年(585年),分割原海鹽縣地域置青浦縣和前京縣。唐時將崑山南境、嘉興東境、海鹽北境建華亭縣,縣治設在今松江縣境內,天寶五年(746年),在今青浦東北的吳淞江南岸設置了青龍鎮,直屬華亭縣。青龍鎮原是三國時吳孫權建造和停泊戰艦的場所。青龍港是吳淞江下游的起點,是唐代對外貿易的新興港口,航運船隻不僅可抵沿海和內河重鎮,而且可直達日本、朝鮮。

宋初,華亭縣改屬兩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興)。這時華亭縣以東的海灘,已經成為重要鹽場,「人煙浩穰,海舶輻揍」,商業日益發達。宋宣和元年(1119年),隨著松江航道重新疏浚,青龍鎮更見發展。據宋詩人梅堯臣在《青龍雜志》中記載,青龍鎮有二十二橋、三十六坊,還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煙火萬家」,時人譽稱「小杭州」。青龍鎮雖如此繁華,但當年作為華亭一個海口的上海,仍然是個荒涼的漁村。後來因為吳淞江下游的淤淺,曾經繁華一時的青龍鎮,就逐漸喪失了作為長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趨蕭條冷落。

宋熙寧年間(l068一l077年),貿易中心轉移到華亭東北地區,這里形成居民點,由漁村變成初具規模的小鎮。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設立鎮治,並派鎮將駐守。因地處上海浦西側,便稱「上海鎮」。元朝至元十四年(l277年),在上海鎮設立市舶司,與廣州、泉州、溫州、杭州、慶元、澉浦合稱全國七大市舶司。本埠市舶司的衙門設在後來的上海縣署內,即今小東門方浜南路的光啟路上。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l291年),正式建「上海縣」,這是上海建城的開始。到了明代,上海地區商肆酒樓林立,這時,上海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東南名邑」。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區又進行了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規模。

到l840年鴉片戰爭前夕,上海縣東界川沙,南鄰南匯,西接青浦,北連寶山。縣城內有街巷63條,商店林立,鮮萃羽集,地大物博,被稱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

鴉片戰爭失敗後,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指令投降派蓍英和伊裡布同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簽訂了《南京條約》。「條約」第三款規定:「自今以後,大皇帝(清道光皇帝)恩准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接著,英國又以「理定善後事宜」為借口,於l843年l0月8日又同清政府簽訂了《虎門條約》。「條約」第九款規定:「在萬年和約(指《南京條約》)內言明,允許英人攜帶眷赴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但中華地方官必須與英國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擬於何地方、用何房屋和基地,系准英國人租賃。」同年l1月8日,英國首任駐上海領事巴富爾到任。他根據《虎門條約》向上海道台官慕久要求劃出一塊土地作「居留地」,專供英國僑民使用。宮慕久居然以為華洋分居能避免「糾紛」,默許巴富爾的要求。據此,巴富爾在11月l4日發出通告,宣布上海於1843年ll月l7日正式開埠。

在上海被迫開埠後的一百多年裡,帝國主義列強紛紛侵入上海,他們在上海競相設立租界。先是英國於1845年在上海建立租界繼而美、法也分別於l848--1849年在上海建立租界;後來英、美租界合稱為「公共租界」。整整一個多世紀,上海成了外國侵略者「冒險家的樂園」。

1853年,上海「小刀會」響應太平天國革命,舉行武裝起義,反對帝國主義和清政府封建王朝,佔領上海城,堅持斗爭十八個月。在19l9年的「五四」運動中,上海工人、學生和各界人士舉行全市性罷工、罷課、罷市斗爭,充分顯示了上海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精神。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5年1月奉軍進人上海,當時的北京政府將上海改為淞滬市。1927年3月29日上海臨時特別市政府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

⑤ 上海的介紹

上海,簡稱「滬」或「申」,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滬杭甬大灣區核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 [1-2] ,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隔東中國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北、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 [3-5]
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別稱申。四、五世紀晉朝時期,因漁民創造捕魚工具「扈」,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滬」,故上海簡稱「滬」。 [6-7] 唐朝置華亭縣。上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蘊和眾多歷史古跡。江浙吳越文化與西方傳入的工業文化相融合形成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 [8-9] 1843年後上海成為對外開放的商埠並迅速發展成為遠東第一大城市。 [10-11]
上海市總面積6340平方公里,轄16個市轄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 [12] 上海GDP居中國城市第一位,亞洲城市第二位,僅次於日本東京。上海是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全球人口規模和面積最大的都會區之一。上海被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 [13] 。上海住戶存款總額和人均住戶存款均居全國第二 [14] 。2017年,上海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7642家。 [15]
上海港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是良好的江海國際性港口,設有中國大陸首個自貿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市與安徽、江蘇、浙江共同構成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⑥ 老上海簡介

