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齒輪的發展歷史

齒輪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4 08:02:38

『壹』 杭州前進齒輪箱集團有限公司的發展簡史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公司相繼投入巨資進行技術改造,加快技術進步和產品結構調整,引進國外多項先進技術和成套設備,不斷提高產品設計、製造水平,全方位拓寬配套的領域。主導產品:船用齒輪箱、工程機械變速箱、汽車變速器、工業傳動裝置、風力發電齒輪箱、農業機械變速箱、調速離合器、粉末冶金件等八大類近千個品種,被眾多領域廣泛應用,其產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國領先地位。「前進」、「杭齒」的品牌產品,信譽至上,奉獻社會,為用戶創造了巨大效益。

『貳』 距今4億年歷史的「神秘」金屬齒輪是誰留下的

“神秘”金屬齒輪是4億年前的生物海百合留下的,這是海百合的化石。

『叄』 齒輪比率的歷史淵源

早在1694年,法國學者Philippe De La Hire首先提出漸開線可作為齒形曲線。1733年,法國人M.Camus提出輪齒接觸點的公內法線必須通過中心連容線上的節點。一條輔助瞬心線分別沿大輪和小輪的瞬心線(節圓)純滾動時,與輔助瞬心線固聯的輔助齒形在大輪和小輪上所包絡形成的兩齒廓曲線是彼此共軛的,這就是Camus定理。它考慮了兩齒面的嚙合狀態;明確建立了現代關於接觸點軌跡的概念。1765年,瑞士的L.Euler提出漸開線齒形解析研究的數學基礎,闡明了相嚙合的一對齒輪,其齒形曲線的曲率半徑和曲率中心位置的關系。後來,Savary進一步完成這一方法,成為現在的Eu-let-Savary方程。對漸開線齒形應用作出貢獻的是Roteft WUlls,他提出中心距變化時,漸開線齒輪具有角速比不變的優點。1873年,德國工程師Hoppe提出,對不同齒數的齒輪在壓力角改變時的漸開線齒形,從而奠定了現代變位齒輪的思想基礎。

『肆』 在歷史前進的齒輪上,崔永亮創造過哪些輝煌

崔永亮是崔述第13氏後代,原名崔思亮,屬於漢族人士,生於焦作孟州,現在25歲,版屬虎。獅子座的他,愛好打籃球權,乒乓球,運動型極強的體育都愛好。
1986年出生韓語故里的他,具體出生地為孟州穀旦曲村。天生有種不怕輸的精神,雖然學業上沒有取得多大的成績,但是在社會的大舞台上確實創造了輝煌。
單槍匹馬在洛陽開始了創業的路程,公司由最初的2張辦公桌發展到現在的6張辦公桌,員工從自己走到現在的團隊穩定,雖然人員是來了走了走了又來了,不管如何,崔永亮確實在創業的道路上走的穩穩當當,把競馳軟體在洛陽的市場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不朽的輝煌。
客戶從零到有,客戶群從小到大,可以說洛陽每個市場都有崔永亮的客戶,有些客戶購買競馳軟體不是因為競馳軟體好,而是因為崔永亮這人過於實誠而願意花錢結交這個朋友。每次的成長都是崔永亮艱辛付出的結果。崔永亮相信付出就會有回報,崔永亮不相信天上會掉餡餅的謊言,崔永亮不相信不經歷風雨會出現彩虹,正懂得這些道理。每個市場里崔永亮的血汗和身影。
努力吧,輝煌是自己創造的。

