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柏林鎮的歷史文化
名稱來源
柏林圩:傳說一過去天旱,在修建福建的水塘時,發現塘專里盡是白色泥巴,故屬名「白泥塘」,今雅化為「柏林」。傳說二柏林原名白零(也就是說什麼都沒有)但柏林人祖先先為了生活四處奔走,在世界各地開始了淘金征程,直到現在世界的各角落都有柏林人淘金的足際,祖先們留下的寶貴經念加後人們的努力拚搏,將我們永興銀都推向世界成為全球金銀交易中心。柏林人有小華爾街之稱。要此建圩場,商貿繁榮,「柏林圩」名由此得。鎮政府以駐地「柏林圩」去「圩」字為名。
歷史古跡
柏林歷史悠久,文化遺產比較豐富。被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個(九團村金鵝寨),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洞口皮影戲。
㈡ 柏林戰役的歷史意義
1,柏林戰役對交戰雙方的意義 請採納,呵呵。
[U](1)柏林戰役對於蘇聯的意義
柏林戰役對交戰雙方的意義都是非同小可的,柏林戰役對於蘇聯人來說就是能夠得到更多的勝利果實,鞏固自己的已得的勝利果實。[/U]
(2)柏林戰役對於德國來說是一次決定生死之戰。
柏林戰役對於德國來說,意義更為巨大,因為這場戰役也是第三帝國最後的希望,只要能將蘇聯人在這場戰役中擊敗,第三帝國就有可能和西方盟國達成一個,能夠使第三帝國及其重要領導人改頭換面繼續生存的協議---有條件投降,而不是一定要接受被打倒與被消滅的命運---第三帝國的無條件投降。
(3)柏林戰役的攻守分析
[U]雙方都有非常重要的理由重視這場戰役,一方有乘勝攻擊,報仇雪狠之意,另一方有頑抗到底,拚死保命之心,戰役在進行前的准備階段就已經進入了白熱化狀態,一切保密的行動都是徒勞的,戰爭雙方都非常清楚自己的對手下一步到底想要做什麼,因此想藉助戰爭的突然性來減輕自己損失的蘇軍,在此方面幾乎是無所作為的
1,柏林戰役對德國的意義:
柏林戰役對於德國來說,意義非常重大,因為這場戰役也是第三帝國最後的希望,只要能將蘇聯人在這場戰役中擊敗,第三帝國就有可能和西方盟國達成一個,能夠使第三帝國及其重要領導人改頭換面繼續生存的協議,而不是一定要接受被打倒與被消滅的命運---無條件地投降。
事實上,出於有強烈的共同反共的目的,只要第三帝國及其重要領導人對西方做出足夠的退讓---退讓夠多的有條件投降,就可能在第三帝國與西方之間,簽署使第三帝國及其重要領導人可以改頭換面繼續生存的協議,這樣的假設的成功實施,在第三帝國與美歐盟軍之間並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柏林保衛戰的失敗,宣告了納粹第三帝國的灰飛煙滅,納粹主義成為非法理論,納粹黨被取消,而曾經不可一世的元首---希特勒,從此成為歷史的罪人,作為一個肆意斥諸威力的戰爭狂人這樣的反面教員而被人類經常地進行廢物利用。
柏林保衛戰的失敗,給重建一個全新的德國建立了基礎。
2,柏林戰役對於蘇聯的意義:
柏林戰役對於蘇聯人來說意義是極其巨大的,因為柏林的被占意味著第三帝國的崩潰,蘇聯反法西斯戰爭的全面勝利,同時戰後的蘇聯在西方劃分勢力范圍時更有籌碼,掌握更多的主動權,從而可以二戰後在與西方的討價還價中,給自己劃分到更多的勢力范圍。把更多的東歐地盤,特別是把東部德國劃歸於自己管理之下。
柏林戰役以蘇軍輝煌的勝利而告結束,在為時16個晝夜的柏林戰役中,蘇軍共消滅和俘虜德軍48萬人,繳獲坦 克1500餘輛,飛機4500架以及大量技術兵器。,而蘇軍自己也付出了傷亡30萬人的代價。
柏林戰役的勝利,標志著法西斯德國的滅亡和蘇德戰爭及二戰歐洲戰爭的結束。
攻克柏林還意味著蘇聯東歐霸主地位的形成,在可以預見將來,歐洲沒有國家敢於挑戰蘇聯的國家利益,正因為沒有了西顧之憂,在攻克柏林後不久蘇聯就發動了對佔領中國東北領土,長期地威脅蘇聯遠東地區安全的日本關東軍的大規模全面打擊.
