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有人說,宋元時期是中華民族交融的重要時期。談談你對這一觀點的認識
宋元時期是中國封建時代民族關系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化進程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在這個時期,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之間通過戰爭、遣使、互市、通婚等多種方式進行互動,相互之間取長補短,不僅促進了自身的發展,而且加速了民族融合的進程因此,對這一時期的民族關系發展狀況進行科學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這有助於我們准確深入的了解宋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的狀況,探尋促進多民族融合的具體原因和途徑其次,有利於我們搞好當前的民族工作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繁榮,是創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一環研究宋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的歷史,可以為我們當前的民族工作提供有益的經驗和啟示 。
本文分兩個階段對這一時期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化進程進行了研究第一階段,是兩宋時期,這一階段主要是指北宋和南宋政權與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政權對峙的時期這一時期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化進程的特點是民族融合是在各民族政權統治區域內進行的,契丹、黨項、女真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習俗等方面都深受漢族文化的影響第二個階段是元朝時期,這一時期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化進程的突出特點就是民族融合是在大統一的局面下進行的,元朝統治下的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大融合、文化大融合和民族大融合 通過對宋元時期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化進程的研究,我們發現,中華民族由多元成為一體的過程是逐步完成的,是逐步由地區統一到最終大統一的局面,宋元時期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化進程正是如此宋元時期的少數民族具有很強的民族意識,十分珍視本民族的文化,而漢族以其先進的文化、政治制度和生產方式,在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化進程中起到了核心、主導的作用從宋元時期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化進程來看,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主要通過以下途徑一是互補互惠的族際經濟聯系,二是思想文化上的交融與認同,三是各民族遷徙雜居,四是族際通婚,五是重用各族優秀人才
『貳』 宋元時期,我國歷史發展是什麼趨勢
經濟重心南移與民族關系發展。
元朝實現統一後,雖然實行了等級政策,專但是許多漢族人屬民來到邊疆,為那裡的開發作出了貢獻。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各族人民長期雜居。相互通婚。民族差異逐漸縮小。經濟、文化聯系日益密切。
元朝的民族融合,是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從三國、兩晉、南北朝民族大融合開始,中經隋、唐、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到元朝時,民族融合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也就是說元朝的民族大融合是在前代的基礎上,出現的一種在更廣的范圍內,更高的程度上的融合,這種融合將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推進到一個更高的程度。
『叄』 宋元時期中國史學的特點和史學發展主要成就。
宋元時期中國史學的特點和史學發展主要成就具體如下:
一、史學的特點
這一時期的史學形成了與以往不同的特點:
1、官修史籍體裁多樣,內容豐富
宋朝設立國史院,實錄院,會要所等機構負責修史。宋代官修史籍體裁有日歷、實錄、會要、國史等多種,官修史籍記述之詳,篇幅之大,超過漢、唐等盛世。元朝中央有翰林國史院、藝文監等機構負責修史,所修史書種類很多。
