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歷史發展由

歷史發展由

發布時間:2021-02-22 11:46:40

Ⅰ 「和」的歷史發展

一、漢字的起源及特色
1、漢字的起源
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考古材料證明,從原始社會後期的仰韶文化到商代早期的陶器符號,已經構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發展序列。這些符號大部分具有文字的性質。現在可以釋讀的漢字體系,最早是商代後期的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代後期人們利用龜甲骨進行占卜時,刻寫在甲骨上的卜辭和記事文字。這些記錄著當時的祭祀、征戰、狩獵、農事、氣候、營建、疾病等豐富內容的古老文字,為了解和研究商代後期270多年的歷史提供了寶貴資料。隨著歷史的發展,到了商代末期和西周時期,甲骨文逐步演變成金文。所謂「金文」,也叫鍾鼎文,是指鑄刻在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商代金文的字體與甲骨文相近,但字數較少。商周的甲骨文和金文標志著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後世的篆書、隸書、行書、楷書、草書等字體都是由其演變而成。
2、漢字的特色
中國漢字與西方各國文字有很大的不同,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首先,構字原則不同。西方的文字都是由字母構成,字形簡單,這些文字都屬於「表音」文字。中國漢字有六種構字原則,即漢代許慎所說的「六書」: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多為形聲字,字體呈方形。其次,文化內涵不同。由於西方各國文字都是表音字,每個字的文化內涵比較簡單,而中國漢字有六種構字原則,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復雜。正是這一特點,使我們對一個漢字的深入研究,就可以揭示出中國文字深厚的文化底蘊。

Ⅱ 歷史是由英雄創造還是由人民創造

歷史的創造和來每一個人都有關系源,歷史是無疑由他們創造的!但是英雄也是人類的一員,只不過英雄對歷史進程的影響可能比普通人更大更轟轟烈烈一點罷了。
有一種說法是:不是英雄創造了歷史,而是歷史創造了英雄。常舉的例子就是:假如科系嘉島沒有出生一個拿破崙,那麼歷史也一定會在其他地方製造出另外一個拿破崙。我感覺這個說法並不能是絕對的,這種說法雖然肯定了歷史發展的必然性,但是卻大大忽視了個人在歷史進程中所起的作用。如果你去讀一下那些轟轟烈烈、盪氣回腸的歷史,你就會看到作為「英雄」他們個人的一些素養、品質等很個人的東西對歷史發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那樣你就不會那麼絕對的說這樣的觀點了。
為什麼會產生你所問的這樣的問題呢,我覺得還是和我開始說到的英雄史觀有一定的聯系。因為我們的歷史過去多是記述英雄在歷史中的作用,所以給人一種錯覺就是:歷史是由英雄創造的。因此,隨著歷史多元化的發展,這樣的觀點會不攻自破的。
最後總結一下吧,我覺得歷史是有人民創造的,英雄是人民的一部分。相對與普通人來說在歷史進程中英雄起到了更突出的作用,但並非全部。

Ⅲ 歷史是由英雄創造還是由人民創造說說理由

以往我們用一種精英史觀來看歷史,因此以前的歷史記載大部分是屬於王侯將相的。現在我們的歷史也越來越走向平民也就是廣大人民。歷史也正在走向多元化。
你的問題是歷史是由英雄創造的還是由人民創造的?但是英雄不屬於人民嗎?顯然英雄是屬於人民的!其實你想問的可能是:歷史是由英雄創造的還是由平民創造的?以我的理解,我覺得歷史的創造和每一個人都有關系,歷史是無疑由他們創造的!但是英雄也是人類的一員,只不過英雄對歷史進程的影響可能比普通人更大更轟轟烈烈一點罷了。
有一種說法是:不是英雄創造了歷史,而是歷史創造了英雄。常舉的例子就是:假如科系嘉島沒有出生一個拿破崙,那麼歷史也一定會在其他地方製造出另外一個拿破崙。我感覺這個說法並不能是絕對的,這種說法雖然肯定了歷史發展的必然性,但是卻大大忽視了個人在歷史進程中所起的作用。如果你去讀一下那些轟轟烈烈、盪氣回腸的歷史,你就會看到作為「英雄」他們個人的一些素養、品質等很個人的東西對歷史發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那樣你就不會那麼絕對的說這樣的觀點了。
為什麼會產生你所問的這樣的問題呢,我覺得還是和我開始說到的英雄史觀有一定的聯系。因為我們的歷史過去多是記述英雄在歷史中的作用,所以給人一種錯覺就是:歷史是由英雄創造的。因此,隨著歷史多元化的發展,這樣的觀點會不攻自破的。
最後總結一下吧,我覺得歷史是有人民創造的,英雄是人民的一部分。相對與普通人來說在歷史進程中英雄起到了更突出的作用,但並非全部。
謝謝

