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石家莊的歷史
據有關史料分析,石家莊村創於明朝初年,原是正定衛的軍屯和官莊。直到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石家莊才成為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隔滹沱河相望。據清光緒《獲鹿縣志》記載:「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還不足0.1平方公里,僅有200戶人家,600 余口人。
20世紀初葉,石家莊還是獲鹿縣轄下的一個小村,那時的獲鹿就是通燕趙、連三晉的貨物集散地,素有「日進斗金的旱碼頭」之稱。
到1925年6月24日,中華民國臨時執政令,批準直隸省屬11個城鎮自7月1日起實行市自治制,其中「石家莊市」「以石家莊為其區域」。但是,由於石家莊村及周圍工商業人口還不足一萬,所以,獲鹿縣決定把鐵路以東的休門、栗村合並在內,使這個新市鎮的人口達33077人。經過多方協商,以石家莊與休門兩個村村名中各取一個字,稱為「石門市」。同年8月29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以指令第12713號,批准「將直隸省石家莊、休門兩市合並,更名為石門市,以符名實。」
1937年10月10日,日本侵略軍佔領石門。1947年l1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石門,在石門市建立了第一個以城市為中心的人民政權。同年12月26 日,石門市人民政府發布通知,將石門市更名為石家莊市。
1968年2月3日,河北省會遷至石家莊。
所以從歷史上算是321年的歷史,從新中國成立後解放石家莊算是62年歷史。
② 井陘古驛道的歷史沿革
這里自古是冀晉間太行山腹地的一條交通要道,兵家必爭之地。井陘古道上,回自古以來燕趙晉秦之客,答東西往來,絡繹不絕,素有「冀晉通衢」之稱。古驛道年代久遠,已湮沒難覓,似為由鹿泉郄庄經上安、井陘故城、板橋、長生口、娘子舊關到山西平定柏井。1940年八路軍總部曾在這一帶發起了石太線百團大戰。 井陘素有「太行八陘第五陘,天下九塞第六塞」之稱。井陘關,是著名的「太行八陘」之第五陘。陘,即山脈中斷的地方。「太行八陘」就是橫斷太行山、可穿越太行山脊的8條天然通道。陘口一般設有關隘,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呂氏春秋·有始》有「何謂九塞?」的描述,井陘為第六塞。《太平寰宇記》雲:「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陘,燕趙謂山脊曰陘,下視如井,故為井陘。」公元前229年,秦將王翦伐趙之戰;公元前204年,漢將劉邦以少勝多的背水之戰;公元756年,唐將郭子儀、李光弼殲滅叛將史思明,平定安史之亂;公元1900年,清將劉光才抵抗八國聯軍的庚子大戰都發生在這里。
③ 井陘窯遺址的井陘窯 - 發展歷史
到唐代://h,繁榮及衰落有其自然原因有其一定的社會原因。在井陘縣,這和南方景德鎮回瓷器製造業的興起密切相關。
井陘窯最出名的年代在金代,答井陘窯在盛唐與宋代的經濟大發展時期
井陘窯的興起,被名氣更大的其餘兩窯的光輝所掩沒,如銅。
經過隋代的發展以後,河北境內以邢窯://h,加之吸引了邢、鋁,並遠銷國外
④ 井陘縣的歷史名人
李先(生卒年來不詳)字源容仁,北魏井陘人,魏書稱中山盧奴人。年95卒於內都大官。贈定州刺史、中山公,謚號文懿。
馮道(882~954),漢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東北)人。中國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創始人。