2、私人撰述活躍
宋朝近三百年的時間裏,文化發達,私人修史之風盛行,除了私家撰述的當代史以外,還有通史、制度史等史書。元朝對境內各民族不進行思想控制,促成了私人撰述史籍的活躍。私人撰述的史籍包括前代學術總結,典章制度、通史、當代史等。
3、宋元時期,儒士,學者的詩文集成為史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這一時期大多數知名儒士,學者的詩文集保留下來,這些詩文集或由本人撰稿或由其後代門人整理,數量非常龐大,內容涉及當代史實、典章制度、經濟發展、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等內容成為我們認識宋元歷史的重要參考。
4、方誌成為宋元史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成果
宋元方誌的修撰已近完備,不僅中央政權重視全國性的總志編撰,地方政府也支持地方誌的修撰。現存宋代方誌有近三十種,元代方誌也有近十種。
5、游記體史籍大量增多
一些使臣將出使過程中的所見所聞以游記的形式記錄下來,成為當時人們認識少數民族政權的重要參考。宋朝以後,蒙元王朝疆域廣大,與周邊國家聯系緊密。因此更多的學者、使臣、旅遊者、商人包括一些外國人有游記留下來。
6、非漢文史籍開始出現
元朝非漢文的史籍變多,元代通用蒙文藏文,波斯文也在不同場合使用。這些非漢文典籍的敍事方式,關注的重點與漢文典籍不同,既可以與漢文史籍相印證,也可以補充漢文史料的不足,使宋元史學更加豐富多彩。
二、史學發展主要成就
在宋元王朝統治的四百多年的時間裏,中國社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宋朝以儒學為中心的傳統文化進入高度繁榮時期,元朝統一以後大量外來文化流入中國。文化的交流與涵化日益活躍對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宋元時期對前代史學成果的總結與整理有較大成績,司馬光編成巨著《資治通鑒》,開創了編年體通史的新局面。宋鄭樵的通志、元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則對此前歷代典章制度進行了總結。
『肆』 宋元時期的階段特徵歷史
一、政治方面:
中國由分裂逐步走向統一,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很尖銳。
二、經濟方面:
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時期,經濟中心南移完成,南宋時南方已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
農業:北方出現中耕農具耬鋤;宋朝出現利用水力的高轉筒車;外來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和推廣。南北作物相互推廣、種植區域擴大、蘇湖熟,天下足。
手工業:出現了新興的棉織業,棉花種植到閩粵地區,元代黃道婆改進技術,推動了棉紡織業的發展。宋朝時出現了五大名窯,景德鎮著名瓷都,吸收寫實風格;元代成為全國制瓷中心,元代燒制出青花瓷。
三、文化方面:
文化達到高度繁榮,形成新儒學即理學。科技外於世界領先地位,教育事業發達,繪畫藝術有很高的成就。
科技:宋代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用於航海和火葯廣泛應用在軍事上,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偉大的貢獻,是我國成為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
元代郭守敬的《授時歷》在當時世界也是最先進的。
王禎的《農書》是四大農書之一。
(4)宋元時期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宋代玉器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拋棄了前代依據理念憑空設想製作的傳統,轉而追隨普遍的社會心理,選取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題材進行創作,使玉器具有強烈的世俗化傾向和濃厚的生活氣息。其特點和標志便是玉雕童子等作品在各種藝術品中的廣泛出現。
宋代玉器以和田白玉、青玉為主,很少一部分是獨山玉。這件 「宋代玉雕雙人小擺件」為和田青白玉,玉泛青灰之色,質地柔潤,有滄舊感。上有淡淡的紅褐色沁,沁色深淺不等、自然生動。
宋玉如同宋畫,好似寫生作品,刀工往往繁簡得當,既簡練又傳神。這件宋代人物紋玉擺件形體概括性極強,對人物具體動作的描述非常的生動,使整體造型看起來相當具有傳神效果。
『伍』 從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宋元時期呈現的歷史發展趨勢
雖然沒材料但大概是經濟重心南移與民族關系發展
『陸』 宋元時期發展了哪些科技呢
1.噴火器用於戰爭