『伍』 中國歷史上最早使用齒輪是哪個朝代

中國歷史上最早使用齒輪是在戰國時期。
東漢初年(公元 1世紀)已有人字齒輪。三國時期出現的指南車和記里鼓車已採用齒輪傳動系統。晉代杜預發明的水轉連磨就是通過齒輪將水輪的動力傳遞給石磨的。
史書中關於齒輪傳動系統的最早記載,是對唐代一行、梁令瓚於 725年製造的水運渾儀的描述。北宋時製造的水運儀象台(見中國古代計時器)運用了復雜的齒輪系統。明代茅元儀著《武備志》(成書於1621年)記載了一種齒輪齒條傳動裝置。
1956年發掘的河北安午汲古城遺址中,發現了鐵制棘齒輪,輪直徑約80毫米,雖已殘缺,但鐵質較好,經研究,確認為是戰國末期(公元前3世紀)到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4年)期間的製品。
1954年在山西省永濟縣櫱家崖出土了青銅棘齒輪。參考同坑出土器物,可斷定為秦代(公元前221~前206)或西漢初年遺物,輪40齒,直徑約25毫米。關於棘齒輪的用途,迄今未發現文字記載,推測可能用於制動,以防止輪軸倒轉。
1953年陝西省長安縣紅慶村出土了一對青銅人字齒輪。根據墓結構和墓葬物品情況分析,可認定這對齒輪出於東漢初年。兩輪都為24齒,直徑約15毫米。衡陽等地也發現過同樣的人字齒輪。