Ⅳ 歷史是由偶然組成的還是必然

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歷史的前進方向不會改變,正如歷史不會倒退,所以歷史的大局是必然形成的,歷史是由人組成的,人是最大的變數,歷史中的很多事情是偶然的,所起到的影響也只是加快或者放緩歷史的進程。

從宏觀上講,歷史是必然的,舉幾個例子,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國就是例子,東漢末年分三國,戰爭是為了統一,後來晉武帝司馬炎統一了三國,結束了紛爭,讓我們換個角度想,就算不是司馬炎統一三國,那也會有其他人來統一;哲學上講一切事情的發生發展都少必然,有其前因,才有後果,正如我國反封建發壓迫的各種農民起義的爆發。所以,歷史從宏觀上來說,大體方向沒有變,歷史不可能倒退,只能向前。

有一個說法,從微觀上講,歷史是一件件偶然疊加形成的,這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我個人認為。歷史上存在偶然事件,但是發生的事情並不都是偶然的,說一件偶然事件,春秋五霸中的齊桓公小白,他曾在爭奪王位中差一丟丟就沒命了,國家內亂,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離開國家去避難,後來聽聞國家要立國君,兩人就連忙趕回,公子糾當然不會讓小白這個競爭對手回去,讓殺手攔住了小白,也放箭射到了小白,但是,重點來了,箭射到了小白衣服上的帶鉤,僥幸留了性命,比公子糾早一步回國,繼承了王位,這就是一個很偶然的事件了,如果沒有小白即位,我國的歷史從春秋就開始改寫了,畢竟蝴蝶效應還是很強大的。

歷史大體上是必然的,正如我國必然要走一國兩制方針一樣,歷史也不是死板的,總有一些很偶然的事情發生。

Ⅳ 歷史是由誰書寫的

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一切成就歸功於人民。

一、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

中國人民是中國歷史上的真正英雄的必然結論。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展史是中國人民書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國人民創造的!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培育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中國人民奮斗出來的!

人民從事物質生產勞動,發明新的勞動工具,生產滿足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需要的各類物品,創造出一個「人化的自然」;人民在社會生產和交往中,建立起多種類型的社會關系和制度體系,構建起愈益完善和復雜的人類社會,推進社會形態和歷史面貌的更新變革。

人民進行精神生產,發展科學文化,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投身社會革命,成為改革創新的主體力量,是社會歷史進步的推動者。

二、中國人民書寫了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展史。

中華民族的統一、中華疆域的開拓、中華文明的發展、中華歷史的輝煌,根本上是中國人民不懈奮斗的產物。深刻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造紙術、火葯、印刷術、指南針等偉大科技成果,是中國人民依靠不斷創新作出的文明貢獻。

令世界各國驚嘆不已的中華文明,蘊藏於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軍事等卓越成就之中,無不是中國人民辛勤勞動、富於智慧的實踐結晶。

中國人民是在源遠流長、根深葉茂、蔚為大觀的中華文明歷史中生長、熏陶、培塑起來的,而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自立自強、燦爛奪目,又是與中國人民的文化基因密切相關的。