有軌電車

六個篇章的蠟制「巨著」

蠟像館坐落於上海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內零米大廳的南側,擁有1萬平方米面積。該館經過眾多藝術家和高級工程技術人員的精心策劃、設計並在優秀技術工人的通力合作下建成。這是一座集歷史、文化、鑒賞、娛樂於一體,具有創新理念的現代多媒體蠟像博物館,擁有1000多件珍貴文物,100多尊真人蠟像,它是一部具有三維模擬效果,由六個篇章構成的「巨著」:「車馬春秋」、「城廂風貌」、「開埠掠影」、「十里洋場」、「海上舊蹤」、「建築博覽」六個「篇章」連接成了往昔與當今上海的歷史文化通衢。

一腳踏進蠟像館,最大的感觸即是,所有雕塑都「仿」得太「真」,以致「假作真時真亦假」,常掉進真假莫辨的尷尬陷阱。在樓間一長椅上坐一老者,筆者竟然誤為蠟像,手指老者反復對同伴道:「你看像不像真的?」同伴惑然:「他本來就是真人啊。」

深入館內,彷彿來到五方雜處的老城廂,漫步五光十色的十里洋場,領略到石庫門弄堂的獨特文化韻味,目睹了棚戶區里的苦澀與艱辛……可以說,走進蠟像館,就是走進了上海城市發展的700多年的歷史,許多感慨和回味,一齊注到心頭。

中葯鋪

沿歲月的頁碼去依序「翻閱」

讓我們沿著歲月為「蠟像巨著」排列的編碼,去依序翻閱———

序館:車馬春秋———這里有一輛輛帶著歲月滄桑的車輛,一幅幅彌足珍貴的歷史圖影,無不折射出上海城市文明的遞進、歷史的演變。

第一館:城廂風貌———開埠前,上海已有50萬人口,是商業繁榮、文化發展的「東南名邑」。開埠後,老城廂里中西文化共存,代表了上海歷史十分復雜的一面,也是上海城700多年歷史中最神奇的一章。

第二館:開埠掠影——1845年,列強在上海建立了租界之後,上海逐漸變得華洋共居,五方雜處,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的移民城市。中西兼容,亦新亦舊的市民習俗逐漸形成,不同階層的市民生活有著強烈的反差。

第三館:十里洋場———在小農經濟似汪洋大海的舊中國,太平洋西岸,中國的東端,一個冒險家的樂園在畸形地崛起,東方大都會的夢在迅速膨脹。

第四館:海上舊蹤———上海,早先外來漁民劃著小漁船泊岸登陸的棲身之地,莘莘移民托起了這座城市,近代「文明」浸染,繁華喧囂替代了安貧樂道的舊時容顏,而一隻只小漁船依然故我地維持著千瘡百孔的生計。

第五館:建築博覽———中西文化在這里交匯、碰撞,凝固成為一幢幢風格迥異的建築物,它們是上海數百年滄桑變遷最具象徵性的物質見證。

鐵匠鋪

存入當下中國的集體記憶

徜徉在模擬逼真的裁縫鋪、中葯鋪、棉布鋪、豆市街、竹器店、戲園子、股票市場、跑馬場……瀏覽於都市電車、法式英式挪威等國風格的建築及相關人文景觀中,帶著遊玩和輕松的心態進去,當我們參觀完蠟像館全貌,腳底的步履不經意間滯重起來。

上海這個中國城市化發展的典型代表,一個新舊交替不斷死亡與新生的城市,曲折多變的成長歷程令人慨嘆。每一次滄桑巨變,在上海灘這個人生大舞台,不論亂世梟雄還是販夫走卒,或驚天動地,或平淡庸常,都上演得繪聲繪色。在漫漫數千載中華歷史長河中如劃過黑夜長空的流星,稍縱即逝,短暫卻耀眼,折射出人生活劇的光亮,其間還有外來入侵者帶來的民族的難堪屈辱,中國數百年政治經濟無休止的動盪,上海,更集中體現了中國近代以來風雨變幻、雲詭波譎的歷史。這一切都栩栩如生地存入了當下中國的集體記憶,這對建設中的文化昆明,應該有所啟示。