請採納,呵呵。
㈢ 柏林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柏林東抄亞藝術博物館的前身是柏林皇家博物館,屬於當時的東普魯士王國博物院。1918年,改成國立博物館。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該館通過各種渠道使館藏得到了極大豐富,現在是德國17個國立博物館之一,在世界上享有一定的聲望。
柏林博物館島上的建築群是一組獨特的文化遺產。島上的五座博物館形態各異,卻又和諧統一,施普雷河從兩側流過,使它們的氣勢更加宏偉磅礴。1999年,這組博物館群落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博物館島集中了德國博物館的精華,其中包括匯集了世界美術大師作品的國家繪畫陳列館、德國歷史博物館等。博物館島位於前東柏林地段,當時由於經濟困難,島上各大博物館年久失修,破爛不堪。德國歷史博物館在歷史上曾是一個兵器庫。1695年弗里德里希三世為兵器庫奠基,1730年才全部完工。從1731年到1876年它一直是普魯士王國的軍械庫。博物館群體建築在二次大戰中70%以上被毀,二次大戰之後,東西柏林分裂,博物館中的藏品也分散在東西柏林多處。兩德統一後德國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對島上的所有建築進行了維修。
㈣ 求關於柏林的歷史介紹
柏林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這里最初是易北河東北的一片沼澤地,有西斯拉夫人部落的兩個聚落點,名字分別是柏林(Berlin)和科恩(Cölln)。
直到12世紀,日耳曼人驅逐定居在這里的斯拉夫人後,才在施普雷河畔建立兩個村鎮,並且沿用其斯拉夫名字。柏林在1237年建成,位於施普雷河東岸,是商人的聚居區,科恩位於施普雷河西岸,是漁村。
1307年,柏林和科恩合成為一市,名字定為柏林,在阿斯坎尼家族的統治下成為重要的商業中心。14世紀,柏林加入波羅的海和北歐的重要商業同盟——漢薩同盟。但是此時的柏林只是神聖羅馬帝國邊疆的一個荒蠻城鎮。
1411年,來自德國西南地區的霍亨索倫家族的腓特烈出任邊境總督(Markgraf),平定該地區的戰亂,並成為勃蘭登堡選帝侯。從1415年起,柏林成為勃蘭登堡選帝侯的首府。1640年到1688年,腓特烈·威廉(大選帝侯)大幅強化中央集權,建立絕對君主制政體。
1688年其子腓特烈一世繼位後,開創柏林在文化和藝術上的繁榮,他興建夏洛滕堡宮、軍械庫、教堂和波茨坦離宮,為柏林贏得「施普雷河畔的雅典」的美譽。
1701年,選帝侯腓特烈一世加冕為普魯士國王,柏林成為普魯士王國的首都。從18世紀的腓特烈·威廉一世和腓特烈大帝開始,柏林在中世紀的老城區西部修建大量的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建築,組成被稱為腓特烈城(柏林)(Friedrichstadt)的新城區。
從19世紀初開始,柏林再次進行大規模擴建。1810年,柏林洪堡大學成立。從1837年起,普魯士開始工業化進程,在柏林建立起西門子等工廠。1848年革命時,柏林也發生起義。
1862年,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為首相。1871年,柏林成為德意志帝國的首都。1894年,建築師瓦洛特建造國會大廈。
到20世紀初,柏林已經在工業、經濟和城市建設上達到倫敦、紐約和巴黎的水準,成為又一個世界性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同年2月27日發生國會縱火案。1936年在柏林舉辦第16屆奧運會,納粹德國將其作為展示自己的櫥窗。1938年的水晶之夜事件中,柏林發生打砸搶猶太人財產的事件。
1948年為了反對盟國在德國西部實行的貨幣改革,以及迫使盟軍退出柏林,蘇聯對柏林展開長達半年的封鎖。盟國通過柏林空運挫敗蘇聯的企圖。
1953年6月17日,東柏林工人展開抗議生活水平下降而舉行抗議,抗議不久即被蘇聯軍隊鎮壓下去。1958年11月10日,赫魯曉夫宣稱四大國對柏林的佔領已經過時,要求美英法從西柏林撤軍,並稱6個月之內西柏林應當成為蘇軍可以自由進出的「自由城市」。
1991年,德國議會投票決定在2000年之前將首都從波恩遷回柏林。此後柏林展開大規模的重建工作。在國會大廈北面修建新的國會和總理府。以前是柏林牆腳下布滿地雷的警戒地帶的波茨坦廣場重新成為柏林的商業中心。德國已經恢復其在歐洲的文化和經濟中心地位。
