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數學學院的歷史沿革
西南財抄經大學是中國辦學歷史悠久襲的綜合性財經大學之一,有著優秀的大學文化傳承,歷史積淀深厚。其前身上海光華大學創辦於1925年,抗戰爆發後,於1938年遷成都。1952-1953年經兩次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誕生了一所完全嶄新的大學「四川財經學院」。
1980年1月,學校正式劃歸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主管並被確定為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直屬的、唯一的重點院校。以金融為重點迅速發展,服務金融經濟成為學校的主要辦學特色。1985年11月,學校更名為西南財經大學。中央財經系統副部級以上領導(如中國證監會、銀監會、審計署等)、知名工商業及金融系統領導(如招商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北京銀行等)很多都出自西南財經大學。
1995年3月,在全國文科類院校中第一個通過了國家「211工程」建設預審,接著進入正式立項程序。2000年2月,學校以獨立建制由中國人民銀行劃轉教育部直接管理,融入我國高等教育主流,進一步彰顯金融特色和財經特色。
Ⅱ 關於培養學生學習經濟數學興趣的幾點看法
經濟數學是高職高專院校經濟管理類各專業的一門必修的重要基礎課和工具課,經濟數學核心內容是微積分,是分析經濟活動和經濟現象的有力工具,對於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分析推理能力都是非常有用的。改進已有的教學模式,引進新的教學方法,採用更加合理的有效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掌握好經濟數學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熟練掌握其方法,並能靈活運用到實踐中去,是經濟數學改革的主要任務,也是我們在教學中一直思考的問題。
傳統的經濟數學教學偏重自身的理論體系,過於強調基本理論的介紹。這樣一種固化的教學模式,常常會使學生覺得這門課程內容晦澀枯燥、抽象難懂,從而失去主動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改進經濟數學教學的幾條途徑。
1?郾加強學科背景知識的介紹
經濟數學概念較為抽象,如果採取純粹的定義、定理加推導的方式,學生容易失去興趣,也很難深刻理解相關概念。現在許多教師上課時,過於注重數學知識的完整性,對這門課程的相關背景卻無暇顧及。為了避免這種現象,我們有必要追溯本學科的相關歷史。這樣不僅有助於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下了解知識點的來龍去脈,加深對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於拓廣他們的知識面。
例如,極限是這門課的第一個抽象概念,也是貫穿經濟數學課程的主線。在講授極限概念時,可對其理論的發展過程作如下介紹。極限的樸素思想和應用可追溯到古代,早在兩千多年前,莊子的《天下篇》中就有一句著名的話:「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這是我國古代極限思想的萌芽。三國時代劉徽創立的割圓術,就是用「圓內接正多邊形面積」的極限是圓面積這一思想來近似計算圓周率π的,並指出:「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不可割,則與圓合體而無所失矣。」隨著微積分學的產生,極限概念被明確提出,但理論基礎卻含糊不清,直至19世紀,由A.L.柯西、K.魏爾斯特拉斯等人的研究,以及實數理論的建立,極限理論才建立在嚴密的理論基礎之上。
這些背景知識的介紹可以幫助充實教學內容,對這些數學家的歷史貢獻和生活趣事的講解會使學生對這些熟悉或者不熟悉的數學家既好奇又崇拜,他們渴望了解這些數學家的具體工作,自然會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尋找答案。
2?郾注重知識點的幾何意義闡述
數形結合是數學解題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數形結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數學問題直觀化、生動化,能夠變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有助於把握數學問題的本質。另外,由於使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很多問題能迎刃而解,且解法簡捷。
例如:求定積分計算?蘩dx(a>0)。
解:設x=asint,則dx=acosdt,且x=0時t=0;x=a時t=
故?蘩dx=a?蘩costdt=?蘩(1+cos2t)dt=t+sin2t=,其幾何意義為以(0,0)為圓心,以a為半徑的四分之一圓的面積。
從實際教學效果看,採取這樣一種圖形的處理方式,有助於學生從直觀上加深對定積分幾何意義的理解。
3?郾藉助Mathematica軟體進行運算
傳統教學模式偏重於經濟數學自身的理論體系,強調基本理論的介紹,對經濟數學的方法和應用重視不夠。在計算機廣泛應用的今天,現代教育迫切需要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將數學與計算機計算有機地結合起來。數學實驗就是其中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把利用數學軟體將數學知識與計算機應用緊密結合在一起,既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下面我們就以線性規劃問題為例說明Mathematica軟體的作用。
在Mathematica系統中,用ConstrainedMax和ConstrainedMin函數求解線性規劃問題,其調用格式如下:
ConstrainedMax[f,{inequalities},{x,y,…}]表示對非負變數x,y,…,在約束不等式組{inequalities}下,求目標函數[f的最大值。
ConstrainedMin[f,{inequalities},{x,y,…}]表示對非負變數x,y,…,在約束不等式組{inequalities}下,求目標函數[f的最小值。
例如:求解線性規劃問題:max z=4000x+3600x s.t.3x+2x≤122x+x≤9x+3x≤8x≥0,x≥0
解:In[1]:=Clear[x,y]
In[2]:=←ConstrainedMax[4000x+3600y,{3x+2y≤12,2x+y≤9,x+3y≤8},{x,y}]
Out[2]=17600,x→,y→?搖
由Out[2]知,該問題的最優解為,,最優值為17600。
4?郾培養學生應用經濟數學的意識
現在的高等教育越來越重視學生能力和實踐意識的培養,強調素質教育,事實上經濟數學作為高職高專院校經濟管理類各專業的一門工具課在各種領域中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因此我們應該通過向學生介紹經濟數學在各個領域中的應用情況來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比如成本分析、物流運輸、信貸投資、財政預算等無不以經濟數學為其理論基礎,而許多同學對這方面內容非常感興趣,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針對相關知識點介紹一些經濟數學在這些方面的應用情況,為他們做一些指引工作。這些內容看似佔用教學時間,卻有利於學生了解經濟數學的應用價值,深化對經濟數學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可以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激發學習的興趣,培養應用意識,為他們將來學習專業課程和從事實際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礎。
Ⅲ 學習經濟學的心得,不少於500字,通俗易懂的
在論壇看了很多大家交流的學習微觀經濟學的心得,自己很受益。但是也有一些自內己的看法,現在容提出來,供大家考慮:
1、學習經濟學以能應用與實際問題、能做好研究為准,不是以賣弄數學為准;
2、選用經濟學教材應該以個人學習所處階段,所感興趣的范圍為准,不應凡是教材都要照例來一番數學難不難的比較。這對於學習真正經濟學不僅無益而且有害;
3、學習經濟學理論的同時要關注現實問題,否則就是書獃子。
Ⅳ 談談在數學經濟已經越來越盛行的現在和未來,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去適應
在數學經濟已經越來越盛行的現在和未來,
應該去適應要知道,
數學發展的具體狀況和趨勢,
事業單位和經濟、管理部門從事統計調查、統計信息管理等等。
Ⅳ 研究性學習:對於中國數學發展史的感想
LZ分好多啊,我給你寫一個
從我國第一部數學著作,九章算術開始,中國的數學事業,便蓬勃的發展。算籌,割圓術,楊輝三角等等發現或者理論,祖沖之,秦九韶等數學家,都為中國在世界數學史上增輝添彩,許多數學理論,都領先外國多年。但是中國傳統數學,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數學著作都以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的問題為綱,這些問題基本按社會、生活領域進行分類,過分重實用,不利於抽象概念和命題的形成。而且,中國傳統數學始終置於政府控制之下,直接受制於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和社會的需求,特別的,明代封建統治者的政策不利於數學發展。這些都導致後期中國數學發展緩慢,無法與世界接軌。
