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漢中歷史文化

漢中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22 14:47:44

⑴ 漢中民俗文化簡單介紹

漢中歷史悠久、人文遠古,是華夏文明較早的開發地區之一。漢水流域是人類先祖起源地之一。由於地處秦嶺和巴山之間,是我國東西南北的過渡地帶,其氣候、特產、飲食、習俗都具有過渡性的特點。稻作文化麥粟文化在這里兼種並華;又處於荊楚、巴蜀、秦隴三大文化的撞擊之中,兼容並蓄,吸收融合,發展升華,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漢水文化;加之,歷史上"湖廣填陝南",南北移民,五方雜處,從而使漢中的民俗兼四方,語言雜秦蜀,在全國具有獨特性。諸如生產生活、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人生禮儀、信仰崇拜、娛樂游藝、神話傳說等,是漢中文化遺產的立體史籍。豐富的人文資源、民俗資源,為漢中民俗旅遊的開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潛力很大,不僅大有前途,而且"錢途"無量。經過長期思考和研究,我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重點開發:一、充分利用民間傳統節日增闢旅遊項目,以吸引國內外遊客的興趣。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們聰慧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個富有民間文化特色的節日。比如所有中國人都知道的傳統節日"春節"、"中秋節"等;還有一些是被我們逐漸淡忘的節日,如"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等。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傳統民間節日舉辦各種民俗文化活動,從而有效帶動民俗文化旅遊的蓬勃發展。漢中秦巴民俗村就曾多次在春節期間成功地舉辦過民間傳統民俗文化演出活動,不僅吸引了眾多的觀眾和遊客,帶來了豐厚的經濟回報,同時也為長期大量分散於民間的各種演出團體和民間藝人提供了展示才藝的機會和舞台,為促進漢中的旅遊發展,繁榮民間文化作出了積極貢獻。可謂一舉多得,意義深遠。漢中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也曾多次與各縣區旅遊景點大力舉辦各種民間文化活動,取得了顯著效果。這里比較成功和有影響的例子當數漢中市民間文藝家協會與勉縣老道寺鎮"天河渡假村"聯合舉辦的兩屆"天河愛情節".另外還有一些則是我們漢中本地的一些傳統民間節日和紀念節會。比如漢台區武鄉鎮每年農歷二月十九的"南堂廟會"、城固原公、文川每年農歷"二月二"、"三月三"舉辦的"物資交流會",還有勉縣每年清明節舉辦的"諸葛亮文化節"、城固每年十月份舉辦的"張騫文化藝術節"等。通過這些當地民間舉辦的傳統廟會和紀念節會,不僅有利於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而且能夠更為充分地展示漢中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從而能夠愈來愈多地吸引外地的開發商和遊客的投資與光顧。

⑵ 漢中有哪些民俗文化

1、南鄭協稅鎮的社火;南鄭桄桄戲(馬上失傳了)
2、洋縣「掃五窮」民間傳統、皮影戲;
3、勉縣武侯祭祀活動;
4、春季及重大傳統節日期間各縣均有的舞獅、綵船民間演出。

⑶ 漢中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依據是什麼

漢中市簡稱「漢」,美譽「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位於陝西省西南部,漢江上游,北倚秦嶺、南屏大巴山,地勢南北高,中間低,中部是漢中盆地。轄漢台區和鎮巴、留壩、勉縣、西鄉、南鄭、城固、寧強、洋縣、佛坪、略陽10個縣,總面積27246平方千米,人口380萬。漢中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地區、全國雙擁模範城。

漢中兩漢三國文化底蘊厚重,自然風光獨特秀麗,有「秦巴天府」之稱,全市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一百餘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截止2006年第六批[1]),在2013年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名單中,我市又有勉縣武侯祠等地點入選。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處(截止2008年第五批[2]);世界人與自然生物圈1個(截止2004年),國家自然保護區6個(截止2009年),國家水利風景區3個(截止2009年第九批),國家森林公園4個(截止2009年)。地處中國心臟部位。

漢中的特色不僅僅在於漢文化,而且之所以能成就劉邦的漢室大業,則是因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生態的多樣性。漢中北依秦嶺,南頻巴山,中間為漢中平原。漢中盆地是中國著名的糧倉,也承載著漢中絕大多數的人口。這里是中國南北氣候分界線、江河分水嶺,四季分明、氣候溫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並因此造就了物種的多樣性。漢中的森林覆蓋率為52%,林草的植被率達60%,這在全國也是不多見的。漢中境內有漢江、嘉陵江等567條河流,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為保證調往京、津、冀地區的水質,我們必須對漢江流域進行水土流失治理,防止污染,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這實際上就提升了漢中的文明水平、生活質量以及現代化水平,讓漢中古城更具品味!