⑦ 上海的文化有哪些

上海,簡稱「滬」,有「東方巴黎」的美稱,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擁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蘊和眾多歷史古跡,江南的吳越傳統文化與各地移民帶入的多樣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本文將為大家介紹上海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包括建築類的弄堂文化、外灘建築群、廟宇的文化;生活類的習俗、節日、嫁娶、飲食、方言的文化;藝術文化類的滬劇、浦東說書、滑稽戲等上海傳統文化,帶你了解一個老上海的風情。
上海話又叫上海方言、上海閑話,俗稱滬語,是主要分布於上海市區的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上海話有哪些文化歷史?常用的上海話你都知道是什麼意思嗎?【上海方言】
上海也是一座新興的旅遊目的地,具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蘊和眾多的歷史古跡文化。那麼上海都有哪些節日習俗呢?本文為為你盤點了上海的所有節日習俗大全。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上海節日】
上海如今的發展已經達到了國際都市的水平,很多的文化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不同程度的沖擊,婚俗文化也是如此,上海結婚習俗具有中西結合的特點,既有中國特色,想要在上海踏入婚姻殿堂的你,應該要了解一下【上海嫁娶文化】
上海位於我國長江三角洲,是一個沿江濱海的城市,氣候溫暖,四季分明,鄰近江湖密布,全年盛產魚蝦,市郊菜田連片,四時蔬菜常青,物產豐富。正是這樣獨特的地理環境以及人文歷史,所以形成了上海獨有的飲食文化。【上海飲食文化】
海派文化誕生於上海,但是上海的本土文化並不完全是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本質上是上海的城市文化,糅合了以江南文化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歐美的外來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交融後形成的上海城市文化。【海派文化】
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的上海,在寺廟文化特色方面也有可圈可點之處。寺院廟堂,是供著祖宗神佛著名歷史人物便於世人瞻仰祭祀的地方。那麼上海有哪些著名的寺廟,上海的廟會文化是什麼樣的?【廟宇/廟會文化】
中國傳統戲曲劇種。流行於上海和江浙地區。淵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東鄉調,清末形成上海灘簧,其間受蘇州灘簧的影響。後採用文明戲的演出形式,發展成為小型舞台劇「申曲」。1927年以後,申曲開始演出文明戲和時事劇。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稱滬劇。那麼滬劇發展後有哪些藝術特色呢?【滬劇文化】

⑧ 上海的文化介紹..

*上海話*

上海話是吳語的一種代表方言,吳語使用者將近八千萬。八十年代初,吳語曾被聯合國認定為:按母語計算的世界第十大語言,也是最大一種不是任何一國國語的語言,排在旁遮普邦語之前,同時也是國內第二大語,僅次於官話之後,排在廣東話之前。

上世紀末,上海的推普政策不斷走強。標志性的事件如:上海話的連續劇《何須再回首》遭到禁播的處理,最後不得不改配上普通話播出。學校里禁止方言的呼聲也越來越高。而且,上海市民自己也開始放棄上海話,認為自己的母語是不上檯面的,僅僅是個排外工具。年輕上海人越來越不會說上海話。有位北大上海籍貫教授預言:50年後,上海可以納入官話方言區。

*上海菜*

上海菜,習慣叫「本邦菜」,是從家常便菜發展而來,比較樸素實惠,以紅燒、生煸見長,口味較重,善濃油赤醬,頗有家常風味。上海菜其實是杭州、寧波、徽州、揚州、蘇州和無錫菜的綜合體,四方交集,五味雜陳。菜餚風味的基本特點:湯鹵醇厚,濃油赤醬,糖重色豐,鹹淡適口。選料注重活、生、寸、鮮;調味擅長咸、甜、糟、酸。
上海菜有不少著名菜式,如「紅燒蛔魚」,巧用火候,突出原味,色澤紅亮,鹵汁濃厚,肉質肥嫩,負有盛譽。工藝以滑炒、生煸、紅燒、清蒸見長。有濃油赤醬的,也有清淡酒糟的。濃油赤醬,即用上大量醬油來烹調。酒糟,即用上水、黃酒及香料糟鹵。選料多用新鮮,調味擅長咸、甜、醋、酸。用鹹味來櫬托甜味,正是上海菜的一大特色。
大閘蟹是上海附近蘇州的著名食品,主要產於蘇州陽澄湖,每年秋天都吸引不少人品嘗。著名的上海點心有小籠包,甜品則有豆沙鍋餅。