中國對石油的利用自西漢時就開始了。把石油應用到作戰上則是南北朝的事。兩種以鐵筒噴射火油的「噴火器」在後梁年間被用於戰爭。到了北宋初年,人們對這種噴火器加以改進,它的主體結構是一個長方體的熟銅製作的油櫃,以銅管與下端裝有「火樓」的噴筒相連,使用時先把「火樓」中的引火葯點燃,然後推拉筒朝油櫃打氣,使燃燒的石油高速噴出,其威力巨大,可以輕而易舉地燒毀敵方的戰艦和器械。同時,一種以小銅葫蘆代替油櫃的便於攜帶的噴火器也廣泛地用於戰場上。
2.畢A與印刷術
畢A生活在北宋慶歷年間,盡管他的生平事跡無法考證,但他發明了印刷術。有關他發明印刷術的記載,我們可以從《夢溪筆談》中看到。畢A以前的時代,人們採用雕版印刷,花費工時甚多,但效率很低。畢A則以膠泥為材料,每字刻一印,然後用火把它焙燒堅硬。在排版時,採用兩個鐵框子,將活字排滿框,然後把它放在事先放置松香、蠟和紙灰的鐵板上壓平,將蠟和松脂加熱熔化後,活字就牢固地與鐵框結合成一體,便可用於印刷,印刷完畢,拆下鐵框後又可以重新排字。這樣一來,省去了刻制雕版的過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羅盤應用於航海
羅盤是古代中國人的發明,它被廣泛地應用於航海。1098年至1100年,一些外國商船就開始用帶有指南針的羅盤導航,中國關於指南針的發明與應用的記載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上可以找到。有人認為,中國用指南針導航是10世紀的事。在中國,指南針和羅盤還用於「堪輿」。而12~13世紀阿拉伯人所用的羅盤,也是從中國傳過去的。自羅盤應用於航海之後,人們可以根據指南針的變化繪出海圖。藉助羅盤,達伽馬遠航到達印度。
4.蘇頌與水運天象儀
蘇頌是水運天象儀的發明者,他生活在宋代,是歷史上著名的一位天文學家,水運天象儀是他在元祜七年發明的。水運天象儀以水力作動力,推動渾儀、報時渾象等機件,既能准確又無蟮馗。
蘇頌發明的水運天象儀與現代天文台有異曲同工之妙。放渾儀的小屋可以開啟或關閉屋頂,渾儀上安放了一根望筒,可以起到望遠鏡的作用,為觀察天象時提供方便。蘇頌還設計了一種「假天儀」,其樣式像個竹製的籠子,上麵糊紙並按星圖開孔透露光線。人們可以坐在黑暗的「籠子」里,操縱控制桿使「籠子」轉動,能達到觀察星體運行的效果。
5.南宋時期的突火槍
火葯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在南宋,採用火葯的武器有突火槍。它的原理與現代槍炮是一樣的。
突火槍是在1259年發明的,它用堅實的竹管做槍筒,能發射一種彈丸。而在一個世紀之前的12世紀,就有人製作了可以噴射火焰的槍械;1232年,飛火槍也出現了,它是用十幾層紙捲成槍筒,把鐵渣、碎磁和火葯裝進去,然後綁在長矛前端,作戰時先引發,殺傷對方,然後再舉矛刺戳。南宋突火槍的出現,大大提高了兵士的戰鬥力。
6.趙友欽的光學研究
13世紀中葉,中國宋末元初的科學家趙友欽設計和進行了小孔成像實驗。這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記載最詳的物理實驗,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趙友欽自號緣督,饒州鄱陽(今江西省波陽縣)人。他做光學實驗的情景在其著作《革象新書》上有記載。在實驗中,趙友欽總結指出:物距、像距、光源和孔竅對像的大小和濃淡都有所影響。另外,他還注意到兩個參數同時變化時的相長相消現象。
河南登封觀星台的石圭7.
『柒』 宋元時期的時代特徵是什麼
以下是宋元時期的時代特徵:
政治:國家由分裂到統一;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得到加強和新發展。
經濟: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經濟重心最終移至南方。
文化:宋元文化高度繁榮,居世界領先地位。如印刷術、指南針、書法強調有意無法等。
民族關系:民族政權林立,有戰有和;各族交流、聯系密切,出現民族大融合局面。
對外關系: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和眾多國家、地區進行頻繁政治交往和經濟文化交流。
宋元時期(960—1368年)是中國封建社會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時期。907年,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遼朝,定都上京。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東京。北宋建立後,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1038年,黨項首領李元昊建立了西夏。北宋中期,出現了財政困難等危機,為了克服統治危機,王安石實行了變法。1115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1127年金軍南下,結束了北宋的統治。南宋的統治開始。南宋與金對峙,南北經濟都有新的發展。同時也加強了經濟文化交流。蒙古族的首領鐵木真於1206年統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權。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忽必烈在1271年建立元朝,1279年統一了全國。元的統一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元朝實行的行省制度,有效地管轄了全國。