(4)柏林的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柏林市處於德國東北部的低地平原上。平均海拔在70米以下。地層屬於沙質,施普雷河和大量湖泊、運河點綴其間,為柏林提供豐富的地下水,同時也使柏林地區森林茂盛。
按照柯本氣候分類法,柏林是溫帶/濕潤氣候。來自北大西洋的暖濕氣團使其冬季氣候比較溫暖。夏季則涼爽宜人,全年雨量分配較平均,冬季降水稍多。
柏林達雷姆(位於施特格利茨-策倫多夫區)的年平均溫度是9.7°C(49.5°F),而年平均降水量為571毫米(22.5 英寸)。
㈤ 柏林史上重大歷史事件
應該是柏林危機吧~
柏林危機(Berlin Crisis)共有三次,第一次發生於1948年,又稱「柏林封鎖回(Berlin Blockade)」,是冷戰開答始後其中一個最早發生的危機,其導火線為1948年6月24日蘇聯阻塞鐵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1日蘇聯宣布解除封鎖,停止行動之後,危機緩和。第二次發生於1958年,蘇聯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英美法六個月內撤出西柏林駐軍,後來以蘇聯讓步完結。第三次發生於1961年,蘇聯重新提出西柏林撤軍要求,事件以蘇聯在東柏林築起柏林牆作結,美蘇關系以蘇聯凍結柏林問題而得以緩和。
㈥ 柏林的歷史
二戰後期
由於盟軍的空襲和蘇聯紅軍的進攻,柏林市遭到毀滅性的破壞。1943年11月22日,英國皇家空軍派出764架轟炸機,展開大規模轟炸柏林的「柏林戰役」,炸毀了東起蒂爾加滕和夏洛滕堡、西至斯潘道和西門子施塔特的整片區域。從1943年11月到1944年2月,「柏林戰役」一共對柏林發起13次大規模空襲,其中9次的轟炸規模在500架以上,摧毀了柏林1/4的市區,市郊和市區內的150多座電氣、軍火、通訊設備和軸承工廠,炸死1萬多人,並使150萬人無家可歸。市區90%的建築被摧毀,樹木全部被砍光,水電系統也遭到破壞。
1945年4月16日,蘇聯紅軍調集了22000門大炮和白俄羅斯方面軍等10個集團軍,開始對柏林的總攻。5月1日蘇聯紅軍的旗幟插上了勃蘭登堡門和國會大廈。5月8日德國投降。
冷戰時期
隨著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勝利,不僅僅德國,而柏林也按照戰前柏林的行政區界線被分成兩個部分——由蘇聯控制的東柏林(范圍包括戰前23區中的12個區),以及由美國、英國、與法國控制的西柏林。柏林變成了蘇美冷戰的聚集點。
柏林
1948年為了反對盟國在德國西部實行的貨幣改革,以及迫使盟軍退出柏林,蘇聯對柏林展開了長達半年的封鎖。盟國通過柏林空運挫敗了蘇聯的企圖。
1953年6月17日,東柏林工人展開了抗議生活水平下降而舉行起義,起義不久即被蘇聯軍隊鎮壓下去。1958年11月10日,赫魯曉夫宣稱四大國對柏林的佔領已經過時,要求美英法從西柏林撤軍,並稱6個月之內西柏林應當成為蘇軍可以自由進出的「自由城市」。
由於大量東德居民通過不設防的柏林分界線湧入西柏林和西德, 1961年8月13日,東德建起了柏林牆。10月25日,美國坦克開到弗里德里希大街南部的查理檢查哨,試圖進入東柏林,與90米開外的蘇軍坦克對峙了16個小時。此後柏林成為東西方意識形態交鋒的最前沿。
由於存在種種歷史問題和制度上的缺陷,1989年,東歐國家民眾掀起了對社會主義和共產黨政權的總抗議。1989年11月9日深夜,東德被迫宣布開放柏林牆。1990年10月3日,德國重新統一,柏林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柏林牆被拆除。
1991年,德國議會投票決定在2000年之前將首都從波恩遷回柏林。此後柏林展開了大規模的重建工作。在國會大廈北面修建了新的國會和總理府。以前是柏林牆腳下布滿地雷的警戒地帶的波茨坦廣場重新成為柏林的商業中心。德國已經恢復了其在歐洲的文化和經濟中心地位。
㈦ 柏林的歷史,不超過300字
柏林只有800年的歷史,是一座相對年輕的城市。然而,它的經歷卻是十分特殊的。1307年,一個叫做ölln的城市同柏林合並。1451年在一次動亂之後,選帝侯弗里德里希二世將這個聯合體定為國都。1701年,選帝侯弗里德里希三世在普魯士自封為王,弗里德里希一世後,柏林即被提升為普魯士王國的首都。這一時期在柏林建起了一批歷史著稱的建築。國王一世的孫子弗里德里希二世(1740-1768)時期,建築家克諾貝爾斯多夫的建築,使柏林的城市建設又有了進一步發展。1806-08年,拿破崙佔領柏林。 1814年,萊比錫的民族運動打敗了拿破崙,將拿破崙掠走的在勃蘭登堡門的四馬戰車又重新收回,放置原處。之後的幾十年中,著名的建築師申克爾建起了一批華麗的傳統建築,Lenné 建起了一批具有高度藝術水平的公園。