⑷ 漢中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特點

一、地理環境復雜多樣

漢中市位於漢水上游,漢中盆地中部,東經106°51'-107°10'、北緯33°2'-33°22'之間。

地形特點南低北高,市內有平壩、丘陵和山地等三種地貌,平壩為漢江沖積平原的一二階梯,海拔500-600米之間,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佔全市面積的34.62%;丘陵為山前洪積扇形成的寬谷淺丘地帶,約佔全市面積的28.1%;山區是秦嶺南坡形成的淺山和中山地區,地勢較為復雜,約佔全市總面積的37.2%。

本區域的河流均屬長江流域,漢江東西橫貫,嘉陵江南北縱穿,米倉山南坡有渠江上遊河源區的部分河流。同時河流密布,每平方公里平均河流長度為1.4-2公里。

漢中氣溫的地理分布,受地形影響較大。西部略低於東部,南北山區低於平壩和丘陵。海拔600米以下的平壩地區年均氣溫在14.2-14.6℃;一般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區年均氣溫低於12℃;西嘉陵江河谷年均氣溫高於13℃。

二、歷史文化源遠流長

先秦時期,漢中地區在傳說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由於年代久遠,均無法查證。

秦漢時期漢中郡西起沔陽陽平關,東至鄖關和荊山,綿延千里。秦朝時設漢中郡,郡治南鄭,在今天漢中市南鄭縣附近。秦朝末年,各股政治勢力角逐中國大地,劉邦在漢中時期韜光養晦。劉邦最終取得軍事勝利,因其原封地在漢中,稱漢王,故遷都長安並建立中央統一封建王朝後,國號稱「漢朝」

三國時期,在劉備入蜀後很快成為曹操和劉備激烈爭奪的地區。後來劉備取勝,稱「漢中王」,蜀漢即獲得此地,現今仍遺留有大量三國古跡,如武侯墓(諸葛亮墓地)、沔縣武侯祠、馬超廟、定軍山、虎頭橋(魏延斬首之處)等。

唐初,改漢川郡曰梁州,開元中因梁、涼聲近,更名曰褒州。不久重新改回梁州。天寶初年,又改為漢中郡。唐德宗於興元六年(874年)三月避亂漢中,六月,叛亂平定後返長安,並以其年號改漢中為興元府,領五縣。

明洪武三年,改為漢中府。1863年春,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光、瑞王藍成春、啟王梁成富等率部西進,與清軍交戰,同年8月攻克漢中,殺南鄭知縣周蕃壽,後被清軍鎮壓。

國民政府時期,漢中成為入蜀交通樞紐進行重點建設,中日局勢緊張後,成為戰略物資的轉移站,在戰前物資人力以及故宮博物院文物轉移入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風土人情豐富多彩

漢中市居住人口以漢族為主,其餘有回族、苗族、羌族、蒙古族,壯族,土家族,朝鮮族,白族,彝族,侗族,藏族,畲族,土族,哈薩克族、傣族、高山族、錫伯族等。

截止2018年末漢中市戶籍總人口380.6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35.58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0.51%。

中盆地是油菜花的故鄉,油菜花的天堂。漢中是我國傳統的油菜種植生產基地,每年油菜種植面積超過120萬畝,現已成為我國油菜種植面積規模最大的地區之一。

漢中麵皮陝西漢中當地最有名的小吃,被譽為漢中風味小吃的「四絕」之首,其製作工藝於2011年列入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漢中洋縣盛產黑米,也是黑米的原產地。相傳為西漢著名外交家張騫在洋縣、城固交界處發現並選育而成。史載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由於珍稀名貴,故又有「黑珍珠」之美稱。

(4)漢中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漢中市的經濟發展狀況

2018年, 漢中市實現生產總值1471.88億元,比上年增長9.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5.47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702.15億元,增長13.1%;第三產業增加值564.26億元,增長7.4%。人均生產總值42754元,增長9.7%。