⑤ 石家莊市井陘礦區樓房歷史發展介紹
我去哪兒知道啊,我也找呢,什麼破學校,留這作業,沒水平。。。
⑥ 井陘煤礦發展史及其存儲及現在的開采量大神們幫幫忙
井陘礦區位於石家莊市市區西部。總面積平方千米/68.62平方千米/75平方千米。總人口10萬人(2003年)。 區政府駐礦市南街。郵編:050100。代碼:130107。區號:0311。拼音:Jingxing Kuangqu(Jǐngxíng Kuàngqū)。 行政區劃 井陘礦區轄2個街道、2個鎮、1個鄉:礦市街道、四微街道、賈庄鎮、鳳山鎮、橫澗鄉。 歷史沿革編輯本段 井陘礦區依復井陘礦務局,沒有井陘礦務局也就沒有井陘礦區。1950年6月27日將井陘煤礦及周圍39個村劃歸石家莊市,成立井陘礦區。1958年底,井陘礦區撤銷並入井陘區。1960年5月,原井陘礦區析出與井陘礦務局合並成立井陘煤礦人民公社屬石家莊人民政府領導。1963年政企分設,復置井陘礦區(需要核對)。 2009年,井陘礦區轄2個街道、1個鎮、2個鄉。總人口130545人,各鄉鎮人口: 礦市街街道 24243 四微街道 21968 賈庄鎮 24224 橫澗鄉 14938 鳳山鄉 15172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年,井陘礦區轄2個街道、2個鎮、1個鄉:礦市街道(駐南緯東路);四微街道(駐3514工廠);賈庄鎮(駐賈庄村);鳳山鎮(駐白彪村);橫澗鄉(駐南緯東路)。 2002年底,井陘礦區面積75平方千米,人口11.52萬。轄2個街道、2個鎮、1個鄉,48個社區居委會、32個村委會。區政府駐礦市街32號。 礦市街道 辦事處駐礦市街南。面積7.96平方千米,人口5.35萬。轄41個社區居委會:井陘三礦第一、井陘三礦第二、井陘三礦第三、井陘三礦第四、井陘三礦第五、井陘三礦第六、井陘三礦第七、井陘三礦第八、井陘三礦第九、井陘礦第一、井陘礦第二、井陘礦第三、井陘礦第四、井陘礦第五、井陘礦第六、井陘一礦、井陘三礦、南園路東、南園路西、紅緯小區、礦務局、英華街、康盛街、中緯路、南緯路、礦市街、豐產村、學堂街、小南街、馬路東、馬路西、新東街、西門外、紅房街、崗頭路、蘋果園、五六號、豐產樓、北緯路、局內。 四微街道 辦事處駐3514工廠生活區。面積3.5平方千米,人口1.12萬。轄7個社區居委會:化工化纖、鋁廠、3502、6771、6410、8602、150。 賈庄鎮 鎮政府駐賈庄村。面積34.17平方千米,人口2.58萬。轄11個村委會:賈庄、北宅、西王舍、東王舍、中王舍、天戶峪、西崗頭、澗底、台陽、南宅。 鳳山鎮 鎮政府駐北鳳山村。面積19.1平方千米,人口2.43萬。轄9個村委會:北鳳山、南鳳山、中鳳山、荊蒲蘭、南井溝、楊家溝、張家井、西溝、白彪。 橫澗鄉 鄉政府駐南緯路。面積13.92平方千米,人口1.11萬。轄12個村委會:橫南、橫北、橫西、大峪、新西、北西、東崗頭、劉越、馮家溝、趙村店、天戶、青泉。 鄉鎮簡介編輯本段 四微街道(Sìwēi Jīedào) 人口21968人。辦事處駐3514工廠,郵編050100。〔區劃〕 轄10個居委會。〔沿革〕 因四微辦事處政府所在地駐微水鎮,所轄地均在微水、微河等四地,故得名。1992年經礦區人民政府研究並決定成立四微辦事處,1993年開始辦公至今。 礦市街道(Kuàngshì Jīedào) 人口24243人。辦事處駐礦市街57號,郵編050100。〔區劃〕 轄35個居委會。〔沿革〕 礦市街辦事處的駐地在礦區的一個主要街道,名為礦市街。所以起名為礦市街辦事處。1954年1月,經上級批准成立礦市鎮人民政府。1960年礦區與礦務局合並礦市鎮為六分社。1963年區、礦分開,成立礦市鎮人民公社,1979年改為礦市街辦事處至今。 賈庄鎮(Jiǎzhuāng Zhèn) 面積34.47平方千米,人口24224人。鎮政府駐賈庄村,郵編050100。