*滬劇*

滬劇,是上海的地方戲,屬吳語地區灘簧系統。滬劇源出「小山歌」。1914年易名為「申曲」。 滬劇著名老演員:丁是娥、解洪元、邵濱孫、石筱英、王盤聲、楊飛飛、汪秀英、王雅琴等。 滬劇的曲調優美,富有江南水鄉的氣息。滬劇所使用的上海話與當今上海市區人使用的是不同的,比如滬劇中仍然保留著尖團音的分別,而市區則全部並入團音。

*石庫門*

石庫門是一種從傳統四合院建築風格演變出來的另一派建築風格。在19世紀中,上海的居民將原來傳統的木框改為一對烏漆的大門,外門則選用既穩固入突顯身份的石料作門框,所以便稱之為「石庫門」。
當時的上海正值列強分據的局面,西方的建築細部和中國傳統建築裝飾加以融合,成為上海近代史上一個獨特的時代產物。石庫門建築一直在上海見證一個半世紀翻天覆地的變遷。在19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外資再度湧入上海,經濟發展令到這些石庫門建築隨著一個又一個舊小區重建而拆掉,情況跟發展北京而拆掉很多胡同一樣。現只有上海的新旅遊點新天地有把這些石庫門建築融成為主題游閑區。

*小籠包*

小籠包是一種起源於上海的著名點心,上海以及中國大部分城市的菜館以至酒樓飲茶皆可吃到。由於起源於南翔鎮,因此又有「南翔小籠包」之稱。
小籠包體積比饅頭細小,直徑約3厘米左右。餡料包括豬腿肉,及由上湯冷藏成的固體。包時的皮要薄,折紋亦甚為講究,一般以14個折紋或以上為佳,「坐著似口鍾,挾起像燈籠」的標准。包好後放入圓形竹籠中蒸熟,小籠包蒸熟後皮呈半透明,裡面則有豐富的湯汁,食用時可加一點醋,或拈紅醋姜絲。一些食店會在餡料中加入蟹粉,成為蟹粉小籠包。

清同治10年(1871年),在南翔鎮古猗園里一家食店店主黃明賢,把當時流行的豬肉饅頭加以改良,將饅頭的皮改成薄皮,並把體積縮小成為小籠包,甚受顧客歡迎。其後到上海城隍廟開設南翔饅頭店,南翔饅頭店經營至今。

*生煎饅頭*

生煎饅頭是上海的一種著名小吃,簡稱為生煎,為煎熟了的有餡饅頭。生煎饅頭的餡料以鮮豬肉加肉皮凍為主,不同種類的生煎也有用雞肉作原料,在一些考究的店家還能吃到蝦肉,蟹肉味的生煎。 面料用半酵麵皮包餡,然後排放在平底鍋內,鍋內放油,邊煎邊噴水數次,直至至底面色黃硬而脆出鍋。
生煎得成品色白,軟而松,肉餡鮮嫩,有鹵汁,咬嚼時有芝麻及蔥香味,配以雞鴨血湯,牛肉湯,是上海人最喜愛的早餐之一。