『陸』 機械的發展簡史

人類成為「現代人」的標志就是製造工具。石器時代的各種石斧、石錘和木質、皮質的簡單粗糙的工具是後來出現的機械的先驅。從製造簡單工具演進到製造由多個零件、部件組成的現代機械,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幾千年前,人類已創制了用於穀物脫殼和粉碎的臼和磨,用來提水的桔槔和轆轤,裝有輪子的車,航行於江河的船及槳、櫓、舵等。所用的動力,從人自身的體力,發展到利用畜力、水力和風力。所用材料從天然的石、木、土、皮革,發展到人造材料。最早的人造材料是陶瓷,製造陶瓷器皿的陶車,已是具有動力、傳動和工作三個部分的完整機械。
人類從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再進而到鐵器時代,用以吹旺爐火的鼓風器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有足夠強大的鼓風器,才能使冶金爐獲得足夠高的爐溫,才能從礦石中煉得金屬。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勒克米爾(Rekhmir,約公元前1450年)已有用以冶鑄用的罐狀鼓風器。在中國,公元前1000~前900年有了冶鑄用的鼓風器,並逐漸從人力鼓風發展到畜力和水力鼓風。
15~16世紀以前,機械工程發展緩慢。但在以千年計的實踐中,在機械發展方面還是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和技術知識,成為後來機械工程發展的重要潛力。17世紀以後,資本主義在英、法和西歐諸國出現,商品生產開始成為社會的中心問題。
18世紀後期,蒸汽機的應用從采礦業推廣到紡織、麵粉、冶金等行業。製作機械的主要材料逐漸從木材改用更為堅韌,但難以用手工加工的金屬。機械製造工業開始形成,並在幾十年中成為一個重要產業。
機械工程通過不斷擴大的實踐,從分散性的、主要依賴匠師們個人才智和手藝的一種技藝,逐漸發展成為一門有理論指導的、系統的和獨立的工程技術。機械工程是促成18~19世紀的工業革命,以及資本主義機械大生產的主要技術因素。
動力是發展生產的重要因素。17世紀後期,隨著各種機械的改進和發展,隨著煤和金屬礦石的需要量的逐年增加,人們感到依靠人力和畜力不能將生產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
在英國,紡織、磨粉等產業越來越多地將工場設在河邊,利用水輪來驅動工作機械。但當時的煤礦、錫礦、銅礦等礦井中的地下水,仍只能用大量畜力來提升和排除。在這樣的生產需要下,18世紀初出現了紐科門的大氣式蒸汽機,用以驅動礦井排水泵。但是這種蒸汽機的燃料消耗率很高,基本上只應用於煤礦。
1765年,瓦特發明了有分開的冷凝器的蒸汽機,降低了燃料消耗率。1781年瓦特又創制出提供回轉動力的蒸汽機,擴大了蒸汽機的應用范圍。蒸汽機的發明和發展,使礦業和工業生產、鐵路和航運都得以機械動力化。蒸汽機幾乎是19世紀唯一的動力源,但蒸汽機及其鍋爐、凝汽器、冷卻水系統等體積龐大、笨重,應用很不方便。
19世紀末,電力供應系統和電動機開始發展和推廣。20世紀初,電動機已在工業生產中取代了蒸汽機,成為驅動各種工作機械的基本動力。生產的機械化已離不開電氣化,而電氣化則通過機械化才對生產發揮作用。
發電站初期應用蒸汽機為原動力。20世紀初期,出現了高效率、高轉速、大功率的汽輪機,也出現了適應各種水利資源的水輪機,促進了電力供應系統的蓬勃發展。
19世紀後期發明的內燃機經過逐年改進,成為輕而小、效率高、易於操縱、並可隨時啟動的原動機。它先被用以驅動沒有電力供應的陸上工作機械,以後又用於汽車、移動機械和輪船,到20世紀中期開始用於鐵路機車。蒸汽機在汽輪機和內燃機的排擠下,已不再是重要的動力機械。內燃機和以後發明的燃氣輪機、噴氣發動機的發展,是飛機、航天器等成功發展的基礎技術因素之一。
工業革命以前,機械大都是木結構的,由木工用手工製成。金屬(主要是銅、鐵)僅用以製造儀器、鎖、鍾表、泵和木結構機械上的小型零件。金屬加工主要靠機匠的精工細作,以達到需要的精度。蒸汽機動力裝置的推廣,以及隨之出現的礦山、冶金、輪船、機車等大型機械的發展,需要成形加工和切削加工的金屬零件越來越多,越來越大,要求的精度也越來越高。應用的金屬材料從銅、鐵發展到以鋼為主。
機械加工包括鍛造、鍛壓、鈑金工、焊接、熱處理等技術及其裝備,以及切削加工技術和機床、刀具、量具等,得到迅速發展,保證了各產業發展生產所需的機械裝備的供應。
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機械產品的需求猛增。生產批量的增大和精密加工技術的進展,促進了大量生產方法的形成,如零件互換性生產、專業分工和協作、流水加工線和流水裝配線等。
簡單的互換性零件和專業分工協作生產,在古代就已出現。在機械工程中,互換性最早體現在莫茨利於1797年利用其創制的螺紋車床所生產的螺栓和螺帽。同時期,美國工程師惠特尼用互換性生產方法生產火槍,顯示了互換性的可行性和優越性。這種生產方法在美國逐漸推廣,形成了所謂「美國生產方法」。 20世紀初期,福特在汽車製造上又創造了流水裝配線。大量生產技術加上泰勒在19世紀末創立的科學管理方法,使汽車和其他大批量生產的機械產品的生產效率很快達到了過去無法想像的高度。
20世紀中、後期,機械加工的主要特點是:不斷提高機床的加工速度和精度,減少對手工技藝的依賴;提高成形加工、切削加工和裝配的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利用數控機床、加工中心、成組技術等,發展柔性加工系統,使中小批量、多品種生產的生產效率提高到近於大量生產的水平;研究和改進難加工的新型金屬和非金屬材料的成形和切削加工技術。
18世紀以前,機械匠師全憑經驗、直覺和手藝進行機械製作,與科學幾乎不發生聯系。到18~19世紀,在新興的資本主義經濟的促進下,掌握科學知識的人士開始注意生產,而直接進行生產的匠師則開始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他們之間的交流和互相啟發取得很大的成果。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一整套圍繞機械工程的基礎理論。
動力機械最先與當時的先進科學相結合。蒸汽機的發明人薩弗里、瓦特,應用了物理學家帕潘和布萊克的理論;在蒸汽機實踐的基礎上,物理學家卡諾、蘭金和開爾文建立起一門新的科學——熱力學。內燃機的理論基礎是法國的羅沙在1862年創立的;1876年奧托應用羅沙的理論,徹底改進了他原來創造的粗陋笨重、雜訊大、熱效率低的內燃機而奠定了內燃機的地位。其他如汽輪機、燃氣輪機、水輪機等都在理論指導下得到發展,而理論也在實踐中得到改進和提高。
早在公元前,中國已在指南車上應用復雜的齒輪系統,在被中香爐中應用了能永保水平位置的十字轉架等機件。古希臘已有圓柱齒輪、圓錐齒輪和蝸桿傳動的記載。但是,關於齒輪傳動瞬時速比與齒形的關系和齒形曲線的選擇,直到17世紀之後方有理論闡述。
手搖把和踏板機構是曲柄連桿機構的先驅,在各文明古國都有悠久歷史,但是曲柄連桿機構的形式、運動和動力的確切分析和綜合,則是近代機構學的成就。機構學作為一個專門學科,遲至19世紀初才首次列入高等工程學院的課程。通過理論研究,人們方能精確地分析各種機構,包括復雜的空間連桿機構的運動,並進而能按需要綜合出新的機構。
機械工程的工作對象是動態的機械,它的工作情況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有時是隨機而不可預見;實際應用的材料也不完全均勻,可能存有各種缺陷;加工精度有一定的偏差等等。
與以靜態結構為工作對象的土木工程相比,機械工程中各種問題更難以用理論精確解決。因此,早期的機械工程只運用簡單的理論概念,結合實踐經驗進行工作。設計計算多依靠經驗公式;為保證安全,都偏於保守,結果製成的機械笨重而龐大、成本高、生產率低、能量消耗很大。
從18世紀起,新理論的不斷誕生,以及數學方法的發展,使設計計算的精確度不斷的提高。進入20世紀,出現各種實驗應力分析方法,人們已能用實驗方法測出模型和實物上各部位的應力。
20世紀後半葉,有限元法和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使得對復雜的機械及其零件、構件進行力、力矩、應力等的分析和計算成為可能。對於掌握有充分的實踐或實驗資料的機械或其元件,已經可以運用統計技術,按照要求的可靠度,科學地進行機械設計。