至於中國近現代的數學發展,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中國近代數學的研究才真正開始。這期間,浮現了諸多偉大的數學家,蘇步青,趙元任,他們中的多數回國後成為著名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為中國近現代數學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從北大1912年成立時建立的數學系起,中國各地的數學教育日漸成熟,培養了許多數學領域的人才,在諸多領域都取得了偉大的成就(PS:具體LZ自己網路一下吧,很容易的,太長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自從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與外界的合作也日漸增多。但是,這給人們帶來的功利,浮躁心理,也不容忽視。試看現在中國的數學教育,人人都在搞競賽(雖然現在國家限制),各種培訓班培養出來的,很多都是沒有興趣的做題機器,這種人,是很難在數學領域有所長足發展的。
中國在不斷強大,我們新一代的年輕人,要有理想,不能急功近利的只關注高收益的學科與專業,更應注重基礎學科的發展,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不僅體現在工業領域,基礎理論也是科學不可分割一部分。縱觀中國的數學發展史,不管時代如何,代代都有才人出。希望,中國的數學,將會在我們這一代,有長足的發展,不要讓中國悠久的歷史,在我們這一代蒙羞。
嘿嘿,瞎寫的,不好不對,別噴我
紫色的港灣團隊,精誠為您解答,歡迎批評指正,我們共同進步。
Ⅵ 數學發展史話
數學是中國古代科學中一門重要的學科,根據中國古代數學發展的特點,可以分為五個時期:萌芽;體系的形成;發展;繁榮和中西方數學的融合。 中國古代數學的萌芽 原始公社末期,私有制和貨物交換產生以後,數與形的概念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仰韶文化時期出土的陶器,上面已刻有表示1234的符號。到原始公社末期,已開始用文字元號取代結繩記事了。 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有用1~8個圓點組成的等邊三角形和分正方形為100個小正方形圖案,半坡遺址的房屋基址都是圓形和方形。為了畫圓作方,確定平直,人們還創造了規、矩、准、繩等作圖與測量工具。據《史記·夏本紀》記載,夏禹治水時已使用了這些工具。 商代中期,在甲骨文中已產生一套十進制數字和記數法,其中最大的數字為三萬;與此同時,殷人用十個天乾和十二個地支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60個名稱來記60天的日期;在周代,又把以前用陰、陽符號構成的八卦表示八種事物發展為六十四卦,表示64種事物。 公元前一世紀的《周髀算經》提到西周初期用矩測量高、深、廣、遠的方法,並舉出勾股形的勾三、股四、弦五以及環矩可以為圓等例子。《禮記·內則》篇提到西周貴族子弟從九歲開始便要學習數目和記數方法,他們要受禮、樂、射、馭、書、數的訓練,作為」六藝」之一的數已經開始成為專門的課程。 春秋戰國之際,籌算已得到普遍的應用,籌算記數法已使用十進位值制,這種記數法對世界數學的發展是有劃時代意義的。這個時期的測量數學在生產上有了廣泛應用,在數學上亦有相應的提高。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也促進了數學的發展,尤其是對於正名和一些命題的爭論直接與數學有關。名家認為經過抽象以後的名詞概念與它們原來的實體不同,他們提出」矩不方,規不可以為圓」,把」大一」(無窮大)定義為」至大無外」,」小一」(無窮小)定義為」至小無內」。還提出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等命題。 而墨家則認為名來源於物,名可以從不同方面和不同深度反映物。墨家給出一些數學定義。例如圓、方、平、直、次(相切)、端(點)等等。 墨家不同意」一尺之棰」的命題,提出一個」非半」的命題來進行反駁:將一線段按一半一半地無限分割下去,就必將出現一個不能再分割的」非半」,這個」非半」就是點。 名家的命題論述了有限長度可分割成一個無窮序列,墨家的命題則指出了這種無限分割的變化和結果。名家和墨家的數學定義和數學命題的討論,對中國古代數學理論的發展是很有意義的。 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 秦漢是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經濟和文化均得到迅速發展。中國古代數學體系正是形成於這個時期,它的主要標志是算術已成為一個專門的學科,以及以《九章算術》為代表的數學著作的出現。 《九章算術》是戰國、秦、漢封建社會創立並鞏固時期數學發展的總結,就其數學成就來說,堪稱是世界數學名著。例如分數四則運算、今有術(西方稱三率法)、開平方與開立方(包括二次方程數值解法)、盈不足術(西方稱雙設法)、各種面積和體積公式、線性方程組解法、正負數運算的加減法則、勾股形解法(特別是勾股定理和求勾股數的方法)等,水平都是很高的。其中方程組解法和正負數加減法則在世界數學發展上是遙遙領先的。就其特點來說,它形成了一個以籌算為中心、與古希臘數學完全不同的獨立體系。 《九章算術》有幾個顯著的特點:採用按類分章的數學問題集的形式;算式都是從籌算記數法發展起來的;以算術、代數為主,很少涉及圖形性質;重視應用,缺乏理論闡述等。 這些特點是同當時社會條件與學術思想密切相關的。秦漢時期,一切科學技術都要為當時確立和鞏固封建制度,以及發展社會生產服務,強調數學的應用性。最後成書於東漢初年的《九章算術》,排除了戰國時期在百家爭鳴中出現的名家和墨家重視名詞定義與邏輯的討論,偏重於與當時生產、生活密切相結合的數學問題及其解法,這與當時社會的發展情況是完全一致的。 《九章算術》在隋唐時期曾傳到朝鮮、日本,並成為這些國家當時的數學教科書。它的一些成就如十進位值制、今有術、盈不足術等還傳到印度和阿拉伯,並通過印度、阿拉伯傳到歐洲,促進了世界數學的發展。 中國古代數學的發展 魏、晉時期出現的玄學,不為漢儒經學束縛,思想比較活躍;它詰辯求勝,又能運用邏輯思維,分析義理,這些都有利於數學從理論上加以提高。吳國趙爽注《周髀算經》,漢末魏初徐岳撰《九章算術》注,魏末晉初劉徽撰《九章算術》注、《九章重差圖》都是出現在這個時期。趙爽與劉徽的工作為中國古代數學體系奠定了理論基礎。 趙爽是中國古代對數學定理和公式進行證明與推導的最早的數學家之一。他在《周髀算經》書中補充的」勾股圓方圖及注」和」日高圖及注」是十分重要的數學文獻。在」勾股圓方圖及注」中他提出用弦圖證明勾股定理和解勾股形的五個公式;在」日高圖及注」中,他用圖形面積證明漢代普遍應用的重差公式,趙爽的工作是帶有開創性的,在中國古代數學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 劉徽約與趙爽同時,他繼承和發展了戰國時期名家和墨家的思想,主張對一些數學名詞特別是重要的數學概念給以嚴格的定義,認為對數學知識必須進行」析理」,才能使數學著作簡明嚴密,利於讀者。他的《九章算術》注不僅是對《九章算術》的方法、公式和定理進行一般的解釋和推導,而且在論述的過程中有很大的發展。劉徽創造割圓術,利用極限的思想證明圓的面積公式,並首次用理論的方法算得圓周率為157/50和3927/1250。 劉徽用無窮分割的方法證明了直角方錐與直角四面體的體積比恆為2:1,解決了一般立體體積的關鍵問題。在證明方錐、圓柱、圓錐、圓台的體積時,劉徽為徹底解決球的體積提出了正確途徑。 東晉以後,中國長期處於戰爭和南北分裂的狀態。祖沖之父子的工作就是經濟文化南移以後,南方數學發展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他們在劉徽注《九章算術》的基礎上,把傳統數學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他們的數學工作主要有: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提出祖(日恆)原理;提出二次與三次方程的解法等。 據推測,祖沖之在劉徽割圓術的基礎上,算出圓內接正6144邊形和正12288邊形的面積,從而得到了這個結果。他又用新的方法得到圓周率兩個分數值,即約率22/7和密率355/113。祖沖之這一工作,使中國在圓周率計算方面,比西方領先約一千年之久; 祖沖之之子祖(日恆)總結了劉徽的有關工作,提出」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即等高的兩立體,若其任意高處的水平截面積相等,則這兩立體體積相等,這就是著名的祖(日恆)公理。祖(日恆)應用這個公理,解決了劉徽尚未解決的球體積公式。 隋煬帝好大喜功,大興土木,客觀上促進了數學的發展。唐初王孝通的《緝古算經》,主要討論土木工程中計算土方、工程分工、驗收以及倉庫和地窖的計算問題,反映了這個時期數學的情況。王孝通在不用數學符號的情況下,立出數字三次方程,不僅解決了當時社會的需要,也為後來天元術的建立打下基礎。此外,對傳統的勾股形解法,王孝通也是用數字三次方程解決的。 唐初封建統治者繼承隋制,656年在國子監設立算學館,設有算學博士和助教,學生30人。由太史令李淳風等編纂注釋《算經十書》,作為算學館學生用的課本,明算科考試亦以這些算書為准。李淳風等編纂的《算經十書》,對保存數學經典著作、為數學研究提供文獻資料方面是很有意義的。