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力系統發展史
電力系統發展史
公元前7世紀,古巴比倫人在伊拉克發明靜電儲存裝置『巴格達電池。
遠在2600多年前,古希臘人泰勒斯就發現用毛皮磨擦過的琥珀能吸引一些像絨毛,麥桿等一些輕小的東西,他們把這種現象稱作"電"。
公元1600年,英國醫生吉爾伯特(1544~1603)做了多年的實驗,發現了"電力","電吸引"等許多現象,他發明了驗電器,並最先使用了"電力","電吸引"等專用術語,因此許多人稱他是電學研究之父。
1660年 德國人蓋利克( Ott von Guerick,1602-1686)製造了一台摩擦起電機。
1703年 荷蘭商人從塞倫島將加熱後能產生電的石頭帶到日本。
1729年 英國 格雷(Gray,-1736)認為物質可分導體與絕緣體。
1732年 美國 富蘭克林主張電為一流體說。
1733年 法國 迪非(Deffe, 1698-1739)發現正負電並提出電為二流體說。
1744年 荷蘭 莫欣普克(Pieter von Musschenbroek)發明萊頓瓶。
1752年 美國 富蘭克林(Franklin,1706-1790)用風箏實驗,證明雷和摩擦電性質相同,因而發明避雷針。
1753年 英國 約翰(John Canton,1718-1772)發現靜感應裝置,向皇家協會報告靜電感應。
1772年 義大利 伽伐尼 (Galvani,1737-1798)提出帶電體間的平方反比定律、介電常數概念。
1775年 義大利 伏特設計了起電盤。
1779年 法國 庫侖提出摩擦定律。
1785年 法國 庫侖(Columb,1736-1806)發現帶電體相互間之靜電平方反比定律及磁極間之磁力,是為所謂之庫侖定律。
1799年 義大利 伏特(Volta,1745-1827)發明電堆及電池。
1800年 義大利 伏特在英國皇家協會發表關於伏打電池的論文。
1821年英國人『法拉第』完成了一項重大的電發明。在這兩年之前,奧斯特已發現電路中有電流通過。法拉第從中得到啟發,認為假如磁鐵固定,線圈就可能會運動。根據這種設想,他成功地發明了一種簡單的裝置。在裝置內,只要有電流通過線路,線路就會繞著一塊磁鐵不停地轉動。事實上法拉第發明的是第一台電動機,是第一台使用電流將物體運動的裝置。雖然裝置簡陋,但它卻是今天世界上使用的所有電動機的祖先。
1831年,法拉第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第一台發電機。他發現第一塊磁鐵穿過一個閉合線路時,線路內就會有電流產生,這個效應叫電磁感應。一般認為法拉第的電磁感應定律是他的一項最偉大的貢獻。
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Siemens)製成世界上第一台工業用發電機。
㈡ 百年電力發展史
百年電力發展史:
19世紀百年電力發展史1800年,伏打發明第一個化學電池1831年,人們開始獲得連續的電流法拉第製造了最早的發電機——法拉第盤1866年,西門子製成第一台使用電磁鐵的自激式發電機1870年,格拉姆製成了環形電樞自激發電機供工廠電弧燈用電1875年,巴黎北火車站建成世界上第一個火電廠。
用直流發電供附近照明1879年,舊金山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商業發電廠,兩台發電機共22盞電弧燈。同年先後在法國和美國裝設了試驗性電弧路燈1879年,愛迪生發明白熾燈1881年,英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小型水電站1882年;
愛迪生在紐約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正規發電廠1882年法國人德普勒在慕尼黑博覽會上表演了電壓為1500~2000V的直流發電機組經57km線路驅動電動泵1884年英國人製造了第一台汽輪機1885年製成交流發電機和變壓器1886年3月在馬薩諸塞州的大巴林頓建立了第一個交流送電系統,電源側升壓至3000V,經1.2km到受端降壓至500V。
,顯示了交流輸電的優越性1891年德國在勞芬電廠安裝了第一台三相100kW交流發電機,通過第一條三相輸電線路送電至法蘭克福1894年建成利亞加拉大瀑布水電站。1896年採用三相交流輸電送至35km外的布法羅。結束了1880年來交、直流電優越性的爭論。