上海著名的生煎饅頭店:豐裕生煎,小楊生煎,王家沙,大壺春,飛龍生煎等。生煎饅頭的蘸料通常是鎮江醋或是上海米醋,也有人喜歡配以辣椒醬。

*大閘蟹*
中華絨鰲蟹(Eriocheir sinensis),也稱上海毛蟹,俗名大閘蟹,是一種主要生長在朝鮮半島至中國福建沿海河口地區的小型蟹種。
絨鰲蟹在淡水中度過大部分生命,但它們必須回到海中繁殖。在生命第四或第五年,它們遷徙至下游,在有潮汐的江河口達到性成熟期。交配後,雌性繼續游向海的方向,在更深的水中過冬。在春天它們回到鹹水中產卵。孵化出的幼蟹,遷向上游進入淡水,至此完成一個生命循環。
這一物種的特徵是爪子上的密集的絨毛。蟹體大小大致和成人的手掌相當。
這一物種對其它生態具有很強的侵犯性,它曾蔓延到北美和歐洲,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破壞。除了和當地物種競爭外,它們穴居性導致堤岸的損壞和排水系統的阻塞。一般認為這種蟹順著船底排出的壓艙水遷移。
盡管中華絨鰲蟹成為西方水域的大患,但同一種蟹卻是著名江南美食。這種蟹被中醫認為是具有涼性的食物。由於過渡的捕撈導致長江下游蟹種數量下降,相應地蟹的價格飆升。現在在適合蟹生長的地區,養殖業非常興盛。江蘇陽澄湖是最有名的中華絨鰲蟹產地,此處出產的蟹以青背、白肚、黃毛、金爪聞名,人們慕名願以高價品嘗該處出產的螃蟹。大部分蟹以高利潤率出口海外市場。

⑨ 上海的歷史

上海的歷史:

上海歷史悠久,系1986年國務院頒布的第二批38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陸。市區成陸約在10世紀前葉才全部形成。

春秋時期的上海,屬吳國,戰國時期的上海先屬越國,後屬楚國。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上海是他封邑的一部分,上海的別稱「申」就源出於此。

上海的另一個別稱「滬」,源於「滬瀆」,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捕魚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個地名,這一帶被稱為「滬瀆」。

「上海」這一名稱的真正由來始於宋代,當時的上海,已開始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在今外灘至十六鋪的黃浦江中,它的西岸有個上海鎮,這些便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

元代的上海鎮已有很大的發展,並設立了市舶司。此後,上海鎮又升格為上海縣。明代的上海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棉紡業中心,商業經濟日趨發達。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設立了海關。清乾隆、嘉慶年間,上海逐漸成為中國的貿易大港和漕糧運輸中心,被稱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

1843年,在鴉片戰爭後,上海被殖民主義者強迫開辟為通商口岸。1845年,英國首先在上海設立了租界。之後,美國在上海設立租界。

1849年,法國也在上海設立租界。1863年,英美租界合並為公共租界後,上海實際上被劃分為華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部分,自1843年以後100多年裡,上海成了外國殖民主義者在中國傾銷商品,搜刮原料、錢財的主要口岸,上海因此也有了「冒險家的樂園」之稱。

1925年1月奉軍進人上海,當時的北京政府將上海改為淞滬市。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宣告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租界收回。

1949年5月27日,上海獲得解放,經過上海歷屆政府與人民長期不懈的改造和建設,上海成為新中國的重要的工商業基地。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仍為中央直轄市。上海市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

(9)上海歷史文化介紹擴展閱讀

上海,簡稱「滬」或「申」,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滬杭甬大灣區核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首批沿海開放城市。

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G60科創走廊核心城市。隔東中國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北、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

上海市地處東經120°52′至122°12′,北緯30°40′至31°53′之間,面積6340平方公里,位於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中國南北海岸中心點,長江和黃浦江入海匯合處。北界長江,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和浙江兩省。

上海境內缺乏金屬礦產資源,建築石料也很稀少,陸上的能源礦產同樣匱乏。70年代以來開始在近海尋找油氣資源,在多口鑽井中獲得工業原油和天然氣。

據初步估算,東海大陸架油氣資源儲量約有60億噸,是中國近海海域最大的含油氣盆地。附近的南黃海,經過調查和勘探,也發現油氣資源,估算有2.9億噸儲量。東海海水中化學資源豐富,在長江口淺海底下,還發現一些礦物異常區,有鋯石、鈦鐵砂、石榴石、金紅石等重要礦物。

上海市境內天然植被殘剩不多,絕大部分是人工栽培作物和林木。天然的木本植物群落,僅分布於大金山島和佘山等局部地區,天然草本植物群落分布在沙洲、灘地和港汊。栽培的農作物共有100多個種類,近萬個品種。蔬菜多達400多種,居全國之冠,瓜果和觀賞花卉品種也很多。

上海市地處長江入海口、太湖流域東緣。境內河道(湖泊)面積約500多平方公里,河面積率為9%~10%;上海市河道長度2萬余公里,河網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3公里~4公里。

上海市統計局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總數為2415.27萬人,相比2014年末減少10.41萬人。

統計顯示,2015年末上海市戶籍常住人口1433.62萬人,外來常住人口981.65萬人。相比2014年末,外來常住人口減少14.77萬人,同比降幅為1.5%。

閱讀全文

與上海歷史文化介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