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3.0%。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12.5%,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分別為14.0%、47.7%和38.3%。與2017年相比,第一產業增加值佔比下降1.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分別提高1.4個、0.4個百分點。

截至2018年,漢中市財政總收入完成120.14億元,同口徑增長10.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49.96億元,增長9.5%。財政支出342億元,增長9.7%。

⑸ 漢中的歷史文化有哪些

漢中是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水的源頭,陝南地區最大城市,是關中天水經濟區和成渝回經答濟區的重要連接樞紐,是西安到成都的必經之地,也是兩漢三國文化的主要發祥地,素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的美譽。

漢中位於華夏版圖之中心,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是劉邦西漢王朝的發祥地,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的軍事要地,傑出的政治、軍事人物張良、韓信、蕭何、張魯、諸葛亮、曹操、劉備、夏侯淵、黃忠、姜維、馬超、張飛、吳玠、吳璘、方孝孺、李自成等都在漢中留下深深的足跡。漢中也誕生了偉大的「絲綢之路」外交家張騫,孕育了剛直雄烈的大漢諍臣李固,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長眠於漢中洋縣。詩人李白、杜甫、陸游、歐陽修、岑參、元稹、李商隱也在秦巴山區之間遊走,吟唱出彪炳文學史的瑰麗詩詞墨寶。在抗日戰爭時期,漢中是後方重鎮,陪都重慶屏障,蔣介石、李宗仁、蔣緯國、陳誠、胡宗南、祝紹周、楊虎城、美國飛虎隊陳納德這些抗戰名人在漢中書寫了輝煌的詩篇。——常識歷史篇。

⑹ 漢中有哪些民俗文化

1、南鄭協稅鎮的社火;南鄭桄桄戲(馬上失傳了)
2、洋縣「掃五窮」民間傳統、皮影戲;
3、勉縣武侯祭祀活動;
4、春季及重大傳統節日期間各縣均有的舞獅、綵船民間演出。
5、油菜花展。

⑺ 陝西漢中有哪些名勝古跡

漢中的名勝古跡很多,我這里向你推薦以下景點:
位於市中心的古漢台(為劉邦專在漢中稱王時屬王府所在地),拜將壇(為劉邦拜韓信為大將所在地),位於周邊的:諸葛武侯祠(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武侯祠),武侯墓,以及褒斜棧道(歷史上「明修棧道,暗度陳滄」典故的出處),石門(中國最早的一條人工隧道),張良廟,南湖(漢中--西北小江南的代表性景點)

⑻ 漢中屬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哪一種類型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按照特點主要分為七類。
古都型:都城時代的歷史遺存物、古都的回風貌為特點答的城市,如北京、洛陽等。
傳統風貌型:保留了一個或幾個歷史時期積淀的完整建築群的城市,如商丘、平遙等。
風景名勝型:建築與山水環境的疊加而顯示出鮮明個性特徵的城市,如桂林、蘇州等。
地方及民族特色型:地域特色或獨自的個性特徵、民族風情、地方文化構成城市風貌主體的城市,如麗江、拉薩等。
近現代史跡型:反映歷史上某一事件或某個階段的建築物或建築群為其顯著特色的城市,如上海、遵義等。
特殊職能型:某種職能在歷史上佔有極突出的地位的城市,如「瓷都」景德鎮、「鹽城」自貢等。
一般史跡型:分散在全城各處的文物古跡為歷史傳統主要體現方式的城市,如濟南、鄭州等。
漢中屬於一般史跡型。