三、中國人民培育了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

精神的力量是無形的,是強大而持久的。與5000多年中華文明相伴隨,與可歌可泣的中國歷史相印證,與屹立東方的中華兒女相映照的,是中華民族的靈魂,這就是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生長於中國大地,與中國社會發展的命運一同脈動。中國人民在廣闊的國土上辛勤勞動、生產生活,自然界氣候多樣、地形多樣、物種多樣,唯有創新生產工具,唯有不畏艱難困苦,才能生存發展。

歷史和現實雄辯證明,偉大的民族精神為中華兒女注入了強烈的家國情懷,為各族同胞提供了牢固的價值認同,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


(5)歷史發展由擴展閱讀:

三萬多字的十九大報告,200多次提到「人民」,3次強調「人的全面發展」, 4次提出「以人民為中心」……對於中國共產黨,「人民」是最根本的哲學。

「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一切成就歸功於人民。」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習近平總書記的庄嚴宣示,彰顯堅定的人民立場,讓人們看到中國共產黨最大的政治優勢、最鮮明的政治底色。光榮歸於人民、感情系於人民、力量源於人民,這樣的執政黨無愧於人民政黨,這樣的百年大黨永葆著赤子之心。

中國共產黨堅信,「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人民「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這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信仰所在,也是近百年來我們黨不懈奮斗的經驗所在。

從長征路上的紅軍鞋,到淮海戰役的小推車;從小崗村村民的紅手印,到「最成功的脫貧故事」,人民的力量一旦被激發出來,就有著改天換地的偉力。也正是億萬人民的托舉,讓紅船從南湖出發,穿越激流險灘,成為承載民族希望的巨輪。