『柒』 齒輪測量技術及其儀器的研究歷史有哪些事件

注塑齒輪的行星減速機的齒輪測量技術及其儀器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在這不短的發展歷程中,有6件標志性事件:
(1)1923年,德國Zeiss公司在世界上首次研究成功一種稱為「Toooth Surface Tester」的儀器,實際上是機械展成式萬能漸開線檢查儀。在此基礎上經過改進,Zeiss於1925年推出了實用性儀器,並投放市場。該儀器的長度基準採用了光學玻璃線紋尺,其線距為1微米。該儀器的問世,標志著齒輪精密測量的開始,在我國得到廣泛使用的VG450就是該儀器的改進型產品。
(2)50年代初,機械展成式萬能螺旋線標准儀的出現標志著全面控制齒輪質量成為現實。
(3)1965年,英國的R·Munro博士研製成功光柵式單嚙儀,標志著高精度測量齒輪動態性能成為可能。

(4)1970年,以黃潼年為主的中國工程技術人員研製開發的齒輪整體誤差測量技術,標志著運動幾何法測量齒輪的開始。
(5)1970年,美國Fellow公司在芝加哥博覽會展出Microlog50,標志著數控齒輪測量中心開始投入使用。
(6)80年代末,日本大阪精機推出了基於光學全息原理的非接觸齒面分析機PS-35,標志著齒輪非接觸測量法的開始。