⑼ 何謂漢中文化,漢中精神又指什麼

真正理解漢中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
漢中為什麼稱漢中?漢中,得名於漢水。漢水,得名於天漢,也就是銀河。古代的祭司、神官、天文學家認為:盤古開天闢地後,祝融和共工天地大戰,天傾西北,地降東南,形成了黃天厚土的世界。天漢位於天的中央,把天空分為兩部分。與此相對應的,地上也應該有一條大河,位於大地的中央,並且把大地分為兩半。當時已知的世界:北邊有一條大河,就是黃河,南邊也有一條大河,就是長江。那麼這條大河就應該位於黃河和長江的中央。他們找到了這條大河。天上的大河叫漢,所以他們就把地面上的這條大河也命名為漢,又叫漢水、漢江。漢水源頭有一座城市,東面是平原大海,西面是雪山戈壁,北面是草原沙漠,南面是森林沼澤,那麼它也位於大地的中央,於是就起名為漢中,意思就是漢水之源,大地中央。所以漢中的別名也叫天漢。
漢中的歷史就如同漢水一般,從雲霧繚繞的遠方,從高山之端源源不斷地流淌出來,流過漢中的山川,也流過數千年的漫長歲月。
早在烽火不斷的春秋戰國時期,漢中就是秦、楚兩國相爭之地。秦惠文王時,秦國戰勝楚國,楚國不得不劃地媾和,於是秦取地六百餘里,置漢中郡。漢中這個名字被首次載入史冊。
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以漢中為發祥地,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統一天下,成就了漢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漢朝、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稱謂就一脈相承至今。
三國時期,漢中是魏蜀兩國兵戎相見的主戰場,老將黃忠在漢中定軍山下刀劈夏侯淵
,驍將趙雲漢水之濱大敗曹軍,
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一代名相諸葛亮在漢中屯兵8年,度過了他一生最為嘔心瀝血的歲月,六齣祁山,北伐曹魏,鞠躬盡瘁。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涌現出的歷代人類英傑,他們的精神是我們後人最彌足珍貴的財富。漢水同樣是一條偉大的母親河,因為生於斯,游於斯,逝於斯的歷代名流璨若星漢。
而他們中最能代表漢中的精神財富有三種:第一種:張蔡精神。
張騫
,博望侯,大行令,中外歷史上著名的外交家、探險家、絲路之父、走向世界的第一人、第一個外來物種的大規模引進者。(張騫為漢中本土人)蔡倫
,龍亭侯,尚方令,名垂千史的發明家,造紙之父。(蔡倫為湖南來陽人,其封地在漢中洋縣)張騫-蔡倫精神就是開拓創新精神的最好代名詞。
第二種:留武才德。
張良
,留侯,漢初三傑之一,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開國謀臣。(張良為安徽毫州人,其封地在漢中留壩)諸葛亮
,武鄉侯,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外交家,第一宰相,智慧的化身。(諸葛亮為山東琅琊望族)
張良、諸葛亮
皆是智慧超群、功勛卓著、德行彪炳青史的非凡人物。
第三種:李蘇風流。
李白:青蓮居士,供奉翰林,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為華裔中亞人,西涼王族後裔)蘇軾:東坡居士,龍圖閣學士,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四川眉山人)李白、蘇軾均是天才型的大詩人,他們是中國中古文學史上的雙子星座。
李白灑脫不羈、傲世獨立、易於觸動、感情暴發力強;蘇軾率真、孤傲、豁達、超脫,而他們都是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只是時代更多地成就了他們的藝術天才。
漢中亦稱天漢,天漢一詞,寄託著漢人豐富的美好願望和純真的自我覺醒意識,它不僅是漢人的自信心所賴以產生的出發點和堅強基石,也成為漢人雄視宇宙的象徵。這自然鑄就了本源的天漢氣概,再加上張蔡精神、留武才德、李蘇風流,漢中遂成為漢家精神文化的發祥地。天漢氣概彰顯了漢中乃至漢民族博大、自信的一面;張蔡精神實質上是一種中華民族稀有的科學精神;留武才德體現了一種儒法兵三家的交融;而李蘇風流則體現了一種儒道合一的精神。
此外,在漢中還有歷代名流:劉邦:曾為漢中王, 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為江蘇沛縣人)韓信:淮陰侯,西漢開國功臣,漢初三傑之一。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高祖稱他指揮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
蕭何月下追韓信
的典故就發生在漢中)鄭子真:高隱名士,谷口先生,甘恬秉默,教人則勉以敬天、事人之道。雖名振京師,然隱居不仕,常垂釣於褒谷口。(鄭子真為漢中本土人)班超:定遠侯,東漢著名的軍事家和外交家。(班超為陝西咸陽人,其封地定遠乃漢中鎮巴前身)李固:太尉,東漢時代著名的忠正耿直的大臣,北斗喉舌。(李固為漢中本土人)曹操:魏公,丞相,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曹操為安徽亳州人,
曹操曾親帥大軍進攻漢中)張魯:閬中侯,鎮南將軍,五斗米道的師君(教祖)。東漢