他們給《周髀算經》、《九章算術》以及《海島算經》所作的註解,對讀者是有幫助的。隋唐時期,由於歷法的需要,天算學家創立了二次函數的內插法,豐富了中國古代數學的內容。 算籌是中國古代的主要計算工具,它具有簡單、形象、具體等優點,但也存在布籌佔用面積大,運籌速度加快時容易擺弄不正而造成錯誤等缺點,因此很早就開始進行改革。其中太乙算、兩儀算、三才算和珠算都是用珠的槽算盤,在技術上是重要的改革。尤其是」珠算」,它繼承了籌算五升十進與位值制的優點,又克服了籌算縱橫記數與置籌不便的缺點,優越性十分明顯。但由於當時乘除演算法仍然不能在一個橫列中進行。算珠還沒有穿檔,攜帶不方便,因此仍沒有普遍應用。 唐中期以後,商業繁榮,數字計算增多,迫切要求改革計算方法,從《新唐書》等文獻留下來的算書書目,可以看出這次演算法改革主要是簡化乘、除演算法,唐代的演算法改革使乘除法可以在一個橫列中進行運算,它既適用於籌算,也適用於珠算。 中國古代數學的繁榮 960年,北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五代十國割據的局面。北宋的農業、手工業、商業空前繁榮,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火葯、指南針、印刷術三大發明就是在這種經濟高漲的情況下得到廣泛應用。1084年秘書省第一次印刷出版了《算經十書》,1213年鮑擀之又進行翻刻。這些都為數學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從11~14世紀約300年期間,出現了一批著名的數學家和數學著作,如賈憲的《黃帝九章演算法細草》,劉益的《議古根源》,秦九韶的《數書九章》,李冶的《測圓海鏡》和《益古演段》,楊輝的《詳解九章演算法》《日用演算法》和《楊輝演算法》,朱世傑的《算學啟蒙》《四元玉鑒》等,很多領域都達到古代數學的高峰,其中一些成就也是當時世界數學的高峰。 從開平方、開立方到四次以上的開方,在認識上是一個飛躍,實現這個飛躍的就是賈憲。楊輝在《九章演算法纂類》中載有賈憲」增乘開平方法」、」增乘開立方法」;在《詳解九章演算法》中載有賈憲的」開方作法本源」圖、」增乘方法求廉草」和用增乘開方法開四次方的例子。根據這些記錄可以確定賈憲已發現二項系數表,創造了增乘開方法。這兩項成就對整個宋元數學發生重大的影響,其中賈憲三角比西方的帕斯卡三角形早提出600多年。 把增乘開方法推廣到數字高次方程(包括系數為負的情形)解法的是劉益。《楊輝演算法》中」田畝比類乘除捷法」卷,介紹了原書中22個二次方程和1個四次方程,後者是用增乘開方法解三次以上的高次方程的最早例子。 秦九韶是高次方程解法的集大成者,他在《數書九章》中收集了21個用增乘開方法解高次方程(最高次數為10)的問題。為了適應增乘開方法的計算程序,奏九韶把常數項規定為負數,把高次方程解法分成各種類型。當方程的根為非整數時,秦九韶採取繼續求根的小數,或用減根變換方程各次冪的系數之和為分母,常數為分子來表示根的非整數部分,這是《九章算術》和劉徽注處理無理數方法的發展。在求根的第二位數時,秦九韶還提出以一次項系數除常數項為根的第二位數的試除法,這比西方最早的霍納方法早500多年。 元代天文學家王恂、郭守敬等在《授時歷》中解決了三次函數的內插值問題。秦九韶在」綴術推星」題、朱世傑在《四元玉鑒》」如象招數」題都提到內插法(他們稱為招差術),朱世傑得到一個四次函數的內插公式。 用天元(相當於x)作為未知數符號,立出高次方程,古代稱為天元術,這是中國數學史上首次引入符號,並用符號運算來解決建立高次方程的問題。現存最早的天元術著作是李冶的《測圓海鏡》。 從天元術推廣到二元、三元和四元的高次聯立方程組,是宋元數學家的又一項傑出的創造。留傳至今,並對這一傑出創造進行系統論述的是朱世傑的《四元玉鑒》。 朱世傑的四元高次聯立方程組表示法是在天元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把常數放在中央,四元的各次冪放在上、下、左、右四個方向上,其他各項放在四個象限中。朱世傑的最大貢獻是提出四元消元法,其方法是先擇一元為未知數,其他元組成的多項式作為這未知數的系數,列成若干個一元高次方程式,然後應用互乘相消法逐步消去這一未知數。重復這一步驟便可消去其他未知數,最後用增乘開方法求解。這是線性方法組解法的重大發展,比西方同類方法早400多年。 勾股形解法在宋元時期有新的發展,朱世傑在《算學啟蒙》卷下提出已知勾弦和、股弦和求解勾股形的方法,補充了《九章算術》的不足。李冶在《測圓海鏡》對勾股容圓問題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得到九個容圓公式,大大豐富了中國古代幾何學的內容。 已知黃道與赤道的夾角和太陽從冬至點向春分點運行的黃經余弧,求赤經余弧和赤緯度數,是一個解球面直角三角形的問題,傳統歷法都是用內插法進行計算。元代王恂、郭守敬等則用傳統的勾股形解法、沈括用會圓術和天元術解決了這個問題。不過他們得到的是一個近似公式,結果不夠精確。但他們的整個推算步驟是正確無誤的,從數學意義上講,這個方法開辟了通往球面三角法的途徑。 中國古代計算技術改革的高潮也是出現在宋元時期。宋元明的歷史文獻中載有大量這個時期的實用算術書目,其數量遠比唐代為多,改革的主要內容仍是乘除法。與演算法改革的同時,穿珠算盤在北宋可能已出現。但如果把現代珠算看成是既有穿珠算盤,又有一套完善的演算法和口訣,那麼應該說它最後完成於元代。 宋元數學的繁榮,是社會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傳統數學發展的必然結果。此外,數學家們的科學思想與數學思想也是十分重要的。宋元數學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反對理學家的象數神秘主義。秦九韶雖曾主張數學與道學同出一源,但他後來認識到,」通神明」的數學是不存在的,只有」經世務類萬物」的數學;莫若在《四元玉鑒》序文中提出的」用假象真,以虛問實」則代表了高度抽象思維的思想方法;楊輝對縱橫圖結構進行研究,揭示出洛書的本質,有力地批判了象數神秘主義。所有這些,無疑是促進數學發展的重要因素。 中西方數學的融合 中國從明代開始進入了封建社會的晚期,封建統治者實行極權統治,宣傳唯心主義哲學,施行八股考試制度。在這種情況下,除珠算外,數學發展逐漸衰落。 16世紀末以後,西方初等數學陸續傳入中國,使中國數學研究出現一個中西融合貫通的局面;鴉片戰爭以後,近代數學開始傳入中國,中國數學便轉入一個以學習西方數學為主的時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近代數學研究才真正開始。 從明初到明中葉,商品經濟有所發展,和這種商業發展相適應的是珠算的普及。明初《魁本對相四言雜字》和《魯班木經》的出現,說明珠算已十分流行。前者是兒童看圖識字的課本,後者把算盤作為家庭必需用品列入一般的木器傢具手冊中。 隨著珠算的普及,珠算演算法和口訣也逐漸趨於完善。例如王文素和程大位增加並改善撞歸、起一口訣;徐心魯和程大位增添加、減口訣並在除法中廣泛應用歸除,從而實現了珠算四則運算的全部口訣化;朱載墒和程大位把籌算開平方和開立方的方法應用到珠算,程大位用珠算解數字二次、三次方程等等。程大位的著作在國內外流傳很廣,影響很大。 1582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到中國,1607年以後,他先後與徐光啟翻譯了《幾何原本》前六卷、《測量法義》一卷,與李之藻編譯《圜容較義》和《同文算指》。1629年,徐光啟被禮部任命督修歷法,在他主持下,編譯《崇禎歷書》137卷。《崇禎歷書》主要是介紹歐洲天文學家第谷的地心學說。作為這一學說的數學基礎,希臘的幾何學,歐洲玉山若乾的三角學,以及納皮爾算籌、伽利略比例規等計算工具也同時介紹進來。 在傳入的數學中,影響最大的是《幾何原本》。《幾何原本》是中國第一部數學翻譯著作,絕大部分數學名詞都是首創,其中許多至今仍在沿用。徐光啟認為對它」不必疑」、」不必改」,」舉世無一人不當學」。《幾何原本》是明清兩代數學家必讀的數學書,對他們的研究工作頗有影響。 其次應用最廣的是三角學,介紹西方三角學的著作有《大測》《割圓八線表》和《測量全義》。《大測》主要說明三角八線(正弦、餘弦、正切、餘切、正割、餘割、正矢、余矢)的性質,造表方法和用表方法。《測量全義》除增加一些《大測》所缺的平面三角外,比較重要的是積化和差公式和球面三角。所有這些,在當時歷法工作中都是隨譯隨用的。 1646年,波蘭傳教士穆尼閣來華,跟隨他學習西方科學的有薛鳳柞、方中通等。穆尼閣去世後,薛鳳柞據其所學,編成《歷學會通》,想把中法西法融會貫通起來。《歷學會通》中的數學內容主要有比例對數表》《比例四線新表》和《三角演算法》。前兩書是介紹英國數學家納皮爾和布里格斯發明增修的對數。後一書除《崇禎歷書》介紹的球面三角外,尚有半形公式、半弧公式、德氏比例式、納氏比例式等。方中通所著《數度衍》對對數理論進行解釋。對數的傳入是十分重要,它在歷法計算中立即就得到應用。 清初學者研究中西數學有心得而著書傳世的很多,影響較大的有王錫闡《圖解》、梅文鼎《梅氏叢書輯要》(其中數學著作13種共40卷)、年希堯《視學》等。梅文鼎是集中西數學之大成者。他對傳統數學中的線性方程組解法、勾股形解法和高次冪求正根方法等方面進行整理和研究,使瀕於枯萎的明代數學出現了生機。年希堯的《視學》是中國第一部介紹西方透視學的著作。 清康熙皇帝十分重視西方科學,他除了親自學習天文數學外,還培養了一些人才和翻譯了一些著作。1712年康熙皇帝命梅彀成任蒙養齋匯編官,會同陳厚耀、何國宗、明安圖、楊道聲等編纂天文演算法書。1721年完成《律歷淵源》100卷,以康熙」御定」的名義於1723年出版。其中《數理精蘊》主要由梅彀成負責,分上下兩編,上編包括《幾何原本》、《演算法原本》,均譯自法文著作;下編包括算術、代數、平面幾何平面三角、立體幾何等初等數學,附有素數表、對數表和三角函數表。由於它是一部比較全面的初等數學網路全書,並有康熙」御定」的名義,因此對當時數學研究有一定影響。 綜上述可以看到,清代數學家對西方數學做了大量的會通工作,並取得許多獨創性的成果。