Ⅵ 北京由古至今的具體歷史發展過程

北京作為城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漢以來,北京地區一直是華夏民族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名稱先後稱為薊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京師、順天府等等 古代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奭於今日北京及附近地區,稱燕國,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區的琉璃河鎮,遺址尚存。 又封堯之後人(一說黃帝後人)於薊,在今北京西南西城區。後燕國滅薊國,遷都於薊,統稱為燕都或燕京。 秦代設北京為 薊縣 ,為廣陽郡郡治。 漢高祖五年,今北京地被劃入燕國轄地。元鳳元年復為廣陽郡薊縣,屬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親分封於此,故更為廣陽國首府。 東漢光武改制時,置幽州刺史部於薊縣。永元八年復為廣陽郡駐所。 西晉時,朝廷改廣陽郡為燕國,而幽州遷至范陽。十六國後趙時,幽州駐所遷回薊縣,燕國改設為燕郡,歷經前燕、前秦、前燕、後燕和北魏的統治而不變。 隋開皇三年廢除燕郡。但很快在大業三年,隋朝改幽州為涿郡。 唐初武德年間,涿郡復稱為幽州。貞觀元年,幽州劃歸河北道管轄。後北京成為范陽節度使的駐地。安史之亂期間,雜胡安祿山在范陽(今日北京、保定附近)稱帝,建國號為「大燕」。唐朝平亂後,復置幽州,歸盧龍節度使節制。 五代初期,軍閥劉仁恭在這里建立地方政權,稱燕王,後被後唐消滅。後晉的建立者沙陀人石敬瑭為了打敗後唐,投降契丹人,將燕雲十六州讓給契丹。這16州是:幽(今北京市)、薊(今天津薊縣)、瀛(今河北河間)、莫(今河北任丘)、涿(今河北涿州)、檀(今北京密雲)、順(今北京順義)、新(今河北涿鹿)、媯(原屬北京懷來,今為官廳水庫庫區)、儒(今北京延慶)、武(今河北宣化)、蔚(今河北蔚縣)、雲(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寰(今山西朔縣東馬邑鎮)、朔(今山西朔縣),並向契丹稱自己為兒皇帝。 石敬瑭割讓包括今北京在內的燕雲十六州為遼國和金國後來對宋朝長江以北地區的威脅打開了門戶。 北宋初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今北京市海淀區)與遼戰斗,意圖收復被後晉割讓的燕雲十六州未果;遼於會同元年起在北京地區建立了陪都,號南京幽都府,開泰元年改號析津府。北宋末年連金滅遼,曾短暫收復燕雲十六州,並設置了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北京屬於燕山府路。後金國以張覺事件大舉伐宋,再次侵略今北京市。 貞元元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正式建都於北京,稱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此後元朝、明朝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於此。 蒙古帝國成吉思汗麾下大將木華黎於1215年5月攻下金中都,對城市展開了為期一個月的大屠殺,並徹底夷平了這座城市,遂設置燕京大興府。元世祖至元元年改稱中都路大興府。至元九年,中都大興府正式改名為大都路(突厥語為Khanbalik,意為「汗城」,音譯為汗八里、甘巴力克)。據馬可波羅游記敘述:京師蒙古人篤信藏傳佛教,象為佛教祥獸,當時大都常有大象漫步。 明朝初年,以金陵應天府 (今南京市) 為京師,大都路於洪武元年八月改稱為 北平府 ,同年十月應軍事需要劃歸山東行省。洪武二年三月,改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駐地。 燕王朱棣經靖難之變奪得皇位後,於永樂元年升燕京北平為 北京 ,暫稱「行在」(天子行鑾駐蹕的所在,就稱「行在」)且常駐於此,現在的北京也從此得名。朱棣行在北京後,一改元態,北京城秩序井然,繁榮安樂。 永樂十九年正月,朱棣正式移鼎燕京,以之為京師,稱為「北京」。金陵應天府則作為留都,稱南京。明仁宗的部分時期,則因皇帝個人的喜好因素,北京之法律地位還曾一度由首都,降為君主暫幸之行在,復稱金陵應天府為南京,明英宗 正統時才恢復燕京京師的地位。 順治入關後即進駐北京,亦稱北京為京師順天府,屬直隸省。清政府在北京實行旗民分居政策,即八旗居住內城,漢人和回民居住外城。旗人事務由步軍統領衙門管理,而漢回事務則交給順天府管理。 近代 晚清時期(1860年-1912年) 清咸豐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以後,外國使節和基督教傳教士得到特許允進北京,在城內各處興建教堂,使館則集中在東交民巷。 1911年辛亥革命後,民國元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定都金陵,稱南京。同年3月袁世凱北洋政府遷都北京,升格首都。民國伊始,北京的地方體制仍依清制,稱順天府。直至民國三年,改順天府為 京兆地方 ,直轄於北洋政府。這一時期,北京新建了有軌電車系統,和一批現代的文化教育機構,如北京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輔仁大學、協和醫學院等。 民國十七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北京,張作霖退回關外。後被日本關東軍謀刺於皇姑屯,東北易幟,北洋政府結束運作 國軍北伐至人民解放軍進駐北平(1928年-1949年) 1928年北伐戰爭後,中國的首都遷到金陵,為南京。撤銷原京兆地方,北京遂改名為 北平特別市 。1930年6月,北平降格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這一時期,北京盡管不具首都的地位,但在教育方面仍有關鍵的優勢,被國際人士稱為「中國的波士頓」。 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被日軍佔領,其傀儡政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此成立,且將北平改名為北京。1945年日本宣布向同盟國投降,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同年8月21日第十一戰區孫連仲部接收北京,並更名 北平 。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49年─) 毛澤東 在1949年宣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月31日,傅作義與中國共產黨達成和平協議,率中華民國國軍25萬人改投中共,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平進入北平市,史稱「北平和平解放」。同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都定於北平,同時北平更名為 北京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