〔區劃〕 轄11個村委會。〔沿革〕 因鎮政府機關駐賈庄村而得名。1958年為火化人民公社,1960年區縣分開,該社為一分社,1984年改為賈庄鄉,1991年改為賈庄鎮。 鳳山鎮(Fèngshān Zhèn) 面積19.79平方千米,人口14793人。鎮政府駐北鳳山 ,郵編050100。〔區劃〕 轄9個村委會。〔沿革〕 因鄉鎮政府機關駐北鳳山村,故名鳳山鎮。1958年為高峰公社,1960年區縣分開,該社為三、四分社,1963年改為鳳山公社,1984年5月改為鳳山鄉,2001年又改名為鳳山鎮。 橫澗鄉(Héngjiàn Xiāng) 面積15.11平方千米,人口14305人。鄉政府駐礦市街,郵編050100。〔區劃〕 轄11個村委會。〔沿革〕 因鄉政府駐地屬原橫澗村,故得名橫澗鄉。1958年前為橫澗鄉,1960年改為二社、五分社,1963年由二分社、五分社組成橫澗公社,1984年5月改為橫澗鄉。 礦區概況編輯本段 石家莊市礦區位於河北省省會石家莊西部五十公里處。全區總面積68.62平方公里,人口10.05萬,是河北省石家莊市轄區之一。 礦區地處晉冀兩省咽喉,交通十分便利。區內有石太鐵路與域內新井、鳳張兩條支線相連,年吞吐貨物600萬噸。向北17公里入神黃鐵路,直達黃驊港出海。距石家莊民航機場50公里,臨石太高速公路和307國道僅5公里,「三縱五橫」的路網框架連同省級平涉公路縱貫全區,年公路運輸能力達4000萬噸。 礦區工業基礎雄厚,已形成了以原煤開采、煤焦化工、冶金、建材、機械、陶瓷、精細化工等為主導的特色工業格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工業產業關聯度不斷增強,層層提升附加值的三大行業、兩大產業鏈條不斷拉長加寬,企業集聚效應逐步顯現,產業園區建設形成了鮮明的縣(區)域經濟特色。規劃建設了五大工業園區,已形成年3300萬噸煤炭運銷能力、1360萬噸洗煤能力、120萬噸焦炭、100萬噸鋼坯、10萬噸炭黑、1000萬件骨質瓷、20萬噸硅酸鈉、6000台套工業泵、200萬噸水泥和日產煤氣90萬立方米的實際生產能力。境內有列入國家和省礦產儲量表的白雲石、耐火粘土、硫鐵礦、石英石等多種礦產資源,其中石灰炭優質豐富,平均化學含量CaO53.46%、MgO1.01%礦床質量好,易開采儲量達3億噸。 礦區自然環境獨特,該廠區地勢平坦開闊,地質構造為第四沖積層,地層由上而下土壤為亞粘土,輕粘土河細中粗砂,地耐力為10-30噸/平方米,經勘探,地下未見不良地質現象。據國家地震局文件,該區地震基本烈度為六度。歷年來,平均氣溫為1.2℃;最熱月平均氣溫21.8℃;平均最低氣溫-6.8℃;最大降雨量52.9mm;最大積雪深度22?M;基本風壓0.35KN/m2;基本雪壓0.25 KN/m2;土壤凍結最大深度35?M。 水資源豐富,全區可用工業、農業水井142眼,日供水能力達15萬噸以上(2004年全年采水1020萬噸);地上可利用水資源有綿右灌渠,年供水可達1020萬噸;儲備水庫7座,可存儲容量152萬噸。 —中水:目前,礦區污水處理廠日處理2萬噸的生產線已投入使用,項目全部竣工後,可日處理污水3.6萬噸。 —地下水資源豐富,地下河流向自西南向東北貫穿全區,水位在180—220米左右 礦區項目建設配套優勢明顯,轄區內現裝機總容量63.3萬KVA,其中:礦務局裝機容量3.8萬KVA;青泉變電站(井陘縣)110KV(2台主變,每台容量5.15KVA);其它3座35KV變電站遍布全區(每座變電站有主變2台,每台容量8萬KVA)。電價:目前區內工業電價為315以上(電網)0.585元/度;315以下(區內電廠)0.575元/度。 —轄區內現有發電廠4座,總裝機容量12萬千瓦,分別由河北、山西兩大電網一級供電,在用電高峰期從未出現拉閘限電現象。區內有4家企業自備電廠,這些都為企業雙路供電提供了有力保證。 礦區在石家莊市率先實現縣(區)域集中供熱、集中供氣。以城區為中心,規劃建設了300畝城市廣場、700畝生態公園、多功能會展中心、百畝體育廠場、百畝商貿城及佔地400公頃建築面積145萬平方米的8個居民住宅小區,實現礦區城市化。「十一五」期間,17個行政村逐步向8個住宅小區聚集,由