⑽ 漢中有哪些三國歷史文化遺跡,略做介紹

漢中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漢中是漢文化的發祥地,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400年以前,漢中就已設郡,迄今已有2400多年歷史。著名的歷史文化古跡有古漢台、拜將壇、張良廟、蔡倫墓、武侯墓、古褒斜棧道、石門十三品、靈崖寺摩崖石刻等,是兩漢、三國旅遊熱線,其中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武侯墓、褒斜道石門及其石刻,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18處。
古褒斜棧道
在秦嶺山脈中,有一條貫穿關中平原的漢中盆地的山谷,其南口曰褒,在今漢口區北25公里;北口曰斜,在眉縣西南15公里,長凡235公里。自戰國起,就有人在谷中鑿石架木,修築棧道,歷代踵繼,多次增修,後人就命名為「褒斜道」。漢武帝大加修鑿褒斜道250公里,從而出現了「棧道千里,無所不通」的盛況。
褒谷山勢險峻,怪石崢嶸,翠峰林立,清凈幽雅,四季景色各異。清代文人王晚香將這里概括為「石門二十四景」,石門水庫建成後使褒谷錦上添花。石門水庫是以灌溉為主的大型水利工程,庫容1.05億立方米,灌溉50多萬畝農田,發電裝機4.05萬千瓦。壩高88米,頂長260米雙曲拱壩,造型優美,宏偉壯觀,高峽平湖,碧波盪漾,遊船、快艇穿梭在17公里長的人工湖上,可盡情瀏覽湖光山色怡人美景。山間溪流潺潺,清泉涌溢,山瀑流水叮當,水產水禽種類繁多,以大鯢、甲魚、白鷺等最為珍貴。
褒谷石門是個天然立體文博館。自春秋戰國以來,這是溝通我國中原、西北與西南交通的要沖,在「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上,開鑿與架設被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跡」的棧道,石門是棧道最險最奇之處。這里山上水下文物古跡薈萃。古代、近代、現代的道路建築、水利工程、石門隧道都交織陳列在此。新建的仿古棧道獨具一格,飛架在陡壁懸崖上成為古褒斜道縮影;歷史上蕭何月下追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典故就發生在這里;諸葛亮北伐曹魏常由此出入。開鑿於東漢永平年間,採用「火燒水激」而成的石門隧洞,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通車隧道。石門附近有漢代以來文人墨客題留摩崖石刻一百多處,最著名的「石門十三品」「國之魂寶」,被日本書道界稱為「漢中石門,日本之師」。曹操「袞雪」;張良「玉盆」;鄭子真「石虎」蒼勁渾撲,運筆流暢,尤其《石門頌》、《石門銘》自古被作為中國書法藝術的楷模。連城山腰的連雲棧道,沿途石刻林立,散布著先祖足跡,淹沒於水下的褒姒鋪,相傳是西周褒國美女褒姒的故里。
山河堰是西漢相國蕭何所築,曹參落成,世世代代澆灌漢中的肥田沃土,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舊址修成褒惠渠,七十年代興建了石門水庫,三個時代水利工程惠澤漢中人民,形成了漢中水文化,水工程獨特風景線。
漢中市博物館(古漢台)
漢中市博物館是一所地方綜合性博物館,位於漢中市漢台區東大街26號,漢中市博物館以古漢台為館址而建立,佔地面積1400平方米。其建築主要依託古漢台原有建築風格和布局,由自南而北逐級升高的3個院落組成。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相繼修建了石門十三品展室、棧道陳列展室、東西華亭、北大門仿古建築群,重修瞭望江樓、桂蔭堂,整修了庭院園林,形成了以明清建築為主的園林式風格。
史載,公元前206年,劉邦為漢王時,建都南鄭(今漢中城)。劉邦自漢中發跡而得天下,遂定國號為漢。他曾駐蹕的宮廷被稱為漢台。漢中、漢王、漢朝、漢台,這個漢字竟一脈相承了。宋以至民國時期,漢台為漢中府署所在地。現存的高台建築作為府署官員的娛樂場所,號為漢郡之勝。
自宋開始,古漢台作為歷代漢中府署的游樂場所,一直備受漢中守土官吏的重視,相繼修建了天漢樓(望江樓)、桂蔭堂、東西華廳、清暉閣以及鏡吾池等,成為漢中名勝古跡最為有名者,望江樓也成為漢中標志性古建築。民國時期,曾在此創為學校和漢中圖書館,尤其是革命先烈陳淺倫,在東華廳密謀組建紅29軍,望江樓也是革命志士活動的重要場所。