這些成果,如和傳統數學比較,是有進步的,但和同時代的西方比較則明顯落後了。 雍正即位以後,對外閉關自守,導致西方科學停止輸入中國,對內實行高壓政策,致使一般學者既不能接觸西方數學,又不敢過問經世致用之學,因而埋頭於究治古籍。乾嘉年間逐漸形成一個以考據學為主的乾嘉學派。 隨著《算經十書》與宋元數學著作的收集與注釋,出現了一個研究傳統數學的高潮。其中能突破舊有框框並有發明創造的有焦循、汪萊、李銳、李善蘭等。他們的工作,和宋元時代的代數學比較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和西方代數學比較,在時間上晚了一些,但這些成果是在沒有受到西方近代數學的影響下獨立得到的。 與傳統數學研究出現高潮的同時,阮元與李銳等編寫了一部天文數學家傳記-《疇人傳》,收集了從黃帝時期到嘉慶四年已故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270餘人(其中有數學著作傳世的不足50人),和明末以來介紹西方天文數學的傳教士41人。這部著作全由」掇拾史書,荃萃群籍,甄而錄之」而成,收集的完全是第一手的原始資料,在學術界頗有影響。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近代數學開始傳入中國。首先是英人在上海設立墨海書館,介紹西方數學。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曾國藩、李鴻章等官僚集團開展」洋務運動」,也主張介紹和學習西方數學,組織翻譯了一批近代數學著作。 其中較重要的有李善蘭與偉烈亞力翻譯的《代數學》《代微積拾級》;華蘅芳與英人傅蘭雅合譯的《代數術》《微積溯源》《決疑數學》;鄒立文與狄考文編譯的《形學備旨》《代數備旨》《筆算數學》;謝洪賚與潘慎文合譯的《代形合參》《八線備旨》等等。 《代微積拾級》是中國第一部微積分學譯本;《代數學》是英國數學家德·摩根所著的符號代數學譯本;《決疑數學》是第一部概率論譯本。在這些譯著中,創造了許多數學名詞和術語,至今還在應用,但所用數學符號一般已被淘汰了。戊戌變法以後,各地興辦新法學校,上述一些著作便成為主要教科書。 在翻譯西方數學著作的同時,中國學者也進行一些研究,寫出一些著作,較重要的有李善蘭的《《尖錐變法解》《考數根法》;夏彎翔的《洞方術圖解》《致曲術》《致曲圖解》等等,都是會通中西學術思想的研究成果。 由於輸入的近代數學需要一個消化吸收的過程,加上清末統治者十分腐敗,在太平天國運動的沖擊下,在帝國主義列強的掠奪下,焦頭爛額,無暇顧及數學研究。直到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中國近代數學的研究才真正開始。 近現代數學發展時期 這一時期是從20世紀初至今的一段時間,常以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標志劃分為兩個階段。 中國近3年留日的馮祖荀,1908年留美的鄭之蕃,1910年留美的胡明復和趙元任,1911年留美的姜立夫,1912年留法的何魯,1913年留日的陳建功和留比利時的熊慶來(1915年轉留法),1919年留日的蘇步青等人。他們中的多數回國後成為著名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為中國近現代數學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其中胡明復1917年取得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成為第一位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數學家。隨著留學人員的回國,各地大學的數學教育有了起色。最初只有北京大學1912年成立時建立的數學系,1920年姜立夫在天津南開大學創建數學系,1921年和1926年熊慶來分別在東南大學(今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建立數學系,不久武漢大學、齊魯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陸續設立了數學系,到1932年各地已有32所大學設立了數學系或數理系。1930年熊慶來在清華大學首創數學研究部,開始招收研究生,陳省身、吳大任成為國內最早的數學研究生。三十年代出國學習數學的還有江澤涵(1927)、陳省身(1934)、華羅庚(1936)、許寶騄(1936)等人,他們都成為中國現代數學發展的骨幹力量。同時外國數學家也有來華講學的,例如英國的羅素(1920),美國的伯克霍夫(1934)、奧斯古德(1934)、維納(1935),法國的阿達馬(1936)等人。1935年中國數學會成立大會在上海召開,共有33名代表出席。1936年《中國數學會學報》和《數學雜志》相繼問世,這些標志著中國現代數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解放以前的數學研究集中在純數學領域,在國內外共發表論著600餘種。在分析學方面,陳建功的三角級數論,熊慶來的亞純函數與整函數論研究是代表作,另外還有泛函分析、變分法、微分方程與積分方程的成果;在數論與代數方面,華羅庚等人的解析數論、幾何數論和代數數論以及近世代數研究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果;在幾何與拓撲學方面,蘇步青的微分幾何學,江澤涵的代數拓撲學,陳省身的纖維叢理論和示性類理論等研究做了開創性的工作: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方面,許寶騄在一元和多元分析方面得到許多基本定理及嚴密證明。此外,李儼和錢寶琮開創了中國數學史的研究,他們在古算史料的注釋整理和考證分析方面做了許多奠基性的工作,使我國的民族文化遺產重放光彩。 1949年11月即成立中國科學院。1951年3月《中國數學學報》復刊(1952年改為《數學學報》),1951年10月《中國數學雜志》復刊(1953年改為《數學通報》)。1951年8月中國數學會召開建國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討論了數學發展方向和各類學校數學教學改革問題。 建國後的數學研究取現代數學開始於清末民初的留學活動。較早出國學習數學的有:190得長足進步。50年代初期就出版了華羅庚的《堆棧素數論》(1953)、蘇步青的《射影曲線概論》(1954)、陳建功的《直角函數級數的和》(1954)和李儼的《中算史論叢》(5輯,1954-1955)等專著,到1966年,共發表各種數學論文約2萬余篇。除了在數論、代數、幾何、拓撲、函數論、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數學史等學科繼續取得新成果外,還在微分方程、計算技術、運籌學、數理邏輯與數學基礎等分支有所突破,有許多論著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同時培養和成長起一大批優秀數學家。 60年代後期,中國的數學研究基本停止,教育癱瘓、人員喪失、對外交流中斷,後經多方努力狀況略有改變。1970年《數學學報》恢復出版,並創刊《數學的實踐與認識》。1973年陳景潤在《中國科學》上發表《大偶數表示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的論文,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此外中國數學家在函數論、馬爾可夫過程、概率應用、運籌學、優選法等方面也有一定創見。 1978年11月中國數學會召開第三次代表大會,標志著中國數學的復甦。1978年恢復全國數學競賽,1985年中國開始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數學競賽。1981年陳景潤等數學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勵。1983年國家首批授於18名中青年學者以博士學位,其中數學工作者佔2/3。1986年中國第一次派代表參加國際數學家大會,加入國際數學聯合會,吳文俊應邀作了關於中國古代數學史的45分鍾演講。近十幾年來數學研究碩果累累,發表論文專著的數量成倍增長,質量不斷上升。1985年慶祝中國數學會成立50周年年會上,已確定中國數學發展的長遠目標。代表們立志要不懈地努力,爭取使中國在世界上早日成為新的數學大國。
參考
http://..com/question/52908297.html?si=1
Ⅶ 數的發展歷程 數學的發展史
分數分別產生於測量及計算過程中。在測量過程中,它是整體或一個單位的一部份;而在計算過程中,當兩個數(整數)相除而除不盡的時候,便得到分數。
一般可分為五期:
上古期:(2700B.C.~200B.C.)對數學有所創見的有伏羲氏、黃帝、隸首、綞等人。其成就歸納如下:
1. 結繩:最古的記數方法,傳為伏羲所創。
2. 書器:一種最古的記數工具,傳為隸首所創。
3. 河圖,洛書:相傳分別為伏羲、夏禹所作,是為最初的魔方陣。
4. 八卦:傳為周公所創,是最初的二進製法。
5. 規矩:傳為伏羲或綞所創,用以作方圓,測量田地與勘測水道。
6. 幾何圖案:在金石陶器、石器時代的陶片、周秦時代的彝器已有簡單 的幾何圖形出現,其種類不下數十種。
7. 九九:即個位數乘法表,傳為伏羲所創。古代數學家以九九之術作為初等數學的代表。
8. 技術方法:當時是以累積之方法記數,已有百……億,兆等大數產生,都是以十進制的;也已有分數的產生。當時盛行的籌算,演變為後來的珠算術。
9. 算學教育:周朝時,把算數列為六藝之一,再小學時就受以珠算。
初等數學在此時期已有相當基礎,算數與幾何由於人類實際生活的需要已初步形成,但並無形成一定邏輯關聯的系統。
中古期:(200B.C.~600A.D.由漢至隋)中國數學家對於算學已有可考據的著作。