⑦ 歷史上真正的井陘之戰究竟是怎樣的
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統率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對趙國發起攻擊。趙王歇、趙軍主帥陳余聞訊後集結大軍於井陘口防守。
井陘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就是現在河北獲鹿西10里的土木關。在它以西,有一條長約幾十公里的狹窄驛道,易守難攻,不利於大部隊的行動。當時趙軍先期扼守住井陘口,居高臨下,以逸待勞,且兵力雄厚,處於優勢和主動地位。
當時趙軍主帥陳余手下的廣武君李左車,很有戰略頭腦。他向陳余建議:由他帶領奇兵3萬人馬從小道出擊,去奪取漢軍的輜重,切斷韓信的糧道;而由陳余本人統率趙軍主力深溝高壘,堅壁不戰,與韓信軍周旋相持。李左車認為只要運用這一戰法,就能使得韓信求戰不得,後退無路,不出10天,就可以徹底消滅漢軍;否則,趙軍是一定會被漢軍打敗的。
然而,剛愎自用且又迂腐疏闊的陳余卻拘泥於「義兵不用詐謀奇計」的教條,且認為韓信兵少且疲,不應避而不擊,斷然拒絕採納李左車的正確作戰方案。韓信探知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採納,趙軍主帥陳余輕敵情緒和希圖速決的情況後,非常高興,當即制定了出奇制勝、一舉破趙的良策。他指揮部隊開進到距井陘口30里的地方紮下營寨。到了半夜時分,迅速實施作戰部署:一面挑選2000名輕騎,讓他們每人手持一面漢軍的紅色戰旗,由偏僻小路迂迴到趙軍大營側翼的抱犢寨山(今河北井陘縣北)潛伏下來,准備乘隙襲占趙軍大營,斷敵歸路;一面又派出1萬人為前鋒,乘著夜深人靜、趙軍未察之際,越過井陘口,到綿蔓水(今河北井陘縣境內)東岸背靠河水布列陣勢,以迷惑調動趙軍,增長其輕敵情緒。部署甫定,東方天際晨曦微露,決戰的一天悄然來臨了。
趙軍對潛伏的漢軍毫無覺察,望見漢軍背水列陣,無路可以退兵,都禁不住竊竊哂笑,認為韓信置兵於「死地」,根本不懂得用兵的常識,因而對漢軍更加輕視。
天亮之後,韓信親自率領漢軍,打著大將的旗幟,攜帶大將的儀仗鼓號,向井陘口東邊的趙軍進逼過去。趙軍見狀,果然躊躇滿志,離營迎戰。兩軍戈矛相交,廝殺了一陣子後,韓信就佯裝戰敗,讓部下胡亂扔掉旗鼓儀仗,向綿蔓水方向後撤,與事先在那裡背水列陣的部隊迅速會合,趙王歇和陳余誤以為漢軍真的打了敗仗,豈肯輕易放過機會,於是就揮軍追擊,傾全力猛攻背水陣,企圖一舉全殲漢軍。
漢軍士兵看到前有強敵,後有水阻,無路可退,所以人人死戰,個個拚命,趙軍的兇猛攻勢就這樣被抑制住了。這時,埋伏在趙軍營壘翼側的漢軍二千輕騎則乘著趙軍大營空虛無備,突然出擊,襲占趙營。他們迅速拔下趙軍旗幟,插上漢軍戰旗,一時間紅旗林立,迎風招展,好不威風。
趙軍久攻背水陣不下,陳余不得已只好下令收兵。這時趙軍才猛然發現自己大營上插滿了漢軍紅色戰旗,老巢已經易手。這樣一來,趙軍上下頓時驚恐大亂,紛紛逃散。占據趙軍大營的漢軍輕騎見趙軍潰亂,當即乘機出擊,從側後切斷了趙軍的歸路;而韓信則指揮漢軍主力全線發起反擊。趙軍倉皇向泜水(今河北獲鹿南2.5公里,現已被湮塞)方向敗退,被漢軍追上,結果全部就殲,陳余被殺,趙王歇和李左車束手就擒。
⑧ 河北省井陘縣簡介
井陘縣位於河北省西陲,太行山東麓,地理坐標為東徑113°-114°18′,北緯37°42′-38°13′,東部和東南部與鹿泉市、元氏縣、贊皇縣毗連,西部、西南部與山西盂縣、平定、昔陽三縣接壤,北部同平山縣為鄰。總面積1381平方千米,總人口32萬人(2004年)。