Ⅶ 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就是說,人類社會的發展也像自然界的發展一樣,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的過程。
社會的運動和變化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或方向性,具有前進性。
社會的發展也像其他事物的發展一樣,是舊事物的滅亡和新事物的產生,是從低級向高級的運動。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體現為五種社會形態的依次交替,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是其低級形態。
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階段,人類社會的進步表現為社會形態的更替。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基於對人類社會實踐的本性及其與社會的關系的理解,第一次真正科學地揭示了社會歷史發展過程的進步趨勢,並對社會歷史進步的實質及其根源給予了合理的闡明。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認為,人類社會歷史的變化趨勢過程既不是周而復始的循環著,更不是倒退,而是不斷前進、上升和進步。
馬克思主義並不否認歷史會出現某些曲折,甚至會出現某種情況或某種程度的倒退,但歷史的曲折與倒退只是暫時的。
在曲折中前進,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歷史進步通常表現為新事物否定舊事物,最後取代舊事物。
這種新事物取代舊事物的實質,是新文明揚棄舊文明,從而導致文明的積累與擴張。
由於人類社會歷史的生成是以人類的實踐活動為基礎和動力的,而人類的歷史實踐具有不可遏止的日益擴大與深化的特點,因此,伴隨著實踐活動發展的,必然是人類社會歷史不可遏止的上升與進步。
歷史的進步趨勢.首先表現在社會形態由低級到高級的演進過程中。
從世界范圍的角度看,人類社會的歷史大體依次經歷並必將經歷五個發展階段: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低級階段。
每一個新的社會形態取代舊的社會形態,都在不同程度上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使人類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獲得了新的進展,並使人類社會生活在整體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其次,歷史的進步趨勢還表現在同一社會形態的內部發展中。
歷史的發展是連續性與間斷性的辯證統一,是量變與質變的辯證統一。
歷史的進步不僅表現在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與社會形態的質變上,同時也表現在同一社會形態的量變過程中。
當一定的生產方式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時,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生活並不是絕對不變,而是仍在或快或慢地繼續發展著。
即使是當一種社會形態由上升階段轉變為下降階段時,人們社會生活的某些領域也還是會有所發展,而不會完全停滯。
各個社會形態都要經歷上升階段和下降階段,但這並不意味著歷史過程是一種不包含進步的循環。
這僅僅說明,人類社會歷史的進步不是直線式上升的,而是以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方式,通過迂迴曲折的途徑實現的。
歷史演進過程的曲折性,首先表現在它的波浪式前進的特點上,其次還表現在一定歷史時期和一定歷史條件下演進的受挫和倒退上。
但是,從人類社會歷史演進的總方向看,曲折與倒退是暫時的,發展與進步則是它的主旋律和基本趨勢。
歷史演進之所以呈現出進步的趨勢,其深刻的原因在於它是以人類的社會實踐為基礎的,而實踐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在廣度和深度上不斷拓展與深化的過程。
伴隨著實踐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人類社會也必然不斷地實現著歷史性的進步。
第一, 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視野里,在一切社會形態及每個社會形態發展的始終都存在著社會基本矛盾,它是歷史進步的最深刻的根源。
對於這一根源,只有從實踐觀點出發,才能說明社會基本矛盾為什麼會推動社會進步。
第二,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是社會進步的直接動力。
這又是為什麼呢?這仍然要用實踐觀點才能說明。
階級斗爭本身就是社會實踐的重要形式之一。
第三, 歷史進步不僅是實踐及其發展的結果,而且也是實踐所追求的目的。
實踐是人類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的生命活動性質的體現。
實踐是一種合目的性的活動,它雖然離不開對外在必然性的遵從,但卻始終貫穿著對歷史進步的價值追求。
歷史進步就是在人們自覺地追求自己的價值目標的實踐活動中實現的。
人們之所以將社會歷史進步作為自己的實踐活動所追求的價值目標,其深刻的原因在於人們通過促進歷史進步可以使自己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可以使自己對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需要得到更大程度的滿足。
總之,歷史進步符史主體人的根本利益,是與歷史主體的實踐活動的目的相一致的。