從19世紀中葉開始,柏林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城市人口也增長迅速。1871年,柏林成為德意志帝國的首都。城市建設和經濟進入發展的爆炸時代,柏林進入了百萬人口的大城市的行列。 尼古拉教堂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意志帝國戰敗,也使柏林陷入嚴重危機,與此同時,德意志共和國在柏林宣告成立。1918年在處於嚴重的危機之中的首都柏林德意志共和國誕生了。 盡管當時的經濟條件十分困難,社會不斷出現革命和騷亂,在二十年代的文化生活仍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創新的話劇,明人雲集的首映式,富有節奏的夜總會以及前所未有的夜生活使柏林成為「黃金時代」的中心城市。
㈧ 德國歷史發展進程簡要說明
1、早期歷史
很早以前德國就居住著日耳曼人,公元2-3世紀逐漸形成部落。公元476年推翻了羅馬帝國(西羅馬)。
2、神聖羅馬帝國
843年德意志從法蘭克帝國分裂出來,962年建立神聖羅馬帝國。通過長期的對外征服,神聖羅馬帝國佔領了捷克、義大利北部和波蘭西部,並遠征俄羅斯、匈牙利。13世紀中期走向封建割據。
3、德意志帝國
18世紀初普魯士崛起,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組成了德意志邦聯。1848年德國各地爆發革命,普魯士首相俾斯麥領導了艱苦卓絕的內政、軍事和外交斗爭。
4、兩次世界大戰
德意志帝國在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因戰敗而宣告崩潰,德皇威廉二世退位。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瑪共和國。
5、東德和西德
戰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德國分別由美、英、法、蘇四國佔領,並由四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佔領區,1961年民主德國修建了柏林牆阻止東德居民向西流動。
6、兩德統一
1989年東歐劇變,包括東德在內的各國共產黨政權紛紛垮台;在四強同意下,1990年東德和西德終於達成兩德統一。
(8)柏林的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德國的文化:
1、美術
不少德國畫家的作品享有高度國際知名度,創作形式也相當多元。源自德國地區的卡羅琳式建築及奧托式建築促進了羅曼式建築發展,之後則以哥特式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及巴洛克建築為主。
2、音樂
音樂是德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德國造就了各個不同時期的音樂大師,柏林愛樂樂團、德累斯頓國家交響樂團更是享譽世界。德國為歐洲第一大及世界第三大音樂市場。
3、哲學
德國哲學可以說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石。進入21世紀,德國與法國、奧地利、瑞士及斯堪地那維亞各國持續發展當代分析主義。
4、其他
德國的各類音樂會、藝術展覽、戲劇表演、國際性大型體育比賽、街頭慶祝活動和聖誕市場也吸引了不計其數的遊客。
5、忌諱
忌諱數字13。視13日星期五為不祥 。不喜歡紅色,紅黑相間色以及褐色,尤其是墨綠色。法律禁用納粹或其軍團的符號圖案,討厭菊花、薔薇(只用於悼亡)圖案和蝙蝠圖案。忌諱核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德國
㈨ 德國首都柏林有什麼歷史戰爭背景
如果有人問“二戰哪座城市被炸的次數最多被炸得最慘,答案不是日本東京,也不是英國倫敦,這座城市以“在二戰中被多國超千萬噸炸葯炸達363次,全市超90%建築被毀壞”等數據位居榜首。難以想像這座被炸葯炸得千瘡百孔甚至可以說是一度夷為平地的城市,如今竟發展成600萬人口的國際大都市,名副其實成“最抗揍城市”。
㈩ 再造柏林的歷史背景如何
在歐洲土地上,尚有過一道修築最為堅固但又最為短命的長城——這便是德國境內的「柏林牆」。柏林牆與朝鮮半島上的「三八」水泥牆一樣,均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產物,又都為水泥所築,可稱得上是歐亞大陸上的兩條「姊妹牆」。