1. 而對圓周率寄算最有成就者為祖沖之。所得結果比之西方早一千多年。
2. 算經十書的編篡:
算經十書為:周髀,九章算術,孫子算經,張丘健算經,夏侯陽算經,五曹算經,海島算經,五經算術,輯古算經及綴術,後因綴術亡失,而已數術記遺代之;其中輯古算經在唐朝才完成。此時期的數學成就,可以從這十本算經中之其概略。數學成就可歸納為以下各點:
(1)分數論的應用
(2)整數勾股形的計算
(3) 平方零約數:已建立開方的方法有兩種
(4)方程論:已有聯立一次方程的解法。九章算數方程章為世界最早包含不只一個未知 數的算 式和聯立方程組概念,並產生了正負數的概念。
(5)平面立體形的計算:一切直線圖的面積和體積公式皆正確;圓面積、球體積為近似公式
(6)級數論上的成就:已有等差、等比問題產生。
(7)數論上的成就:孫子算經上的「物不知數」是一次同餘式問題,由此以後所推廣的中國剩餘定理比西洋早了一千多年。
(8)數學教育制度的建立
近古期:(600A.D.~1367A.D.由唐到宋元)
分為前後兩期,各以唐及宋元為代表。可以說是中國數學史的黃金時代;數學教育制度更臻完善,民間研究數學的風氣很盛。數學成就歸納如下:
(1) 代數學上的成就:中國古代數學家很早就知道利用代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這時期天元術的產生促使代數學向前發展,使其成為更完整的數學體系。其它數學也獲得更進一步的發展。數學家們掌握天元術之後,很快地把它應用到多元高次方程組而產生所謂的四元術;並利用天元術開方。開方數也推廣到多乘方,比西洋數學家的發現早約五百年。求數學高次方程的正根方法也已建立起理論根據。
(2) 幾何學與三角學的成就:割圓術得到進一步的推廣,除了平面割圓術外,球面割圓術也已產生,球面三角由此而初步建立起來。
(3) 數論上的成就:一次同餘的理論基礎擴大了應用范圍,有八次聯立一次同餘式的問題出現,在整數論上是一個偉大的成就。所用解一次同餘式的方法為有名的輾轉相除法,即西方數學家所謂歐幾里得演算法。
(4) 級數論上的成就:級數論在世界數學史上有著悠久的歷史,中算家所論述的在此中佔有一定位子。由高階等差級數研究中發明了招差數、垛積數。
(5) 縱橫圖說的研究:一些有名的縱橫圖(所謂方陣圖)已經產生。
由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有系統的代數學已建立起來,更多的數學方法與數學概念也得到更進一步的推廣與發展。
婆羅門、天竺數學輸入中國,但中國的數學並沒有受到影響;同時中國的數學也輸入了百濟和日本。
近世紀:(1367A.D.~1750A.D.明初到清初)
為中國算學衰落時期,統治者對數學教育不注重,民間研習數學風氣不盛。
回回歷法在元末明初輸入中國,至明末,應用回回歷法已近尾聲。自利瑪竇至中國之後,西洋歷法、西洋數學也隨之輸入中國。當時還有人研究中算,但由於中算不如西算的簡明有系統,故中國古算陷入停頓狀態而得不到新的發展。
西洋數學輸入的有筆算、籌算、代數學、對數術、幾何學、平面及球面三角術、三角函數表、比例對數表、割圓術及圓錐曲線說。
著名的天元術停滯不前,珠算隨著實際生活的需要而產生,很多有關珠算實用算數書陸續出版;珠算術的發明是中算的革命、我國的偉大成就。
清初的一些大數學家都致力於西洋數學的研究,編寫了數學各科的入門書籍。中國數學輸入朝鮮及把元明數學輸入日本。
最近世期:(1750A.D.~1910A.D.清乾隆三十七到清末)
西算輸入告一段落。這時學術潮流偏向古典考證一路發展,數學研究也轉到古代數學方面去,對算經十書與宋元算書加以傳刻與研討到達最高峰。當時數學家很多都能兼通中西數學,在高等數學方面獲得相當的成就。
對圓周率解析法作深入的探討,級數論、方程論及數論得到進一步的研究,理論更臻完善。對中算史加以研究與著成專書。數學教育制度重新建立起來。此期末,西方數學第二次輸入中國,以補中算的不足,中國數學在此又進入另一階段。
Ⅷ 數學發展史"簡介"
數學是中國古代科學中一門重要的學科,根據中國古代數學發展的特點,可以分為五個時期:萌芽;體系的形成;發展;繁榮和中西方數學的融合。 中國古代數學的萌芽 原始公社末期,私有制和貨物交換產生以後,數與形的概念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仰韶文化時期出土的陶器,上面已刻有表示1234的符號。到原始公社末期,已開始用文字元號取代結繩記事了。 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有用1~8個圓點組成的等邊三角形和分正方形為100個小正方形圖案,半坡遺址的房屋基址都是圓形和方形。為了畫圓作方,確定平直,人們還創造了規、矩、准、繩等作圖與測量工具。據《史記·夏本紀》記載,夏禹治水時已使用了這些工具。 商代中期,在甲骨文中已產生一套十進制數字和記數法,其中最大的數字為三萬;與此同時,殷人用十個天乾和十二個地支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60個名稱來記60天的日期;在周代,又把以前用陰、陽符號構成的八卦表示八種事物發展為六十四卦,表示64種事物。 公元前一世紀的《周髀算經》提到西周初期用矩測量高、深、廣、遠的方法,並舉出勾股形的勾三、股四、弦五以及環矩可以為圓等例子。《禮記·內則》篇提到西周貴族子弟從九歲開始便要學習數目和記數方法,他們要受禮、樂、射、馭、書、數的訓練,作為」六藝」之一的數已經開始成為專門的課程。 春秋戰國之際,籌算已得到普遍的應用,籌算記數法已使用十進位值制,這種記數法對世界數學的發展是有劃時代意義的。這個時期的測量數學在生產上有了廣泛應用,在數學上亦有相應的提高。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也促進了數學的發展,尤其是對於正名和一些命題的爭論直接與數學有關。名家認為經過抽象以後的名詞概念與它們原來的實體不同,他們提出」矩不方,規不可以為圓」,把」大一」(無窮大)定義為」至大無外」,」小一」(無窮小)定義為」至小無內」。還提出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等命題。 而墨家則認為名來源於物,名可以從不同方面和不同深度反映物。墨家給出一些數學定義。例如圓、方、平、直、次(相切)、端(點)等等。 墨家不同意」一尺之棰」的命題,提出一個」非半」的命題來進行反駁:將一線段按一半一半地無限分割下去,就必將出現一個不能再分割的」非半」,這個」非半」就是點。 名家的命題論述了有限長度可分割成一個無窮序列,墨家的命題則指出了這種無限分割的變化和結果。名家和墨家的數學定義和數學命題的討論,對中國古代數學理論的發展是很有意義的。 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 秦漢是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經濟和文化均得到迅速發展。中國古代數學體系正是形成於這個時期,它的主要標志是算術已成為一個專門的學科,以及以《九章算術》為代表的數學著作的出現。 《九章算術》是戰國、秦、漢封建社會創立並鞏固時期數學發展的總結,就其數學成就來說,堪稱是世界數學名著。例如分數四則運算、今有術(西方稱三率法)、開平方與開立方(包括二次方程數值解法)、盈不足術(西方稱雙設法)、各種面積和體積公式、線性方程組解法、正負數運算的加減法則、勾股形解法(特別是勾股定理和求勾股數的方法)等,水平都是很高的。其中方程組解法和正負數加減法則在世界數學發展上是遙遙領先的。就其特點來說,它形成了一個以籌算為中心、與古希臘數學完全不同的獨立體系。 《九章算術》有幾個顯著的特點:採用按類分章的數學問題集的形式;算式都是從籌算記數法發展起來的;以算術、代數為主,很少涉及圖形性質;重視應用,缺乏理論闡述等。 這些特點是同當時社會條件與學術思想密切相關的。秦漢時期,一切科學技術都要為當時確立和鞏固封建制度,以及發展社會生產服務,強調數學的應用性。最後成書於東漢初年的《九章算術》,排除了戰國時期在百家爭鳴中出現的名家和墨家重視名詞定義與邏輯的討論,偏重於與當時生產、生活密切相結合的數學問題及其解法,這與當時社會的發展情況是完全一致的。 《九章算術》在隋唐時期曾傳到朝鮮、日本,並成為這些國家當時的數學教科書。它的一些成就如十進位值制、今有術、盈不足術等還傳到印度和阿拉伯,並通過印度、阿拉伯傳到歐洲,促進了世界數學的發展。 中國古代數學的發展 魏、晉時期出現的玄學,不為漢儒經學束縛,思想比較活躍;它詰辯求勝,又能運用邏輯思維,分析義理,這些都有利於數學從理論上加以提高。吳國趙爽注《周髀算經》,漢末魏初徐岳撰《九章算術》注,魏末晉初劉徽撰《九章算術》注、《九章重差圖》都是出現在這個時期。趙爽與劉徽的工作為中國古代數學體系奠定了理論基礎。 趙爽是中國古代對數學定理和公式進行證明與推導的最早的數學家之一。他在《周髀算經》書中補充的」勾股圓方圖及注」和」日高圖及注」是十分重要的數學文獻。在」勾股圓方圖及注」中他提出用弦圖證明勾股定理和解勾股形的五個公式;在」日高圖及注」中,他用圖形面積證明漢代普遍應用的重差公式,趙爽的工作是帶有開創性的,在中國古代數學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 劉徽約與趙爽同時,他繼承和發展了戰國時期名家和墨家的思想,主張對一些數學名詞特別是重要的數學概念給以嚴格的定義,認為對數學知識必須進行」析理」,才能使數學著作簡明嚴密,利於讀者。他的《九章算術》注不僅是對《九章算術》的方法、公式和定理進行一般的解釋和推導,而且在論述的過程中有很大的發展。劉徽創造割圓術,利用極限的思想證明圓的面積公式,並首次用理論的方法算得圓周率為157/50和3927/1250。 劉徽用無窮分割的方法證明了直角方錐與直角四面體的體積比恆為2:1,解決了一般立體體積的關鍵問題。在證明方錐、圓柱、圓錐、圓台的體積時,劉徽為徹底解決球的體積提出了正確途徑。 東晉以後,中國長期處於戰爭和南北分裂的狀態。