『捌』 綦江齒輪傳動有限公司的企業歷史

綦江齒輪廠(簡稱綦齒)從1928年在南京成立至今,更名17次,遷移廠址3次,隸屬關系變更26次,由一家作坊式工廠,發展為中國最大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之一,2003年入選中國100家「最佳汽車零部件供應商」,躋身中國機械500強。
1929-1949年,企業先後名陸海空總司令部交通機械廠、軍政部交通機械製造廠、軍政部交通機械製造總廠、後勤部交通機械製造總廠、軍政部第一交輜器材製造廠、軍政部汽車製造廠、後勤總司令部第二汽車機件製造廠、聯合勤務總司令部第二軍用汽車機件製造廠、聯合勤務總司令部502汽車廠、聯合勤務總司令第二軍用汽車配件製造廠、國防部運輸署第二軍用汽車配件製造廠。
1937年11月,工廠一部分遷湖南長沙;一部分遷四川萬縣。1939年11月,廠部及各製造分場全遷綦江縣橋河鄉(現址)。
1949年11月27日綦江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重慶市軍管後勤接管委員會接管工廠,此時有職工810人,主要生產設備139台,佔地面積509836平方米,年工業總產值44.9萬元。
1950年2月,工廠更名西南工業部502廠,隸屬機械工業管理局西南工業部;12月,更名綦江汽車配件廠,隸屬西南軍區後勤部。
1951年9月,工廠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綦齒第二制配廠,隸屬軍委後勤部;1952年9月產出中國第一批汽車變速器11台。
1953年8月,工廠更名綦江汽車配件廠,國家定點生產汽車齒輪,隸屬第一機械工業部汽車工業管理局。
1958年6月,工廠隸屬重慶市機械局,同年試製成功嘎斯-63分動箱總成、CJ10猛進牌載重汽車;1960年,試制出QJ370猛進牌12T自卸汽車。
1962年1月,工廠隸屬四川省機械工業廳;1964年4月,隸屬一機部中汽公司。
196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重慶市警備區對工廠實行軍事管制,10月成立綦江齒輪廠革命委員會。
1971年12月,綦齒隸屬重慶市機械局;1979年2月,隸屬第一機械工業部。
1984年,綦齒隸屬中國重型汽車聯營公司;1985年開始引進西德ZF公司機械變速器系列製造技術。
1990年,綦齒擁有全民職工5583人,集體職工1087人,主要生產設備1169台,佔地面積622842平方米,年產變速器總成1811台,工業總產值7295.8萬元,已經成長為生產各類汽車變速器、錐齒輪、轉向節三大類產品的國家大型二類骨幹企業。
1991年5月8日,綦齒115種自製零件通過德國ZF專家鑒定。
1992年11月21日, 綦齒獲得四川省文明單位稱號;5月,自行開發的EQ140平原和高原強化型後橋錐齒輪獲得國家專利;12月,獲得出口經營權,並躋身國家九五重點企業。
1998年1月27日,綦齒開發生產的QJ506變速器、PR101取力器、PF60取力器和洛克威爾橋齒輪一次性通過國家級專家鑒定。
1999年6月,綦齒獲重慶市重合同、守信用先進企業稱號;QJ805變速器取得國家經貿委統一頒發的《國家級新產品證書》;10月,ZF S6—90變速器通過中國機械通用零部件工業協會齒輪專業協會專家評審委員會評審,認定為名牌產品;11月9日,QJ805變速器、C214索瑪系列橋齒輪通過重慶市重點創新產品鑒定。
1999年10月15日,綦齒隸屬重慶重汽集團公司。
2001年5月,綦齒研製的QJ805變速器獲重慶市優秀新產品;6月,獲齒輪行業2000年度新產品二等獎。12月21日,綦齒通過項目驗收,實現工藝設計和管理自動化。12月,全年完成汽配值31250.7萬元,綦齒—ZF等齒輪傳動總成產出22934台,比上年增長100.3%,其中重型變速器突破15000台,是設計綱領的3倍,比上年增長72.04%。
2002年1月,QJ806變速器通過新產品鑒定。5月,錐齒輪分廠形成日產斯太爾橋齒輪150—160套,月產4500—5000套生產能力,綦齒月產值突破4000萬元,月產重型變速器突破2200台。11月,綦江菱形商標再次評為重慶市著名商標。
綦齒與湘火炬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合資組建綦江齒輪傳動有限公司的合同簽字儀式舉行。綦江齒輪廠與湘火炬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合資組建的「綦江齒輪傳動有限公司」成立慶典在綦齒廣場隆重舉行。此時公司佔地63萬平方米,有員工2466人,全年完成汽車配件值44314.75萬元,首次突破4個億,比上年增長41.8%,實現銷售收入331443萬元,首次突破3個億,比上年增長53%。
2003年,公司質量體系通過了德國萊茵公司ISO9001:2000質量體系換版認證,完成了體系換版工作;S6-90、QJ805變速器總成被評為重慶市名牌產品,4S-130GP獲齒輪行業優秀新產品特等獎;QJ806、QJ1506獲得齒輪行業優秀產品優秀獎;完成投資9500萬元的第一期技術改造,形成年產60000台變速器生產能力。公司生產經營再創歷史新高,全年完成汽車配件值61444萬元,產出重型變速器總成31852台、錐齒輪110609套,實現銷售收入40052萬元,入選中國100家最佳汽車零部件供應商,躋身中國機械500強。
2004年,公司隨重慶重型汽車集團公司整體重組並入重慶機電(控股)集團公司。完成汽車配件值63174.5萬元,實現銷售收入40060萬元,產值和收入比均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產出變速器總成32052台,同比實現了增長;橋齒輪實現了日均衡生產400套,產品結構趨向合理,新產品比重迅速提高,僅北美市場就達30多種,出口呈現出持續上升趨勢,實現出口創匯270萬美元,比增長41.88%。大、中型客車市場得以全方位拓展,中高檔豪華客車的市場覆蓋面得以鞏固提高,保持了客車市場的主導地位,重卡市場開拓得以實質性突破。躋身中國機械500強、重慶市工業企業50強,保持了重慶市「文明單位」稱號。
2005年6月,綦齒傳動公司完成股權轉讓,資產重組。湘火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將持有綦齒傳動公司的的股權轉讓給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成為綦齒傳動公司新的一方戰略性股東。