20世紀百年電力發展史1903年,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裝設了第一台5000kW汽輪發電機組,標志著通用汽輪機組的開始。1916年,美國建成第一條90km的132kV線路1922年,美國在加州建成第一條220kV線路。
二戰後,美國於1955、1960、1963、1970和1973等年份分別製成並投運30、50、100、115和130萬千瓦汽輪發電機組1954年,瑞典首先建成了380kV線路,採用2分裂導線,距離960km,將北極圈內的Harspranget水電站電力送至瑞典南部。
1954年,前蘇聯建成第一座核電站,1973年法國製成120萬kW核反應堆1964年,美國建成第一條500kV交流輸電線路1965年,加拿大建成第一條765kV交流輸電線路1965年,蘇聯建成第一條±400kV的470km直流輸電線路,送電75萬千瓦1970年,美國建成±400kV的1330km直流輸電線路,送電144萬千瓦1989年,蘇聯建成第一條最高電壓1150kV的1900km交流輸電線路。
(2)電力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百年電力的意義:
溶思想性、權威性、文獻性、可視性和科普性於一體,是一部反映中國百年電力發展歷史的文獻片,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節約型社會的電視教材,同時又是一部進行愛國主義和艱苦奮斗精神教育的主旋律作品。同時該片為社會公眾提供了解中國電業及其發展歷史的一扇窗口,是對電力職工進行職業教育和傳統教育的理想教材;對電力企業文化建設,增強職工凝聚力、鼓舞士氣和激發職工的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的作用。
㈢ 我國電力行業發展歷程
中國電力發展階段
一、第一階段計劃經濟時期(1949-1978年)
自1949年到1978年,中國電力歷史分別有燃料工業部、電力工業部、水利電力部三個階段。在燃料部與電力工業部階段,電力管理執行集中管理的方法;時至水利電力部,電力與水利又經歷了分散與集中各兩次不同管理。
1、燃料工業部時期(1949-1955年)。
2、電力工業部時期(1955年-1958年)。
3、水利電力部時期(1958-1966年)。
4、"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年-1978年)。
二、第二階段,摸著石頭過河(1979-1997年)
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的電力工業體制進入了改革探索時期。
1、第二次成立電力工業部(1979-1982年)。
2、第二次成立水利電力部(1982-1988年)。
3、能源部時期(1988-1993年)。
4、第三次成立電力工業部(1993-1997年)。
(3)電力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電力市場發展戰略
1、轉變思想,樹立競爭意識
企業生存的基礎是市場,思想又是行動的先導,為了擴展電力市場,企業一定要轉變以往的思想觀念,明確以市場為主體的競爭策略,堅持市場的導向作用。
2、健全完善電力市場規章制度
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健全完善的規章制度作基礎,電力市場的有效擴展也是如此。
3、建立以用戶為核心的電力市場並拓展新市場
想要增加社會用電數量,並逐步拓展電力市場,就要堅持供電以客戶為核心,根據用戶的具體需求構建電力市場。
4、提高員工素質能力
電力市場的有效拓展要依靠企業員工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來完成,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全面開放,以及現代化技術的逐步興起,給電力企業員工素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㈣ 發電廠的發展簡史