祖沖之父子的工作就是經濟文化南移以後,南方數學發展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他們在劉徽注《九章算術》的基礎上,把傳統數學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他們的數學工作主要有: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提出祖(日恆)原理;提出二次與三次方程的解法等。 據推測,祖沖之在劉徽割圓術的基礎上,算出圓內接正6144邊形和正12288邊形的面積,從而得到了這個結果。他又用新的方法得到圓周率兩個分數值,即約率22/7和密率355/113。祖沖之這一工作,使中國在圓周率計算方面,比西方領先約一千年之久; 祖沖之之子祖(日恆)總結了劉徽的有關工作,提出」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即等高的兩立體,若其任意高處的水平截面積相等,則這兩立體體積相等,這就是著名的祖(日恆)公理。祖(日恆)應用這個公理,解決了劉徽尚未解決的球體積公式。 隋煬帝好大喜功,大興土木,客觀上促進了數學的發展。唐初王孝通的《緝古算經》,主要討論土木工程中計算土方、工程分工、驗收以及倉庫和地窖的計算問題,反映了這個時期數學的情況。王孝通在不用數學符號的情況下,立出數字三次方程,不僅解決了當時社會的需要,也為後來天元術的建立打下基礎。此外,對傳統的勾股形解法,王孝通也是用數字三次方程解決的。 唐初封建統治者繼承隋制,656年在國子監設立算學館,設有算學博士和助教,學生30人。由太史令李淳風等編纂注釋《算經十書》,作為算學館學生用的課本,明算科考試亦以這些算書為准。李淳風等編纂的《算經十書》,對保存數學經典著作、為數學研究提供文獻資料方面是很有意義的。他們給《周髀算經》、《九章算術》以及《海島算經》所作的註解,對讀者是有幫助的。隋唐時期,由於歷法的需要,天算學家創立了二次函數的內插法,豐富了中國古代數學的內容。 算籌是中國古代的主要計算工具,它具有簡單、形象、具體等優點,但也存在布籌佔用面積大,運籌速度加快時容易擺弄不正而造成錯誤等缺點,因此很早就開始進行改革。其中太乙算、兩儀算、三才算和珠算都是用珠的槽算盤,在技術上是重要的改革。尤其是」珠算」,它繼承了籌算五升十進與位值制的優點,又克服了籌算縱橫記數與置籌不便的缺點,優越性十分明顯。但由於當時乘除演算法仍然不能在一個橫列中進行。算珠還沒有穿檔,攜帶不方便,因此仍沒有普遍應用。 唐中期以後,商業繁榮,數字計算增多,迫切要求改革計算方法,從《新唐書》等文獻留下來的算書書目,可以看出這次演算法改革主要是簡化乘、除演算法,唐代的演算法改革使乘除法可以在一個橫列中進行運算,它既適用於籌算,也適用於珠算。 中國古代數學的繁榮 960年,北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五代十國割據的局面。北宋的農業、手工業、商業空前繁榮,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火葯、指南針、印刷術三大發明就是在這種經濟高漲的情況下得到廣泛應用。1084年秘書省第一次印刷出版了《算經十書》,1213年鮑擀之又進行翻刻。這些都為數學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從11~14世紀約300年期間,出現了一批著名的數學家和數學著作,如賈憲的《黃帝九章演算法細草》,劉益的《議古根源》,秦九韶的《數書九章》,李冶的《測圓海鏡》和《益古演段》,楊輝的《詳解九章演算法》《日用演算法》和《楊輝演算法》,朱世傑的《算學啟蒙》《四元玉鑒》等,很多領域都達到古代數學的高峰,其中一些成就也是當時世界數學的高峰。 從開平方、開立方到四次以上的開方,在認識上是一個飛躍,實現這個飛躍的就是賈憲。楊輝在《九章演算法纂類》中載有賈憲」增乘開平方法」、」增乘開立方法」;在《詳解九章演算法》中載有賈憲的」開方作法本源」圖、」增乘方法求廉草」和用增乘開方法開四次方的例子。根據這些記錄可以確定賈憲已發現二項系數表,創造了增乘開方法。這兩項成就對整個宋元數學發生重大的影響,其中賈憲三角比西方的帕斯卡三角形早提出600多年。 把增乘開方法推廣到數字高次方程(包括系數為負的情形)解法的是劉益。《楊輝演算法》中」田畝比類乘除捷法」卷,介紹了原書中22個二次方程和1個四次方程,後者是用增乘開方法解三次以上的高次方程的最早例子。 秦九韶是高次方程解法的集大成者,他在《數書九章》中收集了21個用增乘開方法解高次方程(最高次數為10)的問題。為了適應增乘開方法的計算程序,奏九韶把常數項規定為負數,把高次方程解法分成各種類型。當方程的根為非整數時,秦九韶採取繼續求根的小數,或用減根變換方程各次冪的系數之和為分母,常數為分子來表示根的非整數部分,這是《九章算術》和劉徽注處理無理數方法的發展。在求根的第二位數時,秦九韶還提出以一次項系數除常數項為根的第二位數的試除法,這比西方最早的霍納方法早500多年。 元代天文學家王恂、郭守敬等在《授時歷》中解決了三次函數的內插值問題。秦九韶在」綴術推星」題、朱世傑在《四元玉鑒》」如象招數」題都提到內插法(他們稱為招差術),朱世傑得到一個四次函數的內插公式。 用天元(相當於x)作為未知數符號,立出高次方程,古代稱為天元術,這是中國數學史上首次引入符號,並用符號運算來解決建立高次方程的問題。現存最早的天元術著作是李冶的《測圓海鏡》。 從天元術推廣到二元、三元和四元的高次聯立方程組,是宋元數學家的又一項傑出的創造。留傳至今,並對這一傑出創造進行系統論述的是朱世傑的《四元玉鑒》。 朱世傑的四元高次聯立方程組表示法是在天元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把常數放在中央,四元的各次冪放在上、下、左、右四個方向上,其他各項放在四個象限中。朱世傑的最大貢獻是提出四元消元法,其方法是先擇一元為未知數,其他元組成的多項式作為這未知數的系數,列成若干個一元高次方程式,然後應用互乘相消法逐步消去這一未知數。重復這一步驟便可消去其他未知數,最後用增乘開方法求解。這是線性方法組解法的重大發展,比西方同類方法早400多年。 勾股形解法在宋元時期有新的發展,朱世傑在《算學啟蒙》卷下提出已知勾弦和、股弦和求解勾股形的方法,補充了《九章算術》的不足。李冶在《測圓海鏡》對勾股容圓問題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得到九個容圓公式,大大豐富了中國古代幾何學的內容。 已知黃道與赤道的夾角和太陽從冬至點向春分點運行的黃經余弧,求赤經余弧和赤緯度數,是一個解球面直角三角形的問題,傳統歷法都是用內插法進行計算。元代王恂、郭守敬等則用傳統的勾股形解法、沈括用會圓術和天元術解決了這個問題。不過他們得到的是一個近似公式,結果不夠精確。但他們的整個推算步驟是正確無誤的,從數學意義上講,這個方法開辟了通往球面三角法的途徑。 中國古代計算技術改革的高潮也是出現在宋元時期。宋元明的歷史文獻中載有大量這個時期的實用算術書目,其數量遠比唐代為多,改革的主要內容仍是乘除法。與演算法改革的同時,穿珠算盤在北宋可能已出現。但如果把現代珠算看成是既有穿珠算盤,又有一套完善的演算法和口訣,那麼應該說它最後完成於元代。 宋元數學的繁榮,是社會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傳統數學發展的必然結果。此外,數學家們的科學思想與數學思想也是十分重要的。宋元數學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反對理學家的象數神秘主義。秦九韶雖曾主張數學與道學同出一源,但他後來認識到,」通神明」的數學是不存在的,只有」經世務類萬物」的數學;莫若在《四元玉鑒》序文中提出的」用假象真,以虛問實」則代表了高度抽象思維的思想方法;楊輝對縱橫圖結構進行研究,揭示出洛書的本質,有力地批判了象數神秘主義。所有這些,無疑是促進數學發展的重要因素。 中西方數學的融合 中國從明代開始進入了封建社會的晚期,封建統治者實行極權統治,宣傳唯心主義哲學,施行八股考試制度。在這種情況下,除珠算外,數學發展逐漸衰落。 16世紀末以後,西方初等數學陸續傳入中國,使中國數學研究出現一個中西融合貫通的局面;鴉片戰爭以後,近代數學開始傳入中國,中國數學便轉入一個以學習西方數學為主的時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近代數學研究才真正開始。 從明初到明中葉,商品經濟有所發展,和這種商業發展相適應的是珠算的普及。明初《魁本對相四言雜字》和《魯班木經》的出現,說明珠算已十分流行。前者是兒童看圖識字的課本,後者把算盤作為家庭必需用品列入一般的木器傢具手冊中。 隨著珠算的普及,珠算演算法和口訣也逐漸趨於完善。例如王文素和程大位增加並改善撞歸、起一口訣;徐心魯和程大位增添加、減口訣並在除法中廣泛應用歸除,從而實現了珠算四則運算的全部口訣化;朱載墒和程大位把籌算開平方和開立方的方法應用到珠算,程大位用珠算解數字二次、三次方程等等。程大位的著作在國內外流傳很廣,影響很大。 1582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到中國,1607年以後,他先後與徐光啟翻譯了《幾何原本》前六卷、《測量法義》一卷,與李之藻編譯《圜容較義》和《同文算指》。1629年,徐光啟被禮部任命督修歷法,在他主持下,編譯《崇禎歷書》137卷。《崇禎歷書》主要是介紹歐洲天文學家第谷的地心學說。作為這一學說的數學基礎,希臘的幾何學,歐洲玉山若乾的三角學,以及納皮爾算籌、伽利略比例規等計算工具也同時介紹進來。 在傳入的數學中,影響最大的是《幾何原本》。《幾何原本》是中國第一部數學翻譯著作,絕大部分數學名詞都是首創,其中許多至今仍在沿用。徐光啟認為對它」不必疑」、」不必改」,」舉世無一人不當學」。《幾何原本》是明清兩代數學家必讀的數學書,對他們的研究工作頗有影響。 其次應用最廣的是三角學,介紹西方三角學的著作有《大測》《割圓八線表》和《測量全義》。《大測》主要說明三角八線(正弦、餘弦、正切、餘切、正割、餘割、正矢、余矢)的性質,造表方法和用表方法。