石門漢魏十三品
在古漢台碑廊里,嵌鑲著一塊黑色大理石碑刻。上面八個大字「漢中石門,日本之師」,是由日本著名書法家種谷扇舟先生題寫的。「漢中石門」是指陳列在漢中市博物館的摩崖石刻精品——石門十三品。古人紀事頌德,將文字雕刻在金屬器物上,如青銅器銘文;將文字雕刻在石頭上,有碑、碣和摩崖。選擇自然山崖為依託,稍事修整後刻上文字的,稱為摩崖…詳細>>
曹操題「袞雪」二字傳說
袞雪二字取材於我國《漢魏十三品》書法佳作。漢建安24年(公元219年),曹操駐兵漢中褒谷口運籌國事,見褒河流水洶涌而下,撞石飛花,揮筆題寫「袞雪」二字,後刻於河中巨石上流傳至今。
拜將壇遺址景區
拜將壇位於古漢台西南約200米處。由南北分離的兩座夯土台築成。兩台高各有三米余。面積與古漢台接近,是當年劉邦駐漢台拜韓信為漢大將軍,舉行隆重的授印儀式時所築。現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韓信少事項羽未被重用,逃歸劉邦,又未重用,再逃至現留壩縣內的樊河邊,夜間水漲不能渡,被蕭何追回。蕭何說服了劉邦,擇良日,設壇場,拜韓信為大將。
韓信被拜為大將後,首先統帥三軍「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攻取了關中;繼而北征東進,逐鹿中原,百戰百勝,從軍事上輔佐劉邦成就了帝業,建立了西漢王朝。因此,拜將壇是漢王朝的發祥地,亦是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的歷史物證。
南台下西面屹立一尊高大的石碑,正面上刻「漢大將韓信拜將壇」八個大字,背面刻詩一首:「辜負孤忠一片丹,未央宮月劍光寒。沛公帝業今何在,不及淮陰有將壇。」足以看出對於劉邦「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做法,人們是難以接受的。
南台下東邊豎一高約2米的碑,是書法家舒同為拜將壇題字。碑背面刻有韓信登壇與劉邦的一段對話,摘自司馬遷的《史記·淮陰侯傳》。北台亭閣有國民黨愛國將領馮玉祥在漢中期間的題聯:「蓋世勛名三傑並,登壇威望一軍驚。」正是這個拜將壇,把具有軍事才能的韓信推到了楚漢相爭這一軍事大舞台,充分展示他的才能,叱吒疆場,所向披靡,助劉邦打下半壁江山。從某種意義說,拜將壇實際上是漢王朝的奠基台。
拜將壇始建於公元前206年,是漢高祖劉邦設壇拜韓信為大將的古遺址,也是劉邦在漢敬祭天地的聖地。
劉邦在漢中設壇拜將後,由韓信統帥三軍,僅用了四年半時間,就輔佐劉邦統一全國,成就帝業,建立了西漢王朝。漢人、漢字、漢文化從此發祥
張良廟
漢張留侯祠(張良廟)座落於秦嶺南坡的紫柏山麓,南距漢中101公里,北鄰鳳州76公里,距漢中留壩縣城17公里處的廟檯子街上。川陝公路橫越門首,交通較為方便。2006年05月25日,張良廟作為明至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張良,字子房,漢初大臣。據《史記·留侯世家》載,張良生於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祖與父相繼為韓昭侯、宣惠王等大臣。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韓國,結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果.傳說他逃亡至下邳(今江蘇睢寧北)時,遇黃石公老人,並得《太公兵法》.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歸劉邦,不久游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任韓司徒。項羽殺韓王後,他復歸劉邦,為其出謀劃策。楚漢戰爭期間,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楚將英布、韓信和秦將彭越,最後殲滅秦軍。漢朝建立後,他被分封到江蘇留城,是為留侯。張良與蕭何、韓信為「漢初三傑」,劉邦曾稱他「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千里外」。
劉邦即位不久,先後殺掉韓信等有功之臣,張良急流勇退,來到紫柏山隱身修行,後人稱此地為「辟穀」。

閱讀全文

與漢中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