全縣轄10個鎮、7個鄉:微水鎮、上安鎮、天長鎮、秀林鎮、南峪鎮、威州鎮、小作鎮、南障城鎮、蒼岩山鎮、測魚鎮、吳家窯鄉、北正鄉、於家鄉、孫庄鄉、南陘鄉、辛庄鄉、南王莊鄉。縣政府駐微水鎮建設南路3號。
井陘(xíng)位於河北省西南部,東鄰河北省省會石家莊,西靠山西煤炭基地,縣政府駐地微水鎮,全縣總面積1381平方公里,轄17個鄉鎮,318個行政村,總人口32萬,被石家莊市列為衛星城。
井陘縣位於河北省西陲、太行山東麓,山場廣闊,礦產蘊藏豐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以農業為基礎,連動鈣鎂、陶瓷、化工、建材、旅遊、林牧等各業和外向型經濟、民營經濟快速發展的井陘特色經濟已見雛形。2004年全縣完成國內生產總值45.5億元,同比增長16.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4.5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6.7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4.3億元,三產比例為9.9:58.7:31.4;全年財政總收入完成2.6866億元,比上年增長29.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2億元,比上年增長37.6%。2004年全省縣域經濟綜合發展水平進入全省三十強。
⑨ 井陘縣的建制沿革
井陘歷史悠久。在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冶河下游的東元村就有古人類生息。
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境內測魚、胡家灘、天長鎮一帶,已有人類原始居民聚居。據對胡家灘、呂家、段庄、馬村等地發現的陶器、石器等物考證,為新石器時代文物。這表明最遲在原始社會晚期,井陘境內已有人類聚居。相傳,陶唐時區別寰宇,北曰冀州,井陘為冀地。虞舜分冀為幽、並,井陘為並州地。
三代時,井陘為冀州地。春秋時屬鮮虞國。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井陘為真定府屬縣。
清,井陘為直隸省真定府屬縣。雍正元年(1723年),因避世宗胤禛諱,改真定為正定。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井陘為直隸省正定府屬縣。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井陘為直隸省范陽道屬縣。民國三年(1914年),改范陽為保定,井陘為保定道屬縣。
1928 年6月28日,改直隸省為河北省,為河北省屬縣。同年6月,獲鹿從井陘劃出單設獲鹿縣,為石家莊市橋西區所轄。1961年5月,獲鹿再次並入井陘縣; 1962 年復分為井陘、獲鹿二縣。
1937年10月14日,日軍侵入井陘,井陘以鐵路為界分設路南、路北二(區)縣。
1948年3月,井陘路南、路北合並,為晉察冀北嶽行政公署第4專區所轄;是年5月,井陘為華北政府北嶽區行政公署所轄。
1949年1月,井陘為華北人民政府建屏專署轄縣;同年8月1日,河北省政府在保定市成立,井陘為河北省石家莊專區所轄。
1958年11月5日,井陘、獲鹿合並,稱井陘縣,治所在微水;同年12月11日,井陘、獲鹿分立為井陘區、獲鹿區,為石家莊市所屬。
1960年3月,井陘、獲鹿二區復並為井陘縣,獲鹿再次並入井陘縣;1962年復分為井陘、獲鹿二縣。
1978年,石家莊市改為省轄市,地區改稱行政公署,井陘為石家莊地區行政公署屬縣。
1984年1月,井陘為石家莊市屬縣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