1、19世紀70年代,歐洲進入了電力革命時代。不僅大企業,就連小企業也都紛紛採用新的動力──電能。最初,一台發動機設備只供應一棟房子或一條街上的照明用電,人們稱這種發電站為 「住戶式」電站,發電量很小。
2、隨著電力需求的增長,人們開始提出建立電力生產中心的設想。愛迪生1882年在美國紐約珍珠街建立擁有6台發動機的發電廠。
發電廠起初是直流發電。美國的著名發明家愛迪生在1881年開始籌建中央發電廠,1882年總共有兩座初具規模的發電廠投產。1882年1月,倫敦荷陸恩橋的愛迪生公司開始發電,供應聖馬廠郵局橋西的城市大教堂和橋頭旅館等。
當時發電廠利用蒸汽機驅動直流發電機,電壓為110伏,電力可供1000個愛迪生燈泡用。同年末,紐約珍珠街愛迪生公司發電廠也裝上了同型機組,這是美國的第一座發電廠,內裝6台發動機,可供6000個愛迪生燈泡用電。
3、後來俄國彼得堡的芬坦克河上出現了水上發電站,發電站建在駁船上,為涅夫斯基大街照明供電。
在電力的生產和輸送問題上,早期曾有過究竟是直流還是交流的長年激烈爭論。愛迪生主張用直流,人們也曾想過各種方法,擴大直流電的供電范圍,使中小城市的供電情況有了明顯改善。
但對大城市的供電,經過改進的直流電站仍然無能為力,代之而起的是交流電站的建立,因為要作遠程供電,就需增協電壓以降低輸電線路中的電能損耗,然後又必須用變壓器降壓才能送至用戶。
3、直流變壓器十分復雜,而交流變壓器則比較簡單,沒有運動部件,維修也方便。
美國威斯汀豪斯公司的工程師斯坦利研製出了性能優良的變壓器。1886年該公司利用變壓器進行交流供電試驗獲得成功。
1893年威斯汀豪斯公司承接為尼亞加拉瀑布水力發電計劃提供發動機的合同,事實證明必須用高壓交流電才可實現遠征電力輸送,從而結束了長時間的交、直流供電系統之爭,交流電成為世界通用的供電系統。
早期發電機靠蒸汽機驅動。1884年發明渦輪機,直接與發電機連接,省去雲齒輪裝置,既運行平穩,又少磨損。1888年在新建的福斯班克電站安裝了一台小渦輪機,轉速為每分鍾4800轉,發電量75千瓦。
1900年在德國愛勃菲德設置了一台1000千瓦渦輪機。到1912年芝加哥已有一台25,000千瓦渦輪發電機,如今渦輪發電機最大已超過100萬千瓦,而且可以連續多年不停運轉。
(4)電力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發電廠分類
1、水力發電廠
利用水流的動能和勢能來生產電能的工廠,簡稱水電廠。水流量的大小和水頭的高低,決定了水流能量的大小。從能量轉換的觀點分析,其過程為:水能→機械能→電能。
2、小水電
從容量角度來說處於所有水電站的末端,它一般是指容量5萬千瓦以下的水電站。世界小水電在整個水電的比重大體在5%-6%。中國可開發小水電資源如以原統計數7000萬kW計,佔世界一半左右。
3、火力發電廠
利用可燃物作為燃料生產電能的工廠,簡稱火電廠。從能量轉換的觀點分析,其基本過程是:化學能→熱能→機械能→電能。
4、垃圾發電廠
垃圾發電作為火力發電的一種,截至2007年底,中國垃圾焚燒發電廠總數已達75座,其中建成50座,在建25座垃圾焚燒發電廠的收益穩定、運營成本低廉並享有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能給投資者帶來穩定的收益,但是垃圾發電帶來的環境問題不容忽視。
5、核能發電廠
利用核能來生產電能工廠,又稱核電廠(核電站)。原子核的各個核子(中子與質子)之間具有強大的結合力。重核分裂和輕核聚合時,都會放出巨大的能量,稱為核能。
技術已比較成熟,形成規模投入運營的,只是重核裂變釋放出的核能生產電能的原子能發電廠從能量轉換的觀點分析,是由重核裂變核能→熱能→機械能→電能的轉換過程。
6、太陽能發電廠
太陽能發電廠是一種用可再生能源——太陽能來發電的工廠,它利用把太陽能轉換為電能的光電技術來工作的。
7、風能發電廠
截止到2003年底,全國風能資源豐富的14個省(自治區)已建成風電場40座,累計運行風力發電機組1042台,總容量達567.02MW(以完成整機吊裝作為統計依據)。
㈤ 電的發展史
早在對於電有任何具體認知之前,人們就已經知道發電魚會發出電擊。根據公元前2750年撰寫的古埃及書籍,這些魚被稱為「尼羅河的雷使者」,是所有其它魚的保護者。大約兩千五百年之後,希臘人、羅馬人,阿拉伯自然學者和阿拉伯醫學者,才又出現關於發電魚的記載。