『捌』 宋元時期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其歷史發展主流是
D
經濟中心南移主要是因為都城的南移帶來的發展機遇和由於北方戰亂,專大量的農民、手工業者、屬商人南移,帶來先進的技術和充足的勞動力,加之南方的自然條件較北方更為優越,因此在宋元時期內,經濟中心較明顯的南移。
民族關系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戰爭帶來的機遇。宋朝軍事實力並不十分強盛,因此在邊境問題上比較弱勢,漢族與少數民族通婚、雜居的現象漸漸變得普遍。北宋王朝失敗後,原先大片的北方的疆土以及那裡的漢族進入了少數民族的統治范圍,直至後來元朝的建立及在中華大地上的統治,少數民族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接受了封建文化及其通知方式。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民族關系有了較大的發展。
因此應該選擇D選項
『玖』 宋元時期科技的發展對中國及世界歷史發展進程有何影響
宋元的科技獨樹一幟,取得了輝煌成就。宋代的科技發展對中國社會及世界歷史版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傳入權歐洲並對近代世界產生深遠影響的我國宋代重大的兩項科技成是印刷術, 指南針 ,指南針促進遠洋航行,為新航路開辟和資產階級的殖民擴張提供了條件。印刷術推動了歐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人們思想的解放和社會進步。為人們提供了新知識和戰勝封建統治階級的新手段,極大地提高了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和保護自然的能力,推動了社會生產力和近代世界的發展~
『拾』 晉宋元時期中國養生文化的歷史發展過程
宋元時期我國歷史發展的主要特點:民族戰爭曾一度頻繁,但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密切,少數民族封建化過程完成,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達到再度大一統,封建經濟繼續發展。我國的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文化成就突出,繼續領先於世界各國。
秦漢:中華文化的確立或叫開端,封建制度的開始
隋唐:中華文化的鼎盛時期,封建制度發展到極致
宋元:中華文化逐漸封閉、開始衰落,封建制度弊端暴露的時期
明清:中國文化固步自封、停滯不前,封建制度缺點爆發、滅亡的時期
世界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文明先進而富庶強大的中國是當時世界,特別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生產發展水平高。封建社會的主要經濟生產部門衣業,在隋唐時期有了較大的發展。
一:匈奴部分:以匈奴為代表
二:東胡部分:以鮮卑、契丹、蒙古為代表
三:突厥部分:以突厥為代表
四:通古斯部分:以滿洲為代表
五:羌藏部分:羌族,吐蕃
中國歷史上的所有少數民族都是由這五部分演化而來的
匈奴:主體在東漢時期被漢人消滅,剩餘部分西逃至歐洲,與馬扎爾人融合,構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東胡:秦時被匈奴滅亡,之後分成兩大部分:烏桓和鮮卑。
烏桓:被曹魏消滅。
鮮卑:主體被漢族同化,剩餘的演化為柔然。
柔然:被突厥擊敗,分化為室韋(蒙古)和契丹。
契丹:主體被女真族和漢族同化,剩餘的西逃到中亞,與當地人融合,成為中亞人的一部分。
蒙古:為先秦時東胡的一部分,由鮮卑演化而來,一直生存到現在。
突厥:有可能是匈奴的一個分支,後滅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體被回鶻人和漢族人所滅,剩餘的向西逃竄,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回鶻:主體由丁零人構成,融入了鐵勒和高車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時期,將突厥主體滅亡。回鶻生存到現在,即使今天的維吾爾族。
女真:來自肅慎,後為女真,為滿洲,一直生存到現在,即今天的滿族人。
黨項:羌族的一部分。後被蒙古人滅亡。
羌:一直生存到今天。
氐:匈奴一部分,後被漢族融化。
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