《測量全義》除增加一些《大測》所缺的平面三角外,比較重要的是積化和差公式和球面三角。所有這些,在當時歷法工作中都是隨譯隨用的。 1646年,波蘭傳教士穆尼閣來華,跟隨他學習西方科學的有薛鳳柞、方中通等。穆尼閣去世後,薛鳳柞據其所學,編成《歷學會通》,想把中法西法融會貫通起來。《歷學會通》中的數學內容主要有比例對數表》《比例四線新表》和《三角演算法》。前兩書是介紹英國數學家納皮爾和布里格斯發明增修的對數。後一書除《崇禎歷書》介紹的球面三角外,尚有半形公式、半弧公式、德氏比例式、納氏比例式等。方中通所著《數度衍》對對數理論進行解釋。對數的傳入是十分重要,它在歷法計算中立即就得到應用。 清初學者研究中西數學有心得而著書傳世的很多,影響較大的有王錫闡《圖解》、梅文鼎《梅氏叢書輯要》(其中數學著作13種共40卷)、年希堯《視學》等。梅文鼎是集中西數學之大成者。他對傳統數學中的線性方程組解法、勾股形解法和高次冪求正根方法等方面進行整理和研究,使瀕於枯萎的明代數學出現了生機。年希堯的《視學》是中國第一部介紹西方透視學的著作。 清康熙皇帝十分重視西方科學,他除了親自學習天文數學外,還培養了一些人才和翻譯了一些著作。1712年康熙皇帝命梅彀成任蒙養齋匯編官,會同陳厚耀、何國宗、明安圖、楊道聲等編纂天文演算法書。1721年完成《律歷淵源》100卷,以康熙」御定」的名義於1723年出版。其中《數理精蘊》主要由梅彀成負責,分上下兩編,上編包括《幾何原本》、《演算法原本》,均譯自法文著作;下編包括算術、代數、平面幾何平面三角、立體幾何等初等數學,附有素數表、對數表和三角函數表。由於它是一部比較全面的初等數學網路全書,並有康熙」御定」的名義,因此對當時數學研究有一定影響。 綜上述可以看到,清代數學家對西方數學做了大量的會通工作,並取得許多獨創性的成果。這些成果,如和傳統數學比較,是有進步的,但和同時代的西方比較則明顯落後了。 雍正即位以後,對外閉關自守,導致西方科學停止輸入中國,對內實行高壓政策,致使一般學者既不能接觸西方數學,又不敢過問經世致用之學,因而埋頭於究治古籍。乾嘉年間逐漸形成一個以考據學為主的乾嘉學派。 隨著《算經十書》與宋元數學著作的收集與注釋,出現了一個研究傳統數學的高潮。其中能突破舊有框框並有發明創造的有焦循、汪萊、李銳、李善蘭等。他們的工作,和宋元時代的代數學比較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和西方代數學比較,在時間上晚了一些,但這些成果是在沒有受到西方近代數學的影響下獨立得到的。 與傳統數學研究出現高潮的同時,阮元與李銳等編寫了一部天文數學家傳記-《疇人傳》,收集了從黃帝時期到嘉慶四年已故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270餘人(其中有數學著作傳世的不足50人),和明末以來介紹西方天文數學的傳教士41人。這部著作全由」掇拾史書,荃萃群籍,甄而錄之」而成,收集的完全是第一手的原始資料,在學術界頗有影響。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近代數學開始傳入中國。首先是英人在上海設立墨海書館,介紹西方數學。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曾國藩、李鴻章等官僚集團開展」洋務運動」,也主張介紹和學習西方數學,組織翻譯了一批近代數學著作。 其中較重要的有李善蘭與偉烈亞力翻譯的《代數學》《代微積拾級》;華蘅芳與英人傅蘭雅合譯的《代數術》《微積溯源》《決疑數學》;鄒立文與狄考文編譯的《形學備旨》《代數備旨》《筆算數學》;謝洪賚與潘慎文合譯的《代形合參》《八線備旨》等等。 《代微積拾級》是中國第一部微積分學譯本;《代數學》是英國數學家德·摩根所著的符號代數學譯本;《決疑數學》是第一部概率論譯本。在這些譯著中,創造了許多數學名詞和術語,至今還在應用,但所用數學符號一般已被淘汰了。戊戌變法以後,各地興辦新法學校,上述一些著作便成為主要教科書。 在翻譯西方數學著作的同時,中國學者也進行一些研究,寫出一些著作,較重要的有李善蘭的《《尖錐變法解》《考數根法》;夏彎翔的《洞方術圖解》《致曲術》《致曲圖解》等等,都是會通中西學術思想的研究成果。 由於輸入的近代數學需要一個消化吸收的過程,加上清末統治者十分腐敗,在太平天國運動的沖擊下,在帝國主義列強的掠奪下,焦頭爛額,無暇顧及數學研究。直到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中國近代數學的研究才真正開始。 近現代數學發展時期 這一時期是從20世紀初至今的一段時間,常以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標志劃分為兩個階段。 中國近3年留日的馮祖荀,1908年留美的鄭之蕃,1910年留美的胡明復和趙元任,1911年留美的姜立夫,1912年留法的何魯,1913年留日的陳建功和留比利時的熊慶來(1915年轉留法),1919年留日的蘇步青等人。他們中的多數回國後成為著名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為中國近現代數學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其中胡明復1917年取得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成為第一位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數學家。隨著留學人員的回國,各地大學的數學教育有了起色。最初只有北京大學1912年成立時建立的數學系,1920年姜立夫在天津南開大學創建數學系,1921年和1926年熊慶來分別在東南大學(今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建立數學系,不久武漢大學、齊魯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陸續設立了數學系,到1932年各地已有32所大學設立了數學系或數理系。1930年熊慶來在清華大學首創數學研究部,開始招收研究生,陳省身、吳大任成為國內最早的數學研究生。三十年代出國學習數學的還有江澤涵(1927)、陳省身(1934)、華羅庚(1936)、許寶騄(1936)等人,他們都成為中國現代數學發展的骨幹力量。同時外國數學家也有來華講學的,例如英國的羅素(1920),美國的伯克霍夫(1934)、奧斯古德(1934)、維納(1935),法國的阿達馬(1936)等人。1935年中國數學會成立大會在上海召開,共有33名代表出席。1936年《中國數學會學報》和《數學雜志》相繼問世,這些標志著中國現代數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解放以前的數學研究集中在純數學領域,在國內外共發表論著600餘種。在分析學方面,陳建功的三角級數論,熊慶來的亞純函數與整函數論研究是代表作,另外還有泛函分析、變分法、微分方程與積分方程的成果;在數論與代數方面,華羅庚等人的解析數論、幾何數論和代數數論以及近世代數研究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果;在幾何與拓撲學方面,蘇步青的微分幾何學,江澤涵的代數拓撲學,陳省身的纖維叢理論和示性類理論等研究做了開創性的工作: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方面,許寶騄在一元和多元分析方面得到許多基本定理及嚴密證明。此外,李儼和錢寶琮開創了中國數學史的研究,他們在古算史料的注釋整理和考證分析方面做了許多奠基性的工作,使我國的民族文化遺產重放光彩。 1949年11月即成立中國科學院。1951年3月《中國數學學報》復刊(1952年改為《數學學報》),1951年10月《中國數學雜志》復刊(1953年改為《數學通報》)。1951年8月中國數學會召開建國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討論了數學發展方向和各類學校數學教學改革問題。 建國後的數學研究取現代數學開始於清末民初的留學活動。較早出國學習數學的有:190得長足進步。50年代初期就出版了華羅庚的《堆棧素數論》(1953)、蘇步青的《射影曲線概論》(1954)、陳建功的《直角函數級數的和》(1954)和李儼的《中算史論叢》(5輯,1954-1955)等專著,到1966年,共發表各種數學論文約2萬余篇。除了在數論、代數、幾何、拓撲、函數論、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數學史等學科繼續取得新成果外,還在微分方程、計算技術、運籌學、數理邏輯與數學基礎等分支有所突破,有許多論著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同時培養和成長起一大批優秀數學家。 60年代後期,中國的數學研究基本停止,教育癱瘓、人員喪失、對外交流中斷,後經多方努力狀況略有改變。1970年《數學學報》恢復出版,並創刊《數學的實踐與認識》。1973年陳景潤在《中國科學》上發表《大偶數表示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的論文,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此外中國數學家在函數論、馬爾可夫過程、概率應用、運籌學、優選法等方面也有一定創見。 1978年11月中國數學會召開第三次代表大會,標志著中國數學的復甦。1978年恢復全國數學競賽,1985年中國開始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數學競賽。1981年陳景潤等數學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勵。1983年國家首批授於18名中青年學者以博士學位,其中數學工作者佔2/3。1986年中國第一次派代表參加國際數學家大會,加入國際數學聯合會,吳文俊應邀作了關於中國古代數學史的45分鍾演講。近十幾年來數學研究碩果累累,發表論文專著的數量成倍增長,質量不斷上升。1985年慶祝中國數學會成立50周年年會上,已確定中國數學發展的長遠目標。代表們立志要不懈地努力,爭取使中國在世界上早日成為新的數學大國。