1832年法國人皮克西製造出世界第一台試驗性發電機。1850年英國斯旺用紙碳製成燈絲泡問世。1866年德國西門子制出可應用的發電機。
1879年10月21日,美國愛迪生(和英國約塞夫·斯旺)都研究碳質燈絲電燈泡。愛迪生經千餘次的試驗用碳素燈絲的白熾燈泡得到了實際應用,故稱愛迪生發明了電燈。
傑克·基爾比於1958年和羅伯特·諾伊斯於1959年分別獨立發明集成電路。現今,大量晶體管、二極體、電阻器、電容器等等電子原件都可以被裝配在單獨的集成電路里。
電真正的應用是在18世紀末19世紀,直到20世紀21世紀才真正的走入平常百姓家。
起電現象
摩擦起電,是通過摩擦的方式使得物體帶上電荷的物理現象。摩擦起電的步驟,是使用兩種不同的絕緣體相互摩擦,使得它們的最外層電子得到足夠的能量發生轉移,摩擦起電後兩絕緣體必帶等量異性電。
靜電吸附,是當帶靜電的物體靠近微小的不帶靜電的物體時,微小物體表面的自由電荷發生轉移,感應出與帶靜電物體相反的電性,而被吸引貼附於帶靜電物體上。利用靜電吸引輕小物體的原理,可以達到吸附工業粉塵的效果。
靜電感應,是指導體中的電荷在外電場的作用下在導體中重新分布的現象,由英國科學家約翰·坎通和瑞典科學家約翰·卡爾·維爾克分別在1753年和1762年發現。
靜電屏蔽,是指對於一個接地的空腔導體,外接電場不會影響腔內的物體,腔內帶電體的電場也不會影響腔外的物體。
靜電屏蔽的應用很廣泛,例如電子儀器外的金屬網罩、電纜外層包裹的金屬皮等都是用於防止外部電場對內部的影響。需要注意,如果外部的電場是交變電場,則靜電屏蔽的條件不再成立,另見電磁屏蔽。
㈥ 中國發電的發展史
中國電力系統是隨著中國電力工業的發展而逐步形成的,它的發展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⑴ 1882~1937年。1882年7月26日上海第一台12KW機組發電到1936年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全國共有461個發電廠,發電裝機總容量為630MW,年發電量為17億 kW·h,初步形成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武漢、廣州、南通等大、中城市的配電系統。
⑵ 1937~1949年。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後,江蘇、浙江等沿海城市的發電廠被毀壞或拆遷到後方;西南地區的電力工業出於戰爭的需要,有定的發展。日本帝國主義以東北為基地,為戰爭生產和提拱軍需物資,從而使東北電力系統也有一定的發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全國發電裝機容量為1848.6,年發電量約43 億kW·h,居世界第25位。當時中國已形成的電力系統:①東北中部電力系統,以豐滿水電廠為中心,採用154kV輸電線路,連接沈陽、撫順、長春、吉林和哈爾濱等地區;②東北南部電力系統,以水豐水電廠為中心,採用220kV和154kV輸電線路,邊疆大連、鞍山、丹東、營口等供電區;③東北東部電力系統,以鏡泊湖水電廠作為中心,採用了110kV輸電線路,連續雞西、牡丹江、延邊等供電區;④ 冀北電力系統,以77kV輸電線路連接北京、天津、唐山等供電區和發電廠。
⑶ 1949年以來,中國的電力工業有很大的發展。1996年中國大陸部分的發電裝機容量達2.5 億 千 瓦,年發電量為11350億kW·h,居世界第2位。從1993 年起,發電量每年平均 以6.2% 的速度增長。但是,就人均用電量、電力系統自動化水平和發輸配電的經濟指標而言,我國的電力工業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
㈦ 電力工業的歷史
1875年,巴黎北火車站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火電廠,為附近照明供電。1879年,美國舊金山實驗電廠開始發電,是世界上最早出售電力的電廠。80年代,在英國和美國建成世界上第一批水電站。1913年,全世界的年發電量達 500億千瓦時,電力工業已作為一個獨立的工業部門,進入人類的生產活動領域。