『玖』 磨齒機的發展歷程

19世紀末來,為了磨削插齒刀,在美國創自製了大平面砂輪磨齒機。20世紀初,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德國研製出錐面砂輪磨齒機,美國採用成形砂輪磨削汽車齒輪。1914年,為了提高齒輪精度,瑞士製造出碟形砂輪磨齒機,採取了補償砂輪磨損等措施。30年代後期,瑞士又研製出蝸桿砂輪磨齒機,提高了效率。

『拾』 機械傳動的發展歷史是什麼樣的

機械傳動在機械工程中應用非常廣泛,主要是指利用機械方式傳遞動力和運動的傳動。分為兩類:一是靠機件間的摩擦力傳遞動力與摩擦傳動,二是靠主動件與從動件嚙合或藉助中間件嚙合傳遞動力或運動的嚙合傳動。
機械傳動機構,可以將動力所提供的運動的方式、方向或速度加以改變,被人們有目的地加以利用。中國古代傳動機構類型很多,應用很廣,除了上面介紹的以外,像地動儀、鼓風機等等,都是機械傳動機構的產物。中國古代傳動機構,主要有齒輪傳動、繩帶傳動和鏈傳動。
1、齒輪傳動。其出現時間不晚於西漢,西漢時的指南車、記里鼓車,東漢張衡發明的水力天文儀器上,都使用了相當復雜的齒輪傳動系統。這些齒輪只用來傳遞運動,強度要求不高。至於生產上所採用的齒輪,要傳遞較大的動力,受力一般較大,強度要求較高。古代在利用畜力、水力和風力進行提水、糧食加工等工作時,都要應用此類齒輪。例如在翻車上,須應用一級齒輪傳動機構,以改變運動的方位和傳遞,適應翻車的工作要求。
2、鏈傳動。在我國古代出現很早,商代的馬具上已有青銅鏈條,其他青銅器和玉器上也有用鏈條作為裝飾的。西安出土的秦代銅車馬上,有十分精美的金屬鏈條。但這都不能算是鏈傳動。作為動力傳動的鏈條,出現在東漢時期。東漢時畢嵐率先發明翻車,用以引水。根據其工作原理和運動關系,可以看作是一種鏈傳動。翻車的上、下鏈輪,一主動,一從動,繞在輪上的翻板就是傳動鏈,這個傳動鏈兼做提水的工作件,因此,翻車是鏈傳動的一種特例。到了宋代,蘇頌製造的水運儀象台上,出現了一種「天梯」,實際上是一種鐵鏈條,下橫軸通過「天梯」帶動上橫軸,從而形成了真正的鏈傳動。
3、繩帶傳動。這是一種利用摩擦力的傳動方式。在西漢時,四川出產井鹽,在鑿井、提水時,都是用牛帶動大繩輪,收卷繞過滑輪上的繩索,來提升鑿井工具、鹵水等。西漢時出現的手搖紡車,是一種典型的繩帶傳動。在西漢時期的畫像石上,有幾幅手搖紡車圖,可以清楚地看到:大繩輪主動,通過繩索帶動紗錠,用手搖大繩輪旋轉一周,紗錠旋轉幾十周,效率很高。以後出現的三錠、五錠的紡車,效率就更高了。元代的水運大紡車,也是用繩帶傳動的。東漢時,冶金手工業有一項重要發明「水排」,用於鼓風。這種繩帶傳動的工作原理是:水力推動卧式水輪旋轉,水輪軸上裝有大繩輪,通過繩帶帶動小繩輪,小繩輪軸上端曲柄隨之旋轉,通過連桿推動鼓風器鼓風。這種水排鼓風效力很高,可以抵得上幾百匹馬鼓風。它的出現,標志著東漢時發達的機械已經在我國出現了,因而意義十分重大。

閱讀全文

與齒輪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