Ⅷ 歷史發展理論是由誰創立的

文化—歷史發展理論是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Л.С.Выготский)提出來的。維果茨基從種系和個體發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發展實質,提出了文化—歷史發展理論來說明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的社會歷史發生問題。維果茨基首先區分了兩種心理機能:一種是作為動物進化結果的低級心理機能,這是個體早期以直接的方式與外界相互作用時表現出來的特徵,如基本的知覺加工和自動化過程;另一種則是作為歷史發展結果的高級心理機能,即以符號加工系統為中介的心理機能,如記憶的精加工。正是高級心理機能,使得人類心理在本質上區別於動物。在對高級心理及其特徵進行了詳細界定描述的基礎上,維果茨基提出了關於兒童認知發展的許多見解。與皮亞傑認為兒童主要是自己建構有關周圍世界的認知圖式不同,維果茨基認為兒童的心理發展具有社會性。對於兒童心理發展的原因,維果茨基強調了三點。首先,心理機能的發展是起源於社會文化、歷史的發展,受社會規律的制約。其次,從個體發展看,兒童在與成人交往過程中通過掌握高級心理機能的工具──語言符號系統,從而在低級的心理機能上形成了各種新的心理機能。需要指出的是,在維果茨基的理論中,語言和語言符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認為語言一方面為兒童表達思想和提出問題提供了可能性,也為兒童從周圍人那裡學習提供了可能性。同時語言也直接促進了其高級心理機能的發展。最後,高級心理機能是外部活動不斷內化的結果。他認為,新的高級的社會歷史的心理活動形式,首先是作為外部形式的活動而形成的,以後才「內化」,轉化為內部活動,才能最終默默地在頭腦中進行。

總之,維果茨基認為,人的思維與智力是在活動中發展起來的,是各種活動、社會性相互作用不斷內化的結果。他認為通過語言等符號系統與其他人的這種社會性相互作用,包括教學,對人的發展起形成性的作用。兒童的認知發展更多地依賴於周圍人們的幫助,兒童的知識、思想、態度、價值觀都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發展起來的,兒童發展的情況取決於他們學習的方式和內容。人的高級心理機能是在與社會交互作用中發展起來的,或者說人的高級心理活動起源於社會的交互作用。

(二)對發展性輔導的意義

該理論對社會文化、歷史背景在兒童發展中的作用極為重視,提出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的發展受社會文化背景的制約,這對學校教育和輔導具有重大影響。它提示了學校發展性輔導應該建立一個開放式的模式,沖破封閉的單一的校園內輔導,重視社會和安定因素對兒童發展的影響,重視包括父母、社區、學校在內的各有關力量和人員共同參與發展性輔導。

維果茨基也較為詳細地論述了語言和人際互動對兒童高級思維發展的作用,這就要求發展性輔導的理想課程必須提供豐富的語言環境以及各種人際互動機會,讓兒童在與教師及同伴之間的廣泛接觸和合作中,不斷內化這些活動,最終幫助兒童發揮出自身的潛能。同時,維果茨基的強調言語互動作用的觀點也與發展性輔導中的一種咨詢模式──焦點解決短期咨詢對言語的重視相似,即言語的表達不僅能表達情感、增進交流,而且能重新構建事物的意義。這對於正向地去理解問題無疑具有積極作用。另外,發展性輔導課程也應該遵循維果茨基著名的「最近發展區」原則,把目標定位在兒童可能的發展程度,而不是停留於現有的發展狀況。事實上,這點與發展性輔導理念本身是相似的。

Ⅸ 歷史發展的趨勢由什麼決定

生產力與生來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源決定了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生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亦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從過程上看,這一規律表現為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總是從基本相適合到基本不相適合,再到基本相適合;與此相適應,生產關系也總是從相對穩定到新舊更替,再到相對穩定。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這種矛盾運動循環往復,不斷推動社會生產發展,進而推動整個社會逐步走向更高階段。

(9)歷史發展由擴展閱讀: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律的原理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首先,這一原理在人類思想史上徹底否定了以「道德說教」作為評判歷史功過是非的思想體系。

第一次科學地確立了生產力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最高標准」。其次,這一規律揭示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

這是我們堅定社會主義信念的科學依據。最後,這一規律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保持自己先進性質和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客觀依據。

Ⅹ 文化——歷史發展理論是由誰創立的。

我們的祖先吧

閱讀全文

與歷史發展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