柏林牆(Berliner Mauer),正式名稱為反法西斯防衛牆(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是德國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在己方領土上建立的圍牆,目的是隔離東德(含東德的首都東柏林)和西柏林,從而阻隔東西柏林之間市民的往來。柏林牆的建立,是二戰以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志性建築。1961年建造,1990年拆除,兩德重歸統一。
背景
柏林牆一段二次大戰以後,德國和柏林被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成四區。1949年,蘇聯佔領區包括東柏林在內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首都定在東柏林,而美英法佔領區則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首都設在波恩。美英法蘇的佔領協定保證聯邦德國和西柏林之間的空中走廊。西柏林在聯邦德國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規定是聯邦德國的領土,然而,美英法三國認為規定和現狀相抵觸而推遲實施,所以西柏林一直都不是西德的領土,直至冷戰結束、兩德統一。
最初柏林市民是能在各區之間自由活動的,但隨著冷戰緊張氣氛的提升,1952年東西柏林的邊界開始關閉。1949年到1961年大約有250萬東德人逃入西柏林。
歷史
柏林牆在1961年8月13日開始建造,一開始只是鐵絲網,後來被大量換成真正的牆。東德稱此圍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但多數西方國家認為建圍牆的真正目的是不讓東德人逃入西柏林。
柏林牆有超過155公里長,約3~4米高,主要可分為:
第零層防線: 302座瞭望台
第一層防線: 約3.5米高、光滑、淡色的水泥牆,有的地方附鐵絲圍攔和警報器
第二層防線: 鋼制拒馬
第三層防線: 2米高的鐵絲圍攔
第四層防線: 音響警報纜
第五層防線: 鐵絲網
第六層防線: 碉堡(共22個)
第七層防線: 用來引導(滑)警犬的纜線(共600隻警犬)
第八層防線: 6~15米寬的無草皮空地,可以留下逃亡者的腳印,埋有地雷
第九層防線: 3~5米深的反車輛壕溝
第十層防線: 5米高的路燈
第十一層防線: 武裝警衛(共14000人)
第十二層防線: 2米高的通電鐵絲網,附警報器
第十三層防線: 空地
第十四層防線: 第二道水泥牆,3.5~4.2米高、15厘米厚,可以抵擋裝甲車輛的撞擊
第十五層防線: 有些地方需要游過施普雷河(Spree)
1987年6月12日,羅納德·里根訪問西柏林時,在勃蘭登堡門的柏林牆前發表演說:「戈爾巴喬夫先生,請推倒這堵牆!」在該牆建立後,有人採用跳樓、挖地道、游泳等方式翻越柏林牆,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傷。
1989年11月9日,新東德政府開始計劃放鬆對東德人民的旅遊限制,但由於當時東德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君特·沙博夫斯基(Günter Schabowski)對上級命令的誤解,錯誤地宣布柏林牆即將開放,導致數以萬計的市民走上街頭,拆毀圍牆。此事件也成為「柏林牆倒塌」,雖然圍牆不是自己結構倒塌,而是爾後被拆除。柏林牆的倒塌被歷史學家認為是東西方冷戰終結的開始,也是東西柏林和東西德統一的標志。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國和柏林完成統一。
今天,在柏林仍保留有一小段圍牆的遺跡以作為紀念和歷史見證,不斷吸引著大量遊客前來參觀。
名人評述
「自由有許多困難,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們(民主國家)從未建造一堵牆把我們的人民關在裡面,來防止他們分開我們。」 「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人被奴役,所有的人都不自由。」——約翰·肯尼迪(1963年6月26日,在柏林的演講,題為《我是一個柏林人》)
「戈爾巴喬夫先生,打開這扇門。」「戈爾巴喬夫先生,推倒這堵牆!」——羅納德·里根在柏林牆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