Ⅸ 數學教育發展的歷史
中國的數學教育有悠久的歷史,早在西周時期,數學已作為「六藝」之一,成為專門的學問,唐初國子監增設算學館,設有算學博士和助教,使用李淳風等編纂注釋的《算經十書》為教材。明代算科考試亦以這些教材為准(見中國數學史)。
近現代的初等數學教育,可以說是在晚清(1903)頒布癸卯學制,廢除科舉,興辦小學、中學後才開始的。當時小學設算術課,中學設數學課(包括算術、代數、幾何、三角、簿記)。民國初年(1912~1913)公布壬子癸丑學制,中學由五年改為四年,數學課程不再講授簿記。執行時間最久的是1922年公布的壬戌學制,將小學、中學都改為六年,各分初高兩級,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初高中皆三年。初中數學講授算術、代數、平面幾何,高中數學講授平面三角、高中幾何、高中代數、平面解析幾何(高中曾分文理兩科,部分理科加授立體解析幾何和微積分初步),這個學制基本沿用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小學的教育進行了改革,學制大都改為小學六年,初高中各三年,初中逐步取消算術課。50年代高中數學一度停授平面解析幾何,後又恢復並增授微積分初步以及概率論和電子計算機的初步知識。
中國近代高等數學教育,也是從清朝末年開始的。1862年洋務派創辦的京師同文館,本來是個外語學校,從1866年增設天文算學館,1867年招生,開始向中等專科學校轉變。1868年聘李善蘭為總教習,設代數、幾何(原本)、平面和球面三角、微積分等課程,可以認為,這是向中國學生較系統地傳授西方高等數學基礎知識的開始。1898年戊戌變法中,京師大學堂成立,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國立大學。1902年,同文館並入京師大學堂。
辛亥革命後,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名北京大學,首創數學門(相當於系),1919年改稱數學系,這是中國第一個數學系。隨著較早成立數學系的有南開大學(1920)、廈門大學(1926)、中山大學(1926)、四川大學(1926年前後)、清華大學(1927)、浙江大學(1928)等。此外,1912~1915年間,還成立了北京高等師范學校(1912,前身是1902年設立的京師大學堂師范館)、武昌高等師范學校(1913)、南京高等師范學校(1915),各設立數學物理(化學)科,他們先後改為北京師范大學(1922)、武漢大學(1928)、東南大學(1923;1928年又改為中央大學),並都成立了數學系,其間或以後成立的其他綜合大學、師范院校以及設有理科的高等學校都陸續成立數學系。
各校建系初期,實施的數學教育差別很大,後來教育部才對必修課作了原則規定。主要授課教師多半是歸國留學生,所用教材,除少數自編者外,多數是外文本或其中譯本。從課程設置看,高等院校的數學教育水平不低,但各校的教學質量差異不小。數學系學生,每校每年級一般都只有少數幾個人。
1931年清華大學開始培養數學研究生,後繼者有浙江大學、中央大學、北京大學以及抗日戰爭期間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組成的(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的研究工作也比較集中在這幾所學校。其中清華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還出版了刊物,登載數學論文。
除了在國內培養數學人才外,還通過一些渠道派遣留學生,例如利用中美庚款、中英庚款和中法庚款公開考試派送的留學生中,都有數學名額。30年代還曾邀請少數外國數學家如 W.F.奧斯古德、N.維納、J.(-S.)阿達馬等來華講學。
從辛亥革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中國現代數學教育的奠基時期,不少老一輩數學家如姜立夫、熊慶來、陳建功等克服重重困難,艱苦創業,培養了一批數學人才;數量雖然不多,但對於使現代數學在中國土壤上生根,作出了寶貴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人民政府的集中領導下,採用了蘇聯的教育制度,數學教育也經歷了巨大變革。經過1952年的院系調整,師范院校和綜合大學都設立了數學系,全國有了統一制訂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廣泛引進了蘇聯教材,各校必修課的設置及其內容規范化了,保證了一定水平。數學基礎課一般都設了習題課,對學生的幫助更為具體。師范院校的數學專業在基礎課的設置上,與綜合大學的數學專業相近,並增設教育學、心理學、數學教學法及教育實習等課和教學環節。綜合大學的數學專業一度在最後一年至一年半的時間里分為若干專門組,如代數、數論、幾何、拓撲、函數論、泛函分析、微分方程、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學生能接觸到一些現代數學的前沿工作。後來專門組撤銷,課程更多樣化了。
從19世紀20年代後期起,浙江大學數學系就開始採用討論班的形式來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和從事科研工作能力;其他如西南聯合大學也曾採用過。到了50年代,結合專門組教學,這種作法得到進一步推廣,各主要大學數學系都逐步開展了科學研究工作,並招收了研究生。由於國內培養的數學人才不斷增加,教師隊伍逐漸改變了過去主要依靠歸國留學生的局面,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以及個人編寫的教材也逐漸取代了外國教材,它們一般較結合本國實際。1957年以後,一些學校開展了應用數學方面的研究,增設了計算數學專業或專門組,開設了如運籌學等課程,概率統計等課程的開設更為普遍,培養了有關方面的人才。理、工等科系的學生,一般也學習一定份量的高等數學課程。
以上情況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數學教育在數量和質量上都發生了顯著變化,逐步發展提高。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必修課太重,不少課程要求過專過高,教學制度又過分要求劃一,未能因材施教,導致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基礎不牢,加以對理論和實踐有時理解得不全面,工作中有搖擺,使數學教育的發展受到影響。盡管如此,這段時期的數學教育成就還是很大的。一般數學人才的培養已能立足於國內了。
從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數學教育受到嚴重挫折。1977年後,經濟、政治、科學、教育各方面都先後提出了改革的方針和措施;實事求是精神的發揚,學校自主權的加強,教學制度的靈活,選修課的增加,使各校有條件分別發揚其優勢,形成自己的特色。由於明確提出了「大力發展應用研究,重視基礎研究」的方針,純粹數學和應用數學各得其所,長期存在的關於理論和實踐關系的認識分歧終於澄清。除了基礎數學、計算數學和應用數學專業外,綜合大學和師范院校還設了數理邏輯、控制理論、系統科學、信息科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運籌學、經濟數學等專業,許多工科院校也建立了應用數學專業。高等學校理、工、農、醫以至經濟、管理方面等科系的學生,都學習比過去更多的高等數學方面的課程。
中國高等學校是全國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的方面軍,數學研究也是這樣,特別是近十年來有了較全面的發展與提高,一些大學還設立了數學研究所。高級數學人才的培養也隨之逐漸能立足於國內,正式建立了學位制。數學方面已在基礎數學、計算數學、應用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運籌學與控制論、數學教育與數學史等方面培養博士研究生。1983年在中國第一批18位接受本國博士學位的研究生中,獲得數學博士學位的就有12人。必須指出,中國科學院數學各方面研究所,在培育人才,包括培養研究生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1966年以前曾向少數國家派遣了數學方面的留學生和進修教師,1978年起派出人員大量增加。還邀請了許多國外數學家前來講學,中國數學家出國講學和參加國際數學學術會議的就更多了。中外學術交流對中國數學事業的繁榮起著很好的作用。
中國數學教育趨勢
數學教育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其社會性決定了數學教育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數學教育中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技術等一系列問題都會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變革與發展.數學教育改革的背景,至少有來自於九個方面的考慮:知識經濟、社會關系、家庭壓力、國際潮流、考試改革、科教興國、深化素質教育、普及義務教育、科技進步。
來源:京翰中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