20世紀30、40年代,美國成為電力工業的先進國家,擁有20萬千瓦的機組31台,容量為30萬千瓦的中型火電廠9座。同一時期,水電機組達5~10萬千瓦。1934年,美國開工興建的大古力水電站,計劃容量是 888萬千瓦,1941年發電,到1980年裝機容量達649萬千瓦 ,至80年代中期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1950年,全世界發電量增至9589億千瓦時 ,是1913年的19倍。50 、60、70年代,平均年增長率分別為9.4%、8.0%、5.3% 。1950~1980年,發電量增長7.9倍,平均年增長率7.6%,約相當於每10年翻一番。1986年,全世界水電發電量占 20.3% ,火電佔63.7%,核電佔15.6%;美國水電佔11.4%,火電佔72.1%, 核電佔16.0%;前蘇聯水電占 13.5%,火電佔76.4%,核電佔10.1%;日本水電佔12.9%,火電佔61.8%,核電佔25.1%;中國水電佔21.0%,火電佔79.0%。世界上核電比重最大的是法國,1989年占總發電量的74.6%。
20世紀70年代,電力工業進入以大機組、大電廠、超高壓以至特高壓輸電,形成以聯合系統為特點的新時期。1973年,瑞士BBC公司製造的130萬千瓦雙軸發電機組在美國肯勃蘭電廠投入運行。蘇聯於1981年製造並投運世界上容量最大的120萬千瓦單軸汽輪發電機組。到1977年,美國已有120座裝機容量百萬千瓦以上的大型火電廠。1985年,蘇聯有百萬千瓦以上火電廠59座。1983年,日本有百萬千瓦以上的火電廠32座,其中鹿兒島電廠總容量440萬千瓦 ,是世界上最大的燃油電廠。世界上設計容量最大的水電站是巴西和巴拉圭合建的伊泰普水電站,設計容量1260萬千瓦,近期裝機容量達490萬千瓦,採用70萬千瓦機組,與運行中的世界最大水電站美國大古力水電站的世界最大水輪機組70萬千瓦容量相等。世界上最大的核電站是日本福島核電站,容量是909.6萬千瓦。
總裝機容量幾百萬千瓦的大型水電站、大型火電廠和核電站的建成,促進了超高、特高壓輸電、直流輸電和聯合電力系統的發展。1935年,美國首次將輸電電壓等級從110~220千伏提高到287千伏,出現了超高壓輸電線路。1952年,瑞典建成二分裂導線的380千伏超高壓輸電線路。1959年,蘇聯建成500千伏,長850千米的三分裂導線輸電線路。1965~1969年,加拿大、蘇聯和美國先後建成735 、750和765千伏線路。1985年,蘇聯首次建成1150 千伏特高壓輸電線路,輸電距離890千米。現在 ,美國正研究1100千伏和1500千伏特高壓輸電,義大利研究1000千伏輸電,日本建設250千米長1000千伏特高壓線路。高壓直流輸電(HVDC),瑞典、美國、蘇聯分別採用±100、±450 、±750千伏電壓,後者輸電距離2414千米,輸電600萬千瓦。到1985年,全世界已有18個國家、32個直流輸電線路投運,總輸送容量2000萬千瓦。輸電距離1080千米的±500千伏中國葛洲壩—上海輸電線路已於1989 年8月投入運行。特高壓輸電和直流輸電不僅用於遠距離大容量輸送電能,而且在工業大國的聯合電力系統中或全國統一電力系統中,起著主聯絡干線的重要作用。
1882年,英國商人在上海設立了電光公司,中國電力就此開始起步。以後外國資本相繼在天津、武漢、廣州等地開辦了一些電力工業企業。為配合新工業地區的建設,中國資本1905年才開始投資於電力工業,以後雖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增長速度緩慢。中國發電量最高年份的1941年只有59.6億度,到1949年全國發電設備容量為185萬千瓦,發電量只有43.1億度。安裝了一些自動安全監測裝置。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單機容量60萬千瓦的火力發電機組已開始運行;在電站大機組上,國家對電力工業進行了大量投資,單機容量10萬千瓦以上的火力發電機組已達3094萬千瓦,電力工業得到很大發展。到1984年底,全國發電量3770億度,為1949年的87倍;全國發電設備容量7995萬千瓦,為1949年的43.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