羯: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紀被漢人冉閔一次性屠殺20萬人,導致羯族滅種。
腐朽的西晉政府在經歷八王之亂後,民眾損失過半,其後被各胡軍隊一系列車輪戰的打擊,終於亡國於凶奴首領劉淵了。當時入侵中國的胡族大大小小有十多個。其中族群在三十到一百五六十萬之間的大胡有:1凶奴、2鮮卑、3丁零、4羌、5氐(包括大月氐,小月氐和巴氐)、6夫余、7羯、8高麗、9盧水胡。(在以後的漢人的大反擊,和胡與胡之間的仇殺中。這九個胡族除了人數眾多的鮮卑和入侵當時遼寧與漢人的居住的朝鮮半島的高麗人保存了下來,其它各胡基本上給殺絕)立誓掃清北方的悲壯英雄冉閔,西晉滅亡後的317年北方漢族人口總數不到1000萬。
以下是各族當時的分布情況:
陝西一帶羌、氐、匈奴有80萬之眾,而當地的漢族人口因戰亂、逃亡也只有80萬;
山西則是匈奴羯族和鮮卑族的天下,他們有80萬之多,殘留在當地的漢族只有100萬人;
河北的鮮卑人應該有80萬,丁零人十五萬,當地漢族人口不過150萬人;
至於河南-山東一帶主要是漢族人,人口占絕對優勢,而遷移至此的鮮卑族人則主要靠漢人每戶上交的五十石的租米來過活;
甘肅東部一帶為鮮卑、羌、氐族。漢人約佔五分之二;
寧夏、內蒙古則基本上是鮮卑人天下,人數操過120萬;
遼西鮮卑人漢人各佔一半,各20到30萬;
遼東漢人100萬左右,高麗人50萬;
河西走廊-敦煌-新韁天山以南一帶多是中原流亡的漢族和當地漢族,人數三百萬,在以後的漢人的大反擊中大量回遷中原。
冉閔起義成功後,河北南部,山西,河南,山東四省的匈奴、羯、鮮卑、羌、氐人在冉閔組織的漢人的大反擊中被全部樹清.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白奴(凶奴分化為白奴和黃奴,黃奴自稱夏後依,白奴被冉閔和各路山西義軍殺絕)多達六十萬之多,其中四十萬被閔閔正規軍殺絕。兩次屠羯達三十二萬之眾,羯族從此從中國歷史上消失。
冉閔是五胡亂華時中原地區漢人起義首領之一,後被推為國主。當時有羯胡在河北暴孽,殘害漢民,先有驅數十萬漢丁修林苑甲兵,死傷遍野。後五十萬人造甲,十七萬人造船,死亡超過三分之二,又有奪漢女五萬入後宮肆意變態凌殺污辱之行。漢兒冉閔立誓掃中原,恢復中華河山,一朝得機起兵,旦夕間盡滅羯胡。後又以掃清中原為號召,揚言要六胡退出中土,否則將其統統殺絕。這就是有名的殺胡令。北方各地漢人群起響應,各胡深懼其下場將如同羯族與白奴人,而遭到群胡連番圍攻:
(1)其首戰以漢騎三千夜破凶奴營,殺敵將數名,逐百里,斬凶奴首三萬;
(2)再戰以五千漢騎大破胡騎七萬;
(3)三戰以漢軍七萬加四萬乞活義軍破眾胡聯軍三十餘萬;
(4)四戰先敗後勝以萬人斬胡首四萬;
(5)五戰以漢軍六萬幾乎全殲羌氐聯軍十餘萬;
(6)六戰於鄴城以一二千剛組織的漢騎將遠至而來的胡軍七萬打的潰不成軍;
(7)七戰又有以步卒不足萬人敵慕容鮮卑鐵騎十四萬不退反進竟十戰十捷!
經過數場戰爭下來,冉閔手下的漢軍越打越少,卻又得不到有效的補充。五胡中的四胡在種族仇殺中都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而統治今天外蒙內蒙和中國北部的鮮卑卻進入極盛時期。這個時後東晉王朝卻打著正統的身份要到北方接受失地,乘冉閔與眾胡大戰時「接收」山東河南二省,又圖河北和山西.使的冉閔大努,而一努之下,在部將的擁護下作出了稱帝的主張。冉閔舉大事有一半靠的是李農,一位深受漢人義軍—-乞活軍愛戴的將領。然而冉閔在稱帝後卻因其居功自大而殺了他。而使的幾萬乞活軍分離出了冉閔的軍隊。關中有漢人武裝不下五萬人築壘自守,對抗胡人,等待冉閔大軍到來。遼東也有約十萬漢人武裝響應。冉閔都沒能任用合適的人去加以聯絡。卻在這時稱帝,不僅沒得到東晉王朝的支持,反而使的東晉王朝與鮮卑人對他來了個南北夾擊。
冉閔建立的國家史稱冉魏,冉魏後期,漢族流民從各地擁入鄴城及其附近,加上長年征戰.農業生產欠收,城中糧食供應不足。冉閔將城中糧草分發給白姓後,帶領一萬兵(大部份是步兵)去今天的河北定州征糧。原住在蒙中高原的現屯兵邊界的鮮卑人得到這一消息,急調二十萬鮮卑騎兵南下,想座收漁人之利的消滅因剛掃清中原而元氣未復的冉魏政權。冉閔卻對鮮卑兵的行動卻渾然不知,後被鮮卑人的十四萬先頭騎兵部隊在常山包圍冉軍,卻給個個奮勇的冉軍再加上天神下凡般的大將冉閔打得十戰十敗!!要不是最後想出了拐子馬鐵浮圖的陰險鬼計。
與鮮卑人的廉台決戰中,中計被困的冉閔騎朱龍馬,持矛戟,於十餘萬鮮卑鐵騎軍中,手刃三百餘鮮卑強兵悍將,及至戰馬受傷倒地被俘,面對鮮卑國主質問仍大呼:「天下大亂,爾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天下大亂,你們這些禽獸一樣的蠻夷尚且可以稱王稱帝,何況我們堂堂中華英雄呢!)其後拒降被鮮卑王慕容俊斬於遏陘山,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蟲大起,五月不雨直至於十二月。慕容俊懼之,祭祀冉閔,追謚閔為武悼天王,當日即大雪過膝(晉書正史所載,絕非道聽途說)冉閔戰死了,河北山西二省被鮮卑占據。但冉英雄收復的河南,山東二地民眾向南歸復南朝漢人.這使的當時北伐每每失敗的南朝軍隊,不費吹灰之力就光復了河南,山東二地.這是祖遜北伐後南朝政府第二次控制這一地區.比祖遜收復的還多!
另一方面冉閔愛民如子,從異族豪強和統治者哪解放二十多萬漢人婦女,並幫自已的士兵找到失散的家人.當冉閔放羯人石虎強搶的六七萬漢族少女回家時,她們中的大多數卻沒有走。因為已經無家可歸了,冉魏滅亡時,惡運又一次降臨她們的頭上。在冉閔被擒殺,鮮卑南下她們盡給殘忍的充作了軍糧。西晉滅亡的第二年,晉皇室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政權,偏安江左,史稱東晉。這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動亂時期,在中原地區前後有七個民族建立了二十多個政權。北魏崔鴻著有《十六國春秋》記述這段歷史,後世稱這一時期為「五胡十六國」時期。「五胡」指匈奴、鮮卑、羯、羌、氐等五個少數民族。「十六國」即:夏,成漢,「兩趙,」(前、後),「三秦」(前、後、西秦), 「四燕」(前、後、南、北燕),「五涼」(前、後、南、北、西涼)諸國。
十六國中,以匈奴劉淵建國最早。八王之亂時,劉淵游說成都王司馬穎召募匈奴五部為外援,回去後,即被匈奴貴族共推為大單於,不到二十天,結集部眾二十餘萬。 308年,劉淵稱帝,國號漢,建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北)。匈奴劉氏政權實行胡漢分治政策,仇視漢人。
318年,劉曜自立為帝改國號為趙,遷國都於長安。史稱前趙,以別於319年石勒的後趙。公元328年,劉曜與後趙作戰,兵敗被殺。次年,太子降於後趙。
329年,石勒建立的後趙政權,務除前趙積弊,實力得以迅速發展,足與東晉相抗。石勒死後,子石弘繼位,為其侄石虎所殺,石虎自立為帝,遷都於鄴(今河北臨漳)。石虎為人極端殘暴,窮兵黷武,令許多人為籌措從軍裝備被迫賣兒鬻女,或途中自刎則,死者相望,而徵令仍有加無已。他又聽信胡言,殘酷奴役漢人。
石虎死後,其子十餘人互相殘殺,石虎的養孫漢人冉閔殺死傀儡皇帝石鑒,自立為帝,改國號為魏,史稱冉魏。他限制「六夷」 (匈奴、鮮卑、羯、氐、羌、巴氐),下令鄴都城門大開, 「與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任所之」。結果「六夷」紛紛出城,百里內外的漢人,則蜂湧而來。冉閔看到「胡」人終與自己「離心離德」 ,竟下令無論男女老少,格殺勿論,致使二十餘萬人暴屍於野。冉魏政權的大屠殺引起中原少數民族的恐慌和圍攻,後趙石祗在襄國稱帝,並與前燕慕容儁、羌族姚弋仲聯合,打敗冉閔。 351年,石祗又被殺,後趙亡。次年,慕容儁斬冉閔,冉魏亡。河北二十餘萬漢人不甘侮辱,紛紛渡河南逃江南,但受到截擊,死亡殆盡。
由上可以看出冉閔宰殺「胡人」是出於種族仇殺而實行的種族滅絕政策!冉閔戰敗被俘,慕容後斥責他:「汝奴僕下才,何得妄稱帝?」閔曰:「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尤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也!」 冉閔這話說的尤其漂亮,當真是豪氣干雲!然而,冉閔被「胡人」收養二十多年,期間肯定也是殺漢人無數。弒君篡位後,卻殺盡曹夷,反稱夷狄為禽獸,說的和做的全不是一回事!
記得採納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